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指南(版)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指南(版)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

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为规范足癣的诊治,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 以满足中国广大皮肤科医师的需求。

1 定义

足癣( tinea pedis) 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 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通常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由非皮肤癣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 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

2 病原菌

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 包括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中8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 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 如念珠菌等) 引起, 但不在本指南讨论之内。

3 流行病学

足癣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 也有文献报道可达30%~70%[1], 国内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20%[2]。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足癣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3- 9]。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 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 还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 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 与足部多汗、穿紧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足癣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 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在家庭中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可造成传播; 同时, 患者自身也

可在不同解剖学部位之间传播, 如足癣可引起甲癣、手癣、体股癣等。足癣复发率高, 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 次以上[10]。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 调查显示足癣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 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 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高达40%[10]。

4 临床表现

足癣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瘙痒( 96.9%) 、脱屑(72.8%)和水疱(55.7%)[10], 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趾间型、足跖型和混合型, 其中以趾间型最为常见[11]。①水疱型: 在趾间及足底可见针头至粟粒大深在性水疱, 疱壁较厚,

散在或密集分布, 可呈蜂窝状融合, 也可见大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形成鳞屑。发病初期常有明显的瘙痒或刺痛感, 此型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致病菌多为须癣毛癣菌。②趾间糜烂型: 第4、5 趾间最常见。皮损最初表现为浸渍, 常因瘙痒揉擦致表皮破损、糜烂, 可伴渗出, 常发出难闻的异味, 易继发细菌感染, 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致病菌常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③鳞屑角化型: 此型常见, 好侵犯足底、足侧缘及足跟。皮损表现为皮肤增厚、脱屑、粗糙, 冬季易发生皲裂。许多鳞屑角化型足癣并发手癣, 常单手受累, 呈现特殊的“两足一手型”。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5 真菌学检查

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镜检和培养, 尽可能两者均做。取材应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 标本量应足够。在镜下见到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明确致病菌。

6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阳性即可诊断足癣。由于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 即使检查结果阴性

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 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足癣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如汗疱疹、掌跖脓疱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病、连续性肢端皮炎等, 还应

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病、脓疱性细

菌疹和二期梅毒等)相鉴别。

7 治疗

足癣的治疗目的是清除致病菌, 快速消除症状, 防止复发。治疗方法主要有3 种, 即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和二者联合治疗。

应根据致病菌种类、临床分型和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 治疗足癣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 唑类、丙烯胺类、硫脲类、吗啉类、吡酮类等。其中丙烯胺类和唑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

7.1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点, 通常被广泛采用。药物剂型包括乳膏、溶液、凝胶、喷雾剂和粉剂等, 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常用唑类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苄唑等, 用法为每日1~2 次, 疗程至少为4 周, 真菌学治愈率为60%~91%; 丙烯胺类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 用法为每日1~2 次, 疗程至少为2 周, 真菌学治愈率为62%~100%。其他治疗足癣的外用药包括吗啉类( 如阿莫罗芬) 、吡咯酮类( 如环吡酮胺) 、硫脲类( 如利拉萘酯) 等。此外, 一些角质剥脱剂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如水杨酸、雷锁辛等。某些中药制剂如土槿皮酊等也可治疗足癣。尽管外用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患者的依从性差, 文献显示82.5%的足癣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坚持不到2 周[10]; 涂药不均匀易使皮损遗漏, 还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对鳞屑角化型足癣药物渗透性较差等。上述原因常导致单纯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 50%~80%) [12]。因此, 本指南建议: 单纯外用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

7.2 系统治疗

口服抗真菌药物能有效治疗足癣, 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伴有

某些系统性疾病( 如糖尿病、艾滋病等) 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13]。研究显示口服特比萘芬250 mg/d 连续1~2 周治疗足癣, 12周时真菌学治愈率为89.3%, 随访3 年的年复发率仅为10%左右[13]; 口服特比萘芬1 周与外用克霉唑乳膏4 周其疗效和安全性相似[14]。伊曲康唑400 mg/d 冲击治疗1 周亦有效,真菌学有效率为56%, 但缺乏远期疗效的研究[15]。氟康唑治疗足癣的资料较少[16- 17]。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安全性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 但对某些特殊人群使用时应参考说明书。

7.3 外用药加口服药联合治疗

由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均各有其局限性, 外用抗真菌药物加口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在临床上已日益受到重视。国内的一项中、重度足癣的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显示, 特比萘芬250 mg/d 口服1 周加特比萘芬乳膏外用1 周的联

合治疗组( 简称“1+1”联合治疗方案) , 其疗效和安全性与特比萘芬250 mg/d 口服2 周组相同, 但前者起效快于后者, 而且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外用特比萘芬2 周组和联苯苄唑4 周组[18]。研究显示: 联合治疗方案( “1+1”) 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优势, 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的患者。当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 应首先抗细菌治疗, 局部皮损应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 在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如病原菌明确为念珠菌感染, 应首选唑类药物进行治疗。

8 预防

足癣可以治愈, 但容易复发或再感染, 良好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足癣、降低复发、减少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应做到: ①注意

个人卫生, 如自用拖鞋和浴巾。保持足部干燥, 穿透气性好的鞋袜。②注意公共卫生。③积极治疗癣病, 对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 特别是甲癣) , 以及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也应同时治疗。综上所述, 足癣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如下: ①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②足癣的诊断应

依据临床表现, 结合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③足癣治疗的目标是清除致病菌, 快速解除症状, 防止复发。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均可用于足癣治疗。④局部治疗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可以选择丙烯胺类或唑类以及其他种类的外用抗真菌药物, 需足疗程用药。⑤系统治疗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艾滋病等) 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⑥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 一种外用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 , 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的患者。⑦在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中, 口服药物推荐使用特比萘芬

250 mg/d, 疗程为1~2 周; 如特比萘芬疗效不佳可考虑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 如伊曲康

唑冲击疗法: 200 mg 每日2 次, 疗程为1周; 连续疗法: 200 mg/d, 疗程为2 周) 。外用药物可选择丙烯胺类、唑类或其他种类抗真菌药(表1)。

参与专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

王爱平, 冉玉平, 李若瑜, 刘维达、毕志刚, 郑志忠, 温海, 赖维

附:常用的三类抗真菌药物的比较

唑类、丙烯胺类、多烯类抗真菌药是我院临床常用药物,其中唑类包括咪唑类与三唑类的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胺类有萘替芬、特比萘芬;多烯类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这些药物虽同为广谱抗真菌药,但其性质、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却有所区别,本文对此作一比较。

一、性质与作用

1.唑类药物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克霉唑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起到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真菌、念珠菌、曲霉菌、新生隐球菌、孢子丝菌、粗球孢子菌及巴西芽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益康唑能干扰真菌细胞膜合成,对皮肤真菌、念珠菌、酵母菌及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咪康唑作用与克霉唑相似,对皮肤真菌、念珠菌、曲霉菌、新生隐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酮康唑可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胞膜结构破坏,而起抑菌作用。对皮肤真菌、酵母菌、念珠菌、曲霉菌、青霉菌、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多种真菌有效。酮康唑在血浆中消除呈两相,t1/2(α)为10h,t1/2(β)为8h,其吸收与胃液的分泌密切相关,因此不宜与抗酸药、抗胆碱药或H2-阻滞剂合用,如必须服上述药物,则在服用本品后至少2h再用。氟康唑能强力而特异地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失去活性,致麦角甾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抑制其生长繁殖。其口服或静脉注射时对阴道念珠菌和一些表皮真菌的抗

菌作用比酮康唑强10~20倍。本品水溶性好,可静脉注射给药。氟康唑在各组织器官中具有良好的渗透力,在真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氟康唑的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80%。本品约有80%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浆半衰期为30h。氟康唑的吸收不受胃酸缺乏的影响,当胃酸缺乏或其它原因而致伊曲康唑吸收不良时,可用氟康唑治疗。伊曲康唑是一种合成的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是继酮康唑后又一个口服有效的抗真菌药。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同属三唑类,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起作用,三唑环的结构使它们对人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降低,而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仍保持较强的亲和力。伊曲康唑的抗菌谱广,对皮肤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糠疹癣菌、酵母菌等均有很好抑菌作用。伊曲康唑对曲霉菌和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值得重视,因为曲霉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酮康唑和氟康唑疗效较差,两性霉素B虽然有效,但毒性反应较大。另外,氟康唑对克柔念珠菌无效,而伊曲康唑对这些真菌均有抗菌活性。伊曲康唑脂溶性强,口服吸收良好(尤其饭后服用),在体内肺、肾等脏器及上皮组织中浓度较高,但很少透过脑膜,在支气管分泌物中浓度也较低,它的吸收也与胃液的分泌密切相关。

2. 丙烯胺类是一类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其特点是能特异性地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而不作用于细胞色素P-450酶,此点有别于唑类药物。丙烯胺类与唑类一样能抑制麦角甾醇合成,而丙烯胺类对大多数真菌还有杀菌作用,最小杀菌浓度等于最小抑菌浓度。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萘替芬和特比萘芬。萘替芬对皮肤真菌(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烟曲霉菌及某些酵母菌有杀菌作用,对马拉色菌属、念珠菌属及其他酵母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也有局部杀菌作用。萘替芬起效快,疗效明显。健康人皮肤外用1%盐酸萘替芬软膏,约有3%~6%的剂量被吸收。单剂量给药24小时内在皮肤表层的萘替芬浓度足以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皮肤外用萘替芬的半衰期约为2~3天。特比萘芬是在萘替芬基础上衍生而来的第二代丙烯胺类广谱抗真菌药。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对皮肤癣菌及其它相关真菌既可口服又可外用的杀菌药物,它能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甾醇的合成,导致细胞死亡。它对皮肤真菌、曲霉菌、青霉菌、孢子丝菌、短帚霉菌、镰刀菌、近平滑念珠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皮炎芽生菌等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尤其对皮肤真菌、烟曲霉菌、糠秕孢子菌活性较高。特比萘芬盐酸盐在胃肠道吸引良好,约有70%~80%被吸收,其脂溶性高,分布广泛,消除半衰期为17h。

3 . 多烯类的作用特点是仅对细胞膜中含有固醇的真菌有效,它对人体含胆固醇膜的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制霉菌素属四烯类,不溶于水,口服不易吸收,几乎全部自粪便中以原形排出,注射对人体毒性较大,可局部外用,局部外用也不被皮肤和粘膜吸收。本品对白色念珠菌、隐球菌、酵母菌、青霉菌和滴虫等有抑菌作用。两性霉素B是继制霉菌素后又一个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能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尤其对多数深部真菌(如新生隐球菌、念珠菌、酵母菌、球孢子菌及组织孢浆菌等)高度敏感,对一些条件致病菌(如曲霉菌、毛霉、根霉等)也十分敏感,在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意义重大。本品口服吸收少而不稳定。分布在肾、肝、脾等组织中浓度高,药物在体内经肾缓慢排出,在碱性尿中排泄增多,不易为透析所清除。本品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见。

二、临床应用

1. 唑类药物中的咪唑类由于口服吸收不良、临床疗效不佳或有肝毒性等原因,目前一般只局部外用,对白色念珠菌病、皮肤真菌感染和一些地方性霉菌病有效;三唑类的氟康唑主要用于酵母菌感染,对其它真菌的作用不如伊曲康唑;对隐球菌脑膜炎有效,用于巩固两性霉素B的治疗作用效果良好,但不可用于初始治疗;它还广泛用于念珠菌病的治疗。氟康唑可口服也可静脉注射。伊曲康唑口服吸收良好,临床用于各种浅部及深部真菌病,如皮肤癣病(尤其是甲真菌病)、曲霉病、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及组织胞浆病等。对组织胞浆病和芽生菌病,伊曲康唑疗效比酮康唑略高,比两性霉素B毒性小且易于应用。伊

曲康唑对淋巴上皮性和深部孢子丝菌病有良好疗效,对进展缓慢的曲霉病患者可作为初始治疗,对暗色孢菌感染患者有效,还可用于氟康唑无效的克柔念珠菌感染。本品脂溶性强,宜在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可增加吸收。对胃酸缺乏患者,氟康唑可代替伊曲康唑用于地方性霉菌病的治疗,但有效率较低。

2. 丙烯胺类的萘替芬由于口服需要量极高,所以临床仅限于局部外用,适用于敏感真菌所致皮肤真菌病。外涂患处,一日1次,疗程一般2~4周,严重者可用到8周,甲癣需用6个月。本品起效快,疗效明显。特比萘芬是第二代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可口服也可外用。口服治疗甲癣、体癣;局部用药治疗体癣、表皮白色念珠菌病和花斑癣。口服一般每日1次,每次250mg或每日2次,每次125mg。治疗时间取决于感染部位和程度,体癣和表皮白色念珠菌感染需2~4周,脚癣2~6周,甲癣6 周至4个月,趾甲癣则往往需12个月的长程治疗。皮肤白色念珠菌感染或花斑癣用1%乳霜,每日1~2次,疗程1~4周。

3. 制霉菌素目前临床主要用于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如鹅口疮、外阴阴道炎、皮肤念珠菌病)和消化道念珠菌感染。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用本品局部外用,消化道念珠菌病口服,成人每日100~200万U,分3~4次服。本品口服治疗全身真菌性感染及深部真菌感染无效。两性霉素B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是毒性反应最多、最重的广谱抗真菌药,但它仍然是治疗严重系统性真菌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已确诊的深部、系统性真菌感染,且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发展者,如隐球菌性脑膜炎、念珠菌性败血症及急性、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等。本品口服吸收不良,体内含量难以控制,一般采用静脉滴注。使用时应注意:(1)由于毒性反应较大,宜从小剂量开始,且静滴速度不宜快;(2)本品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溶解,以免沉淀;(3)最好单独使用,不宜与其它药物伍用;(4)静滴时应避光,以免效价降低;(5)静滴时应避免药液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炎症。为减少局部炎症、血栓性静脉炎、发热等不良反应,可在冲洗液内加入少量肝素钠注射液,或用药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或用药前口服解热剂、抗组胺剂;(6)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肝功能、血钾、血清镁、周围血象及心电图等。

二、不良反应

唑类药物中的咪唑类目前临床一般外用,外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三唑类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相对大多数抗真菌药来说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良好,但长期或大剂量用药时也可引起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皮疹、血象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应注意监测,必要时应停药。伊曲康唑还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心脏病患者应慎用。三唑类药物禁用于孕妇。

丙烯胺类药物局部用药耐受性较好,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烧灼感或红斑等,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特比萘芬口服后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轻度腹痛等)和皮疹等,一般较轻。

多烯类的制霉菌素口服较大剂量时可有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迅速消失。局部外用个别发生刺激、瘙痒或接触性皮炎。两性霉素B的毒性大,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有寒战、高热、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厌食等;可引起低血钾、酸中毒、血象异常、血栓性静脉炎;有时并可出现血压下降、眩晕、心律失常等;静滴过快可引起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鞘内注射可引起神经系统毒性;几乎所有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并常为永久性的损害;个别病人可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骨髓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电解质紊乱等。应高度重视,密切监测,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本品的使用必须从其拯救生命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两方面权衡考虑。

唑类、丙烯胺类和多烯类抗真菌类药物在性质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上各有其特点,使用时应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始终还是你。

然后,一起守着古朴的时光,迎接每一天的黎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褪色,不黯淡,任凭尘世的风摇曳着冬日的风雪,我始终是你最美的红颜,你是我最美的时光。

不说永远,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龙应台曾写过一段文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或许就可以削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不同的寂寞有着不同的归途,其实赏心之人无须太多,关键是否能入心。

始终喜欢,一切纯善质朴的好,不论是人还是事,一份情深义重,才是水色尘心的悠远。而一同走过的山山水水,都会是生命的记载。

如果可以,愿始终趋光而行,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无论飘摇还是安逸,都要坚守住内心那道光,我们可以不完美,但灵魂必须向美而生。

有时,灵犀的相悦会铭记一生,我不知道岁月有多长,人生还会有多少未知。

只是希望自己能做个心思澄明,有着简单的小欢喜,不过多的忧思,也不给自己添加太多束缚的人。阳光很暖,你也还在,如此,足够。

看多了花开花谢,聚散离合,便逐渐明白,我们最终想拥有的不过是一份寻常的烟火,简单而情重,朴素而感恩。

余生很长,从晨曦到日暮,就让我们一起慢慢走。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最新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逐年上升。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25%的人会发生糖尿病足,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为了让糖尿病足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特制定本指南。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良,出现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足部神经、血管、皮肤受损,病理损害包括足底溃疡、感染、骨骼破坏等。 二、足部检查 足部检查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包括:皮肤检查、足趾间、足底、足掌、足部感觉兴奋等。 1.皮肤检查 皮肤检查是对皮肤颜色、光滑程度、表皮厚度和一些异常如感染、足癣等等进行检查。 2.足趾间、足底、足掌检查 检查足趾间有无皮肤皱褶,是否有湿气,如果有湿气,可能存在真菌感染。检查足底,触摸是否存在麻木、刺痛等现象。足

掌检查时可以使用反射锤敲打,观察足部反应和感觉兴奋的情况。 三、足部治疗 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以应用药物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和促进创口愈合。例如,ASA、酒石酸切吉洛等抗凝血药类可以帮助降低 血液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对非创伤性足病和足部神经病变有明显发展趋势。例如针灸疗法、植物神经交感节切断术等。 四、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在发生糖尿病足之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 1.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通过医院或家庭医生对自己的足部进行检查,了解糖尿病足病情发展情况,监测病情变化。

2.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对于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保持足部干爽可以减少足部细菌和真菌的滋生,而坚持定期清洗足底是隔断足部细菌和真菌的重要手段之一。 3.穿适合鞋子 穿适合鞋子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鞋子的款式最好宽松舒适,颜色选择以浅色或皮革材质为好。 总之,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防护措施,千万不要轻视糖尿病足的危害,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五、合理的饮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遵循低糖、低脂、低盐的原则,控制高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保持合理饮食能够控制病情的恶化,减轻对足部的影响。 六、适当的锻炼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足部的锻炼,有助于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增加足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防止因长时间站立而导致的足部不适。 七、监测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 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

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1) 2008-07-23 17:51 1定义 足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通常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由非皮肤癣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 2病原菌 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包括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8o%以上为红色毛癣菌,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如念珠菌等)引起,但不在本指南讨论之内。 3流行病学 足癣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也有文献报道可达30%~70%。国内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20%。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足癣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 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还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与足部多汗、穿紧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足癣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在家庭中接触患者用过的

物品可造成传播;同时,患者自身也可在不同解剖学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引起甲癣、手癣、体股癣等。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 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调查显示足 癣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超过半数的 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高达40%。 4临床表现 足癣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瘙痒(96.9%)、脱屑(72.8%)和水 疱(55.7%)”q,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趾间型、足跖型和混合型,其中以趾间型最为常见。①水疱型:在趾间及足底可见针头至粟粒大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散在或密集分布,可呈蜂窝状融合。也可见大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形成鳞屑。发病初期常有明显的瘙痒 或刺痛感,此型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致病菌多为须 癣毛癣菌。②趾间糜烂型:第4、5趾间最常见。皮损最初表现为浸渍.常因瘙痒揉擦致表皮破损、糜烂,可伴渗出,常发出难闻的异味.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致病菌常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③鳞屑角化型:此型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缘及足跟。皮损表现为皮肤增厚、脱屑、粗糙,冬季易发生皲裂。许多鳞屑角化型足癣并发手癣,常单手受累.呈现特殊的“两足一手型”。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5真菌学检查

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

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本治疗指南,力求规范银屑病的治疗,并将不断地根据临床研究的依据加以修改和完善。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郑志忠、冯捷、杨雪琴、顾军、刘晓明、方栩、郑敏、潘祥龙、孙青。 一、发病率 与欧美等国家l%~2%的患病率相比,中国银屑病的患病率较低,为0.123%(1982年)。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故银屑病患者绝对数较多,且正在逐年增加。 二、严重程度的分类 在给银屑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前,临床医师需要对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一个简单界定银屑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称为十分规则:即体表受累面积(BSA)>10%(10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lO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10即为重度银屑病。BSA<3%为轻度,3%~10%为中度。还要考虑皮损范围、部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三、治疗原则 银屑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延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红斑、鳞屑、局部斑片增厚等症状,稳定病情,避免复发,尽量避免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给予联合、轮换或序贯治疗。遵循以下治疗原则:①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种治疗方法均应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不能为追求近期疗效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应使患者在无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应用对其健康有害的方法。③个体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全面考虑银屑病患者的病情、需求、耐受度、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合理地选择制定治疗方案。各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案:①轻度银屑病:外用药治疗为主,可考虑光疗,必要时内用药治疗,但是必须考虑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②中重度银屑病:紫外线、光化学疗法、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 酸类、生物制剂、联合治疗。③脓疱性银屑病:维A酸类、甲氨蝶呤、环孢素、光疗法/光化学疗法、生物制剂、支持治疗、联合疗法。④红皮病性银屑病:维A类、环孢素、甲氨蝶呤、生物制剂、支持治疗、联合疗法。⑤关节病性银屑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孢素、硫唑嘌呤、柳氮磺胺吡啶、生物制剂、支持治疗、联合治疗。 四、银屑病的外用药治疗 银屑病急性期宜用温和的保护剂和润肤剂;稳定期和消退期可用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应从低浓度开始。一般每天次。①润肤剂:凡士林、甘油、矿物油、尿素等。②角质促成剂: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3%一5%硫磺、0.1%一0.5%地蒽酚、0.001%卡泊三醇软膏、5%鱼石脂。③角质松解剂:5%一10%水杨酸、10%雷琐辛、10%硫磺、20%尿素、5%一lo%孚L酸、o.1%维A酸、10%~30%鱼石脂。④糖皮质激素:低效:0.5%一2.5%醋酸氢化可的松、0.25%~l%甲泼尼龙;中效:0.1%丁酸氢化可的松、0.1%地塞米松、0.1%曲安奈德、0.03%特戊酸氟美松、0.1%糠酸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摘要 新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该指南以最佳临床证据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制定了诊治流程。主要包括3大版块:糖尿病足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早期筛查与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感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全身营养、心理状态及中医中药的治疗进展。该指南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进展,首次详细地从糖尿病足防治的各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浅析,予以推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

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

080715中国银屑病治疗的指南new

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 中华皮肤科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全体成员 ------------------------目录---------------------------- 第一章概论 一、前言 二、定义 三、指南的基础 第二章银屑病的病因和诊断 一、病因与发病机理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特征 1.皮肤 2.附属器 3.粘膜 4.关节 5.其它 (二)检查 1.病理检查 2.影像学 3.HLA分型 4.其它 (三)鉴别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 2.甲病变 3.头皮病变 4.关节病型银屑病 5.红皮病型银屑病 6.脓疱型银屑病 第三章银屑病的治疗原则 一、银屑病疗法的选择: (一)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分类: (二)各型银屑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1 .轻度银屑病的治疗: 2 .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3.脓疱型银屑病; 4.红皮病型银屑病; 5.关节病型银屑病 (三).联合、轮换、序贯治疗 1. 联合治疗 2.轮换治疗 3.序贯治疗 二、治疗模式 三、需住院治疗的指证 第四章银屑病的外用药治疗 一.润肤剂(emollient) 二.角质促成剂(keratoplastics ) 三.角质松解剂:(keratolytics)又称角质剥脱剂 四.甾体抗炎剂(steroidanti-inflammatoryagents)即糖皮质激素。五.维A酸类(retinoid) 六.维生素D3衍生物 七.地蒽酚(dithranol) 八.焦油类 九.细胞毒性药物 十.其它 第五章物理疗法 一.UVA(长波紫外线) 二.PUVA(光化学疗法) 三.宽谱UVB(BB-UVB) 四. 窄谱UVB(NB-UVB) 五.308nm准分子激光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 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国内目前自然人群发病资料匮乏,仅有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 11 万人口的调查资料,结果提示甲真菌病患病率为5.69%。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皮肤科门诊就诊足病患者中甲真菌病患者的比例为 15.7% (n = 41 329)。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精确的发病资料。 甲真菌病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79岁人群患病率为18.2%,而19 岁以下者仅为 0.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 HIV 感染、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都是导致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其他易感因素还包括甲外伤、罹患足癣、穿不透气的鞋等。最近的研究揭示:某些遗传因素导致的天然免疫缺陷可能与严重的皮肤癣菌感染相关。 4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皮肤癣菌是一群在形态、生理、抗原特性上关系密切的真菌,其共同的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和甲板。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指南(版)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 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为规范足癣的诊治,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 以满足中国广大皮肤科医师的需求。 1 定义 足癣( tinea pedis) 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 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通常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由非皮肤癣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 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 2 病原菌 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 包括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中8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 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 如念珠菌等) 引起, 但不在本指南讨论之内。 3 流行病学 足癣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 也有文献报道可达30%~70%[1], 国内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20%[2]。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足癣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3- 9]。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 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 还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 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 与足部多汗、穿紧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足癣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 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在家庭中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可造成传播; 同时, 患者自身也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 整版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 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XXX与周围血管 病变学组组长、XXX内分泌科XXX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 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为6.3%,男性高于 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糖尿 病足溃疡患病率存在极大差异,波动在1.5%~16.6%之间。在 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了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确切的数据仍然很有限。

总之,糖尿病足是一个严重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其引起的糖尿病足溃疡占糖尿病足溃疡的45%~60%[6]。本指南从糖 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分级评价体系、诊疗流程和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同时,本指南还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和频次,使其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另一个主要诱因,其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也逐年攀升。本指南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分级评价体系、诊疗流程和最新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同时,本指南还针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和频次,使其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十分有限。因此,指南强调未来应该通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来

手足癣临床病案分析105例

手足癣临床病案分析105例 目的:关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研究。方法:临床105例患者均为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临床患者,均为临床诊断为手足癣患者,对其采用中药外洗配合外用抗真菌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果:治愈率为93.33%,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癣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 标签:手足癣;中药外洗;中药口服 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因受地域、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在北方地区有其季节性,一般为夏季尤重,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較大影响,而且其传染途径广泛,在临床中发病率很高,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手足癣的主要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损害常由趾间开始,特别是第3、4趾间,表现为表皮浸渍,轻度鳞屑或偶起小疱。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浸渍糜烂型及角化过度型。三型的症状基本与手癣相同,角化过度型有时形成胼胝状局限角化病灶。好发于足跖及其侧缘。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表面可有皲裂。趾间型者有时表面鳞屑不显著,症状极为轻微,称为无症状型,本型常为带菌者。足癣有时可因药物或某种刺激因素而出现急性型,临床上表现为病程骤然恶化,炎症急剧,呈急性湿疹样变化,糜烂渗出显著。手足癣是由皮肤丝状真菌在手足部位引起的皮肤病,在临床通过角质层真菌镜检可以找到菌丝而确诊,在病理图片中可看到在角质层的真菌菌丝,中医又称“臭田螺”。鉴别诊断,①慢性湿疹:皮损常呈对称性,为多形性,界限不清,真菌检查阴性。②汗疱疹:多发生于手足多汗患者,对称发生,夏秋较重。往往自然消退。易致继发感染。真菌检查阴性。现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癣105例,临床收到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病105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45例,青壮年72例,老年人33例,合并其他部位真菌病的20例,病程最长的10余年,最短的2 d,反复发作者58例,首次发病者47例。 1.2 临床分型 1.2.1 角化过度型此型皮损表现为角化过度,皮肤皲裂,四季均有发病,常对称,并可波及整个足部。 1.2.2 丘疹鳞屑型皮损以小片状脱屑及在增厚的边缘出现的红斑、丘疹为主,为手足癣中最常见的类型。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 南中华医学会 ⑤血源性:当出现眼底异常、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皮下结节等表现 而血培养阴性时,临床能除外其他的感染部位,亦要高度怀疑存在血源性真菌 感染。 SANY SANY GX8Q8-GNHHJ8-HHMHGN#

3.微生物学检查:所有标本应为新鲜、合格标本。其检测手段包括传统的真菌涂片、培养技术以及新近的基于非培养的诊断技术。包括:(1)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2)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他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3)在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4)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Wml);(5)更换尿管前后的 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CFU/ml );(6)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标本刷(PSB)等手段获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抱了或真菌培养阳性;(7)经胸、腹、盆腔引流管 /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税/抱子或真菌培养阳性;(8)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如子或培养阳性;(9)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或P-1, 3-D葡聚糖(G试验)检测连续2次阳性。 五、重症患者TFT的预防 1.一般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尽可能保护解剖生理屏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已存在解剖生理屏障损伤或进行了必要的有创操作后,应注意积极保护并尽早恢复屏障的完整性。如尽早拔除留置的导管,缩短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早日转为肠内营养等;对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需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加强对ICU环境的监控,进行分区管理,建立隔离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探视制度及洗手制度等,减少交又感染的儿率。对病房、仪器、管路等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尽可能减少灰尘,避免污水存留,并加强病房的通风。此外,尚需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力度,开展医院感染监控,了解侵袭性真菌在当地的病种及其流行状况。 推荐意见1:预防IFT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尽可能保护并早期恢复解剖生理屏障(推荐级别为E级) 推荐意见2:预防IFI需加强对ICU环境的监控(推荐级别为E级)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LT

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引起疾病。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由真性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常为致命性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包括念珠菌与曲霉,多侵犯免疫功能受损的宿主。念珠菌、曲霉、隐球菌、毛霉是最常见的引起IFI的病原菌。 1.致病性念珠菌: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 念珠菌培养产生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除光滑念珠菌外,大部分念珠菌在玉米吐温琼脂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假菌丝及芽孢,白念珠菌还可产生厚膜孢子。在37℃血清中培养2~3h,可长出芽管,是重要的实验室鉴别特征。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无致病性。作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只有在机体防御机制受损时才会致病。其毒力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念珠菌与组织的黏附性、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的双相性等,同时念珠菌感染与机体防御功能密切相关。 2.致病性曲霉:曲霉为条件致病菌,致病性曲霉的种群主要包括烟曲霉、黄曲霉和土曲霉等。曲霉的鉴定主要依赖形态学特征:通常以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头的颜色进行群的划分;然后以分生孢子的形态和颜色、产孢结构的数目、顶囊的形态以及有性孢子的形态等进行种的鉴定。培养条件应标准化,常用的培养基为察氏琼脂或察氏酵母浸膏琼脂。 曲霉孢子约2~5μm大小,易在空气中悬浮。吸入孢子后可引起曲霉病,肺和鼻窦最易受累,依据宿主的免疫状态可产生多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曲霉可成为过敏原或引起肺或鼻窦的限局性感染;对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曲霉可在肺或鼻窦处大量生长,然后播散至身体其他器官。 3.致病性隐球菌:隐球菌属中新生隐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它包括两个变种,即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前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存在于鸽粪等鸟类的排泄物中,几乎所有的AIDS患者并发的隐球菌感染均是由该变种引起;后者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可从桉树中分离到。

伊曲康唑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外用治疗足癣

伊曲康唑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外用治疗足癣 汪若秋;黄思红;林益钱;张淑兰;施建荣 【摘要】@@ 笔者采用伊曲康唑胶囊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 rn入选病例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具有典型的足癣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阳性;性别不限,年龄16~60岁.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肝、心、肾等系统疾病者;3个月内系统使用过抗真菌药物,2周内局部外用过抗真菌药物者.共选取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门诊就诊的符合上述条件的足癣患者11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1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8~57岁,平均35.5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39.1个月.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0(020)001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足癣;伊曲康唑;萘替芬酮康唑 【作者】汪若秋;黄思红;林益钱;张淑兰;施建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州,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州,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州,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州,325000;浙江省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 州,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笔者采用伊曲康唑胶囊口服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皮肤科门诊患者,具有典型的足癣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阳性;性别不限,年龄16~60岁。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严重肝、心、肾等系统疾病者;3个月内系统使用过抗真菌药物,2周内局部外用过抗真菌药物者。共选取 2008年 7月~2009年 3月在门诊就诊的符合上述条件的足癣患者 115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61例,男 24例、女 36例,年龄 18~57岁,平均 35.5岁,病程 1个月~20年,平均 39.1个月。对照组 54例,男 20例,女 32例,年龄 16~60岁,平均 40.1岁,病程 3个月~20年,平均 45.6个月。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商名名:易启康)1次200mg,1天 1次,口服,连续 7天;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商品名:必亮)涂抹患处,1天 2次,连续使用 2周。对照组单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涂抹患处,1天2次,连续使用 4周。由首诊医生负责,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2周末、治疗 4周末和疗程结束后 4周(即8周末)进行随访,并对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和真菌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指标:包括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水疱、浸渍糜烂、鳞屑、角化和瘙痒。各指标按 0=无、1=轻、2=中、3=重进行评分。同时进行真菌镜检。治疗前后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症状和体征疗效指数 100%,真菌直接镜检阴性;显效:症状和体征疗效指数60%~99%,真菌直接镜检阴性;进步:症状和体征疗效指数 30%~59%,真菌直接镜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是经卫生部门正式批准成立的医疗机构。也是一家在中医事业发展中独树一帜的特色中医馆。锦医堂自成立以来,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默默耕耘于望、闻、问、切与辩证施治之妙方良药的开拓与创新,通过运用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对治疗常规疾病,如妇科疾病,骨科疾病,皮肤病,内科疾病,不孕不育、亚健康调理等病种一直走在了中医药科技与学术的前沿,对非常规性疑难杂症疾病也独树一帜,是一所真正具有特色中医的中医馆。锦医堂一直以来都以“锦医为民,药效为民”为服务宗旨,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看名医更难的问题。 锦医堂宗旨: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的建筑面积达到400平方米,是一所以中医特色专科为主,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特色中医馆。锦医堂一直以来都秉承厚德载物,仁术济世的精神,倡导师承学习、汇聚名老中医的诊疗会堂;“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锦医为民,药效为民”的服务理念,为群众提供优雅舒适的就医环境和养生保健咨询。锦医堂“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中医特色为优势”的崭新姿态,“高质量、高水平、人性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不断努力,争创“上海第一中医馆”,同时欢迎广大患者前来锦医堂咨询、就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简化流程,缩短拿药等候时间,馆内开设了简易门诊;方便周边社区居民老、弱、残病人就医,并有代煎药代送服务上门,顾客除看病开药外,还可以免费测量血压并咨询用药,家庭药箱备药咨询;远程顾客还可预约免费接送班车。 实力打造上海第一中医馆 《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上医治未病” 意指行医者里最高明的医生不是等人有了病后才去治疗,而是通过提前介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尚未发生疾病征兆前,通过检测调理等一系列预防手段消灭尚未形成的疾病。为了让中医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中医学“上医”理念的新一轮高潮,上海锦医堂中医馆在行医的职业精神中不但首推“治未病”行医理念,而且结合了中国国情,全力以赴的做好“治已病”工作。锦医堂还特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国内著名中医专家参加门诊;汇集、整理各民间偏方、老中医经验方和科学配方、名药为特色,挖掘传统优势养生保健方法,为老百姓提供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进补、中医体质调养等中医药保健服务。通过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中医文化建设。 锦医堂名老中医简介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范文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 (讨论稿)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 SSTI)临床上常见而复杂,涉及众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方法尚待规范。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于2008年6月8日在北京针对SSTI诊断及治疗进行专题研讨,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参加的专家:朱学骏、郑志忠、王宝玺、李恒进、孙秋宁、马琳、项蕾红、温海、姚志荣、曾凡钦、郝飞、高天文、方方、李航、冉玉平、王辉等)。 一、定义和范畴 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支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的范畴。 二、发病诱因及病原菌 (一)发病诱因: 1.生理性皮肤屏障障碍:小儿皮肤薄嫩,防御功能尚不健全,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外观正常皮肤引起感染。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加之皮肤合成抗菌物质能力下降,也是易发生SSTI的原因。 2.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足癣等,均因皮肤炎症或疾病本身破坏皮肤屏障,继发细菌感染。 3.创伤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擦伤、刀割伤、手术切口、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部位细微的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某些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放射治疗等,或外科疗法包括化学剥脱术、封包疗法、皮肤磨削术、刮除术、切割术、皮肤移植、毛发移植等均可诱发SSTI。特殊情况如动物或人咬伤也可以发生SSTI。 4.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并发SSTI。 (二)常见感染来源及与病原菌关系: 常见引起SSTI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按照院内外感染来源,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版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临床上常见而复杂,涉及众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方法尚待规范。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于2008年6月8日在北京针对SSTI诊断及治疗进行专题研讨,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1.定义和范畴 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的范畴。 2 发病诱因及病原菌 2.I发病诱因 2.1.1 生理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小儿皮肤薄嫩。防御功能尚不健全,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外观正常皮肤引起感染。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加之皮肤合成抗菌物质能力下降,也是易发生SSTI的原因。 2.1.2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足癣等,均因皮肤炎症或疾病本身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继发细菌感染。 2.1.3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擦伤、刀割伤、手术切口、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部位细微的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某些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放射治疗等,或外科疗法包括化学剥脱术、封包疗法、皮肤磨削术、刮除术、切割术、皮肤移植、毛发移植等均可诱发SSTI。动物或人咬伤也可以发生SSTI。 2.1.4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SSTI。 2.2常见感染源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常见引起SSTI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按照院内外感染来源,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SSTI(community acquired—SSTI.CA —SSTI)和院内SSTI(hospital acquired-SSTI,HA—SSTll两大类.在HA—SSTI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例较高。常见浅表局限性SSTl.其病原菌相对简单且明确,主要是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的情况下,如糖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瘾者、手术后伤口感染、艾滋病患者以及动物和人咬伤的情况下.其SSTI相关的致病菌就十分复杂,条件性或少见的致病菌常常成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甚至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刚。 3 诊断 3.1一般诊断 询问病史,尤其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SSTI的诊断和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十分重要。体格检杳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外.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以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是无并发症SSTI,还是复杂SSTI,是否需要外科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无感染性休克等征象。 3.2分级、分类诊断 分类诊断是帮助制定SSTI处理程序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l分为4级,l级: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但须除外蜂窝织炎;2级: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中毒症状重,或至少有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感染危及生命。按SSTI复杂程度分为单纯SSTI和复杂SSTI(cSSTI),后者指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或有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 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 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目前我国主要是参考国际足病工作者与 美国糖尿病足病学组制定的指南。但是,由于我国糖尿病足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足病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 病足诊治指南。 一、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二、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 国外资料显示在所有的非外伤性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占40% - 60%,在糖尿病相关的低位远端截肢中,有85%是发生在足部溃疡后。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的患病率为4%〜10%。国内多中心硏究资料显示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19.5%[1]。单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为35.4%[2]O我国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31.6%⑶。 三、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间歇跛行症状。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静息痛,趾端出现坏疽,足跟或跖趾关节受压部位出现溃疡,部分患者可肢体感染。 四、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一)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 g的压力)。检查开始前,通常在患者手掌或前臂试用该尼龙丝2 ~ 3次,让患者感受10 g尼龙丝产生压力的正常感觉。测试应对双侧足部进行检查;每个检查点施压时间约2 ~ 3 s ,时间不宜过长; 检查部位应避开月并月氐、水疱和溃疡面等;建议检测点为第1、3、5趾腹,第1、3、5跖骨头处,足心,足掌外侧,足跟及足背第1、2跖骨间共10 个点,患者有2个或2个以上感觉异常点则视为异常。 2・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在进行前,首先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患者乳突处让其感受音叉的振动,然后分别置于双足的骨性凸起部位进行t匕较检查(第1跖趾关节内侧,内外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