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技术进展

,2009,23(4):257~264SI L I CONE MATER I A L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3

顾文娟

1,2

,廖 俊2,吴卫兵2,易生平2,黄 驰

2,33

,黎厚斌

1

(1.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武汉430072;2.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介绍了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性质特点和应用范围,归纳了中空微球的一些主要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层层自组装法)和乳液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方法之间的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空,二氧化硅,模板法,乳液法

中图分类号:TK1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69(2009)04-0257-08

收稿日期:20090226。

作者简介:顾文娟(1985—),女,博士生。

3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ABA034);湖北省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CHCL06003)。33联系人,E -mail:chihuang@whu 1edu 1cn 。

近年来,具有特殊拓扑结构的粒子引起了人

们广泛的关注。其中,有关中空微球的研究已经

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1]

中空微球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的材料,粒径在纳米级至微米级,具有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稳定性好等特性。由于其内部中空,可以封装气体或者小分子物质(如水、烃类)等易挥发溶剂,当然也可以封装其它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

物;因此可以应用到药物控释[2-4]

、形貌控制模板[5-6]或微胶囊封装材料

[7]

(药物[8]、颜料、化妆品[9]

、油墨和生物活性试剂),处理水污染[10],化学催化[11]和生物化学[12]等方面;同时,通过调整微球尺寸以及空腔和壁厚可以有效

实现对隔声、光[13]

、热、机械等性能随心所欲的设计,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由于本身的高熔点、高稳定性、无毒等特殊性质,使其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可以做成轻质填料、耐火材料应用到高端包装领域;在其空腔封装功能化合物[14],既可以制成具有缓释功能的药物[15],又能够在人造细胞、疾病诊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

值,被应用到医药、医疗[16-17]

、防伪和香料等行业。因此,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的制备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士的关注。本文对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

1 制备方法

111 模板法

模板法是在制备特殊形貌材料中应用比较多

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先以特定的物质作为形貌辅助物———模板,然后根据需要将材料包覆或填充在模板中得到所需的形貌。可以作为模板的材料有囊泡[18]

、胶束[19-22]

、聚合物乳胶粒[23-27]、无机物小颗粒[28-31]等等。

模板法按照壳层的生成方式不同又分为溶胶-凝胶法(s ol -gel )和层层自组装法(layer by layer )。11111 溶胶-凝胶法(s ol -gel )溶胶-凝胶法一般是先制备表面功能化的模板颗粒或者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有机硅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在模板的表面形成二氧化硅壳层。

聚合物胶束和乳胶粒虽然都可被应用做模板。但一般来讲,乳胶粒作为模板粒径较大;在亚微米到微米范围,胶束作为模板粒径较小,大多低于100nm 。胶束作为模板的优点是: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尺寸、聚集情况以及溶剂可以实现对胶束的尺寸和形貌的控制。

迄今为止,应用的聚合物胶束都是由AB 或ABA 型聚合物组成的核-冠结构。在这些体系

中,胶束的“冠”可以汇集无机物前驱体,“核”则作为中空结构的模板。无机材料的前驱体被吸附到胶束的“冠”部,聚合形成中空颗粒的壳;聚合物核将通过煅烧或者其它方式去

?258 ?第23卷

除,从而在无机物的壳内形成中空结构[32]

S 1B 1Yoon

等人[26]

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自组装到模板表面(主要起控制壳层上介孔的作用);然后加入正硅酸乙酯(T MOS )和盐酸,通过水解缩聚反应形成二氧

化硅,二氧化硅在表面活性剂的缝隙中包覆聚合

物微球;最后将得到的聚合物微球洗涤、煅烧,得到规整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产物粒径330~500n m ,壁厚约33n m 。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Yufang Zhu [2]

等人以聚乙烯吡咯烷酮

(P VP )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 AB )的聚集体作为模板,在水介质中以氢氧化钠溶液为催化剂,利用正硅酸乙酯在其表面发生溶胶-凝

胶反应,得到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通过煅烧处理即可得到壳厚60n m ,粒径约200nm 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以P VP 和CT AB 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Anil Khanal 等人则利用ABC 型三嵌段聚合

物形成核-壳-冠型(ABA )型结构的胶束作为模板,无机物前驱体被选择性地吸附在壳部,而冠则主要起稳定胶束的作用。该研究组所用的胶束为有斥水的PS 核,可电离的亲水的P VP 壳及亲水的聚环氧乙烷(PEO )冠的胶束。P VP 在pH 值小于5时由于质子化的排斥作用能够膨胀,

在胶束中加入阴离子物质能够抵消P VP 所带正电荷,使P VP 的形貌由膨胀变为收缩;质子化的P VP 同时可以作为前驱体正硅酸乙酯的水解催化剂,由于硅酸在pH =4时带负电荷,可以很好的连接到P VP 上(如图3)。煅烧之后就可以得到中空结构,产物粒径约30nm ,壁厚约

10n m [32]

图3 以PSt -P VP -PE O 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Kun Han 等人先将醋酸锌在二甘醇(DEG )中分解,制得单分散的ZnO 微球;然后Zn O 微

第4期顾文娟等1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259 ?

球作为模板,TEOS 作为前驱体,利用St ober 方

法[33],通过溶胶-凝胶反应得到核壳结构;最后用盐酸蚀去Zn O 核得到了中空结构。用此模板制得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粒径约400n m ,壳厚约30nm

[31]

。Yuan Le

等人则利用碳酸钙作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表面活性剂,TE OS 为硅源,同样是利用St ober 方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得到核壳结构;最后将包覆后产物用酸将碳酸钙核蚀掉,得到中空微球,其直径约85n m ,壁厚约20nm 。反应过程如图4所示

[28]

图4 以无机物颗粒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Yi -Q i Yeh 等人

[34]

则是利用硅酸钠作为硅

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P123三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囊泡作为模板(如图5),经过560℃高温煅烧后制得中空的二氧化硅微球。产物粒径不均匀,在100~500n m 之间。

图5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磺酸钠-P123三种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囊泡作为模板制备

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W ugang Fan 等人

[20]

利用带有相反电荷的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四丙基溴化铵所形成的囊泡作为模板,以TE OS 作为硅源在这些囊泡上成壳;所得产物形貌规整,粒径在200n m ~5μm 之间,壳层厚50n m ,在550℃下煅烧得到结构稳定的中空二氧化硅。囊泡作为模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并且需要严格控制pH 值。他们还引用超声波使气液界面的温度升高,加速了胶束表面部分无机物的聚合,从而缩短了反应时间。

2006年,L i m in W u 等人

[35]

首先利用阳离子

单体β-(甲基丙烯酰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T C )和苯乙烯共聚,分散聚合得到了表面带

电荷的聚合物微球;在聚合产物中加入氨水

(氨水在这里既作为引发剂,同时又可以溶掉聚合物),采用一步法制得中空二氧化硅微球。这些聚合物微球由于表面带电荷,能够迅速吸附二氧化硅溶胶,防止其单独聚集成核。氨水的量影响中空微球的结构,正硅酸乙酯的量影响壳厚和其表面的光洁度。得到的终产物粒径约1200n m ,壳厚范围为50~100nm 。该课题组

[36]

还在

乙醇/氨水介质中,分别以分散聚合和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得的不同粒径PS 微球为模板,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通过控制介质中氨水的初始体积,一步法制得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Si O 2中空微球。整个过程无需添加其它溶剂溶解或高温煅烧来除去模板微球。

Jer oen J 1L 1M 1Cornelissen 等人

[23]

利用表面

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表面接有氨基/羧酸基

团)成功地实现了对粒径为25n m 、40nm 、100n m 、200n m 的聚合物表面的包覆。该法得到的

中空二氧化硅壳厚约3~10n m ,通过调整硅酸的量和聚合物模板的比例能够实现对壳厚的控制。在这种方法里,利用硅酸钠作为硅源,对pH 值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其中pH 值为917最

佳,能够实现有效包覆(原理图如图6)。将得到的核壳结构产物450℃高温煅烧后就得到中空二氧化硅微球。

Gang Zhang 等人

[27]

也对功能化聚合物微球

的包覆进行了研究,他们是利用苯乙烯和功能化单体苄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共聚,得到表面氨基化的聚合物微球;以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水热反应首先形成核壳结构,通过煅烧去核最终得到中空的二氧化硅微球。

?260 ?第23

图6 用表面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

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21112 层层自组装法(LBL )

LBL 法由G 1Decher 等人

[37]

在1991年最早提出,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不同带电物质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层层沉积。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制备多层复合物大分子、染料、纳米颗粒、

聚合物等领域。

Frank Carus o 等人对LBL 法作了一系列的拓展和延伸,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中空/中空杂化微

球的制备上[25]

。例如,以聚苯乙烯胶粒微球作为模板,二氧化硅小颗粒作为包覆物,这些纳米颗粒和阳离子聚合物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 DADMAC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可以自组装,反复交替吸附之后,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溶解就可得到中空杂化二氧化硅微球,500℃高温煅烧就可得到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如图7)

图7 LBL 法制备的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2001年,Rachel A 1Carus o 等人又用相同的

方法深入研究了不同大小的二氧化硅颗粒对最终产物的影响,发现颗粒的大小对壳部的孔隙有较大的影响,这一发现对应用的研究具有较大的

意义[24]

M ing -Shyong Tsai 等人利用两嵌段聚合物壳聚糖-聚丙烯酸CS -P AA 作为模板,微粒带25mV 的正电荷;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带有46mV

的负电荷,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而包覆到颗粒表面;加入盐酸将pH 值调节到1之下就可以得到中空的二氧化硅微球。产物粒径200nm ,壁厚

20n m (如图8)[38]

图8 以壳聚糖-聚丙烯酸为模板作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示意图

模板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调整模板的尺寸

和前驱体的量简便的实现对中空二氧化硅空腔尺寸、壁厚的控制。但对模板的表面改性是必不可少的,LBL 法更是需要在每一步都将残余在溶液中的据点介质都分离出去,这给实验设计和操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且模板最终大都需要通过合适的溶剂或者是高温煅烧去除,步骤相对繁琐。112 乳液法

乳液法也是应用较多的制备中空结构材料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利用硅烷与不同溶剂

(包括超临界物质[39])之间的极性差异,获得

油包水或者是水包油的乳液,硅烷在相界面处水解、缩合,形成中空结构二氧化硅微球。

Jae -Hyung Park 等人将羟丙基纤维素等(HPC )溶于辛醇,加入低HLB 值的表面活性剂Span80作为油相;然后,将高HLB 值的表面活

性剂T ween20和聚合物P VP 或PEG 溶解到水中

加入催化剂氨水制得水相[40]

。以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它可溶解于油相;而在乳液中水解后产物Si (OH )x (OCH 2CH 3)y 是极性分子,能够自组

第4期顾文娟等1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261 ?

装到乳液的界面上,形成二氧化硅颗粒。随着水

解的继续,产生更多的硅羟基,逐渐能够溶于水中,缩合反应便继续在水液滴中进行,颗粒的尺寸也继续增大。随着反应继续进行,可以制得粒径在3~7μm 的颗粒;离心洗涤之后再煅烧,就可得到中空微球。

J ia weiW ang 等人利用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作为“油相”,形成水包油的微粒,其“油水”界面作为硅源水解缩合反应的场所。首先将PEO -PP O -PE O 嵌段共聚物加入到稀盐酸溶液中,待聚合物完全溶解之后加入正硅酸乙酯,然后在高压釜中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反应。由于PP O 和硅烷是亲二氧化碳的物质,PEO 是斥二氧化碳的物质,形成了水包二氧化碳乳液,二氧化碳在这里同时起到增大空腔尺寸的作用,表面活性剂稳定小液滴,形成中空的二氧化硅微球。该研究组同时还以CT AB 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模板在相同的条件下制备了中空二氧化硅微球。这里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工业有机溶剂对环境

保护有积极意义[41-42]

2003年,Hoe J in Hah 等人

[43]

利用苯基三甲

氧基硅烷首先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然后加入氨水使之在碱性条件下缩合,两步形成中空结构。此方法制备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粒径约550n m ,

壁厚约80n m ,并且能够溶于丙酮、氯仿、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2007年,Q iangbin W ang 等

人对此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44]

。实验证明,此反应的机理为:首先,当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加入到酸性水溶液中时,形成了水包油的乳液,反应开始时,水解只在PT MS 液滴的外表面进行;加入氨水后,反应溶液变为碱性,此时水解的PT MS 分子在液滴的表面缩合形成二氧化硅壳层;随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缩合反应由液滴的外表面转移到液滴内部;最后,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洗涤,除去内部没有完全缩合的反应物,即得到中空结构。因此,中空结构的外部尺寸由开始形成乳液时所受的剪切力决定;空腔的尺寸则受到反应时间、反应物浓度和反应后所选择的有机溶剂决定。反应过程如图9所示

图9 Hoe J in Hah 等报道的制备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示意图

L inyong Song 等人研究了利用油包水型乳液

法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微球[45]

。作为硅源的TE OS 溶在油相,碱性催化剂氢氧化钠溶在乳液的水相中。当正硅酸乙酯由油相扩散到油水界面时,先后主要有三种反应:正硅酸乙酯首先与界面处水

相中碱性催化剂接触,发生水解;水解了的正硅酸乙酯在界面缩合;生成的带负电的硅酸和阳离子铵CT AB 稳定地自组装到界面处生成二氧化硅壳。如图10所示

图10 L inyong Song 等报道的制备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示意图

?262

 ?第23卷

C1I1Zoldesi,P1Steegstra,A1I m hof等人[46]分别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 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TX100)的作用下,制备了水包油的乳液,其中油相为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水解、聚合得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然后在乳液中加入了正硅酸乙酯,于是在界面处生成二氧化硅壳层,还可以反复包覆使得壳层增厚,终产物的壳厚可在17~150nm范围内。通过在反应物中加入乙醇进行相置换,替代聚二甲氧基硅烷,得到了中空结构微球。实验还以正己烷为油相制得乳液并成功得到中空结构二氧化硅。

乳液法制备二氧化硅中空微球步骤简单。但对于特定的“油”相和“水”相,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能得到的微球尺寸和壁厚都是固定的,难以调节;反应时间必须严格控制方能得到中空结构;而且,为使乳液稳定对搅拌速度和pH值的要求都较为苛刻。

113 其它方法

当然,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不仅限于此,喷嘴反应器方法也可用于中空微球。该法的制备过程如下:先以水、乙醇、丙酮或其它溶剂将目标前驱体配成溶液,再通过喷雾装置将溶液雾化,雾化液经过喷嘴形成液滴进入反应器中,液滴表面的溶剂迅速蒸发,溶质发生热分解或燃烧等化学反应,沉淀下来形成中空球壳。该法可使溶质在短时间内析出,且制备过程连续、操作简单、反应无污染,所形成的产物纯度高、粒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组成、颗粒尺寸和形态均可控;因而,用该法制备中空球结构和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优势。B ruins ma等人将正硅酸甲酯在盐酸和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存在下充分水解,然后在76℃喷雾干燥,成功得到二氧化硅中空微球[47]。

2007年Andreas Sch m id等人将硅溶胶作为分散聚合的分散剂,在制备有机聚合物的同时,得到了外面包覆了二氧化硅颗粒的核壳结构;再通过高温煅烧处理,去除聚合物就得到二氧化硅中空微球[48]。

2 展望

近20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制备中空结构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模板法可以比较简单的控制中空结构的孔径以及壁厚,但模板需要用合适的溶剂或者煅烧处理才可以出去;LBL法更是需要反复的洗涤、吸附,步骤繁琐,操作复杂;乳液法则需要严格控制反应物的pH值、反应时间,以及搅拌速度等,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常用的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从各方面性质以及应用前景来看,中空二氧化硅微球都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材料,相关报道也日渐增多。但是如何简易制备,并在合成过程中精确控制中空球的尺寸、几何均匀性和壳厚等参数仍然是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乐园,陈建峰,汪文川1空心微球型纳米结构材料

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1化工进展,2004,23(6):

595-5991

[2]ZHU Y F,S H I J L,DONG X P,et al1A facile method

t o synthesize novel holl ow mes opor ous silica s pheres and advanced st orage p r operty[J]1M icr opor ous and M es o2 por ousMaterials,2005,(84):218-2221

[3]Y ANG X L,Y AO K,ZHU Y H1Fabricati on and sus2

tained release p r operty of nanostructured holl ow silica m icr os pheres[J]1J of I norganic Materials,2005,20

(6):1403-14081

[4]ZHU Y F,S H I J L1A mes opor ous core-shell structure

for pH-contr olled st orage and release of water-s oluble drug[J]1M icr opor ous and Mes opor ous M aterials,

2007,103:243-2491

[5]ZHANG CH X,ZHANG J L,Y ANG G Y,et al1Prepa2

rati on of silica and titaniu m-containing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at supercritical C O2/H2O interface[J]1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7,42:142-1491

[6]P ARK J H,KI M Y G,CHUL O H,et al1Fabricati on of

holl ow silver s pheres by M PT M S-functi onalized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as te mp lates[J]1Materials Research Bul2 letin,2005,40:271-2801

[7]WANG J X,CHE N J F1Devel opment of a si m p le meth2

od f or the p reparati on of novel egg-shell type Pt cata2 lysts using holl ow silica nanostructures as supporting p recurs ors[J]1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2008,43

(4):889-8961

[8]MORG AN M T,CARNAHAN M A,I M MOOS C E,et

al1Dendritic Molecular Cap sules f or Hydr ophobic Com2 pounds[J]1J Am Che m Soc,2003,125:15485

-154891

第4期顾文娟等1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263

 ?

[9]L I Z Z,XU SH A,W E N L X,et al1Contr olled release

of aver mectin fr om por ous holl ow silica nanoparticles:

I nfluence of shell thickness on l oading efficiency,UV-

shielding p r operty and release[J]1Contr olled Release, 2006,111:81-88

[10]JONCHERAY T J,AUDE BERT P,S CH WARTZ E,et

al1Electr oche m ical and s pectr oscop ic characterizati on

of organic compound up take in silica core-shell nano2 cap sules[J]1Lang muir,2006,22:8684-86891 [11]BACA M,L IW J,DU P,et al1Catalytic characteriza2

ti on of mes opor ous Ti-Silica holl ow s pheres[J]1Ca2

talysis Letters,2006,109(3-4):207-2101 [12]M I SZT A A,DE URSE N B V,SCHOUFS R,et al1Ab2

sence of ethanol-induced interdigitati on in supported

phos pholi p id bilayers on silica surfaces[J]1Lang2 muir,2008,24:19-21

[13]DARBAND IM,THOMANN R,NANN T1Holl ow sili2

ca nanos pheres:in situ,se m i-I n situ,and t w o-step

synthesis[J]1Che m Mater,2007,19:1700-17031 [14]W ang S F,Gu F,Yang Z H S,et al1Facile synthesis

of silica-coated B i2S3nanor ods and holl ow silica

nanotubes[J].J of Crystal Gr owth,2005,282:79-

841

[15]X I A O Q G,T AO X,ZHANG J P,et al1Holl ow silica

nanotubes f or i m mobilizati on of penicillin G acylase en2 zy me[J]1J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 matic,

2006,42:14-191

[16]F UJ I W ARA M,SH I O K AWA K,HAY ASH I K,et al1

D irect encap sulati on of BS A and DNA int o silica m icr o2

cap sules(holl ow s pheres)[J]1J of B i omedicalMater

Research Part A,2007,81A(1):103-112.

[17]JOHNST ON A P R,C ORTEZ C,ANGE LAT OS A S,

et al1Layer-by-layer engineered cap sules and their

app licati ons[J]1Current Op ini on in Coll oid&I nter2 face Sci,2006,11:203-2091

[18]CHE NG X,L I U S Q,LU L CH,et al1Fast fabricati on

of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with ther mally stable nanopo2

r ous shells[J]1M icr opor ous and Mes opor ous Mater,

2006,98:41-461

[19]SE N T,TI D DY G J T,CAS C I J L,et al1H ierar2

chically ordered por ous silica composites ordering on

three different lengths with three di m ensi onal pore inter

-connectivity[B]1Recent Adva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Zeolites and Related Materials,

Part:A-C12004,154:408-4151

[20]F AN W G,G AO L1Synthesis of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assisted by ultras ound[J]1J of Coll oid and I nterface

Sci,2006,297:157-1601

[21]BEREZ OVSK A I S,Y AN I SHP O I SKIIV V,TERTYKH

V A,et al1Role of i onene in compositi on of por ous

structure of te mp lated-synthesized silicas[J]1J of

Ther mal Analysis and Cal ori m etry,2006,86(1):93

-961

[22]Z HOU X F,Q I A O SH ZH,HAO N,et al1Synthesis

of ordered cubic peri odic mes opor ous organosilicas with

ultra-large pores[J]1Che m M ater,2007,19:1870

-18761

[23]C ORNE L I SSE N J J L M,CONNOR E F,KI M H C,et

al1Versatile synthesis of nanometer sized holl ow silica

s pheres[J]1Che m Commun,2003:1010-10111 [24]C ARUS O R A,S USHA A,CARUS O F1M ultilayered

titania,silica,and laponite nanoparticle coatings on

polystyrene coll oidal te mp lates and resulting inorganic

holl ow s pheres[J]1Che m of Mater,2001,13(2):

400-409

[25]C ARUS O F,CARUS O R A,MOHWALD H1Nano2

engineering of inorganic and hybrid holl ow s pheres by

coll oidal te mp lating[J]1Sci,1998,282(6):1111-

11141

[26]Y OON S B,KI M J Y,KI M J H,et al1Te mp late syn2

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silica with holl ow core and me2

s opor ous shell structures[J]1Current App lied Phys2

ics,2006,6:1059-10631

[27]ZHANG G,Y U Y,CHE N X,et al1Silica nanobottles

te mp lated fr om functi onal poly mer s pheres[J]1J of

Coll oid and I nterface Sci,2003,263:467-4721 [28]LE Y,P U M,CHE N J F,et al1Theoretical and ex2

peri m ental studies on the silica holl ow s pheres[J]1J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2007,353:164-1691 [29]WANG J X,W E N L X,L I U R J,et al1Needle-like

calciu m carbonate assisted self-asse mbly of mes o2

structured holl ow silica nanotube[J]1J of Solid State

Che m,2005,178:2383-23891

[30]LE Y,CHE N J F,WANG J X,et al1A novel path way

f or synthesis of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with mes ostruc2

tured walls[J]1Mater Letters,2004,58:2105

-21081

[31]K UN H,Z HAO Z H H,ZHE NG X,et al1The s ol-gel

p reparati on of Zn O/silica core-shell composites and

holl ow silica structure[J]1Mater Letters,2007,61:

363-3681

[32]KHANAL A,I N OUE Y,Y ADA M,et al1Synthesis of

silica holl ow nanoparticles te mp lated by poly meric m i2 celle with core-shell-cor ona structure[J]1J Am

?264

 ?第23卷

Chem Soc,2007,129:1534-15351

[33]St berW,F I N K A,BOHN E,et al.Contr olled gr owth

of monodis perse silica s pheres in the m icr on size range

[J].Coll oid I nterface Sci,1968,26:62-92. [34]YEH Y Q,CHE N B CH,L I N H P,et al1Synthesis of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with mes ostructured shell using

cati onic-ani onic-neutral bl ock copoly mer ternary

surfactants[J]1Lang muir,2006,22:6-91

[35]CHE N M,WU L M,Z HOU SH X,et al1A method f or

the Fabricati on of monodis perse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J]1AdvMater,2006,18:801-8061

[36]邓字巍,陈敏,周树学,等1一种制备单分散Si O2

中空微球的新方法[J]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

27(10):1795-17991

[37]DECHER G,HONG J D,DAL J1Buildup of ultrathin

multilayer fil m s by a self-asse mbly p r ocess111Con2

secutive ads or p ti on of ani onic and cati onic bi polar a m2 phi philes on charged surfaces[J]1Makr omolekulare

Chem ie,Macr omolecular Sy mposia,1991,46:321

-3271

[38]TS A IM S,L IM J1A novel p r ocess t o p repare a holl ow

silica s phere via chit osan-polyacrylic acid(CS-

P AA)te mp late[J]1J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06,352:2829-28331

[39]ZHANG CH X,ZHANG J L,ZHANG X G,et al1

Preparati on of silica and titaniu m-containing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at supercritical CO2/H2O interface

[J]1J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7,42:142-1491 [40]P ARK J H,OH C,SH I N S,et al1Preparati on of hol2

l ow silica m icr os pheres in W/O e mulsi ons with poly2 mers[J]1J of Coll oid and I nterface Sci,2003,266:

107-1141[41]WANG J W,X I A Y D,WANGW X,et al1Synthesis

of mes opor ous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in supercritical

C O2/water syste m s[J]1J M ater Che m,2006,16:

1751-17561

[42]WANG J W,X I A Y D,WANGW X,et al1Synthesis

of siliceous holl ow s pheres with large mes opore wall

structure by supercritical CO2-in-water interface

te mp lating[J]1Che m Commun,2005,210-2121 [43]HAH H J,KI M J S,JE ON B J,et al1Si m p le p repara2

ti on of monodis perse holl ow silica particles without u2

sing te mp lates[J]1Chem Commun,2003,1712

-17131

[44]WANG Q B,L I U Y,Y AN H1Mechanis m of a self-

te mp lating synthesis of monodis persed holl ow silica

nanos pheres with tunable size and shell thickness[J]1

Che m Commun,2007,2339-23411

[45]S ONG L Y,GE X W,WANG M Z H,et al1D irect

p reparati on of silica holl ow s pheres in a water in oil e2 mulsi on system:the effect of pH and viscosity[J]1J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2006,352:2230-22351 [46]Z OLDESI C I,STEEGSTRA P,I M HOF A1Encap sula2

ti on of e mulsi on dr op lets by organo-silica shells[J]1

J of Coll oid and I nterface Sci,2007,308:121-1291 [47]BRU I N S MA P J,KI M A Y,L I U J,et al1M es opor ous

silica synthesized by s olvent evaporati on:s pun fibers

and s p ray-dried holl ow s pheres[J]1Che m M ater,

1997,9(11):2507-25121

[48]SCH M I D A,F UJ II S,AR M ES S P1Polystyrene-sili2

ca coll oidal nanocomposite particles p repared by alco2 holic dis persi on poly merizati on[J]1Che m M ater,

2007,19:2435-24451

Progress i n the Prepara ti on of Hollow S ili ca Spheres

G U W en2juan1,2,L I A O Jun2,WU W ei2bing2,YI Sheng2p ing2,HUANG Chi2,L I Hou2bin1

(1.School of Printing and Packaging,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9;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 rganosilicon Co mpound and Material,M inistry of Educati on of China,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The p r operties and app licati on fields of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are generalized,and several syn2 thesis methods are revie wed.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 w een te mp late assisted method(which includes s ol-gel and layers of self-asse mbly method)and latex method,based on which the p r os pects of holl ow silica s pheres are discussed.

Keywords:holl ow,silica,synthesis,te mp late assisted method,latex method

二氧化硅的制备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一、实验目的 颗粒。 1、学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 2 颗粒物相分析和粒径测定。 2、利用粒度分析仪对SiO 2 颗粒进行表征。 3、通过红外光谱仪对纳米SiO 2 4、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煅烧温度。 二、实验原理 纳米SiO 具有三维网状结构,拥有庞大的比表面积,表面上存在着大量2 的羟基基团, 亲水性强, 众多的颗粒相互联结成链状,链状结构彼此又以氢键 相互作用,形成由聚集体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图1 纳米二氧化硅三维网状结构 图2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羟基基团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利用活性较高的前驱体作为原料,在含水的溶液中水解,生成溶胶,然后溶胶颗粒间进一步发生相互作用,与溶剂共同生成凝胶,干燥后、煅烧获得前驱体相应的氧化物。 第一步水解: 硅烷的水解过程ROH ?→ - + - -2 - ? Si+ OH O Si H OR 第二步缩合: 硅烷的缩聚过程O ?→ ? - - - - - - - + Si O H - Si Si + HO Si2 OH 总反应:ROH - - ? - - - + ?→ Si 22+ Si O O Si2 OR H 硅烷的浓度,硅烷溶液的pH 值,溶剂成分,水解时间与温度均会影响到硅烷的水解缩聚过程。 其中,pH 值能影响硅烷溶液的水解缩聚反应速率。一般认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硅烷的水解反应,而碱性条件下更能促进缩聚反应的进行。因此,选择合理的pH 值能控制硅烷的水解与缩合反应速率。 水含量除了影响硅烷的水解与缩聚反应速率外,还影响其溶解性;而醇溶剂对硅烷分子起到助溶与分散的作用,还起到调节水解速率的作用。 三、仪器及试剂 仪器常规玻璃仪器,不同型号移液枪,坩埚,研钵,水浴锅,磁子,磁力搅拌器,烘箱,马弗炉,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热-热重分析仪,粒度分析仪; 试剂乙醇(AR),去离子水,TEOS,1:1 氨水,浓氨水、浓盐酸,精密pH 试纸。 四、实验步骤 ①Stober 法制备纳米SiO 颗粒 2 取75mL 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加入25mL 去离子水,搅拌使其均匀。向其中加入10mL TEOS,同时搅拌。用1:1 氨水溶液调节硅烷溶液的pH 值至7,搅拌10min。将上述硅烷溶液放入水浴锅中,水温35℃,陈化1h。向溶液中逐滴加

微球的制备

明胶微球的制备 一、目的和要求 1.1.了解制备微球剂的基本原理。 2.2.掌握用交联固化法制备微球的方法。 二、仪器和村料 仪器:电动搅拌器,烧杯(250ml),布氏滤器(?5cm),水浴,电炉,显微镜,马尔文粒度仪等。 材料:液状石蜡,明胶(B型,等电点 pH 4.8-5.2), 司盘80,甲醛,石油醚等。 四、实验内容 1. 乳化量取50ml 液体石蜡置烧杯中,加入适量司盘80(1%,w/v),预热至 60?C, 将螺旋形搅拌桨置于烧杯中央液面下2/3高处(见图27-1),调节转速约400rpm。另取20%(w/v)明胶溶液5ml预热至60?C,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液体石蜡中,继续搅拌15min使充分乳化。 2. 洗涤将上述乳液在搅拌下迅速冷却至5?C,抽滤,从滤器上用适量石油醚 分三次洗去微球表面的液体石蜡,抽干,转移至平皿上,加少量丙酮分散后在红外灯下40?C挥去丙酮。 3. 固化取干燥的微球细粒置盛有40%甲醛溶液的密闭容器中,微热,6h 后取出,挥去残留甲醛即得明胶微球。 4. 粒度测定马尔文粒度仪测定。 实验指导 一、预习要求 1. 1.了解微球剂的应用及一般制备方法。 2. 2.了解明胶的性质。 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1. 1.本实验采用乳化法制备微球,先制备w/o型乳浊液,故选择司盘80为乳 化剂,用量为油相重量的1%(w/v)左右。乳化剂用量太少,形成的乳液不

稳定,在加热时容易粘连。 2. 2.乳化搅拌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分散液滴碰撞机会增加、液滴粘连而增大 粒径。搅拌速度增加有利于减小微球粒径,但以不产生大量泡沫和漩涡为度。 3. 3.适当降低明胶溶液浓度、升高温度,加快搅拌速度和提高司盘80的加入 量均可减小微粒的粒径,在实验条件下,微球粒径范围约在2-10 m。 4. 4.甲醛和明胶会产生胺醛缩合反应使明胶分子相互交联,达到固化目的。 交联反应在pH8-9容易进行,所以预先将明胶溶液调节至偏碱性有利于交胶完全。 5. 5.明胶微球完全交联固化时间约在12h以上。 6. 6.本实验系制备不含药明胶微球。制备含药微球时可将药物预先溶解后再 加入明胶。例如可先将5-氟尿嘧啶溶于碱性溶液后再用以浸泡明胶。

采用热氧化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从结构上看是的。

采用热氧化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从结构上看是()的。 (A)结晶形态(B)非结晶形态(C)可能是结晶形态的,也可能是非结晶形态的(D)以上都不对 多选题 下列物质中是结晶形态二氧化硅的有()。 (A)硅土(B)石英(C)磷石英(D)玻璃(E)水晶 判断题 结晶形态二氧化硅是由Si-O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所构成的。( ) 非结晶态二氧化硅的网络疏松,不均匀而且存在孔洞。( ) 结晶与非结晶形态二氧化硅的基本差异在于前者的结构具有周期性,而后者则不具有任何周期性。( ) 二氧化硅性质 单选题 采用热氧化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从结构上看是()的。 (A)结晶形态(B)非结晶形态(C)可能是结晶形态的,也可能是非结晶形态的(D)以上都不对 结晶形态和非结晶形态二氧化硅的基本差异在于()。 (A)前者前者由Si-O四面体组成,而后者则不含Si-O四面体(B)前者的结构具有周期性,而后者则不具有任何周期性(C)前者的密度大,而后者的密度小(D)前者的氧都是桥联氧,而后者的氧不是桥联氧 二氧化硅薄膜的折射率是表征其()学性质的重要参数。 (A)电(B)磁(C)光(D)热 下列几种氧化方法相比,哪种方法制得的二氧化硅薄膜的电阻率会高些()。 (A)干氧氧化(B)湿氧氧化(C)水汽氧化(D)与氧化方法无关 判断题 结晶形态二氧化硅是由Si-O四面体在空间规则排列所构成的。( ) 热氧化法制备二氧化硅 单选题 干氧氧化中,氧化炉内的气体压力应(A)一个大气压。 (A)稍高于(B)大大于(C)等于(D)没有要求 干氧氧化法有一些优点,但同时它的缺点有()。 (A)生长出的二氧化硅中引入很多可动离子(B)氧化的速度慢(C)生长的二氧化硅缺陷多(D)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钝化效果差 多选题 干氧氧化法具备以下一系列的优点()。 (A)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均匀性好(B)生长的二氧化硅干燥(C)生长的二氧化硅结构致密(D)生长的二氧化硅是很理想的钝化膜(E)生长的二氧化硅掩蔽能力强 判断题 水汽氧化法指的是在高温下,硅与高纯水产生的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 ) 湿氧氧化既有干氧氧化的优点,又有水汽氧化的优点,所以其氧化制备的二氧化硅薄膜的质量最好。( ) 湿氧氧化的氧化剂既含有氧,又含有水汽。( ) 二氧化硅生长的机制 单选题

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及制备进展_姜小阳

第30卷第3期 硅酸盐通报Vol.30No.32011年6月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June ,2011 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及制备进展 姜小阳,李霞 (青岛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042) 摘要: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在电子、光学器件、化学生物芯片、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纳米 二氧化硅微球几种制备方法,例如:溶胶-凝胶法、模板法、沉淀法、超重力法、微乳液法等,并对这些工艺方法的优缺 点做了简单评述, 最后对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微球;应用;制备 中图分类号:O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625(2011)03-0577-06Progress in Appl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Nano-silica Microspheres JIANG Xiao-yang ,LI Xia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China ) Abstract :Nanosized silica microspheres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 ,optical devices ,chemical biosensors ,catalysis ,etc.In this thesi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nano-silica were reviewed such as sol-gel process ,template process ,precipitation process ,high gravity reactive method ,micro- emulsion method ,etc.The relative merits of each method are introduced.At las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nano-silica microspheres is depicted. Key words :nano-silica ;microspheres ;application ;preparatio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72086)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姜小阳(1985-),男,硕士.主要从事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霞.E-mail :lix@qust.edu.cn 1引言 纳米固体或纳米微粒是指颗粒粒度属于纳米量级(1 100nm )的固态颗粒[1]。纳米二氧化硅微球为无 定型白色粉末,无毒、无味、无污染,表面存在大量羟基和吸附水,具有粒径小、纯度高、比表面积大、分散性能好等特点,并凭借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触变性和优良的光学及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电子、催化剂载体及生物材料、工程材料等领域 [2]。如今,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工作已成为材料科 研领域的一大热点[3]。2纳米二氧化硅微球的应用 纳米二氧化硅在添加剂、橡胶、塑料、纤维、彩色打印、军事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纳米SiO 2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与不饱和键,可以在摩擦副表面形成牢固的化学吸附膜,从而保护金属摩擦表面,改善润滑油的摩擦性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高环保型润滑油的添加剂 [4]。利用纳米SiO 2可以吸收

纳米空心微球

二氧化硅中空纳米微球及其导热系数小结纳米中空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是近年来纳米科技领域的热点领域,此种材料具有中空的形态结构,粒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具有大比表面积,低密度,稳定性好的特点[1]。由于其内部的空心结构可容纳大量的客体分子或大尺寸的客体,可以产生一些奇特的基于微观“包裹”效应的性质,使得空心微球材料在医药、生化和化工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其大比表面积低密度等特点也是一种很好的催化材料和轻体材料[2,3]。此外中空纳米微球还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在保温隔热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中空纳米微球的表征方法 2.1 扫描电镜(SEM) SEM可被用来直接观察样品的外观形貌,但不能确定内部结构。 2.2 透射电镜(TEM) TEM 是观察样品形状和内部结构最常用的表征方法。从TEM 照片上可测量出空心球的大小,球壳的厚度;用HTEM 还可以观察到球壳的微观结构。 2.3 X射线衍射(XRD) 通过对X 射线衍射分布和强度的分析可获得空心微球的晶体结构等信息。 2.4 氮气吸附 氮气吸附法可用于测试形成过程中孔径变化以及空心球内比表面积。冷文光等[1]通过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研究空心微球被四氢呋喃溶解之前后的孔径分布和形貌对比。 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XPS 是应用于分析粒子表面成分最为广泛的一种表征方法,主要分析表面元素组成、价态及含量的信息。对于空心球结构的材料,通过XPS 分析可以得到球壳的化学组成及各种成分的含量,同时可以检测出核模板是否完全去除,为空心结构的确认提供可靠的依据[2,3]。 2.5 红外光谱(FTIR) 利用FTI R 可得到材料所含有的重要官能团信息。如果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研究FTI R 中特定基团吸收峰的位移,以及某些吸收峰的出现或消失情况,还可得出材料在处理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冷文光等[1]通过红外光谱验证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杂化空心微球是由二氧化硅与聚苯乙烯链段共同组成。 除此之外空心微球的表征方法还有热重分析(TG)、小角X 射线散射(SAXS)、核磁 共振、磁谱等方法[1,2,3]。 2.中空纳米微球的合成 2.1模板法 模板法是制备中空纳米微球使用较为多的一种,先以特定物质制成球形模板,然后在外侧包覆上所需材料形成外壳,最后将内部模板去除就得到空心球体结构。按照外部壳体的生长方式可分为溶胶凝胶法和层层自组装法[2]。 2.1.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利用有机硅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在模板的表面形成二氧化硅层。其优点是通过调整聚合物尺寸、聚集情况以及溶剂可以实现对胶束的尺寸和形貌进行控制。罗花娟等[4]发现在制备过程中氨水、TEOS的用量会影响到空心球的内径和空心球的壁厚,溶解模板时的温度也会对空心球的形貌产生影响。 2.1.2层层自组装法(LBL) 由G.Decher等在1991年提出,通过利用不同带电物质静电吸附作用,层层沉积。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调整末班尺寸和沉积的量可以更加简便的对中空二氧化硅的内径、壁厚进行控制,但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以及模板的去除都相对繁琐[2,3]。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技术进展 ,2009,23(4):257~264SI L I CONE MATER I A L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3 顾文娟 1,2 ,廖 俊2,吴卫兵2,易生平2,黄 驰 2,33 ,黎厚斌 1 (1.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武汉430072;2.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摘要:介绍了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性质特点和应用范围,归纳了中空微球的一些主要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层层自组装法)和乳液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方法之间的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空,二氧化硅,模板法,乳液法 中图分类号:TK1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69(2009)04-0257-08 收稿日期:20090226。 作者简介:顾文娟(1985—),女,博士生。 3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ABA034);湖北省催化材料重点实验室基金(CHCL06003)。33联系人,E -mail:chihuang@whu 1edu 1cn 。 近年来,具有特殊拓扑结构的粒子引起了人 们广泛的关注。其中,有关中空微球的研究已经 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1] 。 中空微球是一类具有独特形态的材料,粒径在纳米级至微米级,具有比表面积大、密度低、稳定性好等特性。由于其内部中空,可以封装气体或者小分子物质(如水、烃类)等易挥发溶剂,当然也可以封装其它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合 物;因此可以应用到药物控释[2-4] 、形貌控制模板[5-6]或微胶囊封装材料 [7] (药物[8]、颜料、化妆品[9] 、油墨和生物活性试剂),处理水污染[10],化学催化[11]和生物化学[12]等方面;同时,通过调整微球尺寸以及空腔和壁厚可以有效 实现对隔声、光[13] 、热、机械等性能随心所欲的设计,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由于本身的高熔点、高稳定性、无毒等特殊性质,使其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可以做成轻质填料、耐火材料应用到高端包装领域;在其空腔封装功能化合物[14],既可以制成具有缓释功能的药物[15],又能够在人造细胞、疾病诊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 值,被应用到医药、医疗[16-17] 、防伪和香料等行业。因此,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的制备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士的关注。本文对二氧化硅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 1 制备方法 111 模板法 模板法是在制备特殊形貌材料中应用比较多 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先以特定的物质作为形貌辅助物———模板,然后根据需要将材料包覆或填充在模板中得到所需的形貌。可以作为模板的材料有囊泡[18] 、胶束[19-22] 、聚合物乳胶粒[23-27]、无机物小颗粒[28-31]等等。 模板法按照壳层的生成方式不同又分为溶胶-凝胶法(s ol -gel )和层层自组装法(layer by layer )。11111 溶胶-凝胶法(s ol -gel )溶胶-凝胶法一般是先制备表面功能化的模板颗粒或者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有机硅烷的水解/缩合反应,在模板的表面形成二氧化硅壳层。 聚合物胶束和乳胶粒虽然都可被应用做模板。但一般来讲,乳胶粒作为模板粒径较大;在亚微米到微米范围,胶束作为模板粒径较小,大多低于100nm 。胶束作为模板的优点是:通过调整聚合物的尺寸、聚集情况以及溶剂可以实现对胶束的尺寸和形貌的控制。 迄今为止,应用的聚合物胶束都是由AB 或ABA 型聚合物组成的核-冠结构。在这些体系 中,胶束的“冠”可以汇集无机物前驱体,“核”则作为中空结构的模板。无机材料的前驱体被吸附到胶束的“冠”部,聚合形成中空颗粒的壳;聚合物核将通过煅烧或者其它方式去

SiO2的制备

改进众所周知的Stober 方法[135],通过正硅酸乙脂(TEOS)在含有水(H2O)、 氨水(NH3OH)的乙醇混合溶液中水解,制备了不同尺寸(300,500,900 和1200 nm) 的二氧化硅(SiO2)微球。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二氧化硅(SiO2)微球单分散、尺寸 分布窄、不团聚,尺寸大小依靠反应物的浓度。典型的实验是混合正硅酸乙脂(TEOS)、 水(H2O)、氨水(NH3OH)、乙醇(C2H5OH),在室温下搅拌 4 小时,结果得到白色 的SiO2胶体悬浮液。用离心机把SiO2从悬浮液中离心出来,之后用乙醇洗三次。比 600 nm 大的SiO2,不能直接通过Stober 方法制备,需要种子生长过程。在种子生长 过程,把一定量的SiO2加入NH3,H2O 和C2H5OH 的混合溶液之后,加入TEOS 和水, 这个过程与Stober 相似。表3-1 列出了制备不同尺寸的SiO2的实验条件。 3.2. 2 SiO2@Y2O3:Eu3+ 核壳材料的制备 利用Pechini 型溶胶-凝胶法在SiO2球上包覆Y2O3:Eu3+层,制备SiO2@Y2O3:Eu3+ 核壳发光材料[136-138]。搀杂的Eu3+的浓度占基质Y2O3中Y3+浓度的5%,这是最优化 条件[138]。称取化学计量比的Y2O3 和Eu2O3 (Y1.9Eu0.1O3),用硝酸溶解,冷却到室 温,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体积比为7:1),加入柠檬酸作为络合 剂,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为2:1,再加入一定量的聚乙二醇(0.08g/ml)作 为交联剂, 溶液搅拌2 小时形成溶胶,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SiO2 粒子,搅拌5 小时,用离心机把悬浮液离心。所得试样在100 oC 干燥两个小时,然后以每小时120 oC 的升温速度烧结到900 oC,并保留2 小时。这样的过程反复几次,以增加Y2O3:Eu3+ 层的厚度。实验过程如图3-1 所示。为作对比,把包覆之后的溶胶蒸发形成凝胶,烧 结到相应的温度,制备纯的Y2O3:Eu3+粉末。表3-1 制备不同尺寸SiO2 的实验条件:C 是浓度,单位是mol/L, N 是反应次数,t是反应时间 图3-1 核壳SiO2@Y2O3:Eu3+发光粉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中空微球的制备

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 摘要: 中空微球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且可以容纳客体分子等特点, 在众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 主要介绍了乳液聚合法、模板法、自主装法制备中空微球。 关键词: 中空微球; 乳液聚合法;模板法;自主装法 引言: 具有特殊结构和特殊形貌的微球材料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相比于实心微球材料,中空微球由于内部具有空腔结构而表现出低密度、高比表面积且可以容纳客体分子等特点, 因此在涂料、电子、催化、分离、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5]。随着中空微球的特殊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其制备方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制备中空微球的方法主要有乳液聚合法、模板法、自组装法等。不同的制备方法对应于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尺度的中空微球。许多材料如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都可以用来制备中空微球。 1、乳液聚合法 根据单体选择和制备方法的不同,乳液聚合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渗透膨胀法、动态溶胀法、W/O/W乳液聚合法等。 (l)渗透膨胀法 渗透膨胀法是利用渗透膨胀机理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方法。首先要选用带羧酸基团的单体(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等)与其它不饱和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得酸性的核乳胶粒;再选择合适的壳层单体(如苯乙烯、丙烯氰等单体)包裹在酸性聚合物核上聚合成硬质聚合物壳,得到核/壳乳胶粒;然后在接近壳聚合物玻璃化温度时,碱溶液透过壳层中和核中的羧基使之溶解,获得中空聚合物微球。渗透膨胀法制备中空聚合物微球的过程可以用图1说明[6]。

图1碱溶涨法制备中空微球示意图 根据膨胀方式的不同,渗透膨胀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碱溶胀法和碱/酸溶胀法。碱溶胀法是在制得的核/壳聚合物的基础上加入碱溶液调节初始pH值,然后在壳层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以上,对乳胶粒子进行碱溶胀。在碱溶胀过程中,碱液进入乳胶粒子内部与酸性核中和,使其离子化,同时水化作用使核的体积膨胀至原来的几倍至几十倍。由于操作温度在壳层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以上,壳层也相应地发生膨胀,当再冷却至室温时,壳在膨胀状态下固化冻结而不能回缩,从而在乳胶粒的内部产生中空结构。Kowalski等最早开发了通过碱溶胀法来制备中空乳胶粒子的方法,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图1.2为Rohm & Hass公司使用碱溶胀法制备的空心聚合物粒子的TEM照片,该方法制得的空心粒子粒径约为1微米,中空的体积分数约为50%。图1.3为空心粒子的SEM冷冻切片照片能清楚地显示渗透溶胀法制备的中空乳胶粒的内部中空结构[7-9] 图2空心粒子TEM照片

实验十四 微球的制备

实验十四 微球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交联固化法制备明胶微球的方法。 2. 熟悉利用光学显微镜目测法,测定微球体积径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 微球是高分子材料制备而成的1-300um的球状实体,亦有小于1um的毫微球(纳米粒)。药物微球是以高分子材料为骨架,药物镶嵌其中制备而成的。 控制微球的大小,可使微球具有物理栓塞性、肺靶向性以及淋巴靶向性,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制备微球的方法有:交联固化法、热固化法、溶剂挥发法等。 本实验采用交联固化法制备可用于肺部靶向的明胶微球。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明胶微球的制备 1.处方 明胶 3g 36%甲醛-异丙醇混合液 3:5(体积比) 蒸馏水 适量 2. 操作 (1) 明胶溶液的制备:称取明胶,用蒸馏水适量浸泡待膨胀后,加蒸馏水至20ml,搅拌溶解(必要时可微热助其溶解),备用。 (2) 甲醛-异丙醇混合液的制备:按36%甲醛:异丙醇为3:5的体积比配制40ml,混合均匀,即得。 (3) 明胶微球的制备:量取蓖麻油40ml,置于100ml的烧杯中,在50℃恒温条件下搅拌,滴加(1)中制备的明胶溶液3ml、司盘80约0.5ml,在显微镜下检查所形成w/o型乳剂粒径的大小以及均匀程度。将乳剂冷却至约0℃,加入甲醛-异丙醇混合液40ml,搅拌15min,用2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8~9,继续搅拌约lh,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形态,静置至微球沉降完全,倾去上清液,过滤,用少量异丙醇溶液洗涤微球至无甲醛气味(或用Schiff试剂试至不显色),抽干,即得。 3.操作注意 (1) 成乳阶段的搅拌速度可影响微球的大小,在显微镜下观察乳滴的大小,以约小于10um 以下为佳,同时,加入乳化剂的量是以成乳为佳。 (2) 加入甲醛-异丙醇混合液,甲醛易透过油层,使W/O型乳剂固化。 4.微球大小的测定 本实验所制备的微球,均为圆球形,可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目测法测定微球的粒径。具体操作见微囊实验。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 1.绘制明胶微球的形态与外观。 2. 分别将制得的微球大小记录于表11-l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专业:凝聚态学号:51110602021 作者:张红敏 摘要 本文简单综述了一下纳米二氧化硅的各种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气相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法、机械粉碎法,并对未来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展望。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制备,展望

1. 引言 纳米二氧化硅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是一种无毒、无味、无污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颗粒尺寸小,粒径通常为20~200nm,化学纯度高,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耐磨、耐腐蚀,是纳米材料中的重要一员。由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存在不饱和的双键以及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具有常规粉末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如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特殊光电性等特点[1],因而表现出特殊的力学、光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化学特性,加上近年来随着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技术的发展及改性研究的深入, 纳米二氧化硅在橡胶、塑料、涂料、功能材料、通讯、电子、生物学以及医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经过收集资料,查阅一些教科书籍和文献,发现二氧化硅有各种形形色色不同的制备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气相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法、机械粉碎法等等。现在一个个介绍如下: 2.1. 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目前生产纳米二氧化硅最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金属盐或碱的溶解度, 调节溶液酸度、温度、溶剂, 使其产生沉淀, 然后对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热处理制成超细粉体[2]。 可以采用硅酸钠和氯化铵为原料, 以乙醇水溶液为溶剂,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得到纳米SiO2[3]。将去离子水与无水乙醇以一定浓度混合盛于三口瓶中, 加入一定质量的硅酸钠和少量分散剂, 置于恒温水浴中, 凋节至40±1℃, 搅拌状态下加入氯化铵溶液, 即出现乳白色沉淀, 洗涤, 抽滤, 100℃烘干,置于马弗炉450 ℃焙烧1h, 得到白色轻质的SiO2 粉末。所得SiO2颗粒为无定形结构, 近似球形, 粒径30~50nm, 部分颗粒间通过聚集相互联结, 表面有蜂窝状微孔。 以水玻璃(模数为3.3)和盐酸为原料[4],在超级恒温水浴中控制在40~50℃左右进行沉淀反应, 控制终点pH 值5~6, 得到的沉淀物采用离心法洗涤去掉Cl-, 然后在110℃下干燥12 h, 再于500℃进行焙烧即可得到产品。制得SiO2粒

3M实心陶瓷微球与空心玻璃微球的介绍与应用

3M实心陶瓷微球和空心玻璃微球介绍及应用 3M中空玻璃微球(空心微球)是一种中空密闭的正球形、粉沫状的超轻质填充材料。视粒径、壁厚其真实密度在0.12~0.60g/cm3!之间,粒径在15~135um之间(内含多种规格)。具有重量轻体积大、导热系数低、分散性、流动性、稳定性好的优点。另外,还具有绝缘、自润滑、隔音隔热、不吸水、耐腐蚀、防辐射、无毒等优异性能。本产品可填充于绝大部分类型的热固性、热塑性树脂产品中,可改善或决定材料的如下几个性质:密度(降低)、流动性、粘度(降低)、流变性质(增稠、不流挂)、磨砂效果、收缩(降低)、机械加工性(提高)、冲击强度、硬度、绝缘、爆炸物性能、声学性质、隔热保温性质,提高树脂的耐磨性能,将它加入到树脂后,降低了树脂的摩擦系数,提高了不粘性。聚合物添加剂一般添加到塑料和工程塑料中,用于生产轴承,连接件和导轨等需要滑动的零件。在提高耐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树脂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温性。 3M中空玻璃微球—— 一种坚硬、中空、薄壁、轻质的球体,并且具有很高的强度密度比,适合多种工艺条件。 3M高强度陶瓷微球—— 一种高强度、惰性、坚硬、精细的球状颗粒。作为填充剂能带给您耐磨耐腐蚀等好处。 3M微球,解决各种工业难题: 3M玻璃微球能在许多行业中对棘手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降低PCB板中的介电常数;增强体育用品的性能;降低机身合成泡沫的重量;防止墙面修补腻子的开裂等等。 3M微球在以下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建筑材料:腻子、胶黏剂、人造石、涂料等。 2、轻质塑料:热塑性塑料、SMC、BMC、RIM、RTM等。 3、航天航海部件和各种军用设施。 4、油气田开采:完井液、轻质水泥、浮体等。 3M玻璃微球的物理特点使之产生的优势: (A) 玻璃微球的碱石灰硼硅酸盐成分使它的化学性质稳定,惰性,从而赋予其安全地作为填料或作为添加剂,而不必担心其会与基材或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并且使其能耐除强碱以外的其他化学腐蚀。 (B) 完美的球形赋予其优良的各向一致性,从而在加工之后不会由于应力不一致而产生翘曲与收缩。 (C) 中空玻璃微球是微小圆球,在液体中,动作象微型滚珠轴承,要比片状、针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填料更具有较好的流动性,由此产生的微球效应,使混合料粘度下降,充模性能自然优异;良好的加工性能,可使生产效率提高10%~20%。 (D) 完美的球形使其拥有最小的比表面积,因此其吸油量低,与常规填充材料碳酸钙相比,中空玻璃微球的吸油率/量要低得多,不同型号产品每100克的吸油率在7~40毫克之间,而每100克轻质碳酸钙的吸油率高达120~130毫克,重质碳酸钙也高达50~60毫克。降低了树脂的用量,同时由于其可以起到树脂增加流动性的作用,使树脂只作为基材而不是填料进行加工,从而也减少了树脂的用量。 (E) 由于玻璃微球的粒径分布,小的微球填充了大的微球的空隙,从而使其的固含量增加,同时其挥发量很低,也就降低了VOC. (F) 颜色为白色,因此有良好的颜色配伍性。 (G) 很低的真实密度及很强的抗压强度,造成了其很高的抗压强度密度比,这使其在一些要求抗压强度很高的应用过程中,如挤出,压模或石油工业中不仅能起到密度减轻的填料或添加剂的作用,也可以使其在加工过程中有很好的存活率及稳定性

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一:实验方案 采用溶胶-凝胶法, 首先利用苯乙烯与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KH-570)化学反应合成共 聚前驱物, 利用TEOS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与缩合, 一步合成了有机-无机复合纳米微球。 苯乙烯为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产品, 使用 前用10% 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萃取3次, 再用水反 复萃取, 无水硫酸钠干燥48 h后, 在35℃减压蒸 馏, 最后得到的单体在气相色谱上未出现杂质峰, 将纯化的苯乙烯在- 1 ℃下保存待用。3-甲基 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KH-570) 为天津 市化学试剂一厂产品; Triton X-1为华美生物有 限公司产品;四乙氧基硅烷( TEOS ) 为A ldrich 公司产 品。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S) , 过硫酸钾( PPS ) 等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所用水均为二次蒸 馏水。 二:实验方法 2. 2. 1双端羟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0. 8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S ), 0. 084 g 碳酸氢钠( NaHCO3 ), 2 mL苯乙烯单体共同溶于 100mL水中, 于油浴7℃, 通N2 的气氛下搅拌 数分钟。待溶液均匀后加入0. 3 g PPS, 反应2 h

后加入2 mL KH-570, 让其继续反应12 h,。用1倍甲醇将羟基化聚苯乙烯 水胶乳稀释, SDS、苯乙烯单体和低聚物可溶于甲 醇。羟基化聚苯乙烯颗粒凝集析出, 离心分离, 用甲醇和蒸馏水反复洗涤, 烘干待用。 2. 2. 2聚苯乙烯/二氧化 硅( PS /SiO2 )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 采用溶胶-凝胶法, 称取0. 2 g 羟基化聚苯乙 烯纳米粒子, 将其溶解于2 mL的甲苯中,加入2 mL TEOS, 370uL T ritonX-100,反应5h。于另一100 mL 的锥形瓶 中, 加入50mL的无水乙醇, 10 mL 25% 氨水, 搅 拌数分钟后, 两锥形瓶液体混合, 继续搅拌24 h, 离心分离, 烘干待用。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首先将 共聚前驱物( PS- OH ) 溶解于甲苯中, 再加入 TEOS, 表面活性剂及非水溶性染料苯基卟啉, 使 之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乳液体系。当与乙醇混合 时, 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两体系很均匀地混合 在一起, 修饰了羟基的聚苯乙烯由于带有亲水性 基团- OH, 在乙醇体系中很容易分散开, 不会发 生团聚。利用TEOS 水解与缩合作用形成PS /sio2纳米复合粒子.

二氧化硅的制备

二氧化硅的制备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 颗粒。 2、利用粒度分析仪对SiO2 颗粒物相分析和粒径测定。 3、通过红外光谱仪对纳米SiO2 颗粒进行表征。 4、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煅烧温度。 二、实验原理 纳米SiO 具有三维网状结构,拥有庞大的比表面积,表面上存在着大量的 2 羟基基团, 亲水性强, 众多的颗粒相互联结成链状,链状结构彼此又以氢键相互作用,形成由聚集体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图1 纳米二氧化硅三维网状结构 图2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羟基基团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利用活性较高的前驱体作为原料,在含水的溶液中水解,生成溶胶,然后溶胶颗粒间进一步发生相互作用,与溶剂共同生成凝胶,干燥后、煅烧获得前驱体相应的氧化物。 第一步水解: 硅烷的水解过程ROH ? ?→ + - -2 - O OH Si H OR Si+ - 第二步缩合: 硅烷的缩聚过程O ? ?→ - - - - - - + - O Si Si - Si H + Si2 OH HO 总反应:ROH - ?→ ? - - - - + O O Si 22+ Si H Si2 OR 硅烷的浓度,硅烷溶液的pH 值,溶剂成分,水解时间与温度均会影响到硅烷的水解缩聚过程。

其中,pH 值能影响硅烷溶液的水解缩聚反应速率。一般认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有利于硅烷的水解反应,而碱性条件下更能促进缩聚反应的进行。因此,选择合理的pH 值能控制硅烷的水解与缩合反应速率。 水含量除了影响硅烷的水解与缩聚反应速率外,还影响其溶解性;而醇溶剂对硅烷分子起到助溶与分散的作用,还起到调节水解速率的作用。 三、仪器及试剂 仪器常规玻璃仪器,不同型号移液枪,坩埚,研钵,水浴锅,磁子,磁力搅拌器,烘箱,马弗炉,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热-热重分析仪,粒度分析仪; 试剂乙醇(AR),去离子水,TEOS,1:1 氨水,浓氨水、浓盐酸,精密pH 试纸。 四、实验步骤 ①Stober 法制备纳米SiO2 颗粒 取75mL 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加入25mL 去离子水,搅拌使其均匀。向其中加入10mL TEOS,同时搅拌。用1:1 氨水溶液调节硅烷溶液的pH 值至7,搅拌10min。将上述硅烷溶液放入水浴锅中,水温35℃,陈化1h。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氨水,使其刚好产生果冻状凝胶为止。静置,至溶液全部转化为凝胶。 前躯体将所得的凝胶捣碎放入烘箱中,烘箱温度为100℃,烘干,即得SiO 2 粉末。 粉末。将粉末碾碎后在300℃煅烧20min 即得SiO 2 ② SiO2颗粒的粒径测试 先将大烧杯中装满水,对大烧杯进行清洗,倒去水。向大烧杯中装入部分水,测试背景。将小烧杯中预先搅拌好的二氧化硅浊液倒入大烧杯中,进行充分混合均匀,对其进行粒径分析。 ③SiO2颗粒红外光谱测试

氧化硅的制备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与表征一、实验目的 颗粒。 1、学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 2 颗粒物相分析和粒径测定。 2、利用粒度分析仪对SiO 2 颗粒进行表征。 3、通过红外光谱仪对纳米SiO 2 4、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煅烧温度。 二、实验原理 纳米SiO 具有三维网状结构,拥有庞大的比表面积,表面上存在着大量2 的羟基基团, 亲水性强, 众多的颗粒相互联结成链状,链状结构彼此又以氢键 相互作用,形成由聚集体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图1 纳米二氧化硅三维网状结构 图2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羟基基团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利用活性较高的前驱体作为原料,在含水的溶 液中水解,生成溶胶,然后溶胶颗粒间进一步发生相互作用,与溶剂共同生成凝 胶,干燥后、煅烧获得前驱体相应的氧化物。 第一步水解: 硅烷的水解过程ROH ? ?→ + - OH - -2 O Si H OR Si+ - 第二步缩合: 硅烷的缩聚过程O ? ?→ - - - - - - + - O Si Si - Si H + HO Si2 OH 总反应:ROH - - ?→ - - - + ? Si2 O Si Si O OR H 22+ 硅烷的浓度,硅烷溶液的pH 值,溶剂成分,水解时间与温度均会影响到硅 烷的水解缩聚过程。 其中,pH 值能影响硅烷溶液的水解缩聚反应速率。一般认为酸性和碱性条 件下均有利于硅烷的水解反应,而碱性条件下更能促进缩聚反应的进行。因此, 选择合理的pH 值能控制硅烷的水解与缩合反应速率。 水含量除了影响硅烷的水解与缩聚反应速率外,还影响其溶解性;而醇溶剂 对硅烷分子起到助溶与分散的作用,还起到调节水解速率的作用。 三、仪器及试剂

纳米二氧化硅制备

1.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到目前为止,纳米二氧化硅的生产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包括气 相法和电弧法,湿法有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超重力反应法和水热合成法 等。 1.1 气相法 气相法多以四氯化硅为原料,采用四氯化硅气体在氢氧气流高温下水解制得烟雾状 的二氧化硅。 2H2+ O2→ 2H2O SiCl4+ 2H2O → SiO2+4HCl 2H2+ O2+SiCl4→ SiO2+4HCl 1.2 沉淀法 1.2.1沉淀法是硅酸盐通过酸化获得疏松、细分散的、以絮状结构沉淀出来的 SiO2晶体。 Na2SiO3+HCl → H2SO3+NaCl H2SO3→ SiO2+ H2O 该法原料易得,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投资少,但是产品质量不如采用气相法和凝胶法的产品好。目前,沉淀法制备二氧化硅技术包括以下几类: (1)在有机溶剂中制备高分散性能的二氧化硅; (2)酸化剂与硅酸盐水溶液反应,沉降物经分离、干燥制备二氧化硅; (3)碱金属硅酸盐与无机酸混和形成二氧化硅水溶胶,再转变为凝胶颗粒,经干燥、热水洗涤、再干燥,锻烧制得二氧化硅; (4)水玻璃的碳酸化制备二氧化硅; (5)通过喷雾造粒制备边缘平滑非球形二氧化硅。 1.2.2实验部分 以Na2SiO3·9H2O为原料“浓H2SO4”为酸试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1)原料与试剂:水合硅酸钠,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浓硫酸,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聚乙二醇(PEG)6000,分析纯,无锡市亚盛化工有限公司。 (2)设备与分析仪器:Avatar36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KBr压片,美国;D/Max 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理学公司;TEM-2010型高分辨率透射电镜(TEM),日本日立公司;HPPS5001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公司;S-570型扫描电镜(SEM),日本日立公司;紫外可见光吸收仪(UV-Vis),日本日立公司;WDT-20,KCS-20型万能试验机,深圳凯强利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分析天平、抽滤瓶、烘箱、马弗炉。 (3)条件实验 ①称取一定量Na2SiO3·9H2O放入三颈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向三颈瓶中慢慢滴加质量分数为95%~98%的浓H2SO4,并同时加入分散剂Na2SO4溶液和表面活性剂PEG6000,在反应的同时需要进行搅拌。 ②在反应结束后继续滴加浓H2SO4同时加入分散剂。 ③将反应的浆料在三颈瓶中熟化1h。 ④熟化后的反应物进行抽滤洗涤,反复洗涤数次,直至检测不出SO42-为止,将反应物抽滤成为粗时间,脱水的滤饼。 ⑤将滤饼放入烘箱中80℃烘干。 ⑥把烘干的产物放入马弗炉中450℃煅烧,最后将煅烧后的产物研磨成粉末。 1.3 凝胶法 凝胶法是加入酸使碱度降低从而诱发硅酸根的聚合反应,使体系中以胶态粒子形式存在

二氧化硅薄膜制备和检测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水反应,也不与酸(氢氟酸除外)反应,但能与碱性氧化物或碱反应生成盐。例如:高温 2NaOH+SiO2===Na2SiO3+H2O CaO+SiO2===CaSiO3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特点:SiO2是酸性氧化物,是硅酸的酸酐。然而SiO2与其它的酸性氧化物相比却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1)酸性氧化物大都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酸,但SiO2却不能直接跟水化合。它所对应的水化物——硅酸,只能用相应的可溶性硅酸盐跟酸反应制得(硅酸不溶于水,是一种弱酸,它的酸性比碳酸还要弱(2)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跟酸作用,但SiO2却能跟氢氟酸起反应,生成气态的四氟化硅。SiO2+4HF==SiF4↑+2H2O 普通玻璃、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而可用氢氟酸来腐蚀玻璃。用氢氟酸在玻璃上雕花刻字,实验室里氢氟酸不能用含二氧化硅的玻璃、陶瓷、瓷器、陶器盛放,一般可用塑料瓶。 (3)SiO2与强碱溶液反应可生成水玻璃,它是一种矿物胶,常用作粘合剂。所以实验室盛放碱溶液的试剂瓶不用玻璃塞,而用橡胶塞。 二氧化硅在IC中的用途 二氧化硅薄膜最重要的应用是作为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蔽膜,因此需要一定的厚度来阻挡杂质扩散到硅中。二氧化硅还有一个作用是对器件表面保护和钝化。二氧化硅薄膜还可作为某些器件的组成部分: (1)用作器件的电绝缘和隔离。 (2)用作电容器的介质材料。 (3)用作MOS晶体管的绝缘栅介质。 1 二氧化硅(SiO2)薄膜的制备 针对不同的用途和要求,很多SiO2薄膜的制备方法得到了发展与应用,主要有化学气相淀积,物理气相淀积,热氧化法,溶胶凝胶法和液相沉积法等。 1.1化学气相淀积(CVD) 1969年,科莱特(Collett)首次利用光化学反应淀积了Si3N4薄膜,从此开辟了光化学气相淀积法在微电子方面的应用。 化学气相淀积是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在反应室内,将反应物(通常是气体)生成固态生成物,并淀积在硅片表面是的一种薄膜淀积技术。因为它涉及化学反应,所以又称CVD(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法又分为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和光化学气相沉积等。此外CVD法制备SiO2可用以下几种反应体系:SiH4-O2、SiH4-N2O、SiH2Cl2-N2O、Si(OC2H5)4等。各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和不同的反应体系生长SiO2所要求的设备和工艺条件都不相同,且各自拥有不同的用途和优缺点。目前最常用的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1.1.1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 这种技术利用辉光放电,在高频电场下使稀薄气体电离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离子在电场中被加速而获得能量,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SiO2薄膜的沉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沉积温度可以降低,一般可从LPCVD中的700℃下降至200℃,且生长速率快,可准确控制沉积速率(约1nm樸s),生成的薄膜结构致密;缺点是真空度低,从而使薄膜中的杂质含量(Cl、O)较高,薄膜硬度低,沉积速率过快而导致薄膜内柱状晶严重,并存在空洞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