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每日一方)半夏厚朴汤

(每日一方)半夏厚朴汤

(每日一方)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古代治疗咽中异物感的专方,有理气除胀、化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以咽喉异物感乃至躯体感觉异常、腹胀、恶心发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

【常用剂量】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川朴15g,苏梗15g,生姜15g.

【煎服法】以水13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4次温服。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痉挛、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厌食、婴幼儿营养不良、夏秋季感冒、急性肾炎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应用半夏厚朴汤医案三则

应用半夏厚朴汤医案三则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张玉岭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篇》,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原文中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此病女性多见。陈宝贵教授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将其随症加减广泛治疗胃痛、梅核气、胸痹等,疗效卓著,现介绍如下。 胃痛案 沈某,男,37岁。2012年5月21就诊。主诉:间断胃脘部胀满疼痛半年余。患者诉半年来胃脘胀满疼痛,饭后加重,吐绿水,自服兰索拉唑、六味安消等药物症状稍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现胃脘胀满,饭后加重,恶心,嗳气,口淡无味,平素寐安,便溏,次数正常,舌苔白厚,脉沉。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HP(-)。辨证为中焦虚寒,痰浊阻胃。治以健脾化痰,理气和胃。方药:半夏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7剂。 2012年6月11日二诊:胃脘部胀满疼痛、嗳气、口淡无味、早饱等症状明显好转,偶有胃脘部不适。原方不变,14剂善后。 按:此病病机为中焦虚寒,气机不利。治当健脾化痰,理气和胃为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方中半夏、茯苓、干姜温中散寒、降逆化痰;厚朴、枳壳、佛手、香橼理气宽中、消除胀满;陈皮、川连理气开胃、清热燥湿;白术、甘草益气补虚;延胡索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益气补虚之功,故收效颇好。

梅核气案 沈某,女,57岁。2012年5月14日就诊。主诉:间断咽部梗塞感1月余。患者于1月前出现间断咽部梗塞感,偶有咽干、咽痛,情志不舒时症状明显,伴见胸胁胀满,纳差乏力,二便调,寐可。舌红少苔,脉弦数。辨证为痰气郁结,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减。方药:沉香5克,郁金10克,半夏10克,瓜蒌15克,厚朴10克,连翘15克,菊花15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7剂。诸症消失。 按:此案为痰气郁结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胸闷善太息等,故选用半夏厚朴汤以 化痰散结,理气降逆,宽胸解郁,并随症加减而获良效。半夏、瓜蒌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连翘、菊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苏梗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全方辛苦并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胸痹案 王某,男,40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素体痰盛,10日前出差外地,气候突然转冷,恶寒,骨节酸楚,3日后胸闷胀痛,舌苔白滑,脉浮弦滑。辨证为外感寒邪,痰浊痹胸。治宜解表散寒,化痰宽胸。方用: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苏叶10克,枳壳10克,生姜4片(自备)。水煎服,日l剂。服7剂,胸痛止,余症随之消失。 按:本案为胸中素蕴痰浊,外受寒邪,卫阳被遏,痰凝气滞,遂发胸痛。半夏厚朴汤方中苏叶、生姜辛温芳香,外散寒邪;枳壳理气宽胸;半夏、厚朴行气化痰宽胸。此病以半夏厚朴汤加减,古方新用,切中病机,以行气解郁化痰法治疗胸痹,收到良好疗效。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文章目录*一、半夏厚朴汤概述*二、半夏厚朴汤功能主治*三、半夏厚朴汤服用方法*四、半夏厚朴汤副作用*五、半夏厚朴汤注意事项*六、半夏厚朴汤药典记载 半夏厚朴汤概述 1、定义半夏厚朴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2、别名厚朴汤、大七气汤、厚朴半夏汤。 3、组方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4、制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即得。 5、性状液体,色褐,味甘香。 半夏厚朴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金匮要略方论》方之半夏厚朴汤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1].主治痰气郁结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及胸胁满闷,或湿痰咳嗽,或呕吐等症;近代也用于食 管痉挛,癔病,胃神经官能症而见上症者。 2、临床应用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半夏厚朴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姜 15g,苏叶6g.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半夏厚朴汤副作用本方药物多为苦辛温燥之品,易于伤阴助热。 半夏厚朴汤注意事项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和胃降逆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半夏一斤生姜半斤 以水七升,煮取一开半,分温再服。 【主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呃逆,霍乱,心下痞,不寐。 【方论选萃】 明赵以德:呕家,为有痰饮动中而欲出也,饮去尽而欲解矣。反不渴,是积饮所留,由气不畅,结聚津液而成耳。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魏念庭;诸呕吐有谷不得下者,寒气格塞于上,而胃气虚冷于中也。主之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全用辛温,治虚冷上逆之善方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在泾:此为饮多而呕者言。渴者,饮从呕去,故欲解。若不渴,则知其支饮仍在,而呕亦未止。半夏味辛性燥,辛可散结,燥能蠲饮,生姜制半夏之悍,且以散逆止呕也。 呕吐谷不得下者,胃中有饮,随气上逆,面阻其谷入之路也。

故以半夏消饮,生姜降逆,逆止饮消,谷斯下矣(《金匮要略心典》)。 清陈元犀:支饮之症呕而不渴者,旁支之饮未尽也。用小半夏汤者,重在生姜散旁支之饮,半夏降逆安胃,合之为涤饮下行之用(《金匮方歌括》)。 【近代验证】 例一呕吐(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70;4:25) 陈某某,男,53岁,因慢性胃炎伴息肉样变而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第六天发生胆汁性呕吐,持续70多天不能进食,而行二次手术(松解粘连),但呕吐未能缓解。予中药旋覆代赭汤、泻心汤、左金丸等加减以及益气养阴,生津和胃等剂治疗亦无效。改用小半夏汤加人参,方用生半夏9克,生姜9克,别直参9克(另煎),浓煎40毫升,分两次服,连服五剂后呕吐止,并能进食。 例二王德光治妊娠恶阻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马某,女,26岁。 初诊:1982年3月8日。 主诉:妊娠两个月后,恶心呕吐。经中西调治月余,反而日趋恶化。初起尚能进少许饮食,至妊娠三个月呕吐加剧,食物入口即吐,饮水片刻亦复吐出。经入院点滴输液,脱水及酸中毒症状虽有缓解,但恶心呕吐如故。妇科医生见其过于

半夏厚朴汤巧治梅核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98765127.html, 半夏厚朴汤巧治梅核气 作者:李刚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8期 李女士,55岁,初诊诉两个月前和邻居吵架后出现喉头似有物堵塞,咽部似有痰,但无 法咳出,症状时轻时重,但不影响饮食。饮食较少,低热,腰酸,脘腹胀满,近期经常失眠多梦,大小便正常,咽喉镜检查未见异常,舌苔腻,脉弦滑。取疏肝理气导滞、散结除痰一法,笔者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十剂煎服,十天后二诊诉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喉头偶感有物堵塞,再予上方十剂,患者痊愈。随访至今未发。 李女士患的病属于中医所说的梅核气,梅核气是指以咽部有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症。 本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尽管不影响呼吸、吞咽等正常生理功能,但由于咽喉的异物感,常令患者忧心忡忡,精神负担过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恐癌心理,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本病中医属“郁病”范畴,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以忧思伤脾或肝郁日久、横逆犯脾为发病基础,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为其病机。临床以咽部异物阻塞感为主要症状。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或如贴棉絮,或如虫扰,或如丝如发,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及饮食。多于隋志不舒、心情郁闷时症状加重。 笔者通过对208例梅核气患者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发现此方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病变复发率低。现将《金匮要略》所载半夏厚朴汤介绍如下: 组成:制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滑。 方剂解析:本方证因痰气郁结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生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呕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中满闷,或咳嗽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口淡,舌苔白滑,脉弦滑。脾湿生痰,痰阻风动,风痰上扰。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半夏配天麻: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白术配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半夏+天麻 清气化痰丸 痰热咳嗽。 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火热犯肺,灼津为痰,痰热互结,阻碍气机。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以止咳。 臣:瓜蒌仁—清肺化痰。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瓜蒌仁、半夏配胆南星:化痰清热之力增强佐: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枳实配橘红:“顺其气”,则火降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清泄肺热。 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配伍要点:胆南星+黄芩+枳实 温胆汤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虚烦不眠,胸闷多痰,苔微黄腻,脉弦滑。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热兼顾,痰热清则不扰心佐:枳实—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橘皮—理气化痰。 白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和胃止呕。 大枣—补中健脾。 使: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二陈汤 # 湿痰咳嗽证;痰湿眩晕、瘿瘤。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 脉滑。 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 胃失和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和胃,使气顺则 痰消咳止;燥湿化痰。 *半夏配橘红:即为“二陈”,燥 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 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乌梅—敛肺止咳。 *生姜配半夏:①助二陈以化痰 降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 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乌梅丸 # 蛔厥证 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手足厥冷 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 安蛔止痛,平调寒热 君:乌梅(醋浸)—酸以安蛔止痛 臣:川椒、细辛—辛以伏蛔,温 热以温脏散寒,杀虫驱蛔 佐:附子、干姜、桂枝—辛热 以助温脏散寒,温补脾肾之阳。 黄连、黄柏—苦以下蛔, 寒以清热 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正。 蜂蜜—甘缓和中。 完带汤 # 带下病 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缠绵不已,倦怠 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肝郁,带脉不固,湿浊下注 益气健脾,祛湿止带 君: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止带 山药——健脾补肾以固带脉; 臣:人参——益气健脾 苍术——燥湿运脾 车前子—淡渗利湿; 佐:白芍、柴胡——疏肝养血 黑荆芥——祛湿止带 陈皮——行气化湿; 使:甘草——补中,调和诸药 独活寄生汤 # 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舌淡苔 白,脉细弱 风寒湿日久不愈,肝肾损伤,气血不足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君:独活—祛下肢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而通痹 止痛; 桑寄生—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止腰腿痛 臣:细辛、肉桂心—辛散寒湿,温通经脉止痛; 防风—祛风胜湿而止痛,透邪外出。 * 辛、防助独活祛风散寒去湿,止痹痛。 秦艽—搜筋肉之风湿,通经止痛; 杜仲、牛膝—益肝肾、强筋壮骨,止痹痛。 * 杜仲、牛膝助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 佐:当归﹑芍药养血活血 地黄﹑川芎以治风 人参、茯苓—益气健脾 使:甘草—调和诸药

第十五章 一、小半夏汤方

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一、小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生姜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8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0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2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 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 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二、生姜半夏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5克,牛姜汁一杯 【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1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而饮剧者。 三、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有两种情形腹胀满,一种是虚胀,一种是实胀,虚胀的病人感觉是喜按,实胀是拒按,我们可以按天枢穴,实胀就是大便堵到了,虚胀是肠子的瓦斯气在里面,就是肠气很多在里面,所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人吃下去以后,病人会一直在嗝气,一直在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虚胀的时候是厚朴生姜半夏甘 草人参汤证,如果是实胀的时候就是承气汤证。有一种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发汗发太过的时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实胀;还有一种就是肠胃虚弱的人,平常就不爱吃。津液一发,肠胃都空掉,没有津液,都是肠气在里面,就是虚胀。 我们也可以问小便、小便淡白是虚胀;小便很黄是实胀。小便为什么加厚朴?厚朴能够宽肠降逆除气,所以病人会放屁,实胀一放屁,大便就下来了,虚胀就不会,虚胀会一直在放屁,让嗳气从放屁排出来;因为病人本来就太虚了,一发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厚朴入脾,能健脾,能去脾的湿,但是厚朴去脾湿没有白 朮强,厚朴去脾湿的时候,能利用脾湿来润肠,不像白朮让脾脏的湿干掉了,所以肠如果干掉了,厚朴可以润肠,可以增加肠里的黏液,让肠子蠕动,再加生姜,生 姜能让胃很快的恢复;为什么人参甘草?因为病人的肠胃都虚掉了,把肠胃的津液补回去。为什么加半夏?降逆用的,不加半夏的话,气冲不出来,后面全部都是降逆、开胃、健脾的药;常常老太太,肚子很大,是虚胀,肠子总是有问题,放屁很多,可以用这汤方,如果是实胀就用承气汤攻出来。承气汤证还有两种特别情形,一种是大便如鞭,因为大肠的内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肠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这种病人天枢穴会拒按,而且下利臭秽,另一种,大便如鞭状,那是因为大肠的通道被燥屎给堵住了,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从很小的通道挤出来,所以像一条长长的鞭子一样。这些在后面讲承气汤的时候,还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厚朴用三四钱,就不得了了,生姜开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开三钱,普通开二钱,害他的话,半夏拿掉;人参一钱;平常炙甘草不开多,一二钱就够了,后面的炙甘草汤开到五钱一两都有,那是需要,这里不用开太重,因为炙甘草很甜,会增腻。

半夏厚朴汤就可治愈您的慢性咽喉炎

症状:慢性咽炎反复发作。 用料: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生姜3片、苏叶2克。 方法:煎服,早晚各一次。 辅助方法:①服用中成药逍遥丸;②每天用莲子心、薄荷叶泡水喝。 请注意:1.慢性咽炎又痰多的朋友,请在用料里加入瓜蒌10克、贝母6克;2.若兼有咽部滤泡增生的朋友,则在用料里加入玄参、牡蛎各12克。 要想根治慢性咽炎,先祛除心中的压抑情绪 每当我们说起林黛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感物伤怀的性格。其实,林黛玉的身体像弱柳扶风般娇弱也与她的这种性格是分不开的。她整日都双眉紧锁、难见一笑,心情如此忧愁压抑,怎能不生病? 生活中,许多慢性咽炎朋友身上也有一些和林妹妹一样的性格。有些人经过治疗后,咽炎不再犯,有些人却老是反复发作。为什么呢?当医生问他最近是否顺心时,他就会回答说:“最近心里很堵” 这是什么不良情绪在做怪呢?一个字——悲。大家想一想,林妹妹是一种什么性格,她是喜也悲、怒也悲、笑也悲、哭也悲。所以,悲伴随了她的一生,肺病、咳嗽也伴随了她的一生。 我的一个患者是大学老师,虽30岁刚出头,但她的慢性咽炎史却已经有了五六年了。药吃了一大筐,但病就是不见好。后来我了解到,她平时非常容易发怒、还爱生闷气、心眼儿小、遇事也想不开,还特别爱哭。针对她这种情况,我就给她开了一副药方: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生姜3片、苏叶2克。我告诉她,把药用水泡上30分钟后,捞出来倒入盛有300毫升水的砂锅中,然后用武火煎至沸腾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每次喝150毫升。第一次煎完后的药渣不要倒掉,晚上可以再煎一次。这个女患者连着喝了半个月,喉咙里的异物消失了,慢性咽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也消失了。她告诉我,上课的时候,她再也不用时不时地清嗓子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以前,她双眼没神,眼皮儿也耷拉着,现在,她的眼睛看起来很亮。还对我开玩笑说:“王大夫,我的睛睛看上去像贴了…亮眼贴?吧。” 慢性咽炎伴其他症状的驱除法 如果慢性咽炎朋友还伴有多痰症状,可再加入瓜蒌10克、贝母6克;如果是兼有咽部滤泡增生症状的,则可加入玄参、牡蛎各12克,因为这两类药都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这个方子非常普通,也没什么危险性,大家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您有上面说的苦恼,可以自己煎几副药试试。另外,中成药逍遥丸对治疗慢性咽炎效果也非常好,而且价格也不贵。 在生活中,由于情致不畅而导致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还可以用莲子心、薄荷叶泡茶喝,饮食上可多吃些苦瓜,凉拌、清炒都可以。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 据现有文献,半夏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使用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应用广泛,医圣仲景对半夏的药性体悟深入透彻,制法得当,使用精准,应用灵活,广泛用于痞证、呕吐、咽痛等病证的治疗,为后世所推崇。《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中共有18首方剂使用了半夏。笔者现就《伤寒论》中半夏的功用主治以及炮制方法作一探讨。 1 半夏在《伤寒论》中的功用 1.1 辛行温通散结除痞半夏善治痞证。《本草纲目》[1]谓“半夏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半夏辛温燥烈,辛能散能行,能疏理气机,消胀除痞;温能温通气机,温化寒邪。半夏禀辛温走散之性,而逞散结开痞,消胀除满之能。如《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处为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是因小柴胡汤证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盘踞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不通,阴阳升降失和而成。治疗上用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有散结除痞之专长,直接针对痞证中焦阴阳升降失和,气聚而痞满的病机特点。同时半夏与辛热之干姜一起配伍苦寒之芩连而成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之剂,苦辛并用调其升降,寒温平等调其阴阳,坐镇中焦而和解上下。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而用于治疗心下痞证。故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四》[2]“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 1.2 和胃化浊降逆止呕半夏为止呕要药,各种呕吐都可以随证使用。《医学衷中参西录》[3]载“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在《伤寒论》中,呕吐一证无论是邪气初起还是疾病后期,无论寒热虚实,大都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1 疾病初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本证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同时受邪,邪气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而呕吐,治以葛根汤外解表邪,表里和解,同时加用半夏以理气逆、止烦呕。 1.2.2 疾病后期的呕吐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证为外感后期,形气两伤,余热未尽,客留在胃,胃气失和,上逆作呕。方用竹叶石膏汤,在竹叶、石膏、参草等清余热,益气阴基础上加用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1.2.3 寒呕如《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证为风寒邪气引动内饮,水寒干涉肺胃,而致咳喘呕逆诸证,方用小青龙汤,外解表寒,内化寒饮,方中同样使用半夏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呕。 1.2.4 热呕如《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本证为少阳火郁,火热邪气下迫而见下利,火热犯胃,则见呕吐。方用黄芩汤清热止利,伴有呕吐者加用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1.3 行气解郁畅达三焦半夏味辛,辛以散之,能疏理气机,畅达三焦。《伤寒论》第96条:“伤

半夏厚朴汤的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半夏厚朴汤的作用 导语:半夏是一种药用植物,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它的作用有很多,合理的利用它也会对很多的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半夏 半夏是一种药用植物,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它的作用有很多,合理的利用它也会对很多的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半夏厚朴汤,看看它都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希望这些可以提高大家对它的认识,对大家可以有所帮助。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方源〗《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运用〗 1.本方主治梅核气。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如见有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人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4.使用注意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转帖如下: 半夏厚朴汤2009/06/21 08:15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化痰开郁气自舒。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异物感的专方。这种异物感常常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前贤谓之“梅核气”,妇人尤其多见。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据此,可以看出本方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为自我感

中医常用的除痰方剂

中医常用的除痰方剂 ◎方名:二陈汤(除痰之剂) 总结:溼痰 编号:001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加减: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麦芽、神麴。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气痰:加香附、枳壳。 痰在皮裏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沥。 归经:此足太阳明药也。 方义:1.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2.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 3.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4.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 变化方:1.六君子汤:本方加人参、白术。治气虚有痰。 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汤: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陈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汤: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气呕恶。 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 7.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 8.砂枳二陈汤:本方加砂仁、枳壳。行痰利气。 9.导痰汤:本方加星、枳实。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汤所能除者,再加菖蒲, 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结胸满,喘欬上气。 11.本方加枳实、菔子、山查、神麴、栝蒌。治食积痰嗽发热。 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 麻木。 13.温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乾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麴糊丸,姜汤下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 。 15.橘皮汤:单用陈皮生姜。治乾呕哕,及手足厥者。 16.生姜半夏汤:单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 无奈者。 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姜汁丸。 煎服法:加姜煎。 来源:局方◎方名:润下丸(除痰之剂) 总结:膈痰 编号:002 组成:广陈皮、甘草 主治:治膈中痰饮。 加减:(1)湿胜加星、夏。 (2)火盛加芩、连。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题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题解 本考试题目是针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一个专题。主要抽查该方剂的有关知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是一个针对因脾虚气滞腹胀的方剂,属于太阴病范围。应用较为广泛。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汤出自哪里? [单选题] * 伤寒论(正确答案) 内经 汤液经 金匮 答案解析:该方剂出自伤寒论条文: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 张仲景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条件是什么? [单选题] * 发汗后,腹胀满(正确答案) 腹胀满 大便不通 消化系统有肿瘤 答案解析:伤寒论中应用该汤方的机理是:由于发汗后,是汗出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闭其清道,壅而为满。也可以这样理解:发汗后脾阳虚弱,不能运化转输,虚气壅滞腹胀满。 3. 本汤方一定是在发生发汗后出现腹胀的情况才能应用吗 [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汤方出自的条文尽管是讲述发汗后,伤及胸阳,以致浊阴上干所致的腹胀,是气胀和虚胀。但期产生胀的本质是脾阳虚弱,浊阴不下。所以在临床应用

时,只要符合证机的情况,均可以使用。如经方家胡希恕讲:并不是一定是发汗之后遇到这种虚胀虚满才用这个方子。临床上常见到个虚胀虚满,一按没有腹水,但是肚子很大,这就是上面所讲气胀。胡希恕遇到肚子胀满的一个患者,肚子是挺大,他一开始以为有腹水,后来一检查,没有,就是气胀。胡希恕就给吃的这个药。 4. 本汤方属于太阴病范围 [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显然,本方非表证,也非阳病。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运化失常。伤寒条文中太阴病总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汤方病机切合太阴症。表现按之柔软得舒,食欲欠佳,苔白脉濡缓。胡希恕语:太阳里虚寒而致的气胀,是本方方证。 5. 本汤方的医治手法是 [单选题] * 汗法 吐法 和解法 下法 温法(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太阴病的治法,仲景明确指出“当温之”。因为太阴病以里虚寒为基本病证特点,期待其治疗方法以温阳祛寒、健脾化湿为主,禁用吐法或下法,也不适宜用汗法。如有兼变证,比如里虚挟表,先温中再解表。

“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

“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 【关键词】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诊治第十七篇》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泻主之”。仲景将此方列入呕吐篇中,但从描述的主治证治来看,却又并非真呕真吐。作者何以如此安排?本方究竟主治何病?不能不引起一番思索。 考历代《金匮》注家,对此条有以下几种注释:赵以德曰:“阴邪闭郁心肠阳气”,魏念庭曰:“胃气不足,阴寒郁室胸膈”,尤在溢主张“寒饮与气相搏互击,欲出不出”三版《全匮》教材则认为“寒饮搏结,上、中二焦气机受阻”。上述诸家在本证病位心、肺、胃,病因病性属寒属饮,见解基本一致,但对产生似喘似呕似哕,心中愦愦然无奈等病变机理的阐发,似觉不甚明晰。笔者反复思考,左右遐想,方有所悟:观百合病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脏躁病有”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梅核气有“咽中如炙脔”;栀子豉汤证有“心烦懊脓,反复颠倒,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汤证有“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温病热入心包,有“神昏谵语”,“神识如蒙”……等(当以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开窍)。与此证比较,虽有外感内伤之别,寒温之异,但均以心神不宁或心神被困为其主症,因此确认它们在病机上有其一定的内在联系,当属无疑。 本条先言“胸中”,次谈“心中”。胸中为气海,内居心肺,下连膈膜,为清气升降出入之道路。观此症表现于气机阻塞者,仅有“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全是似是而非之证。惟独“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为心神愦乱,可信可凭之征。彻者,通也,牵连也。愦者,《说文》:“心乱也”。《辞海》:“昏乱、糊涂也”。无奈,即无可奈何,难用言词表达之状。心藏神,为一身之大主。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君行令、受邪。寒饮搏聚胸中,气机一时闭阻,心神疲困,欲却不能,欲受不可,故见神志昏愦,时清时蒙;正邪相争,则有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等难以名状之症。由此可见,本证虽然涉及心、肺、胃三脏,但其病变中心在心包,病机应属寒饮搏结,神气闭郁所致。在此应用生姜半夏汤,主要作用在于散结开窍。仲景列入此篇,实有与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等止呕剂鉴别之意。 生姜半夏汤由生姜汁和半夏二味组成,再纳姜汁。本意散结,开窍的作用,除民间早有流传外,古今医家也有不少记述。如《外台秘要》载“文仲疗脚气入心,闷绝欲死者”,即用本方分四服极效。屋台氏《类聚方广义》日:“凡诸病痰饮卒返,咽喉闭塞”不得息,汤药不下咽者,非此方不能开通也。当先以此方解其急,而原处方从宣,加熊胆者效尤速“。后世治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菖蒲郁金汤(《温病

半夏厚朴汤就可治愈您的慢性咽喉炎

半夏厚朴汤就可治愈您的慢性咽喉炎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症状:慢性咽炎反复发作。 用料: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生姜3片、苏叶2克。 方法:煎服,早晚各一次。 辅助方法:①服用中成药逍遥丸;②每天用莲子心、薄荷叶泡水喝。 请注意:1.慢性咽炎又痰多的朋友,请在用料里加入瓜蒌10克、贝母6克;2.若兼有咽部滤泡增生的朋友,则在用料里加入玄参、牡蛎各12克。要想根治慢性咽炎,先祛除心中的压抑情绪 每当我们说起林黛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感物伤怀的性格。其实,林黛玉的身体像弱柳扶风般娇弱也与她的这种性格是分不开的。她整日都双眉紧锁、难见一笑,心情如此忧愁压抑,怎能不生病 生活中,许多慢性咽炎朋友身上也有一些和林妹妹一样的性格。有些人经过治疗后,咽炎不再犯,有些人却老是反复发作。为什么呢当医生问他最近是否顺心时,他就会回答说:“最近心里很堵” 这是什么不良情绪在做怪呢一个字——悲。大家想一想,林妹妹是一种什么性格,她是喜也悲、怒也悲、笑也悲、哭也悲。所以,悲伴随了她的一生,肺病、咳嗽也伴随了她的一生。 我的一个患者是大学老师,虽30岁刚出头,但她的慢性咽炎史却已经有了五六年了。药吃了一大筐,但病就是不见好。后来我了解到,她平时非常容易发怒、还爱生闷气、心眼儿小、遇事也想不开,还特别爱哭。 针对她这种情况,我就给她开了一副药方:半夏9克、厚朴6克、茯苓12克、生姜3片、苏叶2克。我告诉她,把药用水泡上30分钟后,捞出来倒

入盛有300毫升水的砂锅中,然后用武火煎至沸腾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每次喝150毫升。第一次煎完后的药渣不要倒掉,晚上可以再煎一次。 这个女患者连着喝了半个月,喉咙里的异物消失了,慢性咽炎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也消失了。她告诉我,上课的时候,她再也不用时不时地清嗓子了,性格也开朗了很多。以前,她双眼没神,眼皮儿也耷拉着,现在,她的眼睛看起来很亮。还对我开玩笑说:“王大夫,我的睛睛看上去像贴了‘亮眼贴’吧。” 慢性咽炎伴其他症状的驱除法 如果慢性咽炎朋友还伴有多痰症状,可再加入瓜蒌10克、贝母6克;如果是兼有咽部滤泡增生症状的,则可加入玄参、牡蛎各12克,因为这两类药都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这个方子非常普通,也没什么危险性,大家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您有上面说的苦恼,可以自己煎几副药试试。另外,中成药逍遥丸对治疗慢性咽炎效果也非常好,而且价格也不贵。 在生活中,由于情致不畅而导致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还可以用莲子心、薄荷叶泡茶喝,饮食上可多吃些苦瓜,凉拌、清炒都可以。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医案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医案 患者刘某,男性,66岁,ID号:300909,主因“反复恶心呕吐4年余”于2011年7月24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感,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耳鸣耳聋,到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压18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最高血压190/90mmHg,间断服用络活喜等治疗,自诉血压维持在120-130/80-90mmHg。今天下午再次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次,天旋地转,汗出,前来就诊,就诊时见:神情,精神疲倦,头晕,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天旋地转,汗出,平卧位加重,侧卧位缓解,无头痛,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无发热恶寒,纳眠一般,大便偏干,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沉细。否认糖尿病、冠心病史,否认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抽烟30余年。查体:心率85次/分,血压185/110mmHg,心肺无异常。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眩晕病”,辨证为“痰浊中阻证”,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口服络活喜5mg,QD。中医治以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法,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茯苓15g,化橘红6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7剂,水煎,日一剂,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1-08-01),患者诉服药后头晕减轻,晨起时偶有头晕,无头痛,无天旋地转感,时有恶心,无呕吐,无汗出,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口淡无味,眠可,大便稍干,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沉细。血压:150/90mmHg,生化示:CHOL 5. 6mmol/L,TG 2.34 mmol/L。考虑患者头晕症状缓解,大便干,舌质暗,血脂高,在原方基础上重用半夏、白术,增加活血清凉之品,具体处方如下:法半夏15g,白术15g,天麻15g,茯苓20g,化橘红6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5g,葛根30g,黄芩15g,当归10g ,丹参10g。继服7剂。 三诊(2011-08-08),患者诉无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无头痛,无汗出,无心慌心悸,无胸痛胸闷,口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沉。血压:140/80mmHg。患者诸症好转,上方去枳实,加鸡内金20g,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语: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病因认为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切有关。其病机表现为风、火、痰、虚、瘀,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多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浊中阻、气虚血瘀等证。 本例患者症见头晕,天旋地转感,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属祖国医学“眩晕病”范畴,辨证为痰浊中阻证。其病缘于脾湿生痰,并肝风内动,致痰浊蒙闭清窍,风痰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治疗当燥湿化痰,平肝熄风,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以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晕,李杲曾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药为君药。余茯苓与白术相合,治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患者热像显著,以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以枳实行气化痰,消积导滞。 二诊时患者眩晕减轻,时有恶心,是风痰未清,且兼有热像,故增加原方中法半夏、白术、茯苓的用量以燥湿化痰,加黄芩以清上焦之热;舌暗红,故增加活血化瘀之品,当归、丹参,一个偏温,一个偏凉,合用则无内热之忧,葛根发表解肌,舒经活络。三诊,患者大便已通,口淡,故去枳实,加鸡内金以消食导滞,并活血通络。 中医古籍有关高血压病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大多高血压病是从肝论治,以清肝平肝为法,本例从痰论治,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化痰之法对高血压治疗的非常重要。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