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政区沿革

[重庆市]简称“渝”。以隋、唐时曾在此置渝州,故名。南宋绍熙元年(1190)以光宗潜邸升恭州为重庆府,元改重庆路,明洪武中复改重庆府。1913年废府,为巴县。1927年始设重庆市。据《名声志》称:“重庆者,以介乎顺、绍二庆之间也。”按,旧顺庆府,即今南充市;绍庆府,即今彭水县。“重庆”以介乎在顺庆、绍庆二府之间而得名。

1949年11月30日,重庆市解放后,为中央直辖市。辖18市辖区(以序数为名)。

1950年1月,川东行署区的北碚管理局划归重庆市。2月,北碚管理局改名为北碚行政管理处。6月,撤销第二、三、四、五、六、七区,并入第一区;撤销第十三区、十四区,合并设为第三区;撤销第八、十七区,合并设立第四区;撤销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区,设第五、六区(以第十二区和第十五、十一两区大部分设第五区,以第十八区和第十一、十五两区的一部分设第六区);第十六区改名为第七区。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市成立。重庆市辖7区及北碚行政管理处。

1951年6月,将北碚行政管理处划归川东行署区;川东行署区的巴县(驻马王坪)划归重庆市。辖7区、1县。

1952年,重庆市属西南行政委员会领导。9月,四川省的北碚市及綦江、长寿、江北(驻水土镇,今北碚区东南)3县划归重庆市。10月,撤销重庆市第六区,并入第五区;撤销第七区,并入第二区。年内,巴县驻地由马王坪迁至南温泉。重庆市辖5区、1市、4县。

1953年1月,将巴县、綦江、江北3县划归四川省江津专区;长寿县划归四川省涪陵专区。3月,西南行政委员会管辖的重庆市改为中央直辖,仍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管;撤销北碚市,设立重庆市第六区。重庆市辖6区。

1954年6月,中央直辖的重庆市划归四川省,为四川省辖市。辖6区(以序数为名)。

1955年1月,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的平坝、兴文、中朝、青林、上坝、板辽、天桥、茶园、大坝、农林、庙坝、民权、桃子、营寨、王家坝、景星、青山17乡划归重庆市。以南川县的万盛镇、邓家乡、大垭乡、腰子乡、丛林乡、簸箕乡、綦江县的建设乡、青年乡、精灵乡及贵州省桐梓县的平坝乡、兴文乡、中朝乡、青林乡、上坝乡、板文乡、天桥乡、茶园乡、大坝乡、农林乡、庙坝乡、民权乡、桃子乡、云寨乡、王家坝乡、景星乡、青山乡设立重庆市南桐矿区。10月,重庆市第一区改名为市中区。第二区改名为江北区,第三区改名为沙坪坝区,第四区改名为九龙坡区,第五区改名为南岸区,第六区改名为北碚区。重庆市辖6区、1矿区。

1959年4月,原属江津地区的巴县(驻渔洞镇,即今巴南区驻地鱼洞镇)、綦江2县和原属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重庆市。辖6区、1矿区、3县。

1965年4月,以九龙坡区的部分地区设立大渡口区。重庆市辖7区、1矿区、3县。

1974年l0月,以大足县邮亭区双路公社和原通公社的青春、天星、白鹤、天桥大队、龙水区土桥公社的茅店、新民大队设立重庆市双桥区。重庆市辖8区、1矿区、3县。

1977年9月,原属江津地区的江北县(驻两路镇,即今渝北区驻地两路镇)划归重庆市。辖8区、1矿区、4县。

1983年3月,原永川地区所属的永川、江津、台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划归重庆市。重庆市辖8区、1矿区、12县。

1992年8月,撤销永川、合川、江津3县,分别改设永川、台川、江津3市(均为县级)。重庆市辖8区、1矿区、3市、9县。

1993年2月,将重庆市南桐矿区改名为万盛区。重庆市辖9区、3市、9县。

1994年12月,同意扩大重庆市市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的行政区域;市中区改名为渝中区。渝中区辖原市中区的七星岗、较场口、解放碑、朝天门、望龙门、南纪门、菜园坝、两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沟11个街道办事处和从沙坪坝区划入的大坪、化龙桥2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和平路。江北区辖华新、

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五里店、寸滩、江北城7个街道办事处和唐家沱镇,从南岸区划入的郭家沱街道办事处,从江北县划入的鱼嘴镇、复盛镇、五宝乡。区人民政府驻华新街。南岸区辖南坪、龙门浩、海棠溪、玄坛庙、弹子石、大佛段、铜元局、花园路8个街道办事处和南坪、南山、峡口、涂山、鸡冠石、黄桷垭6镇,从巴县划入的长生桥、迎龙、广阳3镇。区人民政府驻南坪万寿桥。沙坪坝区辖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井口、詹家溪、石井坡、童家桥、渝碚路、天星桥、土垮、新桥、山洞、歌乐山13个街道办事处和覃家岗、歌乐山、井口3镇,从巴县划入的陈家桥、曾家、虎溪、西永、土主、青木关、凤凰、回龙坝8镇和中粱乡。区人民政府驻小龙坎。大渡口区辖新山村、跃进村、九宫庙3个街道办事处,从九龙坡区划入的茄子溪街道办事处和八桥、建胜2镇,从巴县划入的跳蹬镇。区人民政府驻新小村。九龙坡区辖杨家坪、谢家塆、石坪桥、黄桷坪、中梁山5个街道办事处和九龙、华岩2镇,从沙坪坝划入的石桥铺街道办事处、石桥镇,从巴县划入的西彭、铜罐驿、陶家、白市驿、巴福、走马、金风、含谷8镇和石桥乡。区人民政府驻杨家坪。北碚区辖天生、朝阳2个街道办事处和歇马、龙凤桥、天府、童家溪、澄江、蔡家岗、东阳、北温泉、施家梁9镇,从江北县划入的水土、复兴、静关、柳荫、三圣、偏岩6 镇和皮家山、石坝2乡。区人民政府驻碚峡西路。撤销江北县、巴县,设立渝北区,巴南区。渝北区辖原江北县的两路、沙坪、回兴、石坪、龙溪、人和、大竹林、礼嘉、鸳鸯、木耳、王家、兴隆、茨竹、大塆、中河、龙兴、洛碛、石船、麻柳沱、统景、大盛21镇和古路、高嘴、永庆、石鞋、华秦、天堡寨、舒家、关兴、张关、明月、龙安、白岩、黄印、悦来14乡。区人民政府驻两路镇。巴南区辖原巴县的鱼洞、鹿角、惠民、木洞、青山、丰盛、双河口、麻柳嘴、二圣、五布、东泉、姜家、天星寺、天赐、接龙、小观、花石、石龙、石滩、一品、安澜、跳石、圣灯山、百节、界石、南彭、公平27镇和清溪、清和、白鹤塘、凉水、双新、和平桥、龙岗、陈家、仁流、南龙、忠兴、石岗12乡,从九龙坡区划入的李家沱、土桥2个街道办事处和花溪、南泉2镇。区人民政府驻鱼洞镇。经调整后,重庆市共辖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11区和长寿(驻城关区)、綦江(驻古南镇)、潼南(驻梓潼镇)、铜梁(驻巴川镇)、大足(驻龙岗镇)、荣昌(驻昌元镇)、璧山(驻璧城镇)7县;江津、合川、永川3市由省直辖,委托重庆市代管。重庆市辖11区、3市、7县。

1997年3月14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通过,复设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区域。撒销万县市及所辖的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重庆市万县区。同时,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管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6县;梁平、城口2县由重庆市直接管理。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原涪陵市管辖的南川、丰都、垫江、武隆4县市由重庆市直接管理。撤销黔江地区,设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1998年5月,将万县区改名为万州区,万县移民开发区改名为“万州移民开发区”。

2000年6月,撤销万州移民开发区,原万州移民开发区代管的忠县、开县、云阳、巫山、巫溪5县由市直辖;撤销黔江开发区,原黔江开发区代管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由市直辖;撤销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改设重庆市黔江区,区人民政府驻联合镇。

2001年12月,撤销长寿县,改设重庆市长寿区,区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重庆市辖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万州、涪陵、黔江、长寿15市辖区,合川、永川、江津、南川4 市,綦江(驻古南镇)、潼南(驻梓潼镇)、铜梁(驻巴川镇)、大足(驻龙岗镇)、荣昌(驻昌元镇)、壁山(驻壁城镇)、垫江(驻桂溪镇)、武隆(驻巷口镇)、丰都(驻三合镇)、城口(驻葛城镇)、粱平(驻梁山镇)、开县(驻

汉丰镇)、巫溪(驻城厢镇)、巫山(驻巫峡镇)、奉节(驻永安镇)、云阳(驻青龙嘴)、忠县(驻忠州镇)17县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驻南宾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驻汉葭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钟多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中和镇)。

[第三行政督察区、璧山专区、江津专区、江津地区、永川地区] 1949年,仍设第三行政督察区,督察公署驻永川县。辖江津(驻城守镇,即今江津市驻地几江镇)、璧山、合川、永川、荣昌、大足、铜梁、江北(驻大石乡,即今重庆市渝北区西南大竹林镇)、巴县(驻重庆市)、綦江10县及北碚管理局(驻朝阳镇)。

1950年1月,改名壁山专区(后改江津专区),划归川东行署区。1952年8月改属四川省。专署驻江津县。辖合川市及江津(驻白沙镇,在今江津市西南)、壁山、合川(驻合川市)、永川、荣昌、大足、铜梁7县。

1953年1月,重庆市的巴县(驻南温泉,即今巴南区东北南泉镇)、綦江、江北(驻水土镇,在今北碚区东南)3县划入江津专区。辖1市、10县。

1956年,江津县驻地由白沙镇迁至城关镇。

1957年l0月,撤销合川市,并入合川县。辖10县。

1959年4月,将巴县、綦江2县划归重庆市。江津专区辖8县。

1961年12月,江津专区驻地由江津县迁至永川县。

1965年11月,江北县驻地由水土镇迁至两路公社(今渝北区驻地两路镇)。

1968年,江津专区改称江津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永川县。辖江津、台川、铜梁、永川、大足、荣昌、璧山、江北(驻两路公社)8县。

1976年2月,原属绵阳地区的潼南县划入江津地区。辖9县。

1977年9月,将江北县划归重庆市。辖8县。

1981年7月,江津地区改名为永川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永川县。辖永川、江津、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8县。

1983年3月,撤销永川地区,原永川地区所属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8县划归重庆市。

[万县市] 1952年8月,原川东行署区的万县市改属四川省。12月划归万县专区。

1992年12月,撤销万县地区及万县市、万县,设立万县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龙宝区高笋塘。万县市设立龙宝、天城、五桥3个市辖区。龙宝区辖龙宝镇、武陵镇,19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龙宝镇;天城区辖天城乡等31个乡、3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驻天城乡;五桥区辖五桥镇等5个镇及4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五桥镇。原万县地区的开县、忠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8县划归万县市。万县市辖3区、8县。

1997年3月,将万县市及所属龙宝、天城、五桥3区和奉节(驻永安镇)、开县(驻汉丰镇)、云阳(驻青龙嘴)、城口(驻葛城镇)、忠县(驻忠州镇)、梁平(驻梁山镇)、巫溪(驻城厢镇)、巫山(驻巫峡镇)8县划归重庆直辖市。

[第九行政督察区、万县专区、万县地区] 1949年,仍设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公署驻万县。辖万县(驻城守镇,即今万州区驻地)、开县、城口(驻复兴镇,即今葛城镇)、巫溪、云阳(驻云阳镇,在今云阳县东)、奉节、巫山、忠县、石砫9县。

1950年1月,设立万县专区,划归川东行署区。1952年8月改属四川省。12月,万县市划归万县专区。专署驻万县市。辖万县市及万县(驻沙河镇)、奉节、开县、云阳、城口、忠县、巫溪、巫山8县。

1953年3月,原大竹专区的粱平县划入万县专区。辖1市、9县。

1968年,万县专区改称万县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万县市。辖万县市及万县(驻沙河镇)、开县、云阳、奉节、忠县、梁平、城口、巫溪、巫山9县。

1992年1月,云阳县驻地由云阳镇迁至双江镇青龙嘴。12月,撤销万县地区及万县市、万县,设立地级万县市。将开县、忠县、梁平、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8县划归万县市。

[涪陵市] 1983年9月,撤销涪陵县,改设涪陵市(县级),属涪陵地区,为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95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枳城区。涪陵市新设枳城区和李渡区。枳城区辖原县级涪陵市的敦仁、崇义、荔枝、江东4个街道办事处及黄旗、龙桥、白涛、焦石、珍溪、清溪、南沱、百胜8镇和山窝、罗云、卷洞、丛云、仁义、中峰6乡,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东路。李渡区辖原县级涪陵市的李渡、蔺市、马武、新妙、龙潭、青羊、石沱、堡子、镇安、义和、致韩11镇和明家、增福、两汇、石龙、同乐、酒店6乡,区人民政府驻李渡镇。原涪陵地区的垫江、武隆、丰都3县划归涪陵市;原涪陵地区的南川市由省直辖,委托涪陵市代管。涪陵市辖枳城、李渡2区,南川市及垫江(驻桂溪镇)、武隆(驻巷口镇)、丰都(驻汇南乡秀才湾,后设三合镇)3县。

1997年3月,涪陵市及所属枳城、李渡2区,南川市及垫江、武隆、丰都3县划归重庆直辖市。

[第八行政督察区、涪陵专区、涪陵地区] 1949年,仍设第八行政督察区,督察公署驻酉阳县。辖涪陵、酆都、彭水(驻汉葭镇)、武隆(驻巷口镇)、南川、酉阳(驻钟多镇)、秀山(驻中和镇)、黔江(驻联合镇)8县。

1950年1月,设立涪陵专区,划归川东行署区。1952年8月改属四川省。专署驻涪陵县。辖涪陵、酆都、石硅、彭水(驻汉葭镇)、武隆(驻巷口镇)、南川6县。12月,原酉阳专区的黔江、酉阳(驻钟多镇)、秀山(驻中和镇)3县并入。涪陵专区辖9县。

1953年1月,重庆市的长寿县划入涪陵专区。3月,原大竹专区的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辖11县。

1958年9月,酆都县改名为丰都县。

1959年4月,将长寿县划归重庆市。6月,石砫县改名为石柱县。涪陵专区辖l0县。

1968年,涪陵专区改称涪陵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涪陵县。辖涪陵、垫江、丰都、石柱、秀山(驻中和镇)、酉阳(驻钟多镇)、黔江、彭水(驻汉葭镇)、武隆(驻巷口镇)、南川l0县。

1983年9月,撤销涪陵县,改设涪陵市(县级)。11月,撤销黔江县,改设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84年11月7日,撤销秀山县,改设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同年4月批准)。11月10日,撤销彭水县,改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3年11月批准)。11月11日,撤销酉阳县,改设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同年4月批准)。11月18日,撤销石柱县,改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3年11月批准)。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及垫江(驻桂溪镇)、丰都(驻名山镇)、武隆(驻巷口镇)、南川(驻隆化镇)4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驻南宾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钟多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驻汉葭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中和镇)、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联合镇)。

1988年5月,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划出设立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及垫江(驻桂溪镇)、武隆(驻巷口镇)、丰都(驻名山镇)、南川(驻隆化镇)4县。

1994年4月,撤销南川县,改设南川市(县级)。涪陵地区辖1市、3县。

1995年3月,丰都县驻地由名山镇迁至汇南乡秀才湾。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原涪陵地区的垫江、武隆、丰都3县划归涪陵市;南川市由省直辖,委托涪陵市代管。

[酉阳专区] 1952年8月,酉阳专区改属四川省。专署驻酉阳县。辖酉阳(驻钟多镇)、秀山(驻中和镇)、黔江3县。12月,撤销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

[黔江地区] 1988年5月,设立黔江地区,地区行政公署驻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涪陵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驻南宾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中和镇)、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钟多镇)、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驻联合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驻汉葭镇)划归黔江地区。

1997年3月,将黔江地区所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划归重庆直辖市。

(14)川东行署区

1950年1月,设川东行署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行署驻重庆市黄桷桠。分设璧山、大竹、万县、涪陵、酉阳5专区。5月,由万县析置万县市(县级),由川东行署区直辖。

1951年6月,重庆市的北碚行政管理处划归川东行署区。撤销北碚行政管理处,设立北碚市(县级),由行署区直辖。将江津专区的巴县划归重庆市。

1952年2月,川东行署区驻地由重庆市黄桷桠迁至北碚市。8月,撤销川东行署区,与川南、川西、川北3行署区合并、恢复四川省。

[北碚管理局、北碚行政管理处、北碚市] 1950年1月,川东行署区的北碚管理局划归重庆市。2月,北碚管理局改名为北碚行政管理处。

1951年6月,重庆市的北碚行政管理处划归川东行署区;撤销北碚行政管理处,改设北碚市(县级),由行署区直辖。

1952年8月,北碚市划归四川省,由重庆市领导。

[万县市] 1950年5月,以万县部分地区设立万县市(县级),由川东行署区直辖。

1952年8月,万县市改属四川省。12月,将万县市划归万县专区。

[璧山专区、江津专区] 1950年1月,原第三行政督察区改名为璧山专区,属川东行署区。专署驻璧山县。辖璧山、江津(驻城守镇,即今江津市驻地几江镇)、巴县(驻重庆市)、合川、江北(驻唐家沱乡,即今重庆市渝中区东北唐家沱镇)、綦江、永川、荣昌(驻昌元镇)、大足(驻西城镇)、铜梁(驻巴川镇)10县。

1951年3月,江北县驻地由唐家沱迁至水土镇。4月,江津县驻地由城守镇迁至白沙镇(在今江津市西南)。璧山专区驻地由璧山县迁至江津县;璧山专区改名为江津专区。6月,将巴县划归重庆市。

1952年4月,以合川县城区设立合川市(县级),属江津专区。8月,江津专区改属四川省。

[大竹专区] 1950年1月,原第十行政督察区改名为大竹专区,属川东行署区。专署驻大竹县。将长寿县划归涪陵专区。大竹专区辖大竹、梁山、垫江、邻水、广安、渠县6县。

1952年8月,大竹专区改属四川省。

[万县专区] 1950年1月,设立万县专区,属川东行署区,专署驻万县市。5月,以万县部分地区设立万县市(县级),由行署区直辖。将石砫县划归涪陵专区。万县专区辖万县(驻沙河子)、开县、城口、巫溪、云阳(驻云阳镇,在今县东)、奉节、巫山、忠县8县。

1952年3月,湖北省建始县铜鼓乡划归四川省万县专区巫山县。6月,四川省万县专区奉节县的龙门、楠杨、柏杨3乡划归湖北省利川县。8月,万县专区改属四川省。

[涪陵专区] 1950年1月,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名为涪陵专区,属川东行署区,专署驻涪陵县。原属万县专区的石砫县和原属大竹专区的长寿县划入涪陵专区。将酉阳、秀山、黔江3县划归酉阳专区。涪陵专区辖涪陵、长寿、酆都、石砫、彭水(驻汉葭镇)、武隆(驻巷口镇)、南川7县。

1952年8月,涪陵专区改属四川省。

[酉阳专区] 1950年,设立酉阳专区,属川东行署区,专署驻酉阳县。领导原属涪陵专区的酉阳(驻钟多镇)、秀山(驻中和镇)、黔江3县。

1952年8月,酉阳专区改属四川省。12月。撤销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传六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陆丰政区沿革变化报告

古代陆丰政区及东海镇与碣石镇历史变化 摘要:“安陆”是陆丰县以前的旧称,该县位于今广东省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其建置析合不定,至雍正九年始建置县,保持稳定。并以《陆丰县志》为根基,基本厘清县历史沿革及东海镇和碣石镇历史,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丰,东海,碣石,置县,沿革 本文选取陆丰县及其两个重要的城镇来进行对古代陆丰地区行政区划沿革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加强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认识。 一、陆丰县历史变化 (一)陆丰地理位置 陆丰县地处广东沿海,陆丰地形依山面海。北部多为山地,中部和南部沿海以丘陵台地居多,螺河和乌坎河的中下游沿岸多为冲积平原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陆丰县地理位置险要。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故《陆丰县志》称其为“滨海要区,惠(州)、潮(州)孔道也”。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中记载这一地区:“府(惠州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自秦至清,陆丰县地域名称和所辖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其历史地位也沉浮不定,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 (二)魏晋南北朝以前时期情况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在陆丰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沿海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大禹分天下九州,即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时陆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加强地方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36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设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等四县,陆丰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 西汉南越平定后,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在辽阔疆域基础上,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岭南地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中宿县。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东晋成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陆丰地则属海丰县。 (三)隋唐时期安陆县的“置”与“废” 隋文帝时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州治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但隋炀帝将州改为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陆丰县。 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

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221年(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223年(魏黄初四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浔阳。412年(安帝义熙八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 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1927年(民国16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1932年(民国21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1938年(民国27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1942年(民国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1948年(民国37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重庆市行政区划代码

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行政区划名称500000000000 000 重庆市500100000000 000 市辖区500101000000 000 万州区500101001000 000 高笋塘街道办事处500101001001 111 东方广场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2 111 乌龙池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3 111 王家坡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4 111 太白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5 111 甘家院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6 111 苗圃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7 111 望江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8 111 高笋塘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09 111 电报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01010 111 西山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0 000 太白街道办事处500101017001 111 青羊宫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2 111 白岩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3 111 桂花堰塘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4 111 桔园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5 111 孙家书房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6 111 文化里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7 111 国本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8 111 复兴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09 111 和平路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0 111 红光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1 111 南池沟社区居委会500101017012 111 吴家湾社区居委会500101017200 112 太白村委会500101017201 220 永宁村委会500101017202 112 红光村委会500101017203 112 万二村委会500101018000 000 牌楼街道办事处500101018001 111 牌楼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2 111 袁家墩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3 111 搭马桥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4 111 太平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5 111 观音岩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6 111 印合石社区居委会500101018007 111 万安社区居委会500101018200 220 石峰村委会500101019000 000 双河口街道办事处500101019001 111 螺蛳包社区居委会500101019002 111 学堂湾社区居委会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编辑版

-*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 东城区110101 西城区110102 朝阳区110105 丰台区110106 石景山区110107 海淀区110108 门头沟区110109 房山区110111 通州区110112 顺义区110113 昌平区110114 大兴区110115 怀柔区110116 平谷区110117 密云区110118 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 和平区120101 河东区120102 河西区120103 南开区120104 河北区120105 红桥区120106 东丽区120110 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 北辰区120113 武清区120114 宝坻区120115 滨海新区120116 宁河区120117 静海区120118 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 石家庄市130100 唐山市130200 秦皇岛市130300 邯郸市130400 邢台市130500 保定市130600 张家口市130700

-* 承德市130800 沧州市130900 廊坊市131000 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 太原市140100 大同市140200 阳泉市140300 长治市140400 晋城市140500 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 运城市140800 忻州市140900 临汾市141000 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 呼和浩特市150100 包头市150200 乌海市150300 赤峰市150400 通辽市150500 鄂尔多斯市150600 呼伦贝尔市150700 巴彦淖尔市150800 乌兰察布市150900 兴安盟152200 锡林郭勒盟152500 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 沈阳市210100 大连市210200 鞍山市210300 抚顺市210400 本溪市210500 丹东市210600 锦州市210700 营口市210800 阜新市210900 辽阳市211000 盘锦市211100 铁岭市211200 朝阳市211300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河南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原创)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原创) 鄂州市行政区划沿革 鄂州市,帝尧时为樊国,夏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今大冶金牛镇)。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战国时为鄂邑。 秦置鄂县,属衡山郡。两汉鄂县属江夏郡。公元前201年刘邦封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郡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六县,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同年吴改武昌郡为江夏郡,江夏郡仍治武昌县。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九月迁都建业,武昌县为吴陪都。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吴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治今鄂城区),

同时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仍治武昌县),属荆州。 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夏口)。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武昌县。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废北新州,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治今黄石市城区)三县。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并入武昌县,废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唐武德初年,武昌县属鄂州,天宝年间属江夏郡,乾元年间属鄂州。 1221年(南宋嘉定十四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领武昌县),次年改名寿昌军,为江西路治所。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仍为武昌县,还隶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仍领武昌县。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四年),寿昌军升为寿昌府(散府,仍领武昌县)。1301年(元大德五年),废寿昌府,武昌县改属武昌路。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陈友谅占领武昌县,县治一度迁保安。明清两代,武昌县属武昌府。

行政区划代码完整版

省省区域代码市区市区域代码 北京市110000东城区110101西城区110102朝阳区110105丰台区110106石景山区110107海淀区110108门头沟区110109房山区110111通州区110112顺义区110113昌平区110114大兴区110115怀柔区110116平谷区110117密云区110118延庆区110119 天津市120000和平区120101河东区120102河西区120103南开区120104河北区120105红桥区120106东丽区120110西青区120111

津南区120112北辰区120113武清区120114宝坻区120115滨海新区120116宁河区120117静海区120118蓟州区120119 河北省130000石家庄市130100唐山市130200秦皇岛市130300邯郸市130400邢台市130500保定市130600张家口市130700承德市130800沧州市130900廊坊市131000衡水市131100 山西省140000太原市140100大同市140200阳泉市140300长治市140400晋城市140500朔州市140600

晋中市140700运城市140800忻州市140900临汾市141000吕梁市141100 内蒙古自治区150000呼和浩特市150100包头市150200乌海市150300赤峰市150400通辽市150500鄂尔多斯市150600呼伦贝尔市150700巴彦淖尔市150800乌兰察布市150900兴安盟152200锡林郭勒盟152500阿拉善盟152900 辽宁省210000沈阳市210100大连市210200鞍山市210300抚顺市210400本溪市210500丹东市210600锦州市210700营口市210800

(完整版)最新行政区划一览表

国家级新区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 北京市 昌平区朝阳区大兴区东城区房山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密云区平谷区石景山区顺义区通州区西城区延庆区 天津市 宝坻区北辰区滨海新区东丽区和平区河北区河东区河西区红桥区蓟县津南区静海区南开区宁河区武清区西青区 上海市 宝山区崇明县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长宁区 重庆市 巴南区北碚区璧山区城口县大渡口区大足区垫江县丰都县奉节县涪陵区合川区江北区江津区九龙坡区 开县梁平县南岸区南川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綦江区黔江区荣昌区沙坪坝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铜梁区潼南区 万州区巫山县巫溪县武隆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川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渝北区渝中区云阳县长寿区忠县 安徽省 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瑶海区包河区巢湖市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 安庆市大观区怀宁县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市望江县宿松县宜秀区迎江区岳西县 蚌埠市蚌山区龙子湖区禹会区淮上区固镇县怀远县五河县 亳州市谯城区利辛县蒙城县涡阳县 池州市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 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定远县凤阳县来安县明光市全椒县天长市 阜阳市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阜南县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颍上县 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 淮南市田家庵区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凤台县寿县 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祁门县歙县休宁县黟县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叶集区 马鞍山市雨山区花山区博望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 铜陵市铜官区郊区义安区枞阳县 芜湖市鸠江区弋江区三山区镜湖区繁昌县南陵县芜湖县无为县 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灵璧县泗县萧县 宣城市宣州区广德县绩溪县泾县郎溪县宁国市旌德县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南京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1949年后)。 行政区划 南京市面积6600平方千米。市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 玄武区面积80.97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18。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珠江路455号。 白下区面积30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02。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太平南路69号。 秦淮区面积22.69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01。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秦虹路1号。 建邺区面积80.87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04。区人民政府设在江东中路269号 鼓楼区面积26.62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09。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山西路124号。 下关区面积30.91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11。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中山北路540号。栖霞区面积376.09平方千米。邮政编码210046。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枢东路1号。 雨花台区面积134.60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12。区人民政府设在南京市雨花南路2号。江宁区面积1572.87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1100。区人民政府设在江宁区上元大街369号。浦口区面积902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1800。区人民政府设在浦口区天浦路6号。 六合区面积1485.5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0031。区人民政府设在六合区雄州南路268号。溧水县面积1067.26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1200。县人民政府设在溧水县永阳镇大东门街68号。 高淳县面积802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11300。县人民政府设在高淳县镇兴路228号。 历史沿革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下设13个区。8月增设1个郊区。10月,南京市的大黄洲、小黄洲划归安徽省的和县管辖。12月,苏南区的句容、江宁县,皖南的当涂县,苏北的六合县,皖北的江浦、和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月,华东局决定将江宁、句容县仍划归苏南的镇江专区,六合县仍划归苏北的扬州专区。当涂、江浦、和县划归安徽省管辖。6月,南京市重新划区,将13个市区和1个郊区划为11个市区和1个陵园区。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江苏建省,1953年1月江苏正式建省。南京市改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直辖市,为江苏省省会所在地。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南京市。1958年7月15日,常州专区所属江宁县和扬州专区所属江浦、六合2县划归南京市。1962年5月8日,江宁县划归镇江专区,江浦、六合县划归扬州专区。 1964年,南京设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区、栖霞区。1970年,增设钟山区。 1971年3月11日,原六合地区所属江浦县和镇江地区所属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75年,扬州地区所属六合县重又划归南京市领导。南京市辖3县。撤销钟山区,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