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

《知觉现象学》

〈前言〉

P2 对著作的哲学注释不会产生任何东西,我们在著作中只能找到我们放入其中的东西,如果历史要求我们作解释,那是哲学史使然。

P3 整个科学世界是在主观世界之上构成的,如果我们想严格地思考科学本身,准确地评价科学的含义和意义,那么我们应该首先唤起对世界的这种体验,而科学则是这种体验的见解表达。

P4 如果我首先在理解物体的行为中没有体验到自己存在,那么我就不可能把物体理解为是存在的。

P5 反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活动中认识到呈现给主体的世界,因为主体是呈现给主体本身的。

知觉不是关于世界的科学甚至不是一种行为,不是有意识采取的立场,知觉是一切行为得以展开的基础,是行为的前提。世界不是我掌握构成规律的客体,世界是自然环境,我的一切想像和我的一切鲜明知觉的场。

P8 我思仍然在贬低他人的知觉,我思教导我说,我只能被自己理解,因为我是被我对自己的看法规定的,因为至少在这个最后意义上,我显然是唯一拥有对自己的看法的人。为了不使他人成为一个空洞的词,我的存在决不应该归结为我对存在的意识,我的存在也应该包含人们可能对存在的意识,以及我在一种自然中和至少在一种历史处境的可能性中的体现。P9 真正的我思把我的思维当做不可剥夺的事实,取消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发现我“在世界上存在”。

P11 我们的存在过于紧密地附着于世界,以至于当我们的存在投入世界时,不能如实地认识自己,意味着我们的存在需要一些理想性的场来认识和克服我们的存在的人为性。

P17 现象学的世界不属于纯粹的存在,而是通过我的体验的相互作用,通过我的体验和他人的体验的相互作用,通过体验对体验的相互作用显现的意义,因此,主体性和主体性间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通过我过去的体验在我现在的体验中的再现,他人的体验在我的体验中的再现形成它们的统一性。

“什么是现象学?在胡塞尔的最初著作出版后的半个世纪,还要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离奇的。然而,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①]这是梅络-庞蒂在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前言”中所提出的疑问。时至今日,现象学自其由胡塞尔创立之日起,也已历经百年风雨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解答似乎依然是显得波诡云谲、莫衷一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有一点也许是不可否认的,即这些看似歧见迭出的诸多现象学家们的学说之中,始终有一种共同的致思取向贯彻其中。这种共同的致思取向就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人们趋之若骛的那种服从于简化主义原则的间接性、抽象化的致思取向的激进的纠拨,而对作为理论生命之源的人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始经验和体验的诉诸”[②]。如果说,前者是执着于一种“内在化”和“科学化”的“思”的“纯粹世界”的话,那么后者则可以说是,已然沉浸于一种“伦常化”和“生活化”的“非思”的“不纯粹世界”之中了。正是因为如此,现代西方的一批具有批判思想和疑古精神的年轻的哲学家们,发起了一场为再造传统而先行奠基的哲学上的“寻

根”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虽种种新见迭出不穷,但最具颠覆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则属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对所谓“身体”的本体论意义的木曷橥。与传统西方种种业已意识化的哲学不同,梅洛-庞蒂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宣称:“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黑尔德(K.Held)曾说,我们的世界的建立攸关胡塞尔现象学存亡生死,唯有认真解决这一课题,才能“阻止现象学的失败”,否则的话,“现象学就始终悬浮在云里雾里”。因此,梅洛-庞蒂正是通过他的身体现象学,将现象学运动从“云端”拉近到“地面”。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即是对现象学的继承,也是对现象学的极具独创性的解读和发展。在胡塞尔的现象学里,胡塞尔以“面向事物本身”为宗旨而把直观经验也即直觉的原则宣布为认识论的最高原则,而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他将这一现象学的最根本原则可以说发挥得尤为彻底,将“先验自我”最终还原到了身体知觉上,还原到“先于任何判断的感觉事物自身的意义”上。因此,知觉以及作为一种前逻辑性知觉功能实现的“身体”理所应当的就成为了梅洛-庞蒂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梅洛-庞蒂的身体中的灵魂和肉体关系不是传统哲学中决定论式的,而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关系,犹如左右手相握而不分彼此的关系。众所周知,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阶段,他虽然已经意识到意识哲学的诸多困惑,通过对作为心理-物理学的他人的构造,试图摆脱“唯我论”的险地,但是由于其过多的受到了笛卡尔主义的牵绊,仍旧在认识论层面上苦苦挣扎,身体的构成最终还在仅在意识中进行。与胡塞尔在心灵和肉体关系问题上表现的无所适从不同,梅洛-庞蒂以格式塔心理学为背景提出了“身体图式”的概念,从身体出发消解肉体和心灵的对立,“ 我在一种共有中拥有我的整个身体。我通过身体图式得知我的每一条肢体的位置,因为我的全部肢体都包含在身体图式中”[③]。身体器官在“身体图式”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协调性和相互性,而且不无创见地给身体找回了与世界自然的联系,也就是他所讲的将“本质重新放回存在”,在这种动态的“意义场”中,身体已不是柏拉图、笛卡尔、尼采意义上的封闭的、不动的阿基米德点,而是一种“与世界共在”的,不断生成的,在时间中展开的“身体场”。如果说将传统西方哲学中的“身体”看作是一种在主客维度下“默默独语”的身体的话,那么梅洛-庞蒂的“身体”则是在身体间性维度下,与他人“亲密无间”的身体。梅洛-庞蒂指出“身体是这种奇特的物体,它把自己的各部分当作世界的一般象征来使用,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得以‘经常接触’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一种意义”[④]正是如此,梅洛-庞蒂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意识看似不可移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断然将这种纯粹意识排除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之外,用身体的意向性取代意识的意向性,用身体间性取代意识间性。将意识交付给作为整体的“身体”,使其成为我们进入世界,认识他人的唯一出口。梅洛-庞蒂讲“挺身于世界”,世界的意义就在身体知觉的感知中不断的拓展、延伸,身体和世界联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一种休戚相关的关系,也就是梅洛-庞蒂的“世界之肉”。以“世界之肉”来隐喻身体,以此去更加如其自身那样地来显示野性的、蛮荒的生活世界。梅洛-庞蒂将意识意向性转变成了一种身心统一的身体意向性,旋即从一己之“身”推向了大众之“身”,他人身体既是知觉的对象,同时也是我身体的主体,自我和他人都是有生命的身体。这种身体间性的推出,使我们之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对话成为可能,进而身体已然成为了世界的“本体”和“意义发生地”。梅氏这一思路不仅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致思取向的根本纠拨,而且也为我们真正切入中国哲学、为我们溯寻中国哲学之“根”提供了路引。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也与那些业已“对根的遗忘”的晚出的中国哲学(如“理学”、“心学”)不无相异,原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哲学一开始就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诚如王夫之所言,“即身而道在”,此“道”不再是玄而又玄的“美台斐辑”(metaphysis),而是平中见奇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身体之中。故此,不是“我思故我在”,而应是“安身方可立命”才方能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讲,“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这样一句名言无疑道出了西方哲学的要旨,即一种“向外求索”的理论品格。与

西方哲人的这种“科学主义”的认知态度大相径庭的是,中国古代哲人的“问题意识”最初并非源自对世界本质的“惊奇”而是源自对人身处境的“忧患”。《易传》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司马迁亦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也正是这种对人身体自身的“囚徒困境”的切身关怀,激发和唤醒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自身出路乃至宇宙大道的苦苦的探寻和探讨。这种根于身体的哲学本体论,集中地表现在其以一种“切己自返”和“返身而诚”的方式,把人自身的身体看作是宇宙真正的起点和本源。在作为中国哲学的滥觞的《易经》中,形上之道即其所谓的“太极”。“太极”的“太”字为“大”字的引申义,故《广雅·释诂》称:“太,大也”。而“大”字按许慎《说文》,其为象形字,即像直立的首、手、足皆具的人的身体形状。这一字形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还是在后来的铜器铭文中都得到了有力的印证[⑤]。因此,该词源学的考查表明,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形上之太极也即形下之人身。与西方人那种作为物理对象的躯体的身体(body)不同,中国古代哲人将身体之身除作为物理对象的躯体外,还兼有突出的“亲自”、“亲身”和“亲自体验”的涵义,进而身体被视为是身体主体之于身体客体的生成活动、生成过程,此即由孟子率先提出后为王夫之大力阐明的从“性”到“形”的所谓“践形”。这意味着,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在世界万事万物中,身体乃一种人最直接地把握的对象,身体乃一种前理论的、前客观的物体,身体乃一种最为亲切体已的东西。就此而言,身体即为“亲身”,正如在现象学中在即为“亲在”。并且也正如在现象学中对象实体已消解在意识活动中一样,中国哲学中的“身体”最终成为一种“销所归能”、“无方无体”的身体行为、身体活动。因此,在这里,我们与其说看到中国古人对身体的一种现象学式的还原,不如说正是中国古人对“身体”概念的独特理解,使得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以一种中国式的“身体现象学” 理论形态示人而大放其光采了。当然了,梅洛.庞蒂如同既往的一切哲学家一样,他们可以缓缓地接近那只密涅瓦的猫头鹰,却永远不可能将其摄入囊中,据为己有。因此,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也不可能是一套一劳永逸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理论,它自身所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新现象学哲学家赫尔曼·施密茨(HermannSchmitz)对梅洛.庞蒂“身体性”的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感觉理论仍然是心理学和认识论层面的,肉体和心灵的关系从根本上还是没能得以解决。还有像米歇尔.亨利试图用“先验的身体”、“主观的身体”去弥补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在理论上的裂痕等等。不过,在我看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最大的瑕疵在于:梅洛.庞蒂虽然解决了胡塞尔的先验唯心主义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彻底的解决胡塞尔现象学中至始至终都存在的唯我论的倾向。回首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古希腊哲学擎始,那些自然哲学家们就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世界的本原,象“水”、“无定”、“气”、“火”、“原子”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单一的东西。虽然,这些自然哲学家更多的着眼于自然和外部的客体世界,寻求某种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始基,但是这种向外寻求已经不自觉地根植于自我意识当中。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笛卡尔,再由笛卡尔到胡塞尔,实质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践行着这样一条道路。胡塞尔一方面,将直观和自明性奉为第一原则,它将人性提升到一个纯粹本质的可能世界,将这种纯粹的先验自我作为理论上的“宇宙之砖”或者“阿基米德点”。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拒绝交往的纯粹的先验自我却又不得不面对自身的无力和苍白。从而,导致了梅洛.庞蒂用身体主体替代胡塞尔的意识主体,试图走出唯我论的怪圈。应该说,梅洛.庞蒂这样一个“挺身于世界”的姿态,比海德格尔走的更远、更彻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梅洛.庞蒂看来,实际上胡塞尔早期所持有的那种沉思的无偏向的局外旁观者的态度与海德格尔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这一点像刘国英先生等人都有过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言。随着深入的思考,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本身渐渐显露了出来,我们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梅洛.庞蒂的“身体”是否能够为我和他人的对话和交往提供终极性的保证?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大量细致入微的分析和研究。不过,对于此问题,我更愿意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目前初步的结论是这样的:梅洛.庞蒂的“身体”实质上是以知觉作为其展开的逻辑背景,或多或少还带有认识论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到,

这样一个“身体”仍然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性别的“阿基米德点”,梅洛.庞蒂所赋予“身体”摆脱“唯我论”的交往特质缺乏一种内在性的证明,而仅仅依靠语言、共同工作等外部保证是不够的。因此,我觉得梅洛.庞蒂所作的现象学还原的工作其实并不彻底。这也说明了列维纳斯仍然要将梅洛.庞蒂作为西方哲学中“总体化”和“同一性”传统的代言人进行批判的原因。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哲学的终点恰恰成为了中国哲学的起点。当尼采、梅洛-庞蒂等人正不遗余力地为“身体”正名的时候,中国哲学却已是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了。随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的揭示,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性学”特质也继之得以解读和澄清,理所应当地扶正于哲学殿堂之上。如前所述,中国古代的根于身体的宇宙论学说不仅表现为把人自身的身体视为宇宙的起点和本源,而且还突出地表现为以人自身的身体的发生生成机制来解读宇宙本身的发生生成机制。这最终导致了在所谓“阴阳哲学”的名下,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男女之道”的推出,使得宇宙的“原发生命机制”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并非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东西。相反,它就以一种身体体验的方式下学而上达地体现在“造端于男女”这一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的人自身身体发生事件里。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正是基于这一彻底的泛性主义宗旨,男女之性既“至大无外”地被推广到整个宇宙,又“至小无内”地被还原到每一个个人。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哲学中使身体得生成的男女亦如同被现象学还原后的身体一样,非是实在的两种实体(如男人和女人)或两种属性(能动与受动),而是以隐喻方式表示的一种使生命活动得以构成、得以发生的一种纯粹的“权能场有”,一种纯粹的“关系”。它是一种既相对而又相关的关系,既差异而又同一的关系。这意味着在男女关系中双方既葆有其各自的独立的社会性人格,同时又不失其生理上的亲密联系。是故,这就把我们导向了古人以社会发生学的方式坚持一切人伦始于男女夫妇的观点。易言之,对于古人来说,“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⑥],其伦理学的身体语言首先就“费而隐”地在夫妇之间得以开启和体现。故男女夫妇之道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原发生命机制”,其也最终代表了人类伦理交往之真正的“元伦理”和“元语言”。这种身体哲学所推崇的作为“原发生命机制”的男女互济的“太和”之道,抑或是“亲密的差异性”原则,既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所固执的“同一性”原则的有力反拨,又可对后现代哲学所沉迷的“差异性”原则给予矫治。因此,后世诸多哲学家所畅想建立一种人际间得以真正理解、交流和沟通的理想的“交往型社会”,毋宁说早已卑之而无甚高论地下学上达于之于夫妇之道的“同德” 里,以一种古人朴素的“示范伦理”的方式能近取譬于所谓的“刑于寡妻”之中了。梅洛.庞蒂曾将“身体”视为是人所特有的与世界相关联、进入世界的入口。那么,我们就以此为入径,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性的重新发现,不仅有助于中国古典哲学之真正的正本清源,而且面对当今人类普遍的“无根性”和“贫血症”的生命现状,它代表了对以“以身为殉”为取向的现代主义的一种最早的抗议和批判,并为我们向一种更为彻底更为根本的“不纯粹”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提供了坚实的铺垫。1] 参阅:梅络-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P1 [2] 张再林,《“面向事物本身”与庄学精神》,载于《中国哲学史》,2003.,P122 [31] 梅络-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P135 [4]梅络-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P302 [5]参阅:中华书局出版的高明编的《古文字类编》28页,1980年版[6] 参阅:《中庸》12章(因是会议讲稿整理,更多的是些思路的速写吧,具体的展开工作仍在继续中,所以希望各位同道提出批评)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MaureceMerleau-Ponty),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来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梅洛·庞蒂1908年3月14日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罗舍福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则是一位军官。父亲去世,梅洛·庞蒂和母亲、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封闭的亲密氛围中长大,以至于后来还很迷恋其童年生活。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尼赞、雷蒙?阿隆、伊波利特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些结识为日后的诸多恩怨埋下了伏笔。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7年开始兼任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出版《人道主义与恐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问题、人学问题等,在苏联问题上保持一种含混姿态:既批判极权主义,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对苏联的许多做法(诸如对布哈林的审判)表示同情。萨特正是在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影响下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从《知觉现象学》来看,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知觉现象学》的探讨方式是这样的:以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为整个理解的中枢,然后一方面用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再去重新解释胡塞尔早期、中期的东西,如还原、意向性等等,认为这两者差别特别大,但是并不一定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合乎道理,合乎理路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藩篱,达到了“身体”的现象学,实际上是身体和意识没有根本区分开的那样一种身-心现象学。他关注的主题是身体与性爱。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简介 梅洛·庞蒂喜欢用手跟手的触摸来打比方:当我的左手和右手相碰触时,右手有碰触左手的感觉,左手有碰触右手的感觉,但这两种感觉却混沌而不可分——在这里,我身体的两部分互为对方的主体,也互为对方的客体,我的身体向自己显示自身,达到内在与外在彼此交融的状态。梅洛·庞蒂用“身体-主体”的概念,告诉我们身体和主体其实是同一个实在,身体既是存在着,被经验着的客体现象,又是经验着,意识着的主体。身体各部分主客关系的交替、可逆显示,便证明着我就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是我。物质和精神其实在我这里是同一的,并不是像笛卡儿等二元论者所宣称的那样,精神和肉体是平行关系或主宰关系。 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生活世界”的观念的影响较深。“生活世界”的观念宣称:我们用语言、用科学规律、用理性分析所描述的世界,是内在于意识的,经过了反思后的世界,而不是我们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梅洛·庞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改造成为“知觉世界”。在我们用理性对这个世界进行反思、描述以前,世界其实就已经呈现在那里了——那是个最朴素的,最原初的、与人的知觉有最直接关联的生活世界。 举个例子,我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说的,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身体’与‘意识’概念在梅洛庞蒂‘肉身主体’所获得新的意义视野

「身體」與「意識」概念在梅洛龐蒂「肉身主體」所獲得新的意義視野 95154009 吳若慈前言 近代笛卡兒以來,各種學說思想對解決心物二元問題、身心問題的努力所在多有,這主要是來自於笛卡兒對知識根源的奠基,透過全面懷疑的方法,突顯了「自我」(I)概念在知識系統中的重要性。由於「自我」被用「思維(cogito)」的意義界定,使得存在於時空的物質世界與不佔空間的思維在特定的同一個人中產生無法相互化約的二分困境。「思維」概念的出現,在於可以通過徹底的懷疑測試,成為清晰明確的自明基礎,進而撐起整個知識系統的客觀有效性。但正是由於以「我思」界定「自我」概念的關鍵性突破,使得「主體性(subjectivity)1」概念萌芽與確定,深遠地影響後來的主體哲學之發展,與此同時,主客二分的各式議題與爭論再也無法徹底消除與解決,同主體哲學不斷發展下去。 接續的發展中,有兩套較為極端的理論眼光,分別偏重主客來說明「自我」概念的特性與意義。他們分別是胡塞爾現象學意義下的超驗自我(超驗主體性2)與萊爾(Ryle)的行為主義(Behaviorism)意義下的自我。 行為主義最基本的理論原則是以行為作為理論或研究對象,主要原因是要訴諸可觀察、可實驗的元素來作為建構可靠客觀的理論基礎,避免主觀的不確定性與獨斷性。由此觀點出發,萊爾將自我拉到與他者一樣的理論地位,將自我視為與他者的可觀察行為相若的存在,而此外不具有更深層的概念涉入其中。相反,胡塞爾確是將主體提升到超驗的位置,尋笛卡兒的道路建立起一套主體哲學,以主體為最自明清晰的超驗的理論基點,由此始點出發納入外在經驗,使世界與他者成形。交互主體性的概念就是胡塞爾為了要使他者在其主體理論體系中有適切的安置而發展出的概念,將他者化為他我,使之為主體的構成部分。 以意義建構的面向來說,行為主義式自我的意義來源,是以作為存在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中的具體身體對外來刺激的反應這種模式(刺激-反應)來說明的,以科學方法上的觀察與實驗之結果確立意義;而胡塞爾的超驗自我之意義,是根源於意識的意向性特徵,任一意識活動必定對應一意識內容,也就是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意識本身就有主動建構意義的特性。這兩種相對極端的「自我」意義,在梅洛龐蒂那裡獲得一種特殊的調和,行為主義機械式的身體成為肉身主 1指不可能被建構的絕對主動建構者之意涵。 2

从梅洛庞蒂对於「空间」的意向看其美学表现:从空间知觉到艺术表现

全文資料 : 電子全文下載 論文名稱:從梅洛龐蒂對於「空間」的 現:從空間知覺到藝術表現 英文論文名稱:none 指導教授:朱建民 ; 廖仁義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none non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關鍵詞:空間、身體、現象場、身體 境、原初空間、杜象、現成 現代空間 英文關鍵詞:none 被引用次數:0 [ 摘要] 梅洛龐蒂是少數以站在藝術創作者的立場上去看待「存在」的哲學家。由於創作者的方式進入認識當中,因此其中便沒有什麼「理性」或「感性」的區別,這種認知其本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這當中有一個身體存在的始源性,也就是身體氏所言之身體空間如何以身體之存在做為開展並自我實現,是將梅洛龐蒂哲學中,其具有「人文」或「文化」意義的主要關鍵處,例如:「身體圖象」或「情境」等介質做一認識。因此本論文是以《知覺現象學》一書中對於空間的「方向」、「深「主觀空間」等四種說明展開,與其證諸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在面對「空間」梅氏「空間」中的身體特徵。爾後再將其處於空間中的身體論析出三種超越性質:性與運動機能」本身而論,則顯現出一種由「能動」的超越;若為處於知覺狀態的出現一種由「物」、「我」關係中引出的「情境」超越型態;而在肉身化的過程中的維度轉換,也就是「空間表現」之超越。以此就引出了其美學部分,也就是有關境」、「藝術表達」等內容。雖然「身體」或「空間」在梅洛龐蒂哲學中為一體兩做為基調去展開其身體歷程,反而較能固定下來探討「身體」,否則直接談論其身糊。

本論文基於現象學本身的進入方式除了藝術存有論探討外,還將梅洛龐蒂所 術方式,直接的面對自杜象以來的藝術;以身體形構的藝術創作過程本為梅洛龐蒂處(原初空間與藝術)。若就「繪畫」藝術的現代觀點,梅氏所言的身勢形構的確基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現今的問題起源點是源自於杜象及其引起藝術之觀念化的效一種微妙的轉折。因此本文將以重新考察杜象的方式,試圖為梅洛龐蒂在現代藝術置。而後在杜象影響下的當代作品裡,我們將呈現自「現成物」以來的後現代藝術定成為作品的是什麼作用﹖以此我們除了探視「現成物」的辯證發展,還可以見諸技術文化下的當代「物質」觀。於此,我們更可以由其中反思到諸如「文化」或「題境況。總之,對於梅洛龐蒂來說,「身體」並不應僅僅作為存有而被反思探討,行動所產生出的意義。因此聯繫於杜象作為起點,去探討梅洛龐蒂的藝術觀點在當氏的行動意義及其價值做一當代處境脈洛的認識。 [ 英文摘要] none [ 論文目次] vi 第一章導論 (1) 一、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2) A.研究動機 (2) B.研究目的 (6) 二、本論文之研究方法 (9) 第二章空間問題 (17) 第一節傳統空間觀念之一般探討及其困境 (17) A.傳統的空間觀念 (18) α.亞里斯多德的空間觀 (18) β.笛卡爾的空間觀 (19) γ.康德的空間觀 (21) B.傳統的困境 (22) 第二節梅洛龐蒂的空間觀 (28) A.方向 (28) α. 經驗主義與主智主義的空間迷失 (28) β. 作為方向基礎的空間平面 (30) B. 深度 (34) C. 運動 (37) D. 主觀空間 (40) 第三章從空間觀念到美學的延伸 (44)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概念在绘画中的实现

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概念在繪畫中的實現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Body 'concept to achieve in painting.

摘要 身體是二十世紀歐洲哲學的主要問題意識之一,從胡塞爾、海德格到梅洛龐蒂皆透過身體與意識思考存在的概念。 梅洛龐蒂繼承及批判胡賽爾與海德格的哲學理論後,提出了「身體現象學」,本文的目的在討論繪畫如何實踐身體現象學的概念。第一節說明梅洛龐蒂身體的基本本質,包含身體朽敗、有意識、有視域等。第二節說明「肉身」與「身體」的差異,並提出「觀看/被觀看」等問題。第三節說明繪畫如何體現身體現象學,又如何透過身體現象學使繪畫回到本質。 透過身體現象學的概念,我們看見了畫家透過身體、透過視覺將世界顯現在畫布上。 關鍵詞: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Body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肉身(Flesh)

前言 自笛卡兒以來,各界學說不斷對心物二元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笛卡兒透過全面懷疑的方法,提出以「我思」界定「自我」的概念,使主體性概念萌芽而影響往後哲學的走向,同時,對主客二分的議論成為接續發展的重要研究問題。 而後,深受笛卡兒影響的眾多學說中,由德國哲學家胡賽爾的現象學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流派之一。胡賽爾繼承了笛卡兒的思想,發展其「我思」的研究,我思即是研究意識。也就是說,人如何認識對象?是透過意識活動認識認識活動。亦可說現象的形成是透過意識形成的,意識的內容,而非對象本身。而另一位被視為胡塞爾重要弟子的海德格,在現像學的方法和理解上,深受其老師的影響又有顯著的差異。海德格並沒有接受胡賽爾對「意識」做為主體的優越,而是反過來,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認為人處於世界的整體聯繫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承襲了胡賽爾的現象學及海德格的存在論,並同時打破其對「意識」做為主體的概念,提出主體互為主體的「肉身」概念。以下便是從身體本質的意涵延伸至梅洛龐蒂「肉身」觀念的主體哲學與其繪畫的關連。 身體的本質 梅洛龐蒂接受了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但不接受其對「世界是一切意味著一切意象性存有」1這樣的說法。梅洛龐蒂認為認識對象的基礎不是只有意識,還有身體。身體跟感官知能有關,不是只有看,還有觸覺、身體經驗,這樣身體才會產生我們跟世界的關聯。因此,他提出人的身體是會朽敗的,因為會朽敗、不是永恒的,所以才能跟會毀敗的萬物交流,才會理解毀滅消失的經驗。我們人就是這會毀敗的萬物中的一員。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去除過去古典科學理性「操作式」2的思考。「如果這種思考想要將它的勢力擴張到人和歷史中來; 又如果它刻意忽略我們透過接觸交往和立場觀點對於人和歷史所獲得的知識…那麼我們便進入一個涉及人和歷史時真偽不分的文化常體當中…」3梅洛龐蒂認為過去的理性科 1Edmund Husserl, “IdeenzueinerreinenPhanomenologie und phanomenologischenPhilosophie”,unveranderterNachdruck der2. Auflage, Tubingen: Max Niemeyer, 1980 93。轉引自:Mathias Obert, 〈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華登菲( 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3〈2005年11月〉,229。 2Maurice Merleau-Ponty,《眼與心》,龔卓軍譯〈台北:典藏,2007〉,73-74。 3

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意向性观点的批判

大三 帖子 125 精华 积分 282 威望 金钱 137 石头 阅读权限 30 一、导言任何一个了解《存在与时间》的人都知道,海德格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摧毁关于知识对实践的优先性的笛卡尔传统.初看起来,海德格尔的确试图把这一传统简单地颠倒过来,即 论述纯粹的沉思是对日常经验内容的否定的修正.更为特别的是,他青起来是说这纯粹的 、赋予意义的知的主体仍然处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它必须被有所牵涉的、赋予意义的 行的主体所代替.但是一个人如果简单地颠倒传统,那他就要冒被误解和重新估价的风险 ,而且胡塞尔现象学的最佳注释者达格芬·弗勒斯达尔(Dagfonn Fllesdal)就不被误导至 低估海德格尔在这一点上的独创性.在一篇论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有关行动的作用的文章 中,弗勒斯达尔这样来解释海德格尔,即认为胡塞尔相传统过度强调了纯粹的沉思,他也 同意他所认为的海德格尔的观点,即实践活动是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的基本方式. "一般认为,实践活动预设了对世界的理论的理解……海德格尔反对这一点.他把我们处 理世界的实践方式看作比理论更为基本.……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即……人的活动在我们 建构世界中发生作用的观点以及他对其发生方式的分析,在我看来是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主 要贡献". 弗勒斯达尔指出:"胡塞尔在1916年来到弗莱堡之后,显然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实践活动 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然后试图决定现象学中对实践活动的这一新兴趣 应当归功于谁.他写道:"胡塞尔有可能在这——'实践的'新方向上影响了海德格尔, "但他也承认,"也有可能是胡塞尔在与年轻的海德格尔讨论时受到了这一方面的影响. " 然而我要论证的是,一当人们看到海德格尔在这一问题上与胡塞尔的区别的深度,影响的 问题就显得无关重要了.有的问题比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重要得多.真正的问题关系到对意 向性的两种对立的说明.正如弗兰兹·布伦塔诺和后来的胡塞尔所采用的那样,"意向性 "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即感知、相信、欲求、惧怕、怀疑等精神状态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 ,也就是总对着加以描述的某个事物,无论这一超精神的客体存在与否.使这种指向得以 实现的精神特质被称为精神状态的表征的或意向的内容.弗勒斯达尔在集中讨论行动的意 向内容对思想的意向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时,忽视了海德格尔的激进观点,即以精神内容对 意向性的说明预设了但却忽略了更为基本的意向性类型一—一种完全不包括意向内容的意 向性.海德格尔不想使实践活动处于首要地位;他想表明实践活动和沉思的认知都不能被 理解为自我满足的主体及其意向内容与独立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弗勒斯达尔断定领海德格尔所反对的是关于实践的传统的表征理论.海德格尔试图打破这 一哲学传统,他集中于努力超越这些观点所预设的主体/客体之分.他在1929年的一次讲 演中说:"我的实质意图是首先提出(主/客关系)问题,然后这样来论证,即整个西方传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同样,也不能将人看成是绝对自由的,人不可能有了自由就可以决定自己,决定世界的某种进程(萨特)。梅洛-庞蒂反对这两种看法,认为自由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自由,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和在一定的社会语境的的自由。自由有两个限制因素,一方面,它是从自我存在的形式开始的,而自我对这种形式却难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自我的选择实际上并不是自觉的选择,而是潜自觉的或实际已存在的选择。或许是,一切选择都是被选择。[!--empirenews.page--] 人类主体通过不断的辩证秩序过程在一个主体间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物质作为联系人和世界的纽带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同时把人引向了自由。也就是说,在梅洛-庞蒂看来,人既非是生而自由的,也不是具有绝对自由的,相反,人存在于一个既定的社会思想结构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是一定经济活动实践的产物,遭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总体结构的制约。所以,科学、艺术、宗教、哲学观念都是这种经济方式的延伸,人只可能通过这种文化客体的传播和理解去获取自由和对自由的理解。对现象学而言,这些文化客体是通过主体与经验世界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人的自由只能从中产生出来。梅洛-庞蒂强调现实的主体间性,认为人类主体在一个通过它才存在的自然和历史的世界中发现了自我,它自己也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了。梅洛-庞蒂在《人道主义与恐怖》以及《符号》这两本书中,对自由和自由王国加以阐释。他的阐释已经脱离了纯粹现象学的观念阐释,而进入到民主制度、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和专政机构等社会政治的分析中。他认为,"一种名义上自由的政权,实际上可能是压制自由的政权。" 他通过人的自由已经看到了人的不自由,甚至是对人的威胁和暴力的状况。因此,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梅洛—庞蒂与身体现象学 ——兼论西方哲学中的“身体性”问题的演变 2006-12-313:15:46李重 梅洛·庞蒂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那么哲学作为一门对“世界问题”的最根本把握的学问自然也应该从对身体的思考开始。事实上,身体问题,实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一部关于人的哲学其实就是一部对人的“身体的解释,或者误解”的哲学。随着当代哲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推波助澜,“身体性”问题从“遮蔽”逐渐走向“澄明”,成为日前西方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试图从不同时期的西方哲学文本出发,试就“身体性”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 一,肉身的缺席:作为一种“练习死亡”的哲学 如果说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史对于“肉体”而言犹如一场漫漫黑夜的话,那么这场黑夜的序幕则是从柏拉图那里开始的。 我们不妨先来考虑一下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的关于灵魂的著名神话:双轮马车的驭手理性,手里挽着马色骏马和黑色骏马的缰绳,白色骏马代表着人的精神饱满,比较顺从于理性的指挥;而不听话的黑马代表着嗜好和欲望,驭手必须不时地挥鞭才肯就范。这里的人的形象意指理性-灵魂,而作为欲望和嗜好载体的肉体是以兽的形象示人,鞭子和缰绳则表征着对肉体的规训和惩罚。在柏拉图看来,肉身之狱不仅是高耸的令人恐怖与战栗的围墙,同时,它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罪恶的渊薮,堕落的胎盘,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只不过是理念堕落的结果。柏拉图说:“只要我们固守在身体之中,使灵魂受到肉体的污染而变得不完满,我们就无法令人满意地去把握对象,这些对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真理。……我们无疑相信,要想获得纯粹的知识,必须摆脱肉体,用灵魂注视事物本身。从这种观点来看,我们所期望和决心获得的智慧,只有在我们死后而不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才有可能……看来只要我们活着,除非绝对必要,尽可能避免与肉体的交往、接触,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接近知识。”[1]P17我们知道,英语哲学中“理论”(Theory)是从希腊语动词theatai(看)来的,这个动词又是名词theatre(剧场)的词根,另外,理性(Idea)是也从希腊语中eidos(看)演变而来。正如德里达告诉我们的,“在其希腊文化的谱系中,欧洲观念的整个历史,欧洲语言中观念一词(idein,eidos,idea)的整个语意学,如我们所知——如我们所见,是将看和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柏拉图那里,“用灵魂注视事物本身”才是获取纯粹知识的唯一途径,“看”是灵魂专属的权力。考之古籍,“看”在《说文》中的意思是,“看,睎也。(睎,望也。)”,也就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为什么只能以“远望”而非“切身”作为接近真理的手段?其中隐藏着这样一个的阴谋,即通过对肉体的遮蔽和隐匿,将肉体悬隔于事物本身很远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灵魂“看”的纯粹性,柏拉图那个很有名的“洞喻”不正是对此的生动释说。很显然,在这里柏拉图是把肉体与灵魂这两者绝对对立起来,并且认为人的肉体,即感觉器官不可能获得知识,只有灵魂在超然状态下才能够获得知识和理性,以此主张灵魂必须与肉体分离。顺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宣称,真正的哲学家一直是在学习死亡,练习死亡,一直在追求死之状态。死亡无非是指肉体的死亡和寂灭,而灵魂得以最终摆脱“皮囊”的捆罚,获得轻松自在。至此,柏拉图将这种对肉体的宰制高扬为哲学以及哲学家的应有之意。“练习死亡”的哲学态度开始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漫长统治。 当代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讲,“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虽然有关灵肉二分思想的隐秘而曲折的起源在柏拉图那里,但是只有在近代意识哲学那里,特别是笛卡尔那里,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才真正获得了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地位,继而也就将“身体性”问题第一次堂而皇之地摆放到哲学思辨殿堂之中了。如果说,作为肉体的身体在大多数时候受到的是宗教和哲学的双重磨难,那么在意识哲学阶段,作为肉体的身体摆脱了道德上的委屈感,

唐清涛: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分析

唐清涛:往返于直观与意义之间---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研究 作者:生命太极拳 【内容提要】语言何以能够表达意义、指称事物和事态是一个不断得到讨论的问题。意识的和先验的哲学将直观事物和意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能够说明词语意义指称事物、事态的可能性,但不能很好地说明究竟何以平列的两个序列能够现实性地发生对应关系。不同于意识的和先验的立场,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从知觉经验出发,说明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由于言语是身体姿势这一原初表达形式的变形,词语意义对事物、事态的指称并非一种静态的两种先验秩序的对应,而原初地是一种非表象的自发行为,语言的观念性意义奠基于其知觉性意义之上,能够返回去指称生活世界的事物、事态。在语言的表达和指称问题上,梅洛-庞蒂的语言现象学可以克服意识的、先验的哲学立场遭遇到的表象主义困境,启发人们回到一种以原初性生活为基础的整体观。 【关键词】语言/表达/意义/指称language/expression/meaning/reference 在做思考活动时,诚如胡塞尔所言,我们一般只生活在含义的意向中,“仅仅生活在语词意义、语词意指的进行中”①,而根本不注意含义的表达形式。但是,一旦我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很好地表达某个念头和思想,表达的形式如词语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想对此做认真的理论性思考,有意识地从一般而言的词语的意义回溯到其表达形式,那么一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作为纯粹的只是一般的“实体”的表达形式是如何可以突然间有了“活的”灵魂,获得生机,而可以去意指意义的?换言之,语言表达意义、指称事物的能力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虽然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有众多哲学家在回答方式上却是一致的,他们都采纳了一种意识的、先验的模式,试图用一些先验的要素和结构来解释不同领域间所具有的一一对应关系。本文将简要评析这些关于表达问题的观点,并阐述梅洛-庞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彰显其语言现象学的理论意义。 一、表达何以可能——意识的、先验的回答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探讨了意义行为,他认为,一般的直观行为并不具有自己的意义,其意义是叠加于其上的表达行为赋予的。而表达行为的主体是一个意识的主体。具体到感知这一最为基础和典型的直观行为来说,它“并不构造含义,甚至都不部分地构造含义”②。我们对感知加以表达而形成的意义并不是感知本身就具有的意义,因为当我们对感知加以表述时,同一个感知可有不同的表述,而这些表述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再者,感知者每一个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感知本身的变化,不同的感知者对同一事物会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哲学论文>> 美学>> 论文正文→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作者:王岳川发布时间:2003-4-30 -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 在20世纪的现象学思潮中,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以其严谨的哲学体系,和对问题的相当深入的探讨,成为一代现象学大师。他对"身体"的现象学分析,对"现代艺术"的关注,使得他的理论延伸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至今仍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庞蒂的哲学是以"知觉"为其研究中心的。知觉研究意味着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对知觉的研究必须先于所有其它层次的研究。知觉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相关,当知觉运用于社会领域,即言语和语言的时候,凝视和言说就必得面对整个社会形式的关联结构。换言之,在交往以及交往的变态关联中进行考察,这种关联势必包含着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言语和语言"的文化现象。 庞蒂对现代社会寄予希望,相信社会改造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感性或知觉的改造。这一看法使他相当重视现代美学和艺术话语,因为只有美学和艺术才可以重新煅打人的知觉,而使人以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一主体身体与自我自由 在《知觉现象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

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等一系列的思想。这一思想到了他的中后期,尤其是他的《辩证法的历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他认为,人的解放和自由隐藏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中,个人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是自由世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自由与主体性密不可分。 "主体性"观念是与"时间性"紧密相联的。主体具有一种"出神性质",而时间的出神性质和禀有时间性的主体的出神性质具有内在同质性,因而主体不仅是在时间中,而且承受着时间并经历着时间。他被时间所渗透,他也是时间的意义过程本身。世界与主体构成相关的语境,主客体相互依赖,使人可以走出现代性困境。梅洛-庞蒂强调主体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那种所谓世界中的"纯粹主体"和"观念主体"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作为"我思"的个体难以承担的。要建立关于现世社会和时间性中的主体,只有去阐明主体和身体,同时阐明主体之间的性质,因为,主体只有在主体之间才能具有自己的完满性和现实合法性。 对"身体"的重视,梅洛-庞蒂尤其关注在现世中人体成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总是通过躯体,通过触摸或凝视,通过姿态,通过言说等多种方式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使人由客体成为主体,并由主体成为主体之间的"真正主体"。人可以获得自由,然而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是主体与世界彼此作用互相规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是我们选择世界,世界也选择我们。自由是在这种独特的意义领域背景中突显出来的。人不可能获取完全的自由,人的行动不可能用宗教式的因果律来加以说明。同样,

管理书籍读后感讲解学习

管理书籍读后感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 一、《如何进行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读后感 本书通过事例生动地分析了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在我看来,经营和管理这两个问题是独立的但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对员工工作的一个指引,和茫茫海上的灯塔的地位相当,睿智的企业创始人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结合企业的实际总结提炼出来,经后来的管理者升华而成形成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其坚决执行,从而成就了成功的企业. 如何对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文化的重要 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和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我看来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比选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要,首先是企业文化指导员工做人、做事,同时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才能够将企业文化深刻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执行是最重要的问题,执行力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 二、制订标准的、细化的管理制度 书中提到制订标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在我看来是阐述了制订标准化、细化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在对待经营和管理上的思路不一样,现只谈对管理制度的制订,首先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到企业的长久利益的情况下,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订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制度,忌严管、卡、压,出发点可以是总结目前的管理制度,针对不足提出改进,长处加以发扬,达到让员工直觉

遵守、执行,更要通过制度建设,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使企业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达到员工自制与企业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 企业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也是个动态过程,制度建设要不断改进、创新;同时要细化,制度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了解员工、关心员工、体贴员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切实制订后达到指导、规范员工的工作的作用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 这个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说就是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工作中的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制订了就要坚决执行 如何评价执行的效果就要靠监督管理,监督管理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做到对事不对人,首先就要做到责任明确、切实实行责任制度,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责任首先从领导追究起。 五、评价反馈和奖惩制度 评价反馈也就是把收集的资料与标准进行对比,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哪里,然后反馈给评价对象,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的过程,针对不足提出改进,继续发扬长处;针对反馈的情况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帮助员工改变不良工作习惯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但是要注意奖惩的尺度,是以纠正员工的缺点为目的。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导读(英文)

14 对波普尔理性批判主义的一个反批评 赵 敦 华 内容提要 波普尔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可证伪的科学理论。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的、可证 伪科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纯粹的历史主义,反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论的观点,反对马克思的 资 本主义 社会革命 社会主义 公式。本文针对波普尔观点提出反批评观点,提出了三点质疑:马克 思预言是否落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是否是伪科学;政治哲学是否可以不讨论社会公正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内部批判 哈耶克 历史主义 政治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遇到的一个严重的挑战来自波普尔。伯林在他的 马克思传 中说: 卡尔 波普尔博士的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是一部具有罕见的创新性和力量的著作,它的第二卷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的学说,作出了迄今为止的任何作者所能作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评。 英国哲学家麦基(B.M agee)甚至说: 我不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读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如何还能继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我在仔细读了波普尔的全部政治哲学著作之后,深信波普尔并没有驳倒马克思;我还相信,即使按照波普尔自己的理性标准来衡量,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我们可以对他的批评提出理性的反批评。以下,我首先概述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然后针对他的批评,通过澄清、质疑和反思,提出我的反批评。 一、波普尔的批评 波普尔的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反历史主义。波普尔赋予 历史主义 (H istoris m)这一概念的特定含义是: 它认为历史预言是它的主要目的,并认为通过揭示隐藏在历史演变之中的 节律 、 类型 、 想像规律 和 趋势 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据说,历史主义者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相信,人类的进程是一个谜,谁解开了这个谜,谁就掌握了控制未来的钥匙。历史主义的预言是人类发展规律之谜的解,按照历史规律设计的未来社会的蓝图就是打开理想世界大门的金钥匙。简而言之,历史主义就是这样的信念,它认为存在着一条决定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且以预言和发现这一规律为其基本目标。历史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理论。它的最古形式是 上帝选民论 ,即认为上帝意志决定社会发展方向,这是 神学形式的历史主义 。此外,还有认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 自然主义的历史主义 ,有认为思想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 心灵主义的历史主义 。马克思主义被说成是认为经济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 经济主义的历史主义 。 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 历史主义的最纯粹的、最发达的和最危险的形式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历史主义所具有的幻想的、宗教的、思辨的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它把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并且援引了科学中的事实来说明历史主义。使波普尔最感不安的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对待历史上的其他历史主义者的态度不同,波普尔对马克思表示敬佩之情。他说,马克思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社会中的不正义现象充满义愤,对被压迫和损害者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