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松江区九亭小学李萍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二、改进数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常常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或在别人的课堂上感受到上述问题。几年来,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不断进行反思如何通过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有实效性,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以往我们备教材总是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但很少考虑教学的知识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有多远,教材中的一道例题、一个知识点蕴含着许多的生活信息却被忽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情景来呈现教学内容,会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现实性,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三年级教材有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这一知识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极为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放到期中考试之前教,使学生能在期中考试中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而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之后又很快地被遗忘,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不尽人意的。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的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课前,带着任务逛超市,以饮料为例,做一份调查报告:超市与大卖场到底谁更便宜;课堂上呈现学生的调查情况,很快学生就提出饮料是否便宜,不仅要看价钱,还要看容量。于是问题的焦点便是如何衡量饮料的多少,同学们对学习投入了极高的热情,认识容量单位升与毫升,重量单位千克与克的难题就不难解决了;课后,教师没有把对单位的学习停留在单位之间的换算等机械的操作上而是让学生回到生活中,观察家中或超市中的饮料或其它物体,它是以什么为计量单位的,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并把你的购物经验告诉给大家。经过这样的学习,开学初学的知识到期中考试学生并没有忘记,得分率与以往基本一致,而到期末考查中,我们就发现这一知识点的得分率就远远高于前一届,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时时运用着所学的知识。许多家长告诉我们,那些小家伙可有意识了,不光看价格了,更会计算单价来进行比较。

经过教师的钻研与疏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我在备“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时,就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碰到或已在运用估算,只是没有合理的归纳总结,不能正确区别什么是近似值与准确值。于是,在设计教案时我就

决定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展示了一份乐购超市的促销海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生活信息,五一节到了,乐购有许多促销信息,我们来看一看,估计一下你或你家需要买的物品大概要多少钱?”学生兴趣非常高,踊跃举手,并且很快地说出了估计的数据,我故意很惊讶地说,今天老师要教“估算”,你们都会了?不行,还得考考大家,你们是怎么估计出数值的呢?与以往的计算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实际上是把零散的知识统一起来,用精炼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很快得出估算是在求近似的答案,方法是把一个数看作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整千数。不知不觉中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如此的有价值,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数学学习是这样的生动、有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

3.充分创设具有数学内涵的情境。教师通过“备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备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而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应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知识的引入作用而应自始至终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国庆节后要上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校级展示课。在试教时,他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景:小胖国庆节去了北京旅游,他拿回来42张照片要分给3个好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张?画面很美,呈现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在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的竖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高位除起,先除十位再除个位”“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而这一教学情景对突破教学难点没有任何作用,而教材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拆分法时设计的情景是小胖等小朋友在分铅笔:10支一捆有45支平均分给3人。“10支一捆”显然教材有一定的用意要学生体会“一个十是十个一”,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这位青年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小胖,小巧,小亚国庆节去北京旅游回来,导游要退给他们42元钱,平均每人退到多少钱?(画面呈现4张10元的纸币,2枚一元的硬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先分10元的纸币每人1张,再把一张10元的纸币换成10枚一元的硬币每人4元……借助于生活经验,竖式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新课改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去亲身的感悟获取知识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发展个性。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认知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科技为现代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天地,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活事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我们的许多研究课中,我们都体会到高科技的魅力,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一切,师生之间亲切的交流,在不经意间提供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精心设计的话题,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是最精彩的,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信息,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

泪。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在学生真挚的感悟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出课题。接着,教师提供如下文字与图片资料(这是课前同学们收集,教师汇总的),一方面了解地球上的海水与淡水的组成,另一方面展示世界及我国缺水的情况(用数据,用图片一一展示)。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从我做起?”

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的自然资源,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这节课的学习充满意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同学们似乎深深地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主动积极地进入学习探究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了,学习效果尤其好。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尝试、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发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我们小时候都搭过积木,在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在这一过程中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而表面积发生了变化,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少了,表面积减少了多少?”“表面积的减少有规律吗”……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去感受表面积的变化,通过讨论实践得出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情境蕴含数学问题,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见,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3.创设操作情境,生成实践智慧。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

例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

索新知识,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4.创设应用情境,促进能力发展。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创设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

我在“加减法的估算”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应用情境:杭州游中估算的运用。

(1)如何订机票

(2)如何订房间

(3)如何估计游览景点门票的总价

(4)用200元钱买一些杭州特产,能买些什么?

龙井茶

103元/斤

西湖藕粉

12元/斤

王星记扇子

68元/把

山核桃

21元/斤

丝绸围巾

49/条

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想法都极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意外的高潮。如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的总价与两间双人房的总价差不多,小明一家三人与奶奶一起去该怎样订房间呢?有的说订一间家庭房与一间单人房价格便宜,有的同学认为不仅要考虑价格更要想到要让奶奶玩得高兴不寂寞价格相差不远应选后者,同来听课的老师连连点头,这对孩子们难道不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吗?又如在用200元设计一个购物计划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生活经验,200元买两斤单价为103元的茶叶可以吗?也许你会认为他们会回答“不行”,你错了,同学们认为可以试一试,还一下价也许可以。多精彩的回答!这样的应用情境有趣生动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又如在教学了条形统计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统计一个月四个星期你零用钱的支出情况,月末展示你的统计结果,我们评出优胜奖。同学们都认真完成了这项作业,在评选中,我发现这份作业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更给大家上了一堂节约用钱、奉献爱心的德育课。在针对班中同学学习不稳定,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我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这一方法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成绩起伏现象,骄傲的不再骄傲,灰心的看到了希望。还有同学告诉老师画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显示成绩的波动情况。我赞赏的笑了,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才三年级,已向五年级的知识进攻了。而这一举动更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这比他们一遍一遍的对孩子讲大道理强多了,孩子们在作业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灵感,调查收集相关信息时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比枯燥的题海训练强多了。

(三)采用激励评价,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成点

情境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评价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或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应强调其形成性的作用,一次评价是对前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对后一阶段学习的启迪。

1.关注过程,实施多角度的评价。在对学生实施的评价中,我们往往不仅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更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等非学业方面的评价,重视评价内容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三年级“数学广场——分段”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条长100米的公路两边每隔5米种一棵香樟树(两端也种),一共要种多少棵?在学生学习了关于分段的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很聪明利用分段中发现的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又快又准确;有的学生在画草图,试着用简洁的符号代表树……在画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规律,也有的没有发现规律,

但他肯定能解决问题;有的运用规律自认为解决了问题其实错了,忘了“两边”“两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虽然问题得以正真解决的并不多,但相信他们都有不同的收获。此时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要看到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发展及时肯定他们,要看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引导他们进行更合理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投入,教学才会更有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不同,学习的差异就客观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要耐心的倾听,仔细的讲解,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解题方案,并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敢于不断尝试。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尝试,保持学习生活的热情与兴趣。

2.全体参与,实施多方面的评价。改变在评价中教师是绝对评价者的身份,学生是被评价者的状况。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教师点评,多元结合,使评价更客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让学生自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同学互评能让同学关系更融洽,取长补短,而家长的参与往往使评价的标准更注重生活的现实意义,还能使家长参加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在作业反馈交流中开展了“我的学习心得”、“爸妈对我说”、“老师点评”等栏目,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信心,找到努力方向,而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学习积极性高了,成绩自然提高了。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注重教学生活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数学的本质。课堂上过分强调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会使数学课变成“生活常识课”。情境创设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动态地生成,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锦上添花,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巧妙创设情境,实现有效的对话互动 发表时间:2012-11-01T14:22:37.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20期供稿作者:陈月 [导读]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 陈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小学部211102 对话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发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策略:模拟生活情境、创设动画情境、设计游戏情境、营造音乐情境。 一、模拟生活情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主张:“必须将学生从课堂中所学到的感觉和印象,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观念才能表现出来。”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语言材料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逼真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运用语言的经历来掌握该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运用场合。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小学英语》中的许多话题如“购物”、“野餐”、“打电话”、“生日聚会”、“旅游”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第九单元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病人可模拟出各种生病时的症状,医生可对病人进行检查。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又如教师节来临时创设送老师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场景,三八妇女节时创设让学生买礼物送给妈妈的场景,既贴近学生生活,无形之中还进行了道德教育。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动画情境 牛津小学英语为学生创设了大量的练习英语的语境,但由于母语的影响,学生平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培养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现代媒体的运用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媒体制作一些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为对话学习创设各种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唤起学生的对话欲望,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在教学节日时,教师无法在课堂中同时呈现几个节日场景,那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节日的图片和歌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各种节日都能有所了解,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情境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同时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三、设计游戏情境 在对话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境,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游戏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做游戏,只要运用得法,就能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牛津少儿英语》这套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根据其中的内容设计很多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在一种“无意识、无压力、无包袱”的学习氛围下,在真实环境中习得语言,并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如:我在教“Sorry.That’s OK.”“Are you ready?Yes.”这组对话时,利用小学生喜欢玩的特点,上课拿出几个沙滩球,告诉大家这节课老师想带你们一起玩球,学生都跳跃起来,非常高兴。然后我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笑着问:“Are you ready?”而且从表情、神态中尽量流露出含义,但不讲出来,提示学生可以回答“Yes or No”,然后把球抛给他,故意抛得太高,让他接不到,我很悲伤地说:“Sorry.”引导他说:“That’s OK.”随着活动继续开展,同样的语言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反复感受语言,已不经意地领悟出了这段对话的具体含义,并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这组对话。 四、营造音乐情境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同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境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唱,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境;更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歌曲,或将歌词进行替换使用,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牛津少儿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学生学习了“Who’s he?He’s my father.Who’s she? She’s my mother.”的句型,并配有一首歌曲,教师可将歌词替换成brother、sister、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人物练唱,还可采用让一部分学生问,另一部分学生答的形式进行对唱。在兴味盎然的对唱中,这组对话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教师只要精心设计,必然能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情境,使之为对话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713125020.html,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董艳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有著不容忽视的作用。情境教学能为数学与实际生活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以及有价值是情境创设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需遵循教材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以及要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材;认知;生活;价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丰富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实效与作用,教师要深挖教材,以学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并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教材实际 教材又称之为课本,主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制,并系统反映出学科内容。其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媒介,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所以必须严格遵循教材实际,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需深挖并认真钻研教材,以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目的;同时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松鼠妈妈分栗子”的情境,如下(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天,小松鼠妈妈要外出几天,在外出前松鼠妈妈要给5个小松鼠宝宝分栗子,松鼠妈妈说:“现在给你们一人6个栗子,要求吃2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都觉得太少了,有点不开心。松鼠妈妈想了一会,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12个栗子,但要吃4天。”可是小松鼠宝宝们还是觉得少。随后松鼠妈妈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24个栗子,一共要吃8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到有24个栗子吃,都很开心,就同意了松鼠妈妈。 在学生们看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小松鼠宝宝平均每天分到的栗子变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呢?而松鼠妈妈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满足小松鼠宝宝们的要求的?”

课题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地点:一楼东办公室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落实课题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课题提出(选定)后,研究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1)理论学习。负责人进行理论讲座。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分析等。还可以从评课中、作业、课外活动及课外调查中搜集和积累资料。整理者定期整理研究员搜集到的材料。本阶段所有研究员会利用网络教研,集中结合资料设计有关概念,计算,应用题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探讨有效策略,形成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1: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情境的特征是什么; 问题2: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有哪些不适合的问题情境,应如何改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编号:JXKT--XS--04--022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力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介入必将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老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课题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课题研究工作氛围。 二、阶段研究目标 1.本学期研究重心放研究各类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实际效果; 2.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处理课本主题情境图,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 3.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和方法

上有所突破; 2.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探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模式; 3.组织课题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不同途径,增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4.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四、具体安排 1.2016年9月,召开课题组新学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研究工作; 2.2016年10月——11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 3.2016年12月,汇总课题材料,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情境创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学习内容,主动的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笔者在教学中也不断的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并获益匪浅。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及其改进策略方面作一些陈述,以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将数学抽象的内容依附于现实的背景之中。 一、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境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每一位教师心动,想把这样的情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却往往达不到同样的效果。为什么呢?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有的教师常常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或其他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出来。于是采用的策略往往是“拿来主义”,然后围绕着课件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情境创设怎么能为教学服务呢?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效果自然不甚理想。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课堂上没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老土”。于是每一堂课都以生活情境导入,把复习铺垫,以旧引新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抛到了九霄云外,课堂上处处有情境,时时有情境,学习气氛热热闹闹,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情境创设内容不符实际。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牵强地运用他人的教学情境或只是简单的再现教材主题图往往使教学情境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如新课程(上海版)教材及相配套的教学课件一般都是用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亚四个人物的学习或生活的情境图来呈现教学的内容,而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们的年龄在长大,知识结构在发生变化,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一二年级的学生会对书上小朋友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教师一味的用这样的情境,学生就会觉得很假、很不真实。 (四)情境创设思维无深度。创设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再现。而在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常常是几个卡通人物,或是一幅主题图的再现,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思维的深度也就失去了其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 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情境”,《辞海》解释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 阶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呢??? 一、旧知复习,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 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学科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水文知识,苏科版教材在有理数的乘法学习时,创设的就是水文观测方面的问题情境;地理知识,在学习平行和垂直时,教材创设了观察北京城市交通图的情境;社会学知识,在学习统计图的选用时,教材创设了尝试将中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现的情境;美学知识,在学习黄金分割时,教材创设的就是芭蕾舞演员身体比例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塔体比例的情境。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互动关系,从而让静态的教材变为到动态的生成,激发创新思维。?? 三、生活积累,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发表时间:2016-04-14T10:45:41.9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2月总第184期作者:叶成荣[导读]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叶成荣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二中276100 教学是一门艺术,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更是一门艺术。“问题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朽的话题。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 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马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时适时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时,开始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学生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进入《遗传规律》新知识的探索。 二、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难点 针对某些特殊的生物问题,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灵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后,我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信口而答:“4种”。显然,学生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一个错误答案。当时我没有评价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接着又问:“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尽管对我这样的设问感到意外,但大多数学生开始回忆相关的知识。有反应快的学生回答:“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假如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产生4种精细胞,那么按照上面的理论,这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就能产生8个精细胞了。”至此,学生才幡然醒悟刚才的结论错了,正确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趁热打铁,继续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 的雌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可见,抓住契机,富有技巧的问题创设,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问的“矛盾”,不能故弄玄虚。 三、创设求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应注意问题创设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样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对课本“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这一经典实验的学习,在分析完课本实验并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①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什么?②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误差,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在学生思考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经典实验的过程和理论结果,课本上都有。但实验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学生很少能留意思考,教材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经过教师的设疑,变成了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四、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能力 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单靠一两个设问是不够的,它需要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的问题创设,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如果将括号内的内容去掉,结果又如何?如果将一个精原细胞改成一个生物体,结果又如何?如果将精原细胞改成卵原细胞,结果又如何?这些条件和设问角度的改变,可以引导学生从减数分裂、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等多角度来分析考虑问题。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做到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总之,通过科学、合理、有效、丰富并充满乐趣的问题情境创设来完成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是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新一轮教学创业。学以致用,教以树人,新课标理论的科学内涵正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唯有充分地进行科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知识的有效传播才能得到更好的实行。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7-04-25T16:04:54.9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5月第278期作者:刘于斌 [导读]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湖北省潜江市张金中学433100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为此,初中数学要创设质疑情境、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操作实践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数学能力 一、创设质疑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某学生回答:因为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等于0,于是4-4(k-1)≥0,解得k≤2。 另一学生产生疑问:k≠1,否则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答案是k≤2且k≠1。 此时,笔者将题目改为: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 一学生回答:一样! 此时教室里讨论开了:题目没有说这是一元二次方程,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怎能用判别式呢?k=1时……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学生得出这道题目应分类讨论: 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得4-4(k-1)≥0,解得k≤2。当k=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是x=- ,所以k≤2。 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指出问题。 二、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情境:有一铁匠想用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制成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总希望大一些为好,怎样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探索得:对于锐角三角形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边长最大,即加工成的正方形最大。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新知获得阶段,是由学生现实经验到学科活动经验的过渡,这是抽象的过程、归纳的过程;而在知识综合运用阶段则更多的表现为演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成为沟通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新知的桥梁,并构成课程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为此,要创设再现学生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的现实情境,教师必须对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两点之间的关联,找准情境创设的切入口,确定问题情境的框架。例如,在分式的运算复习中可提问:往一杯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糖水是否变甜?为什么?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创设操作实践情境 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手段,而且最深刻的新知的获得莫过于用自己的双手从实践中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尤其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操作实验而获得新知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举措,其创设的策略还有待探究,其关键在于在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探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