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度报道的叙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

深度报道的叙事视角

深度报道很多具有故事性,事实具有令人瞩目惊心。所以,这类新闻因事件本身的重大性以及群众的激愤情绪,这类报道首先就能吸引受众,因而,在讲解这个新闻时,如果再有很好的叙事技巧的话,就很容易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运用的一系列悬念,细节特写,人文情怀等表现手法就是一个栏目的叙事技巧,这就是采用复线的叙事方式。单线式为主,体现为一人一事的叙述。报告文学出现全景式结构的文本。此结构以线型中的复线为主,不再局限和拘泥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叙议,而是以某一重要事件为叙说主体,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其“台前幕后”的萌生、发展以至高潮、结局的脉络。

新闻作品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一个对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的叙事过程。它是记者将新闻信息用符号进行叙事的过程,只有通过记者的叙事,新闻形成文本进而才能传播开来,但如何叙事,则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例如《新快报》曾选择4名记者对广州的餐饮酒店进行卧底,然后以日记体的叙事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新闻事实写出来,四篇报道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角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使报道读起来故事性很强,也很有真实感与现场感。

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逊曾以图标的形式列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模式:

情景

信息

发送者………………………………接收者

联系

代码

在这六个要素中,其中代码指信息所表现的意思,情景指信息所涉及到的词语所指的对象,联系指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

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叙事的基本过程。引用到新闻报道中,就是记者如何根据新闻信息与新闻发生的场景等,联系起来进行叙事,来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

(一)、深度报道写作的切入口

深度报道不是以揭露丑恶为唯一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深度报道是为了揭露新闻真相,挖掘新闻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剥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背后原因链,从而引起解决的重视与下手点。它最主要的本质任务还是与西方“扒粪运动”一样,以揭露起到监督的作用,达到社会的瞭望哨功能。

因而,深度报道是有鲜明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既然强调主题,就必然要选择好写作的切入口从而恰当地反映主题,同时,这类新闻在很多情况下,要么已经被事先报道,要么因阻力原因难以揭露,那么,如何使报道不再重复,如何找准揭露的突破口从而顺利进行采访与写作,就需要选准切入口。再之,多数调查性报道的写作,面对的是十分庞杂的材料,那么,如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也是颇费脑筋的事,再就是如何简要的把新闻真相陈述出来,也需要找到切入口。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揭示事实真相,找出新闻背后的本质原因的报道,那么,这就需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切入口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角度能揭示新闻发生的本质与背后的原因,这个切入口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地直指问题的核心,做到痛快有力。如新华视点记者对2000年江西萍乡爆炸案的三篇报道就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先后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有人收钱物理监管——“3.11”事故的追踪与反思》、《中小学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堪忧》,后来又以通讯的形式写了《愿悲剧不再重演——江西萍乡“3.11”爆炸事故追踪》

二是要角度独到,站得高,看得远,从这个角度写,能快速地排除枝蔓,理清脉络,抓住主要关键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受众在对调查报道了解接受以后,能清晰地

知晓新闻关键点,也知道事件或问题存在的症结与本质原因。有时采访的切入口也就是写作的切入口,例如,对于山东人大代表在临沂机场打人的事件,《南方周末》在报道上的切入口就高人一筹。在对山东人大代表在临沂机场打人的报道中,就找准了探究打人背后的原因,这一别的媒体没有报道的视角。《南方周末》在揭示这个打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之后笔锋一转,将此事件与当时全国关注的机场安全问题结合起来,提出“民航安全凸显隐忧”问题。这样,这则报道的意义上,在主题上就比其他报道具有高度与深度。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渤海2号”沉船事故,石油部一些领导沿袭老办法,准备把“丧事当成喜事办”,《工人日报》一改过去的报道切入口,发表了《“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传统报道切入理念。揭示了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官僚主义。大兴安岭失火的报道《中国青年报》的切入口也是别具一格,采用《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不谈英勇抗灾,还是指出背后存在的问题。

三是切入视角要能为选题服务。从学理上来讲,深度报道是选题无界限,什么都能作为选题,但在我国,还是要考虑特殊的国情,著名记者艾丰说过:舆论监督要选择与领导的共同利益区。其实这样的话,调查性报道的选择面就很窄了,要是多建设性批评,少爆破式批评。那么,在面对新闻事实或现象时,在写作的切入口上,还是要注意如何把握指向与批评的度。这是度的把握,同时,还要有对受众的考虑,选题上要读者感兴趣,再就是要有故事感,有细节,其实最根本的是要有新闻。反映的问题普遍不普遍。老百姓需要的并不是把所有的黑幕揭露出来,他们在乎的就是把他们遇到的不公平事情揭露出来,表达他们最渴望的公平与公正,以及正义与冤屈能得到伸张。那么,在选题上,就很好做,《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说自己的编辑方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了选题首先要自己感兴趣,你自己都不感兴趣的新闻线索,又怎么可能让读者感兴趣?这个写作的切入口,一定要思考这些因素,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遭遇某些媒体的报道“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局面。

四是切入口要选择符合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本身特性,从事半功倍的叙述角度来找写作的切入口。这样,就能很恰当便捷地陈述好新闻真相。这个切入口要能最有利于写作的展开与写作结构层次的清晰。如《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就是很好地切入视角,从受众立场选择角度,从问题存在的本质原因选择角度,从容易被受众忽视的角度来选择角度。深度报道是为了揭露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一总体目的。那么,抓本质原因与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找角度就是很好的办法。2003年4月,甘肃一个初中的尖子生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新华社分社记者的写作角度是事件本身,以及老师与专家如何看待的老套的泛泛而谈的新闻稿,而《新华视点》则选取这个尖子生为什么要杀他母亲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准了这个定位。

深度报道的写作切入口找到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叙事来展现事实。

(二)、深度报道写作的叙事视角

任何作品的成型都涉及一个叙述的过程,叙述中对文本中的事件、情境、人物等的描述则需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将所看到的内容陈述出来,英国批评家路伯克曾这样说过:“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以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对于这一视角,常用的称谓就是“聚焦”。

雅恩曾把聚焦划分为四种类型:1、固定式聚焦,叙述事件通过一个单个的聚焦者持续的视点表现出来;2、不定式聚焦。故事中的不同情节通过几个不同的聚集者的眼光表现出来;3、多重式聚焦。每一次都通过不同的聚焦者的眼光来看;4、集体式聚焦。通过复数的叙述者(“我们”叙述)或者通过一组人物(“集体反映者”)来进行【21】这其中还分为第一叙述者,还有第二叙述者。例如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以自己的采访线索作为贯穿的红线,那么,里面与当事人的话语,就成了第二叙述者,或第三第四叙述者。热奈特将叙述聚

焦区分为三类: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第一种是无所不知的全能角度叙事,内聚焦就是作者自己的参与叙事,外聚焦就是一种客观的叙事,这种叙事者知道的少于人物所知道。

从这些对聚焦类型的分析,也就是作品的叙事视角而言,深度报道的叙事视角,一般采用的就是内聚焦和外聚焦这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兼有不定式聚焦和多重式聚焦的特征。

1、内聚焦叙事视角

对于新闻作品而言,第一人称叙事的情况经常出现。很多情况下,记者可以用根据自己采访经历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新闻事件。在新闻报道中,内聚焦的叙事者一般就是文中的人物。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写作上展示调查过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把调查者本人的调查经历写入调查性报道的正文,二是运用大量的引语和背景描写把调查过程反映出来。

内聚焦一般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也可以不是以第一人称,例如常用的“记者经采访得知……”“xxx告诉记者”等方式,但这都是属于记者用自己的亲身采访经历来展开叙事,这在深度报道中经常用到,因为很多深度报道就是记者艰难取证的过程或者暗访调查的过程,那么,用记者用第一人称来作为叙事的视角,就很容易组织整篇报道的结构,并达到悬念迭出、惊险刺激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受众在这种体验中了解触目惊心的新闻真相,并具有现场真实感。如上述提到的4名《新快报》记者对广州的餐饮酒店进行卧底,然后以日记体的叙事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新闻事实写出来,四篇报道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角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及卧底遇到的惊险细节,从而使报道读起来故事性很强,也很有真实感与现场感。

当然,内聚焦的叙事者虽是文中的人物,但这个我并不一定都是作者,这个叙事者也可以用第一人称,但作者确实记者,也就是记者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写当事人的经历,这往往也能达到上面同样的传播效果。如《三甲医院就诊记》就是用第一人称来写一个病人的求医经历,反映三甲医院一心向钱看,医疗服务马虎的真实现象。这样,用当事人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的叙事方式,读者读起来十分具有故事感,也十分具有真实感。

内聚焦叙事在有些情况下,还包括“集体式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复数的叙述者(“我们”叙述)或者通过一组人物(“集体反映者”)来进行报道的展开。如《惊心动魄的6天》就是采用“我们”的叙事视角来展开叙事。

内聚焦视角的好处:一是可以作为叙事的贯穿红线,来组织叙事的展开。二是内聚焦叙事能给读者以真实感,现场感。

2、外聚焦叙事视角

在深度报道中,另一种叙事视角就是外聚焦叙事视角。外聚焦就是客观叙事,记者用局外人的形式客观叙事,在这种叙事中,记者的身份一般是隐性的,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客观陈述新闻事件的过程。这种视角是一种有限的视角。就是叙事者所知道的要小于新闻事件中人物所知道。但深度报道因为采访的阻力,基本都是处于这种状态,因而,这种叙事视角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具有很广泛的用途。

外聚焦叙事,在写法上相对容易把握,可以通过所调查的新闻事实的特征,找关键点,或因果关系,或时空关系等,理清层次线索,然后,客观叙事即可。如如《鄂数万黑大学生乱象调查:苦读四年无学籍》就是采用这种聚焦方式来写的。整篇报道中,记者都隐身于报道之外。只是通过事实通过当事人的客观叙述来展开报道的写作。再如《钟志斌撞人案》也是采用的这一叙事视角,对于一个扑朔迷离的撞人案,如果用内聚焦视角来写,很容易走入情感倾向误区或媒体审判的误区。那么,用这种外聚焦的叙事方式,就可以达到平衡、客观的报道要求。

外聚焦叙事的好处是:这种叙事方式也有其好处,就是记者置身新闻之外,客观叙事,把采访的具体新闻信息客观呈现出来,从而使报道的事实显得客观。从而避免内聚焦叙事虽

然具有真实感,但很容易叙事不客观平衡的误区。

很多情况下,深度报道在写作上的叙事是各种叙事视角的杂糅,一部分是外聚焦叙事,有时又穿插记者以第一人称或本人身份的叙事在里面。记者在文章中可转换感知主体,即通过不同当事人、知情者的不同的视角去展开事件的真相。例如,对不定式聚焦和多重式聚焦的运用。

(三)、叙事时间

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一般采用倒叙的方式,有顺叙,与插叙。因为新闻报道往往是先在开头给出最新时间,特别是调查性报道,往往是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揭露出新闻事实的真相,那么,在报道要讲时效性的特征下,在开头给出最新时间,再在正文回到过去的事件,在对事件的调查中,采用不同的人物回忆事件发生的过去事件。这种先倒叙,再顺叙,并在顺叙中多方插叙的做法,是调查性报道常用的叙事时间处理方式。

在实际报道中,很多情况下,是顺序、倒叙与插叙的综合运用。在以某一种事件顺序的基础上,往往交错适用多种事件顺序。

深度报道在叙事时间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把时间打乱,不同的时间相互交错在一起,以利于对新闻真相的展开。叙述者具有交流功能,具有证实功能,具有组织干预功能。

但不管怎样,调查性报道属于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因而,在报道中,不能过去在时间顺序上,叙事过于复杂,从而给受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四)、叙事结构

深度报道在叙事结构上,最简单的分法有三种:单线式叙事结构与复线式叙事结构以及全景式叙事结构。其余万千变化都是由此而来。

所谓单线式叙事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单一顺序来安排结构。所谓复线式叙事结构,是指从事物发展的双向线索来安排结构,例如,对比式叙事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式,都属于这一种叙事方式。全景式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全景式的展现新闻真实的一种叙事方式,是一种立体化的写作模式。

1、单线式叙事结构

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与依据。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这类叙事结构在深度报道中运用得最为普遍,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一般是开—发展—高潮—结局,这是传统的常用的模式,因为,深度报道基本都是记者进行艰难求证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就是寻找证据逐步揭露真相的过程,同时,也是根据所面对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根据所要调查的新闻事实的特点,来选择调查重点与调查顺序的过程,那么,这个调查过程就符合对新闻真相的揭露过程,因而,采用这种单线式叙事一般能清晰明了地告知新闻真相。

深度报道的叙事结构,往往是单线的结构脉络,但这个脉络往往有时由因果关系,由侧面来引出问题,这种叙事方式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又顺理成章地带出了问题与新闻产生的背景,如《嘉禾拆迁》由“四包、四停”——引出为此姐妹只有同日离婚事件——再扩散引出更多的因此离婚的女教师们——再引出为何拆迁难,只有离婚,因为补偿不合理还是漫天要价的问题——再引出领导的“一阵子”和“一辈子”的威胁口号——最后得出这一拆迁是否越权合法。

例如《钟志斌撞人案》的叙事结构就为单线的因果顺序,首先是争执,接着写撞人的一刹那,再就是写他爸是谁?最后写因为这种复杂的家庭背景导致的审判结果的复杂性。调查性报道《王廷江打人事件》一文也是因果式线性结构:先写打人的经过,在分析打人的原因,再由此引出存在的安全隐忧的问题,叙事脉络一直是一种单线的方式。《中国青年报》

的冰点调查《回家之祸》采用的则是按事件的发展事件顺序为叙事的单一线性结构。

单线式叙事也有一些相对变异的叙事技巧,深度报道《忽然不当犯人了,我倒觉得不习惯了》(《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在叙事上则是一篇十分具有特色的单线式叙事结构,整篇报道采用采用对话体加旁白的形式展开叙事,这个旁白也就是过去的背景资料,就是发生的与这个新闻事件相关的事实。穿插在里面,起到点明辅助的作用,最后用记者手记这些非叙事语言,进行点明主旨。这个线性结构,十分清晰,十分感人的叙事了这11年来发生的事与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对话体有助于层层剥笋式地展开精微深奥的思想,展示这些思想的诸多方面,展示这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富于引导性、启发性,帮助读者养成辨证地思维的习惯。

单线式叙事这种方式能使受众读起来容易理解,而不会被其复杂的叙事脉络而迷惑。

2、复线式叙事结构

深度报道多涉及对立双方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正是造成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原因与结果。而这类冲突往往是强势一方与弱势一方,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的斗争。那么,在这类报道的写作中,就可以用复线式叙事方式来展开。这种复线式叙事可以让受众的冲突中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深刻化理解。例如在《一个30年的秘密》(The 30-Year Secret)揭露的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猥亵幼童案件,当事人一是当时的波特兰市市长高兹米特(NeilGoldschmidt),另一个是年仅14岁的女高中生苏珊(Susan)。从1975年起,高兹米特以雇佣保姆为名,诱骗苏珊与其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高兹米特后来调离波特兰市,曾担任卡特政府的交通部秘书长和俄勒冈州州长,而当年聪明美丽的苏珊却沦为瘾君子和管教所的常客。

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中,由于采访的艰难与时间跨度大,作者贾奎兹以时间和空间为双重叙事线条,以调查发展的时间推进为纵向线条,以调查涉及的人物、地域的平移为横向线条。逻辑分明、层次清晰,故事的发展与记者的调查两条主线并行发展,既利于贾奎兹叙述,又便于读者阅读。

在电视媒体的调查类节目中,也经常采用这种叙事技巧,新闻调查节目中内涵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等二元对立,并强调“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制造叙事文本的精髓——矛盾冲突”,新闻调查节目正是在冲突的制造与解除中“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胜负未卜的对抗性游戏,且在游戏的展示过程中让观众得到叙事快感。【24】下面这篇报道就是十分典型的复线式叙事结构:

北京城管副队长被刺事件的再调查

本报讯 (记者赵凌实习生郑焰) 时隔一月之久,胡天仍然难忘8月11日那个混乱下午人群散尽后的两个镜头:路边积水已被染成暗黑,那是城管李志强咽喉喷射出的鲜血;还有崔英杰含泪的眼睛,脸色苍白的他跑回公司楼下,,躲在角落小声对胡天说,“我杀人了。”

胡天是崔英杰的同事,都在北京海淀区科贸大厦8层的“名柜”KTV做保安。

当天下午6点,白色的被单覆盖了37岁的李志强。医生说,他的大动脉和气管破裂,一段刀刃还留在里面,老同事金铃当晚赶到医院,看到死后的李志强还睁着眼睛。

在同事们的记忆里,身材魁梧、圆脸、戴副眼镜的李队长是个性情开朗、处事周全的人。他爱看《中国国家地理》,平时里常跟同事商量着节假日出去旅游。但因为城管工作忙,节假日总轮班,这个愿望总也没有实现。

改变

凶杀案发生前一小时,崔英杰的父亲帮儿子在竹签上穿好肉肠,看着他推车出去。儿子的这辆三轮新得扎眼,这是他从同事那里借钱买来的。崔英杰也曾想把这新车卖掉,换辆旧三轮,可没人想要,大家都知道,新车惹被城管收去,不划算。

在10天前,崔英杰已经损失了一辆三轮车。和三轮车一起消失的,是他刚发的5月份工资和钱包——崔英杰自己也搞不清楚,钱包是他和城管争执的时候被小偷摸走了,还是搁在三轮车上被一起收掉了。

李志强是北京海淀监察大队的副队长,三个月前正式到任。他的职责就是治理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中关村人来人往,是他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2005年底,李从北京万寿路监察分队借调至海淀城管监察总队,2006年5月正式担任海淀城管副队长一职。在成为城管之前,李志强做过宾馆服务员,还在一家公司做过宣传干事。1996年,他在中央党校拿到大专文凭。第二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进入北京万寿路街道办市容所。

2006年8月11日下午4点20分,小雨中,海淀城管的车队来回在中关村海龙电子城前兜着圈子寻找目标,这是北京联合整治行动的第三天,李志强习惯性地坐在副驾驶位。

此时,崔英杰刚刚停好三轮车,准备开始他一天的生意。周围摆摊的渐渐知道,这个新来的是科贸大厦楼上“名柜” KTV的保安。崔英杰体格强健,身穿白衫黑裤时,和出入科贸大厦的白领没有区别。他在“名柜”KTV工作了半年,却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拿到工资。老板总是说生意不好,崔英杰也没办法。

李志强一步步走来,同事说他工作认真努力。崔英杰同样也是靠拼命努力谋生,只是他的路没那么顺利。“名柜”KTV 是崔英杰在北京的第五或者第六份保安工作。2003年崔英杰以一个优秀士兵的身份光荣退伍,从山东济南回到了家乡。

那年年底,崔家收到了一封来自部队连长的信,信中说,崔在部队表现良好,还说他给部队广播电台写了几十篇稿子。崔父很惊讶,他一直觉得小儿子是个沉默寡言的人。2004年初,崔英杰在北京开始了他的第一份保安工作。每月500 块的工资,管吃管住。每逢节假日崔英杰就帮人扛包挣加班费。之后辗转几个地方当保安,,崔英杰期待能有所改善,但不知何故,每个地方他都呆不长久。

单调的生活

下午4点25分,天上还在飘雨,崔英杰和来自老家的帮工女孩支好摊子,油锅已经上炉。这是科贸大厦西北侧的马路边,自从上回被抄了后,崔英杰选择了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这是这个女孩第一天“上班”,也是中关村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周末。

8月初,崔英杰跟家里说烤肠生意不错,想找个帮手。崔父于是在前面村子里找到了一个正在放暑假的小姑娘。8月 10日,崔父领着女孩坐长途车来到北京。崔英杰当时兴致很高,骑着那辆新三轮拉着两人在圆明园外面转悠了一圈。

4点30分,城管车向科贸大厦方向驶来。李志强职业性地左顾右盼。9年的城管生涯,李志强就是这样看似单调无聊地在这个城市里兜着圈子。

2004年崔英杰初来北京时,李志强已经在北京万寿路上来来回回跑了6年。万寿路街道是中央部委聚集地,李志强负责巡查西翠路段,是万寿路城管监察分队门前“三包组”组长。城管工作一般简单分成“三包组”与“巡查组”。“三包组”主要针对店铺,管理门前卫生,小广告,违章建筑,居民投诉等。而“巡查组”则更多对付无证商贩。和李志强接触过的西翠路“红番茄”餐厅老板李美玲说,“他很和善,即使要罚款,也是笑眯眯的,很有耐心。”听说李志强的不幸后,她和店员特地买了花篮去李家悼念。

每天8点,李志强骑着标志性的小摩托准时上班。8点半,当同事们来时,李志强已把办公室打扫干净,召集组员们开个会,分配一下当天任务,便各自出发巡街去了。李志强父母的家也在他管理的区域。李父上下班,偶尔会遇见正在巡街的儿子,有时他会停下来看几眼。“只要他喜欢,我们就支持。”李父说。

事后谈起城管的工作,李志强生前的同事金玲满腹委屈:“我们管的是其它部门不愿管或是管不住的事情。有些事情,比如如何安臵进京农民,这都不是我们城管可以解决的。”

金玲至今记得,从1998年至2005年,每个清晨,朝她迎面走来的是笑眯眯的“李组长”。“城管总是被人骂,有时实在难受了,志强总对我说,姐姐,别人不理解就算了,你自己可别放心上。

城管人员每日巡查街道的工作有些枯燥,KTV保安的工作也是单调无聊,每天从凌晨2点到白天10点,崔英杰的工作就是在八楼观光电梯口上坐一夜。胡天说,他们在这里实际上是被用来防止打架的,可是说实话,这个KTV开业一年来还没怎么遇上客人捣乱的事情。如果工资发放准时,每个月1100块钱的收入其实相当轻松。可是冲着工资而来的崔英杰干了四个月却只拿到了一个月的钱,仅有的那些工资还随着第一辆三轮车丢了。

尽管生活沮丧,崔英杰却从不哭穷,能说会道的他人缘极佳。一位同事说,只要大家坐在一起,他总是说话的中心。也许正因为此,在他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同样拿不到工资的同事们愿意借钱给他。实际上,连续三个月拿不到工资的崔英杰生活几乎难以支撑。胡天说,崔英杰每天就只吃方便面,后来连方便面也吃不起了,就去院子里的小卖部赊。

同伴们各自靠微薄的积蓄度日,期望着用乖巧的工作态度换回老板的奖赏,把工资发给他们。崔英杰没有可以依赖的资本,但他的脑子比别人活,于是就有了烤肠的主意。下午烤肠,晚上上班,崔英杰很兴奋这样的“人生设计”和“商业规划”。

烈士和凶犯的相遇

这是北京市联合整治行动的第三天。距离联合整治活动结束的时间还剩下1小时15分钟,这意味着一个多小时后,城管队员可以松上口气,三天下来的倦怠也将随着周末的到来而缓解。

就在这时,崔英杰被发现了。城管车停在一个合适的距离,李志强第一个跳下车,向崔英杰径直走去……

37岁的李志强出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母亲是高级会计师,父亲是信息产业部的干部。李志强是家中独子,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李志强很小就学会挂着钥匙,照顾自己。798厂区的邻居们,很多记得那个小名“京京”、大眼睛、圆脑袋、性情开朗的孩子。

1983年,李志强念完了高中,却没有考上大学。他很爱看书,而且有绘画特长。那一年,崔英杰才刚刚出生,父母是河北保定阜平县平阳镇各老村的农民。崔英杰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太多欢乐。家中四个孩子,最小的女儿是聋哑人。全家的收入都维系在三亩地上。由于家境贫困,崔英杰念完初中就辍学了。

李志强和同事走过来的时候,崔英杰正在专注地烤肠。城管人员说,这个地带,正常情况下一天赚两三百是很正常的事情,两天前城管人员刚在这里清理了一批新疆小贩。

也许是因为生意不错,崔英杰对凡事都乐观起来。“他说,妈不要着急,等过年我就能攒上钱了。到时候我们翻新一下房子。”崔母这样回忆儿子的打算。崔英杰家里的两间砖房是30年前盖的,屋顶不时往下落土。父亲要给他介绍对象让他早点结婚,崔英杰说,现在不行,等攒了钱,要大大方方地结婚。崔英杰喜欢过一个女孩,但没有表白,两人逛过一次朝阳公园。他只是向好朋友透露过心底的这段记忆。

李志强和同事来到摊前,面对忽然出现的城管队员,崔英杰措手不及。李志强封堵了崔英杰的去路,崔英杰不断挥舞着双手。“车子留给我,别的都给你们。”崔英杰喊道。一位长期在中关村收墨盒的摊贩看到了这个过程。崔英杰开始一直在央求,“求你们把车子留给我,就靠这个吃饭”。连说两遍都没有用,他的口气就变了——“我再说一遍,把车留下,其余你们拿走!”然而仍然无用。10多分钟后,崔英杰放弃了努力。

此时李志强正在队友的协助下,把三轮车抬到城管的卡车上。帮工的小姑娘还一直死死拽着车把。城管队员开始准备收队,这是三天整治行动中最后的战果。忽然,崔英杰再次从人群中走出来,他走过李志强,走向北京城管海淀分队副队长宋成栋。李志强看见了刀:“老宋,小心后面!”几乎是在刹那,崔英杰忽然转身,将刀子扎在了李志强锁骨与咽喉之

间,血柱立刻喷射出来。

那一刻,崔英杰为何会行凶?没有人知道。

烈士和凶犯

手握刀柄,崔英杰向胡同深处跑去。11厘米长的刀片深深地嵌在李志强的身体里。宋成栋一把抱住李志强,按住伤口,但毫无用处,鲜血从指缝间汩汩涌出。宋成栋发疯地拦下一辆面包车,往海淀医院赶去。时值下班时分,交通拥堵,浑身是血的宋成栋跳下车,分散人群,开出一条道来。“我看到志强的脸色变了。”李志强模糊地喊了句“宋队”,一口血就从他口里喷了出来。与此同时,宋成栋感觉到李志强蹬了一下腿,瞳孔慢慢放大了。

在牺牲前的几个月,北京城管海淀分队副队长宋成栋一直和李志强住一个宿舍。“有时候午休,都不知道李志强什么时候进的宿舍。他不发出一点声音,分外心细。”李志强以前一直管的是门前三包工作,对无证摊贩不是很有经验,宋成栋便带着他巡街,熟悉情况。“坐商大多好管理些,无证小贩比较混乱,暴力事件也更多。李志强对这些人还不是很有经验。”宋成栋说。

此时,崔英杰的父亲呆在儿子租住的8平米小屋里,却等来了满脸泪水的帮工女孩。那个晚上,老人忐忑不安地在北京火车站过了一夜,第二天回到了老家。他当时并不清楚情况的严重,他觉得儿子是个讲义气的人,伤了别人一定会陪人家把病看好。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李志强死了。

位于翠微路社区的李家为儿子设了灵堂。悼念的人群中,李父见到很多老同事。老同事捶着他的背说,“老李,以你的条件,怎么能让孩子干这个。”“我没办法回答,真没办法”言到此处,老人潸然泪下。

行凶杀人的消息很快传到各老村,突然的打击让崔英杰的父母双双旧病复发,卧床不起。2004年,崔英杰在北京林业部门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崔家人为此还吃了顿团圆饭,母亲觉得,儿子要去北京了,一定会有好的前程。眼下,崔英杰仍在海淀公安接受预审,因案件涉嫌故意杀人,按照法律规定此案将由北京市第一分院提起公诉。有律师介绍,等待崔英杰的很可能就是死刑或者死缓,无期徒刑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我听人说,那户人家是独子,我睡不着。想到北京看看,跟他们道歉。”崔父说,“英杰是正道人,他不会故意杀人的。如果他能活,我愿意让他给那户人家做儿子,照顾老人。”“我看到报纸上说,他(崔英杰)逃跑是想回家看父母,他怎么不想想,李志强也有父母?”李志强的母亲眼里满是泪水。

9月16日,北京市政府第127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批准李志强为革命烈士。有人为他建立了一个网上悼念馆,有不少人为他点上蜡烛。

崔英杰出事后没几日,他在科贸大厦附近摆摊留下的空档,已经被新的小贩占下了。但那一带的小贩又很快被清空了。海淀城管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在事发地附近设了专岗。

这篇报道在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基础上,采用了复线式叙事技巧,记者没有说杀人者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没有说城管人员就是凶神恶煞的媒体惯有的报道形象,而是从人文主义的立场来双线对比,反映事件的经过,反映两个悲剧人物的人生成长经历。从而给我们留下一个深思的问题,而不是善恶对比的结论。对于这篇报道而言,只有这种复线式叙事结构才能在最简短的篇幅中包含出大信息量,并达到这种情感上的力度。

复线式叙事这种结构双线并行,互相对比或印证,来揭示新闻事实的真相与事件的完整过程。可以让受众对报道的新闻事件有十分鲜明的感受。同时,对于自己无法下结论的或让人深思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对比式的复线结构来展示问题,从而引人深思。如《最富争议市委书记》2004年2月5日,:此报道开篇即设置悬念,推动人们步步探询,正反两方面的言论各执一词,泾渭分明、不断交锋。报道没有得出最终定论,但激发了无尽思考。

3、非线性式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结构主要包括全景式结构与非全景式结构。全景式叙事结构就是立体式的展开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往往时空交错,并且线索交错,人物叙事交错,总之,是从各个方面如同记者“全息式”拍照或影视剧的蒙太奇式叙事技巧一样来组合材料,完成整篇报道的叙事。如《注射隆胸调查》就是全景式结构,就是摆出各个方面的说辞,客观地叙述出来这一叙事技巧,使受众能很明白晓畅地自己得出结论。

在王克勤的《北京市出租车黑幕调查》就是全景式的展示其存在的黑幕,并用“树形”结构来叙事,整篇报道总分为六大黑幕,并在具体部分根据情况再分支展开。如“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之四:出租车公司是如何“黑”钱的”一部分内容里,就再分支来了具体的手法:手法之一,“黑”融资款;手法之二,“黑”风险抵押金;手法之三,“黑”保险;手法之四,“黑”三险;手法之五,“黑”“小钱”;手法之六,莫名其妙地“黑钱”。如《出租车黑幕》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方式,嵌入市的方式,用具体的个案嵌入里面来说明问题。其实还是单线式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技巧的《山海关铁警枪击李有生致死案“罗生门”》组成对一个事件的完整解读。这是深度报道的叙事常用技巧,因为很多深度报道的复杂性,加之采访的受阻碍性,得到的信息只能是扩大采访范围,在叙事上:两次警方认定;死者之子:进屋前未有争执;检票员:没想到他们推警察;李闯所述枪击过程;抢救有无延迟;出租车司机的动机;李有生的动机;锦铁检察院有人私盖公章;锦铁公安处提出有条件补偿。

《财经》杂志SARS调查特刊:《SARS全国传播链》则是全景式叙事,整体上反映了我国非典发生的情况。

非全景式叙事也是十分常用的技巧,在深度报道中,因为,很多报道在采访调查中收集的资料往往是残缺的,同时,这类报道涉及的新闻事实往往十分复杂,那么,选取其中的关键点作为报道的内容就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对这类新闻的叙事上,就可以采用这种非线性叙事,把主要的关键点作为非线性叙事的重点。如《杨新海特大杀人案调查》,这个案件中,杨新海共杀害了70多忍耐,但报道因篇幅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具体写出来,也没必要全息记录。那么,就可以找其中最主要的事实。其在叙事技巧就选择了“圆圆走了”、“幸存的孕妇”、“一家三代遇害”、“菜农灭门案”、“杨新海老家”几个没有线性关系的事实作为文章的叙事内容。这个叙事技巧就是非线性结构,多层结构,每一个案件都形成一个关键点来组成这个杀人恶魔,

非线性叙事结构要注意根据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材料。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要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

深度报道 叙事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叙事特点分析 以“深度报道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案”为案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注重过程性、深刻性,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如何将新闻事实讲好,需要通过叙事来整合新闻信息,把握报道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在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地沟油案中,也通过新闻叙事的手法,即“故事”、“叙事话语”和“叙述行为”三个方面对新闻事实的介绍呈现。 首先是主播的画面,一开始就交待了事件的重要信息:深恶痛绝的地沟油走上餐桌,在今年8月22日,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非法制售地沟油的案件,在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正如导视一样,交待信息并引出具体的新闻事实。 首先从报道的情节和细节上来看,这起地沟油案件被侦破,2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随后便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度挖掘,即“这起案件是如何侦破的?”“犯罪嫌疑人又是如何制售地沟油的呢?”通过这两个提问随即把视线转到去年3月份。这里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倒叙的方式,找准了时间的切口,有了结果再去分析过程。当时宁波市宁海警方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煎炸废油,炼制地沟油。根据这个线索,警方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随着侦破工作的继续,警方顺藤摸瓜把销往外省的中间人和山东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一些违法的粮油经销商抓获。而后又提出问题“在侦破这一案件后,围剿地沟油的这一行动又路在何方呢?”并且对地沟油的来源和危害做出分析,指明应该如何治理地沟油。 深度报道的特点之一就是事实材料不那么完整,因此要通过捕捉典型细节来连贯,通过细节也有利于报道的节奏快慢有致。整个报道的细节主要是叙述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的视频语言,里边有悬念的设置,有报道的波澜,把人和人、事与事之间的冲突都展现出来了。该公司收购地沟油为什么要测试酸价?为什么经常有大量的白土运进格林公司?这都能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当然这正是叙事手法的运用,有意铺设新闻事件如何发展的疑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情原委会逐渐清楚,做出释悬,满足观众的心里期待。还有就是里边的矛盾冲突,在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侦破过程情节波折,通过新闻事实的事件本身来设置冲突。首先是警方掌握的证据与犯罪嫌疑人当时的说法完全不一致,也即是有了对立的双方,而且双方存在分歧,尤其是警方在跟踪该公司出厂的油罐车时被犯罪嫌疑人发现,被对方车辆猛打方向挤出去,拦住了。这使得报道气氛紧张,形成波澜。 从这则深度报道的情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在“故事”上的叙事艺术。好的“故事”叙述总是遵循着一个呈现冲突的戏剧性过程,电视丰富的画面和声音更是凸显了这一点,而且故事里的悬念又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这种事件发展的矛盾和悬念使观众处于期待中,从而关注节目的进程。这档《新闻调查》对全国特大地沟油案的深入分析一开始就把公众利益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对立,从审判现场到侦破回顾再回到审判现场,处处安排兴奋点,观众也好似跟随记者的镜头,和警方一起进行调查,最终才慢慢掌握事实的全部,走向节目尾声。 从叙事话语和叙事行为上,依旧少不了戏剧性的悬念和冲突,并且运用各种镜头语言和人物采访,将画面、解说和现场同期效果相结合,用细节还原了收集、炼制以及买卖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的事实真相,结构清晰,在最后一板块还针对专家做采访,分析地沟油的来源和危害,通过这一个过程,把侦破这一特大制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12164449.html,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 作者:韩晓梅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 【摘要】新闻是一种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本文主要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叙事方面入手,借用有关叙事视角理论,对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为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在叙事学的研究中,小说的叙事性早已为人熟知,许多叙事学著作研究也有关于小说的叙 事本质、特征和方法等内容。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叙事”,因此也应该具有叙事性。可是新闻与小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就提示我们新闻的叙事性与小说定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对新闻的叙事性和叙事视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闻的叙事性 按照通常解释,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或虚构事件进行叙述。所谓“事(事件)”是指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而历史就是将无数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组合,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描述就为历史叙述。因此历史叙述和新闻叙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对真实事件的记述,只不过,历史是记述过去的事件,新闻是记述最近发生的事件。可以说,今天的新闻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历史。 从以上关于叙事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就是一种“叙事”,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来说有知晓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这里的“报道”当然建立在叙述之上,或者就是叙述。所不同的是,新闻的叙事往往要求按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文学可以虚构故事,而新闻必须恪守真实这一生命线,真实性是新闻叙事与虚构性叙事的本质区别。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分析 就当下而言,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叙事。也就是说通过隐藏了的“我”来对受众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者所掌握的信息。采取隐藏的“我”来讲述新闻时,记者多是以一种较为客观、较为清醒的旁观者角度来描述对象,是典型的限知叙事类型。因为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所以第三人称叙事能够在纪实性的文本(如新闻)中增加文本的可信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主观判断带来的偏颇,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信任记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第三人称的叙述者是非常为人所熟知的,他钻进了每个人的大脑……叙述者可以在某个章节采纳某个人的观点,然后又转向另一个人的观点。①能很好的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报道或者说新闻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在作品中我们难以发现叙述者的痕迹,他总是藏于幕后

深度报道如何写

深度报道如何写 一、深度报道的涵义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在我国,大致崛起于1987年以后,1987年被称为“深度报道年”。到现在,深度报道发展更趋繁荣和成熟,广泛渗入到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不再为报纸所独有。 不过,必要指出的是,目前一般认为,深度报道并非一种新闻体裁,而只是一种报道的方式。 二、深度报道的特征 (一)重要性 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多为社会热点透视、大众

话题评说。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要求满足实际工作和广大受众的需求。 (二)完整性 其完整性表现在大时间、大空间、宏观的、微观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既回顾过去,又剖析现在,也预测未来。 (三)深刻性 它通过对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有分析、有思辨、也有预测,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事物(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涵与本质。 (一) 综合性 前已述及深度报道并非一种独立的体裁,只是一种报道方式,各种体裁均可作深度报道,多种体裁的融合则更适于作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的综合性往往表现为体裁的综合、手法的综合、内容的综合等。 (五)知识性

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知识,以满足受众需求。 三、深度报道的类型 一般分集合型与单一型(或多篇类与单篇类)两大类型。集合型与单一型又可细分为不同形式。 (一)单一型 此类又可分为综合概括、分析解释、提出问题、典型传播、热点透视、对比揭示等多种类型。 提出问题类。只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般是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但又为大众所忽略的问题。文中虽不对问题进行解答,但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综合概括类。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之下的众多事实,加以归纳综合。 分析解释类。对某些较复杂的新闻事实,或新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迷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揭示其实质、意义,预测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媒体大都从雾霾的危害性、提前预警、防治等角度展开新闻报道,缺乏对雾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深度报道。在雾霾新闻大势平淡无奇的情况下,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播出就脱颖而出。《穹顶之下》是柴静以个人名义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没有央视这一“砖红”后台的支持,该纪录片更敢“亮剑”,更能接近真相。 关键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穹顶之下;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一、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 任何新闻作品都有叙事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叙事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三个层面。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依据是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否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收习惯三个准则来选择最适宜的结构。 二、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①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全方位描述,能够引导受众发现事实真相和本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受到视域的限制,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传其观感和体验;外视角是叙述者不参与事件本身,只是客观冷静记录事实。 柴静在《穹顶之下》雾霾调查中存在着四种身份:一是生活在社会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这是第一人称内视角,柴静生活在煤炭大城临汾,很早就受到雾霾的伤害,在这件事上她更有发言权。二是在开头作为孩子的母亲出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是以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口吻表达对雾霾的憎恶。三是在调查过程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现;柴静全程参与各种调查,混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四是在直播过程中顶着主持人的帽子带着受众的身子和所有听众一样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外视角。这四种身份在恰当时机交叉出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二)叙事风格 在直播现场,柴静穿着白色休闲衬衫和牛仔裤上阵,整个舞台上只有戴着扩音器的她和用来展示调查结果的大屏幕,灯光也是低调的暗蓝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舞台美化设施。这种极简式的场景布置营造了一种非常适合闲谈的环境和氛围。柴静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引导人讲故事的记者。视频的开头她讲了自己爱孩子的小故事,用亲情故事开头是非常人性化和煽情化的开篇,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虽然涉及个人情感,但柴静依然是很平静甚至是面带微笑地诉说自己经历,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让人感觉非常亲切随和。 采访中和实地调查中,柴静总能抓住那些最有冲突,最能抓人眼球的画面和情节。她的声音始终是轻柔而不失坚定的,温和而不乏冷静的,这让柴静的冷静和客观凸现出来,为其调查的可信性加分。 (三)叙事结构 1、外部结构。《穹顶之下》结构条理,层次分明,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部分。开头讲“雾霾事件”调查的动机,其次通过“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引出这部作品的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部分。结尾部分总结整部作品,把解决问题落实到行动中来。结尾展示的倡议环保动画短片,在形式和主题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2、内部结构。《穹顶之下》的内部结构是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三个问题呈递进关系,是内部结构的主要逻辑线。 “雾霾是什么?”这一问题,柴静运用提出问、做出回答、反驳答案进一步说明的方法

如何写深度报道

如何写深度报道 何为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此外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还有很多,不论各家、各派的对其的定义有何不同,但深度报道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刻性,从表层拓展向深层,从事件拓展向认知,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二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三解释性和分析性,权威人士提供经典分析,启发受众智慧,带动受众思考。四整合性,对新闻观念的整合、对新闻文体的整合、对媒介的整合、对新闻角色定位的整合(整合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力量)。 当前,深度报道以其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甚至将深度报道作为了自己的主打作品和办刊的立足之路。深度报道的特征十分鲜明。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深度报道是一种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它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 深度报道以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不仅满足一种信息的传播,还分析事物的发展原因,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做好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发挥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做好深度报道是现代新闻记者应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写好深度报道,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做好采访。采访是任何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优秀的写作必然建立在成功的采访基础上面。如果你觉得你的报道写得不好看,那多半是因为你的采访不够。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采访之前要确定写作的框架,甚至设置细节,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采访。采访中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需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受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要注意在深度报道的采访实践中,注意选取那些突发性重要事件,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深度报道的题材。 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开头和鲜活的细节。深度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与消息写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话题类视听新闻的叙事要点分析

话题类视听新闻的叙事要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反映社会现象的话题类新闻作品大量涌现。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通常是对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现象进行报道,通过层层剖析,透过复杂难辨的现象找出本质原因进行分析,有效解决社会难题。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区别在于一个调查对象是现象,一个调查对象是事实。前者反映的是一个面,后者反映的是一个点。换一个方式说,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内容更为大而广,一个事件点不足以支撑起新闻事件与新闻价值,多个新闻点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新闻。 一、叙事结构:立足内容,选取骨架,强化立意 叙事结构是视听新闻作品的一种框架结构,它构建了作品的组织构造,筛选组合新闻素材,涉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叙事表达上的过渡与照应等,从而将叙事的顺序和风格展现给听众。对视听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画皮画虎难画骨,叙事结构就是一篇作品的骨架,支撑起整个作品表达呈现的方式,所以在采编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时,要根据核心内容选择适当的立足点和结构呈现方式。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内部结构、符号结构和外部结构。 下面以《抗生素的警告》为例分析其叙事结构。《抗生素的警告》是《新闻调查》于2009年5月报道我国医药领域滥用抗生素现象的一期节目。在《抗生素的警告》中采用纵深式结构,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层层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出原因,解决现象的问题。内部结构则是采用递进的方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直击滥用抗生素的本质。符号结构则是在采用声音、画面、图表、字幕四种元素的同时运用到动画片《格列夫游记》的片段和电影《恐怖地带》片段,以多样的表达手段生动形象讲明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加深受众的理解认知程度,有效避免了单一的视听传播效果出现。 在《抗生素的警告》中外部结构主要有以下三部分来呈现,开篇先将抗生素滥用的现象经过解抗剂列入黑名单展现出来,先提出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关于超级细菌的报道,并指出这不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在中国也存在此类现象,从而引出节目的主题。中间部分即主体从抗生素的耐药性,进一步推断为什么抗生素会失效,通过抗生素刚发现的治疗效果对比,层层深入分析抗生素失效的原因。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微观世界的失衡,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更进一步剖析导致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制药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医院追求效益滥用抗生素以及病人对灵丹妙药的传统观念。通过深层次剖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改革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和改变传统的治病观念。最后节目深化主题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科学使用,造福下一代来加深受众的印象和理解,一层层的深入剖析,诱导观众跟随思考,使节目余味悠长,发人深思。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结构。合理选择谋篇布局的方式,作品的表达效果将会显著提高。作品结构的精心安排可以增强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除上述纵深式结构外,还有聚合式、辐射式等,不同的结构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CBS《60分钟》在《Private Matters》一期中采用聚合式结构,视野开阔,事件的焦点集聚在隐私权上,分类展现和展现同一事件的不同側面,归纳逻辑,全面集中展现保护隐私的主题。好的作品结构会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但是作品的结构不可以随意设置,它要按照自身固有的表达规律,合理选择。好的作品想要将表达准确传达给听众就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能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

小说的叙事视角 [论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真实性]

小说的叙事视角[论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真实性]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结合《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①,对新闻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旨在阐述新闻视角与真实性之关系。【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视角;真实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叙事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诸多理论被其他学科所借鉴,并在与一些学科的结合中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闻叙事学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当代叙述学家华莱士?马丁在《当代叙事学》中就认为新闻不仅是叙述,还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人们接触最多的一种叙述方式;热内特也把新闻叙事同史学、传记、日记、公安报告、司法陈述、日常叙事等一起称为纪实性叙述,可见我国学者把新闻当做叙述看待,并不是无本之木。新闻叙事学的出现也是叙事学理论跨学科的表现。目前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主要有范步淹之《新闻叙事学刍议》,杨先顺之《试论新闻的写作角度》,曾庆香之《新闻叙事学》,何纯之《新闻叙事学》等,由此可见新闻叙事学应该是一个具有学科前沿性和研究前景的“未来”的显学。 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新闻叙述,旨在对新闻写作和新闻文本进行研究,沿用的是叙事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由此相应出现了新闻叙事主体,即新闻叙事视角与新闻叙事结构的概念,在新闻叙事学中,这三者作为二次定义的概念,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在新闻作品中,客观事实的叙事者并不完全等于写作新闻的记者,新闻的叙事主体主要由记者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构成;所谓新闻叙事视角就是作为文本的新闻看世界

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是记者决定采取何种口吻和身份来叙述某一新闻事件,是选择形式技巧的角度,由于记者的不同,观察事物的位置不同,解释这些事实所持的立场不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也就有所不同,由此产生的新闻文本可能就千差万别,作为话语或者文本的新闻也才有真实与不真实、客观与不客观的分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新闻文本的特殊性,视角的不同是新闻文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而新闻叙事结构按台湾学者蔡琰、臧国仁的说法就是故事和论述两个部分;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也认为新闻结构由概述、事件、背景、后果、评论等几个部分构成。总之,新闻叙事主体与视角成为新闻叙事学中主要的关注点,如果把新闻叙事视角与叙事学的理论相对应,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全知全能视角。冯?麦特尔?艾姆斯在《小说美学》中说:“一般的方法是这样:无所不知的作者不断地插入到故事中来,告诉读者知道的东西。这种过程的不真实性,往往破坏了故事的幻觉。除非作者本人的风度极为有趣,否则他的介入是不受欢迎的。”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全知全能视角的新闻报道方式,是记者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声音,仿佛报道的一切都是记者个人意识的体现。在这种新闻叙事形态下,报道大多是封闭的,新闻报道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跌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读者是在被迫接受新闻叙事,言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读者个体的思维动向,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全知全能视角讲述新闻事件的人无处不在、无所不知、高高在上,对人物外部形态与内心动态均能评论。即托多洛夫所说的“叙述者>人物”。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

通识课程《新闻深度报道》 期末作业: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 的认识 作者姓名:罗彬强(09141019)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09)所在院系:工学院电子系 指导老师:王健老师 提交日期:2011年1月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说起“深度报道”,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简沽、清晰:“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但我最欣赏《深度报道写作》一书的作者札骏飞老师所下的—个更简洁的定义: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 那么,怎样的新闻事件才是深刻与全面的呢?个人觉得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就如股市涨了,台风来了,所谓的深度是我们所提供新闻产品的角度、厚度、广度等综合因素的集中所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形成了对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 既然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那么怎样的报道才算是深度报道呢?怎样的报道才能给予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呢?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它既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件的一切情况,又要有深度———即深入事件内部,剖析事件意义,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提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因此,要做到这些,新闻深度报道就必须从深处去挖掘。 1、背景材料丰富、翔实 深度报道在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时,要有十分丰富的背景材料,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点、环境、条件,同时,也要有事件背后的许多为人所不知的事。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经验,要像“剥笋”一样地把事件的真相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这样的话,就必须翔实地交待事件背景,追踪事件起因,有效地运用多种采访手法与技巧,对当事人及各方面的证物、证人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比如在钱云会被工程车碾死这一案件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背景材料,人们自然不会太去关注,因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而已。但当报道提供很多各方面的背景时:2004年4月3日,浙能乐清电厂征用寨桥村146公顷农业用地,村民没拿到一分钱补偿款,不同意签字。2005年4月20日,寨桥村换届选举,钱云会通过村民选举当上了村主任。他任职20天后,村民找他讨说法,他由此踏上了带领村民上访的长路。在上访过程中,他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

深度报道研究(一)

深度报道研究(一) 摘要]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兴的新闻写作格式,近年来在国内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特别是传统的平面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都将深度报道作为其对抗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法宝”。而有关深度报道的研究则从未间断。本论文将着重探讨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现状、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现状以及国内深度报道运用较为成功的典范。关键词]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新闻故事化 Abstract]:Reportingnewsindepthisanewlyemergingnewsconcept.Inrecentyers,academiaandnewsdomainofd omesticarepayingmuchattentiontoit,especially,thetraditionalplanemediassuchassouthweekly,sout hperonweekly,chinayoungandsoontakeitasatalismantoopposetelevisionandnetandotherselectron media.Butthestndyofitnavenotbeinterrapted.Thepaperwilldiscussemphaticallythedevelopedproce ssofit,andthepresentsituationinthebackgroundofinterational,thesuccessfulexamplsapplieditininte rnal. Keywords]:newswritten;newsreport;reportsindepth;storyreporting 深度报道是一种符合受众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的理念,而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从自身的特点——宏观性、指导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这种新的报道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格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源自美国 新闻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到英、法、日等国家,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正式传入中国,对促进我国新闻业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初叶,客观报道理论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美国新闻报道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闻界(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但众所周知,客观报道理论只要求记者和新闻界客观地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并不允许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述,这就造成了记者主题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他们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地浅层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能将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深入地告诉受众。结果,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等)发生后,许多受众感到惊慌失措。他们纷纷指责报社和通讯社,批评他们“仅仅满足于允许那些驻外记者们报道确确实实发生的事”,而“不希望对事件的解释”。这个问题引起了新闻界的深思。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明确地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地、全面地和理智地报道,并将它们置入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前后联系之中。”“委员会还要求记者去分析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后果和社会影响。”①这就是说,要求记者跳出客观报道理论设置的清规戒律,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深入地分析事实,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性新闻、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形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深度报道发展现状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对深度报道的关注与切望——“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以来,东西方的新闻理论界均对深度报道做出深入的研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2008级新闻四班雷蕾2008011912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摘要:深度报道从多角度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客观可信的新闻报 道。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展示,运用叙事的手法,新闻现场与多种剪辑技巧相结合。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深入发掘新天地。 关键词:深度报道调查采访 在当今电视节目中,不仅其信息包含量大,而且节目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新闻媒体追求的首要目标都是高程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其快的特性,则容易忽略节目的深度问题。在这个多元化多种传播途径的信息社会,快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优势,但现今深度电视节目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深度报道它有别于“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侧重于背景的介绍、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追踪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现在电视节目也推出专题性、评论性专栏,调查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我就结合几档主要的优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从其报道的思路以及根据思路采取的报道方式做一简单阐述。 <一> 主题选择 深度报道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如同新闻消息有无报道的价值一样。其选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可以挖掘的地方,才是其进行节目构思、编排的根本所在。主题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看性与可发掘程度。 深刻报道要求对现象深层次的探索,寻找问题本质的答案。故而其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今社会问题,能从中捕捉社会制度或者道德问题,亦或寻求其中尖锐的冲突。由于选题的高要求,则要求深度报道栏目的创作者们要有独具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了解广阔的信息渠道,利用多种手段,不论是来自其他媒体的还是来自民众的。在节目制作之前则更要考虑试试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诸如此类的电视新闻报道选题如:《新闻调查》之“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则是根据网络上某踩踏网站中上传的一段用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的经过,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从而制作的这期节目。其中的信息来源则是网络论坛的网民跟帖情况。由于网络的特性,其中有其他诸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大容量。也如:《新闻1+1》栏目中一期节目——“领导有话好好说”中,则是依据某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问记者道:“你们是帮共产党说话,还是帮老百姓说话啊?”。此话一经在网上披露就引起了网民的大力追捧。因而《新闻1+1》的编导们利用这一话题做了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起节目。总之,节目主题是决定节目方向和思路的前提因素,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二>思路明晰,多种剪辑手法运用 确定主题后,即使制作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对事件展开深度挖掘。要确定清晰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下面是深度报道策划范文,欢迎参阅。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1 《焦点透视》是湖北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在同类节目中,它的出现要早于全国众多兄弟省台甚至早于央视,填补了湖北电视业无新闻调查类栏目的空白。十一年来,它一直以“层层深入,探究真相”的电视调查为手法,对发生在湖北省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的调查分析。 现在,十一年时间过去了,《焦点透视》栏目向电视观众奉献了几千期精心制作的新闻调查类节目。现在,《焦点透视》的众位年轻的编导,正在为重振这一湖北电视台老名牌“精品栏目”而不懈努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识到,一档优秀电视栏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从节目把关者到每位编导的策划意识。从整档栏目的风格、定位、选题,到每期节目的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都离不开策划。 一、对栏目定位的策划 早在《焦点透视》节目从社教中心划归新闻中心,栏目组就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并撰写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大家一致认为,一档优秀的新闻调查类栏目是媒体人力、财力、

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湖北电视受众对国内现有媒体的少数新闻调查类节目认同度较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却难以看到相关的纵深电视调查,因此,新闻调查类栏目将在全省形成强大的收视冲击力。 关于节目定位,我们表述为:以新闻事实(焦点热点新闻为基础,以电视调查为手法,层层深入透视新闻真相,并强化舆论监督。关于栏目特色,《焦点透视》定位为:以关注新闻和新闻真相的成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节奏、犀利的新闻语言是普遍风格。 确定了栏目风格,选题是决定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焦点透视的选题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包括突发事件。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新闻性、广泛的关切度、有矛盾冲突、有持续的悬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焦点透视的选题策划注意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1.正面题材与反面题材的关系 《焦点透视》是个日播节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节目当中,所谓的“正面报道”(主题性、成就性的报道)与“反面报道”(揭露性、舆论监督性报道)大约各占了1/3,其余1/3为探讨性的报道,对有争议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等等。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新闻091 徐汉丹2011-12-2 名词解释 1、深度报道: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方式。 2、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目的的通讯。 3、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新、全、深) 4、消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的体裁。(短、平、快) 5、言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直接阐述作者观点,从而反映引导舆论的新闻体裁。 6、典型人物的报道: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 7、“非新闻化”现象:是指在典型报道中,新闻媒体记者采访违背新闻规律与原则,不按新闻规律写作与报道的现象。 8、事件通讯: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主要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9、信源:即信息来源,就是新闻信息从哪里来的。 10、连续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11、系列报道:在一个大主题的统率下,选择组织多个相互独立而性质意义上又相互关联的人或事进行的分篇持续报道。 12、组合报道: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 简答题 1、新闻报道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⑴表面事实、基本事实,直截了当的报道表面事实和基本事实 ⑵实质,调查性报道,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 ⑶解释分析指导,在事实和调查性报道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 2、系列报道的采写特点,拟订一份采写策划。 答:①罗列采访对象 ②设定版面位置 ③文体长短的限制,了解稿件应放置的版面,所占的播出时段以及时长 ④首次刊发的时间、间隔时间 ⑤整体包装,包括片头、栏目LOGO等 3、深度报道的特征 答:①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方式。 ②深度报道的特点:完整性、报道对象的重要性、深刻性、知识性(读者看完后有新的 认知)、科学性(采写者要全面多角度科学地看问题)。 4、简要阐述消息、通讯、言论(评论)三者之间的特点 答:①定义 a、消息: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的体裁。 b、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c、言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直接阐述作者观点,从而反映引导舆论的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深度报道策划范文 一、对栏目定位的策划 关于节目定位,我们表述为:以新闻事实(焦点热点新闻为基础,以电视调查为手法,层层深入透视新闻真相,并强化舆论监督。关 于栏目特色,《焦点透视》定位为:以关注新闻和新闻真相的成年 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节奏、犀利的新闻 语言是普遍风格。 1.正面题材与反面题材的关系 《焦点透视》是个日播节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节目当中,所谓的“正面报道”(主题性、成就性的报道)与“反面报道”(揭露性、舆论监督性报道)大约各占了1/3,其余1/3为探讨性的报道, 对有争议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等等。 2.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政府重视,群众关心”。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取之不尽的,每一段时间省委、省政府的 中心工作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这些重点里面,与人民生活密切 相关的内容往往会引起电视受众的高度关注。 3.深度与可看性的关系 从技术层面讲,深度与可看性并没有矛盾,但是,由于受社会舆论环境的限制和记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一些可看性强的舆论监 督类题材有时不一定能做得很有深度,一些有深度的题材有时不一 定做得有可看性,我们认为,深度和理性是我们栏目的旗帜,这一 点不能丢,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电视作为一个平民化 的大众传播媒体,我们也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可看性强的题材,对这 类题材,深度和理性仍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对阶段性选题的策划

以上讲的是对选题的方向性把握,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作为一档评论类节目,如果每期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零 打碎敲,必然难以形成宣传的强势效应,难以形成观众的收视期待,难以将观众准时吸引到电视机前来。因此,有计划地制定一段时期 内的报道重点,围绕这一重点确定题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 合力,也有助于打响栏目的品牌。 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历届全国及省里两会的宣传报道热潮中,《焦点透视》都会推出系列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或者说 主题调查不能不说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从实际播出效果来看,这些主题调查的确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奋 精神的作用。 三、单个节目采制过程中记者的策划意识 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并且基本上认识选题的意义,一档节目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但节目的成功还和很多其他因素相关,和采访、摄像、撰稿以及后期的编辑制作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导要将策划意 识始终贯穿节目采制的全过程,尤其是采访(调查)和撰稿过程中。 1.构建一个理性的框架 这是保证一档节目理论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最根本措施。选题确定后,编导根据对这一题材的前期了解和采访,从节目的起承转合、思路走向到最后的主题归纳,有一个大致完整的理性框架。投 入拍摄后,记者利用现场采访时的即时智慧以及与采访对象交流时 的情感互动,为已经成熟起来的理性框架填充血肉,从而激活整个 片子的生命。往往是节目成型后,编导前期拟就的理论框架已经看 不见了,已经融化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进程中了。不过,正是这个框架,使节目具备了理性的生命,使它成为一个有机的严密的内涵丰 富的能唤起思考的东西。 2.用质疑的精神调查事件 那么,如何将调查的手法、质疑的精神融进节目呢?前面讲的要 构建一个理性框架,其实就是要求一个节目要有一根统揽全局的主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徐国源 2007年05月10日08:59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语言学以句子为研究单位,超越句子的单位称之为“话语”。话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整部作品。换言之,话语是一个语句系列或语句系统。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就新闻的叙事话语来看,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总的来说,叙事话语可以划分为“以叙述事实为主”和“以表现情态意念为主”两种向度。 按照荷兰学者梵·迪克的分析,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新闻话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强调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 (2)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 (3)提供情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1] 从新闻话语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以叙述事实为主,它的功能是“显示性”的;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是一种以表现情感意念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讲述性”的。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为我们从事深度报道写作打开了全新的视界。 一、多样化的话语功能 我们知道,深度报道之“深度”,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前者要求以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事件,列举数字和细节,其话语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则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 我们不妨逐段分析深度报道《中国土地忧思录》文本之第五部分《也为城市居民说句话》,其话语形式就显得迅疾多变而富有韵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