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增长与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比去年同期继续增加。对此,有人不解,为什么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而就业增长幅度却提升了呢?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处在中高速的水平上,对应的GDP增量在增加。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第二,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来的实际增量要超出新世纪头10年的平均水平,因此GDP的增加量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今年一季度的增长速度比去年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但按可比价格计算,今年一季度创造的GDP比去年一季度增加了7800亿元人民币左右。GDP总量的增加必然拉动就业的增长。
第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成效。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和增效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数据显示,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0.5个百分点、比第一产业增长速度高0.4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对就业拉动大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8%、9.5%和8.9%。第二产业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要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左右。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证明,就对就业的拉动力而言,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这意味着,在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相同的GDP增速可以容纳更多就业人群。因此,随着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增长速度的加快,就业人数会不断增加。
第三,小微企业发展加快。从企业类型看,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90%,我国为75%。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为了加快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并实行了更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和措施,如降低创业门槛;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和服务力度;把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小微企业的范围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人民币提高到10万元。这些改革举措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岗位。
第四,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新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6—59岁的劳动年龄

人口数据表明,该人群规模2013年在2012年继续减少的基础上又减少了244万人,这也有利于就业矛盾的缓解。
近期,由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社会上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纷呈,也出现了多种关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观点。有人认为,必须要保持相当高速的经济增长才能带动就业,增速回落势必引发就业问题;也有人提出,经济增长与就业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从经济增长规律上来看,就业不足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居民收入减少,国内消费不足,总需求不旺,经济压力增大,从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态势。因此,弄清楚经济增长与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对于处在“爬坡过坎”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价值。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与流派。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的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但索洛的模型还表明,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率以及劳动与资本的产出弹性都与就业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挤出就业的效应,从而降低就业弹性。因此,当今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不是经济增长能否促进就业,而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以达到充分就业,以及如何使能够充分就业的经济模式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就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而言,若单纯从数字上看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增长和就业脱钩的结论。但实际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长远看,过度看重增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我们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但这种剥离增长与就业之间应有关系的观点,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不利的。
我国现在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阶段,深层次矛盾凸显,加之国际大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困难和压力不可低估。此时,既要走出“增长率越高、新增就业率一定越高”的思想误区,避免因担心就业问题而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也必须要看到,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更要看到,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寻求更有质量的增长,并通过适当途径,譬如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释放小微企业活力等,能够更有利地实现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平衡。这对于守住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

我们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中国经济增速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