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四诊——闻诊

第五章 四诊——闻诊

第五章 四诊——闻诊
第五章 四诊——闻诊

第五章四诊

第二节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的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够反映出脏腑的变化情况。

一、听声音

1、声音

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默懒言。声音重浊,或声音嘶哑,见于新病骤起,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犯肺;久病喑哑或失音者,多为肺肾阴亏,或虚劳之证;神昏不醒,鼾声作响,手撒尿遗,多见于中风危候。小儿阵发惊呼,尖利高亢,多见惊风;阵哭拒食,辗转不安,多因腹痛;小儿夜啼,可因惊恐、虫积、饥饱不调而臻呻吟不已,哀号啼叫,多为剧烈疼痛。

2、语言

(1)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3)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或气郁痰阻。

(4)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5)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3、呼吸

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呼吸急促而气息微弱,为元气大伤的危重证候;久病肺肾之气欲绝,可见虽气粗但呼吸不匀,或时断时续。

(1)喘:指呼吸急促,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临床有虚实之分。实喘者,发作较急,胸满声高气粗,呼出为快,多为病邪壅塞肺气;虚喘者,来势较缓,气怯声低,吸少呼多,气不得续,吸入为快,动则喘甚,为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2)哮:指呼吸时候中有哮鸣音,多时发时止,反复难愈。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诱发,临床有冷热之别。

(3)短气:指自觉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似喘而不抬肩,气急而无痰声。短气有虚实之别,虚者多因肺气不足,实者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或瘀阻。

(4)少气:又称气微,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属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衰。

4、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外感病多咳声重浊;小儿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时作鹭鸶叫声,为百日咳;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5、呕吐

胃气上逆,有声有物自口而出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

6、呃逆

指胃气上逆,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新病呃逆,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多为胃气衰败征兆。

7、太息

又称叹息,指时不自觉地发出长吁短叹声,多为情专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二、嗅气味

1、口气:酸锼者是胃有宿食;臭秽者多属胃热;腐臭者,可为牙疳或内痈。

2、汗气:汗有腥膻污染为湿热蕴蒸;腋下汗臭者,多为狐臭。

3、痰涕气味: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者是肺痈;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为肺热鼻渊。

4、二便气味:大便酸臭为肠有积热;大便溏薄味腥为脾胃虚寒;矢气奇臭为宿食积滞。小便臊臭黄赤多为湿热;小便清长色白无臭为虚寒。

5、经带气味:带下色黄臭秽多为湿热;带下清稀腥臊多为寒湿。

6、病室气味:有腐臭气味,多属患者疮疡溃烂;有尸臭味,为脏腑衰败;尿臊味者,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有血腥臭气的是血证;有烂苹果味者可见于消渴重证。

一般而言,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味者多属虚证、寒证。

中医诊断学--四诊-望神

2.11望神 2.111神的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形神合一及“形与神俱的理论,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经过无数实践证明,神的盛衰的确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反过来看,如形赢色败,虽然两目有神亦是假象。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如《灵枢·本神篇》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但神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所以《灵枢·平人绝谷篇》又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与神的关系是: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气与神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气是生命的动力,气能生神,神能御气,所以《图书编·神气为脏腑之主》曰:“气载乎神”,又曰:“孰知气充乎体,神以宰之气、神为人生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因此,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盈亏。神也是五脏所生之外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平人绝谷篇》也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望神也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 总之,神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灵枢·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既是一身之主宰,必然于全身皆有表现,但却突出地表现于目光。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的精神活动,往往于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以眼睛是可以传神的。当接触病人时,要求经过短暂的观察,就能对病人的神气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暂短的观察,应首先注意病人的目光神态,所谓奕奕有神,盎然外见。此外,言谈举止,应答反应,面部表情等等,也都表现了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至于脏腑气血的机能状态,也是神的表现,又需从面色、声息体态、脉象等方面来了解,并不局限于望诊所见了所谓色之有神”,“声之有神”脉贵有神等等便是。 神的表现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望神的重点在于目光、神志面色和形态等方面 2.1.1.2得神、失神与假神握得神失神假神特征及临意义 关于得神与失神,张景岳有一段全面具体的论述。《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论》说:“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彩,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第五章四诊

第五章四诊 何谓四诊?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 闻诊,是听病人的声音和闻病人气味的变化。 问诊,是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经过,现在的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切按病人脉搏和触按病人肌肤、脘腹、四肢,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皮肉筋骨脉、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且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相通联,外部的征象与内脏功能关系密切,因而局部病变可影响及全身,内脏病变也可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有关疾病的全部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归纳,并进一步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从而探求疾病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四诊之首。 由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变化,均可以反映于体表的相关部

位或出现特殊表现,因而通过望诊能够认识和推断病情。 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望诊须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仔细观察,一般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形成总体的认识。 (一)望神 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指语言、神态、步履等。狭义是指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即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预后善恶。望神包括望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等,其中望神情、眼神最为重要。 1.得神又称“有神”,有神表现于两眼比较突出,在疾病过程中,如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反应灵敏,精力充沛,面色明润含蓄,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多见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等。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 3.失神又称“无神”,多见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萎靡;目睛呆滞或晦暗无光,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是典型的失神患者。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著《脉经》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5、常色的概念与特点 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中医儿科学教案 课程情况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章节第一章第一、二节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小儿年龄分期 教学设计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中医儿科学发展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儿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各代医家的主要学术贡献;通过讲述小儿年龄分期,让学生掌握划分方法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1、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中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著作及其贡献。 包括《颅囟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及其学术贡献等。 熟悉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过程。 2、小儿各年龄分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 了解内容: 1、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意义。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对中医学术 发展的影响。2、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70分钟。以学术著作和成就为主要讲述内容,突出讲授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通过学习 使学生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30分钟。对各年龄分期重点讲述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及对临床诊疗的意义,可举例说明。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情况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授课题目小儿生长发育 教学设计教学 目的 和 要求 通过对小儿体格、智力发育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以便指导儿童保健,做好儿科疾病防治。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掌握内容: 小儿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其正常值及测定方法。 熟悉内容: 小儿智能发育规律 了解内容: 变蒸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小儿体格生长规律及主要生理常数(体重、身高、血压等)。 2、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理解“小儿心、肝常有余,肺脾常不 足”以及“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教学 设计 与 组织 50分钟。小儿体重、身高、囟门、牙齿、呼吸、脉搏及血压等的生理常数主要从测量方法、正常参考值、异常的临床意义等 方面讲述。 25分钟。智能发育主要讲述总体规律,使学生基本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貌。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太息多与肝郁有关。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①语声。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②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④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⑤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⑥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 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

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 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 义。里证辨 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0、甲骨文卜辞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神乱:包括癫,狂,痫 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 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主虚证、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中医-四诊法教案

《中医——四诊法》 教学设计 08传统文化汪向荣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四诊法的起源及内容;认识到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科学判断。通过学习《四诊法》,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诊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四诊法的内容 难点:望、闻、问、切的独立运用 关键: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和学生一起做教室健康操。(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手部运动:把你的手握紧成拳头,然后放松,舒展手指,重复八次;然后转动手腕八次。 二、背部和肩部运动: 站直了,把你的右手放在左肩上,慢慢地回头;同样地方式对右肩再做一次,如此重复八次。 三、头部和颈部运动:把头从左往右转,再转回左边;重复做八次,再把头往前低,再往后仰,重复做八次。 活动二:把课本P89页《扁鹊见蔡桓公》编成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梗概:扁鹊来到蔡国,蔡桓公宴请了他。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大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说自己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医术高明。”几天后,扁鹊再去见蔡桓公,说道:“大王的病已到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很不高兴。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桓公时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又过了几天,扁鹊再见桓公时,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在血脉和肠胃,都有办法治愈,但病在骨髓,我就没有办法医治了。几天后,桓公体痛,忙派人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蔡桓公就病死了. 活动三:扁鹊通过三次见蔡桓公就可以准确的判断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扁鹊确实是医术高

中医四诊合参之道.

2四诊 概说 一、四诊的概念: 1、望诊:医生运用眼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情况。 2、闻诊: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 状及其有关情况。 4、切诊:切按病人脉搏和按病人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 二、四诊的原理: 1、整体观原理: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内外相关原理: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所谓“有诸内者形诸外”, 相当于现代认识论中的“黑箱原理”,故可以外测内。 3、局部整体相关原理: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表现于局部。生物全息论指出,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2.1 望诊 2.1.1 望神 一、神的概念: (一)神的含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总称:人体生命活动。 (二)存在形式:神随形体而存在,有神才有形,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三)物质基础: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能生神,神则御精;气能生神,神能御气。精充气足则神旺,精亏气耗则神衰。 (四)望神的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望神的范围:神气全身皆有表现,望神的范围涉及到神志、面色、表情、目光、形态、呼吸等多方面,重点在于目光。 二、望神的内容: (一)得神 含义:是指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 然(心的精气充足);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肝的精气充足);反应灵敏,动作 灵活,体态自如(肾的精气充足);呼吸平稳(肺的精气充足);肌肉不削(脾 的精气充足)。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诊断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15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对的用“+”,错的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望神,就是诊察患者精神意识活动,以了解病情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 ( ) 2、面、目、身俱黄且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 ( ) 3、外感热病中,斑疹色淡红或淡紫者,提示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 ) 4、一般地说,察舌质,重在辨病邪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苔,重在辨脏腑的虚实。( ) 5、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时断时续者,为郑声。 ( ) 6、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口渴,均提示热盛伤津。 ( ) 7、在四时脉象中,春季多见浮脉。 ( ) 8、“反关脉”与“斜飞脉”,都是比较少见的病脉。 ( ) 9、“阳盛则热”,热为阳证。故凡发热者均为热证、阳证。 ( ) 10、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 ) 11、就人体部位而言,皮毛、肌肉属表。故凡病位浅在肌表的病证,均属表证。 ( ) 12、亡阳证的汗出大多粘而味咸。 ( ) 13、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胆相为表里。故耳内肿痛、流脓,多因肝阳上亢所致。( ) 14、心肾不交证的病机主要在于命火不足,不能上温心阳。 ( ) 15、心脾两虚证的实质是心脾两脏气血不足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 )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22分) 16、下列既可见于热证,又可见于寒证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C、淡白舌 D、紫舌 1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 A、热邪壅肺 B、胃热亢盛 C、肝胆火盛 D、阴虚内热 18、右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 A、肺 B、肝胆 C、脾胃 D、肾 19、气血本虚,又为湿邪所困的患者,多见( ) A、迟脉 B、弱脉 C、濡脉 D、微脉 20、滑数脉多见于( ) A、痰热内蕴证 B、肝阳上亢证 C、肝气郁结证 D、阴虚内热证 21、根据经络的分布,分辨头痛的经络病位,头项痛者多属( )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22、患者面赤身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宁,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属( ) A、表热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热证 D、戴阳证 23、里虚寒证出现畏寒肢冷的病机是( )

中医学题库第五章四诊课堂练习(临一)

单项选择题 1.患者面色淡白消瘦,精神不振,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声低气怯,此属: ①得神;②少神;③失神;④假神。 2.阳气不足,面色多为: ①咣白而虚浮;②淡白而消瘦;③面色黄而虚浮;④目眶周围晦黑。4.湿热郁蒸、胆汁外溢,常表现为: ①萎黄;②阳黄;③黄胖;④阴黄。 5.面色淡白而消瘦,多为: ①阳气不足;②营血亏虚;③阳气暴脱;④脾虚湿盛。 6.湿热蕴结的舌苔多为: ①黄薄而干;②黄白相兼;③薄黄而滑润;④苔黄而腻。 7.久病舌红少苔,多见于: ①邪热蕴肺;②胃热亢盛;③肝胆火盛;④阴虚内热。 9.阴虚内热,常表现为: ①自汗;②战汗;③盗汗;④头汗。 10.厥阴头痛的部位在: ①前额;②头顶;③头两侧;④头项。 11.湿热内蕴,常表现为: ①口不渴;②大渴引饮;③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④口渴而饮水不多。12.左手寸口脉关部分属脏腑是 ①肝、胆;②肺、胸中;③脾、胃;④肾。 13.湿易困遏气机,湿邪为病多见: ①沉脉;②伏脉;③濡软脉;④微脉。 14.成年人数脉的脉象是: ①一息四至;②一息五至以上;⑨一息六至;④一息七至以上。 (二)多项选择题 1.五色主病中,黄色所主的病证是: ①虚证;②寒证;③失血证;④湿证;⑤惊风证。 2.腻苔提示; ①阴血不足;②痰饮内停;③湿浊内蕴;④食积不化;⑤胃热炽盛。3.正常舌象: ①淡红舌;②齿痕舌;③裂纹舌;④薄白苔;⑤润苔。 4.望神主要是观察病人的: ①形色;②神志;③眼神;④动作;⑤表情。 5.滑脉可以见于: ①痰饮内盛②食积停滞;③实热;④胎妊;⑤诸虚劳损。 6.紧脉主病为: ①寒证;②湿证③痛证;④宿食证;⑤瘀血证。 7.正常人体的生理脉象是: ①三部有脉;②浮沉适中;③不快不慢; ④从容有节;⑤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8.弦脉主病为:

7第五章诊法(四诊)

第五章诊法(四诊) 概述 诊法: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是医生运用不同的器官观察病人,从而获得不同的感性材料,用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轻重缓急。 如:望诊——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等情况。 闻诊——运用听觉或嗅觉器官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变化情况。 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现在症状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切按病人的脉博变化或触摸病人的胸腹、手足或其它部位,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四诊各有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中医历来强调要把结合起来、全面应用(四诊合参),才能对疾病做出全面、正确的诊断。 第一节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局部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泄物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主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神、色、舌。 一、望神: 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的象征)。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神活动)。 1、有神(得神):精气充足的表现。 在疾病中,虽病但正气未伤,功能未衰——病轻,预后良好。 表现:神志清醒两目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活动灵活,反应灵敏 2、少神:精气不足的表现 正气已伤,功能衰减,多见于虚证。 表现:反应迟钝,面色少华,呼吸急促或不规律,目光欠灵活。 3、失神(无神):精气亏损的表现。 表示:人体的正气损伤,脏腑功能衰竭。—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表现: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循衣摸床,搓空理线)。 4、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多为临终前的假象。多见于久病、重病、极度衰竭的病人。 表现:原来神志不清或精神萎靡——突然神志清醒,精神好转。原来语言低微或不欲言语,突然多言、声音响亮。原来不欲饮食或不能进食,突然食欲大增。 这些表现不是病情好转的迹象,而是病人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离绝之前,全身奋力一搏的假象。喻之谓“回光返照”,一般24小时内死亡。 二、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面部的色泽变化了解病情的诊法。 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 色——反应不同性质的病证。泽——反应精气的盛衰。 正常人的面色(常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由于体质不同,生活环境、职业的不同以及遗传因素,面部的颜色有偏白、偏黑、偏红的不同。无论何色,只要明润光泽都属常色。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五色主病: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和肝病。青色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的表现。 2、黄色——主虚证、湿证。黄色为脾虚水湿内停的征象。面色萎黄 3、白色——主虚证、寒证(血虚阳气不足的征象)、失血证。 4、赤色——主热证(热盛血脉充盈)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泛、瘀血证。 肾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瘀阻 三、望舌(舌诊) 舌:舌体(舌质)——舌体的肌肉部分 舌苔——舌体粘膜表面上的一层薄膜样物质 望舌的内容:舌质——色、形态、动态变化; 舌苔——色、苔质 正常舌象: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病理舌象:舌象的病理改变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 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 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 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 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 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 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 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 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 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 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 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 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 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 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 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中医四诊2

对中医四诊的认识 摘要:四诊法是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四诊的认识。 作者:姓名:刘家忠班级:09钢2 学院:冶金与能源学号:200913040218 关键词:望诊闻诊闻诊切诊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三)望形态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四)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五)望少儿指纹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六)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二、闻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