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仍处在不断完善的变迁过程中,为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使之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尝试在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准则的变迁轨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进行展望。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

Abstract: Because our country is in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till in the changes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o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better adapt to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very necessary. Therefore, in this dissertation, some questions on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change will b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transition track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 Neo-institutional ; Institutional change

会计准则变迁,作为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标的一种制度变迁,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在演变过程中,会计有关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准则体现出一定的制度规律。自科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后,人们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层出不穷,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如科斯从企业的性质角度,德姆赛茨、张五常从契约角度,阿尔钦从产权角度,诺思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诺思的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从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论述了人类历史上制度变迁的原因、动力和规律。经过近九十年对新制度经济理论的不断拓展和创新,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逐步趋于成熟。因此,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会计准则的变迁已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准则概述

(一)会计准则的涵义

尽管会计准则已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中一个十分成熟的内容,但对会计准则本身的定义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娄尔行:我们将会计准则理解为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他们往往被表述为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别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

杨纪碗: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也是会计工作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准则,既涉及会计理论和方法,又影响会计实务和操作,在整个会计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葛家树:我们已经明确,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作为实践的规范,它当然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借助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规律性就能提到一定的历来高度来认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既要体现中国的有关方针政策,又要接受会计理论的指导。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所得出的一致性意见,认为在会计工作中,哪些经济资源应记录为资产,哪些经济资源应记录为负债,哪些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应予记录,并应在何时记录;资产和负债及其变动应如何计量;应当编制哪些会计报表以及在会计报表中应当披露哪些信息,等等。

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会计准则的基本功能、基本性质方面大同小异。综合上述观点,会计准则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会计准则是关于会计活动或会计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到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及报告行为,其实质上是以产权清晰界定为基础,旨在通过风险规避和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式制度安排。

(二)会计准则的功能

会计准则实质是一种旨在通过风险规避和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正式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功能。会计准则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降低交易成本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安排,对经济主体的经济业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方面,对一些特殊事项的处理与披露,以及报表的编制等都有统一的规范和约束,使会计准则趋于完备和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人为操纵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节约了经济主体、政府和个人搜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会计信息的全面可靠,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相应的得到降低,债权人与债务人能够相互信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摩擦减小,使总的交易成本降到最低。

2、抑制会计寻租

寻租行为是指那些缺乏供给弹性但能为其拥有者带来报酬的资源要素,而期望通过一定手段取得对这些缺乏供给弹性要素的控制权,以获取租金利润的行为。由于会计信息市场失灵,原有制度的交易费用增加,政府介入参与管制,此时寻租行为所导致的租金的耗散远远低于由于信息市场失灵带来得交易费用的增加值,使得原有制度向新的制度变迁。但是当随着会计信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足以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由政府管制所导致的会计寻租规模也开始高涨,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耗费,已超过政府管制所节约的交易费用。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市场日益壮大的要求,同时,为了控制社会福利的减少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行政管制限制在绝对必要的范围内,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新的正式制度安排应运而生。它能够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更加广泛的平等分配。由于政府管制从会计信息市场中的逐渐退出,会计寻租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是,会计寻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是不可绝对避免的。

3、提供激励机制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实质也就是通过建立排他性产权制度,尽可能的实现,外部性内部化。通过会计分期、会计主体假设,首先从时间和经济主体角度做出区分与界定,以便区分不同责任单位在不同时期的经营状况。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收入、利润等角度进行系统分类实现责、权、利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具体会计政策规定了不同经济主体进行盈余管理的限度,使其尽可能的真实报告收益。通过产权的清晰界定,使得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经济活动逐渐的从复杂到简单,从宏观到微观,逐渐分解、界定、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和其成本收益相挂钩,从而实现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相互协调。一套比较完善和实施到位的准则体系,必将会大大激励不同经济单位,尽最大努力生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尽可能的使经济状况与会计信息相一致,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会计准则变迁历程回顾

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致的会计准则变迁至今,中国会计准则变迁过程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

(一)会计准则变迁的探索阶段(1978——1992)

1978——1992年是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探索阶段。建国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这期间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完全有政府掌握。这与中国当时高度国有的单一产权主体状况及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改革开放的国策后,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变革,会计准则也进入了改革的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成立于1979 年底1980 年初的中国会计学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会计学会在1981 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陆续组织翻译了当时已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会计学会在1988 年成立了会计原则与会计理论研究组,这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会计准则研究的发展,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会计准则的实践与建立阶段(1992——2005)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2 年~2000 年。1992年,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定会计准则,形成了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参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第二个时期是2001 年~2005 年。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深入,并于2001 年11 月加入WTO。基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中国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日益增加;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于2001年完成了改组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在这段时期内对于国际趋同给予高度重视,并基于中国国情对于此前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了修改同时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

(三)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阶段(2006年至今)

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财政部认为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己成熟,加快了全面构建和推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步伐。新会计准则体系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国际趋同性。这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经过财政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双方的共同努力,除了关联方关系的确定以及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允许转回两项差异外,二者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履行承诺的要求。同时,新会计准则体系也体现了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别背景,将经济增长理念转变蕴含于会计理念的转变之中。这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会计准则是一种制度,而制度变迁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何谓制度不均衡,制度不均衡是相对制度均衡而言的,所谓制度均衡是指,“人们对既定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在制约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供给适应制度需求。”制度不均衡也就是制度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不一致。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会计准则的变迁应该包括变迁的主体、变迁的方式、变迁的动因以及变迁的方向等方面。

(一)变迁主体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机构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制定,其代表如法国、日本等。第二种是由民间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通常不直接干预,如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加拿大除外)。第三种模式是由民间性职业机构制定,但政府拥有监督管理和最后的决定权,其典型代表是美国和加拿大。从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主要是政府强制推动的,政府扮演了制度供给者的角色。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主体只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是政府主导的会计准则变迁效率高,会计准则制定涉及相关各方面利益协调,如果由非政府组织承担,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工作量会非常巨大;二是政府主导的会计准则变迁费用低,制定过程的高效率,以及相对容易协调相关各方的不同意见,使得会计准则制定的费用相对较低;三是政府具有权威性,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是会计法规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贯彻实施。

(二)变迁方式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1、以强制性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变迁

我国会计准则或规范的变迁显然是一种强制性变迁,在经济转轨中,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参考和引入了大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制度或规范,以充分发挥后起国家的优势,加速转轨的过程。如果中国会计听凭制度自然演化,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缺少有效的会计规范的支撑,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同时尽管纯粹的强制性会计准则变迁可以取得会计制度的高效性,但由于政府的有限理性、集团间利益冲突和知识准备不足等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变迁的效果,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变迁采取了以强制性为主、同时带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的做法

2、渐进式的变迁

制度变迁可以采取“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方式。所谓激进式制度变迁即一步到位的制度变革。渐进式制度变迁是逐步到位的制度变革。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基本上是一种渐进的方式,即先在旧制度的边缘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过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来逐渐缩小旧制度的空间,然后达到整个会计改革的目标。采用这种变迁方式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体制变迁则是促成会计准则变迁的外在因素。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适应。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适应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环境,我国的会计准则变迁应与经济体制其他方面的增量渐进式改革相配套,有利于避免社会的重大动荡,有利于充分利用原有的政府管制资源,节省了制度变迁成本。

3、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所谓“路径依赖”,指在制度变迁中,由于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会计准则由于其在经济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旧制度在改革过程中的顽强维持和向新制度的逆向渗透,使得这种路径依赖性非常强在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观念等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许多会计人员往往沿袭老办法、老习惯;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变迁不可能是同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所有这些旧的制度背景都可能对新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产生逆向渗透作用。

4、从增量变迁向存量变迁过渡

所谓增量变迁,是指“不从对资产存量的再配置入手,而着眼于在资产增量配置上引入越来越多的市场机制”(林毅夫, 1994)。8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渐进过渡的特点,在过渡过程中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即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共存。会计准则变迁的这种初始条件,必然决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呈现出增量式变迁的特征。会计准则变迁先从实行市场体制的股份制企业开始,积累经验再逐步向所有企业推广。随着各种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的试行,会计人员和有关各方对新制度的认识逐步加深,改革成本进一步降低,存量会计准则变迁的时机也日渐成熟。

(三)变迁动因分析

1、会计准则的变迁是制度环境改变的结果

制度环境通常是指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对于会计准则而言,其制度环境首当其冲应当是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因为会计准则既受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的制约,又会随着这两种制度的改变而被动性地改变。从制度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制度环境是引导制度变迁的最活跃因素,因此也可以说是导致会计准则发展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因。其基本思想逻辑路线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环境会发生变化并逐渐进化成一种新的制度或制度组合

;与此相适应,会计准则与制度环境的关系会由原来的相互适应变为不适应,并最终导致会计准则发生适应性变革以求得与新的制度环境的一致。会计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中最活跃的无疑是经济制度,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带动了会计及其制度的发展。

2、知识存量推动会计准则变迁

制度经济学很重视学习和制度变迁相互关系的研究。制度变迁过程与学习过程经常是一致的,这使得制度变迁呈现出“边干边学”的特征,而且学习得越快,知识增加越快,制度变迁时间就会提前,因此,学习和研究对制度变迁是非常重要的。会计是实践性较强且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在社会经济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经过一段实践的检验,人们会对会计准则的适用性和效果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检讨,这就加深了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有关会计准则的知识存量的增加和会计准则的改革与完善。

3、会计准则变迁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

会计准则变迁要想实现的充分条件是变迁带来的收益要大于为变迁而支付的成本,否则变迁就缺乏经济性。按照诺斯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本假定,制度变迁的诱因在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益。没有潜在利益不可能有制度变迁,但有了潜在利益制度变迁也未必发生,只有当制度创新所获取的潜在利益大于为获取利益所付出的成本时,制度创新才会发生。对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来说,变迁的成本包括:转换成本和制度创新成本。然我国的变迁成本相对于美英等国家要低得多,因为我国的改革是在美英国家相对成熟的会计准则基础上进行的,所花费的只是一种制度模仿成本和学习培训成本。则变迁中实际上是搭了美英等先行者国家的便车,在这种意义上,我国在会计准节约了制度变迁的成本。

(四)变迁方向分析

制度变迁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交易费用最低,会计准则变迁同样也要追求这一目标。我国会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变迁目标能减少我们的制度变迁成本;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乃至趋同,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减少交易成本。制度变迁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是会计准则变迁的本质要求和方向,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变迁目标,是符合理论要求的。

四、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发展的建议

(一)努力实现会计准则交易费用最小化

会计准则作为制度,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特性。会计准则的变迁,也必然要遵循交易费用最小化的本质要求和原则。为使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更高,执行更有效率,我们的准则制定必然要实现交易费用最小化。如果没有交易费用的比较,各种准则的孰优孰劣就违法确定;有了交易费用这个尺度,不但可以确定各种准则的有了,而且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预测准则演化的趋向。可以预见,随着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会计准则必将继续以交易费用理论

为依据进行新的准则制定安排和创新,这也是会计准则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二)平衡各利益主体关系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导致了各方利益主体对准则制定的关注程度愈来愈深,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干涉准则的制定。在准则制定是要坚持费用最小化原则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路关系。当前,中国会计准则起草凝定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的环节,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制定的背景材料和讨论情况也是很少向外界披露,这就使有动力参与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充分性,进一步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三)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主导权

争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主导权,有利于我们在世界经济中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背景以及不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不能盲目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积极影响,使新修订或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反映我们的需求,以减少会计准则变迁中的制度变迁成本。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变迁的博弈过程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因此在更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同时,加强区域性合作,积极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等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够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增进发展中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做出贡献。这样既不会损害我国的相对收益,又可以提高我国的绝对收益。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P178

[2]宋献中、谭小平: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3,P102一105

[3]黄之骏、聂新军:会计理论的新视角: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生产力研究2004,P202一203

[4]史伟: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科教文汇,2006.01(下半月刊)P179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7]邢铭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P275-277

[8]郭若伟: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会计准则[J]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01

.

品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品牌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品牌日益成为一个企业的重要资产,甚至比厂房机器更为重要。但在理论层面上,关于品牌的本质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理论被实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本文力图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对品牌本质以及运行机制作出解释,主要从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对品牌进行了分析。 本文所讲的制度制度经济学是指以Rondld H. Coase 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明确把交易成本引入研究的范围,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和经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围。 品牌的出现在客观上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品牌的本质必须能够揭示这一问题。本文从实证分析中证明了品牌是一种信息载体,分析了信息传递过程以及信息

成本的问题,并且指出了其现实意义。品牌作为一项资产,在某些场合缺少了排他权,本文在后半部分论证了缺乏排他权时,市场必然导致失效,并结合案例就如何管理在制度经济学框架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品牌;信息载体;交易成本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goods economics, brand is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s for a firm,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achine and factory building. But the theory about the problems such as brand’s nature still has not explained efficaciously. Theory is far away behind the practice. My article try to explain what the beand’s nature is and how it works, all the analysis is in the fram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analysis mainly concern on the property structure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my article i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for which is standed by Rondld H. Coase and so 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e explicit

新制度经济学(多篇范文)

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经济学 2. 完全理性 3. 交易费用 4. 市场型交易费用 5. 产权 6. 私有产权 7. 共有产权 8. 完全契约 9. 不完全契约 10. 不完全契约 11. 道德风险12. 逆向选择 13. 剩余索取权 14. 剩余控制权 15. 公司治理 16. 正式制度 17. 非正式制度 18. 路径依赖 二、判断说明 1. 斯密看到了人的利己心,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2. 技术进步既会降低交易费用,也会提高交易费用。 3. 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唯一作用就是界定产权,因为,有了产权的初始界定,当事人可以通过产权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 4. 私有产权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5. 永远不可能清楚界定所有权。 6. 在学校食堂就餐后餐具必须由同学自己送到残食台,而在校外餐馆就餐后餐具由服务员收拾,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校外餐馆的饭菜比学校食堂的更贵。

7. 在计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赶速度的动机,由此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相比之下,在计件工资合约下,工人有强烈的偷懒动机,必须对工人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8. 公共物品一定是公共财产。 9. 公司的股权合约是为了节省度量企业家对企业利润贡献的费用。 10. 人们常说的“朝令夕改”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可以在一天之中形成,也可以在一天内废除。 三、简答题 1.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交易费用的性质 3. 科斯第一定理 4. 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5. 如何根据交易的维度对交易进行分类 6. 简述按剩余收入索取结构划分的企业类型 7. 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区别 8.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区别 四、论述与案例分析题 1. 论述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类型 2. 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机制是什么 3. 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各具有哪些特征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

如何学好政治学原理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本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课程的逻辑主线清晰:课程内容和分析论述是建立在对于政治的社会本质——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所以利益和利益关系分析方法贯穿了全部课程的内容,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门政治学是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于政治和政治现象分析的,因此,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分析是全部理论内容的起点和主线,因此,学生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主线,来理解课程的其他内容。 2、课程的逻辑关系严密:基于以上的课程逻辑主线,教材内容的逻辑构成是:首先我们解析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把政治理解为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然后,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第三章中,我们展开了对于利益和利益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状态的分析,由此说明了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章的分析构成了全部政治学原理的基石。从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沿着由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引出的两条逻辑主线,从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展开了层层分析。在政治关系本质内容层面上,我们分析了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权力可以看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的首要体现,而公民的政治权利则基本上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公共利益以及相互利益矛盾的法律和政治要求的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第三章的内容。第四章、第五章是从组织和制度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进行的分析,其中国家是典型的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政治团体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体现。政党则根据情况不同而不同,其中执政党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第六章、第七章的内容是从行为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权力和公民政治权利展开的分析,其中治理是政治权力的典型行为,而政治参与则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典型行为。第八章对于政治的文化层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任何政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第九章主要论述了政治发展问题。第十章对于民主的分析,是政治的基本价值要求,由于民主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因此,这一章也可以看作是政治学的总结。 3、课程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围绕着社会政治的基本现象,课程展开的分析和论述具有基础理论的特点,所谓基础理论性,是表示:(1)所分析的政治现象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的现象;(2)课程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意义上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课程是对于所有同类政治现象的一般概括和论述,关注的是政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性;(3)课程按照理论逻辑进行的,而不是对于政治现象的简单描述,这就是说,课程的重点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 4、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是按照如下方面构成的:(1)特定政治现象的基本含义。通过辩析不同的概念,阐明有关的论述,形成有关政治现象的定义;(2)分析和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特点或者特性;(3)说明这种政治现象的基本类型;(4)论述这种政治现象的社会政治作用和功能。 (二)具体的学习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的课程的特点,来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线索,从而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同学注意以下八个方面,或者从这八个方面来把握学习方法: 1、要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网络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学原理》网络课程挂在电大在线,该网络课程根据本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了分析、调整、充实,整合成为具有交互式、多媒体、开放性、随时更新、适合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媒体。该网络课程既可以进行系统学习,也可以用作考试复习,因而,它是同学们必须要重视的教学资源。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案例分析】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制度演进:缘起、消亡与再生 2002年注定会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史册,不仅是因为有QFII,而且还有外资直接并购的重新启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长久以来主要依靠绿地投资来吸引外资的情形极有可能被早已急流暗涌的并购式投资所代替。如果是这样,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形将注定有又一次的波澜壮阔。问题是外资并购这一重要的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消失、再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一个制度会如此颠沛流离,而又再次出现得掷地有声让我们仔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演进过程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拔高和证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证券市场上通过直接并购来获取股权的交易方式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情况是,少量的国有上市公司向外发行了吸引境外投资的B股,有的还发行了H股。但是这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在A股流通股市场上可以收购大量股份,但是,一是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和实践完全拒绝其可行性。于是在上市公司股权中占有大量比例的国有股、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的首要目标。正是这样,在中国股市上一项新兴交易方式(制度)产生了……。1995年8月9日,北旅汽车(600855)发布公告,日本五十龄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联合

协议受让公司未上市流通法人股400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由此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先河。之后,江铃汽车(000550)在1995年8月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协议,福特公司认购江铃亿B股,占江铃发行B后公司总股本的20%,成为江铃汽车第二大股东。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这种交易方式一诞生,就迅速生成蔓延之势。但在199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以《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95〕48号)明令禁止向外商转让国家股和法人股。暂停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无情地把外商打入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冷宫”。1996年广华化纤(600672)曾试图“犯戒”。公司在1996年1月公告拟将3500万国家股(占总股本的%)转让给美国凌龙,但中国证监会立刻宣布这一股权转让违规,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广华事件”进行严肃查处。有了广华化纤的“前车之鉴”,外资并购彻底被隔离在上市公司并购门外。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蜜月期提前结束了。眼看着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心中不甘的外资不得不采取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的方式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如法国圣戈本集团1996年间接收购福耀璃(600660)),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合作,谋求共同利益。而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外资沾边的上市公司早已经在几十家之上。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外商可以参与购买国有企业,但审批之复杂令并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异同比较分析

在小企业落实《小企业会计准则》。 相同方面 (一)制定依据相同 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三)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会计期末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四)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相同 《企业会计准则》总则第11条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总说明第11条都要求企业遵循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五)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 1. 会计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85个一级科目,《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60个一级科目,其中有58个一级科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仅名称相同,而且核算内容也基本相同。 2. 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同。如资产计价方法都以取得时发生的货币支出,或以形成前所发生的料工费支出,或以换出非货币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或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都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估计资产损失的方法也相同。资产增减,负债增减,所有者权益增减,收入的分类及其确认,费用的分类归集,利润形成等的账务处理基本相同。 3. 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如都要求定期编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同时提供会计报表附注,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相对更为简化。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2011年,建党90周年,胡主席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建党以来我们祖国的伟大成就,并深刻剖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党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军校学员,“七一”讲话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原理? 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所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政治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个可以广泛延伸的概念。就范围而言,从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团体,到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自治团体,再到国家、地区或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组织和活动,几乎无不带有政治性质,“家庭政治”、“办公室政治”、“政府政治”、“非政府政治”、“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等概念的使用,正表明了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普遍存在。 今天,我们学习的政治学原理,不是学习那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的所谓“政治理论”教条,也不是讲官场上跟

风站队舞权弄术的技巧,而是要探讨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去自行解决。一个秩序良好的政治社会,必需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诉诸国家权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实行社会自治?在什么情况下,又需要实现个人自由? 从实践上讲,需要我们界定国家权威的基础和来源,国家权威的结构和实现形式;需要安排政府内部结构;需要界定政府与其他政治主体(政党、社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关系;需要确立社会自治的原则和社会行为的规范;需要确定个人自由权利的内容和保障自由权利的机制。 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权威的关系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关系问题的可行制度和实现途径。学习政治学原理,就是要从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一个“正义”的社会究竟如何构成;一个“正义”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来保障。 现代欧洲的制度是不同力量(王党分子和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妥协换来的;现代美国的制度是已经掌权的政治精英精心“设

新制度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制度演进:缘起、消亡与再生 2002年注定会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史册,不仅是因为有QFII,而且还有外资直接并购的重新启动。更为重要的意义是中国长久以来主要依靠绿地投资来吸引外资的情形极有可能被早已急流暗涌的并购式投资所代替。如果是这样,中国利用外资的情形将注定有又一次的波澜壮阔。问题是外资并购这一重要的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消失、再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一个制度会如此颠沛流离,而又再次出现得掷地有声?让我们仔细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的演进过程吧。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拔高和证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证券市场上通过直接并购来获取股权的交易方式早已经是蠢蠢欲动。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上特有的情况是,少量的国有上市公司向外发行了吸引境外投资的B股,有的还发行了H股。但是这在公司总股本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在A股流通股市场上可以收购大量股份,但是,一是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和实践完全拒绝其可行性。于是在上市公司股权中占有大量比例的国有股、法人股成为外资并购的首要目标。正是这样,在中国股市上一项新兴交易方式(制度)产生了……。1995年8月9日,北旅汽车(600855)发布公告,日本五十龄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联合协议受让公司未上市流通法人股400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25%),成为公司第一大

股东。由此开创了中国上市公司法人股向外资转让的先河。之后,江铃汽车(000550)在1995年8月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署协议,福特公司认购江铃1.39亿B股,占江铃发行B后公司总股本的20%,成为江铃汽车第二大股东。外资并购国内上市公司这种交易方式一诞生,就迅速生成蔓延之势。但在1995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以《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95〕48号)明令禁止向外商转让国家股和法人股。暂停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的通知无情地把外商打入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冷宫”。1996年广华化纤(600672)曾试图“犯戒”。公司在1996年1月公告拟将3500万国家股(占总股本的60.5%)转让给美国凌龙,但中国证监会立刻宣布这一股权转让违规,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广华事件”进行严肃查处。有了广华化纤的“前车之鉴”,外资并购彻底被隔离在上市公司并购门外。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蜜月期提前结束了。眼看着中国国内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心中不甘的外资不得不采取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的方式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如法国圣戈本集团1996年间接收购福耀璃(600660)),或者与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合作,谋求共同利益。而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和外资沾边的上市公司早已经在几十家之上。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颁布《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外商可以参与购买国有企业,但审批之复杂令并购困难重重。2000年11月,外经贸部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对外商投资有限公司涉

制度经济学案例讨论

我,铅笔 Leonard Read 我,铅笔,尽管看起来平平凡凡,但是也值得你探索和敬畏,我会证明给你看的。事实上,如果你能理解我的心——唉,这对不管什么人来说,恐怕都是过高的要求——如果你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你就会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我可以教给你们一些深刻的教训。而且我教给你的教训,要比汽车、飞机或者是洗碗机还要深刻——这恰恰是因为,我看起来是这么地简单。 简单?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听起来实在有点荒唐,是不是?尤其是当我们得知,在美国,每年要生产15亿支我,就更荒唐了。 把我拿起来仔细端详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没有多少东西——也就是些木头,漆,印制的标签,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 数不清的前身 你不能把你的家族追溯到很遥远的时代,同样,我也不大可能叫得出我的所有前身的名字,并对其作出解释。不过,我想尽可能地列出来,让你对我的背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好有个认识。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圆木被装船运输到加利福尼亚的圣莱安德罗。你能想象得出制造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筑和安装送我到那里的整个交通体系的人们吗?这无数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圣莱安德罗的木材加工厂。雪松圆木被切割成铅笔那么长的薄板条,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干炉内将这些板条烘干,然而,涂上颜色,就像妇女们往脸上涂脂抹粉一个道理。人们喜欢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不喜欢我煞白的模样。板条上蜡,然后再烘干。制造颜料,烘干需要的热量,照明,电力,传动带,电动机,一家工厂所需要的一切设备,等等,所有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 工厂里的清洁工也算我的前身吗?不错,还应该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的电站大坝浇铸水泥的人!因为,正是这些发电站向工厂供应了电力。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条穿州越县的运输过程中——每车装60吨——出了一份力的人们。 现在,到了铅笔制造厂——这样的工厂在机械设备和厂房建筑上要投入400万美元,这一切资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们通过省吃俭用才积累下来的。一台很复杂的机器在每根板条上开出八条细槽,之后,再由一台机器在另外的板条上铺设笔芯,用胶水粘住,然后,放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中国新会计准则分析 简介:日前,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引发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潜在业绩波动的热烈讨论。不过,从证券投资角度看,仅仅讨论企业会计利润的波动是远远不够的。本版今日刊登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即从股票估值、管理层行为决策的相机调整以及会计政策变更蕴藏的投资机会等视角,多维度地剖析了新准则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润波动无碍股票估值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原准则,在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是16 项企业会计准则,而新准则的数量达到39 项,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新会计准则由1 项起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以财政部令形式发布)和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 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办法组成。我们建议投资者在阅读新会计准则时,关注《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37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某些准则会对某些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准则以及他们影响的主要行业整理出来(见表一)。 业绩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股价 目前投资者普遍关心新会计准则启用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市场预计这将在2006 下半年至2007 上半年反映出来。我们将上市公司接下来可能的业绩波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实施准则前,上市公司可能进行的会计政策调整。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关心上市公司可能会在新准则实施前,针对新准则中增加的某些会计处理的限制,提前进行账务调整,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将在新准则中规定不可转回的减值准备提前转回;二是准则实施时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调整以及由于采用更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后,所产生的业绩的波动,比如资产从以历史成本计量转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引发的连锁反应。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2)精编版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对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和分析

内容摘要:摘要: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将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本文主要从概括的角度总结出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六个重要变化,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六个重要变化从理论进行阐述。文中把现行准则称为旧准则。 摘要: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将在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本文主要从概括的角度总结出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六个重要变化,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六个重要变化从理论进行阐述。文中把现行准则称为旧准则。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理解分析 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指南,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对现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因为新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所以本文中举例均以上市公司例。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个方面 第一个变化: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得到认可和运用 在新基本准则中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其他基本原则如: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得到保留,这就为公允价值原则的运用打开了绿灯。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在我国市场经济规则还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如何做到真正的公平?关键看评估机构如何评估。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能带来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期望的政策效果,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1、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1998年到2001年,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利润,但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四种情况:第一,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 年,建党周年,胡主席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建党以来我们祖国的伟大成就,并深刻剖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党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军校学员,“七一”讲话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了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要学习政治学原理? 政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所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 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政治作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面,也是一个可以广泛延伸的概念。就范围而言,从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团体,到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自治团体,再到国家、地区或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组织和活动,几乎无不带有政治性质,“家庭政治”、“办公室政治”、“政府政治”、“非政府政治”、“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等概念的使用,正表明了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和普遍存在。 今天,我们学习的政治学原理,不是学习那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以贯之的所谓“政治理论”教条,也不是讲官场上跟

风站队舞权弄术的技巧,而是要探讨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解析现实政治生活,探索构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的机制,以及实现社会“善治”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去自行解决。一个秩序良好的政治社会,必需正确处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诉诸国家权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实行社会自治?在什么情况下,又需要实现个人自由? 从实践上讲,需要我们界定国家权威的基础和来源,国家权威的结构和实现形式;需要安排政府内部结构;需要界定政府与其他政治主体(政党、社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关系;需要确立社会自治的原则和社会行为的规范;需要确定个人自由权利的内容和保障自由权利的机制。 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权威的关系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关系问题的可行制度和实现途径。学习政治学原理,就是要从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一个“正义”的社会究竟如何构成;一个“正义”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来保障。 现代欧洲的制度是不同力量(王党分子和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政治斗争妥协换来的;现代美国的制度是已经掌权的政治精英精心“设

新制度经济学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 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 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 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 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 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 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 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人都必须在不知道对方选择的情况下,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论对方选择什么,选择背叛总能比选择合作有较高的收益。所谓的“困境”是指,如果双方都背叛其结果比双方都合作要糟。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 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经济系编 2010年4月

目录 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 案例2:燃油税幕后利益博弈:中国逼近10元1升油价时代 (1) 案例3:公园门票降价或涨价的启示 (1) 案例4:雪天的杂货店 (1) 案例5: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 案例6: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 案例7:“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 案例8: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 案例9: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1) 案例10: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1) 案例11: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1) 案例12:把每1 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1) 案例13: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1) 案例14:理性与风险难题 (1) 案例15:上大学值吗? (1) 案例16: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1) 案例17: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1) 案例18: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1) 案例19: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 案例20: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 (1) 案例21: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 (1) 案例22:有效金融市场的难题 (1) 案例23:加入WTO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问题 (1) 案例24:新经济时代的微软反垄断案 (1) 案例25:价格歧视及其难题 (1) 案例26:垄断竞争下的差异化战略 (1) 案例27:广告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1) 案例2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案例29: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1) 案例30:满意即最优 (1) 案例31: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1) 案例3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1) 案例33:“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1) 案例34: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1) 案例35: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1) 参考文献 (1)

制度经济学

二章,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关于经济人的否定案例:(1)不计成本 《不计成本》洋洋数千文,讲了一个据说是英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威廉在助人为乐中、在奉献中遇上种种奇迹并因此发家的故事:过河人不慎把戒指掉进河中,威廉叫来一村的人下河帮其寻找,于是过河人帮助威廉找到一个打气补胎的活儿;威廉在帮人修补轮胎的工作中,骑着自行车满城为一位车主寻找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于是这位车主给了一个五金店让威廉代理。由此,威廉的事业终于在有一天如日中天。中途,更引用了威廉本人的一段感慨:“我的一生,多半是别人赠送的。”最后,大致的意思是教人们要向威廉看齐,要学会付出不计成本的爱-----真诚到忘了成本的爱,亦即要人们爱、奉献、真诚和伟大。 2.关于人性:最后通牒博弈,公共产品博弈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密斯教授 所谓“最后通牒”博弈,是一种最简单的二人游戏,按照这一游戏的规则,指定一人扮演角色“甲”,另一人则为角色“乙”。游戏规则还指定一笔“赠款”,例如,10美元,在甲和乙之间加以分配条件是,甲和乙必须一致同意甲提出的分配方案,如果乙拒绝了甲提出的分配方案,那么,这笔赠款将被收回,即甲和乙“颗粒无收”,如果乙同意了甲提出的分配方案,那么,赠款将按照甲提出的方案加以分配。这样,博弈的第一阶段,甲对乙提出分

配赠款的方案,例如,30%给乙,70%给甲;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通常在限定的时间内,例如,15秒的“考虑时间”,乙拒绝或同意甲提出的方案。然后,主持人宣布双方所得款项。 大部分实验中,都是4/6,5/5, 少数不公分配,都被毫不犹豫拒绝。 说明受试者是依据公平观念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来决定其行为的。 在公共品博弈中,给每一个受试验者一笔钱,如20元,受试者被允诺,如果把投入自己的钱投入公共账户,将加4倍用于奖励每个人。与任何一个公共品的生产一样,这个博弈的关键在于,即便你没有投入一分钱,也可以通过搭便车提高自己的福利。根据理性假设,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所有博弈者都不向公共账户捐赠。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受试者符合这一推断。相关实验显示,最初几轮博弈中,捐赠的平均水平在40%到60%(每人持有的初始货币为20 元)。随着博弈的进行,捐赠有所降低,最后一轮有73%(总数是1042)的个体拒绝捐赠。这个结果与理性人假设相符,即4博弈者在重复博弈的最后一轮倾向于背叛。但实验后的调查却出乎人们预料,当问及为什么减少捐赠或拒绝捐赠时,大部分人声称这样做是出自愤怒,是想通过这个自己拥有的惟一手段来惩罚那些搭便车者(Fehr & Schmidt,1999)。 2.关于信息不对称,私人信息:庄子与惠施濠梁之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