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

A.周王室衰微

B.经济得到发展

C.发生政治改革

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

2.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

①都生活在北朝②注重实践

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下列四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是

①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④出现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5.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兰亭序》是祖冲之的代表作品

③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统一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势最为昌盛最主要是因为A.“推恩令”解除了皇权的威胁

B.“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

C.刺史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D.大一统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

7.东晋建立后,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以下描述与之相符的是()

A.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严刑苛法,横征暴政

D.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8.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尊为“书圣”。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

B.

C.

D.

9.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课题是()

A.《两汉的科技文化》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东汉的兴衰》

D.《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0.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

A.老子B.孔子C.嬴政D.铁木真

11.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1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揭示了西周分封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特征是

A.由周王亲自实施

B.为了兼治天下

C.以血亲为纽带

D.奖励有功之臣

1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14.以下文物或模型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A.宅院画像砖

B.陶院落

C.击鼓说唱佣

D.“汉并天下”瓦当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A.史前时代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掀起了历史空前的反腐运动,一批“大老虎”纷纷落马,人民拍手称快。其实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对官员的监督。秦朝时,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丞相 B.司隶校尉 C.御史大夫 D.太尉

17.我国古代众多的石窟艺术中(如下图),形象生动的塑像、壁画、浮雕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当时影响极大的( )

A.民族文化B.儒家文化

C.佛教文化D.道教文化

18.百家争鸣的众多学派中,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从材料中你能读到的信息是

A.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B.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

C.西汉政府也同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非的陆上交通道路

20.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下图“田”字采取的造字法是( )

A.象形B.会意C.形声D.假借

21.被人类学家命名为“北京人”的早期人类,证明其已经是人的主要根据和理由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使用天然火

C.用石块、兽骨等制造工具D.能够直立行走

22.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中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西周与东周B.西汉与东汉C.西晋与东晋D.南朝与北朝23.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属于()

A.社会大变革时期B.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时期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D.国家繁荣与开放时期

24.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对这两次农民起义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的

B.都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C.两次起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规模较宏大

D.都是带有一定宗教形式的农民起义

25.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 )

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打渔和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2)针对材料二遇到的问题,“北魏统治者”的“抉择”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符号,沟通中国与世界。观察下面的二幅图片,回答问题。

(3)根据图一,写出图中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4)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巨大贡献的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5)结合图二,写出你怎样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秦始皇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哪一民族的进攻?

材料二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如今,它虽然在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万里长城”有何现实意义。

(3)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8.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与此同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岳麓版《选修一》材料二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变革最重要的表现是什么?

(2)请写出材料二“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写三点)。这次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归纳韩非子的主张。

(4)“商鞅之法”的主要内容中,哪一点符合材料三中韩非子的主张?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凿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世界一条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人们通常称之为什么?为开辟这一商路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冒险家是谁?

(3)想一想,我们今天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

(4)请参照地图将这条商路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

30.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西汉王朝在其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的什么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听取了谁的主张?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汉武帝为了达到“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效果,听取了谁的主张?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时期,政府曾一度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他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作为诸侯,用了本属于天子才可以用的九鼎,说明了春秋时期礼制的破坏,即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王室衰微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发生政治改革使诸侯国势力增强,这是出现题干局面的原因,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与诸侯用鼎多少没有直接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

分析题干现象的出现原因,首先诸侯用天子的礼制,说明天子地位下降;在分析背后的深

层原因是社会发展与改革导致的,与鼎是青铜所铸造,青铜工艺进步无关,即可排除。2.D

【解析】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生活在南朝、贾思勰生活在北朝,贾思勰的主要贡献是在农学领域,因此①、③项不是“共同点”,排除含有①或③ 的ABC三项。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属于概括总结能力层面,难度比较大。祖冲之、贾思勰二位科学家都注重实践、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政权林立,社会动荡不安。为躲避北方战乱,北人大量南迁,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同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点。所以C①②④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属于盛世,选项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不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符合文景之治,之所以出现盛世是因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兴衰纷乱,循环往复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后没有出现循环往复。故选C。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祖冲之是南

北朝时期的科学家。因此②表述错误,可以排除。①③④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6.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大一统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符合题意;ABC只是汉武帝措施的一个方面,不全面。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7.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A项荆扬是南方的荆州扬州,由于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东晋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A项符合题意。B项指的是阴山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的情景;C项与题意不符;D项指的是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局面。故选A。8.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晋的王羲之,集中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D符合题意;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A是颜真卿的作品,不合题意;B是怀素的《自叙帖》,不合题意;C是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

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孔子,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开始大规模的向相对安定的南南方迁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析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周天子的亲属,因此说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焚烧着曹操的旗帜,这是周郎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龙争虎斗。两军交战时他不用动用兵戈,就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是赤壁之战,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4.B

【解析】

根据图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衬托出东汉初期一片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B项陶院落的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C项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D项是西汉初期的文物,体现了西汉的统一。故选B。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时期,故D项正确。中国史前社会是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故排除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从夏朝开始到秦朝建立,故排除B项。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指的是秦汉时期。故排除C项。故选D。

1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而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故选C。

17.C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石窟中所雕塑的是诸多佛像,也就是说当时的塑像、壁画和浮雕大多都是反映的是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或者艺术珍品,C项符合题意;需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BD三项。故选C。

18.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法家学派。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其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为结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主张“以德治国”,C项是主张“无为而治”,D项是主张“兼爱、非攻”。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点睛】

20.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用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指用图形和线条把物体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思;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假借是用一个字借为另一个字,结合图片内容,“田”字采取的造字法是象形,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

信息不符,故本题选A。

21.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不是以生存年代,或者使用天然火,直立行走是解放双手,开发大脑,逐步学会制造工具。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南朝与北朝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南北政权长期维持对峙。其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C项正确;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称为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二者时间上为先后而非并列关系,所以A错误;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226年,司马炎登基,国号晋,史称西晋, 317年,司马睿定都建邺,史称东晋,二者时间也为先后而非并列关系, B项错误;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 960年赵匡胤改国号宋,史称北宋,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在临安称帝,史称南宋,二者时间也为先后而非并列关系, D项错误;故正确选项C。

2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先后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所以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符合题意;A项是战国时期,B项是秦汉时期,D项是隋唐时期。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起义都是统治者不得民心,残暴统治引起来的,A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起义打击的秦朝政权,B不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是突发性的,黄巾起义经过精心准备,C不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没有宗教色彩,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5.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把种植的技术交给人们,从此有了农耕。同时人们也把狩猎获得的野兽驯化成家畜。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二、材料综合题

26.(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出发点:长安;终点:大秦(古罗马、欧洲都算对)

(4)张骞。西汉(汉)

(5)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照抄原文不得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始皇;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匈奴;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结合所学知识,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2)根据材料“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

(4)根据所学知识,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巨大贡献的是张骞;张骞是西汉时期的人。(5)根据图二“商贸交换之路、科技艺术交换之路、民族友谊之路、宗教传播之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27.(1) 匈奴。

(2) 是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意思相近答出两点即可)

(3)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秦长城示意图”中长城以北有匈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东起辽东,西至临洮的“万里长城”。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威武雄浑的壮阔……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知,长城是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后,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文字,有利于文化交流;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使用的货币。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秦长城示意图”中长城以北有匈奴,可回答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8.(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主要内容:①废除井田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学派:法家。

主张: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可知,春秋时期经济上的变革的最重要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④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⑤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以概括出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可知,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韩非子的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关于改革的启示,属于开放性知识,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点睛:商鞅变法的知识点是考试的高频考点,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等知识。关于百家争鸣,需要掌握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并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做链接,掌握知识点的想通之处。

29.(1)张骞岀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2)丝绸之路;张骞。

(3)不屈不挠、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献身、开拓进取的精神等。

(4)B:大秦;A:长安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2)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世界一条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人们通常称之为丝绸之路;为开辟这一商路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冒险家是张骞。公元前

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不屈不挠、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勇于献身、开拓进取的精神等。

(4)仔细观察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再到中亚、西亚的安息,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0.(1)描述图表说出西汉初年封国掌控的人口与辖郡多于中央,得出封国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中央集权。主父偃颁行“推恩令”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回答出“收回盐铁经营权、统一铸造五铢钱、平抑物价打击豪强”等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辖部15个,封国辖部39个可知,描述图表说出西汉初年封国掌控的人口与辖郡多于中央,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结合课本所学,为解决这一问题,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2)依据材料二的意思: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结合课本所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3)依据课本所学,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內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