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
财政学复习资料总

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财政概念: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

分。指的就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离开了国家

或政府,就谈不上国家或政府的分配,就无所谓财政活动;反之,如果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即使是分配活动,也不是财政活动。

财政特征:强制性”指的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课征税款或收取费用,遵循的并不是

自愿原则,无论纳税人或缴费者是否愿意,只要发生了应税或应费行为,他们就必须照章纳税缴费。这种强制性,是直接以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确立的。

无偿性”指的是政府分配大体表现为是货币的单方面转移,而不存在货币与资源和要素的直接等价交换。

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或调节税收的方法,已影响总需求和总产出。分

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 的财

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

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适应,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或“紧”的财政政策。它是指政府在编制预算时使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利用财政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以平衡社会总供求缺口,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3.加

强税收调节4?安排转移支出;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通过财政预算,调节社会供需平衡 2.通过财政收入

与支出制度的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对财政职能的看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外在性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引起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效率是以充分竞争

为前提的的,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的效率往往不能兼顾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平和效率是

一对矛盾。效率经由市场,而公平往往通过政府。只有政府的调节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在这方面市场是失灵的,解决不了,

只有政府干预,进行调控措施

市场经济下需要政府来稳定和发展经济原因:①实践证明,全方位地依

靠市场,往往出现经济波动的状况。例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性危机,通过市场机制的本身不能解决,只有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和政府政策调整才能解决。②市场经济体制下人

们消费性偏好和流动性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资源盲目流动,导致经济总量和经

济结构深层次矛盾,造成总供求关系失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决总供求失衡总题。

公共产品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消费者能够从公共产品中获益,为什么不自己提供?

原因:“囚徒困境”非合作均衡:每个人都希望搭便车,而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章

1.财政支出的概念及分类

财政支出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地分配到各种用途中去的过程。

1)按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2)按经济性质分类(重点考):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

A.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是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

务相交换

B.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

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见效益约束

C.微观经济的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用于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所需和政府投资兴办各种实业所需的商品和劳务。 2.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它没有取得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只是将资源在社会成员之

间重新分配。(促进社公)3?区别:”购“直接增加了社会购买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就业以及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总量与结构均衡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收入分配产生间接的影响。“转”与它相反。

2.瓦格纳法则(政府扩张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原因:1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T经济交往复杂化T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T要求

更多的政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2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T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T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

等服务的需求增加T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3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

3?如何看待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

答:尽管有些国家在有的时期出现政府支出负增长的情况,但从长期和整体看,政府支出的

不断增长构成了发展的总趋势。

解释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政府活动扩张论,偶然事件论。非均衡增长论,收入再分配

论可以分别解释为:(1)在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公众对政府扩张有着潜在的需求;(2)偶然事件(如战争)加快了政府增长,而惯性又阻止其返回以前的水平;(3)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增长导致政府的增长;(4)某些集团利用政府使收入再分配向自己倾斜。

4.(财政支出效率)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特定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估的主要

方法。缺乏直接的市场价格,是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与私人成本收益分析的根本差异。

△对社会净收益价值的评估,涉及到对消费者剩余、时间价值和生命价值的估计。计算公共项目的成本收益,还经常需引入影子价格这一工具。为使不同时间发生的成本、收益可进行比较,应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进行贴现。

第三章

1.财政收入的分类:

A.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临时性收入)

B.按财政资金的管理形式分类: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C.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1.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分类;①国有经济收入,②集体经济收入③中外合营经济收入,

④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⑤个体经济收入等;

2.部门结构为标准分类;①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②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

③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④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2.什么是税收?国家征税的依据是什么?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

依据:基本依据:1,交换税——主体国家,提供保障

2.义务税——主体公民,有义务为所在国家服务

3.税收有哪些特征?

特征:(1)强制性:指国家征税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进行的。是一种强

制的课征。

(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

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3)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

额,税法所规定的这些征收标准,国家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遵守。税收

的固定性实际上不是税法的确定性,不能把固定性误解为永久不变。

4.简述税制的要素:

答:(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是课税客体,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征税对象是税收制度最基本的要素。

(2)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3)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4)起征点是指征税对象数额所达到的应当征税的界限。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

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征税对象小于免征额时,不征税;超出免征额时,只对超过的部分征税。

(5)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的税务违章行为所采取的惩罚性措施。税务违章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属于税收征管制度方面的违章行为,如纳税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未按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记账凭证,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b 属于税收制度法规方面的违章行为,如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

c 拖欠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5.税收的分类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财产课税;

b.按是否可以转嫁来分为:直接税(不能转嫁)和间接税(可转嫁);

c.按课税标准分类:从量税(数量、重量、体积)和从价税(价格);

d.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来分:价内税(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和价外税(税金

作为价格之外附加);

e.按隶属关系来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

此外有的国家还有共享税:即中央和地方分成

6.税率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边际税率、平均税率、名义税率、实际税率。

7.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内容包括税种的设置、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等。

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

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消费税:是以某些特定消费品、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营业税:是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或境内、外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8..实行增值税的原因:1)传统的全值流转税按商品流转额全额征税,同一种商品会

出现因生产结构不同而导致税收负担不等的现象。 2 )传统的全值流转税使商品每增

加一个流通环节,就要增加一次税负,不利于商品的合理流通。 3 )传统的全值流转

税不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9.赋税转嫁与归宿:转嫁: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归宿:处于转嫁中的税负最终落脚点,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

10.简述世界税制结构的基本格局,分析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及其对税制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答:基本格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以所得税、财产税等为辅助税

种的税制结构模式,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则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以流转税等为辅助税种

的税制结构模式。

影响:今后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任务是,适当降低流转税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地位,并通过有关具体税种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制度的公平、效率以及财政收入等目标,为国家财政支出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调节工具。

11.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1年的

个人”

12 ?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

和个人。

13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有的税收虽然由纳税人缴纳,但实际上是由别人负担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税负的转嫁问题,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14.人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

第四章

1?政府预算是一定时期内,政府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首先是政治。其次是决策。再次是政府收支报告。最后是制定政府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工具。

2.政府预算特征:1)计划性一政府预算的直接表现形式。预测与实际是否相符并能

否实现,取决于预测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2)归一性:所有收支都应当纳入政府

预算,处于政府预算的约束和规范下。3)公开性一政府收支活动的透明性。4)法治

性5)年度性一起讫时间,通常为一年。

3.△财政赤字、赤字财政

财政赤字: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这是实际的真实的财政赤字。(被动出现)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赤字,这是计划中的赤字。人们积极主动安排下出现的财政赤字

4 ?为什么有预算?

财政分配的货币化是政府预算产生的必备条件。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货币关系渗透到整个再生产领域,财政分配有可能充分采取货币形式。只有在财政分配货币化的条件下,才能对全部财政收支事先进行比较详细的计算,并统一反映在平衡表中。

这样比较能完整反映国家财政分配活动,而且也有利于议会对国家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5.预算的功能

国家预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确定政府可获得的资源,有利于全面安排

支出。通过预算的编制,事先进行预测,使我们能掌握一年内能筹集到多少收入,并根据财力的多少和支出的需要确定支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量人为出。 2 ?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

和方向。3 ?有利于人民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对预算的讨论决定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是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 4 ?有利于政府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五章

1.公债: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作用:1、缓解资金压力2、对资本市场进行调整3、利用公债的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公债: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 ?公债分类

1 )按发行期,公债可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2)按发行地域,公债可分为国家公债和国外公债

3)按可否自由流通,公债可分为上市公债和不上市公债

4)按举债形式,公债可分为契约性借款和发行公债券

5)其他分类方法。如按发行主体,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按公债计量单位,可分

为实物公债和货币公债;按利息状况,可分为有息公债和有奖公债;按公债用途,可分为生产性公债和非生产性公债。

3.内债是各债务主体以本国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发行本国货币计价的债券证书,或以缔结

特定契约为手段所形成的债务,又称国内债务”。

外债,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

所借的债款。与外债的区别内债与外债是两个对称的概念。就债券而言,其区分标准主要

有三个方面:债券发行的地点所在国别;债权人所在国别;债券计价的币种。

4.公债偿还方式:政府根据发行时的规定,对到期公债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过程。方法:

1)买销法:通过市场交易2)一次偿还法一政府对所发行的公债,采取分期按比例方式偿

还本息的方法3)比例偿还法4)抽签偿还法

5.公债偿还资金来源:1)偿债基金一在政府预算中设立一个专项基金,从每年的财政收入

中拨出一笔专款,专门用于偿还公债。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公债的及时偿还,使债务偿还有

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具有计划性,从长远角度看,还可以起到均衡债务负担的作用。其缺点是

限制了公债的调控功能,同时需要防止被挪用而形同虚设。2)预算盈余一政府用预算盈余

资金来偿还公债本息。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是政府预算必须有往年节余,难以存在实践基础。3)借新还旧一政府从每年新发行的公债收入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推迟政府实际偿还时间,延缓债务负担。其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偿还方法,而且容易造成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因此应加以控制。

6.公债的结构

1 ?公债期限结构一一不同期限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较为合理的公债期限结构,应是短期、中期、长期公债并存的结构,避免某一期限的债务过于集中。

2 ?公债持有者结构一一即“公债资金来源结构”,指在公债中不同性质的承购主体持有公债的构成比例。

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适当考虑公债发行成本,来选择适当的公债持有者结构。

3 ?公债利率结构一一不同利率水平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

应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市场利率水平、公债的使用方向和公债发行的需要与偿还的可能等因素,来综合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7 .公债负担:1)债务人负担:公债到期还本付息所形成的财政负担2)纳税人负担:对纳

税人造成的税收负担3)代际负担:当代人的债务负担转移给后代人,而对后代人造成的负担,但其需要视公债资金的使用方向而定。

第六章

1.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地区间的

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规范政

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其目的在于:a、为地方财政提供额外收入来源,弥补地方财政收支差额,

以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b、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财政的财力补助,使地方政

府财政支出行为符合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要求;c、由于地方政府提高的某些公共产品

或服务产生的利益,不仅为本辖区的居民所享受,而且具有外溢性;d、在分级财政体制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财力悬殊巨大,中央政府可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促进各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均衡化;e、中央政府还可利用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国家某些特

殊社会目标的实现。

2.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在财政体制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

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支配使用资金的权力、范围和

责任,使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有责有权。

3.政府收入权限划分涉及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等,其中主要是税收权限划分问题。

1. 分析税负转嫁概念的内涵。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价格

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经济现象。

2.简述税收“三性” 。(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3.简述税收原则。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能力原则;(2)效率原则:包括:促进经

济发展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4.纳税人与负税人有何区别?纳税人和负税人有何区别和联系?在税法中,股东是纳税人还是负

税人?答:(1)联系: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2)区别:纳税人指

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如果股东不能把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那么股东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如果股东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或转移出去,那么就只是纳税人。

5.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

模也随之提高。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1)政治因素, 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 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 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 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2)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 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 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 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

6.什么叫免费搭车者?应该如何解决免费搭车者问题?想不花代价而指望从别人花费中得到好处的动机所引起的问题。又称免费搭车。它使纯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买卖来进行消费。方法: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场的方式--- 公共财政,来解决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问题了。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正是一方面以征税方式取得收入,另一方面又将征税收入转用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的。

7.税收的效率原则?一是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二是征税

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赵迎东自己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考试地点:7100 9:30AM 考试题型分配: 单选20×1′ 多选5×2′ 判断20×1′ 填空20×1′ 计算2×6′ 简单18′(两题,分值不同) 财政学的概念: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 财政具有三大内涵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也称为“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方面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填空题】 公平分配一般来说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详细见书P36)【判断题】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手段主要有税收、转移支付和公共支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调节;(2)转移性支付;(3)公共支出。【填空题】 自动稳定器的运用,即通过财政制度的建设,发挥财政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理解】 狭义的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支出;广义的财政支出则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经济性质是指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理解,详见书P50,选择题,哪些是购买性支出,哪些是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同其他经济主题一样,一手付出资金,另一只手相应换回等价的商品和服务。例如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政府的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例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政府安排转移性支出不是为了交换商品和服务,它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说句实在话,出考场的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复试都不是很顺利,直到成绩公布我才安下心来,没想到之后的复试十分顺利,于是我就幸运的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是蛮幸运的了。在备考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四门初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③数学三;④经济学基础(微、宏观))的过程中,印象最令我深刻的就是专业课的复习了,因为呢,南开大学专业课复习资料真的是不好找,不管是参考书教材还是真题。所以如今考研成功的我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分享给更加需要这些资料的你们,希望可以祝你们一臂之力。 我本人从一轮复习一直用到考前的资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的。有关于历年真题的信息,资料中包含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呢。下面是我摘抄的部分真题答案: 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学院)2016年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试卷整体分析:2016年考试题型依然延续13-15年题型,出题风格也延续13-15年出题风格,仍以计算题为重点。试卷整体难度比14、15年难度略微降低,题量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难度仍然较大,计算量仍然较大。考到的知识点都不超过大纲范围内,都是重点知识点,简答题都是基础知识点。计算题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论述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题目非常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资源由于具有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属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每年必考知识点。 【参考答案】公地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悲剧的机制是: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 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 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

财政学重点知识汇总

名词解释: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 和投入品,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国有资产收入:就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 会产品价格的集中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 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利分流:是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而后用以 适当方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 财政管理: 简答题 资本运营及其特征:资本运营是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的资本存量变为增值的互动资本,通过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凭等运作形式进行有效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置换的能力,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的结构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表现为财政财力大小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充足的财力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财政体制内容: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划分财政管理权责,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物价水平下降带来哪些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乘数效应:即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挤出效用指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开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 新中国的税收改革历程:主要包括三大时期,五个重要事件 一、计划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简化 1)1950年税收制度的建立 2)1958年税收制度的首次简化 3)1973年税收制度的再次简化 二、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税收制度的重建 1)80年代初涉外税的建立 2)1983年利改税的第一次改革 3)1984年利改税的第二次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税收制度的创新 1)1994年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相继以后税收制度的部分优化改革 1、市场的有效运作需要以法治位基础,同时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以致在某些场合,某些领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或经济的稳定运行,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这种关于市场的缺陷及其补救措施的分析思路,很容易使人们对政府产生乐观的看法,政府一边课税,一边支出,其目的是矫正市场机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2

结合财政支出增长的若干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对于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 作,其中尤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为著名,他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 则”(Wagner’s Law)。 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两方面: 政治因素:随工业化发展,经济中人们的交往增多,关系更复杂,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方面。 经济因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要求政府进行调节。 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公共物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 2、皮科克与瓦埃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分析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规模。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 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 策。 3.社会性因素 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 镇化等因素。 物价上涨。 政府职能增加,政府机构扩大。 公共工程和国防费用。 2、 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 福利经济学对财政支出增长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将市场有效供给原理运 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应中,通过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变 量。 如公共物品的需求、成本和价格、质量、生产组织形式等,来分析和研究财政支出 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变化特征。 根据瓦格纳法则等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一般性描述,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基础知识归纳2.0

支出篇 一、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已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消费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阻止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不可能。)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这种需要不是个别需要的总和,而是共同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财政立法:指国家权力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财政法律法规的活动。 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具体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他是财政机关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赎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与投资拨款等。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转移。不存在交换问题。如补助、捐赠和债务利息等。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财政学知识点小结

一、市场、财政、国家的关系? 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市场能够自发的调节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资源配置领域,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等。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由于其固有的特点,使其在经济运行中导致失灵。如对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市场经济不稳定。而国家政府能够通过微观和宏观等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面。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国家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它们两个互为补充,才能使得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最主要的基本职能是保证经济稳定,而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这就需要国家给予干预以弥补市场失灵,通过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配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稳定发展,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和政府,二者缺一不可。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由此可见,公共财政最大的特点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公共财政这支“看得见的手”,去调节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举例说明) 资源配置: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包括: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是否真正被用得恰到好处,即是否达到最优配置。 收入分配: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对公平的理解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而财政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公平。 经济稳定与增长: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实现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经济持续增长等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现在的路灯都是接电线的,社会的资源还没有向太阳能路灯转移,如果政府出钱,

财政学_陈共_考试重点全归纳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 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 ?阶级性与公共性2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 ?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勺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 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基本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