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2018综合自然地理学题.doc

(完整版)2018综合自然地理学题.doc

(完整版)2018综合自然地理学题.doc
(完整版)2018综合自然地理学题.doc

一、简要论述当前地理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20 分)

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领域—— 4 大类型 19 个重点研究领域。

1、地理环境演变及其效应的研究:

主要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6 个。①全新世地理环境演变研究 (12000~10000a 以来);②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③极地、高山、冰冻圈的综合研究;

④地理系统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⑤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的综合研究;

⑥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的地理研究。

2、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应该包括: 6 个。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②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机制的研究;③城市发展与城镇体系的研究;④区域综合开发与区域规划;

⑤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时空演变;⑥国土开发整治的宏观调控研究。

3、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根据我国地理学发展状况,近期我国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 5 个方面: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与调控的研究;②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③元素化学地理及其

效应的研究;④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⑤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的研究。

4、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

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仍然是以下两个方面:①地理科学中的地图学研究;②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

二、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哪些内容?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0 分)

1.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地域

分异规律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地球运动产生的内动力的规律性。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等内

涵。

2.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地域分异,或者地域分异没有规律性,就

没有地理研究存在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分异的科学。

3. 作为自然地理学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早已被证明了。它属于自然规律范畴。社会现象同

样有地域分异。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现象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现象地域分异的继续。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接受太阳能最少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最艰难的地区。“人杰地灵”是地域分异

综合性的简要概括。

一、地域分异理论的含义

1、地域分异规律的有关概念

地域分异理论:是关于地球表面组成成分或综合体空间分化和差异的理论。与整体性相反。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既是规律它就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地位: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作用的综合,是地理环境及其各要

素分布与分异的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一规律。

2、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按涉及的内容分

地理环境的分异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几种表现。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中各自然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的分化

现象及表现形成。这是经济、社会文化地域分异的背景,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分异有制约

作用(不是决定作用)。研究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是研究整个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理论基础。

经济分异: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社会分异:河流文明(古老、保守)与山区文明(边远、新兴);南北方差异;东西方差异。

文化分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差异,地方方言差异,地方民居。

3、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按涉及的规律分

①纬度地带性: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

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

②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

③垂直地带性: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

④非地带性: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

4、地域分异规律的广义与狭义理解

地域分异规律可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一般理解,未界定狭义广义;或分成: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规律。——狭义理解地带性;或: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

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广义理解地带性;或:水平地带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折中理解

三、试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维度的视角,谈谈国家可持续发

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分)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全球《 21 世纪议程》是全球尺度的纲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共同遵循的规范。《中国 21 世纪议程》则是我国政府制订的实现国家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

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

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中

国21 世纪议程》的关键环节,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需要通过在不同区域的推行

来体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

土地潜力与环境质量评价,农村发展机制与城镇化,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演变,国土开发

整治的宏观调控,区域综合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主线,又有区域研究的悠久历史,必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自然定义: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保护和加强环境

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

1、一般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方法和行为纲领。

2、部可持展:生可持,可持工,可持交通,可持住宅,植物源

可持利用,土地可持利用,生物多性的保与可持利用,??

3、区域可持展:区域-→国家尺度,地区(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等。既足本地区

人口需求,又不危害全球人口需求的展。

4、全球可持展:足全球需求的世界展。全球的研究:全球气候化,全球灾害,海洋,全

球粮食,全球能源??

四、你认为地理新方法(定量、实验、遥感遥测、信息系统

方法等)与地理传统方法(定性、经验、目测、描述)有何

关系?如何结合?(20 分)

常方法—— 5 种。○ 定性描述法与定量分析法。定性描述法是所有科学的基本研究方

1

法之一,任何一学科研究的成果也是定性描述的果。代地理学的定性描述常常与定量

分析法合起来使用。具体表描述法和比法。自然特征的描述内容:地、地貌、气

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定性描述言、定量指、量、相量等。展水平的

描述内容:部、展水平(水平、相水平)、存在、解决策(相泛

和概括)与措施(相具体)。○地理区划法。区划就是区域划分,也叫地域系划分。○地

2 3 理型法。就是分研究,是群并分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已有一整套的理和分等位系。○典型地段。典型地段法是了化和深化地理学而采取

4

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点到、由到面,区域研究目的的起始点和基本方法。

○群众法。表:卷法、交法、法、座法、法等。

5

数学方法:数学与定量化、地理与数学、数学建模。○ 1 数学方法与定量化。地理学研

究的数学模,可分:直接模、接模。

系分析法:系分析法是从地理系的角度,运用数学方法,地理学涉及的自然源利用等行系地分析研究。系分析法一方面使地理学研究于定量化,另一方面也使化及能得以。主要有数理法、性划法、法、次分析法等。

GIS 方法: GIS 技是地的延伸,也可以是地理学家的工作平台。GIS 的越性:①精确②迅速③容量大,空分析功能大。

小:地理学研究研究方法很多,但基本方法可以概括定性描述法、地理区划法、地理型法、典型地段法、群众法、数学方法、系分析法和GIS 法等 8 种。各种方法可以独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常 5 法。研究中到底适用哪些方法,需要考研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系分析法、GIS 法等新方法的采用,是今后展的与主流。

五、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发展的周期性。( 20 分)

地理境的展具有周期性、次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征。

一、周期性——展的律性

周期性又称律性、奏性,是指由自然地理程的循和振引起的随推移而有律(周期性)

的演替的象。例如:昼夜交替,月盈月,叶叶黄,花开花落,季更

,潮汐退,候迁徙,洄游,冰期盛衰,技更新,都有周期性。“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三十年河东,三十

年河西” 。讲的是自然周期更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卷首语),

讲的是政治周期。

1、按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可分成 5 大类

(1)固相循环周期性:也称地质循环,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岩化、构造上升等环

节。

(2) 液相循环周期性:包括水分蒸发、水分输送与降落、径流输送、洋流等环节(前 4 个环

节最重要)。

(3)气相循环周期性:通过大气环流形成,如O、N 循环。

(4)生物循环周期性:通过矿物元素吸收、化合,组成有机物,食物链转换,枝叶枯落,动

植物遗体分解等环节形成。

以上四类循环的周期性互相交叉,在生物循环中受到其它循环的影响,总称自然界的循

环和周期性。

(5)社会循环周期性:国家、地区、经济都有一定的循环与周期性。社会循环周期性比自然

界的循环与周期性复杂得多。

2、按照所涉及的周期变化特点可分为 3 类

(1)周期性节律:以严格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如:昼夜节律,年节律,季节节律等;

(2)阶段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如:生物(或人)的生长节律(婴儿-幼儿-少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物进化节律.

(3)旋迴性节律:以一定的旋迴阶段为周期。如:冰期节律(气候冷暖旋迴节律),地质旋迴节律(岩浆——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地貌旋迴节律(山地——平原——山地——平原)等。又如:社会发展的左右倾变化。

举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

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周期性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自1825 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

济危机以后,在整个 19 世纪,大约每隔10 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 8 年爆发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的周期时间已缩短到大约每隔5年左右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周期的 4 个阶段:经济危机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萧条: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

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复苏: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

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高涨: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

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

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六、你认为当前地理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0 分)

一.地理学和相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密切。

1、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大综合的研究势不可挡,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汇合、交叉和

渗透成为明显的趋势。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不谋而合。

3、从研究对象范围看,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学

科有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

二.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加强——自然-人文的一统化趋势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

面都有明显的反映。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三.地理学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不断加强

1、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的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过程

和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从总体上说,这些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如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镇化等等。

2、在时域上地理过程可区分为历史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几种。现代和历史过程的研究则是

预测未来的根据。

3、自然地理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地理系统

中的界面过程则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智能的发展,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

四.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拓宽应用研究领域——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1、注重建设地理研究——应用地理学 , 建设地理学针对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有关问题,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预报等。

2、加强自然资源评价研究:原苏联的自然资源评价在 50~ 60 年代分为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生态评价 3 种。现在更注重生态评价。

3、应用领域多元化: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范围、为社会服务的领域更趋多元化。非农业应

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地理学比较重视发展应用理论。

五.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1、对地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①信息获取的遥感、遥测技术;②物

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③模拟与实验技术;④信息计算与处理的技术。

2、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测大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逐步完善,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的应用并逐步走向精密化。

4、地理学传统的思维模式向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发展:①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

系统整体出发,使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②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空间与时间、质

量与数量、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

动态演变过程;

③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

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来表达综合的结果。

七、以地域分异理论为基础,简要分析我国东西部之间差异

的影响因素。( 20 分)

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气候——东部湿润多雨;西部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反映纬度地带性与

经度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季风是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现象。在季风影响下,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内陆干旱少雨。

(2)地貌——东部多平原,经济发展腹地大;西部多山地高原。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

大阶梯。源于西部高原的河流,在东部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加剧了东西环

境差异。

(3)海岸线——东部濒临沿海,海运方便;西部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东部面向大海,有

海运之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4)矿产资源——东部矿产开发条件好,临近消费地;西部资源丰富但远离消费地,运输成

本高,产品附加值小。我国煤、石油,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北部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了北方由纬度地带性引起的劣势,加重了经度地带性的影响。

社会条件方面,有下列四点差异:

(1)自唐以来,我国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东部经济发展优于西部。

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迁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在北京居多。南北大运河把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联系起来。东部地区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有较活跃的商品经济传统。

(2)近代沿海通商,给东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五口通商( 1843 年,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来,西方先

进的科学技术首先传到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地区兴起。内地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展迟缓。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前哨在沿海。五个

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五个沿海开放区都在东部。

(3)东南沿海华侨、海外华人、港澳台亲属较多,在改革开放中使东部占有先机。

他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和技术,传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经验,促进故乡社会和经济繁荣。

(4)西部少数民族较多,地域阻隔封闭,经济、文化基础差,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1949 年以前,有些少数民族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处在原始社会。1949 年以

来,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历史背景对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朝鲜族和满族,

大多数分布在内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层次性之间有何关系?(20 分)

九、你认为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依赖程度是增加了还是减

少了?为什么?(20 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减小:人类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敬为“神”,自然灾害控制着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区域;而现在,人类对自然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人类逐

渐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通过劳动、科技创新,使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得到替

代,使一些自然环境得到改造。比如,古代时期,人类发展农业严格受到区域自然环境限制。

而如今,我们可以吃到反季节蔬菜、水果,这就是一种减轻对自然的依赖。其次,古时人类

劳动生产率低下,人们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而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除了农业,还发展了工业、服务业,生活丰富多彩。再比如,

虽然我们现在离不开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发展了一些可再生资源,比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等,这使我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这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

1.原始共生阶段:旧石器时期。刀耕火种——人完全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破坏有限,

人与自然原始共生。

2.顺应自然阶段:新石器时期以后——工业革命前。青铜器、铁器。特征:从单纯依赖

自然转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3改造自然阶段:

工业革命以后——二战

动力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与规模;人类与自然共同制造了一些新产品:化肥、杀虫剂。

人与自然的共生阶段:二战以后

标志:计算机的出现,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的应用。

特征:①人口猛增,各种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六大问题: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四大问题:物种消灭、淡水短缺、森林消亡、能源危机;人地关系的

主要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耕地与粮食缺乏,淡水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

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②人们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与环境共生。72 出“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1987 年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③共生→人与自然共同创造恰瓦)→可持续发展。例如:

1 公元前 250 年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与“天府之国”

2 建国前海河威胁北京、天津,而现在已经治理并引水。

3 建国前黄河的泛滥与河南、安徽的逃荒景象;现在“黄泛区”的新景象。

4 改革开放前浙江福建的落后与改革开放后福建浙江的经济腾飞。年提(索

十、举例分析地理滞后效应。(20分)

地理滞后作用又称地理滞后效应、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 1990)。

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竿见影的。

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

端倪。

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用有关。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地理滞后作用实质上是周期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从因到果的周期性,会在一个地区出现不同的阶段,这种不同的阶段在时间上就出现滞后现象。如果对同一时间来讲,因果周期会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上也会表现出相位差。因此地理滞后作用可以分为以下 3 种形式:

时间滞后、空间滞后、间接滞后

时间滞后作用,指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效果——也称时滞性

保护风景资源和名胜古迹的效果往往有时间上的滞后性。特别是经济水平比较低时,人们没有多余的收入用于旅游、欣赏古迹,风景和名胜古迹在经济上的效益并不显著。随着收入增

加,人们有更多的支出用于旅游、欣赏古迹。经济和文化越发达,风景和名胜古迹的经济效

益越高。早期的保护为后期的开发创造可能。

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同一地域上也具有时滞性。比如黄土高原的治理中,植树造林、修淤地坝、修梯田等措施,在5~ 10 年后才逐渐发挥其效果。又如,水浇地—→水田—→水稻土,往往要等8~ 10 年。

财政、税收、货币、房地产等政策出台后会有时滞性;

广告效应的时滞性;

人类活动的气候响应也具有时滞性;

时尚风俗、消费观念的时滞性(经历阶段:好奇——观望——跃跃欲试——接受——宣传—

—发现弊端、拚弃淘汰)等等。

空间滞后作用,指在一定的距离以外显现效果——“隔山打牛”

山区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效益远至整个流域,甚至外流域。空间滞后作用说明山区和平原

互相支援的必要性。山区建水库淹没了山区良田,平原得以灌溉,提高防洪能力。平原要支持山区发展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安排部分山区移民。

三、间接滞后作用

间接滞后作用——外围波及效应、潜移默化效应、榜样的作用、外部效应滞后

有点类似长远的“潜移默化作用”。有些建筑和文物的效益,通过心理、精神、文化等因素

体现,很难用指标度量。

如:经济发展—→有钱—→故作高雅、迷信—→社会风气好转(意识形态)。

地震—→直接:墙倒房塌,人员伤亡—→间接:瘟疫,临区难民,难民心里伤害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 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3.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是指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综合体。其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

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另一部分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和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4.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地理环境? 答:地理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球表层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2)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自然地理学课堂练习题

一.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陆海拔高度与海沟深度差别悬殊 3.岛屿与海沟近乎对应分布 4.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亦在地表进行。 5.固、气、液态物质共存于地表,并相互转换 6.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7.地球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8.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物质分异 9.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二.名词解释:克拉克值, 矿物,岩石,层理,节理,断层,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 丰度: 化学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养龟立铁盖,那甲美,哈哈)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节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节理面的性质叫节理. 节理和断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 地质构造:岩层或者岩体经过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三.试述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与构造、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结构岩浆冷却速度:慢快; 结晶:粗细; 显晶质:熔岩较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伟晶(>10mm ) →粗粒( 5 ~10mm ) →中粒( 2 ~5mm ) →细粒(0.2 ~2mm ) 隐晶质:(显微镜下可见)熔岩较慢冷却形成 玻璃质:岩浆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浆冷却速度先慢后快 ◆构造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 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 (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 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自然地理学题库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3、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事件和过程可以区分为哪几种事件尺度?为什么自然地理学注重研究中间尺度的事件和过程?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有哪些主要的分科? 5、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简要回答太阳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2、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3、列举出四个关于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的简明例证,埃拉托色尼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圆周长度的?提出地球的形状是个椭球体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球体的证据什么? 4、通过地球两极横切地球所得的剖面是什么样的几何形状?什么叫地球的扁平率?用什么样的分式可近似地来表达这一扁平率?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什么叫大圆?怎么可以得到一个大圆?什么叫小圆?列出大圆的六种特征,大圆有何重要的实用意义? 7、什么叫经线?地球仪上的经线是怎么组成的?列举出经线的一些特点。 8、什么是纬线?纬线是怎样构成的?列举出纬线的一些特征。 9、经度的定义是什么?经度通常是怎样表示的?试举例。什么是本初子午线?格林威治子午线是在何处?在赤道上经度是1度的长度是多少?在纬度60度处是多长?在极地处又是多长?10、纬度的定义是什么?怎样表示纬度?试举例。纬度1度的长度是多少?从赤道到两极纬度的长度是变更的吗?变化有多大?为什么? 11、什么是地球自转?什么是根据太阳而来的地球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12、试描述和解释傅科摆实验。这一实验证明什么?你能否根据傅科摆来测定你所在的纬度?为什么? 13、什么是地球公转?有哪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年的长度和起点?我们的历法系统是用哪一种方法?这种历法的一年有多少日?为什么这种理发必须定期校正才能与我们现在的历法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14、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15、地球的轨道是什么形状?什么是近日点?什么是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 、试描述地轴与地球轨道相倾斜的情况。什么是倾角?这种角度全年中是否有变化?16. 17、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18、地球内圈分为哪几层?简述各层在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和矿物组成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19、简述地球表层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2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简述陆地和海底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1、试比较地球与火星、金星、水星、月球和外层行星的表面环境。地球的表面环境在哪些方面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套优良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不够绚烂,像总部有这么好的条件设施,我觉得客户在报课的时候可以不止是高尔夫课程, 可以加体能,或者其他的课程,可以有多项选择性,让想学好的客户更有信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 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 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了解)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了解) 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 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 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系统化需要一个漫长个过程。系统化就是程序化,咱们现在的系统是一个教练一个系统,每个人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咱们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11) 2002年自然地理学 一. 简答题(54) 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 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 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 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 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 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 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 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 二.论述题(46) 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15) 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3) 3. 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18) 2002年中国自然地理 一. 简答题(67) 1. 中国的气候特征。9) 2.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9) 3. 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6) 4. 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9) 5. 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4) 6. 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9) 7. 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8) 8.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9) 二. 论述题(33) 1.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18) 2. 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 2003年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82) 1.地球表面有那些特征?(9分) 2.什么叫三圈环流?它是怎样形成?(12) 3.简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12)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怎样流动的?(12) 5.马克耶夫亚欧大陆理想自然带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10) 6.自然区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法?(15) 7.什么叫自然综合体?(6) 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6) 二.论述题(68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