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沿黄城市带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沿黄城市带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黄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黄河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发育了一批城市群带,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称。

一、沿黄城市的总体布局情况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逐步实施,沿黄城市带在全国城市布局、重点经济区布局中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概况

沿黄河流域自上而下逐步形成了一批群带,主要包括:以兰州、西宁为核心的兰西格城市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宁夏沿黄城市带;以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为核心的呼包银榆城市带;以郑州、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沿黄城市带同时也是沿黄经济带的主要支撑。黄河流域共分布有39个地级市,其中有5个省会城市,具体参见下表。

黄河流域主要城市一览表

省区沿黄城市有重要辐射关系的城市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格尔木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白银市

宁夏回族

自治区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

内蒙古

自治区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

山西省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运城市太原市

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西安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郑州市、新乡市、开封市、濮阳市

山东省聊城市、泰安市、济南市、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东营市青岛市

(二)战略布局

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中,陆桥通道的大部分和包昆通道的北段都属于沿黄城市带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层面,沿黄河流域分别有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地区、呼包鄂榆地区、中原经济区四个大的重点开发区域;山东半岛地区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与此同时,分布有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1. 兰州—西宁地区: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上,包括甘肃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部分和青海省以西宁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主要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兰州、西宁为中心,以白银、格尔木为支撑,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沿线走廊为主轴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兰州、西宁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兰州与白银、西宁与海东的一体化。壮大白银、格尔木等城市规模,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加强产业合作和城市功能对接,建设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基地。建设柴达木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是强化向西对外开放通道陆路枢纽功能,提升交通通道综合能力。四是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基地建设,加强草原保护,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五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黄河干流和湟水河、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青海湖保护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2.宁夏沿黄地区: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部,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银川为中心的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石嘴山、吴忠、中卫等节点城市的规模,加强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三是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调整农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五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

构建以和拉力南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黄河湿地生态带,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3.呼包鄂榆地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山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包头、鄂尔多斯和榆林为支撑,以主要交通干线和内蒙古沿黄产业带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统筹煤炭开采、煤电、煤化工等产业的布局,促进产业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城市人口的集聚,促进呼包鄂榆区域一体化发展。四是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及其加工基地建设。五是加强节能减排、灌区节水改造及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强黄河水生态治理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完善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构建沿黄河生态涵养带。

4. 太原城市群(其中部分节点城市在黄河沿岸,因此特意列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今后的开发任务,一是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开发格局;二是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三是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四是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五是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5. 中原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

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和经济密集区。主要的开发方向,一是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郑汴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辐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强化郑州先进制造、科技教育、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功能,重点建设郑汴新区,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是提升洛阳区域副中心的地位,重点建设洛阳新区。壮大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等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四是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五是加强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枢纽。六是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绿化,推进平原地区和沙化地区的土地治理,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观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6.山东半岛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南翼,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整体属于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该区域(山东半岛地区)的定位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今后主要的开发建设任务,一是强化青岛航运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二是提升胶东半岛沿海发展带整体水平,加强烟台、威海等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补,与青岛共同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建设黄河三角洲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增强东营、滨州等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点。四是发展外向型农业,发展渔业及其加工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是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推进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水资源集约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带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以山东半岛中部生态脊为中心,向南北两翼延展的生态网络和沿海生态廊道。

二、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情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黄城市的组团式协同发展趋势已经显现。在国家和地方省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黄河流域自上而下正在形成几个大的城市群带,并且出现了明显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兰西格城市带

兰西格经济区的大致范围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通渭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地区,海西州(不含唐古拉山镇),黄南州的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600万,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相应的城市群发展情况。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兰州市、西宁市,次中心包括格尔木市、白银市、武威市、定西市等。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甘肃省的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加快;青海省的西宁平安一体化进程加快。

1.青海省的城市化战略及其发展现状

海省的沿黄河城市带,主要涉及西宁市,海北州,海东地区,海西州(不含唐古拉山镇),黄南州的尖扎县、同仁县,海南州的贵德县、共和县。就发展现状而言,该区域不仅是青海省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青海省经济要素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但总体上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人口等经济要素的集聚还不够,一体化发展初现端倪。目前,兰州白银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西宁与格尔木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随着国家层面兰西格经济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该区域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快。

——沿湟[1]城市带成为空间开发的重点。根据青海省总空间布局规划,其重点开发区包括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以格尔木、德令哈为重心的柴达木地区,其功能定位为国家兰西格重点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和水电、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省工业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人口和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

——沿湟城市带成为城市化的重点。根据青海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东部城市群是今后

青海省城市化的重点。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按照“一核一带一圈”的空间布局,“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主要发展方向是,强化西宁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平安、乐都、民和、互助等沿湟带城市化发展,着力提升大通、湟中、湟源等1小时城市圈的功能。通过区域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城市带的一体化协调发展。规划到2015年东部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城市化率大奥52%,其中西宁市的城市化率达到67%。

2.甘肃省的城市化战略及其发展现状

甘肃省区域发展总体构想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要素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沿黄河城市的一体化战略的重点是,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并积极推进兰州白银一体化发展。其要点:

——兰白一体化是甘肃省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点区域。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要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发挥“中心带动”辐射作用;推进酒嘉、张掖、金武、平庆、天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实现“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支持张掖、武威等河西绿色经济区和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组团发展”和全省发展的“整体推进”。实施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六大片区” 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带三区” 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三屏四区” 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可见,兰白一体化的建设,是甘肃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要点。其目标和定位是,要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撑区域、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地区科技研发创新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和引领全省经

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同时,依托兰白核心经济区,增强对定西、临夏、甘南、武威等周边市州和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沿黄河经济带,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正在加快兰白核心经济城市带一体化进程,并将之打造成为甘肃省的核心经济区。经济平台方面,着力把兰州新区和兰州、白银国家开发区、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之间的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会展及科技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动力电池、电池材料、陶瓷建材等专业园区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体场馆、金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兰州和白银主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综合优势,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调整城市布局,优化空间开发结构,不断改善并增强城市功能。在支持政策方面,鼓励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施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全面推进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目前,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并被国家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呼包鄂银榆经济区的两大城市群

目前,从国家层面正在编制这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其中基本完成规划的是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该区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腹地,是沟通华北和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的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的沙坡头区和中宁县,陕西省的榆林市所辖行政区域,区域面积37.4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常住人口为18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0万人左右,

约占总人口的2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4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呼包银榆经济区规划从经济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状况和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按照统筹开发、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科学界定功能分区,推进沿黄河产业-城市集聚,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对区内分布的荒漠草原、沙地、山地丘陵等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形成两大城市群、六大产业带和三大重点生态治理区的空间格局。沿黄河两岸集中了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为了发挥这些城市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科技教育等优势,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发展的方向,以促进其形成经济区的发展中枢。呼包鄂榆城市群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人口约1000万。主要发展方向是增强呼和浩特的首府城市功能,建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榆林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集聚,促进呼包鄂榆一体化发展。沿黄城市群包括宁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人口约700万。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发展,打造西北地区宜居宜业城市群。壮大城市规模,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1.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把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地区,提出要大力培育呼包鄂城镇群,其中呼和浩特、包头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和结构,建设200万上人口规模的城市。鄂尔多斯中心城市要建设1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鼓励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推进呼包鄂一体化进程,重点推动在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共建等领域的突破。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技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先导区。

2.宁夏沿黄河城市带发展战略

宁夏沿黄河城市群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市、中卫市为两翼,宁夏沿黄城市带以黄河为纽带,以引黄灌区为依托,范围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宁夏沿黄经济区,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以45%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宁夏自治区提出在沿黄经济区内划出一块区域设立银川内陆开放型经济特区,依托穆斯林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内陆开放的示范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通过开放带动中南部扶贫开发的试验区。

第一,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速推进同城化进程。大力提升银川-吴忠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石嘴山市、中卫市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分工和功能互补,加快推进“六个一体化”,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推进沿黄城市同城化。二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交通、商贸物流、城乡电网、供排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融合,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积极推进与中南部山区协调发展。以沿黄城市带为龙头,带动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妥善安置和承接来自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实现试验区与中南部地区一体化。

第二,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与周边城市带(群)之间在基础设施、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共赢。一是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宜居地,为以“能源金三角”为主的周边地区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集聚人口,做大生活服务业;二是将宁夏沿黄城市带打造成为能源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的研发基地,为西北地区能源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吸引公司总部进驻,成为总部经济的良好目的地;三是全面提升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提高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休闲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大休闲旅游产业,吸引大量国内外观光旅游者。

第三,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依托,促进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拓展功能,争取举办中阿博览会和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形成中阿自由贸易区。二是推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标准化和国际互认,并以此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出口基地。三是利用宁夏穆斯林文化优势,打造国际合作平台,

不断拓展能源、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金融和文化旅游合作,促进中阿全方位投资合作。四是大力培养中阿经贸合作各类人才队伍,为我国向西开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陕西省榆林市城市化发展战略

陕西省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6.5%,规划到2015年达到57%,说明陕西省将进入城市化发展更快的时期。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同时要推进榆林、汉中、渭南等城市规模扩张、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榆林在国家层面的城市化战略中属于呼包鄂榆城市群,与陕西省西安市的经济联系相对不够紧密。未来如何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发展,还需要再协调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三)山西省城市群布局及规划发展情况

根据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山西省同时提出,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为了促进城市群内结构的层次化,山西省实施了“大县城”战略,计划建设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县城20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县城40个。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设1万个专业村、60个基地县。

(四)中原城市群规划情况

去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正式出台,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及其相应的城市群发展正式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件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在战略定位上,把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在空间布局方面,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产业方面,在强化粮食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是发展壮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推进交

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推进教育、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电信、金融同城,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群内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际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同时强调,要增强城镇承载能力。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支持中心城市优化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县城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增强郑州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能力,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盖全行政区的城乡规划,建设内涵发展、紧凑布局的复合型功能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山东省的城市化战略及黄河三角洲发展定位

山东省的城市化战略包括三点:(1)发展壮大中心城市。适度拓展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合理扩大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容量,加快要素集聚,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积极发展城市群,以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城市间规划对接、产业合作和发展融合,推进资源共用、设施共建、环境共治、成果共享。(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3)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量大面广的中小城镇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县级市和县城,要强化城镇规划龙头作用,加快产业集约、要素集聚、人口集中,积极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改街办,提高承载能力,向中等城市发展。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实施扩权强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支持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加快膨胀规模,向小城市发展。(4)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造空心村,建设特色村,积极稳妥引导

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向乡镇和农村社区延伸。

黄河三角洲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加快建设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同时,该区域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从国家战略层面,黄河三角洲地区今后将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以生态优势融入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

三、沿黄城市带主要特点

我国沿黄城市带各个城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发展差异,形成了格局特色的城市群落。但总体而言,这些城市群落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城市的发展受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类型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我国不适宜和较不适宜人居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5%。;较适宜人居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2%;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3%左右。黄河两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较为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交通发达,适宜人类居住和城市发展。由此可见,我国沿黄城市基本上都是依水而建,因水而兴。但是,从未来发展需求来看,这些城市化地区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同时,也存在着水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随着沿黄河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维持现状使用情况,到2030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强度将达到100%。由于水资源缺乏,不仅造成城市缺水,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恶化。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该区域城市加快的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黄河城市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避免黄河流域城市群落“因水而衰”,必须全面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把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黄河城市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城镇、节水型工业,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应该严格执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河湖水体、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行滞洪区)、限制发展地区(农田、草原、高原、重要河流沿岸、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开发地区(城镇、工矿区),切实加强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二)粮食基地,生态屏障

我国沿黄城市带都是依托黄河(包括主要的支流)灌区而发展起来的,黄河绿洲是其重要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原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宜农荒地的进一步开垦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粮食增产中心地位更加凸显。随着这些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挤占农业用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妥善解决好人地矛盾,成为该区域城市化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课题。无论城市化如何发展,都离不开粮食的稳定供给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国策,加强人地关系紧张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耕地保护,保持优质耕地数量,不断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稳步增产。同时,应积极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业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特色文化小城镇等,集聚人口与生产要素,一方面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与大中城市形成合理匹配、协调发展格局。

(三)经济命脉,能源保障

我国沿黄河城市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其兴衰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处理好该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腹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产地、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地和水能、太阳能、风能富集区域,也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之一。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区和主产区。分布有晋北、晋西、晋中、神东、蒙西、宁东、鲁西等大型煤电基地;齐鲁石化、兰州石化等大型炼油基地;龙羊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以煤炭产量为例,晋蒙陕甘宁地区煤炭现状产量占全国近一半,增量占全国九成。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经济可开发量分别为3283万千瓦和2892万千瓦,均占全国的10%以上。

(四)历史厚重,文化长廊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成长土壤。如何在沿黄河城市带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如何利用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打造文化产业走廊,是沿黄河城市带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四、沿黄城市带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总体城市体系发展构想,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这是既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也是对未来我国城市群带发展趋势的一个基本判断,为城市的组团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明确指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大城市规模偏大、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弱、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小城镇发展不足等主要问题。

(一)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城市群带的发展走向是: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带来的城市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毗邻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城市板块之间互动、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各个城市之间由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从恶性竞争到优势互补,从经济竞争到文化竞争,从重视投资到重视管理,将成为今后黄河城市群带发展的显著特征。

1.城市组团。黄河流域各城市,将逐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有关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组团发展、合作竞争、实现共赢将成为共识和方向。城市之间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将给沿黄河城市带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2.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本来就是城市化发展的主线。但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竞争发展的特征明显,给产业集聚带来一定的困难。各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问题相对比较普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和产业机构调整优化的深入,相关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政府管理人员和企业决策者的共识。黄河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是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在集聚过程中形成相互关联、竞争合作的产业集群,从而以更强的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板块互动。城市群落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市群落之间的互动合作,是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家层面,鼓励黄河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与互动合作发展。比如,兰西格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老区等增长带,从概念的提出、到规划的制定,再到具体实施,一定会相应地带来有关城市之间更为紧密的互动发展。这种互动将进一步加速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带来基础设施、科技资源等的共享,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4.产业转移。从实践看,产业的梯次转移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特别是部分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由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向黄河城市带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黄河城市带内部各个城市圈之间的产业转移趋势也日趋明显。这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对沿黄城市带互动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对城市经营理念、城市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

的要求。从国家层面,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和有益经验后,将逐步在沿黄城市带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学引导部分产业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有序转移,促进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群带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的质量,都相对落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除了城市化率不高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区域不平衡。一方面,黄河流域城市的整体经济竞争力较弱,产业的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上中下游之间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黄河上游地区相对比较落后,产业偏重型问题突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弱,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

2.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层次低。黄河流域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服务业的质量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传统服务业的质量和档次亟待提升,同时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现代金融等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城市群带的发展。

3.对外开放程度低,区域合作不紧密。总体而言,黄河流域城市带在对外开放方面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影响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受区位等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许多地方不沿边、不靠海,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影响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4.水资源严重短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总体上来看,黄河流域属于水资源短缺区域。由于黄河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并且季节性变化比较大,再加上水资源调蓄能力尚显不足,黄河流域水资源方面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利用率不高双重问题,相当多的沿黄河城市都属于缺水城市,其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都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

5.协调机制不健全,发展软环境亟待优化。一是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受到行政壁垒的制约。黄河流域各有关省市自治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导致黄河城市之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问题比较严重,城市之间产业协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制约。尤其是城市功能分工、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软环境总体较差,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都存在许多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6.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瓶颈凸显。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相比,黄河流域的城市存在三大基础性的制约: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严重滞后,影响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二是城市的基础管理和运营能力也比较差,影响了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转,部分城市存在环境问题、市内交通问题、入学难、就业难、就医难等问题;三是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人才等支撑条件相对薄弱,严重影响了这些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沿黄城市带各有关省市自治区应该加强协调与合作,在产业分工协作、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优势再造、金融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互动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统筹谋划与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我国重要的经济走廊、文化走廊和生态走廊。

本文由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9254190.html,/整理发布。

[1] 黄河上游的重要一级支流。

关于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因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通过共同配置经济要素,使城市间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开发、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共同推进区域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根据自治区规划,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三个地级市,具体涵盖银川市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吴忠市区、青铜峡市、石嘴山市区、XX县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八个市县和一个工业区。部分同城化项目可以辐射延伸到中卫市。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的基础上提出同城化发展,是推动宁夏跨越式发展、提高核心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又一重大举措。为了加快推进我区沿黄城市带同城化进程,了解各地发展同城化的意见和建议,近期我室组织力量,对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推进同城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区位条件 沿黄城市带区域内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

土地面积的43.2%,城市区土地面积236.73平方公里,占全区城市区土地面积的79.76%,创造了全区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沿黄城市带城镇密集、资源能源丰富,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银川市是沿黄城市带的核心区域,位于呼包银经济带的中部,是西北地区东部辐射宁夏全部、陕西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部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约17万平方公里,近千万人口。是国家西部开发重点轴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开发城市。在推进沿黄城市带同城化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塞上湖城、回乡风情、西夏故都”三大特色,率先推动产业聚集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高效化,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平原最北端,与内蒙古威海市南海区隔河相望,东过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依,西靠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相邻,109、1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和京藏铁路横穿全市南北,是宁夏连通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要塞。城市布局呈“品”字型,城市化率为59%;山水特色明显,产业优势支撑力强。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工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明显提高,新培育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交通四通八达十分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依据《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并以银川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产出效率与土地利用持续状况等4个方面评价和分析了银川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银川市 根据《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的要求,未来十年宁夏沿黄城市带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必然需要大量土地资源,而沿黄城市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产区,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必将成为宁夏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规划的要求,宁夏沿黄经济区属于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因此,开展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不断提高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宁夏沿黄城市带概况 宁夏沿黄城市带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北部,包括以银川市为中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沿岸部分地区。该城市带是以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区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首府银川市(辖兴庆区、金风区、西夏区,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为中心,以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等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集合体。宁夏沿黄城市带以43%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61%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成为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快速发展的龙头[1]。目前,宁夏沿黄城市带已形成国家级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等工业基础,具备建设现代化城市群、高端服务业、高端农业、高端煤化工产业的条件,宁夏沿黄城市带将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 2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分析 2.1 宁夏沿黄城市带人口的快速增长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区域土地资源总供给量和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的状况直接相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程度是土地集约利用最直接的资源型影响因素。土地资源供给量的关键是区域人均土地资源的拥有量[2]。人地关系越紧张的地区,土地的稀缺性越强,要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就越强。根据《宁夏沿黄

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计划规划

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 1.1 功能定位 沿黄城市带的定位既要立足于现实,结合自身的地理区位和资源基础、产业基础等一系列条件,又要充分考虑未来宏观发展环境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应对外部的需求。本次规划对沿黄城市带的定位主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一是科学论证,定位指导发展;二是尊重现状,把握发展机遇;三是广域眼光,彰显区域特色;四是综合视角,突出区域优势;五是分级定位,促进协调发展。 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定位可以概括地描述为:“黄河金岸,塞上明珠”──具有宁夏特色的精品城市带。“黄河百害,独富宁夏”,宁夏河套平原历来被喻为“塞上江南”,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以贺兰山为屏障,黄河为纽带,宁夏沿黄地区有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的西部独特的宜 居生态环境,是我国“呼-包-银-兰”黄河经济带的重要一极。此外,沿黄城市带在人口规模上与一般意义的城市群相差较远,但人均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地区排名前列;因此,单纯追求规模的增长既与现状发展基础不符,也与沿黄地区的生态意义相抵触,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黄河金岸,塞上明珠”这一定位,走一条精品城市带的发展道路,

通过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在全国众多的城市群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具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1 宁夏发展的支柱及其周边区域的辐射源区 沿黄城市带集中了宁夏大部分的城市和人口,也是宁夏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禀赋相对较好的地区,是未来中南部贫困人口实现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是全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和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区域,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就是宁夏的发展。 同时,沿黄城市带也是周边500公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城市密集区,城市带的发展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大区域的共同发展。 “大银川”即沿黄城市带的核心圈层,包括银川、吴忠和青铜峡市区;紧密圈层包括整个沿黄城市带加上同心、红寺堡;辐射圈层包括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加上内蒙古的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甘肃白银市的景泰县、平川县、靖远县、西峰市的环县、陕西省榆林市的定边县。 1.1.2 西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 宁夏沿黄河地区是被荒漠和半干旱山区包围之中的一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我国新时代城市化的重要形态之一。城市群是一种通过城市间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与集约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当前,中国城市群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在全国规划范围内共有12个城市群。其中 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带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国经济重心,成为了引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排头兵。其次,作为我国战略性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中西部城市群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壮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中日益崭露头角。 中国城市群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区域发展互补性突出:城市群内部各区域的发展比较 均衡,区域间依托城市群互补发展。 2. 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传统的南北经济分化现象逐渐 得到逆转,城市群内部的极化现象逐渐减弱。

3. 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 城市群建设的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双重驱动。 二、中国城市群发展趋势 从城市群集聚的规模、地域、产业、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群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以下是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趋势: 1. 产业协同的加强:城市群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 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注重主导产业的培育,构建产业体系。 2. 区域空间规划的优化:未来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对 空间的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空间辐射力。 3. 创新驱动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 强优质人才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引领未来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4. 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之间的协 调发展,加强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加强城市服务与环境建设。 5. 更加开放的合作格局:城市群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国内 外城市群的合作与交流,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格局,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三、结语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城市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更注重 于解决城市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问题,但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崛起,现代城市规划也更多地关注于提供适宜的产业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其次,城市规划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规划应该注重 人文环境的营造,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服务。通过增加绿地、提供文化设施和改善公共交通等措施,城市规划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另外,城市规划也要兼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规划要求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推动城市转型向低碳、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园区、改善水污染治理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此外,未来的城市规划还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差距扩大和社会矛盾加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规划应该关注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缩小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 在未来,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对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智 能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城市规划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城市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应用,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 作者:刘立峰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2年第06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具有很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内陆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引导高质量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一、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重中之重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上游局部地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甘南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草地出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促使中下游河床增高,河槽淤积萎缩,河道形态恶化,主槽过流能力下降。下游区域人口密集,河道湿地开垦种植现象较多,湿地面积、水鸟栖息地等日益减少,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急剧下降。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上游是流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加大水土治理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筑牢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游要抓好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等重点工程实施;抓好幼林抚育管护和植被保护与修复,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草)成果,深化荒漠化防治和湿地保护进程。下游要重点推进黄河滩区治理,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有序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河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河口湿地自然修复与科学管理。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地制宜设计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实施路径。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把维护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作为重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确保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长。要统筹生态修复与当地生态产业发展,既将系统保护修复的要求作为生态产业发展的前提,又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的需求融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二、环境污染治理任务极为繁重和艰巨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深,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关心。随 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未来又是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一、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布局上的问题。许多城市的规划并 不完备,缺乏长久性和鲁棒性。像一些新兴的城市都是在建设之后再去规划,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问题。其次是功能区域的分割不太合理,容易出现拥挤和混乱。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与实际发展之间的差异。城市规划方案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得 到执行,但是由于经济、技术和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这种规划方案往往不符合现实需求。这样的现象使得城市规划中出现了“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情况。这 不仅是浪费了许多资源,也没有带来实际收益。 二、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更为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规划必须与经济、环保等相 关领域联动,合理分配资源,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新兴技术和创新必须得到广泛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城市的效率和节能减排。 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人性化发展。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需要更多注重人们的需 求和体验,这需要从各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必须得到保障,公共空间的设计也需要结合环境的要求与人们的期望做出更加恰当的安排,更需要关注人文景观的创造;另一方面,城市规划需要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绿色环保,让城市更具人情味。

城市规划应该更多回归基础,注重实际需求。城市规划需要开展更多的调查和 研究,了解城市的实际情况和人们的需求,为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城市规划中,要避免过分追求新潮和独特性,而是重视规划的实用性和长期性。 三、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城市的质量和发展有着重要的 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城市规划在未来肯定也会有着更多的变化和创新。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城市的实际情况,从人性化与可持续两个方面出发,推动城市的发展。同时,必须在城市规划实施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关于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 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带之一,沿黄城市必须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几点思考。 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1.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城 市建设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保 留和修复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绿地与湿地比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政 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确保生态环境 的持续改善。 二、促进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1. 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模式。 2. 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浪费,鼓励居民采 用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1.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2.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加大对 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绿色产业发展。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树立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生态 保护的热情。 2.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形 成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参与生态保护的浓厚氛围。 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沿黄城 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全社会积极参与推动下,才 能够实现沿黄地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希望广 大干部裙众,特别是城市管理者、企业家和热爱环保事业的志愿者能 够积极参与到沿黄城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为构建美丽 的生态沿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中,沿黄城市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借助科 技创新来推动。下面,我们将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展 开更深入的讨论。 一、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孕育和发展,我国城市群目前已有近30个。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区和地方三个级别(表3)。 国家级城市群主要由国际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为主导,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省区城市群均由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及其他重要城市)为主导,是省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 地方城市群均由某一大城市为主导,为地方性的经济中心。国家城市群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省区城市群是主体(为数众多),地方城市群为辅助力量。三级城市群构成我国城市体系的主骨架,主导着城市的发展。 表3城市群级别划分2.城市群功能结构初步成形 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余年的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改革开

放后30多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功能结构基本形成。在城市群之间,区域性的生产分工格局初步展现。 东部沿海三大国家级城市群,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我国城市 群体系的龙头,在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上,目前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和外贸为主),成为沟通国内外两 大市场的主枢纽,为国内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中西部省区城市群,是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方面,正在成为国家的创新基地。在城市群 内部,城市间的分工更为明确,中心城市通常是综合性的大城市, 商贸发达,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其他众多城市基本上都以制 造业为支柱,或是港口和资源供应基地,功能相对单一。 例如,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之间的功能结构就是如此。3.省会城市多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我国城市群大多是在省会城市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事实上就是城市圈的扩大化,即省会城市加上外围几个邻近的城市。所以,我国城市群,尤其是省区城市群,多呈单中心结构。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趋势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了解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 一、城市规划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这使得城市规划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规划:中国在区域规划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协同发展布局。通过合理分配产业、资源和人口等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 绿色规划: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城市规划趋向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广建设生态城市,提倡节能环保的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景观规划。 3. 交通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为解决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问题,中国加大了对交通规划的投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并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4. 文化规划:城市规划不仅关注经济和生态,也注重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国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结合,注重城市形象与品质的塑造。 二、城市发展的趋势 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1. 提升城市品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中国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这包括改善城市内部的交通流动性、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 2. 智慧城市建设:中国将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通过建设智能交通系统、电子政务平台以及智慧能源管理等,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城市更新与保护并重:中国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历史保护和更新改造。保护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同时进行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和更新改造,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将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强化区域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促进不同城市之间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结语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中国可以实现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良性互动,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和宜游的城市。相信在

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主题: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调研报告 一、引言 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加强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推动该特色经济带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研方法。根据调研目的,我们选择了部分代表性城市和乡镇进行深入调研。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 城市规划与建设 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城市在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环境友好型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在规划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滞后的情况,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因此,应加强规划与建设的统筹,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2. 农村经济发展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经济在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一些乡镇将农业与旅游、生态等产业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然而,仍然存在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3. 黄河文化旅游 调研结果显示,黄河文化旅游在特色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城市通过开发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然而,一些旅游项目存在开发过度、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应注重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加强旅游项目规划与管理。 四、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3. 注重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加强旅游项目规划与管理,推动黄河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研发现,特色经济带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和优化旅游项目管理等措施,可以推动镇沿黄特色经济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六、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城市规划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1. 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方 面对城市进行科学、系统地规划和布局,旨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主要应用了城市设计、规划咨询、景观设 计等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城市规划的 主要发展方向是在提高城市生态、城市视觉与文化、城市空间与 节能等方面做出突破。 城市规划现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规划实施效果不达 预期、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思考、城市规划参与社会层次不够广泛等。这些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目的是提 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逐年 提高。城市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如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 市形象的美观性。

城市发展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3. 城市规划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该更多地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规划目标可以放眼未来,设立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2) 突破困境。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趋势是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同时,走创新发展之路,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趋势,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紧密关联也应该得到关注。 3) 面向多元化。多元化需求渐成趋势,城市规划在时代的发展中,要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多元性。 4) 空间策略。随着城市高度发展,城市规划必须做出运用空间策略,集约发展,实现空间的分配。 总之,城市规划与发展如今是无处不在,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需要将规划视为一个总体的方案制定,深入研究每个方面的问题,对城市众多的杂乱行业做深入分析,而城市发展则更应该遵循时间的规律,发展出更加合理、高品质的城市。

城市规划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内空间和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目前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在过去几十年中,城市规划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许多城市实施了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措施,促进了城市的绿色发展。同时,城市规划也注重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规划了各类公共空间,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使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然而,城市规划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快速城市扩张和人口 增长,使得城市规划更加复杂和困难。许多城市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建筑密度过高等问题,导致通勤时间长、生活成本高。同时,一些城市规划还存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足的问题,导致城市形象的破坏和文化的流失。此外,城市规划在社会公平和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不够完善,导致城市内的社会分隔和不平等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首先,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城市 规划的重要原则。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提倡低碳经济和资源回收利用。建筑将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也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其次,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智慧城市将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智慧交通、智慧环境和智慧医疗等领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城市规划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城市规划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城 市规划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创造宜居的环境,并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城市规划发展的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持 续涌入城市。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近70%。这对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挑战,如如何满足庞大人口对住房、教育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其次,城市发展不平衡,存在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差距。城市中心通常是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而郊区则承载着居住和生产功能。城市规划应着力解决这种不平衡,推动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再次,城市可持续性日益受到关注。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社会公平性,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首先,智能城市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城市将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智能化应用,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问题。其次,生态城市将得到更多关注。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城市规划需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生态城市不仅依靠绿化和城市公园提供空气质量和生活质量,还需优化能源利用和都市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社区参与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师应与居民和社区代表密切合作,了解当地需求和意见,以确保规划方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在探讨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一些挑战和难题。首先,城市规划 需要统筹兼顾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城市规划必须在各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其次,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多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城市规划涉及到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制定出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规划方案。最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城市规划旨在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然而,城市规划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发展现状 1.可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主流。这种规划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率,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智能城市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智能城市成为了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智能城市利用先进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例如,交通系统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交通状况,并根据数据调整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3.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也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态城市的设计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二、未来趋势分析 1.人工智能与大数据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多地依靠智能化系 统进行决策和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规划师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城市发展趋势,制定更科学的规划方案。 2.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已经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好地适应 共享经济的特点。例如,共享出行服务的兴起使得城市交通需求发生变化,城市规划师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整合共享出行服务,减少交通拥堵。 3.适应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规划师需要适应老年人口的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生活的社区和服务设施。例如,规划师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养老院、医疗设施和社交活动中心的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生态保护与城市恢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城市恢复。规划师可以通过绿地的增加、水资源的管理和建筑的能源效率提升等措施,实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和生态化。面对挑战和机遇,城市规划师需要保持创新思维,利用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为未来城市提供更优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规划,我们可以建设出更加美丽、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城市规划旨在通过统筹城市的用地利用、交通网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以中国 城市规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主题,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探讨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1.快速城市化推动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增加 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可以统筹城市的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交通网络规划等,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规划难题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方面,一 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城市人口过多、交通堵塞等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缺乏规划和建设,存在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3.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为解决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质 量优先、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等原则。这一战略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 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因素,提高了城市规划的质量。

二、未来发展趋势 1.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功能 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城市功能。注重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2.绿色智能城市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环保和智能化。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同时,引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4.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管理 为提高城市规划的效果,未来将加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机制,统筹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开发,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功能滞后等问题,但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

高质量发展下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策略——以滨州市为例

高质量发展下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策略——以滨州市为例 摘要: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下游,土地资源充沛、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该区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当前“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近年来,总书记多次阐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黄河三角洲应尽快扭转传统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的需求。 关键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1 滨州市国土空间现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市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面积分别为2695.29km2、5013.1km2、1465.13km2。从生态空间看,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从中间穿过,区内河湖密织,北部沿海有大面积海滩涂和自然湿地,中部有湿地、河滩和林地组成的黄河沿岸生态空间,拥有众多优质生态资源和大面积生态湿地。从农业空间看。滨州市是山东省重要粮食生产区,受盐碱化影响,中低产田较多,从北向南质量逐步提高。黄河沿岸的惠民、阳信、滨城、博兴县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从城镇空间看,呈南工北农格局,黄河以南初步形成工业聚集发展态势,黄河以北仍处于分散发展阶段。 2 近年来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做法 2.1 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滨州市黄河穿城、河湖交织、绿地密布的资源禀赋和传统黄河滩区农业优势,科学编制《滨州市国土空间规划》,从发挥规划引领、强化底线约束、加强用途管制三方面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截止目前,“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 2.2 大力开展生态治理 以“林水会战”为抓手,先后完成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特色经济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及以上湿地自然公园17处,面积达76.6万亩,建成省级森林乡镇8个、省级森林村居90个,取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3 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一是构建起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和田长制“1+N”工作体制,在全省率先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市域范围全覆盖。二是从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耕地流出、引导优质耕地流入、规范耕地进出平衡。三是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管控制度,全市耕地保有量402768.36公顷,永久基本农田377650.63公顷。 2.4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积极推进“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要素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实行工业标准地出让等改革,推动土地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二是把空闲低效用地盘活融入城镇更新改造实现滚动开发,使挖潜存量逐步成为全市用地需求的重要保障途径。三是大力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沾化区下河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完成国家级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4个。 3 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中仍存在单一、割裂的传统模式,缺乏从全局高度统筹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畅通与拥堵、城市空气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面 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本文将分析当 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1.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 于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和规划建设的滞后性,很多城市面临着道路资源短缺的问题。许多道 路设计本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影响了城市 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质量。 2.城市交通规划滞后,合理性不足 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有序性和畅通性。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实际发展不相适应,导致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和交通运输的 混乱。城市交通规划中缺乏对多元化出行方式的考虑,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机动车,而忽视 了公共交通、非机动车、步行等出行方式的重要性。 3.城市环境问题凸显,可持续性亟待提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对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长期的 机动车依赖,城市交通排放导致了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凸显。合理的道路 规划设计应该立足于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方式,以提升城市的可 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趋势 1.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优化交通布局 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综合立体交通规划,通过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通过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导航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绿色出行倡导,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构建沿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的设想与建议

构建沿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的设想与建议 作者:刘战国张齐王命禹张凯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河南方案思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主槽河底持续下降,悬河水患得到根治,为沿黄布局城市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技术前提,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符合区域经济“点-轴-网”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极。围绕建设美丽之河、平安之河、兴旺之河、创新之

河、文化之河的总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黄河谷生态走廊、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沿黄产业带和都市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沿黄综合交通网络。 关键词:沿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设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指导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河南省沿黄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即“沿黄生态经济轴”、黄河生态谷走廊、黄河科创谷走廊、沿黄高端产业带、沿黄都市带、沿黄文化带,为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河南方案思路。 一、构建沿黄生态经济轴带意义重大 (一)精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需要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和下游的接合部,是下游地上悬河的起点,泥沙淤积导致下游河道每年抬高约5至10厘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至5米,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因此,河南历来是黄河下游治理的重中之重。黄河流经河南省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等8个省辖市,流域保护和引水受益地区涉及13个省辖市105个县(市、区),面积占全省的57%,经济规模约占全省的80%。河南省拥有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最大的城市群即中原城市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构建沿黄“一轴两廊三带”既可以有效提升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治理水平,又可以有力带动中原崛起。 (二)精准破解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城市病的需要 河南省黄河河道总长711公里,黄河滩区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5%,约是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倍,黄河滩区是非常稀缺宝贵的生态资源。构建沿黄“一轴两廊三带”,可以走出河南省大城市摊大饼布局发展误区,促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向黄河两岸集中布局,使黄河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的内河,宽阔的黄河滩区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形成“带状分布、组团发展、生态间隔”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三)适时推进郑州大都市区与洛阳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战略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重点构建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两大增长极,但是两大都市区(圈)相互孤立发展,一体化增长极功能弱化。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综合优势,洛阳是国家区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国家级的高端装备、军工、科创等独特优势,郑洛双中心一体化或同城化符合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