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2.5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5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5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5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5物质的溶解性(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班级:姓名:学号:

一、预习新知

1、具有_____________叫晶体。形成的过程叫结晶。

2、晶体不一定都带有结晶水,例如,有些晶体带有结晶水,例如和。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过程为变化。胆矾失去结晶水化学方程式:。胆矾质量变(填变大或变小不变)。现象是。

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例如: ,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例如:,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方法是。

二、新课同步

1、探究:饱和溶液中降温及升温后溶液中溶解度及溶质、溶剂、溶液的变化。(1)先完成课本P82页思考与讨论,然后完成下面(2)、(3)

(2)60°C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W克降温到30°C时,溶解度,溶质,溶剂,溶液。(以上四空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降温后溶液中出现现象是,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60°C时,澄清石灰水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C时,溶解度,溶质,溶剂,溶液。(以上四空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溶液中(是或否)晶体析出。降温后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

下列问题:

(1)要从A的饱和溶液中析出A晶体,

可采用方法。

要从B的饱和溶液中析出B晶体,

可采用方法。

要从A和B溶液的混合物中分离出A固体,

可采用方法。

(2)在t3时,A 、B、C的饱和溶液各W克冷

却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3、打开汽水瓶盖后,溶解度变,溶质,溶剂,溶液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之后的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下列各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是();用结晶方法分离的是()。

A.硝酸钾和氯化钠

B. 铁粉和铜粉

C.果汁和果渣

D.酒精和水

5、从海水中获取食盐的常用方法是。北方的一些湖水中含有碳酸钠,到冬天时由于气温降低,部分纯碱从湖水中析出转化为固体,由此可知,纯碱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填变大或变小)。民间一直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6、下表中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从表中可知:随温度升高氯化铵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

(2)10℃时,133.3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之比________。

(2)向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加入50 g 氯化铵,充分搅拌,若此时的温度为20℃,则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若此时的温度为60℃,则可得到氯化铵的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 将5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20℃,此过程中质量未发生改变的是 (填“溶质”、“溶剂”或“溶液”),所得溶液 (填“是”或“否”)20℃氯化铵的饱和溶液。

7、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 点的含义是 。

(2)t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是 (填写物质序号),

t2℃时,Sa 等于 。

(3)要从a 和b 溶液的混合物中分离出a 固体,

可采用 方法。

(4)将t2℃时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各W 克降低

温度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没有晶体

析出的是 。

(5)t1℃时,150水中最多能溶解 克a 物质。t2℃,50克水中放入30克a 固体,形成溶液 克。

三、拓展提高

1、60°C 时,有甲、乙两份硝酸钾饱和溶液,甲的质量是1000克,乙的质量是500克。现分别将它们降温到20°C 时。甲乙分别析出硝酸钾固体质量为M 克和N 克,则M 和N 的关系是----------------------------------------------------( ) |A 、M=N B 、M=2N C 、M=?N D 、无法确定

2、20°C 时,将某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第一次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两克,第二次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3克,由此判断,原硝酸钾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第三次再蒸发掉5克水,析出晶体 克

3、在25°C 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25°C ,关于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不变

B 、 溶质质量减少

C 、 溶解度减少

D 、溶剂质量不变

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和定值讲诉

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和定值 一、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统计检验 标准物质的特性应该是均匀的,即在规定的细分范围内其特性保持不变。为了检验样品是否均匀,通常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最小包装单元(可按随机数表所示方法抽样,采用精密度高的试验方法,对抽出的各样品在控制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测定,从而使各样品间的差异完全由样品的不均匀性反映出来。 方差分析法是用来统计检验均匀性的最常用方法。此法是通过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的比较来判断各组测量值之间有无系统性差异,如果二者的比小于统计检验的临界值,则认为样品是均匀的。 为检验样品均匀性,设抽取了m 个样品,用精密度高的实验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得m 组等精度测量数据如下: 1. x 11,x 12,……11n x ,平均值1x 2. x 21,x 22,……22n x ,平均值2x ………… m , 1m x , 2m x ,m mn x ……,平均值m x 设 1 = m i i x x m =∑ 1 m i i N n ==∑ 则 组间差方和 211()m i i i Q n x x ==-∑ 组内差方和 2211 ()i n m ij i i j Q x x ===-∑∑ 记 ν1=m -1(组间自由度) ν2=N -m (组内自由度)

21 11 Q S ν= , 22 22 Q S ν= 作统计量F; 2 122 S F S = 由此可见,该统计量是自由度(ν1,ν2)的F 分布变量。 根据自由度(ν1,ν2)及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可由F 表查得临界的F α值。若F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化学《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测试 一、选择题: 1、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Mg2+、SO42-、Cl-B.Ba2+、K+、OH-、NO3- C.Al3+、Cu2+、SO42-、Cl-D.Na+、Ca2+、Cl-、AlO2- 2、纯水在20℃和80℃时的pH: A.前者大B.后者大C.相等D.无法确定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CH3CH2COOH B.Cl2 C.NH4HCO3 D.SO2 4、将0.l mol·L-1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H+)和c(OH-)都减小B.溶液中c(H+)增大 C.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D.溶液的pH增大 5、从下列现象可以判断某酸是强酸的是: A.加热该酸至沸腾也不分解B.该酸可以与石灰石反应放出CO2 C.该酸可以把Al(OH)3沉淀溶解D.该酸浓度为0.1 mol·L-1时的pH为1 6、当固体AgCl放在较浓的KI溶液中振荡时,则部分AgCl转化为AgI,原因是: A. AgI比AgCl稳定 B. 碘氧化性比氯弱 C. I-的还原性比Cl-强 D. 溶解度AgI[CN-]>[OH-]>[H+] B.[HCN]+[CN-]=0.04 mol·L-1 C.[Na+]+[H+]=[CN-]+[OH-] D.[CN-]>[HCN] 8、在相同温度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浓度的4种稀溶液:①Na2SO4、②H2SO4、 ③NaHSO4、④Na2S中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④>①>③>② 9、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 Na2CO3 B. NH4HCO3 C. NaHCO3 D. NaHSO4 10、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度,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①NaOH固体②H2O ③NH4Cl固体④CH3COONa固体 ⑤NaNO3固体⑥KCl溶液

实验十二阿司匹林水溶液的稳定性预测文档

药剂学实验 目录 一、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药剂学实验任务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三)药剂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简介 二、验证性实验 实验一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制备 实验二乳浊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及油类所需HLB值的测定实验三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观察 实验四氯霉素眼药水的制备 实验五双氯酚酸钠缓释片的制备及一般质量评估 实验六双氯酚酸钠缓释片主药含量及释放度的测定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及不同类型软膏基质体外释药实验实验八凝胶剂的制备 实验九阿司匹林水溶液的稳定性预测 实验十栓剂的制备 实验十一鱼肝油微型胶囊的制备 实验十二脂质体的制备 三、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包合物的制备 实验二不同软膏基质的制备及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实验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四、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片剂的制备 实验二对乙酰水杨酸肠溶片的制备 实验三盐酸普鲁卡因注射剂的制备

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药剂学实验任务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处方组成、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随着医学、药学及相邻学科的发展,药剂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发展。 药剂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及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药剂学实验是学习药剂学重要的一环。本着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宗旨,通过典型制剂的处方设计、工艺操作/质量评定等实验内容,使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药学各专业本科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主要剂型的理论知识、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掌握主要剂型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考核方法;熟悉不同剂型在体外释药及动物经皮吸收实验方法及其速度常数测定;了解常用制剂机械。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试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参加制剂新品种、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为将来从事制剂研究与生产提供一个实践基础 二、药物剂型的分类 (一)按物质形态分类 1.液体剂型通常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一定的溶媒中而制成。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 洗剂、搽剂等。 2.固体剂型通常将药物和一定的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成型而制成,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 3.半固体剂型将药物和一定的基质经熔化或研匀混合制成。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常压下沸点低于大气压的医用抛射剂(propellants)压入特殊的给药装置 制成,称为气雾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均匀分散体系。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和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以高分子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火棉胶剂和涂膜剂等。 3.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的油溶液以微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脂肪乳剂、部分软膏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合剂、混悬剂等。 5.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滴或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如:气雾剂。 (三)按给药途径分类 按照给药途径分类,剂型通常可分成两大类,即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药物制剂经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发挥作。如:口服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3-24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3.2 4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溶液析出晶体的探究了解常见的结晶方法 (2)通过观察析出的晶体知道晶体的概念 (3)通过实验、分析知道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具准备] 试剂:硫酸铜饱和溶液、硝酸钾饱和溶液、氯化钠饱和溶液、、胆 矾、石碱、蒸馏水、冰块。 仪器:多媒体设备、烧杯、试管、药匙、量筒。 四、[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实验、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如何从食盐水中继续得到 食盐的晶体(精盐)? 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的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板书:结晶 一、蒸发结晶 讲解:蒸发是结晶的一种方法,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生活中用到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通常是把海水围入海滩,利用风吹、日晒,让海水蒸发达到饱和,继续蒸发,氯化钠便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所以,海水晒盐实际就是应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 讲解:结晶的方法除了蒸发外,经常使用的方法还有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板书:二、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实验:(投影)(演示实验),请注意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分别加入配制好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硫酸铜饱和溶液10ml。 2、把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马上放入盛有冰水回答:蒸发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理解 倾听、理解。 讨论,记录各步骤实验现象。 现象: 实验现象 第一 步 设疑,激发 学生思考, 通过复习 蒸发引出 新课—物 质从溶液 中析出。 引导分析, 使学生积 极思考,进 入学习状 态 培养学生 观察实验, 归纳实验 现象的能 力。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一节水溶液学案(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1、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P73~75,完成下面内容。 ㈠、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方程式:。水的电离是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达到电离平衡,平衡常数为。 2、K c×[H2O]=[H+][OH-],温度一定,K c与[H2O]都是常数;则在一定温度下也 是一个常数,可以表示为,其中的K w称为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3、K w的值与有关,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 w将。在25℃时 [H+]=[OH-]= ,K w= ,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水主要是以分子形式存在。 ㈡、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在稀的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NaCl、HCl等是电解质。强电 解质溶于水后全部电离成。 2、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都是电解质。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以的形式存在;弱电解质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4、电解质溶于水后并不是以离子或分子存在的,而是与水分子以 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形态存在,这种溶质离子或溶质分子与溶剂相互吸引的作用叫做__________作用。 三、课堂探究学案: 1、水的电离的特点: 2、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3、水的离子积对水的离子积的影响因素

[例1]计算25℃ 0.1 mol·L-1的NaOH溶液的OH-离子浓度、H+离子浓度、由水电离的OH-离子浓度分别为多少?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H2SO4 = Ba(OH)2 =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 CH3COOH NH3?H2O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H2CO3(主) HCO3-(次)(3)酸式盐的电离 【巩固与应用】 1、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不同温度下其离子积为K w(25℃)=1.0×10-14mol2?L-2, K w(35℃)=2.1×10-14mol2?L-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时[H+]>[OH-] C 水的离子积K w(25℃)> K w(35℃) D 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2、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OH-]乘积不变 B.水的电离程度大了 C.[OH-]降低了 D.水电离出的[H+]增加了 3.下列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浓度之比(①∶②∶③∶④)是() ①1 mol·L-1的盐酸② 0.1 mol·L-1的盐酸③ 0.01 mol·L-1的NaOH溶液④0. 1 mol·L-1的NaOH溶液 A. 1∶10∶100∶1000 B. 0∶1∶12∶11 C. 14∶13∶12∶11 D. 14∶13∶2∶3 4.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SO3 B H2O C BaSO4 D HI

液相色谱对照品或者标准品溶液稳定性验证方案

GMP文件验证篇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 方案编号: SOP-COD0400 年月

验证方案审批表 验证方案名称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编号SOP—COD0400 方案起草人起草日期 方案审核部门审核人审核日期审核意见化验室 质量部 批准意见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执行日期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有效期验证方案目录 1.目的 2.背景 3.稳定性研究 .标签 .对照品溶液配制 .贮存条件 .测试时间点 .分析方法和接受标准 4.参考文件 5.结果报告 6.附件

1.目的:确定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 2.背景:因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进行4个月的研究,来观察其稳定性,并规定其内部使用有效期。本方案适用于常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 稳定性研究: .标签: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溶液瓶上需注明“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对照品溶液配制: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药成方制剂—黄连上清片的含量测定项下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 .贮存条件:按规定将配制好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用封口膜封好,放在2~8℃的冰箱内贮存。注意:用于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测试时间点:分别在0天、7天、14天、30天、2个月、3个月、4个月内测试。 .分析方法和接受标准: 3.5.1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L磷酸二氢钾溶液(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4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1 ml含20ug的溶液。 分别制备两份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溶液(贴上“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贴签),在零时间点,对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含量。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分别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并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1

课 题: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2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盐类的水解(3) 【学习目标】 1.掌握盐的水解本质、原理及规律 2.掌握水解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书写水解方程式。 【学习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原理和规律 【学习难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一、预习问题设置 1.什么是盐? 2.什么是电离平衡? 3.水溶液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 水解平衡常数 K h = K w ·1 ka 二、预习自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O 3-在水溶液中只电离,不水解 B.硝酸钠溶液水解之后呈中性 C.可溶性的铝盐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可溶性的钾盐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一、探究问题 (一)水解原理及规律 请大家测出以下盐溶液的pH 值,并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预习案 探究案

【思考】CH 3COONa 、Na 2CO 3 、NH 4Cl 、Al 2(SO 4)3在水溶液中既不能电离出OH -也不能电离出H +,而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和OH —的浓度总相等, 那么是谁打破了这一等量关系呢? 【讨论】1.CH 3OONa 溶液(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过程> CH 3COONa =CH 3COO -+ Na + H 2O H ++ OH — CH 3COO - + H + CH 3COOH 醋酸钠电离出的CH 3COO -和水反应生成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OH —)增大,c(OH —)大于c(H +) 溶液显碱性 总反应方程式:CH 3COO - + H 2O CH 3COOH + OH - 【讨论】2.NH 4Cl 溶液 【思考】刚才我们讨论的是CH 3COONa 溶液,也就是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那么,强酸弱碱盐又是怎样的情况呢?下面以NH 4Cl 为例,大家先结合下面问题,联系刚才的CH 3COONa 溶液情况进行思考? (1)写出NH 4Cl 的电离方程式和水的电离方程式。 (2)离子结合的过程发生以后,溶液中的c(OH —)怎样变化?水的电离平衡怎样移动? 总反应方程式: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胶体分散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水化作用与胶粒的电荷二因素,现将亲水胶和疏水胶的稳定性分别讨论如下: (a)亲水胶体的稳定性 主要靠其强的溶剂化作用与胶粒的水化层。由于胶粒周围的水化层阻碍了粒子的相互聚结,水化层越厚,稳定性越大。因此,凡能破坏胶粒水化层的因素,均能引起亲水胶体的不稳定。如在亲水胶体中添加少量电解质时,不会因相反电荷的离子作用而引起凝结。一旦水化层被除去,形成了疏水胶粒后,则很容易发生凝结面析出沉淀。例如阿拉伯胶、琼脂等胶液中添加乙醇脱水后,胶粒失去水化层,遇阳离子即发生凝结。同样,若在亲水胶体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离子本身具强烈的水化性质,加入后,脱掉了胶粒的水化层,也必引起凝结与沉淀。此作用称为盐析。 在亲水胶体中加入大量乙醇、丙酮、糖浆等脱水剂,亦可使溶剂化了的胶粒水化层破坏,脱水而析出。或者虽未析出,但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增加而更易盐析。亲水胶体若久经光、热、空气等影响而发生化学变化,其变化产物又具有较小的溶解度时,也会出现凝结现象。如在胶体溶液中加入不相混合的液体后通电,或猛烈振摇,或煮沸、冰冻时,均能产生部分或全部胶粒的凝结。紫外线与X射线亦能使胶液对电解质敏感。 (b))疏水胶体的稳定性 由于其胶粒不能水化而主要靠粒子表面带相同电荷,互相排斥才免于凝结而得稳定。但疏水胶粒只有在构成吸附层的吸附离子和部分异性离子存在时才能带电而具一定程度稳定性。若将疏液胶体(一般指溶胶)中少量电解质用透析法除去,胶粒失去电荷,胶体就产生凝结而沉淀。因此,胶体中必须有少量电解质的存在作稳定剂,其正负电荷组成胶粒的双电层结构,使疏水胶粒带一定量电荷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电解质的加入量必须适当,若加入过多,随着外加离子浓度的增加,可将原来分布在扩散层中的异性离子挤到吸附层中,使其离予吸附层较远的扩散层中异性离子向吸附层靠近,使扩散层逐渐变薄,降低了起稳定作用的电位。当电位降至临界值下,胶粒发生凝结。可见溶胶对电解质是敏感的。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操作规程

山东xx制药有限公司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报告 文件类别:操作文件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持有部门: 分发号: 生效日期: 分发部门:中心检验室、质量管理部

1.目的:为研究检验方法中未规定效期的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特制定此规程。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验方法中未规定效期的对照品溶液。 3.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以及各品种质量标准。 4.责任:质量控制部部长、QC主管、QC检验员对规程的实施负责。 5.正文: 5.1.稳定性研究方案:各品种检验中使用的对照品溶液如需在一定时期内重复使用,QC检验员应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经组长或QC主管审核,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稳定性研究方案中应明确对照品溶液的名称和浓度,配制过程、检测方法(包括检测前对照品溶液的稀释)、贮存条件、拟研究的时间及测试时间点等。稳定性研究方案应有编号,编制规则:P+方案制定日期(两位年两位月)+两位流水号,如:P120801:5.2.稳定性研究的实施: 5.2.1.标签: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的溶液标签上都需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5.2.2.对照品溶液配制: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应按品种规定的方法进行。 5.2.3.储存条件:对照品溶液一般密封储存在2~8℃冰箱内,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在研究过程中对照品溶液应始终保存在指定的贮存条件下。 5.2.5.程序和接受标准 5.2.5.1.程序: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零时间点,对每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5.2.5.2.接受标准: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在零时间点,每份对照品溶液互相复核的结果相对偏差不得过1.0%。在每个分析测试点,对照品溶液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零点的相对偏差不得过1.0%。 5.3.验证结果评定与报告: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结束后,QC 检验员需要起草报告总结分析数据,报告应有编号(将相应方案中的P替换为R)。报告经组长或QC主管审核、质量控制部负责人批准后,确定的有效期可以生效。QC检验员在有效期生效后应登记台账以便于查对。 5.4.如有必要,可在增加中期报告或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研究。 6.附则: 6.1.相关文件:无。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 方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方案 文件类型:方法研究编号: 文件编号:﹡﹡ 页() 作者 分析师: 审核: 主管/经理 批准: 质量部经理: 签名:日期: 1.目的: 本草案目的是为了研究在方法中未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饿稳定性。 2.背景 目前,在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效期(部分方法研究报告中提供对照品溶液的效期)。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对照品溶液可以研究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确定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对于对照品溶液的研究适用于常规分析方法,例如液相,气相,薄层,紫外等分析方法。 3.稳定性研究: 标签 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的溶液标签上都需要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对照品溶液配制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遵循相应的分析方法。 储存条件 对照品溶液密封储存在2~8℃冰箱中(其他储存条件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测试时间点 测试时间可以用参照下表,更改的时间点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 备注:×=测试点,【×】=可选择点 程序和接受标准 方法 分别制备两份对照品溶液,在零时间点,对每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互相复核。在零时间点以外的测试时间点,新鲜配制一份对照品溶液。对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和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分析两次。用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平均响应值,来重新计算用于研究效期的两份对照品溶液的含量值。 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鲜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或者色谱图中出现显着的杂质峰,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 在每次分析前,必须首先保证系统满足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如重复性,拖尾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等)。在零时间点,每份对照品溶液互相复核的结果不得过。在每个分析测试点,对照品溶液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零点的差异不得过。 UV方法

中考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试卷练习(含解析)

中考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试卷练习(含解析) 1.人们通常把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方法主要有和法。法是适用于一切把可溶于水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法那么特别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等。 2.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被称为,它通常是(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 3.以下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C ) A.结晶是指有规那么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 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 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4.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B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5.以下关于溶液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C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6.要使食盐从饱和食盐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办法是(B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水 D.再加入少量食盐 7.以下各组物质,不适宜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结晶的是(B ) A.硝酸钾溶液 B.食盐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氯化铵溶液 8.以下各组物质,能够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步骤分离的是(C ) A.硝酸钾和食盐 B.面粉和砂糖 C.碳酸钙和氯化钙 D.碳酸钠和硝酸钠

9.右以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温度升高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 (2)溶解度大小的顺序符合A=C﹤B的温度是 (3)在t4℃时,在三份每份100g水里分别溶解A、B、C 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然后都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物质,三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顺序是。 (4)如欲分离A物质与B物质应用 法进行分离。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0.由固体溶解度曲线可知( C ) A.溶解溶质所需溶剂的质量 B.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是什么 C.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D.在任何温度下溶质溶解的质量 11.A、B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现将60℃时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30℃,结果析出的A固体的质量比析出的B固体的质量多,这说明(C ) A:3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B:6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C:温度对固体A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D:温度对固体B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12.以下哪种方法能使10℃的饱和硝酸钠溶液浓度变小,但仍然饱和(D ) A.降低温度,过滤出晶体后恢复到原温度 B.保持温度不变,再加入一定量的水 C.蒸发水,析出晶体后再恢复到原温度 D.降低温度,析出晶体后过滤

鲁科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过素养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鲁科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 中的行为过素养学科素养拓展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和滴定是一种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工作中也可利用物质间的氧化 还原反应、沉淀反应进行类似的滴定分析,这些滴定分析均需要通过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下列对几种具体的滴定分析(待测液置于锥形瓶内)中所用指示剂及滴定终点时的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用标准酸性 KMnO 4溶液滴定 Na 2SO 3溶液以测量其浓度:KMnO 4——紫红色 B .利用Ag + +SCN -=AgSCN↓” 原理,可用标准 KSCN 溶液测量 AgNO 3 溶液浓度:Fe(NO 3)3——红色(已知 SCN ?优先与 Ag +结合)溶液浓度 C .利用“2Fe 3++2I ?===I -+2Fe 2+”,用 FeCl 3溶液测量 KI 样品中 KI 的百分含量:淀粉—蓝色 D .利用 OH ?+H +===H 2O 来测量某盐酸溶液的浓度时:酚酞——浅红色 2.下列各组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常温下,由水电离产生的()12 1H 10 mol L c + --=?的溶液中:K +、Na +、ClO -、I - B .()H c + = 的溶液中:K +、3Fe +、Cl -、23CO - C .( )()12H /OH 110c c + --=?的溶液中:K +、()4Al OH - ???? 、23CO - 、Na + D .pH 13=的溶液中:2AlO -、Cl -、3HCO -、24SO - 3.常温下,用0.10 mol·L -1NaOH 溶液分别滴定20.00mL 浓度均为0.10 mol·L -1CH 3COOH 溶液和HCN 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点②和点③所示溶液中都有:c(CH 3COO -)+c(OH -)=c(CH 3COOH)+c(H +) B .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c(CH 3COO -)-c(CN -)=c(HCN)-c(CH 3COOH)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确认方案

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确认方案编号:VDP-DZP-001-00 对照品溶液名称: 起草人:起草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1.目的: 本草案目的是为了研究在HPLC含量测定特定存放条件下方法中未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稳定性。 2.背景: 目前,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没有规定对照品溶液的有效期。对照品因量小价格昂贵,为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因此,对于没有规定有效期的对照品溶液研究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来确定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对于对照品溶液的研究适用于常规分析方法,例如液相,气相,薄层,紫外等分析方法。 3.稳定性研究: 3.1标签 所有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的溶液标签上都需要标注“用于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 3.2对照品溶液配制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遵循相应的分析方法。称样量大于10mg,先配制成贮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规定的浓度范围。 3.3储存条件

对照品溶液密封储存在2~8℃冰箱中(其他储存条件需在总结报告中说明),用于验证分析前需放置至室温。 3.4测试时间点 对照品溶液存放6个月时或7个月时。 3.5程序和接受标准 3.5.1 HPLC方法 3.5.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我单位制定对照品溶液的使用期限为半年,所以需对首次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在存放6个月后进行标定。具体方法为:用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对存放6个月、7个月的对照品溶液进行标定。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5针做系统性实验,将6个月或7个月前配制的对照品溶液作为样品进行含量测定。 3.5.1.2接受标准 在每次分析前,观察测试用的对照品溶液与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外观是否一致。如果溶液异常(如出现浑浊),或者色谱图中出现显著的杂质峰,则停止对照品溶液的测试。 在每次分析前,必须首先保证系统满足方法的系统适应性(如重复性,拖尾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 在6月或7月测定的含量与在零月的含量差异不超过5.0%,判定结果为对照品溶液在6个月内含量稳定。计算时以0月配制的浓度为依据。 在6月或7月测定的含量与在零月的含量差异超过5.0%时,判定结果为对照品溶液在6个月内含量降解。同时用新标定的浓度和0月时的配制浓度计算校正因子。在0~6月使用该对照品溶液时,计算该对照品溶液浓度时以0月配制的浓度乘以校正因子为依据。 4参考文件: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药品GMP指南《质量控制实验室与物料系统》P91-P97。5结果报告: 对照品溶液效期研究报告结束后,需要起草研究报告总结分析数据。在对照品溶液稳定性研究记录复核后,报告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新的效期可以执行。如必要,可以增加中期报告,或进行进一步的稳定性研究。 6.附件:

-标准物质管理规定

-标准物质管理规定

————————————————————————————————作者:————————————————————————————————日期:

1 目的 对实验室所用标准物质〔包括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基准及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2 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所有用于检测工作中质量控制、分析仪器校正、分析方法比对及评价、技术仲裁和实验室能力测试的标准物质。 3 职责 3.1质控室负责标准物质采购的申请实施工作,负责标准物质的验收、保管、发放。 3.2质控室责标准物质的采购工作。 3.3各相关部门负责对所领用的标准物质的保管及正确使用。 4 工作程序 4.1 标准物质的申购 4.1.1 各部门于每季度初上报本部所需标准物质的名称、浓度范围、数量,交质控室汇总。质控室编制标准物质采购申请表,上报质控室主任审核,由总经理批准。 4.1.2标准物质采购申请表的内容包括:序号、标准物质名称、浓度范围、介质、数量、申购部门(人)、申购日期。 4.2 标准物质的采购 标准物质季度采购计划经批准后,由质控室负责购买,购买的标准物质必须是有证并在有效期内。 4.3 标准物质的验收、管理 4.3.1 标准物质验收时应检查:外观、保质期及证书,标准物质名称、编号、技术特性(均匀性、稳定性、标准值及不确定度等)是否符合使用要求,最后填写《标准物质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标准物质名称及编号、型号规格、标准值及不确定度、数量、研制单位、有效期、验收情况及日期。 4.3.2标准溶液(包括标准气体及其他标准物质)主要用作实验室绘制校准曲线及校正分析仪器。对于标准溶液,需填写《标准溶液领用登记表》,内容包括:标准溶液名称及编号、介质、标准值及相对不确定度、数量、有效期、领用人、领用日期。 4.3.3 标准样品,按每年技术校核计划发放考核标准样品,刮掉原样品安瓿瓶上的标准样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单元测试题一轮复习教学案 含答案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单元测试题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每题4分,共60分) 1、(13安徽)我省盛产矿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还有SO 42-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的离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有矿盐生成食盐,除去SO 42-最合适的实际是Ba(NO 3)2 B .工业上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金属钠和氯气 C .室温下,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食盐中的溶解度 D .用酚酞试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纯碱溶液 2、实验:①0.1mol ·L -1AgNO 3溶液和0.1mol ·L -1NaCI 溶液等体积混合得到浊液a ,过滤得到滤液b 和 白色沉淀; ②向滤液b 中滴加0.1mol ·L -1KI 溶液,出现浑浊; ③向沉淀c 中滴加0.1mol ·L -1KI 溶液,沉淀变为黄色。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浊液a 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 +(aq)+ Cl -(aq) B .滤液b 中不含有Ag + C .③中颜色变化说明AgCl 转化为AgI D .实验可以证明AgI 比AgCl 更难溶 3、(2012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将pH =3的醋酸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后,溶液的pH =4 B .为确定某酸H 2A 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NaHA 溶液的pH 。若pH >7,则H 2A 是弱酸;若pH <7,则H 2A 是强酸 C .用0.2000 mol/L NaOH 标准溶液滴定HCl 与CH 3COOH 的混合溶液(混合液中两种酸的浓度均约为0.1 mol/L ),至中性时,溶液中的酸未被完全中和 D .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①蒸馏水、②0.1mol/L 盐酸、③0.1 mol/L 氯化镁溶液、④0.1mol/L 硝酸银溶液中,Ag +浓度:①>④=②>③ 4、(2012新课标) 已知温度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 。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 的一元酸HA 与b mol/L 的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 .a = b B .混合溶液的pH = 7 C .混合溶液中,c(H +) = W K mol/L D .混合溶液中,c(H +) + c(B +) = c(OH -) + c(A -) 5、(13安徽)已知NaHSO 3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HSO 3- + H 2O H 2SO 3 + OH - ① HSO 3- H + + SO 32- ② 向0.1mol ·L-1的NaHSO 3溶液中分别加入以下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少量金属Na ,平衡①左移,平衡②右移,溶液中c(HSO 3-)增大 B .加入少量Na 2SO 3固体,则c(H +) + c(Na +)=c(HSO 3-) + c(OH -) +2 1c(SO 32-) C .加入少量NaOH 溶液, 233(SO )(HSO )c c --、(OH ) (H )c c -+的值均增大 D .加入氨水至中性,则2c(Na +)=c(SO 32- )>c(H +)=c(OH -)

标准物质特性

标准物质的特性 标准物质最主要的是三大基本特性:均匀性、稳定性、溯源性构成了标准物质三个基本要素,其具体特性有: 1.量具作用:标准物质可以作为标准计量的量具,进行化学计量的 量值传递。 2.特性量值的复现性:每一种标准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或物 理特性,保存和复现这些特性量值与物理的性质有关,与物质的数量和形状无关。 3.自身的消耗性:标准物质不同于技术标准、计量器具,是实物标 准,在进行比对和量值传递过程中要逐渐消耗。 4.标准物质品种多:物质的多种性和化学测量过程中的复杂性决定 了标准物质品种多,就冶金标准物质就达几百种,同一种元素的组分就可跨越几个数量级。 5.比对性:标准物质大多采用绝对法比对标准值,常采用几个、十 几个实验室共同比对的方法来确定标准物质的标准值。高一级标准物质可以作为低一级标准物质的比对参照物,标准物质都是作为“比对参照物”发挥其标准的作用。 6.特定的管理要求:标准物质其种类不同,对储存、运输、保管和 使用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才能保证标准物质的标准作用和标准值的准确度,否则就会降低和失去标准物质的标准作用。 7.可溯源性:其溯源性是通过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 使得测量结果或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基准,通常是国家

基准或国际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标准物质作为实现准确一致的测量标准,在实际测量中,用不同级别的标准物质,按准确度由低到高逐级进行量值追溯,直到国际基本单位,这一过程称为量值的“溯源过程”。反之,从国际基本单位逐级由高到低进行量值传递,至实际工作中的现场应用,这一过程称为量值的“传递过程”。通过标准物质进行量值的传递和追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201X-201x版高中化学 第3章 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1节 水溶液 第2课时学案 鲁科版选修

第2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的关系。2.知道pH的定义,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3.能够进行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一、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决定的。请填写下表: [H+]与[OH-] [H+]的范围(25 ℃) 的相对大小 中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酸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碱性溶液[OH-]>[H+] [H+]<1.0×10-7mol·L-1 2.溶液的pH (1)定义:pH是[H+]的负对数,其表达式是pH=-lg[H+]。 (2)25 ℃时,溶液酸碱性与[H+]、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1)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定溶液的pH范围)。 指示剂变色范围(颜色与pH的关系) 石蕊<5.0红色 5.0~8.0紫色>8.0蓝色 酚酞<8.2无色8.2~10.0粉红色>10.0红色 甲基橙<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 (2)利用pH试纸测定,使用时的正确操作为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上,当试纸颜色变化稳定后迅速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3)利用pH计测定,pH计可精确测定试液的pH(读至小数点后2位)。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溶液性质[H +]与[OH-] 大小关系 [H+]/mol·L-1Ph (25 ℃) 任意温度25 ℃ 中性[H+]=[OH-] [H+]=K w [H+]=1×10-7pH=7 酸性[H+]>[OH-] [H+]>K w [H+]>1×10-7pH<7 碱性[H+]<[OH-] [H+]7 例1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 A.溶液中[OH-]>[H+] B.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色的溶液 C.溶液中[H+]=10-6mol·L-1 D.溶液中水电离的[H+]=10-9mol·L-1 答案 B 解析A项中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关键是看[H+]和[OH-]的相对大小,若[H+]>[OH-],溶液呈酸性;C项中pH<7或[H+]>10-7mol·L-1,仅适用于常温时,若温度不确定,就不能用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B项中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D项中温度影响水的电离,所以[H+]=10-9mol·L-1,温度不确定,无法判断[H+]、[OH-]关系,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 题点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易错警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H+]与[OH-]的相对大小,[H+]=10-7mol·L-1或pH =7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常温下[H+]=10-7mol·L-1或pH=7的溶液才呈中性,而其他温度下不呈中性,100 ℃时,pH=7的溶液呈碱性。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强酸的水溶液中不存在OH- B.pH=0的溶液是酸性最强的溶液 C.在温度不变时,水溶液中[H+]和[OH-]不能同时增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