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李华春

一、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包括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共五章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主要内容有: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四则运算。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约9课时),主要内容有: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逆命题。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约15课时),主要内容有: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线间的距离。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约17课时),主要内容有: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模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约12课时),主要内容有: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离散(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方差;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此外,本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进一步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二、分章介绍

(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内容安排

本章安排了3个小节和1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大体分配如下(供参考):

16.1 二次根式约2课时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约2课时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约3课时

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选学)

数学活动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2、本章知识结构图

在“实数”一章中,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利用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的互逆关系,求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本章将进一步研究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目的是以二次根式这一类典型的“式”为载体,进一步学习对数字、符号进行运算的方法,体会通过符号运算所得结果的一般性,培养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

本章重点:二次根式的运算和运算法则;

本章难点: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3、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16.1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乘除运算比加减运算更容易,并且是加减运算的基础,因此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

二次根式的运算类似于整式的运算。

4、本章主要变化

降低了对一些内容的要求,如只要求了解二次根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根号下仅限于数)等,注明“二次根式”一章中根号下含有字母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是选学内容。

5、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3)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4)了解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简单四则运算。

(5)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6、几个问题

本章内容,核心是以“二次根式”这一特殊的“式”为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运算在代数中的核心地位,学习用运算法则进行运算,体会运算法则的逻辑相容性,体会数系运算律在代数中的基础地位。

(1)一以贯之地进行代数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内容安排线索:

二次根式的概念(定义研究对象)――“二次根式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运算(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应用)。

其中,概念、性质是运算的基础,在运算中自然地提出如何算的问题,并运用运算律而得到相应的运算法则,从而实现有效地、有系统地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归纳法是整个代数学的基本大法和基本功”,“归纳地去探索、发现,然后归纳地定义,再归纳地论证”是解决代数问题的基本过程。

教材特别注意归纳法的应用。例如,通过具体实例,从正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中归纳出研究对象二次根式;通过具体实例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通过具体实例说明a(a≥0)是一个实数,进而明确“这一类实数满足怎样的运算法则”的问题;所有运算法则都是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式得出的;等等。

(2)以运算为核心,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代数的基本思路:引入一种新的数,就要研究它的运算;定义一种运算,就要研究它的运算律。

二次根式是运算的结果——对非负实数进行开平方运算,一般化而得到二次根式,接着的研究主题就是“对这一类数如何进行运算”。

从整体上看,初中阶段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主要目的是以这一类实数(重点是无理数)的运算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对实数运算形成基本完整的认识。

课标规定: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这里,“根号下为数的二次根式”的限定是最低要求。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二次根式的运算,提高运算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材在正文中设置了“选学例题”,采用举例的方式,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到“根号下为字母的二次根式”的运算。

为了加强二次根式与整式之间的联系,强化用整式的运算法则、乘法公式等简化二次根式运算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材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例题中,强调了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进行运算,突出了二次根式运算的本质,并用“小贴士”醒目的标明;在小结中,引导学生概括,指出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整式的加减法类似,只要将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去括号与合并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就可以了。二次根式的乘法与整式的乘法类似,以往学过的乘法公式等都可以用。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分式的运算类似,如果分子分母中含有相同的因式,可以直接约去。

7、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意代数学的整体性

作为初中阶段“数—式”内容的最后一章,本章不仅承担二次根式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且也有整理“数与式”的内容、方法和基本思想的任务。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有整体观。

对于二次根式概念的教学,要从运算的角度提出学习任务,在分析开方运算的意义中使学生

认识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合理性,并通过简单的变式,使学生养成“看到根号就要注意被开方数的符号”的习惯。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要注意从“考察特例”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意从联系性中发现它们的关系。

对于二次根式的运算,要注意放在“代数运算”这个大系统下,加强“从概念到法则”、“利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乘法公式简化运算”等思想方法的教学。总之,要在“二次根式是一类特殊的实数,因此满足实数的运算律,关于整式运算的公式和方法也适用”的思想指导下,展开二次根式运算法则的学习和运算技能的训练。

由于本章内容与以前所学的实数内容有较多联系,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与整式的内容又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从联系性上多做文章,使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建立完整的代数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体会代数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当然,这种“联系性的教学”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

(2)加强归纳法,使学生经历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数字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中观察规律,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运算法则,编写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得出有关结论。

(3)加强运算技能训练,提高运算能力

运算技能的训练是代数教学的基本任务,本章的训练点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和乘法法则、除法法则,其中将各式转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是关键步骤;二是运算习惯的培养,与数感、符号意识等相关,具体可以从先观察,后计算、先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计算、利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等方面着手。

(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1、内容安排

本章安排了两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17.1 勾股定理约4课时

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选学)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约3课时

阅读与思考费马大定理(选学)

数学活动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2、本章知识结构图

勾股定理是初等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有广泛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介绍这两个定理的一些初步的应用,另外,结合这两个定理,介绍了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有关知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极常见而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非常重要的性质,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搭建起了几何图形与数量关系之间的一座桥梁,从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勾股定理不仅在平面几何中是重要的定理,而且在三角学、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中都是理论的基础,定理对现代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没有勾股定理,就难以建立起整个数学的大厦。所以,勾股定理不仅被认为是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也被认为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 在第一节中,教科书安排了对于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教科书首先简略讲述了毕达哥拉斯从观察地面图案的面积关系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并让学生也去观察同样的图案,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这种特殊直角三角形下的特殊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的“探究”中又让学生对某些直角三角形进行计算,计算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发现以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于是,对于更一般的结论提出了猜想。

历史上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的研究很多,得到了许多证明方法。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中国数学家赵爽的证明方法。这是一种面积证法,依据是图形在经过适当切割后再另拼接成一个新图形,切割拼接前后图形的各部分的面积之和不变,即利用面积不变的关系和对于图形面积的不同算法推出图形的性质。在教科书中,图17.1-6(1)中的图形经过切割拼接后得到图17.1-6(3)中的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已知两条直角边的长a ,b ,就可以求出斜边c 的根据勾股定理还可以得到222b c a -= ,222a c b -=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长,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的长。教科书相应安排了两个例题和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学习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并运用定理证明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在第二节中,教科书首先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可以发

现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从而作出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教科书借助于勾股定理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定理(SSS)证明了这个猜想,得到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依据。本节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的展开,穿插介绍了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本章主要变化

进一步突出证明勾股定理采用的面积法;加强总结;增加实践;

数学活动2:运用勾股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本章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知道这两个定理的联系和区别,能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认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要意义,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3)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通过对于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对于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几个问题

(1)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

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索,教科书设计了从非常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比较特殊的方格图上构造的直角三角形,最后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教科书也设计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教科书对于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了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先是很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到一些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结论证明的赵爽证法的引入。这是一个典型的探索和证明的过程。类似地,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科书也设计了从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探索和证明的完整过程。

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结论研究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对于结论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密审慎的思考习惯,培养科学精神。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对于数学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许多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和高度评价,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根据大约在公元前100年之前写成的《周髀算经》的记载和推算,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时人们就能应用“勾三股四弦五”的特殊结论,公元前6、7世纪时人们还知道了勾股定理的一般结论并能灵活运用结论解决许多实际测量问题。

约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写《勾股圆方图注》,用“弦图”对勾股定理给出了一般的证明,这是我国对于勾股定理一般结论的最早的证明。

我国古代不仅较早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有关“勾三股四弦五”的一些特殊结论,而且也比较早使用了巧妙的方法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一般结论,在勾股定理的应用方面也有许多深入的研究并达到熟练的程度。从《周髀算经》对勾股定理的多方面的论述,此书所记录的从公元前6、7世纪时在我国人们已经能够熟练且自信地把勾股定理应用到任意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事实。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聪明才智,也是我国对世界数学的重要贡献,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6、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虽然不多,但教学内涵却很丰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不仅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定理本身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本章还结合两个定理引入了逆命题、逆定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些知识本身易混易错,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对本章的教学引起重视,使本章的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观察、猜想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从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严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勾股定理到它的逆定理,学生往往会从直觉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也一定成立,而从这种直觉上升到逻辑严密地思考和证明,认识到两个结论有联系但却并不相同,认识到新的结论仍需要经过严格地证明,这是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这在教学中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另外,逆命题概念的教学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怎样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和逆命题真假的多种可能性,怎样的命题可以称为逆定理,这些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2)围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自信就是不示弱,自信就是自强不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行,勇于同困难作斗争。数学课往往是初中学生最想学好又不容易学好的一门课,而在数学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往往成为学生今后成长的重要力量,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培养更广泛的自信心。

(3)总结和定理、逆定理有关的内容

本章引出了逆定理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掌握得更好,可以在小结时结合已经学过的一些结论以加深理解。例如,可以结合在本套教科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的两个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和“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来进行复习。这里,前一个结论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后一个结论就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还可以举出其他的一些适当的例子。这样就可以从定理、逆定理的角度认识已学的一些结论,明确其中一些结论之间的关系。

(三)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内容安排

本章安排了2个小节和1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18.1 平行四边形约6课时

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约6课时

实验与探究丰富多彩的正方形

数学活动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2、本章知识结构图

3、本章主要变化

删去原教材中有关“梯形”的内容;删去原教材的“课题学习重心”;章标题由“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突出逻辑思维和推理证明:有些结论可从逆命题等角度获得,不再安排相应的实验操作栏目,突出逻辑思维和推理证明。

4、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

(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5)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以及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6)通过平行四边形以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以及相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7)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5、几个问题

(1)突出图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形成猜想,运用演绎推理证明猜想。

(2)强调从数学本身提出问题,通过图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提出判定图形是否成立的命题,运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些命题的真伪,给出图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明确图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

(3)加强“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等之间的联系,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性质。

(4)强调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5)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6、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关于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间属加种差、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四)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1、内容安排

19.1 变量与函数(全章的基础内容)

19.1.1 变量与函数

19.1.2 函数的图象

19.2 一次函数(全章的重点内容)

19.2.1 正比例函数

19.2.2 一次函数

19.2.3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

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全章的拓展提高内容)

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

怎样租车

2、本章知识结构图

3、本章主要变化

更换部分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对应与模型的思想。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不单设一大节,而作为“19.2一次函数”中一小节,精简篇幅,重点为从一次函数的角度,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等进行再认识,揭示函数与以前学习的方程等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精简篇幅、降低难度(删去较难的“问题3 怎样调水”)。通过两个典型问题的讨论,展示函数的应用价值,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意义。

4、本章学习目标

(1)以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结合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4)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它们的表达式,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增减变化,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6)进行探究性课题学习,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几个问题

(1)反映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包括两个基本意思:

1)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

2)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相互联系,一些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某些变化规律为变量之间满足单值对应的关系,函数就是通过数或形定量地描述这种对应关系的数学工具. “变化与对应”的观点蕴涵于本章内容中。

(2)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一次函数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科书对本章重点内容的安排正是按照这样的过程展现的。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对它的定义、图象和性质的讨论,可以为讨论一般的一次函数奠定基础.利用正比例函数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用函数观点回顾与审视相关内容,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4)注重联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建模的作用。

6、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重视数学概念中蕴涵的思想,注意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和联系对应”的角度认识函数。

本章教学应力求体现“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触和体会函数内容中最基本的东西,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面有所收获。

(2)借助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函数;通过函数应用举例,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3)引导学生重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4)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函数观点的统率作用。

(5)引导学生关注“四基” 。

例如,第19.1节中对于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归纳,这对后续学习其他函数内容很重要,应使学生熟悉它。

例如,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关系到图象到解析式的转化,涉及方程组与函数的联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很有益。

(6)结合课题学习,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内容安排

本章安排了3个小节和1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约5课时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约3课时

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程度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约2课时

数学活动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2、本章知识结构图

知识展开的结构

知识展开的顺序

3、本章主要变化

将前两节的节名分别改为“数据的集中趋势”(原为“数据的代表”)、“数据的波动程度” (原为“数据的波动”)更换部分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叙述中注意体现数据分析观念,反映统计思想。数据的波动只介绍方差,极差、标准差等均放在拓展栏目中。

4、本章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几个问题

(1)以统计思想为主线,强调统计量的意义

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贯穿本章始末,从而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等有更深刻的体会。

用于分析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强调其统计意义的理解,如反映了数据哪方面的特征,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利用它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等。

(2)通过活动,建立统计观念、突出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以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为线索,按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数据的分析来安排统计内容。统计的知识和方法放在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中来学习,以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

6、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以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由于统计中的一些重要思想方法,全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整体和分阶段的教学要求;根据统计学习的特点,本章多是通过实例、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学习方式。

(3)合理使用计算器

教学中,应注意发挥计算器(机)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合理使用计算器(机),其目的是在于简化计算,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

2014年2月28日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独田中心学校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胡家平杨仕如 一、本册教材内容简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与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与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二、各章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 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与判定定理。 4、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6、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与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重点: (1)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 (2)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与判定定理。 (3)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定理。 (4)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条直角边与斜边能用尺规作出直角三角形,能用尺规过一点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新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知识点归纳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分式 1. 分式: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 2.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如下: (C ≠0) 其中A,B,C 是整式 3.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它叫做最简公分母 4.通分:分子和分母同乘最简公分母,不改变分式值,把几个整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个过程叫通分。(分母为多项式时要分解因式) 5.约分: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值,这个过程叫约分。 二、分式的运算 1.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2.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上述法则可以用式子表示: 3分式乘方法则:一般地,当n 为正整数时 这就是说,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n n n b a b a =)(

4.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可用以下式子表示:,a b a b a c a 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5.整数指数幂 1.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即)0(10≠=a a ; 当n 为正整数时,n n a a 1 =- ()0≠a ,也就是说a n (a≠0)是a -n 的倒数。 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 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 (3)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 n 是正整数);(b ≠0) 三、分式方程 1.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3.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四、列方程应用题 1.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答。 2.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XXX 2016.2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 45分钟要质量。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担任八年级一、三班的数学,一班优生稍多一些,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三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两班学生成绩一般,与我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阅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解答综合性习题时欠缺灵活性。有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求上进,学习劲头不足,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导致数学基础差。因此两极分化较严重。要想本学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什么情况下有意义;重点是利用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难点是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教学中要学生充分去讨论与思考,归纳与总结,历经知识发展与运用过程中的坎坎坷坷,做到对概念的深刻掌握与运算的熟练进行,对一些要经常运用到的化简要在课堂让就要让学生们掌握,不要寄希望于课外,否则会增加差生的人数。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概念。本章要使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同时注重介绍数学文化。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难点是运用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及其合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各种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证明和计算。本章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章的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类似,推理论证的难度也不大,教学中要注意用“集合”的思想,分清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梳理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本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其难点是对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代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直角坐标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对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愈往后,愈显出其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为数形结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章的学习对中等与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困难,对知识间的相互转换感到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学生多画图、多思考,适当的放慢教学进度。对知识要达到熟练的转换的程度,并且要求在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是在前面学习数据的描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平均数、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分式 1. 分式: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 2.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如下: (C ≠0)其中A,B,C 是整式 3.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它叫做最简公分母 4.通分:分子和分母同乘最简公分母,不改变分式值,把几个整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个过程叫通分。(分母为多项式时要分解因式) 5.约分: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值,这个过程叫约分。 二、分式的运算 1.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2.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上述法则可以用式子表示: 3分式乘方法则:一般地,当n 为正整数时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n n n b a b a =)(

这就是说,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4.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可用以下式子表示:,a b a b a c a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5.整数指数幂 1.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0(10≠=a a ; 当n 为正整数时,n n a a 1 =-()0≠a ,也就是说a n (a≠0)是a -n 的倒数。 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 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 (3)积的乘方: n n n b a ab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n 是正整数);( b ≠0) 三、分式方程 1.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 3.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新版旧版对照-推荐下载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本目录(旧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 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

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简介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 教科书内容 木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的 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用函数观点再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 一次方程组。 全章共包括三节: 11. 1变量与函数 11. 2 一次函数 11. 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其中,11. 1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11. 2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11. 3节是引申的内 容。 函数的概念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木概念,它的抽象性较强,接受并理解它有一定难度, 这 也是本章的难点。 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体现在函数概念之中,用运动变化的眼光,以函数为工具,从数量关 系 和图象两方面动态地分析问题,是本章学习的特点。 (二) 木章知识结构框图 新课程教材 培训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教材分析 —兀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 元一次方程(组)

(三)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 1.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州i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己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5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 1变量与函数5课时 11.2 一次函数5课时 11. 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二、本章的编写特点 (一)反映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在建立和运用函数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是重要的基础,所谓变化与对应的思想包括两个基本意思: 1.世界是变化的,客观事物中存在大量的变量; 2.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函数是数量化地表达变化与对应思想的数学工具,变化规律表现在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函数通过数或形定量地描述这种对应关系。变化与对应思想正是本章内容中蕴涵的基本思想。 人的认识过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木概念,需要分阶段地完成,逐步深化认识程度。本套教科书将对代数函数的学习分三章安排,即八年级上学期学习第十一章“一次函数”,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分别安排了学习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即按代数运算类型划分阶段,将函数作为方程的后续内容。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第一阶段,其教学目标如前所述,重点在于初步认识函数概念,并具体讨论最简单的初等函数——次函数。本章教科书力求能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渗透体现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触体会函数内容中最基木的东西,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面有所收获。 本章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等以一次(线性)运算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的己有认识上,从变化和对应的角度,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教科书在进入专门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之前,安排学生先了解函数的一般概念。第11. 1 节首先从5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和列式表示问题中相关的量,从中认识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数学教材分析是根据教材分析的一般模式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八年级数学教材的分析,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范文一、本册教材内容简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

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二、各章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目标: 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推理能力。 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具体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定理和判定定理。 4、证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定理,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 定理。 5、结合具体例子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6、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已知一

最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1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镶嵌等。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www. 12999. com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整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章容,学习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本书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一次函数约15课时 第12章数据的描述约12课时 第13章全等三角形约10课时 第14章轴对称约12课时 第15章整式约13课时 一、教科书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对于函数的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学习的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作用。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容为以后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本书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从国生产总值问题引入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实数,一次函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一、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 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全等形,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二节介绍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特殊的判 定方法。在第三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并

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第十二章“轴对称”简介 第12章是“轴对称”,主要包括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 内容。本章共安排了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 一、课程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2 ?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 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3 ?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其性质;了解等 腰三角形、等边三角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4. 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

八年级数学课本目录(人教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阅读与思考全等与全等三角形 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1 第十二章轴对称 12.1 轴对称 12.2 作轴对称图形 12.3 等腰三角形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2 第十三章实数 13.1 平方根 13.2 立方根 13.3 实数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3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 变量与函数 14.2 一次函数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4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5.1 整式的乘法 15.2 乘法公式 15.3 整式的除法 教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5

第十六章分式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运算 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 16.3 分式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6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7.1 反比例函数 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阅读与思考生活中的反比例关系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7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8.1 勾股定理 阅读与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8 第十九章四边形 19.1 平行四边形 阅读与思考平行四边形法则 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实验与探究巧拼正方形 19.3 梯形 观察与猜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特殊四边形 19.4 课题学习重心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9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代表 20.2 数据的波动 信息技术应用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阅读与思考数据波动的几种度量 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迎松初级中学宛平生 一、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4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2人,参加上学期统考的20人中,最高分138分,最低分25分,平均分85.7分,平均成绩较上学期有所下降,因此本学期应加大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投入。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word版本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

最新八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全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是在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尺规作图。学生已经接触了图形的初步知识,体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这一章开始将比较深入地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三角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三角形的许多重要性质是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依据。 一、本章编写特点 1.利用实物原型,直观地展示图形世界中的奥妙。教材中涉及的概念都从现实的背景出发,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根据图形去理解。 2. 实验推理并用,低起点迈小步逐步培养思维习惯。在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一章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几何语言。从初步接触、逐渐加深,到比较严密完整地书写出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几何入门教学中是一个中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难点。 3.转换学习方式,强调动手操作。因为本章还没有出现公理体系,因此也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证明命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去体验,通过说理去验证命题,这其中必然有许多必须动手操作的过程。这也为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建议 1. 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许多图形包括曲线形都可以通过三角形去研究。 2. 自主探索学习在本章的体现更加突出,教师要考虑到这一点,在组织、引导、交流过程中应该作好充分准备。 3. 继续重视用几何语言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尺规作图”技能的培养。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尺规作图”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它独特的魅力曾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及数学爱好者。 三、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本章还不能达到对定理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因此也不能以完整演绎推理的证明来要求学生,只需要做到合情推理,让学生借助于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说理过程。步步有据是为了逐步培养、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这里不能操之过急,应严格控制教学要求,不要把传统教材中有关的几何题的难度来要求学生,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2. 重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课本中已经展示了许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题和习题,除了课本中提供的问题以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已去发现,并尝试解决。 3. 对于作图题,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要求: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中已经出现的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等习题,只要求画出图形,说明结果,可以不写出画法,但要保留作图痕迹。本章开始,尺规作图题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都要求写出作法,但不要求证明。课本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章,是作为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来考虑的。因此写出作法后,可以要求学生能说明理由,以培养学生步步有据的较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本章的探究题、C组题、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可能部分学生有困难,教师视学生实际情况可灵活处理,或作适当提示,但不能包办代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书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书答案 【篇一:八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txt>参考答案第1章平行线【1.1】1.∠4,∠4,∠2,∠5 2.2,1,3,bc 3.c4.∠2和∠3相等,∠3和∠5互补.理由略5.同位角是 ∠bfd 和∠dec,同旁内角是∠afd 和∠aed6.各4对.同位角有∠b 和∠gad,∠b 和∠dcf,∠d 和∠hab,∠d 和∠ecb;内错角有∠b 和∠bce,∠b 和∠hab,∠d 和∠gad,∠d 和∠dcf;同旁内角有 ∠b 和∠dab,∠b 和∠dcb,∠d 和∠dab,∠d和∠dcb 【1.2(1)】1.(1)ab,cd (2)∠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略 3.ab∥cd,理由略 4.已知,∠b,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a 和b平行.理由略6.dg∥bf.理由如下:由dg,bf 分别是∠ade 和 ∠abc 的角平分线,得∠adg=12∠ade,∠abf= 12 ∠abc,则 ∠adg=∠abf,所以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dg∥bf 2.(1)∠4 (2)∠3 (3)∠1 ∴∠bap=∠cap(第5题) 3.(1)∠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篇二: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及答 案】 xt>期末调研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满分共30分) 1.二次根式2、12 、30 x+2 、40x2、x2?y2中,最简二次根 式有()个。 a、1 个 b、2 个 c、3 个 d、4个 2. x的取值范围为(). a、x≥2b、x≠3c、x≥2或x≠3 d、x≥2且x≠3

3.如果下列各组数是三角形的三边,那么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 组数是() a.7,24,25 111113,4,54,7,822 b.222 c.3,4, 5 d. 4、在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的交点,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 方形的是() (a)ac=bd,ab∥cd,ab=cd(b)ad∥bc,∠a=∠c (c)ao=bo=co=do,ac⊥bd(d)ao=co,bo=do,ab=bc afd 1 be 6、表示一次函数y=mx+n和正比例函数y=mnx(m、n是常数且mn≠0)图象是() 7.如图所示,函数y1?x和y2? 时,x的取值范围是()14x?的图象相交于(-1,1),(2,2)两点.当y1?y233 a.x<-1 b.—1<x<2 c.x>2 d. x<-1或x>2 28、在方差公式s?221x1?x?x2?x???xn?xn????????中,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2 () a. n是样本的容量 b. xn是样本个体 c. x是样本平均数 d. s是样本 方差 9、多多班长统计去年1~8月“书香校园”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 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