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主要内容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我们做得最为艰辛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部

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知识创新。

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们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推广的。

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

一、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1、专家评价:传统听评课“去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传统听评课存在一个“去专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简单处理,集中表现在这么四点:一是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三是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四是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其次是‘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崔教授提到,一些人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并非出于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再次是评课的形式化,很多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另外,“去专业”还表现为“不合而作”。崔允漷把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进行了描述:一是“评课专业户”,该类人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然而评课是他们的中心工作;二是“模仿专

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三是“听课任务户”,即听课就是为了听课,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任何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的现象一定程度地说明了听评课应有的专业性的丧失。”崔教授总结说。

2、改革趋势:听评课期待“三大转变”

传统听评课方式存在“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那么应如何改变这类状况呢?崔允漷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

崔允漷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或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评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于目前正在探索实践的“课堂观察”方式,崔允漷很认可,他认为“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越是欣赏花朵的美丽,越是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于勤奋的人来说,他的成功都是有道理的,而他的失败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找不到原因的。当我们去听他人的课时,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相信上课人一定是勤奋的,对这堂课而言,还应该是全力以赴了;虽然每个人的课堂总是有不少的优点,也会有不少的缺点,但如果让我们向上课人学习,似乎优点更容易找到原因,而缺点往往没有原因,即使有原因也是上课人本人所难以克服的。因此,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听课人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去批判上课人的缺点是什么,而是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是什么。由于上课人已经尽力了,表明对课堂教学中缺陷的弥补已经超出了上课人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当听课人指出上课人的缺陷时,除了让上课人对自己越发没有信心之外,似乎对上课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经常听评课的教师应该非常有体会,当你为上课人指出课堂缺陷之后,虽然上课人在理性上都认可,可到了下一次上课时这些缺陷依旧存在。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上课人不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事实上并非如此,不是上课人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而是他接受了他人的意见,但并没有能力来实施或者在他看来

也没有必要实施他人的意见,而且往往是前者阻碍了教师对课堂缺陷的修正。更重要的是,当听课人只是指出对方的课堂缺陷时,这对听课人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总是看见他人缺点的人,并不能证明这就是自己的优点。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在课堂观察中,上课人往往是被动的,听课人是主动的,问题在于听课人是用自己的主动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还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在上面已经讲过,当听课人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时,不但找不到产生缺点的原因,而且还打击上课人与听课人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其实课堂教学在行为层面上的经验往往是不可以迁移,因为它是镶嵌在上课人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课堂教学的背景之中的;真正能够为上课人带来收获的,并不是简单模仿上课人的成功经验,而是探索与学习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通过对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原因的移植,来优化与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情境,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当埋首于自己的课堂时,既不敢肯定自己的优势,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劣势。当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学习了他人的课堂优势,吸取了他人的课堂劣势之后,就会反身识别自己的课堂优势与劣势了。其实区分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容易的,困难在于如何处置自己识别出来的优势与劣势。每个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前者见效快,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后者见效慢,操作起来也更有难度。其实,不管你如何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补上来的东西永远都不如自己生出来的持久,如果有过补牙经历的教师对此应该有深刻的体会。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与此相反,拓展出来的课堂优势,既有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又与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相匹配,往往会更为持久,而且更有利于自己课堂教学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因此,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你的课堂教学,都不是绝对地发现与认可你的课堂优势,而这种评价模式压抑了许多教师的专业发展;事实上也杜绝了许多教师走“通过拓展自己课堂优势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这条专业成长之路。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但回避课堂教学劣势的主要途径,却是反观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当我们进入他人的课堂,他人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上课人的优点与缺点都表露出来了;更有意义的是,听课人通过他人真实课堂的观察,还可以影射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只不过听课人的缺点,可能是与上课人的优点对比而得以显现,也可能因为和上课人的缺点同一而显现。

对听课人来说,并非所有的教学不足都是需要避免的,也不是所有的教学不足都是可以避免的。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教学优点越多,教学缺点越少,课堂教学就越富有创造性与艺术性;可是,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艺术化而非技术性的工作,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全部是教师的教学优点,也不可能全部是教师的教学缺点,课堂教学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工作。当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通过与上课人的优点相比而发现自己的缺点时,这就意味着有可能自己的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虽然弥补的方式方法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但从讲课人的成功之道中却是可以获得较大的启示。当教师发现自己与上课人有着同样的课堂缺点时,表明自己的课堂缺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可能这些课堂缺点要么是不需要避免的,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为听课人有此课堂缺点寻找到了安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寻找到了自信。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当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考虑课堂教学对讲课人与听课人的影响,往往只会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一些策略性或者技术性的思考;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当听课人给讲课人提出很多课堂建议之后,虽然讲课人在理论上非常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上却很少付诸实践,因为听课人与讲课人的人生经历与教育环境不同,所以他人的策略性或者技术性的建议就很难在自己的课堂中得以实践。当听课人从课堂观察中发现了讲课人的教学优势时,绝大多少情况都是听课人对讲课人的教学成功表示由衷的赞赏;可他回到自己的课堂中,只有极少数他人的课堂优势能够被借鉴与实践。道理还是一样,因为听课人与上课人的人生经历与教育环境不同,这些在此地成功的教学策略在彼处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

要充分地发现课堂观察的功能,就必须站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上来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我们完全可以套用“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来说明课堂教学,那就是“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种课堂教学”,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的体现。可是,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都是一样的,但课堂教学的失败却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意味着不管是谁的课堂教学,它都有着属于课堂教学自身的规律性,而这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只是机械而又单一地顺应课堂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是成功的,而且往往是不成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遵循课堂教学基本规律的课堂教学,是肯定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的,我们将在课堂要素与结构中再阐述。

三、课堂观察的理念

走进他人的课堂,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在他人课堂中观察到什么内容。当自己穿了件黑色的衣服,你会突然发现人群中穿黑色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当你买了辆永久牌自行车,你会发现那么多的人居然都骑永久牌自行车。其实,别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别人骑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并不会因为你的行动或者观察而发生改变,之所以你觉得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发生了变化,而你的行动会下意识地满足你对生活环境的预期,从而在环境中搜索与寻找与你的预期相一致的事件或者现象。课堂观察也是这样,你听多少课,你怎么听课,这本身只是数量与技术问题;真正决定课堂观察结果与功能的,并不是数量与技术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课堂观察理念,你有着什么样的课堂观察理念,你也就在证明与拓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特征。完全可以说,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1、“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走进他人的课堂,并不是去做他人课堂的镜子,而是做自己课堂的大使。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目的走近他人的课堂时,课堂观察这项活动就是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而出发的,这会让我们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成就感,而不是单纯地对他人课堂进行“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般的卖弄。如果

我们只是做他人课堂的镜子,在他人的课堂中,我们就会忘记自己的课堂,一味地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的确,在他人的课堂中,体验与品味他人课堂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这只是课堂观察的任务而已;而课堂观察追求的目的,并不在于品味与鉴别他人课堂,而是考虑如何更好地建设自己的课堂。

其实,如果不把观察他人课堂建立在建设自己课堂的意识之上,也就很难深刻地体验与认知他人的课堂。当我们听他人的课时,往往会缩小他人的课堂优势并放大他人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人的课堂优势是机会所致,而他人的课堂劣势是客观存在;但在自己课堂中,又往往会放大自己的课堂优势并缩小自己的课堂劣势,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课堂优势是客观努力的结果,而自己的课堂劣势是偶尔为之。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出发点来参与和体验他人课堂时,就会更乐意于认可并借鉴他人的优势,就会易于理解他人的课堂劣势,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回避掉。

2、“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的确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不在于站在教师立场上如何设计与策划,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捷而又有力,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3、“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听课者作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课堂观察中既容易“断章取义”,又容易将“教什么”与“怎么教”割裂开来,而两者的综合会使得听课者更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演”,而忽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作为听课者,我们往往是他人课堂教学的“插入者”而不是“跟随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对他人课堂有全程的了解,可是越是阶段性的课堂观察,越容易放大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从而忽略教师在课堂前后的铺毡。作为听课者,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可能有教师那么深刻,既然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已经慢了一拍,所以我们更乐于把观察重点放在教学活动上,从而忽略“怎么教”与“教什么”之间的关系。

要提高课堂观察的品质,不是在课堂观察中如何表现自己的“听评课能力”,而是更有效地拓展自己课堂观察的视野,在观察上课人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的同时,更要将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把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恢复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其实不管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表现,“教什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当“怎么教”凌驾于“教什么”之上时,这就是课堂“华而不实”的典型表现。当我们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并不是看他人教学活动的多姿多彩,而是看教学活动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实现教学功能,也就是将“教什么”诠释得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4、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在传统的观点中,总认为课堂观察的重心肯定是课堂,课堂观察的目的也就是欣赏他人的课堂优势,识别他人的课堂劣势;反观自己的课堂劣势,延伸自己的课堂优势。可是,不管你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了上课人多少优势,当你回到自己课堂时,能够照搬照用的还是微乎其微;不管你对上课人的课堂劣势提出了多么宝贵的意见,可当你下次再去听课时,上课人还是我行我素地延续自己的课堂风格,你的宝贵意见

效果并不明显。同样,对于自己也是如此,尽管通过与他人课堂的对比,你识别出了自己的课堂劣势,但更多时候是为自己的课堂劣势寻找借口而不是理由;你认识到了自己的课堂优势,可真正要让你延伸自己的课堂优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弥补自己的缺陷更大。所以,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课堂观察功能,但要在实践中发挥实效,就不再是那么简单了。

由此可见,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正是借助于对上课人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听课人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不管别人怎么关心自己的课堂,也不管别人对你的课堂提出多么宝贵的意见,你的课堂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导,总是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既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支撑,也受自己课堂教学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变课堂教学品质,必须通过改变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才可能实现。

要听好别人的课,首先得把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在所有听课的准备活动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察理念。但是课堂观察理念并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听课人课堂教学理念的自然沉淀。听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前者可以让后者进展得更快,但却无法取代后者。所以,每位教师在走进他人的课堂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观察理念,这些课堂观察理念有着别人所没有的长处,也有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短处;之所以在这儿把自己所主张并在实践中尝试的课堂观察理念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够在彼此课堂观察理念的交互与碰撞中,能够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长处更多,让自己课堂理念中的短处更少。并不希望,也不可能让这些课堂观察理念“侵入”阅读者的课堂观察理念之中,但相信“浸入”阅读者的课堂观察理念还是有可能的。

(本讲稿主要依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的有关文献整理而成)

[1]“课堂观察”颠覆传统听评课来自网络:济南育英中学教科研博客2009-03-03 15:33

[2] 课堂观察:听评课的常识与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

[3]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崔允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

一、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

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有日常性、专业性和合作性三个特性。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前,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课中,知道要聚焦什么,记录什么;课后,知道依据什么,建议什么。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格文化的形成。

三、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怎么学、怎么教、学效果、课堂文化)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的提出。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整体感受如何?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

四、基本程序;1、课前会议。以开课老师说课为主,再确定具体的分工。

例:经过再次商讨,八位观察者确定的观察点如下:

喻融:课程性质·目标·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切性曹晓卫:教师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过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钟慧:教师教学·呈示·主要呈示行为及有效性

屠飞燕:教师教学·对话·对话的有效性路雅琴:教师教学·指导·指导的有效性

彭小妹:课程性质·实施·情境·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姜平:教师教学·评价·获取评价信息和利用评价信息

吴江林:学生学习·达成与生成/课堂文化·思考与创新

2、课中观察:例: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呈示·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对话·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指导·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机智·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例:教师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量表设计:·观察维度:教师教学·呈示/对话/指导

·研究问题:教师突破教学难点的步骤、行为、逻辑性和效果怎样?

相关教学步骤与教学难点的

关系

指导的有效性

讲解板书动作提问理答指导

种群的概念理解为什么

基因库的概念 要提出种群、基本库、基因

频率 的概念

基因频率的概念

例3(1)基因

概率的计算 掌握基因频率相关计算和分析的学科 方法

例3(2)配子 概率的计算 例3(3)随机

交配的计算

3、课后会议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第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例:郑老师课后反思目标达成 从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的概念上来看,最终应该基本在成了,但是学生运用不熟练,在课堂中几次纠缠于概念的分辨,概念教学过程处理得不够好,没有能够先落实好概念,再深入运用概念。

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及行为变化上来看,学生通过分析、梳理,应该清楚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模型也做出来了。但在最后的“梳理·建模”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仍然不够顺利,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概念教学上。

其次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例:路雅琴:我观察的是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预习新知”部分,郑超利用节奏和重音变化进行了阅读指导。利用师生和生生评价的方式对作业进行了指导,较好地实现了这部分学习目标。

我还想说的是,郑超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不断提示学生“还有什么可能性?”“把想到的可能性到黑板上展示出来”……这会不会打断学生的思路?我还看到,小组活动一分钟不到,郑超就参加到了学生的讨论,是不是介入过早了?看来,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待提高。

最后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例: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A 、本节课的容量过大,是导致部分学习目标达成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B 、四个核心概念的教学,应先分析概念的属性,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设计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应用的学习过程,构建有层次的概念体系,这节课在这一方面还需改进。

C 、通过创设情境,由情境产生问题,以问题驱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形成开放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D 、模型方法和假说——演绎方法是模块2的两种重要逻辑方法,将他们巧妙地落实到课堂学习环节的设计上,是本堂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值得今后多去尝试。

E 、郑超并不是一位激情洋溢的教师,性格上比较沉稳,但对创设情境、利用模型方法展开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若能长期研究下去,可能会形成富有理性和逻辑性的教学风格,可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练习题精编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练习题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练习题 壹、选择题 1、某土方工程挖方量为10000m3,已知该土的Ks=1.25,K′s=1.05,实际需运走的土方量是()m3。 A.800m3 B.962m3 C.1250m3 D.1050m3 2、2、影响土方边坡大小的因素有() A.土的颗粒大小 B.土的类别 C.土的含水率 D.土的运输方法 3、环状轻型井点井点管包围的面积为314m2,则假想半径为() A.5m B.10m C.15m D.20m 4、某地下室开挖工程,地下水位较高,可能发生流砂现象,其坑壁支撑宜选用()。 A.横撑式 B.锚锭式 C.斜柱式 D.板桩 5、地下水位较低的基坑,深8m,土层为Ⅲ类干黄土,则选择的挖土机械应为() A.推土机 B.反铲挖土机 C.拉铲挖土机 D.正铲挖土机 6、基槽填土工程选用的压实机械为() A.平碾 B.羊足碾 C.蛙式打夯机 D.推土机 7、检查填方质量的依据是() A.施工控制干密度 B.土的最大干密度 C.实际干密度 D.压实系数 8、预制桩强度达到()方能运输 A.70% B.75% C.100% D.5N/mm2 9、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时,才可打桩作业。 A.50% B.70% C.90% D.100% 10、预制桩的沉桩方法有()

A.锤击沉桩 B.静力沉桩 C.振动沉桩 D.水冲沉桩 1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打桩方式宜采用() A.重锤高击 B.轻锤高击 C.重锤低击 D.轻锤低击 12、当桩距小于4倍桩边长时预制桩的沉桩顺序为() A.自中部向四周施打 B.自俩边向中央施打 C.由壹侧向单方向施打 D.自中部向俩侧施打 13、护筒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施工中起()作用 A.导向 B.定位 C.保护孔口 D.防渗 14、充盈系数检查()等桩的质量事故 A.断桩 B.吊脚桩 C.瓶颈桩 D.滞桩 15、壹步架高度壹般为()。 A.0.6m B.1.2m C.1.5m D.2.0m 16、砖墙砌体灰缝厚度壹般应控制在()左右。 A.8mm B.10mm C.12mm D.15mm 17、普通粘土砖墙的砌筑,应选用()。 A.水泥砂浆 B.混合砂浆 C.粘土砂浆 D.石灰砂浆 18、滑升模板施工时,混凝土的出模强度宜控制在()N/mm2 A.0.1~0.3 B.1~3 C.10~30 D.0.01~0.03 19、柱子模板可在()即可拆除。 A.混凝土达到50%强度 B.混凝土达到70%强度 C.混凝土成型 D.混凝土达到100%强度 20、钢筋弯曲90度的量度差值是()

教学观察报告

课堂教学观察报告 课堂教学观察被人们称为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作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课堂,也可以观察自己的课堂,选择一个观察点来进行研究,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建构。 进入课堂观察之前需要预设一些具体的“靶子”,即观察的视角与切入的维度。但是这种维度有很多,如何才能体现化学课程的特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 l) 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 是否有效? ( 2) 教师是如何教的? 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 3) 这堂课是什么课? 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 4) 我在该课堂呆了40 或45 分钟, 我的整体感受如何?如果让教师们描述课堂是什么, 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事实上, 不能描述课堂的构成, 当然也就难以理解课堂, 难以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教师理解课堂、反思课堂、改进课堂, 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品质。第二, 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比如观察提问, 其要素就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 越秀中学隋亮所谓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中小学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情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显然这是一条不同于高校教师学院式的研究之路,其实践指向性极为明确: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改进实践,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行动研究成为当下基础教育届教师们一种普遍性、有效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就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面向教育情境,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现场研究,重视个案的价值,追求“在行动中研究”和“在研究中行动”(也就是《教师如何做研究》所倡导的“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理念)。 在我看来,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就是一本积极倡导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好书。其背后的理念(我这里只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研究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将教师从繁重、机械性的工作状态解放出来,改善教师课堂行为及与学生交往等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可以说,读任何一本书,只要抓住了结构框架以及内容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抓住了这本的要害,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阅读

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层、低效的阅读。 这本书我在暑假看了两遍,这两天又利用中午时间大致重温了一下。不过这次阅读较之前两次阅读,字里行间却是飘出无限亲切------或许因为这次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角色进行阅读的缘故。在阅读中我一边思索理解文章内容,一边反观对照自己十一正式上班以来的教育教学行为事实。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是我可以直接借鉴的显性内容。 正式上课以来,每次课堂教学后,有些想法感受,我就写下来。叙写成文本后,我总有一种极愉悦的成就感和舒畅,而在这种积极心理的背后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更为重要。那么将思考叙写成文本的价值何在?其价值在于:“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纪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的时候,他(她)也就是在梳理着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 通过每次将思考感受的文本叙写,我及时、清晰理清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及主要问题,对其后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及行动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我将这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定为“倡导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行文至此却依旧点滴未提,有偏题之嫌。其实上文只是我对《教师如何做研究》内容及其理念的大致看法,我所要特别表达的乃是对问题意识和行动意识的思考,尽管字数不多。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地问题意识”我觉着这句话说得还

物理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 一、【背景】 (一)任课教师:严老师 (二)教学内容:物质的比热容 (三)观察维度:教师提问引导有效性、课堂学生实验、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二、【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我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物质的比热容这节课,1课时,标准课。 (三)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第十三章热和能的第三节比热容,该课程是本章的核心课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必须予以重视。 (四)分析学情 本章内容趣味性比较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微观又抽象,这些因素对于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具体的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课上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思考、分析以及推理。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土木工程施工题库

第十一章施工组织概论 一、选择题1)下列(A)不属于工程施工程序。 A. 设计文件阶段 B. 签订施工合同 C. 做好施工准备 D. 组织施工 2)工程施工程序的第一个阶段是(A)。 A. 承接施工任务 B. 签订施工合同 C. 做好施工准备 D. 提出开工报告 3)建筑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最大区别是建筑产品具有(D)。 A. 固定性 B. 庞大性 C. 多样性 D. 综合性 4)下列(B)项不是建筑施工的特点。 A. 流动性 B. 高投入性 C. 工期长 D. 单件性 5)下列(A)项不是技术资料准备内容。 A.社会劳动力调查 B.熟悉和会审图纸 C.编制施工图预算 D.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6)下列(D)不属于施工现场准备。 A.三通一平 B.测量放线 C.搭设临时设施 D.地方材料准备 7)在工业建设中,拟建一个化肥厂,则该项目是一个(C)。 A.单项工程 B.单位工程 C.建设项目 D.分部分项工程 8)凡是具有单独设计,可独立施工,竣工后可单独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称为一个(A)。 A.单项工程 B.单位工程 C.分部工程 D.分项工程 9)征地拆迁是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程序的哪个阶段(B)。 A.实施阶段 B.准备阶段 C.决策阶段 D.实施规划阶段 10)图纸会审,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施工程序的哪个阶段(D)。 A.承接施工任务,鉴定施工合同 B.进行工程验收交付使用 C.精心组织施工、加强各项管理 D.落实施工准备,提出开工报告 11)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设计,编制时共有内容是(C)。 A. 施工部署 B. 技术经济指标 C. 工程概况 D. 各项资源的需要量计划 二、问答题 1.什么是“三通一平”?答:“三通一平”是指路通、水通、电通和平整场地。 第十二章流水施工原理 一、填空题 1.组织流水施工的三种方式分别为全等节拍流水、成倍节拍流水、分别流水。 2.在施工对象上划分施工段,是以主导施工过程的需要划分的。 3.确定施工项目每班工作人数,应满足最小劳动组合和最小工作面的要求。 4.非节奏流水施工的流水步距计算采用累加数列的方法。 5.组织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有工艺参数、时间参数和空间参数。 6.根据流水施工节拍特征不同,流水施工可分为节奏性和非节奏性。 7.流水施工的空间参数包括工作面和施工段。 8.一个专业工作队在一个施工段上工作的持续时间称为流水节拍,用符号D i表示。 9.常见的施工组织方式有依次施工、平行施工和流水施工。 二、名词解释 1.流水节拍:是指某一施工过程在一个施工段上工作的延续时间。 2.流水步距:两个相邻施工过程进入同一施工段中开始施工的时间间隔。 3.工作面:某专业工种的工人在从事施工项目产品施工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活动空间。4.流水强度:每一个施工过程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叫流水强度,又称流水能力和生产能力。5.成倍节拍流水:流水施工时,遇到不同施工过程之间流水节拍互成倍数,此组织即为成倍节拍专业流水。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夸张的脸》课堂观察报告及听评课记录

《夸张的脸》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汇总

《森林王国》课堂教学听评课记录 地点:胜利第二十三中学 内容:《森林王国》课后评议 参加人员:艺体综合教研组全体教师 会议实录: 任松青:本课在教授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本课的重点是制作动物剪纸作品,当学生欣赏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心里是十分满足的,这样满足的心里融入到美术课中,感染了学生,也把课堂氛围创造了出来,学生在课堂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从合作的精神中得到快乐,认识团结的力量。 尤亭俊:这节课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可以教给孩子们实用的美术知识,还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智慧火花,更是难能可贵。学生的制作采用自主的方法,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制作,合作能增强孩子的协作精神。最后的评价环节比较仓促,学生的作品还需进一步完善。 孙玉玲:本课教学中老师运用微课程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将剪纸的制作这一知识点直观形象化了,这一微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渗透了课堂德育思想。将美术知识加以渗透一步步地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并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提高了课堂效率。 黄爱春:我觉得这次听课非常有实效性,能让我们看出老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另外结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设计的课堂观察报告,还将目标细分在各个环节中,这样以来,老师们就能很清楚的找到自己课堂过程中失误及仍需提高的环节,对于下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帮助。我认为在老师的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制作完成后,探究玩偶的各种玩法,很好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热情。

读《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丛书有感

读《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丛书有感 发表时间:2014-05-30T13:54:29.357Z 来源:《教育学》2014年3月(总第64期)供稿作者:刘述壮 [导读] 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精神态度决定生活状态,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刘述壮山东省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265800 最近,《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一书我读了两遍,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该书把如何有效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作为出发点,高屋建地的为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打出了初步的框架,确定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四种课堂教学模式、三个种类的八个教学策略,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章,从研究背景、教学原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通过看这本书,它唤醒了我学习教学理论的热情,使我决定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以下几点做起,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一、用爱催化爱 以对学生负责任的爱,鞭策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精神态度决定生活状态,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成功源于热爱,让我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之情精心地准备每一堂课,让我们带着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细心揣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做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让我们以自己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催化出学生们对学习、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高效课堂》这本书其中一个角度是从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优秀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二、用心奏响和谐之音 1.巧用激励性语言,树立学生信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记得观看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视频《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在“珠”学习中,一学生说“这个字,还是宝莲珠的珠。”于教师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教师这样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又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说:“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起来。“招字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展昭的昭的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与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又帮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这样的即时激励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更突出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可持续性。个体生命的潜力尽在于此,师生情感的共鸣尽在于此,课堂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也尽在于此。 2.捕捉学生智慧,生成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境。这些意外中或许就蕴含着某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所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先的设计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的真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流于形式,缺乏生气和乐趣。如果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敏锐地捕捉到“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一起来找找“搭不好”的原因……,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特征。如果学生能经历这个 “对话”的过程,有收获的不只是那些搭不好长方体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他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收获远不止这些,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洗礼,态度受到熏陶,方法获得启迪,这对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弥足珍贵。老师也不例外,他们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得到了磨砺、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也使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会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和谐高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心走出一条自省、自强、自创的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浅谈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他一些研究方法,或者是从观察法发展来(如实验法),或者要建立在观察法所提供事实的基础上(如经验总结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观察是一切研究方法的“细胞”,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主要介绍观察法在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堂观察可划分不同的类别。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利用课堂观察。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对课堂观察的一些分类。 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从是否借助仪器分: (1)直接观察——凭借观察者自身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外界事物的方法。 优点:直接观察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 (2)间接观察——观察者借助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活动的方法。 优点:间接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中观察者的感官限制,可供日后重复观测和反复分析。现行的观察常需要以间接观察作为辅助手段,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会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 局限:要求有较高的摄录技术。 2、参与型观察和非参与型观察 从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1)参与型观察——研究者要参加到被研究对象所在的群体中去进行观察,并参与他所观察的活动。参与的方式有两种:①观察者隐蔽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与观察对象生活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被当作自己人,在不影响对方行为和思想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完全参与的观察。②观察者不改变身份进入观察群体,参与活动,但可能被观察对象看作“客人”。是不完全观察。 在课堂观察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不完全参与观察。 优点:消除心理距离,了解较真实情况。 缺点:容易相互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2)非参与型观察——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所进行的观察。 优点:不受被观察者影响,比较客观公正。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试题库与答案--附答案

建筑施工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方工程 一、填空题 1 土方工程的施工往往具有:工程量大、劳动繁重、施工条件复杂等特点。2.土方施工中,按照土的开挖难易程度划分,土可分为松软土、普通土、坚土、砂砾坚土、软石、次坚石、坚石、特坚石八类。 3 土方施工中要考虑土的可松性,是由于土方工程量是以自然状态的体积来计算的,土的可松性用可松性系数来表示。 4 影响土方边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土质、开挖深度、施工工期、地下水水位、坡顶荷载、气候条件因素。 5 计算水井系统时,水井可分承压完整井、承压非完整井、无压完整井、无压非完整井。 6 一般轻型井点的管路系统包括滤管、井点管、弯联管、总管。 7 填土的压实方法有碾压、夯实、振动压实,其中夯实、振动压实适用于非粘性土。 8 防治流砂的方法水下挖土法、冻结法、枯水期施工、抢挖法、加设支护结构、井点降水。 9 单斗挖掘机机根据工作装置可装成正铲、反铲、抓铲、拉铲等类型。10.土的工程分类是按土开挖的难易程度将土分为八大类。 11 轻型井点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大小与深度、土质、地下水位高低与流向、降水深度要求而定。 12 填土压实方法有碾压法、夯实法、振动压实法。 13.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有土的含水量、铺土厚度、压实功。 14 流砂产生的原因是GD 大于等于r,防治流砂的方法有改变动水压力方向、增大动水压力路经等。 15 基坑坑壁支护的类型有加固型、支挡型、混合型三种。 16板桩设计的五要素入土深度、截面弯矩、支点反力、拉锚长度、板桩位移。 17 基坑降水的方法有水坑降水法、井点降水法。 18 井点降水根据开挖深度不一样,渗流速度不一样,可划分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和深井井点五种类型。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牢固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体制、制度、管理、科技进步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开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新科技、新能源、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能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材型工业生产体系,高效降耗型综合运输体系,合理布局的城镇发展体系,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就是要使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已经不是那种“今年瓜好卖,明年多种瓜”式的临时的、分散的、局部的适应性调整,而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整体协调性的重大调整。它要求把生态、协调、可持续等概念引入到农村各产业、乡镇经济与社会,以至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中,这就提出了三者联动、互动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提问来表现。所以,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察背景 新课改的呼声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但不同的提问模式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师有效性提问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经过统计发现这个教学提问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如何确保有效性提问,是课堂质量的关键。 教学有效性提问只要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根据教学目标,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制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精心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提问还能提高信息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编制《教师有效提问观察表》,对初三政治课堂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教师提问在思品课堂上的有效性。 第一次课堂观察课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次课堂观察课题:《走向世界的中国》 三、观察的班级情况 初三(1)班人数37人,男生20人,女生17人。执教者既教政治,又教历史,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接触较多,所以学生在日常教学及情感上给予的支持和配合较多。而且学生较活跃,课堂气氛较轻松,和谐。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已半学期,学生已经懂得了学习初三政治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已学了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本框奠定了基础。 四、观察与统计 为最大限度的保持课堂的原生态,课前并没有跟开课老师进行过交流。课堂配备摄像机,保证能够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对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教师提问记录表 问题类型具体类型问题数量统计 有效问题1、铺垫型765.1% 2、思考型30 3、提醒型17 小计54 低效问题4、过易的1030.1% 5、过难的1 6、无意义重复的11 7、表达含糊不清的1 小计25 无效问题4 4.8% 其他问题“是不是”很多

读《课堂研究》有感

读《课堂研究》有感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作者:平蓉静儿(廖良蓉)《课堂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课堂研究》这本书主要从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课堂研究的视点、课堂研究的方略、课堂研究与教师成长四方面论证了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所,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空间,“课堂研究”绝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活动。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前,中小学正在实现从“教堂”转向“学堂”。正因为如此,我利用今年暑假读完了该书,主要收获如下: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 钟启泉在书中说道:“核心素养”的界定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学校教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递”,而需要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就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展开新的课堂研究,聚焦新的“学习发展模式”的创造,借以实现课堂的转型。是的,对于课堂,一线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们时时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孩子去发现、理解所学教材的意义,并且要付诸实际行动;在当今的教学中,体验与经验必须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与教师的沟通,与同学的沟通,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共同体学习中,每个学生可以借助对话或者活动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可见,学习并不是一味的单枪匹马,这属于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教师面前,儿童都应该以自己的见解、观点、经验为背景的拥有社会意识的存在,而教师也是作为拥有社会意识的主体参与教学的。 二、课堂研究的视点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儿童的学习。认知科学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与现实的建构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情境之中借助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而得以展开的。活动系统模型则进一步表明,课堂研究不能仅仅解决满足于学习情境的描述与分析,还在于设计、革新学习的情境,亦即揭示从“情境依存”到“情境再造”的教学创造的逻辑。我很欣赏、很赞同钟启泉教授的说法。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善于交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孩子所处的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无人与之交流,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加之有的老师的教学又忽视小组合作交流,害怕因为交流过多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极大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发展。要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而居,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相应的信息,从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与智能。人际关系互动有利于孩子适应社会、孩子只有经常地与同伴、成人交往,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交往能力强让孩子受益终身,父母、教师必须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有很多种,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自己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总的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方式两种。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rating scale)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量表,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依据对象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category systems)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分类体系包括编码体系(如美国课堂观察研究专家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和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在预设的单位时间内,编码体系对发生的一切行为都予以记录;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只记录不同的行为种类。 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1)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2)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4)技术记录,即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定量的记录方式和定性的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试题A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试题A 考试形式:闭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本卷面成绩站课程成绩100%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标清题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土方施工中要考虑土的可松性,是由于土方工程量是以体积来计算的,土的可松性用来表示。 2.水在土中的渗流速率与水力坡度成正比,其中水力坡度是指。 3.填土压实方法有、、 4.一般轻型井点的管路系统包括、、、 5.填方作业时,土的压实度与压实功、,有关。 6.桩基础荷载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 7.钢筋砼预制桩的打桩顺序一般有:、、 8.地下连续墙不仅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在施工中还兼有和的作用。 9.定型组合式钢模板体系由模板、和组成。拆模时一般遵循,的原则。 10.钢筋的连接可采取绑扎连接、和三种形式。 11.钢筋冷拉采用的方法有、。 12.在泵送混凝土配管设计时,为了减少阻力,应尽可能减少、和橡胶管的量。 13.大体积砼的浇筑方案有、、 14.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孔道留设的常用方法包括、 和。 15.后张法预应力张拉的总体原则是以避免侧弯和扭曲。 16.用预埋波纹管留设孔道时,对和的直线预应力筋,应采用两端张拉,这是为了。 17.砌筑工程的质量要求总结起来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灰浆饱满,,接槎可靠。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关于正铲挖土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B. 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C. 开挖停机面以下的I—IV类土; D. 开挖停机面以上的I—IV类土 2.当用单斗挖掘机开挖基槽时,宜采用的工作装置为。 A.正铲B.反铲C.拉铲D.抓铲 3.砼灌注桩按成孔方法可分为以下四类:①钻孔灌注桩;②沉管灌注桩;③人工挖孔灌注桩; ④爆扩灌注桩。其中,属于挤土成孔的为。 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 4.当桩距小于四倍的桩断面尺寸时,应考虑桩对土的挤压,适合的打桩顺序可采用__ ____ A. 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B. 从四周向中间进行 C. 从两端向中间进行 D. 从中间向四周进行 5.现场施工中,柱子竖向钢筋的连接应优先采用。 A.闪光对焊B.绑扎连接C.电渣压力焊D.电弧焊 6.对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稳定性起增强作用的构件包括_____ _。 A. 连墙杆 B. 横向斜撑 C. 抛撑 D. 剪刀撑 7.为保证混凝土在拆模后不产生损伤或破坏,跨距6米的梁和悬挑长度1.2米的阳台拆模时应分别达到设计强度的 A.50% 和75%;B.75% 和75%; C.75% 和100%;D.100% 和100%; 8.在钢筋下料时,因90度的弯折考虑的量度误差应取 A.0.25d B. 0.5d C. 0.85d D. 2d 9.预应力钢筋张拉程序中的持荷2min 的作用是。 A.降低钢筋的塑性变形B.提高钢筋的强度 C.减少钢筋预应力损失D.保证张拉施工安全 10.影响现浇混凝土对模板侧压力的因素有 A.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B 混凝土的重度 C. 混凝土的浇注速度; D.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 11.下面的施工部位不宜留设施工缝的是。 A.柱顶梁的下部; B.墙体门洞口过梁跨中; C.次梁靠近主梁的1/3范围内; D.单向板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 12.关于钢筋的连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受力筋的连接不宜多于两处;

2015年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项目

2015年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项目 专家评审会方案 为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重点新型工业化项目的实施,根据《郴州市市本级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郴财企〔2015〕2号)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组织召开2015年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项目专家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作为2015年度专项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评审方式 1、确定专家名单。评审会由市经信委会同市财政局聘请行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从专家库中随机抽签)。 2、专家查看资料。专家对照评审标准认真查看资料。 3、专家组集中评审。企业负责人向专家组介绍项目情况并 回答专家提问,专家根据企业提供的项目资料和企业负责人的答辩情况给出项目评审分数,所有专家的评审分的平均分作为项目的综合得分。对有争议的项目,可集中讨论形成综合评价意见和评审分数。

二、评审内容及分值设定(总分100分) 专家按照政策符合性、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项目技术水平、项目社会经济效益、项目实施条件、财务状况等6个方面评审打分。 1、政策符合性评价(15分):主要评价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郴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郴办发〔2015〕 18号)、《郴州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郴政办发〔2014〕30号)和《郴州市市本级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郴财企〔2015〕2号)、《郴州市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和《郴州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项规划》。 2、企业创新发展能力评价(20分):主要是指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重点是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资产状况、销售收入、管理水平、品牌建设等方面的评价。 3、项目技术水平评价(20分):主要指对项目采用的技术路线、工艺和装备的先进性,以及投产后主要产品技术水平等进行评价。 4、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价(10分):主要对项目完成后在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扩大就业、带动全市或当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况调查报告 福建大田湖美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因此抓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抓课堂教学的改革。我校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工作重点,把形成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工作重点,把形成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重心,从学情、校情出发,提出“三阶段八环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于2016年9月新学年开始时,在湖美中学七年段先行先试,现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预计2018年,此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全面推行。现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试行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学校定时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不定期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工作,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解决改革中带来的困惑,探索适合学校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主要表现有教师独霸课堂,以“灌输”为主。教师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一百个放心,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师的设计被动学习,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我讲什么?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主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 探索实验“三阶段八环节”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这种新模式具有三个阶段:“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分层优化”。 2、这种新模式具有八个教学环节:(1)创设教学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指导学生自学;(4)检测自学效果;(5)教师精讲点拨;(6)分层施教,分类指导;(7)课堂巩固训练;(8)教学小结提升。 五、课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有许多方面需要探索、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有许多经验需要提炼。 调研中我们发现有7个具体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时机不恰当、有的学生不会合作、有的合作乱而无序,真正合作的学生少。 2、学生展示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有的展示的问题价值低、有的展示的形式单调、有的展示没有重点、有的展示随意性大,真正展示的学生少。 3、教师点拨拓展不力。重点是有的抓不住学生问题的闪光点、有的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该点拨时不点拨、有的该拓展时不会拓展,教师的导学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 4、学生的“动”是表面的动。体现为有的学生身动而心未动、有的仍然是被动而非主动、有的课堂只是浅层次的“动”,课堂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热闹。 5、课堂反馈检测不落实。有的没有检测内容、有的没有检测时间、有的检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测,课堂检测、堂堂清成为一种空想。 6、课堂开放是“伪”开放。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教师仍然讲的多、

《课堂研究》读后感

课堂研究研究课堂 ——读《课堂研究》有感 王海霞 《课堂研究》是钟启泉教授有关课堂教学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新作。本书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国际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建议了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方法。当我一页一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往下读时,就发现《课堂研究》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这是钟启泉教授延续《读懂课堂》的思想精髓,深入课堂研究的真实现场,也是钟教授的“课堂研究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学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读此书不仅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震撼,还给我的教育观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课堂研究》意在“化零为整”,实现“经验的重建”,将“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将儿童、教师、课程、教学等等要素放置在鲜活生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通过诠释课堂研究的意蕴、视点、方略,作者希望向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展现一个崭新的教育实践研究的图景。 《课堂研究》立足于课堂本身,以一种深入其中的、随之起舞的态度展开观察与探讨。而这,恰恰可以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或者说课堂事件当事人的视角。在书中,我们看到的话题都是细致的、彼此关联的、动态的或者说指向实践的。这种关联与置身其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中“自下而上”的潮流,也迎合了教育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研究的现实需要。从课堂研究到教学创造,承上启下之作,不可不读!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这本书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阐述了“核心素养与课堂转型”领导读者重新审视“学”与“教”及其关系。讨论了“课堂研究的视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试题与答案(密卷)

二、名词解释 1、流砂现象: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土质为细砂土或粉砂土的情况下,采用水坑降低地下水时,坑下的土有时会形成流动状态,随着地下水流入基坑,这种现象称为流砂现象。 2、土的最优含水量:回填土含水量过大或过小都难以压实,在压实机械和压实遍数相同的条件下,使填土压实达到最大密实度时的土的含水量,称为土的最优含水量。 3、土的可松性自然状态的土,经开挖体积松散增大,经回填压实仍不能恢复原来体积的性质,称为土的可松性。 4.最后贯入度:最后贯入度是指锤击沉桩施工中,最后10击内桩的平均入土深度。 2.重锤低击:重锤低击:指选用较重的锤,以较低的落距锤击沉桩。 3.复打法:即在同一桩孔内进行两次单打。目的是为了提高桩的质量或使桩径增大,提高桩的承载能力。 4.砼充盈系数:指灌注桩施工时,砼的实际浇筑量与理论计算浇筑量的比值。 1 皮数干:皮数杆是用来保证墙体每皮砖水平,控制墙体竖向尺寸和各部件标高的木质标志杆。 3 冻结法:在室外用热砂浆进行砌筑,砂浆不掺外加剂,砂浆有一定强度后冻结,而后在正温下融化、强度继续增长的冬期砌体施工方法。 4 掺盐砂浆法是在拌合水中掺入氯盐,以降低冰点,使砂浆中的水分在负温条件下不冻结,强度继续保持增长。 1 地下防水卷材外防外贴法:在地下建筑墙体做好后,直接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墙上,然后砌筑保护墙。 2 地下防水卷材外防内贴法:在地下建筑墙体施工前先砌筑保护墙,然后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保护墙上,最后施工并砌筑地下建筑墙体。 2.砌筑工程:用块体材料和灰浆按设计的形状和尺寸堆砌而形成砌体的施工过程。包括材料的制备、运输、辅助 作业、砌筑等施工作业。3.出料容量:砼搅拌机一盘砼搅拌完成后所得到的成品砼的体积。 4.冷底子油:由10号或30号石油沥青加入挥发性溶剂而配置成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增水性,能增强找平层沥青胶结材料之间粘结力的基层处理剂 土方边坡的概念:当基坑所处的场地较大,而且周边的环境较简单,基坑开挖可采用放坡形式 灌注桩是直接在桩位上就位成孔,然后在孔内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成。根据成孔工艺不同,分为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套管成孔和爆扩成孔等 组合式模板:概念:是指适用性和通用性较强的模板,用它进行混泥土结构成型,即可按照设计要求事先进行预拼装整体安装、整体拆装,也可以采取散支散拆的方法,工艺灵活简便。 结构吊装:将装配式结构的各构件用起重设备安装到设计位置上。 涂膜防水是指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主体,在常温下无定型状态,刷涂于结构物表面结成坚韧的防水膜。 外防外贴法是在垫层上先铺好底板卷材防水层,进行地下需防水结构的混凝土底板与墙体施工,待墙体侧膜拆除后再将卷材防水层直接铺贴到墙面上,然后砌筑保护墙。 外防内贴法是在垫层四周先砌筑保护墙,然后在卷材防水层铺贴在垫层和保护墙上,最后进行地下需防水结构和混凝土底板结构与墙体施工 动水压力: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受到土颗粒的阻力,使水流对土颗粒产生的一种压力。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张拉结构或构件受拉区中的预应力钢筋,并锚固在其端部,将钢筋的弹性收缩力传递到混凝土构件上,即产生预应力。 11、二次投料法:先将水泥砂和水放入搅拌机搅拌成均匀的水泥砂浆后再加石子搅拌成均匀的砼。 12、先张法:在浇筑混凝土前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张拉的预应力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值的75%,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放松预应力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的施工工艺。 13、摩擦桩: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 14、轻型井点: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它是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