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咏柳曾巩简短意思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下面是 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简短意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 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 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白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中称 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 祐二年(1057 年),39 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 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 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 年), 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 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 神宗以其精于史学, 委任史馆修撰, 编纂五朝史纲, 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 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1/6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 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 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 总是以“仁” 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由于他思想有一 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 变法有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法愈密, 则弊愈多。 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 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 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 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 人安居乐业。曾巩的散文 创作成就很高,是北 x 诗 xx 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 碑铭文字上。他在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 以适天下之用, 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 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强调只有“蓄 道德能文章者”, 才足以发难显之情, 写“明道”之文。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 之作, 文风以“古雅、 平正、 冲和”见称。 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 王安石间, 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 迫,可与欧阳修的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 动。著名的和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 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寄欧阳舍人书》 和 《上福州执政书》 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 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 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 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 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 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 400 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 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 “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 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 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 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 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 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 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 《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 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
2/6

学术,考镜源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 20000 多册;收集篆刻 500 卷,名为《金石录》。 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 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 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 卷末)。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 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 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 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 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 文之法, 乃尽焚旧作, 一意师仿, 尤得力于曾巩; 顺之初不服, 久亦变而从之。 ”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 卷、《续元丰类稿》 40 卷、《外集》10 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 《大学稽中传》、 《礼经类编》、 《杂 职》、《宋朝政要策》、《诗经 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 稿》 50 卷。又世传《隆平集》30 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3/6

4/6

5/6

6/6

古诗咏柳全诗的意思

古诗咏柳全诗的意思 导读:《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关于古诗咏柳全诗的意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全诗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 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 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 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古诗咏柳全诗的意思】 1.咏柳全诗的意思 2.咏柳古诗的意思最短 3.咏柳古诗每句的意思 4.咏柳古诗句的意思 5.咏柳整篇古诗的意思 6.古诗咏柳妆的意思 7.咏柳全诗意思 8.咏柳古诗

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导语:袁枚的《纸鸢》和曾巩的《咏柳》一个具有鄙夷权贵的意思,一个具 有讽刺权贵的意思。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袁枚纸鸢咏柳曾巩阅读对比赏析。 欢迎阅读!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①,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14. 袁诗中的“纸鸢”和曾诗中的“柳”倚仗的都是 。(1 分) 15. 对两首诗歌 中的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袁诗首句中的“假”是对“风骨”否定。 B.袁诗第二句中的“自觉”二字饱含讽刺。 C.曾诗开篇的“乱条”已经透出感情倾向。 D.曾诗中的“飞花”“日月”隐含作者之喜。 16.《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做 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4、(1 分)风(答“东风”不给分) 15、(3 分)D 16、(4 分)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 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 并严正警告他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 终有一 天会受到打击(2 分)。两首诗都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 分),表达了作者 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1 分)。

【作品赏析】 《纸鸢》 “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指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咏物诗 (答托物言志亦可) , 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 其实, “纸 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 “一阔脸 就变”, 还自鸣得意, 飞扬跋扈, 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不矛盾。 在 《憎 蝇》 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 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 好景不长。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 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 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咏柳》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④飞花:柳絮。 【译文】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 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 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 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 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 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 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 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 有立体感, 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 依靠”之意, 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 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 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 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 风, 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1/7

人深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2/7

1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第一单元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古诗二首》…………………………………………………………………………………………2课时 2.《找春天》……………………………………………………………………………………………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古诗二首

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咏柳曾巩古诗带拼音 古诗 咏柳曾巩带拼音,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 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 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 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咏柳曾巩带拼音。 yǒng liǔ 咏柳 zēng gǒng 曾巩 luàn tiáo yóu wèi biàn chū huáng , yǐ dé dōng fēng shì biàn kuáng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jiě bǎ fēi huā mēng rì yuè , bù zhī tiān dì yǒu qīng shuāng 。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古诗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1.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 可以看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 3.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参考答案: 1.初春(或“春季”) 咏柳 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任说两词 即可) 2.(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清霜”是指代正义。着眼于空间,有 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3.运用了托物寓意。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 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形象逼真,寓意深
1/5

刻,别开生面。 古诗咏柳曾巩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 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柳絮在东风 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 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 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2/5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曾巩诗词 《咏柳》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 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 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 分) (2)请结合诗歌 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 分) 答案: (1)郑诗:描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 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 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 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古典诗歌

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 主题鲜明。 然而, 描描写对象为柳, 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 诗歌句句描写柳, 句句含情。试看: 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描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 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 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 一个阴雨天。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 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 二句, 描写景清新自然, 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 节奏舒缓, 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 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 受感动, 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 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王国维的 《人 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此句正是把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使景物也具有 人的情感。达到心灵的东西借感性化显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的效果。离人 无限泪又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清新的画面:离人执手相看泪眼,纵有千言万语,也 无言以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无边的愁绪萦绕。真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 人送断肠人。 至此,主题突显,情意浓烈,诗歌已及高潮,但诗人并未结束,而是轻柔一 转,妙笔生花。千丝万絮惹春风言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一个惹字尽得其 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牵曳着离人的裙带,缠绵多情。 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此情此景,用晏几道《清平乐》 中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再看千丝万絮即千思万绪, 一语双关。明描写柳树妩媚多姿,暗描写春风撩拨离人心弦,思绪深永。又与上 句无限相得益彰,真是处处含玄藏意,令人回味无穷。此处如换成春风惹柳,便 平淡无奇了。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 之后,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有所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却依然长于抒情 且富于风韵,此诗集三者于一体。前两句描写景蓄势,渲染离情。第三句突兀而 出,点明主旨。末句语出自然,韵味深长。诗人描写得情真意切,明白晓畅,毫 无削足适履,刻意求工之嫌。梅尧臣《论词随笔》有云:意不浅露,词不穷尽,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细品郑诗,正深得其中之真意。 曾诗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 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 对比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答案: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人深思。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 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 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 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 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

咏雪译文

25.《世说新语》两则 1.咏雪 咏雪の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の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の解字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论:讨论)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7)内集:家庭聚会。 (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の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の译文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咏柳》,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 1.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古诗。)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咏柳》,板书题目。 4.解题:咏,用诗词的形式描述。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同学们观察过春天的柳树吗?(教师出示图片或挂图。) 5.介绍作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他少年就以文辞而出名。晚年与李白交友,善酒后作诗文。 二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这首古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古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咏yǒnɡ碧bì妆zhuānɡ裁cái 剪jiǎn 2.练习读诗,检查读得是否准确。 3.理解重点词语。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嫩绿的柳树枝叶。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细叶:柳树新萌发出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似:好像。 四逐句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碧玉妆成一树高”(句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玉般翠绿的新叶。) “万条垂下绿丝绦”(句意: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句意: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意:原来是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裁出来的。) 五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1.全诗共有四句,哪两句写的是作者看到的实景?(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比喻)怎样比喻的?(把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条比作丝绦。) 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3.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想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合理的想象,把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导语: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 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 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李商隐 《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 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试题 (1)两首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 感情有何不同。(4 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 分) 阅读答案: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 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 小人的憎恶之情。(4 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 2 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 追逐东风, 变被动为主动, 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 分, 手法 1 分,效果 1 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 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 分,手法 1 分,效果 1 分。意思对即可) 对比赏析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 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

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李诗中的“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 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曾诗 中的“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咏雪》原文及译文

《咏雪》原文及译文 篇一:咏雪原文及翻译 小编寄语: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人对于雪的赞美。咏雪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全文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篇二:《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注释(刘义庆) 咏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

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

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 咏柳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下面是小编帮 大家整理的咏柳曾巩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喜欢。 《咏柳》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 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作者介绍 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 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
1/7

《咏柳》

《咏柳》 导读: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 诗题为“咏柳”,实为讽柳,这也算是此诗的标新立异之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写凌乱的柳枝。柳枝在贺知章的笔下是垂下的“绿丝绦”,是非常美丽的形象。在曾巩的笔下,柳条是讨人厌的,它的枝条凌乱不堪,而且无生机可言;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首二句,作者抓住了柳条的特色,并使之人格化,丑恶化。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意思是说,柳树试图想用柳絮把天日遮住,殊不知到人间还有清霜降临的时候,到那个时候,

不正是柳叶凋零之时吗?这两句依旧紧扣柳树的特点,以柳絮纷飞来比喻势利小人妄图蒙天蔽日的行径;以天地间的清霜喻指人间正气;以清霜摧残柳叶的自然现象暗写邪不压正的真理。咏柳而讽世,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扩展阅读: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代表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 曾巩以散文著称,师从欧阳修门下,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十二年。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齐州地势低洼,

咏柳宋曾巩意思

咏柳宋曾巩意思 《咏柳》 是宋朝诗人诗人曾巩所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宋诗人曾巩意思, 欢迎参考阅读! 诗歌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解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诗词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作者介绍
1/5

诗人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 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 家, 诗也写得有特色。 ) 生于 1019 年八月二十五日 (9 月 30 日) , 死于 1083 年四月十一日(4 月 30 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诗人曾巩、曾肇、 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所写七 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2/5

曾巩的咏柳什么情感

曾巩的咏柳什么情感 导语: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 时候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曾巩的咏柳什么情感,欢迎借鉴!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①得东风势便狂②。 解把③飞花④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 ①倚--仗恃,依靠。 ②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 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翻译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 作品情感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 “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 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 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 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 长,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 舍人。?他是北宋散文

家, 诗也写得有特色。 ) 生于 1019 年八月二十五日 (9 月 30 日) , 死于 1083 年四月十一日(4 月 30 日)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 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南丰七曾” (曾巩、 曾肇、 曾布、 曾纡、 曾纮、 曾协、 曾敦) 。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所写七言绝句, 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 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 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