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实验名称标本参考范

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

(浆)

阴性

感染乙肝病毒,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

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

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

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

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

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血清

(浆)

阴性

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

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

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

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

(浆)

阴性

反映HBV的复制和判断传染性强弱,急性乙肝HbeAg短

暂阳性,持续阳性提示转为慢性。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

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血清

(浆)

阴性

出现于急性乙肝后期、慢性HBV感染时。它的阳性表明患者

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

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血清

(浆)

阴性

出现于急性乙肝急性期,恢复后仍可持续阳性数年或更长

时间。它的滴度高,表明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可持续存在数年

至数十年。低滴度的核心抗体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血清

(浆)

阴性

阳性为丙肝病毒(HCV)感染。抗HCV阳性持续六个月

以上预示转为慢性丙肝的可能性较大。

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血清

(浆)

阴性阳性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

肥达氏反应(Widal`s)血清

(浆)

TYO<1:80

TYH<1:160

PA<1:80

PB<1:80

PC<1:80

H及O效价均增高时可诊断为伤寒,O及A、B、C(其

中之一项)效价达1:80以上时,可诊断为副伤寒甲

或乙或丙,如效价随病情逐渐上升,诊断价值更大。

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后才出现肥达氏反应,第一周内

阳性率为50%,第四周可达90%。

单H凝集价升高而O不高者,可能①曾接受过伤寒菌

苗接种②患过伤寒③另外少数伤寒患者因O凝集价被

Vi抗原影响不增高,仅H凝集价高④其他沙门氏菌感

染。

曾预防接种过伤寒混合疫苗,再感染伤寒时,H 与O

凝集价上升较快,但在疾病恢复时,凝集价并不太高,

因为预防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再感染时病情缓和。

过去曾接种过伤寒菌苗或患过伤寒近期又感染流感、

布氏杆菌时,可产生高滴度的H 凝集素及较低的O 凝

集素,此系回忆反应。

一般应取双份血清(急性期和恢复期)作对比,如呈

四倍以上增长则价值更大,凝集素如明显上升,是新

近感染伤寒的指征。

甲胎蛋白(AFP)血清

(浆)

阴性

原发性肝癌AFP量可高出正常数十倍至数万倍,急慢性

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变肝细胞再生,AFP亦可升高。AFP:

显著增高:原发性肝癌;

明显升高:生殖腺胚胎癌;

轻度升高:肝硬化、急慢性肝炎。

此外,正常孕妇在妊娠3--5个月时AFP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步下降,到胎儿出生后恢复正常。

癌胚抗原(CEA)血清

(浆)

阴性

凡内胚层来源的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食道、胃、肝

和胰腺等的癌肿患者血清中均的CEA存在,并含量明显

高于非肿瘤患者。但对消化道肿瘤无早期诊断或鉴别诊断

价值,可作为癌肿术后有无复发的监控指标。CEA:增高:

见于原发性结肠癌(45%--80%)、直肠癌、胰腺癌、胆管癌、

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等。也见于肠梗

阻、胆道梗阻、尿毒症、胰腺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消化

性溃疡等,但均为暂时性增高。

结核抗体(TBAB)血清

(浆)

阴性表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梅毒血浆反应素试验(RPR)血清

(浆)

阴性

己知病史或有梅毒体症者,若本试验阳性,即证实是梅毒

病人,如初次试验阴性者,可能反应素抗体尚未升高,可

在2-4周后复查。

病史不详或无体征者,未治疗的早期梅毒(Ⅰ、Ⅱ期),

在感染后经数周血清学试验仍阴性,反应素效价可急骤上

升,一般可达1:4-1:256,如初次试验效价在1:4

以上,间隔2-4周应复查,如效价上升两个滴度以上或

两次试验都是高效价,可作为梅毒病的证据;潜伏期梅毒

除血清学试验阳性外,可无任何梅毒体征,但随时间推移,

反应素效价可逐渐下降,早期潜伏梅毒素阳性率仍为

95%,晚期为72%,感染后30年未治疗的晚期梅毒病人,

有50%患者的反应素效价自然下降到阴性;梅毒病人经适

当治疗后,效价随即下降,治疗愈早,下降愈快。

麻风、疟疾、回归热、雅司病可出现假阳性。

梅毒确证试验(TPPA ) 血清

(浆) 阴性 特异性强,阳性可诊断为梅毒,检测抗体滴度可监测梅毒

病情进展及观察疗效。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 -Ab ) 血清(浆)

阴性

阳性可提示诊断爱滋病(AIDS )。HIV :阳性:见于艾滋病、

男性同性恋、血友病、艾滋病病人配偶、静脉药瘾(吸毒)者等。

PSA :前列腺癌患者其阳性率在50%--80%。PSA 的血清深度和阳性率随病程的进展而增高。约有5%的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升高,但PSA 在正常水平。因此两者同时测定,可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前列 腺肥大、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可见血清PSA 水平长高。

CA-125:增高:见于卵巢癌(60%--97%,常用于诊断)、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癌、肝硬化、肝炎、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也有CA-125升高的可能。

CA15-3:增高:见于乳腺癌(Ⅰ、Ⅱ期10%--20%;Ⅳ期70%)、肝癌、胰腺癌、胆管癌、肺癌、结肠癌、乳头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低于10%。

CA19-9:增高:见于胰腺癌(80%--90%)、肝癌、胆管癌、胆管壶腹癌、食道癌、结肠癌和胃癌等。此外,急性胰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胆结石(随病情好转及黄疸消退,CA19-9降至正常水平)、肝硬化、肝炎等也有增高。

CRP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 CRP是典型的急性相蛋白,且是在历史上首先被认识的急性相蛋白之一。其血清或血浆浓度的增加是由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所致,它几乎恒定不变地显示有炎症存在,但一些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和肾癌也可产生这些细胞因子,从而导致APR,其中包括发热和血浆CRP浓度的上升。 一、指征 可用于对炎症过程的筛选,特别是在初级保健医疗场所: -明确急性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如:心肌梗死、深静脉栓塞和感染,或慢性状况,如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和炎性肠道疾病。 可用于诊断和监测感染,当微生物试验较慢或不可能进行试验时: -明确术后的感染并发症。 -在重症医疗监护,新生儿监护的方案制定中;在相关细胞毒素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在骨髓移植中可快速辨别感染。 -鉴别诊断病毒性或细菌性发热疾病,如脑膜炎和肺炎。 -监测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反应,支持使用较简单,便宜的抗生素和协助及早停用昂贵形式的抗生素疗法。 -提示胎膜过早破裂后所引起感染的存在。 -提示结缔组织疾病的病人并发感染的存在 可用于风湿病的处理: -早期检测滑膜炎。 -快速明确一个合适的抗炎治疗(类固醇或非类固醇)和确立最小的有效用药剂量。 -帮助鉴别诊断关节痛、肌痛和不典型背痛。 可用于帮助鉴别诊断胃肠道症状: -区别激惹性肠道综合征和器质性疾病。 -帮助区分溃疡性肠炎和局限性回肠炎(克罗恩)病。 二、检测方法 半定量:胶乳凝集试验(已弃用)。 定量:散射免疫比浊法、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限度应该至少5 mg/L,用于新生儿的检测必须更低。 三、样本 血清,血浆 四、参考范围 成人和儿童:0.068~8.2 mg/L,中值0.58 mg/L 新生儿,脐血:≤0.6 mg/L 出生后第4天至1个月的婴儿:≤1.6 mg/L 分娩母亲:≤47 mg/L 五、临床意义 器质性疾病的筛选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的临床意义区别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的临床意义区别 分析灵敏度( )与功能灵敏度( )均可作为测定方法检测某物质的灵敏度,但两者所适用的范围与表达的临床意义有差异:分析灵敏度又称检测限量( ),是基于零浓度基础上,用于区分从无到有的分析能力.该值的确定是通过多点定标,并附加3个不同水平的质控品,经10次以上重复测定S0定标液,得到2s为该测定方法的分析灵敏度.功能灵敏度又称临床灵敏度( ),是基于低浓度的基础上,用于区分从有到无的分析能力[1,2].该值的确定是通过标准品(如S1)作梯度稀释,采用同一台仪器,同一批号试剂,同一标准曲线,每天1次,每次3遍进行测定,共测3周以上时间的数据,根据批间变异系数()≤20%时的最大稀释管浓度作为功能灵敏度.最通俗的比喻为:飞机从遥远的地方向你飞来,从看不见到看见这一点,是区分从无到有的分界点为"分析灵敏度";而你站在飞机场,看着飞机由近到远飞去,从看得见到看不见,即从有到无的分界点为"功能灵敏度".一般分析灵敏度比功能灵敏度高10倍左右.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

分析灵敏度与功能灵敏度 什么是分析灵敏度和功能灵敏度? 最低检测浓度/极限( , )是反映最低可区别于零值的浓度,又称分析灵敏度( )。功能灵敏度( )为 分析灵敏度(检测限) 一、分析灵敏度(检测限) 1.检测的最低分析物浓度为检测系统的分析灵敏度或称检测限。这个浓度限值对毒检验在法庭上特别重要,希看通过检测知道样品中究竟有无药物,这是很关键的。另外,肿瘤标志物及很多特定蛋白应该有一个可检测的最低浓度或某个量;如:前列腺特异蛋白(),这是病人治疗后监视复发的重要信息;长期以来,临床对报告的前列腺特异蛋白有意义的最小量要求予以明确。核酸检测报告的阴、阳性也要求说明,能检出的最小拷贝的核酸量相当于多少病毒。因此,确定检测系统的可报告低限是重要的分

生化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得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得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就是黄疸得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与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 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得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 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就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得指标,就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得 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与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 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AST/ALT

TS OT的临床意义

T-s p o t的临床意义结核病目前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结核分枝杆 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明确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会与卡介苗接种和其他环境分枝杆菌感染产生交叉反应,特异度优于结核菌素皮试。 目前有两种商业化的试剂盒用于体外检测γ干扰素,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全血γ干扰素浓度;另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 菌特异性效应栽细胞斑点数,如结核感染栽细胞斑点实验(T-SPOT ),其敏感度优于ILISA方法。 病原学检查是目前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儿童痰标本不易获得,且常合并肺 外结核,因此儿童痰细菌学检查阳性的肺结核患病率仅为12.3/10万。目前PPD试 验作为潜伏结核感染诊断的主要工具,在成人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仅为0.39%。BCG 接种后PPD常呈阳性反应,目前尚无可靠标准区别出自然结核杆菌感染与卡介苗接种后的结素反应;同时机体对PPD的反应程度受机体免疫系统状态的影响。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一10抗原为基础的ELlS—POT试验方法敏感性高、特异 性强。国外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感染的特异性达95%以上,敏感性达75%~97%,尤其适用于免疫抑制人群、潜伏结核感染者的诊断。 北京儿童医院孙琳、赵顺英报道: 活动性结核病组中,21例患儿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症状,其PPD试验阳性,随后行ELISPOT试验阳性19例,临床可以确诊结核病;另6例患儿PPD试验阴性,而ELISPOT

试验阳性5例,其中4例患儿临床诊断血行播散性重症结核病,CD4水平低于正常,推测4例患儿PPD试验阴性可能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迟发型免疫应答减弱所致;这一实验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ELISPOT方法受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小,尤其是年幼儿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患儿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仍具有较 理想的敏感性。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可以为免疫力降低的PPD 阴性结核病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国外研究指出,ELISPOT试验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较小,只有当外周血CIM数小于100细胞/L时,其敏感性才会降低。但同时,在我们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在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中有3例为ELISPOT试验阴性,考虑为ELISPOT假阴性结果(取血量少造成细胞数量少、实验操作误差等),此时应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病原学检测均阴性的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88.9%ELISPOT 阳性,提示该实验对于肺外结核或者难以获取痰标本的儿童结核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非结核性肺疾病组中,8例患儿PPD阳性临床考虑结核感染,进一步应用ELISPOT 方法检测后,仅有1例患儿为阳性,ELISPOT阴性的7例患儿均有卡介苗接种史,且为中等强度反应。因此7例PPD阳性患儿临床应首先考虑为卡介苗接种后的交叉反应,并定期随访排除潜伏结核感染。1例ELISPOT阳性患儿应结合临床考虑结核感染的诊断。该试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ELISPOT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当前健康人群筛查潜伏结核的较有潜力的新方法。但由于ELIS—POT试验存在操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 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 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TM临床意义

CA242 ELISA 96t 腺癌的发病率已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左右,成了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较困难,一旦发现多为晚期,切除率低,预后差,故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以获得早期诊断,是目前临床关注焦点。 CA242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是一种粘蛋白糖类抗原,1985年由Lindholm等人发现,它是人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205经杂交瘤技术免疫小鼠获得的单克隆抗体C242所能识别的一种抗原,其抗原决定簇是一种新的唾液酸化的糖。免疫化学研究证明,CA242不同于现有的肿瘤相关粘蛋白抗原,如CA19-9,CA50等。CA242抗原决定簇的表达如同唾液酸化路易思A抗原(例如CA19-9)Sialy Lewis (SLea)一样,是在粘蛋白上,然而在良性和恶性肿瘤中,CA242和SLea的表达相对的有些区别。在恶性肿瘤中与SLea相比较,CA242抗原决定簇的表达更具有特异性;在良性的肝胆胰疾病中,它的高特异性尤为引人注目。因此CA242抗原决定簇的测定与含有粘蛋白抗原的SLea相比就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诊断意义。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CA242检测具有比其他肿瘤标志物更高的灵敏度:对胰腺癌的诊断,CA242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对大肠癌的敏感性也达60%~72%;其检测的特异性也高于其他常用的

肿瘤标志物;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更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及特异性。 瑞典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SCC EIA酶免试剂盒拥有多项单克隆抗体专利,是全球唯一能提供检测CA242试剂的公司。 本公司还供应上述产品的同类产品:CA199,CA153,SCC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性疾病,研究表明,平均每四个死亡病例中就有一个是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肿瘤与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办法。自1978年Herberman提出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s,TM)的概念后,许多与肿瘤相关的生化、免疫指标不断被发现,提供了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的可能途径。目前,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这个领域已成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TM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发生反应而异常产生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TM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用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测定,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监测复发及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pcwp与pawp临床意义(最新)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室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室功能。 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 正常值为1.60~2.40kPa (12~18mmHg)。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室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疗; >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的可能; 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明血容量不足。 临床多维持在1.60~2.40kPa (12~18mmHg)范围内。 肺动脉楔压(PAWP)——也称肺毛细血管楔压,是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 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房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房功能。 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是临床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肺动脉压(PAP)——PAP反映右心室阻力即右室后负荷情况,若PAP增高,易致右心衰。 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心脏收缩一次一侧心室的的射血量) 每搏量受心肌纤维缩短程度的影响,是测定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平均值为6~12mmHg,大于12mmHg为升高。PCWP 小于15mmHg,一般无肺充血;PCWP在15~25mmHg,肺充血明显;PCWP在25~35mmHg 为间质性肺水肿,X线胸片可见Kerley B线;PCWP大于35mmHg会呈现出急性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由于肺组织的严重损伤,肺毛细血管和肺组织间隙变大,血管中的液体渗入到肺组织中,引起肺水肿。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TSPOT的临床意义

T-s p o t的临床意义 结核病目前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γ干扰素释放试验通过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明确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会与卡介苗接种和其他环境分枝杆菌感染产生交叉反应,特异度优于结核菌素皮试。 目前有两种商业化的试剂盒用于体外检测γ干扰素,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全血γ干扰素浓度;另一种是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效应栽细胞斑点数,如结核感染栽细胞斑点实验(T-SPOT),其敏感度优于ILISA 方法。 病原学检查是目前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儿童痰标本不易获得,且常合并肺外结核,因此儿童痰细菌学检查阳性的肺结核患病率仅为12.3/10万。目前PPD试验作为潜伏结核感染诊断的主要工具,在成人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仅为0.39%。BCG接种后PPD常呈阳性反应,目前尚无可靠标准区别出自然结核杆菌感染与卡介苗接种后的结素反应;同时机体对PPD的反应程度受机体免疫系统状态的影响。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一10抗原为基础的ELlS—POT试验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国外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ELISPOT试验检测结核感染的特异性达95%以上,敏感性达75%~97%,尤其适用于免疫抑制人群、潜伏结核感染者的诊断。 北京儿童医院孙琳、赵顺英报道: 活动性结核病组中,21例患儿存在活动性结核病症状,其PPD试验阳性,随后行ELISPOT试验阳性19例,临床可以确诊结核病;另6例患儿PPD试验阴性,而ELISPOT试验阳性5例,其中4例患儿临床诊断血行播散性重症结核病,CD4水平低于正常,推测4例患儿PPD试验阴性可能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迟发型免疫应答减弱所致;这一实验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ELISPOT方法受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小,尤其是年幼儿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患儿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仍具有较 理想的敏感性。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可以为免疫力降低的PPD阴性结核病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诊断依据。 国外研究指出,ELISPOT试验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较小,只有当外周血CIM数小于100细胞/L时,其敏感性才会降低。但同时,在我们研究结果中也发现,在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中有3例为ELISPOT试验阴性,考虑为ELISPOT假阴性结果(取血量少造成细胞数量少、实验操作误差等),此时应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病原学检测均阴性的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88.9%ELISPOT阳性,提示该实验对于肺外结核或者难以获取痰标本的儿童结核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非结核性肺疾病组中,8例患儿PPD阳性临床考虑结核感染,进一步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后,仅有1例患儿为阳性,ELISPOT阴性的7例患儿均有卡介苗接种史,且为中等强度反应。因此7例PPD阳性患儿临床应首先考虑为卡介苗接种后的交叉反应,并定期随访排除潜伏结核感染。1例ELISPOT阳性患儿应结合临床考虑结核感染的诊断。该试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了ELISPOT试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当前健康人群筛查潜伏结核的较有潜力的新方法。但由于ELIS—POT试验存在操作技术要求高,费用昂贵等缺点,限制了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本研究认为,当l临床医师不能准确判断结核分枝杆菌自然感染和卡介苗接种的PPD阳性结果时,或当患儿PPD试验阴性,临床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不能除外结核病存在时,ELISPOT试验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将ELISPOT和PPD相结合应是我国目前较为合理、经济的诊断流程。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 试验和GM 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一、1,3- 3 -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 1、原理:1,3- 3 -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 试验。 2 、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 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 (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 20pg/ml 。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 ; 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 、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I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 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 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 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 果综合分析诊断。

FDP的临床意义

FDP的临床适用性 概要: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即为FDP,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FDP对肝脏疾病测定的意义:(注3) 国外有报道肝脏疾病患者血浆纤溶激活物抑制剂(PNI)活性下降,PNI主要在肝脏合成,PNI活性下降,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反馈性增多,进一步降解纤维蛋白原,从而使血浆中FDP进一步增高,因

此,肝脏疾病对PNI合成有一定的影响,并随病情的加重而加大,肝脏与纤溶关系甚为密切而肝脏疾病致使平衡关系改变较为复杂,但临床发现肝脏疾病伴发纤溶亢进者多见,其原因可能因应激状态或淤血而引起血管内皮释放大量的纤溶激活物,一般在短时间内被肝脏清除,而肝脏疾病患者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障碍,致使纤溶亢进,而纤溶亢进引起FDP在血液中剧增,抑制血小板的集聚和释放。很早以来就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纤溶亢进表现在优球蛋白溶介试验(ELT)缩短,血清FDP水平增高,纤溶酶原激活剂,其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浓度增高,原因可能是肝脏对TPA的清除功能降低,而PAI特别是PAI1未能相应增高,这种纤溶系统平衡紊乱纤溶酶原降低,FDP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水平增高以及出现高溶状态。本组病例测定表明各类肝脏疾病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现象,其肝硬化的阳性率及概率高达到84.8%、P<0.05,其半定量值远远高达正常人。肝脏疾病出血是多因素的,当肝脏疾病患者出血及波及组织或手术后出血,特别是在输注新鲜血浆及血小板等不能奏效时,应注意到肝脏疾病伴纤溶亢进,其中检测患者血浆FDP对肝脏疾病引起的纤溶亢进可严重程度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FDP对原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意义:(注3) 脏器移植,手术创伤,胎盘早期剥离等均可引起纤溶激活物大量产生,诱发原发性纤溶亢进,但这些病因同样可诱发DIC,所以有必要进行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区别就在于前者FDP阳性

HCG的临床意义

血HCG的临床意义怎样确切知道自己是否怀孕,是真孕还是假孕,是宫外孕,还是宫内胎儿发育不良? 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妇产科医生们所熟悉和最常使用的“妊娠试验”激素。 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 1). 但α-亚单位为垂体前叶激素所共有。 2). β-亚单位是HCG所特异的。 完整的HCG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 HCG的其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现代认为HCG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在妊娠的前8周增值很快,以维持妊娠。在大约孕8周以后,HCG逐渐下降,直到大约20周达到相对稳定。 正常参考值: (1) 血HCG的正常值<10μg/L, (2) β-HCG的正常值<3.1μg/L。 妊娠不同时期以及各孕妇之间血清HCG绝对值变化很大,既人同人是不相同的,没有可比性,只可自身比较。 一般非孕妇女:血HCG<100IU/L 在妊娠最初3个月,HCG水平每2.2±0.5天约升高一倍。 尿-HCG(HCG半定量法): 非孕妇女 <25IU/L, 孕40天 >5000IU/L, 孕60-70天 >(8-32)×104IU/L(清晨尿HCG水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 (二) 正常妊娠期间血清HCG水平: 妊娠周数 HCG(IU/L) 0.2-1周 5-50 1-2周 50-500 2-3周 100-5000 3-4周 500-10000 4-5周 1000-50000 5-6周 10000-100000 6-8周 15000-200000 2-3月 10000-100000 (1)诊断早期妊娠: 一般正常人β-HCG放免测定值小于3.1,如果超过5就可以考虑受孕可能,如果超过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 体温急剧上升至39D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断)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 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 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证名。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 M实验的区别及 其临床意义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 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 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 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 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舌诊的临床意义

2.1.8 舌诊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衰,验苔可察胃气存亡。 2、分辨病位深浅:如苔薄为病位表浅,苔厚为病位较深。 3、区别病邪性质:黄苔主热,白苔主寒。 4、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灰、变黑,病情由表入里,病情渐重;反之病减。 二、舌诊的原理 1、舌在生理结构上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五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脏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六足阳明胃经上至舌 足太阳膀胱之筋入结舌本 腑足少阳胆之筋入系舌本 其它如肺脏、小肠、大肠、胆虽与舌无直接的经络关系,但肺通过与脾,胃与大肠,胆与三焦,膀胱与小肠相配,其经气可间接通于舌,故脏腑内有病变必反映于舌上。 2、舌在生理功能上与内脏密切相关: (1)舌与心:舌质血络丰富,心主血脉;舌的灵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心又主神志,故舌象首先可反映心的病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所以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心反映于舌。 (2)舌与脾胃:舌主味觉,可影响食欲,脾主运化,胃主纳食,在消化功能上密切相关,脾胃之病可反映于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全身气血盛衰有密切关系,故全身的病变可通过脾胃反映于舌。 (3)舌与肾: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系于舌,肾精上奉于舌,故望舌可观察肾及全身病变。舌系带下右侧玉液穴,是肾精上潮之处。 3、脏腑在舌面的分布:舌尖属心肺,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肝,右边属胆(或为舌之左右

为肝胆),舌根属肾。 三、舌诊的内容 舌质(体):神、色、形、态 舌象 舌苔(面):苔色、苔质 淡红舌 正常舌象 薄白苔 (一)望舌质:分为神色形态四方面。 1、舌神: 有神:舌质荣润,运动灵活,有生气,有光彩。预后良好。 无神:舌质干枯死板,运动呆滞,无生气,无光彩。预后凶险。 辨舌神主要观察舌的荣枯、灵动状况。 2、舌色: (1)淡白舌:表现:较淡红色浅淡,或全无血色,称淡白舌。 虚寒证---舌体胖嫩,淡白湿润 主病 气血两虚---舌体瘦薄,淡白光莹 辨别在于舌体的胖瘦 病机:血络失充。 (2)红舌:表现:较淡红色为深,甚至鲜红。 实热证---舌体鲜红、芒刺,苔黄厚(实证) 主病 虚热证---舌体鲜红、裂纹,无苔少苔(虚证) 辨别:在于舌苔的厚薄。 病机:血络充盈。 (3)绛舌:表现:较红舌更深 外感热病---热入营血(实证) 主病内伤杂病---阴虚火旺(虚证)

IMA临床意义

缺血修饰白蛋白(IMA) (2010-05-12 23:55:08) 转载▼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粘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另外,心脏氧需求量增加,则引起心脏相对缺血。资料显示,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 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受损,使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引起心肌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果心肌缺血被迅速纠正,则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较小,否则会最终导致心肌梗死和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泵衰竭而导致死亡。 什么是缺血修饰白蛋白? 1990年,Bar-Or发现心肌缺血时,人血清白蛋白通过缺血部位时,由于自由基等破坏了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其氨基末端被修饰),这种N-末端被损害/被铜占据的白蛋白称为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其特点是N-末端和钴等过渡金属离子的结合率下降。 IMA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志物。心肌缺血发生5~10min,IMA 即可在血液中检出,1~2h达高峰,3~6h回到基础水平。 IMA检测的临床意义 1. IMA是检测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故能更早发现急性心肌缺血,更早预测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 IM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的生物标志。ACS具有发病急、变化快、临床表现与危险性不均一等特征,早期诊断困难。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只有在心肌发生坏死时才升高,但这时已给患者带来了不可逆的病理损害。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早期敏感的生化指标用于早期诊断,而IMA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ACS早期诊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IMA对ACS患者心肌缺血检出的灵敏度是ECG的2倍、cTn的4倍。 IMA是一个缺血标志物,而不是一个坏死诊断标志物。 2. IMA是检测冠脉痉挛导致缺血的生化标志物。 3. IMA不仅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还可以用于冠脉事件即PCI术后判断指标。无侧支循环患者的IMA值明显高于有侧支循环者,IMA值升高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4. IMA值可作为早期辨别急性脑卒中生化标志物——脑出血发作初期,其中位数水平增加。 IMA与cTn的关系

DD,PDF临床意义

一,D-二聚体: 概要: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注1)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CRP临床意义

超敏CRP(HS-CRP)和CRP的临床应用 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在炎症开始数小时CRP就升高,48小时即可达峰值,随着病变消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因此,CRP的检测在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后感染的监测;抗生素疗效的观察;病程检测及预后判断等。 急性时相反应包括感染、炎症及创伤时某些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这些蛋白除CRP外,还包括血清淀粉样蛋白A、纤维蛋白原、触珠蛋白、α1酸性糖蛋白、铜蓝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这些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CRP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它在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很低,当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时,其浓度显著升高。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使CRP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证和承认,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应用于临床 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2.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当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在炎症进程开始4~7小时就可开始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诊断则至少需要48小时才出结果,且血培养阳性率不高。CRP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细菌性脑膜炎,其阳性率达99%。病毒感染时CRP不增高,以此鉴别感染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有效防止抗生素的滥用。这些感染临床上常见于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细菌性脑膜炎、伤寒、化脓性关节炎、尿路感染、骨盆炎、阑尾炎等等。 3.监控病情变化及术后感染,并用于抗生素疗效观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