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要点:

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2.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一、民间文学与俗文学、作家文学的区别(另外参考教材第十一章):

第一,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作家文学也是个人创作,通称为“精英文学”,代表主流文学成就。

第二,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作家文学主要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现在也可以改编为电视、电影,有更广阔的流传渠道。

第三,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的创作,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与商业因素有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良莠不齐。作家文学主要以启迪思想为主,承担批判社会的功能,不追求商业利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后文再深入论述)

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影响(见本人论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恩施方言与民族文学——以恩施州方言小说为例》

1、播撒语言文化

巴尔特认为:“文化,就其各个方面来说,是一种语言。”

嫁人莫嫁驼背腰//一世难睡安逸觉//两头压得梆梆紧//中间翘起尺把高[gāo]//好像河里架拱桥

天上一群雁,地上一群鹅,鹅寻雁,雁寻鹅。红莲藕,白莲藕,藕红藕白藕连藕。

——来凤民歌

1)碓窝子里搁鸡蛋——跑不了!

2)火炉靠水缸——一边热

3)水过三丘——迟了

4)懒婆娘喂鸭子——不捡蛋(简单)

5.男子的头女子的腰,只准看不准捞。

分析下面两段对话,看描述了什么人物性格特点:

“……那时节伢儿爹还在,他也是个老实坨子,比国智还老实一大截,除了挑水弄柴和上山挖草药,其他百事不管,做也做不周正,我瞧不上眼睛角儿。那时节,也不懂什么计划生育……”,“鸡下蛋一般,一连就屙下八个,八个哇!想不着胎也没法儿。”

——李传峰《灵屋》

“啊,您老的伢们才大有出息哩!大大小小的官儿一大群,您看如今这方圆几十里地,哪个有您老享福?吃的罐罐饭,喝的腊肉汤,还穿皮袍子哩!”

“这算么子,去(引注:方言念qiè)!人家城里,不吃米饭,吃的什么巧克力,不喝腊肉汤,娘儿母子喝什么牛奶子青春宝。……”

“那是您生就贱脾气,城里住不得,要歪在这山旮旯里不动脚。”

《酉水人家》(彭承忠)中的彭油匠

彭油匠走出大门,来到院子里,冲着吊脚楼上说:“人家的钱是炮打来的,等着你们去捡!青龙,你不要狗吃牛屎喉多,送几个样品就行了,要不得也上不了大当。”(他反对儿子给老外送藤织样品)

彭油匠把铜锅在火堂石上敲得空响,抬起头指责儿子(青龙):“穷人气大,富人屁大。你不上几次当,是学不到乖的!”

彭油匠说:“我要钱讨小呀?还不是留给他让他出去闯下,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

彭油匠笑着迎了上去:“亲家,你稀走,进屋吃烟.”

点评:

《酉水人家》通篇对话,犹如一部戏剧,人物形象特点融化在精彩的对话中。

点评: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胡适《海上花列传序》

2、传承民俗文化(叶梅《五月飞蛾》)

乡间都是每年在腊月里头杀了猪,然后用上好柏树枝细细地熏过,挂在板壁上或是灶头,来客就割上一刀。这肉皮要用炭火烧一烧,再把烧过的黑壳刮去,洗出来金黄金黄的,片刻便会煮出一片异香。妈身手敏捷地运筹帷幄,片刻功夫将那块煮熟的硕大的蹄膀化整为零,蓝花瓷盘在灶上摆出了八个方阵,配上黄的土豆,绿的豆角,红的辣椒,白的蕨粉。妈一边做一边说:“二妹,你到跟前来看一看,姑娘家该把灶头的手艺学到家。”

妈又说:“二妹,一个女人好不好,一看灶头二看线头三看床头。

王月圣小辑《撒尔嗬》

子时出,丑时哭,一生一世享天福。做女人,造罪恶,生儿育女种五谷。奈何桥上抖三抖,血水河中扑三扑。——丧歌P427

哭着来哟,笑着去哟……

忘了仇,忘了忧,忘了苦,忘了愁,我的姐,我的妹,你笑着去哟,乐着走哦,我为你跳哟,为你乐哦……P428

人死饭甑开,不请客自来(鹤峰)

——欣赏谭学聪《撒叶儿嗬》

开台歌

“哭姊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女哭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3、弘扬民间医药文化

余有三的《高山草医》

“嗯,山里的宝贝,那真是和尚敲木鱼——多多多哩!不过,说宝贝,还要数药材。天麻、党参,这些药名不算,光‘七’就和孙悟空的变化一般,有七十二样哩!白山七啦,扣子七啦,羊角七啦,苕叶七啦……数不完。”高三一口气给我说了一连串药名字。

“老人家还懂得不少的药啊!”

“还不是癞蛤蟆戴眼镜——假充地理(里)先生。稀把稀的毛病嘛,拿得下来。我们这里山大人稀,光指靠几个卫生所不行啊!”

在恩施地区,人们的生活信仰、生存方式、人际关系等内容很多通过民谣反映出来。如有谁家孩子是“夜哭郎”,年轻妈妈就会从老辈手中接过祖传“秘方”,念叨某些歌谣并将所唱内容付诸实践,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歌谣:

三脚公公//三脚婆婆//老老吓着//讨点黑药//药药不吃// 头上戴着// 夜晚睡得好//白天笑呵呵

——《牟鸭客浪漫夏夜》(彭承忠,来凤)

《牟鸭客浪漫夏夜》(彭承忠)

熟鸡蛋治疗“猪毛症”,

孩子吃多食物后出现“膈”(消化不良),就用桐油、生姜在其背上反复刮疗。

4、表达民间自由爱恋的精神

李传峰《红豺》

五句子情歌:

茅草开花白绒绒,劝姐莫嫌哥哥穷,有钱未必有恩爱,无钱哥儿心更忠,水里荷花照样红!P117

麻雀跳进喜鹊窝,劝姐摸唱反情歌,男的反情短阳寿,女的反情寡妇多,雷打火烧无处躲!P121

二十七八打单身,要与阎王把理评,人家有妻还讨小,我打单身一个人,阎王做事不公平!P125

高山顶上一树桑,手攀桑树望情郎,一双眼睛望穿了,望到落叶树打霜,不知情郎在何方。P129

想姐想得没得法,走路都在跌扑趴。跌倒跌倒又爬起,爬起又是仰翻叉,日日夜夜想冤家。

——欣赏三岔民歌《倒采茶》

5.宣传本土民族文化

莫言获诺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间很多民俗、故事、传说、典故、俗语都是莫言创作的重要素材。

如《红高粱》里九儿出嫁轿夫颠轿、新婚三天回门、高粱地野合等。

《檀香刑》孙眉娘恋上县太爷钱丁至吐血之地步,找神婆吕大娘吃忘情药。蛇交配时留下的血滴可以让恋人恋着自己,吃恋人的大便会产生忘情。

高密县的猫腔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三、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民间文学也是一种集体传承的生活文化,因此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间文学的历史来看,最早对民间文学加以注意并从事搜集和研究的,主要是民俗学家。至今,在许多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但民间文学重在关注民间文化中的语言艺术部分,并主要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加以研究。

四、民间文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对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等加以探讨。

民族学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学、生态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文学等,都发生交叉或边缘关系。

在英国、美国等国家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相近。

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口头文学和语言;

②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

④传统手工艺;

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是民间文学的概念。由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的两端,相悖而又相通。 创作民间文学的是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也可以用民谣、童话、传说等方式保留下来。或许在文字的使用上,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但是也正因为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民间文学才更能让人理解。 而真正的作家文学,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作家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写下来的作品。真正的作家文学,是要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创作出来的能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口耳相传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家文学要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为基础,这一个法则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可以印证这一法则的最早的作品,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出来的《诗经》是人民大众心声最好的反应,能够供统治者查明得失,整饬吏治,这便实现了《诗经》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 《诗经》中有一篇名篇广为传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样一首民间传唱出来的歌谣,在后代文人的创作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南朝宋时的鲍照曾经写过:“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明代的赵振元曾经写过:“关东之军丁朝衣败叶,暮餐寒沙,则督理粮储,永消硕鼠之奸。”清代的黄遵宪诗歌之中的义愤更是摄人心魄:“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这些都是在当时社会评价很高的诗歌,被百姓认为是他们心声的反应,这样的作家文学,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是真正成功的作家文学。 再说唐朝,唐朝有两位诗人,即使在唐朝诗坛荟萃的情况下,也一直花开不败,那便是白居易和李贺。这两位著名诗人如何写出那样经典的作品,也是有典故的。白居易写诗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写完了会念给村子里面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们能够听懂他诗歌里面的意思那就算完成,若是老婆婆们不能理解,那便要推翻了重新创作,他的作品中更是吸收了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说出来的话,哼唱出来的曲调,比如白居易作品中有一首《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201109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李杰 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 学号 200908576220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层次专升本

民间文学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借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在其发展和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大司命》中描写到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对大司命的怀念。其中的忧愁怨恨跃然纸上,令人伤感。,《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

向神巫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这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所以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中的神话和民俗风情对其影响深远。 2屈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3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 “”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 “”“诗的密切联系。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 ”“” 羌、谇、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 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在民间文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0006民间文学

单项选择题 1、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 .谚语 .成语 .歇后语 .谜语 2、()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集体性 .变异性 .口头性 .传承性 3、《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人物 .史事 .风物 .技艺 4、“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发起的。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5、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审美价值高 .教育意义大 .认识价值深刻 .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6、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库仑父子 .周作人 .格林 .摩尔根 7、阿凡提笑话,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藏族 .回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8、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 .《中山狼》《邯郸学步》《精卫填海》《雪涛谐史》 .《愚公移山》《刻舟求剑》《雪涛谐史》《精卫填海》 .《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攫金者》《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雪涛谐史》 9、“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 .政治谚语 .劳动谚语 .道德谚语 .科学谚语 10、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 .傩舞 .佛教法事 .傀儡戏 .目连戏 11、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作用 .审美作用 .娱乐作用 1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 .《民俗》 .《民歌》 .《民风》 .《歌谣》 13、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对民间文学作过非常精辟而全面的论述的作家是()。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14、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 . E. 绣荷包调 . F. 打猪草调 .送同年调 .采茶调 15、“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

民间文学 课程论文

浅谈儿歌的分类及其作用 [摘要]:儿歌,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像一只百灵鸟,陪伴着儿童度过童年。我国儿歌历史悠久。传统儿歌,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四大类: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传统儿歌,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之一。许多多年流传的传统儿歌,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并加以发展。这对今天的新儿歌创作和繁荣儿童文学创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民间儿歌作用趣味教育 引言 儿歌也叫“童瑶”,是伴随着大多数小孩度过童年的时光,儿歌的分类也有很多,比如: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每一类的儿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小瑟等等,《左转》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 [1]`它原属民间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童年的欢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中,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