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郭锡良版)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 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 复习办法:

A. 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 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 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 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 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 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 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 复习办法:

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 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1. 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 《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 e)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 《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 ,收字()个,按()分卷,依( ) 排列。

5. 《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 个,全书分( ) 卷,按()排列.

6. 《词诠》作者是(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 什么是“六书"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 )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 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 什么是“亦声” ?

5. 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 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

1. 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 ,现代的意义是“丝绸” ;“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 ,现在是“应当” 。

(3)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 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 词义的扩大,如“菜” ,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 词义的缩小,如“宫” ,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 ,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 词义的转移,如“暂" ,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 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 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 ,古代是“恢复君位" ,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 ; 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

(2) 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 ,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 ,是褒义。

(3) 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 ,古代指“议论" ,中性;现在指“诽谤” , 贬义。

4. 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 ,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 还有写词, 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 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 ,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 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 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

义,东汉人( ) 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 .

3. 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 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 什么是引申义?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 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

“城” ,本义是“城墙" ,引申为“城市” 。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 .如“朝” ,本义是早晨, 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 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 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 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 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 掌握P281——282 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 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 (2)表示工具和依据;女口:......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 ⑷ 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一、两个例子。)

7. 掌握P282——284 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 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

答案在P284——287 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

⑶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

(4) 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 ,如:张骞,汉中人也。(3) 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 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 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

是”作为判断词

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 。(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 。(3) 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

薄者见疑.(5) “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词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1. 程度副词:少、稍、颇

2. 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 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 情态副词:且、固

5. 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 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 表敬副词:有两类: (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 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词

人称代词部分:

1.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 “吾、我、余、予、朕”等;(2) 第二人称代词有: “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 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

3. 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 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 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 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 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 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 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 ,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 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 学时,共计108 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 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 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 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 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

《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摘要 古代汉语教材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自于古代汉语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众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开山之作,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则是近年来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对此,我们以这两本教材为例,通过对两家教材的结构、语法和编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尝试得出当今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古代汉语;结构;语法;教材;比较研究 1952年,各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后,陆续设立了古代汉语课。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定,随意性大。直到1962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的问世,才结束了古代汉语教学没有教材的历史。此后,很多优秀的教材相继问世,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88年版)、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年版)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郭锡良先生编写的教材不仅对王力先生所创制的传统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有所继承,还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这部教材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王本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文选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术语不用文言。总体内容详细具体。 郭本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三个单元,每单元都有文选、古代汉语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上册是各种体裁的散文,下册是先秦诸子和骈文、辞赋、诗词。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和文体的语言特点。同一题材的作品,按时代先后排列。每篇选文前面都有作家或专书的简要介绍以及选文内容的简要说明。同一作家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除注释词义外,还适当的做了一些串讲和语法分析。注释词义一般是注该词本身固有的意义。 一、排版结构比较 1、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的学习讲求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要依靠大量的文选的学习,因此文选是古代汉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王本选择了247篇文章,郭本比王本少。作为后生教材,这显然违背了以文选为纲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但事实上,就文选的编选而言,郭本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选,涵盖了各种体裁,覆盖了各个历史朝代,而且加入了很多王本所没有触及的典籍文章。数量的差距就在于王本选择了更多的诗词曲。 事实上,除诗词曲外,郭本其他类型的文章比王本多,拓宽了文选的范围。郭本收录的文选将时间提前到远古时期,增加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样编选的原因在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等是用远古文字写成的,远古文字是古汉语的源。另外,郭本还选择了较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2.“为”字被动句式 3.“为……所”被动句式 4.“见”字被动句式 5.“见……于”被动句式 6.“被”字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前句是,无标志。 2.是,“见……于”式。 3.前句是,“于”字式。 4.后句是,“为……所”式。 5.前句是,无标志。 6.后句是,“为……所”式。 7.前句是,“见”字式。 8.后句是,“于”字式。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臵?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是。“何厌”作“有”的前臵宾语。之,代词,复指前臵宾语。 3.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是。“不谷”作“为”的前臵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臵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是。“之”作“行”的前臵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是宾语前臵,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臵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臵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臵。 2.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臵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臵。 3.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臵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臵。 4.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臵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臵。 5.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臵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臵。 6.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臵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臵。 7.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臵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臵。 8.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臵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臵。 9.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臵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臵。 10.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臵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臵。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 (此答案來自網上。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lishibiao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4746528.html,)[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 練習一(P123) 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ǔ)”的“行”讀什麼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 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列子·湯問》) 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水經注·巫山、巫峽》) 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 自,假設連詞,苟、如果。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一,副詞,皆、都。 四什麼是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麼?分別列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五例。 六書,卽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是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如:目、舟、鳥、手、馬。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如:亦、末、本、刃、上。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从、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如:吐、忙、胡、破、故。 關於轉注,學術界看法還不一致。一般認爲,它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後假借爲代詞“然”;“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爲新舊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後假借爲無定代詞;“其”是“箕”的古字,本義是簸箕,後假借爲代詞;“而”本義是鬍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王朗健笔誇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算子》 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文选翻译

文选一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女娲补天翻译 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海里的一种大龟)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巫山巫峡翻译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部分文选原文及翻译

《山海经》古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消”)。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译文: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河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它)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它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最后)跌倒摔死在地上。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本 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 ................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 ........... 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 候,尽量结合例子。 .........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 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8.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 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 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 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古代汉语·商务郭锡良版

《山海经校注》,袁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山海经校注》(增补修订本),袁珂撰,巴蜀书社1996年版。 《读山海经》其十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词唐·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读双照楼诗词稿叶嘉莹 曾将薪釜喻初襟,举世凭谁证此心。未择高原桑枉植,怜他千古作冤禽。 和诗曾庆雨 早纫兰芳涤远襟,飘茵坠溷此贞心。捐名总甚捐生苦,九死难磨未悔禽。 奉和迦陵师读双照楼诗钟锦 驼没荆荒感素襟,牛恩李怨费深心。茫茫沧海桑田换,未作冤禽作恨禽。 《读山海经》其九晋·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淮南子集释》,何宁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宋·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柳河东集》,唐—柳宗元撰,宋—廖莹中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二册。《柳宗元诗笺释》,唐-柳宗元撰,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四册。 《柳文指要》,章士钊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二册。 《陶渊明集》,晋-陶潜撰,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潜撰,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晋-陶潜撰,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陶渊明集笺注》,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陶渊明集校笺》,晋-陶渊明撰,杨勇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王叔岷著作集·陶渊明诗笺证稿》,王叔岷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桃花源诗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