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和最鲜明的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根据对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单选)

7、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8、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关系是“扬弃”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严重的缺陷(辨析题)

首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辨析题)

⑴.这是因为还要对认识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其是否正确。

⑵.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

⑶.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⑷.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⑸.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5、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第三章

1、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乘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乘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4、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发展的直接动力。

5、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一、原因:

⑴科学技术作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影响,例如社会制度、物质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

⑵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例如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⑶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二、措施:

⑴我们要改善社会制度、提高物质技术水平和增强人类的观念和认识水平。

⑵解决全球问题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还需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以及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8、怎样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134

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

⑴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同人民保持血肉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⑵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第四章

1、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论述题或多选题)P145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性: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P158

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⑵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⑷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

4、m’=m/v表示的意义

M’表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公式的意义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公认的剥削程度

5、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生产过剩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P187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者垄断资本家集团。

2、国家资本主义垄断的形式有四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垄断资本主发展到帝国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多选)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的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以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二、贸易全球化三、金融全球化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6、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六章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这一伟大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解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必考选择题)

2、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

相同点:首先是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其次是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⑵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的手段和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一定的社会主义联系。

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4、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论述正确的是:

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进行和成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而自觉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工人阶级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必须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

3、如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1.坚持党的先进性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3.坚持走群众路线

4.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5.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选择题)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P263

⑴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⑵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将会消亡;

⑶到共产主义社会;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⑸到共产主义社会;分工、商品、私有制都会消失。

3、论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正确的是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

(3)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⑷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⑸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在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⑹到共产主义社会;分工、商品、私有制都会消失。

最新大学马基考试复习资料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有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辩证法: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主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基本特征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三大理论基础)?p8-10 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7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p.27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p28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p.30-31 (1)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意。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p.30/56-57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2017年度《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满分答案解析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期末考试 HSY编辑转载请说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在法国革命时期,孔多赛所属的派别是()。(1.0分)1.0 分A、 山岳派 B、 平原派 C、 雅各宾派 D、 吉伦特派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1.0分)1.0 分 A、 毕达哥拉斯定理 B、 费马大定理 C、

阿基米德定理 D、 芝诺悖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曾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是()。(1.0分)1.0 分 A、 苏联 B、 德国 C、 日本 D、 伊拉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的提出了怀疑的是()。(1.0分)1.0 分 A、 《科学的结构》 B、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论科学与艺术》 D、 《生命是什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5()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1.0分)1.0 分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卢梭 D、 洛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0分)1.0 分A、 1931年 B、 1939年

1941年 D、 1945年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1.0分)1.0 分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法国战败 D、 珍珠港事件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提出了拉普拉斯星云学说。(1.0分)1.0 分A、 拉普拉斯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背诵版

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背诵版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管理概念:管理就就是管理者这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 的目标,动员与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 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1、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者。 2、管理主体的形式:个人形式、集体形式。 3、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的环境: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政策)、内部环境(组织性质、人员状况)。 5、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二、管理的特点 (一)两重性 1、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般性(自然属性):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关联。 特殊性(社会属性):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关联。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艺术性:即实践性,管理活动对于“度”的把握,创造性活动。 (二)目标性 1、组织的共同目标; 2、目标具有大小层次性; 3、具有时间跨度; 4、多元价值性(盈利、地位等)

(三)组织性:组织在管理中起关键枢纽的作用,组织就是管理的核心要素 (四)创新性 创新性的来源:条件与环境的变化,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第二节管理职能与类型 一、管理职能 (一)三种学说 【法】法约尔: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 【美】孔茨: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美】古利克:计划、组织、人事、沟通、协调、指挥、控制【七种,古七—鼓气】 (二)四个基本职能 1、计划(做什么):活动条件研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怎么做):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变革。 3、领导(靠什么做):激励下属、指导活动、有效沟通、解决冲突。 4、控制(如何做得更好及做得如何):衡量工作业绩、发现偏差、采取矫正措施。 二、管理职能发展:决策、创新、协调。 三、管理类型:按照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及其主体组织形式,分为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 (一)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 1、以公共利益为实现目标。管理公共性事务、供给公共产品(有形: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二)阶级实践基础 (三)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四)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3)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4)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6)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7)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 3)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p32 1)运动&物质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4)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5)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7)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p37 1)把握两大方面 2)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3)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

马基期末模拟试卷与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围 4.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 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动物则不能 5.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工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2.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马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提纲 复习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的客观实在 2,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 为资本 5,资本主义所有制 6,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 危机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 变化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 本特征的认识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 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考试题型及分数分布情况 1,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 2,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计10分) 3,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计30分) 4,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马基原知识点

绪论 1.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BD )。 A.亚当?斯密的唯心主义B.黑格尔的辩证法C.柏拉图的哲学观点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 C )。 A.鲜明的时代特征B.创新的精神C.彻底的批判精神D.辩证思想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恩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 AC )决定的。 A.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B.当今世界的矛盾复杂性 C.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D.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4.( B )是学习马克恩主义的根本方法。 A.解放思想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 第一章 1.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存在就是被感知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D.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2.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属于(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3.只有坚持实践的(A),才能既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A.社会历史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4.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ABD) 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教育实践D.科学实验 5.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7.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BC)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9.决定事物性质的是(B) A.主要矛盾B.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C.事物的内部矛盾D.事物的外部矛盾 10.“水滴石穿”表明了(C) A.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包含 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12.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BD) A.形式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B.适合内容的形式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C.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 D.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13.规律具有两个特点,即(AB) A.客观性B.普遍性C.随意性D.灵活性 1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ABD) A.社会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下列各项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AC)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16.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第二章 1.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表说正确的有(ABCD)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D)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一切有生命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对立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A)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B.经验论C.唯理论D.可知论 6.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D) A.事物发展有规律性 B.事物本身有复杂性 C.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D.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7.真理就是(C)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8.“有用即真理”属于(A)的观点。 A.实用主义 B.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 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 第三章 1.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AB)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马基期末模拟卷3

单选 (共 60 题,总分 60 分) 1.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 B. 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 C. 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 D.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答案( 2 ) 2.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 ? A. 历史唯物主义 ? B. 历史主义 ? C. 历史唯心主义 ? D. 自然主义答案( 3 ) 3. 生产方式是(?) ? A. 人和物的统一 ? B. 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答案( 3 ) 4.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答案( 1 ) 5. 宗教是() ? A. 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 B. 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 C.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 D. 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答案( 4 ) 6.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 B. 斗争性和同一性 ?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 D. 变动性和稳定性答案( 2 ) 7. 哲学是 ?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C. 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 D.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答案( 4 ) 8. 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 A. 实体性因素 ? B. 渗透性因素 ? C. 准备性因素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模拟及答案马基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及答案马基部分

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真题和答案选 (马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创造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她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创造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因此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她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能够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爱迪生把每一次的实验的结果都看成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爱迪生说她一次也没有失败。故A正确。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经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高,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低。二是自然规律不需要人去参与,自然而然就能够出现,社会规律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体现出来。A本身表述错误,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也是错的,D说法也不准确,因此C是正确答案。 评价:此题不是很难,还是沿用了往年以材料带考点的形式。从此题中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马原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特别是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建议预备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二是掌握好答题技巧,建议大家在做

2020年电大政治学原理复习重要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填空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旧中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 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 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 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 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学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戏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酱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 37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只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 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酱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 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