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题目】已知:过ABC ?的顶点C 任作一直线,与边AB 及中线AD 分别交于点F 和E . 求证:FB

AF ED

AE 2=

.

【分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提示】系数2既是难点,又是突破点

【解法1】

证:连BE ,则由同高三角形面积关系得

BCF

ACF BEF

AEF S S S S FB

AF ????==,

CDE

AEC S S ED

AE ??=

根据等比性质得:

BCE

ACE BEF

BCF AEF ACF S S S S S S FB

AF ??????=--=

∵D 为BC 的中点, ∴DCE BCE S S ??=2 ∴

DE

AE FB

AF 2=

,即FB

AF ED

AE 2=

【解法2】

证:过D 作CF DM //交AB 于M ,

∵CF DM //, ∴

FM

AF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CF DM // ∴M 为BF 的中点,即BF

MF 2

1=, ∴

BF

AF ED

AE 21=

,即

FB

AF ED

AE 2=

C

C

C

【解法3】

证:过D 作AB DN //交CF 于N ,

∵AB DN //, ∴

DN

AF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AB DN // ∴N 为CF 的中点,

∴DN 为BCF ?的中位线,则BF

DN 21=

BF

AF ED

AE 21=

,即

FB

AF ED

AE 2=

【解法4】

证:过B 作CF BG //交AD 延长线于G ,

∵CF BG //, ∴

EG

AE FB

AF =

∵D 为BC 的中点,CF BG // ∴D 为GF 的中点,即DE EG 2= ∴DE AE FB AF 2=, 即FB

AF ED

AE 2=

【解法5】

证:过B 作AD BH //交CF 延长线于H ,

∵AD BH //, ∴

BH

AE FB

AF =

∵D 为BC 的中点,AD BH // ∴E 为CH 的中点,

∴DE 为BCH ?的中位线,则DE BH 2= ∴DE

AE FB

AF 2=

,即

FB

AF ED

AE 2=

D

B C

G

C

D

B C

【解法6】

证:过A 作BC AK //交CF 延长线于K ,

∵BC AK //, ∴

BC

AK FB

AF =,

DC

AK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 ∴DC BC 2= ∴ED

AE DC

AK BC AK FB AF 22=

=

=

即FB

AF ED

AE 2=

【解法7】

证:过A 作CF AP //交BC 延长线于P ,

∵CF AP //, ∴

CB PC FB AF =, CD

PC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 ∴DC BC 2= ∴ED

AE CD

PC CB PC FB AF 22=

==

即FB

AF ED

AE 2=

【解法8】

证:过D 作AC DP //交CF 延长线于P ,交AB 于Q ,

∵AC DP //, ∴

DP

AC ED

AE =,QP

AC FQ

AF =

∵D 为BC 的中点,AC DP // ∴Q 为AB 的中点, 即FQ AF BF 2+=,AC

DQ 2

1=

C

D

B

D

B

C

QP AC FQ AF =

,由合比性质得

FQ

AF AF

PQ AC AC

+=+2

12

12

121

,即

BF

AF DP

AC 21=

BF

AF ED

AE 2

1=

,即

FB

AF ED

AE 2=

【解法9】

证:过B 作AC BM //分别交CF 、AD 的延长线于M 、N ,

∵AC BM //, ∴

BM

AC FB

AF =,MN

AC EN

AE =

∵D 为BC 的中点,AC BM // ∴DN AD =,AC BN = 则ED AE EN 2+=, ∵

MN

AC EN

AE =,即

MN AC

ED AE AE

=

+2

由合比性质得AC

MN AC

ED AE -=2, 即BM AC

ED AE =2 ∴BF AF ED AE =2,即FB

AF

ED AE 2=

【解法10】

证:过C 作AD CK //交BA 延长线于K ,

∵AD CK //,D 为BC 的中点, ∴AB AK =,AD CK 2=, ∵AD CK // ∴FK AF CK AE =,即

AK

AF AF AD

AE +=

2,

AK

AF AF

AD

AE +=2

由合比性质得

AF AK AF AF

AE AD AE

22-+=

-,即

AF

AB AF DE

AE -=

2,

∴FB

AF

ED AE 2=

N

M

C

D

B

C

证:过C 作AB CP //交AD 延长线于P ,

∵AB CP //,D 为BC 的中点, ∴AD PD =,AB PC =, ∵AB CP // ∴

PC

AF EP

AE =,

由合比性质得AF

PC AF AE

EP AE -=

-

即BF AF

DE AE

=2,

∴FB

AF

ED AE 2=

【解法12】

证:过F 作AD FQ //交BC 于Q ,

∵AD FQ //,

BA

BF BD

BQ AD

FQ =

=

CQ

CD FQ

DE =

CQ

BQ AD

DE =

由合比性质得

BQ

CQ BQ DE AD DE -=

-,即

QD

BQ AE

DE 2=

∵AD FQ //,∴

FA

BF QD BQ =

∴AF

BF QD

BQ AE

DE 22=

=,即

FB

AF ED

AE 2=

C

Q D

B C

证:过F 作BC FR //交AD 于R ,

∵BC FR //, ∴

RD

AR FB

AF =,ED

RE CD FR BD FR AB AF ===,

由合比性质得RE

ED RE

AF AB AF

-=-,

RE ED RE

BF AF -=

∴RE

ED RE RD AR BF AF

-==, 由等比性质得RE

ED RD RE

AR BF AF -++=,即

ED

AE BF

AF 2=

∴FB

AF

ED AE 2=.

【解法14】

证:过E 作BC EM //交AB 于M ,

∵BC EM //, ∴

AD AE

AB AM

BD

ME BC

ME FB

FM 222=

===,

由等比性质得FB

AB FM AM AD AE

--=

22,

即AF AB AF

AD AE +=2

AF

AB AF AD

AE +=

2

由合比性质得AF

AF AB AF AE

AD AE

22-+=

-,

FB

AF ED

AE 2=

【解法15】

证:过E 作AB EP //交AC 于P ,交BC 于Q ,

∵AB EP //,

QD BQ ED AE =

QC

BC EQ

FB =

DB

DQ AB

EQ =

QC

DQ AB

FB 2=

,即

DQ

QC

FB

AB 2=

C

D

B

C

C

由合比性质得

DQ DQ QC FB FB AB 22-=

-,即

DQ

BQ FB

AF 2=

∴DQ

BQ FB

AF =

2,∴

FB

AF ED

AE 2=

【解法16】

证:过E 作AC MN //交AB 于M ,交BC 于N ,

∵AC MN //, ∴

DC DN AC EN DA DE ==,

AC ME FA FM =,

DC DN FA FM

AC EN

AC ME

AC

MN

BC BN

BA BM +=+

=

=

=

∴11-+

-=-+-=DC

BN FA

AM

DC BD BN FA AM

FA BA BM

又DC BC 2=,则FA

AM

BC BN BA BM -=2 即FA AM BA BM BA BM -=2,∴FA AM

BA BM = ∴BN

CN

BM AM BA FA == 由合比性质得CN

BN CN

FA BA FA -=-,即

DN

CN BF

FA 2=

∴DE AE BF FA 2=,即FB

AF

ED AE 2=

【解法17】

证:过F 作AC FM //交BC 于M ,交射线AD 于N ,

如图(1):∵AC FM //, ∴AC

NM

AC FN

AC

NM

FN AC

FM BA

BF +=+=

=,

AD

AN

AD AE AE AN DA DN AE NE

BA BF

-+-=+= AD AN AE AN -+-=11AD

AE AE AD AN ?-?= ∴AD AE DE

AN BA BF ??=, ∴BF AF

BM CM BM BC CD CM BF AB AD AN DE AE 22==?=?=,

FB

AF

ED AE 2=

D B C

D

B C

图(1)

如图(2):∵AC FM //, ∴

AC NM

AC FN

AC NM

FN AC

FM BA

BF -=-=

=, 则AD

AD

AN AE AE AN DA DN AE NE

BA BF

---=-= AD AN AE AN -+-=11AD

AE AE AD AN ?-?=

同图(1)得:FB

AF

ED AE 2= 【解法18】

证:直线CEF 截ABD ?,由梅涅劳斯定理,

得:

1=??EA

DE CD

BC FB

AF

又CD BC 2=, ∴21

=?EA DE FB

AF ,

则FB AF ED

AE 2=

C

图(2)

D

B

C

初中几何经典例题及解题技巧精编版

初中几何证明技巧及经典试题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10.在圆中平分弦(或弧)的直径垂直于弦。 *11.利用半圆上的圆周角是直角。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小学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

* 小学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1) 巧求面积 常用方法:直接求;整体减空白;不规则转规则(平移、旋转等);模型(鸟头、蝴蝶、漏斗等模型);差不变 1、ABCG 是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右上角是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FGDE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答案:72 A H F E C B I D G 思路:1)直接求,但是阴影部分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都无法直接求;2)整体减空白。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整体,发现梯形BCEF 可求,且空白分别两个矩形面积的一半。 2、在长方形ABCD 中,BE=5,EC=4,CF=4,FD=1。△AEF 的面积是多少答案:20 |

A D B F C E 思路:1)直接求,无法直接求;2)由于知道了各个边的数据,因此空白部分的面积都可求 3、如图所示的长方形中,E 、F 分别是AD 和DC 的中点。 (1)如果已知AB=10厘米,BC=6厘米,那么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 (2)如果已知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24 B C D F E 思路(1)直接求,无法直接求;2)已经知道了各个边的数据,因此可以求出空白的位置;3)也可以利用鸟头模型 4、正方形ABCD 边长是6厘米,△AFD (甲)是正方形的一部分,△CEF (乙)的面积比△AFD (甲)大6平方厘米。请问CE 的长是多少厘米。答案:8 @

A B D C F 思路:差不变 5、把长为15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分割成4个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且S 1=S 2=S 3+S 4。求S 4。答案:10 D C E F S 1 S 2 S 3 S 4 思路:求S4需要知道FC 和EC 的长度;FC 不能直接求,但是DF 可求,DF 可以由三分之一矩形面积S1÷AD ×2得到,同理EC 也求。最后一句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结果。 6、长方形ABCD 内的阴影部分面积之和为70,AB=8,AD=15。求四边形EFGO 的面积。答案10。 A B C D F O E G 思路:看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只要有对角线,就知道里面四个三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解题思路分析 【摘要】平面几何在初中数学中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而学生在对几何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能够应用到实践中进行解题。正像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经所说过的那样:“数学这门学科,真正的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题,在问题与解题中,解题就是数学的心脏所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解题,能否对一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掌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学生对基本的解题能力进行掌握,也是“双基”教学的一个方面。在数学中对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几何;解题思路; 对初中的几何教学来说,初中几何中的重要部分是解题技巧与规律教学。尤其是在初中几何的后期与复习阶段,通过对学生的几何解题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能够培养其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的能力。当然,处了解题技巧与规律的培养,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与规律。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初中数学几何题的解题思路, 一、初中数学几何的解题技巧 1、对常见的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初中的几何题中,其实常见的题型并不多,所以这对经常见的几何题型与解题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是初中几何解题一个和实用的解题技巧。初中几何,证明题是最常见的,而证明题中,又以线段或角的一些关系的证明最为常见。对线段的关系的证明通常包括相等及其和差关系等的证明。在这些中,相等关系的证明是学生应该进行的基本掌握,对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在思路与方法上常用的包括“三角形全等”、“比例线段”以及“等角对等边”和对中间量的过渡进行选取等思路。在这些方法中,“三角形全等”是最常用的,也是应该掌握的基本解题方法。对线段不等关系则一般常用“线段公理”,而对线段的和差及其它(如倍、分)关系,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截长、补短等技巧。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2、注意对辅助线进行添加和使用 在对初中几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常用的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掌握外,还要对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加以关注。在初中几何题中,当直接解题出现障碍使,添加辅助线是常见的解题技巧,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进行分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如下图所示,已知:在ABC ?中,?=∠90C ,BC AC =,DB AD =,BF AE =,求证:DF DE =,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本文通过一个高考填空题的四种解法着重阐明解析 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法一打破题目所给的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另辟蹊径。解法二根据直线AC⊥BD以此建立新的坐标系,这是本题的又一个另辟蹊径。有了参数α,写出新坐标系下的圆的方程,再数形结合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弦长。解法三采用直线参数方程,再一次另辟蹊径为解决本题寻求新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便于计算弦长。解法四是几何法,用添加两条垂线的巧妙运用,结合几个重要定理求出弦长,用重要不等式求四边形的最大值。有了这些好方法,使本来很难做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命题:如图⑴已知AC、BD为⊙O:x?+y?=4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垂足为M(1,),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 解法一: 由于|OM|= ,考虑到原来的坐标系中两条弦长的计算比较繁琐,因此可改变方法,以 直线OM为x轴,建立新的直角坐标系,此时M的坐标是(,0)。 1.直线AC与BD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另一条的斜率

为0.不妨设BD的斜率 不存在,则BD⊥x轴,另一条|AC|为直径4,弦|BD|= 此时四边形ABCD 的面积S=1/2|AC|?|BD|=4 2.当直线AC与BD的斜率都存在时,不妨设AC的斜率为k,(k≠0)则BD的斜率为-1/k.所以AC的直线方 k?x-y-k=0,BD的直线方程为x+k?y-=0 。 设O到AC、BD的距离分别是d1,d2,则d1=,d2= 由垂径定理和相交弦定理得|AC|?=4(|AC|/2)?=4(2+d1)(2-d1)=4(4-d1?)类似地可得到|BD|? S?=(1/2|AC|?|BD|)? ∴S ≤ 5. 当k?=1/k?时k=±1时等式成立,此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S取得最大值5。 坐标系的恰当建立是解析法解题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否则会使计算繁琐。本题解法打破题目所给的直角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这就是另辟蹊径的重要途径。然后再综合运用圆的垂经定理和相交弦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重要不等式定理就可解决问题。 解法二:由于AC⊥BD,分别以AC、BD所在直线为x′、y′轴,建立如图新的直角坐标系设∠xMx′=α,则M的坐标为(0,0),O的坐标是(-cosα,sinα),圆的方程是(x′+cosα)?+(y′-sinα)?=4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供参考)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 必胜中学2018-01-30 15:15:15 题型专项几何图形综合题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作者:————————————————————————————————日期:

浅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 内容摘要: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组成。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审题,寻找证明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 关键词:几何证明 条件 结论 .执因索果 执果索因 辅助线 初中学生正处于自觉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阶段,几何证明,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起步。这种思维方式学生刚接触,会遇到一些困难。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这里“跌倒了”,丧失了信心,以至于几何越学越糟。为此,我根据自己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解题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学好几何证明,起步要稳,要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掌握好几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一般结构由已知条件和求证目标两部分(即前提和结论)组成。已知条件是几何证明的前提,指题目中用文字和符号直接给出的明确条件,也包括所给图形中暗含的条件。求证指题目要求的经过推理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知条件是题目既定成立的、毋庸置疑而且必然正确的。求证是几何证明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利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用合理的推理形式推导出的最后结果,而且只能出现在证明过程的最后。 例如:如图,在△ABC 和△DCB 中,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 求证:△ABC ≌△DCB ; 已知条件:文字给出的有:△ABC 和△DCB ,AB = DC ,AC = DB ,AC 与DB 交于点M 图形给出的有:BC=CB,∠BMA 与∠CMD 是对顶角等等 求证目标是:△ABC ≌△DCB 注意,已知条件除了上面列出的,就没有其它的了,不可随意出现AM=DM ,BN=CN 等等 二、做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审题就是读题,这一步是解决几何证明题的关键,非常重要。许多学生读几何证明题时讲快,常常忽略了题目中蕴含的重要信息。和读其它类型的题有所不同,读几何证明题要求 B A M N

如何提高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8420387.html, 如何提高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 作者:林秀珍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2年第09期 初中几何证明题不但是学习的重点.而且是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我认为要提高证明题的解题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题 1.读题要细心,有些学生一看到某一题前面部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直接写答案,这种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2.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 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 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3.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 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对于读题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要求这么复杂,是因为在实际证题的过程中,学生找不到证明的思路或方法,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漏掉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或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记错或想当然地添上一些已知条件,而将已知记在心里并能复述出来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二、分析 指导学生用数学方法中的“分析法”,执果索因,一步一步探究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或提问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思考、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而对于分析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 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经典题型专项试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经典题型专项测试 姓名 班级学号得分说明: 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框内,第Ⅱ卷直接答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40分) 1、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2、点(2,3)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为() A .(-2,3) B . (3,2) C .(-2,-3) D .(2,-3) 3、如图,在△ABC中, AB=AC,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E.若∠A=40°,则∠EBC的度数是( ) A .30° B .35° C .40° D .45°

4、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5、已知等腰△ABC的顶角A是50°,则其底角是() A .45° B .50° C .65° D .100°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线重合 B .等角对等边 C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7、若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cm,腰上的高为3 cm,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30° B .60° C .90° D .120° 8、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为⊙O上两点,若∠BCD=20°,则∠ABD的大小为() A .80° B .70° C .60° D .30° 9、已知点A(2m﹣1,3)与点B(3,n+3)关于x轴对称,则m+n的值为() A .1 B .2 C .-1 D .-2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初二数学几何解题技巧 【知识梳理】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专题一】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专题二】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专题三】证明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带例题)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 (带例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几何题解题技巧 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许多关于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在计算几何图形面积时,除了能正确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割补法 割补法是指将一些不规则的、分散的几何图形经过分割、移补,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2所示,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将阴影I分割成I1和I2两部分,然后将阴影I1移至空白I1′处,将阴影I2移至空白I2′处,这样阴影部分就拼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求出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列式为:6×6÷2=18(平方厘米)。 练一练1:如图3,已知AB=BC=4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二、平移法 平移法是指把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拼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2如图4,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5所示,连结长方形两条长的中点,把阴影部分分成左右两部分,然后把左边的阴影部分向右平移至空白处,这样阴影部分就转化成了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列式为:6×6=36(平方厘米)。 练一练2:如图6,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三、旋转法 旋转法是指把一些几何图形绕某一点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分散的、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合并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从而求出面积的方法。 例3如图7,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AB=20厘米,D是AB的中点,扇形DAE和DBF都是圆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与解:如图8所示,把扇形DBF绕D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后,扇形DBF与扇形DAE就合并成了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半圆,两个空白三角形也合并成了一个直角边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用半圆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即可,列式为:3.14×(20÷2)2÷2- (20÷2)2÷2=107(平方厘米)。 练一练3:如图9,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有一个正方形BDEF,E点正好落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C上,已知AE=8厘米,EC=12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 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 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 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 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 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2)若∠DAF=∠DBA. ①如图2,当点F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判断线段AF与线段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点F在线段CA上时,设BE=x,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F.

一道几何常规题的五种解法

一道几何常规题的五种解法 发表时间:2019-06-10T15:11:06.6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作者:向星[导读] 一道数学题可以涵盖很多知识点。当然,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有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从一道数学常规题出发,探讨了它的多种解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旨在给我们的数学带来一定的启示。(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湖北省宜昌市 443601) 摘要:一道数学题可以涵盖很多知识点。当然,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有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就从一道数学常规题出发,探讨了它的多种解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旨在给我们的数学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数学教学;几何题;多种解法 在平常做数学题时,同学们受时间和知识局限等因素的影响,解题方法往往较单一,如果遇到问题多角度的思考,会回忆出更多的基础知识,收获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笔者用一个常规题进行说明,供同学们参考。 如图1: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E,过E作AE的垂线交 BCD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分析:本题是以正方形为条件,证两线段相等问题。对于几何证明题,若能根据已知求证并结合所给图形的特征(数字、关系、结构),通过分析,适当添置辅助线,则能形成证题思路。 方法1:构造全等 本题是最常见的证明线段相等问题,最常规的方法也就是证明全等,观察AE和EF,所在的三角形有两种(并不全等),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很显然要紧扣条件构造全等。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展示了几种解法,都可以解决问题,构造全等(相似),利用对称转化是几何计算证明的常规方法;代几结合是一种数形结合思想所以每道题做完后,不妨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呢?如果能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或许能开阔我们做题的思路,又能加强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数学几何每日一题

第一日月日 1.已知△ABC 中,AB = AC ,∠BAC =α(0?<α<60?),△DBC 为等边三角形. (1)如图1,∠ABD = (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如图2,若∠BCE = 150?,∠ABE = 60?,判断△ABE 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直线AD 与CE 的夹角是; (4)在(2)的条件下,若BC = 4cm ,∠CED = 45?, 则α= ;AD =cm. A B C D 图1 A B C D 图2 A B C D E 备用图

第二日月日 2. 已知:如图,在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过点D 作直线交AB ,CA 的延长线于点E ,F .当BE CF =时,求证:AE AF =. 第三日月日 3..△ABC 是等边三角形,P 为平面内一个动点,BP =BA ,若0°<∠PBC <180°,且∠PBC 的平分线上一点D 满足DB =DA , (1)当BP 和BA 重合时(如图1),∠BPD = ° (2)当BP 在∠ABC 内部时(如图2),求∠BPD (3)当BP 在∠ABC 外部时,请直接写出∠BPD ,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F E D C B A

第四日月日 4:如图,△ABC 中,AB=AC,∠BAC=90°,AB=PB ,∠ABP=30°,求证:AP=CP 第五日月日 5.如图,在△ABC 中,AB =AC , P 为△ABC 内一点,且∠BAP =70°,∠ABP =40°, (1)求证:△ABP 是等腰三角形;(AB=PB) (2)连接PC ,当∠PCB =30°时,求∠PBC 的度数. 图2 图1

初中数学代数几何解题技巧

如何用好题目中的条件暗示 有一类题目,我们在解前面几小题时,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往往对解后面问题起着很好的暗示作用,现以一次函数中出现的两道题目为例予以说明,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例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B、A两点,如图1。 图1 (1)求B、A两点的坐标; (2)把△AOB以直线AB为轴翻折,点O落在平面上的点C处,以BC为一边作等边△BCD。求D点的坐标。 解析:(1)容易求得,A(0,1)。 (2)如图2, 图2 ∵,A(0,1), ∴OB=,OA=1。 ∴在Rt△AOB中,容易求得∠OBA=30° ∵把△AOB以直线AB为轴翻折, ∴∠OBC=2∠OBA=60°,BO=BC。 ∴△OBC是等边三角形 以BC为一边作等边△BCD,则D的落点有两种情形,可分别求得D的坐标为(0,0),。 反思:在求得第(1)小题中B、A两点的坐标分别为B(,0),A(0,1),实质上暗示着Rt△AOB中,OA=1,OB=,即暗示着∠OBA=30°,为解第(2)小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例2】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BC,∠BAC=90°,且点P(1,a)为坐标系中的一个动点,如图3。 图3 (1)求三解形ABC的面积。 (2)证明不论a取任何实数,三角形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 (3)要使得△ABC和△ABP的面积相等,求实数a的值。 解析:(1)容易求得:A(,0),B(0,1), ∴。 (2)如图4,连接OP、BP,过点P作PD垂直于y轴,垂足为D,则三角形BOP的面积为,故不论a取任何实数,三角形BOP的面积是一个常数。 图4 (3)如图4,①当点P在第四象限时由第(2)小题中的结果:,和第(3)小题的条件可得: ∴, ∵,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最新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题解题技巧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 1按定义添辅助线: 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 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而基本图形不完整时补完整基本图形,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添辅助线也有规律可循。举例如下: (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等第三条直线

(2)等腰三角形是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完整等腰三角形。出现角平分线与平行线组合时可延长平行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 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出现角平分线与垂线组合时可延长垂线与角的二边相交得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的基本图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倍线段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则要添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进行证明当有中点没有中位线时则添中位线,当有中位线三角形不完整

时则需补完整三角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倍线段有公共端点的线段带一个中点则可过这中点添倍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当出现线段倍半关系且与半线段的端点是某线段的中点,则可过带中点线段的端点添半线段的平行线得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6)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有轴对称形,中心对称形,旋转形与平移形等;如果出现两条相等线段或两个档相等角关于某一直线成轴对称就可以添加轴对称形全等三角形:或添对称轴,或将三角形沿对称轴翻转。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组或两组相等线段位于一组对顶角两边且成一直线时可添加中心对称形全等三角形加以证明,添加方法是将四个端点两两连结或过二端点添平行线 (7)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有平行线型(带平行线的相似三角形),相交线型,旋转型;当出现相比线段重叠在一直线上时(中点可看成比为1)可添加平行线得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若平行线过端点添则可以分点或另一端点的线段为平行方向,这类题目中往往有多种浅线方法。 (8)特殊角直角三角形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几何问题解题思路 数量关系技巧包含了数学运算技巧和数字推理技巧两大部分,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是最为考生所头疼,其所占分值高并且难度也高。今天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数量关系答题技巧中的几何问题解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几何问题考点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望考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几何基本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圆形的面积=π×半径的平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体的面积=底面积×高÷3。 第二个方面,几何问题的“割补平移”思想。 中公教育提醒考生,当看到一个关于求解面积的问题,不要立刻套用公式去求解,这样做很可能走入误区,最后无法求解或不能快速求解。对于此类问题通常的使用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即通过引入新的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或者补全为很容易得到的规则图形,从而快速求得面积。 第三个方面,几何极限理论。 平面图形:①周长一定,越趋近于圆,面积越大,②面积一定,越趋近于圆,周长越小; 立体图形:①表面积一定,越趋近于球,体积越大,②体积一定,越趋近于球,表面积越小。 实战例题: 【例题】半径为5厘米的三个圆弧围成如右图所示的区域,其中AB弧与AD弧为四分之一圆弧,而BCD弧是一个半圆弧,则此区域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25

B.10+5л C.50 D.55 【中公教育解析】如下图:连接BD,作矩形BDMN,将下面的四分之一圆弧的半径画出来,可见该部分面积分为彩色的两部分。上面部分是半圆,下半部分是矩形面积减去2个四分之一圆,即矩形面积减半个圆形面积二部分之和,正好是矩形面积,即10×5=5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C。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18420387.html,/liaoning/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 经典难1、已知:△ABC 中,H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B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经典难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求证:CE =CF 2、如图,四边形ABCD 长线于F . 求证:AE =AF 3、设P 是正方形ABCD 求证:PA =PF 4、如图,PC 切圆O 于C ,PO 相交于B 、D .求证:1、已知:△ABC 求:∠APB 2、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PAB =∠PCB 3、设ABCD

初中几何题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总结,先思后解超简单!

初中几何题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总结,先思后解超简单! 很多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往往是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 证明题要掌握三种思考方式 ●正向思维 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逆向思维 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 例如: 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 ●正逆结合 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

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证明题要用到哪些原理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