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
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版)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几个概念

1、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2、研究:拽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创造知识;二是整理知识。

3、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4、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要素: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现象与客观事实;(2)科学理论;(3)方法技术。三者中,前者提供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后二者是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的的手段。(三)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

(4)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

特点:(1)独特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2)观察与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4)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观。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

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特点:(1)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3)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特点:(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3)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4)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2、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3、理论的研究教育。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三)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与价值标准。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1、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2、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3、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4、在研究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5、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及体系结构

(一)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可分为三个层次:1、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即唯物论和辩证法。2、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运用于多种科学的跨学科领域的方法论。3、是适用于个别具体科学的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内具体学科规律自觉运用的科学方法论。

(二)按研究的目的分,可分为: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发展性研究;4、比较与评价研究;5、预测研究。

(三)按研究方法分,可分为:1、历史研究;2、描述研究;3、相关与比较研究;4、实验研究;5、理论研究。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

(一)教育科学研究有两种基本形式或范式:1、观察分析教育现象,应用归纳法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培根;2、推论—验证的演绎法。这种模式最早始于亚里士多德。(二)教育研究存在层次:即经验和理论二个层次。

(三)教育研究的二个层次具有四种不同的水平: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Data collection)回答“发生了什么”。

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回答“这种情况在其他条件会怎么样”。

4.理论研究水平(Theoretical Research)回答“其中的基本理论原则、规律是什么”。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研究课题的选定

(二)文献资料的检索

(三)理论构思的形成

(四)制定研究计划

(五)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得到的资料数据

(六)最后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一)主要作用: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具体表现在(1)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学素养;(2)科学研究过程可以使教师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3)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优秀教师的经验。

(二)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1)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对我们进行现代教育研究的直接指导。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和理论。

3、提高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三)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这是进行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2.创新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5.伦理原则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

一、选题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一)含义:选题,就是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个体或群体);二是确定要研究原具体问题。

(二)意义: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找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都

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因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3、正确选题是教育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基本方法与途径)

二、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必须有价值:即外部价值(应用型)与内部价值(理论型)。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选题的科学性,一是指事实依据,二是有理论依据,否则就是盲目的。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条件。

三、选题的方法。(一)选题的方法:1、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课题。2、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践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应出来的种种矛盾。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5、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6、从国家教育领导机构制定的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二)选题的方法原则:1、明确研究课题产生的途径。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3、要善于转换对问题的提法。4、要进行课题论证以免选题的盲目性。

四、课题的论证: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6、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五、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第二节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的作用。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一)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二)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是最新情报信息的最有效途径。

(三)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分布

(一)文献根据加工不同可分为三个等级:1、一次文献,即各种原件。2、二次文献,即检索性文献:如目录、索引、提要、文摘等。3、三次文献,即参考性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鉴类。

(二)教育文献分布:由于创造、记录和传播的方式不同,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1、书籍。包括名著、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2、报刊:报纸、杂志。3、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学位论文集、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墓志、碑刻等。4、专家询问: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5、非文字资料。如遗物、文物、歌谣、音像等。

三、文献检索的过程及方法。

(一)过程:分析和准备→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二)方法:1.顺查法: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过去到现在)历史性的普查;2.逆查法:以现有课题为起点逆向查阅,主要用于新文献的收集;3.引文查找法——跟踪法。4.综合查找法:准、全、深、快。如: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思想、《教学与发展》、人名、书名、年代、国家、主题思想。

四、文献检索及利用的要求

一般检索过程的结果:30%必要,5%是错误的,65%是多余的。(一)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二)检阅要认真细细致,即准确性。(三)勤于积累。(四)善于思索。(五)尊重权益。第三节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构思

一、什么是理论构思

(一)概念。所谓理论构思,指的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

(二)理论构思包括以下内容:1、准确表述研究问题;2、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3、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二、理论构思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理论构思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

(二)理论构思规范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研的科学水平。

(三)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三、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一)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二)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三)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四)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

(五)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的结构的合理性

四、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建立和体验的基本方法

(一)构思的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理论探讨初步确定该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内容范畴及提出研究思路。一是形成科学的理论依据,二是界定研究的基本概念,内容和范畴提出研究思路。

2、建立指标体系,使理论构思具体化并得到初步验证。教育研究中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总目标,是研究者所期待的目的。二级指标是将总目标具体分为若干特质层。三级指标是能进行具体操作的行为目标。

3、通过调查研究及准备性的实验研究,为形成理论构思提供事实依据。

4、借鉴国内外以有的研究成果,吸取合理因素。

(二)构思就注意的问题。1、构思理论的形成和检验过程是研究者对课题研究深化认识的过程,其认识成果主要的不是作为书面形式的报告,而是参与研究教育的工作者研究观念的转变,以及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所取得的共识

2、形成与检验理论构思的研究方法应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相结合

3、要看到理论构思所存在的不能确定的一面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方法的途径:一是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要求选择方法;二是注意各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关系;三是考虑被试者的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一)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就是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2、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3、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二)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2、取样的随机性;

3、取样的代表性;

4、合理的样本容量。样本大小的取决因素:(1)研究的不同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的方法

(三)取样的基本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有二种方法(1)抽签(2)随机数目表。

2、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3、分层随机取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其步骤:(1)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的比例。(2)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配各组中的每一类别的人数。(3)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4、整群随机取样

三、形成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1、研究题目;2对研究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4、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研究方案和进度计划;5、研究课题以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6、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和使用范围;7、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一、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1、概念:历史研究法指的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解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用历史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历史,是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这里所说的教育实际是指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教育政策、教育实施、教育制度发展的演变,社会上的教育变革与教育家的教育活动等;这里所说的教育理论包括历史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潮以及教育流派的理论观点等。

3、作用:(1)通过历史研究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2)通过历史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3)通过历史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人员的评判能力

二、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一)特征。历史研究法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描述和分析过去的历史事件,研究者主体和被研究者客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之间,不是相对同步协调关系,而是一种非共存的历史性关系。由此带来特征:1、历史性;2、具体性;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二)历史研究法的局限性:(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保留着加工者的主观认识,而历史研究过程对历史分析取舍,有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人员的学识能力与价值观,对历史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论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误。(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三、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使用范围

(一)对某一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二)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三)对一时期教育流派和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四)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和政策等等的评判分析;

(五)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农业教育、女子教育等。

第二节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一、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及结构体系

(一)历史研究步骤:第一步,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第二步,史料的收集和鉴别;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与研究。

(二)历史研究的层次:1、历史总体结构包括三个不同层次:(1)史料、历史文献为基础层次;(2)历史过程、本质规律为完成层次;(3)史学理论与方法为历史哲学层次。

2、下面是对历史研究法的每一个层次做进一步分析:(1)收集、分析和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首先要通过广泛博览认真发掘历史资料,其次是学会使用权用辑佚、校勘、训诂方法。辑佚是将散见于其他书籍中的有关内容搜集编排以反映遗失典籍的梗要。校勘是对一部书的不同版式本或同一版式本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的文字差误进行对照判断是非。训诂是通过广征博考精确了解古籍原意。(2)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这一层次涉及三方内容的研究:A是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B是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C是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3)因此在收集鉴别史料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方法:A历史的分析方法,是以概念的形态再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B逻辑的分析方法,是以定义,推论和判断和一般程序去历史上的教育问题。其特点是:概括性、抽象性和本质性。C历史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教育历史现象和评论教育史人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二、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1、来源:历史资料的来源分两个:第一手资料(包括论著、信件等)和第二手资料

2、按照考证的目的,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和过程分为两种:(1)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和版本等。

(2)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内容与方式有:(1)辨伪考证(2)年代考证(3)地点考证(4)作者考证(5)文献原形考证

(二)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应坚持唯物史观,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古今关系;2、史与论关系3、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三)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

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

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与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可以分为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功能

首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

第二,教育研究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第三,教育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一)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中的观察

(二)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间接观察是得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上,而是以“旁观者”身份,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观察。

(三)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的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不预先确定,也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

1、确定观察内容。好的观察内容应具备:①、能准确的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②可以被观察到

2、选择性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

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的一般步骤:⑴、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⑵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⑶、编制观察记录表。⑷、记录观察资料。⑸、分析资料

四、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优缺点

(一)、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优点

优点:1、在教育现象发生的当时进行观察和记录能够搜集到事后搜集不到的资料,同时也能注意到事发现场的气氛和情境,有利于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

2、所获资料的可靠性较高

3、观察研究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教育现象的本来面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者本身的偏见和期待效应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缺点

1、无法推断事物之间的关系;

2、观察所获资料琐碎、不系统;

3、观察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4、观察者的介入可能会影响观察对象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影响研究效果;

5、观察也受被观察者的活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被动,无法观测到比较全面的情况,不利于全面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

五、教育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观察的目的性

(二)观察的客观性

(三)观察的自觉性

第二节两种典型的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现场研究

(一)教育现场观察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

特点: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

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

3、所获资料是丰富、直观、全面的。

4、可借助于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实施教育现场观察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1、获准进入教育现场---积极争取得到积极的帮助与配合。观察者可采用的策略:①通过中间人介绍,与现场人员建立合作关系;②为现场有关人员提供实质的帮助;③与现场人员建立友善、亲密、相互依赖的关系;④避免在观察中与现场有关人员发生分歧从而影响进一步的观察

2、观察和记录;现场记录应做到:(1)观察过后尽可能快地记笔记;(2)将现场笔记尽快予以整理并尽可能打印成文,现场笔记的内容应有五部分组成:章记的描述;原先忘记而现在又记起的情况;分析意见;个人映像和感觉;关于进一步研究所需信息的笔记

3、整理分析材料

(三)教育现场观察的利与弊

教育现场观察的主要优点:1、所获真实、自然、直观、,可靠性强;2、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

主要缺点、:1、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2、需要观察者有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不是很多

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

(一)全结构式教育观察及其特点

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指在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其特点是:1、在实验室中进行;

2、有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计划的内容包括:①观察活动的时间安排;②观察场地的布置和分配;③观察人员与被观察者的安排;④观察内容的详细分解。

3、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4、可全面控制

(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验步骤

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

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

3、编制记录表

4、实施观察和记录

5、分析资料

(三)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1、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2、观察资料系统、并可充分利用数量表述。

全结构式教育观察对观察者及观察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1、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如进行前期的初步研究,进行项目分类,制定项目清单等。2、要求实验室的条件较高。

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一、描述记录法;

描述记录法种类:1、日记描述法2、轶事记录法3、连续记录法

二、取样记录方法

含义: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分类:1、时间取样法2、活动取样3、事件取样

三、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目上划标记。

四、制定观察记录代码。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处理分析的方便

而制定陈设同的一整套符号系统。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教育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通过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一)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1、普遍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也称为全面调查或普查。

2、抽样调查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也称抽查。

3、个案调查是对补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某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和描述。

(二)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1、现状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和基本特征的调查,其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具体的描述,以便于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2、相关调查是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计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发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变法和差异情况。

4、预测调查是指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的动向,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1、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作答,以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看法的调查。

2、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3、测量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4、调查表法则是研究者利用正式的调查的表格,让调查对象填写,以了解有关情况的调查。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确定调查课题

(二)选择调查对象

(三)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四)制定调查计划

(五)调查的实施

(六)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特点:1、调查过程的标准化;2、调查形式的匿名性;3、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二)问卷的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指导语、问题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指导语的编写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简单的介绍调查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得于被调查者的合作;写明问答问题的要求和回答问题的方法;写明研究的用途,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三)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要求:(1)语义清楚;(2)语句简洁;(3)面向对象;(4)价值中立。(5)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2、问题的形式:(1)开放式;(2)封闭式;(3)半封闭式

3、问题答案的格式:(1)是否式;(2)选择式;(3)排序式;(4)序列量表式

(四)问卷的编制

1、问卷编制的程序。

2、编制问卷应考虑的问题

(1)问题的内容。要与研究有实质关联,还要防止问题交叉重叠。(2)问题的数量。以30—40分钟。(3)问题的排列。排列的原则:同类组合;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先大后小;先封闲后开放;有启发意义的放在后面。

(五)问卷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问卷的发放:(1)当面发放;(2)邮寄;(3)有组织的发放

2、问卷的回收:30%的回收,只能作参考;50%回收可作提出的建议的依据;70%以上才作可作为研究结论。

二、访谈调查

(一)访谈法的优点:1、灵活性强;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3、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二)访谈的缺点:1、调查效率低;2、分析处理的难度大;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被调查者不能匿名,以及容易受环境的干扰。

(三)访谈调查的类型

1、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调查是由调查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依次向被调查者提问,并要求被子调查者按规定标准进行问答的一种调查方法。非结构性访谈调查是指事先只有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也不规定严格的访谈程序,只是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调查者与被调查自由交谈进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2、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一次性访谈调查是指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思想、态度及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的一次性完成的调查。重复性访谈调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经过多次访谈才能完成的调查。

3、个别性访谈与集体访谈调查。

个别性访谈调查是由调查者对第一个调查者逐个进行单独访谈。

集体访谈调查是指由调查者召集一定数量的被调查者就调查主题征求意见的一种调查类型。(四)访谈调查的过程

1、选择访谈对象(集体访谈的人数一般以6—12人);

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

3、正式访谈。

(五)访谈调查常用的技巧

1、接近访谈对象;

2、处理拒绝;

3、追问技巧;

4、记录处理

三、测量调查

(一)测量调查的含义与特点

1、测量调查就是用一组测试题(测验)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2、特点:(1)取材范围广(2)有较严密的工具编制过程(3)有严格的施测过程(4)一般使用常模对结果进行解释(5)应用范围更广

(二)测量调查的分类

1、依据测量层次分类:(1)定名测量,是测量的最简单的数值化的形式,它是给事物指派某一类别或特征的符号或称呼,而无数量大小的含义。定名测量不表示序列关系和倍数关系,不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在统计上适用于次数统计,百分比、列联相关、检验等。

(2)定序测量,定序测量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这类测量的数值具有等级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定序测量也不能做加减乘除运算,适用于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系数等统计。

(3)定距测量,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它是在定序测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一相等的单位,即这种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差异单位是相等的。定距测量的结果只能进行加减计算,不能进行乘除运算。定距测量的结果适用的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t检验、和F检验。

(4)比率测量,是测量的最高层次,它包含了前三个层次的所有特点,而且还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非人为的零点作为与前三个层次的主要区别,也是它与定距测量区别的惟一标准。这种测量可以用于加减乘除,也可以用于乘除运算。

2、依据测量工具分类:1、学业成就测量调查2、治理测量调查

3、能力倾向测量调查

4、人格测量调查

(三)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诊断作用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3、评价作用

4、预测选拔功能

(四)测验工具的编制

学业成就测验编制要经过的步骤:1、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

2、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试题类型有被择式和自由反应式。被择式题的类型: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改错题;自由反应式题的类型:填空题、简答题、论文题、应用题、操作题

3、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五)对测量工具的要求:1、有较高的效度2、有较高的信度3、有合适的难度4、有理想的区分度

四、调查表法

1、含义:调查表是调查者依据研究课题设计出调查统计表格,分发给被调查者的单位或个人,请他们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2、特点:1、调查范围较广2、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二)调查表的种类和基本要素

1、种类:(1)单一表:按一个标准设计的调查表(2)复核表: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标准设计的调查表

2、基本要素:1、标题2、序号

3、标目

4、数字

5、表尾

6、表注

(三)调查表的编制及基本要求。调查表编制的关键环节:1、明确研究问题2、了解具体内容。除此应注意的基本要求:适用、准确、规范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

两条线索:1、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这是一条沿着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线索。2、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认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实验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二)教育实验的特点:1要有明确的研究假设。2、对自变量的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3、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4、教育实验特质目标的建立及测评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3、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教育活动。

(三)1、操作自变量,意指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

2、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划分

1、因素型实验

2、反映型实验

3、函数型实验

(二)按实验研究的对象划分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

2、对照实验

3、模拟实验

(三)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

1、确认性实验

2、探索性实验

3、推广验证性实验

(四)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

1、前实验,是指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

2准实验,是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3、真实验,是指能严格地随机分派被子试者,能系统操纵自变量并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五)按实验研究范围来划分

(六)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七)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及其局限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1、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2、对所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3、为发展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二)局限性:1、教育实验研究不可能揭示教育活动的所有规律;2、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达到的水平;3、教育实验的结果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条件,有很强的个性,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五、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并形成研究假说;

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3、选择被试形成被试组,明确自变量的操作定义;

4、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从而明确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第二节教育实验的设计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一)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即有效性。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有: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被试选择、被试的缺失、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二)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①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群体中去的适应范围。②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者创设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三)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1、使用设计组加以平衡;

2、用随机匹配或让实验组兼做自己的控制组以控制被试变量;

3、还可以通过设计控制和统计控制等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设计基本步骤

(一)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确定实验处理

(三)列举群体、样本、实验,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四)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五)断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六)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三、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

(一)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二)比较严格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三)教育实验中的因素设计

第三节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一)目标评价。内容:1、对教育实验选题的价值判断进行评价2、对教育实验假设的科学性进行分析3、对教育实验目标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二)过程评价:准备-实施-总结

(三)成果评价。教育实验成果是指某一研究课题通过实验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效果。

二、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设计原则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评价指标有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状态指标与成果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内容上的目的性与一致性;(2)结构上的完备性和独立性。(3)操作上的可比性和可测性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1、要对教育实验目标进行科学分别系

2、要了解制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程序

3、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用质和量的方法对每项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构成结构进行检验

4、要使评价指标有个性特点

三、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

(一)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假说包括:

1、表明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指导思想

2、为实现实验研究目的的而实施和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创设的条件

3、实验研究的战略规则,如分阶段,如何突破

4、实验研究的预想效果

(二)有合理的控制

(三)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四)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第七章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一般原理

一、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及其特点

(一)含义: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二)特点:1、概括性与间接性;首先:在研究目的上,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目的;其次:在研究方式上,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以获取、搜索实现的客观材料为己任,而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判断、推断等获取的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关于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判断和推断;再次: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力求符号化,系统化、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2、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层次性,理论研究有二个层次即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4、继承性与超前性

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功能

功能:1、深化教育知识,揭示教育规律

2、完善和发展原有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3、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三、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体验

5、确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第二节教育理论的构成及进行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理论的构成因素及其方法

(一)教育概念及其定义方法。关于教育定义的规则,需要符合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1、定义项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项概念的外延必须具有同一关系;2、定义项不应该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3、定义必须用意明确的于语言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4、定义的连结项必须是肯定

(二)教育命题及其方法

1、教育命题概念: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2、教育命题类型:1、事实命题2、价值命题

3、教育命题的意义性:

一个命题具有意义需具备的条件:1、是这个命题要符合语言的逻辑,语义必须清晰明确;2、命题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

二、进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1、比较与分类2、分析与综合3、归纳与演绎

(二)历史—逻辑方法

逻辑演绎与历史发展相统一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1、逻辑推演与研究对象的实际发展过程相符合,概念、判断及相互关系与事实相符合2、逻辑推演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相符合,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3、逻辑推演与人类认识形式的发展史相符合

(三)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包括:系统方法、信息方法、结构功能方法

系统方法:一种将现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

(四)发生学习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他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第八章教育科学研究定性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定性分析概述

一、定性分析的概念

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素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类、抽象的过程。

二、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一)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二)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材料

(三)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四)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五)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第二节定性分析的过程

一、资料的审核资料的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审查

(一)资料的真实性。对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使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审核;2、从研究者本身来审核;3从研究对象方面进行审核

(二)资料的准确性。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1、一致率2、吻合率(三)资料的有效性

二、资料的分类

(一)资料的分类的含义和类别

1、概念:资料分类是指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2、类型:分类一般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现象分类是指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或表现形式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本质分类是以事物的内在属性为标准进行么分类

(二)分类过程:1、开放式分类;2、关系式分类;3、核心分类

(三)分类的基本要求:1分类都应依据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2、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

三、归纳分析

(一)归纳分析的含义与类别

1、含义:归纳是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

2、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各个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简单枚举法:有成不完全归纳法,是指简单考察研究对象一部分事实或要素而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3)科学归纳法:又称因果联系归纳法,它是根据事物的因果联系,通过考察某研究对象一部分事实或要素的特征,推论出该研究对象所有的事实或要素都具有某种特性的推理方法(二)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

1、求同法。特点是:异中求同它的可靠性与两个条件有关(1)观察的场合越多,求同法越可靠;(2)各个场合中,不相同的情况之间差异越大,求同越可靠。

2、求异法。特点是:同中求异他有较大的可靠性的原因是:(1)求异法不仅有正面场合而且有反面场合;(2)在求异法中背景是完全相同的,这就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明某个情况与所研究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共变法:就是在其他条件(B、C……)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现象(A)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现象(a)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前一个现象就可能是另一现象的原因。

其特点是在事物的变化中分析其因果关系,依事物表面的变化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

4、剩余法:就是被子研究的某种复合现象(abcd)是由某种复合的原因(ABCD)引起的,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BCD)是bcd的原因,则剩余部分(Aa)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特点是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5、求同求异并用法

第三节定性分析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定义分析的信度分析

(一)定义分析中的信度及其特殊性

1、分析中的信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他又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2、特殊性是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常常作为研究的工具,再对资料分析时研究这个人的背景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结果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就同一问题,对同一人群所做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也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者而不同

(二)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

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和谐率)来表示

二、定性分析的效度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效度及其特征

1、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分为以下四类:

(1)描述型效度是指对外在现象或事物所进行描述的准确度

(2)解释型效度是指研究者了解,理解和再现被研究者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真实程度(3)议论型效度又称诠释型效度是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的反映了所研究的现象

(4)评价型效度是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否真实

(二)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

对效度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检查法2、三角互证法3、反馈法4、比较法第九章教育科学研究定量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定量分析概述

一、定量分析的概念

1、概念: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教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解释实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2、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即利用多种统计技术手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样本特性推断相应总体特征。

二、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据描述2、数据推断3、数据的综合分析

三、定量统计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

由于定量的统计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从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中分离一些典型的数据特征,定量的研究结果能给人以清晰、准确、科学的印象。但也有局限性:

(一)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

(二)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1、我们在进行统计推断时的基本依据是数据的概率特征,无论是参数估计,还是统计检验都是有一定误差范围的,不是绝对精确的2、在某些场合统计分析结果所得的显著性,尚不能真正代表教育意义上的显著性

(三)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

四、定量分析的前提。对数据资料的审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二)数据资料的完整性;

(三)数据资料的有效性;

四、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影响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的因素有:

(一)研究课题的性质

(二)数据资料的类型

(三)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二节数据资料的描述

概念:就是对原始数据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

一、数据资料的归类整理

数据资料的归类整理主要是编制统计图表在具体使用时可分为: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统计表: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统计表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统计表比较常用的有:简单表、双项表、复合表、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表有:简单次数分布表、相对次数分布表、累计次数分布表、累计相对次数分布表(二)统计图:是指用点、线、面、体色等的描绘,把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对比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绘制成整齐简明的图形。

统计图一般由标题、图号、图目、图形、图注和图例等到项组成。统计图有:条形图、圆形图、线形图、直方图等。

二、几种重要的数据特征值

数据特征值主要包括: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

(一)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叫做集中量数,集中量称又称代表值,有以下功用:

1、可以用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并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打下基础

2、用它与同质的另一研究对象作比较

3、集中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

(二)差异量数。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应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差异量数愈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小;差异量数愈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愈大。

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其中以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三)地位量数。地位量数是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的位置,也称相对位置量数。常用的地位量数主要有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四)相关系数。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多种多样,总的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函数关系;一种是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用来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的指标。

1、积差相关关系

2、等级相关关系

第三节数据的推断

数据推断总的来说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一、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区间估计

(一)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二)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二、假设检验

(一)Z检验

(二)t检验

(三)F检验

(四)X检验

第四节数据的综合分析

一、方差分析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是:

1、研究对象应随机抽取而来,其观测数据应相互独立

2、因变量应为连续变量,且样本应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3、各样本的方差应大致相似

(二)协方差分析

(三)多元方差分析

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由一组双变量数据出发,求的可精确表达变量间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回归方程式

2、利用回归方差分析,对回归方程的效果进行统计检验,如果达到所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即

3、可说明这一回归方程式的拟合性较好,可以作为预测的根据

4、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即可对任何一个给定的X值,由回归方程得到一个Y的回归值从影响一个应变量的自变量当中,判断哪些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不是显著的

三、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的主要过程;

1、采集需要的数据

2、计算每一对观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求出相关矩阵

3、通过对相关矩阵进行因素运算,根据计算出的特征根,抽取出各变量的公共因素,并计算出因素符合矩阵

4、通过对因素符合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求出最终的因素矩阵,然后就可以利用所得的几种因素来解释研究问题

四、聚类分析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和分类

(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文字加工和理论分析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含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必须以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是一项增值的知识产品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分类

1、依据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内容可以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分为:(1)以教育事业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2)以教育理论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3)综合性科学研究成果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

(一)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

(二)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三)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三、几种主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形式

(一)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的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组成

(二)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实验研究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三)学术论文

四、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基本要求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基本要求有:

(一)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二)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四)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简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

一、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作为促进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教育研究起着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鉴定科学研究成果

(二)促进研究工作的改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调控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四)提高研究工作整体质量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评价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评价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评价。主要从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

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大致要经过如下基本过程:确定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选择制作评价工具—收集评价信息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2、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提出的合理性

(2)研究方法的恰当性与新颖性

(3)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民

(4)讨论与结论的科学性

3、在具体编制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要求:一致性、独立性、可测性、可行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类型: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者自评、同行专家评价和行政部门评审

(二)在具体的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时还应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得关系: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2、通讯评价与会议评价相结合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版

请各位学霸以曾博士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本稿再进行修改、整合,并上传交流。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要点第一版 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个层次 1.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学科群方法论(自然人文社会) 2.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理论研究法;教育历史研究法;教育比较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理论统领经验);教育观察法 教育调查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精确量化,严密控制) 3. 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 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 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4.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实地教育,生活体验教育 二、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1.学科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2. 学科的发展历史 人文学科(文艺复兴时期) 自然科学(17-18世纪) 两种基本的方法体系:思辨方法, 实证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体系 科学主义思潮知识论:自然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 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社会科学(19世纪) 4.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既带有社会科学的色彩,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征;教育研究既强调思辨研究和定性考察,也强调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三、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 复杂性做准确的归因分析比较困难 原因在于:1)影响教育活动的因素众多。2) 人的介入 人的三个特点:多样(影响学生的人),易变(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即学生),可调 自然科学研究:一因一果教育研究: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2. 境域性将普适性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3. 整合性将分解式研究与整合性研究相结合。1+1≠2 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 整合的四个层面:课堂层面、学科层面、学校层面、区域层面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卷]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模拟卷一 课程代码:00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发展研究属于一种() A. 调查研究 B. 情报研究 C. 质的研究 D. 经验总结 2.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凡属同一辈分的男女均可结为夫妻,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结为夫妻也是合乎道德的,这种同辈而婚组成的家庭形态是() A. 血缘家庭B. 普那路亚家庭C. 对偶家庭D. 团体婚姻家庭 3.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A.社会制度 B.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法律 4. 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亲子关系 B. 婆媳关系 C. 祖孙关系 D. 夫妻关系 5.198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保护儿童而制定的全面国际法律称为() A. 《儿童权利公约》B . 《儿童权利宣言》C . 《儿童权利宪章》D . 《日内瓦宣言》 6.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看,给予孩子很少的关 爱且给予最大的限制,这种教养方式称作________ 教养方式。() A. 溺爱型 B. 冷漠型 C. 严厉型 D. 理智型 7.马丁与麦考伯依据“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两个向度对 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得出理智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给予孩子() A. 中等的关爱与一定的允许或限制 B. 最多的关爱与一定的限制 C .较多的关爱与很少的限制 D. 最多的关爱与最大的限制 8.不同的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孩子独立性较差,往往不 能接纳自我,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逃避或反抗、胆怯或粗暴。 这极可能是()教养方式培养的结果。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历年试题详解汇总

(课程代码 0403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 , 每小题 1分 , 共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以下选项中属于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的是( A. 家长的年龄 B. 家长的品德修养 C. 家长的职业 D.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2. 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 " 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 或 " 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 " 。这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 现状研究 B. 相关研究 C. 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 D. 发展研究 3. 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家庭的( A. 类型结构 B. 规模结构 C. 职业结构 D. 角色结构 4. 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联合家庭 B. 隔代家庭 C. 核心家庭 D. 主干家庭 5.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是( A. 亲子关系 B. 夫妻关系 C. 婆媳关系 D. 翁婿关系 6. 《儿童权利宣言》通过于( A.1958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61年 7.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 , 对孩子缺乏关心 , 采取不管不问 ,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 , 这种家长教养方式是(

A. 民主权威型 B. 绝对权威型 C. 娇惯溺爱型 D. 忽视冷漠型 8. 不论儿童来自何种文化背景 , 不论其社会出身、民族、语言、宗教、性别如何 , 都应当在不受任何歧视或忽视的情况下 , 享有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体现了《儿童权利公约》的( A. 元歧视原则 B. 儿童利益优先原则 C. 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 D. 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 9. 年轻时没有精力对子女施加足够的教育 , 而对孙辈却不辞辛劳 , 不吝投资 , 这是祖辈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A. 义务心理 B. 慈幼心理 C. 补偿心理 D. 返童心理 10. 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包括评价幼儿的发展趋向和( A. 幼儿特殊发展水平 B. 幼儿各方面发展水平 C. 幼儿社会性发展 D. 幼儿身体发展 11. 长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一代的过程被称为( A. 前喻文化 B. 后喻文化 C. 并喻文化 D. 中喻文化 1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学前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 A. 重要指南 B. 科学规律 C. 基本要求 D. 基本条件 13. 胎儿体操的适宜时间为(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5-30分钟 14. 第一次心理断乳期的时间是( A.1岁 B.2-3岁 C.5-7岁 DM-16岁 15. 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由于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称为( A. 暗示法 B. 正面说理法 C. 榜样法 D. 自然后果法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定稿版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期末 考试复习重点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特征 1)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 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 2)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3) a.客观性—对象、过程和结果 4) b.系统性—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 c.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内容 3)教育研究: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想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4)研究的特殊性(特征): 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5)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联系 a.教育研究起源于教育实践 b.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c.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研究的动力 d.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意义 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 有助于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计划(主要工作) 选题:确定研究的课题,明确研究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注意点) 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总结(主要工作) 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基础研究(着重于形成创造性构想的)、应用研究(着重于实际应用的)、开发研究 (着重于成果推广的)----《大概了解定义》 基础研究: 涵义:学术研究,就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各种教育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形成较系统的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以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 基础研究分为: a.纯基础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教育活动的内在本质的规律,而对于具体 的教育实践而言,往往只有抽象的经典的指导意义。 b.定向基础理论研究:对教育科学的基础原理加以推论或引申,提出适合具体教 育活动的指导性原则与原理,为解决教育内部某些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供理论依 据。 应用研究: 涵义: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其具有具体化、实用化两个特点。 应用研究可分为: 开拓性研究:在前人没有工作过的研究领域从事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活动。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新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新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 育试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403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是A1 A.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B.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教师、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C.学前儿童教师、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D.学前儿童教师、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组织管理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指导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 2.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研究方法是C5 A.调查研究 B.经验总结 C.情报研究 D.行动研究 3.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过程,其基本研究步骤是C6 A.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 B.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研究报告 C.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判断研究类型———提出调查研究方案———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D.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 4.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由低到高依次是B24-26 A.普那路亚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B.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对偶家庭———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5.在家庭教育指导实验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行为和儿童的身体、心理的变化是D10 A.有关变量 B.无关变量 C.实验变量 D.效果变量 6.以一个街道、一个乡或一个区为范围,将这个社区里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关心这个社会内的年轻一代的教育是C67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学校教育 7.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的组成内容是A9 A.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效果和教育体会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自学考试 家庭

第二章家庭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在家庭的发展史上,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为( ) A.普那路亚家庭、血缘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血缘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C.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D.血缘家庭、对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 2.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家庭关系的内部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B.法律和道德风俗 C.宗教 D.家庭传统及背景 3.不为家庭所必需,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家庭的附加功能是( )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娱乐功能 D.宗教和政治功能 4.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的家庭是( ) A.主干家庭 B.隔代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5.判断是不是家庭的首要指标是( ) A.婚姻关系 B.经济交往关系 C.血缘关系 D.共同生活关系 6.下列各项中属于群婚制家庭的是( ) A.普那路亚家庭 B.对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 D.一夫多妻制家庭 7.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主干家庭 B.隔代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8.下列各项中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 ) A.生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性生活功能 D.抚养赡养功能 9.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呈现出_________的发展趋势。( ) A.多样化和小型化 B.分散化和核心化 C.核心化和小型化 D.合作化和联合化 10.小红和小兰是同胞姐妹俩,她们的丈夫分别是张强和李明。在我国的家庭关系中,张强和李明最准确的关系表达是( ) A.兄弟关系 B.连襟关系 C.亲戚关系 D.宗法关系 11.下列说法中哪个对“核心家庭”的描述最准确?( ) A.核心家庭是指两代人的家庭 B.核心家庭是父母与子女组成的家庭 C.核心家庭是指三口之家 D.核心家庭是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12.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叫( )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精编WORD版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 答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 课题审查 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 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 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A 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 A 综述 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历年全国自考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04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是( ) A.理论研究水平 B.迁移推广水平 C.探究原因水平 D.测量评价水平 2.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 ) A.总体 B.总量 C.样本 D.集体 3.在取样的基本方法中,分层随机取样也叫( ) A.等距抽样 B.机械抽样 C.配额抽样 D.整群抽样 4.在历史研究法的运用中,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的评论被称为( ) A.内部评论 B.外部评论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A.搜集、分析与鉴别史料 B.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 C.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D.找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运用、施行的情境是( ) A.自然情境 B.任何情境 C.不可控制的情境 D.实验室中的情境 7.在设计问卷时,经常采用的问题设计形式是( ) A.开放式 B.是否式 C.半封闭式

D.封闭式 8.采用单组后测设计进行教育实验分组设计时,作为实验处理效应的是( ) A.前测结果 B.前后测的差大于零 C.后测结果 D.前后测之和 9.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之一是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其中对理论的外部检验是指( ) A.实践检验 B.逻辑检验 C.专家检验 D.群众检验 10.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标准主要是研究的( ) A.有效性 B.逻辑性 C.准确性 D.一致性 11.在定性分析的效度检验方法中,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的方法是( ) A.比较法 B.检查法 C.反馈法 D.三角互证法 12.定性资料分类法大致有两种,其中一种方法是以事物的多种内在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是指( ) A.现象分类 B.逻辑分类 C.事实分类 D.本质分类 13.数据资料类型中层次最高,几乎可适用于任何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资料是( ) A.等距数据资料 B.等级资料 C.比率数据资料 D.计数资料 14.一般来说,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更多地表现为( ) A.应用价值 B.学术价值 C.推广价值 D.借鉴价值 15.一项教育科研成果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以研究活动作基础,是一项增殖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对象p4 (1)有学者认为是人; (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 (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2、教育研究的特征p5 (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2)自身的特征: ①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②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③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3、教育研究的分类p7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1)区别: 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 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 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 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

2007年10月浙江自考试卷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答案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试题 课程代码:0040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有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__________和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 ) A.学校教育机构 B.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 C.社会教育机构 D.大众传媒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__________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 A.学校环境 B.三种环境 C.两种环境 D.家庭环境 3.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但其主张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4.属于群婚制家庭,又称为团体婚姻的是( ) A.普那路亚家庭 B.对偶家庭 C.一夫一妻制家庭 D.血缘家庭 5.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呈现出__________的倾向。( ) A.多极化和小型化 B.大型化和核心化 C.核心化和小型化 D.联合化和大型化 6.在家庭关系中被称为家庭中第一关系的是( ) A.亲子关系 B.夫妻关系 C.祖孙关系 D.婆媳关系 7.以下属于家庭的历史的功能的是( ) A.教育功能 B.抚养赡养功能 C.生育功能 D.性生活功能 1

8.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系统思想、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产生了__________的概念。( ) A.活动性组织 B.优化型组织 C.发展性组织 D.学习型家庭 9.近三十年,世界上发达国家把“推进__________、建立学习社会”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的主要途径。( ) A.基础教育 B.终身教育 C.素质教育 D.英才教育 10.“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生存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1.《儿童权利公约》是在__________年颁布的。( ) A.1959 B.1969 C.1979 D.1989 12.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称为( ) A.亲子关系 B.父子关系 C.母子关系 D.亲情关系 13.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是( ) A.鲍尔特温 B.西蒙兹 C.鲍姆令特 D.施艾弗 14.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了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如果采取__________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得幼稚、神经质、依赖性等性格特征。( ) A.拒绝、干涉、支配、独裁、压迫 B.溺爱 C.非干涉性、合理、民主宽容 D.忽视型 15.学前儿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创造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这些属于孩子的( ) A.自然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需要 16.学前儿童家长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孩子自然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称为( ) 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 (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版考试必备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1.教育研究特点: 一般特点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⑤创造性。 独特特点①综合性与整体性②周期长③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④实践工作者参与⑤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育研究的分类: ⑴按目的、功能分: ①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②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特定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创造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④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

果。 ⑤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⑵按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法论。 ⑶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3.内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4.外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5.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6.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7.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规定研究变量、制成有关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 ②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③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8.好得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 问题具有价值、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发展需要、问题具有现实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复习材料

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p1 (一).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 1. 学前儿童是指0~6 岁儿童; 2. 学前儿童的家长指0~6 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 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3. 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指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工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 4. 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主要指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媒机构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p2 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的指导过程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过程。 (一).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指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学前儿童家庭内围绕着子女的成长而展开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庭外的社会机构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家庭教育 指导的过程(目前我国主要是幼儿园等机构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社区牵头幼儿园支持)。(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过程:指导单位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家庭进行指导并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直接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p3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影响心理发展的体外环境,按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 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来说,对儿童发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发生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客观的环境因素和主观的环境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的家庭活动和家庭教育客观的环境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家长的年龄、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的程度,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主观的环境因素包括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 (一).情报研究的概念p5 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各项社会实践总是处于历史进程的发展之中,社会的发展时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这是任何社会变革和发展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已经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层次结构、类别结构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规格的指标体系、基本要求与地区差异研究等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理论发展与构建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客观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扬弃,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例如: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研究,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变化研究,等等。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置身于教育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研究者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观察反思,并试图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性化解说,事实上形成了教育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研究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是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二是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形成及矫正等等。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

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这样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衡量选题有无意义及意义大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根据教育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能否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研究课题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深入研究的依据。应该看到,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初步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空泛、笼统,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案具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学识、能力、精力、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