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政策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起源于学者们对社会排斥想象的研究,社会融合也可理解为“反社会排斥”。社会排斥的研究首先指向贫困问题。传统的贫困研究关注于贫困的静态分析和定量分析,常常用收入水平来界定贫困。社会排斥研究则强调贫困的动态分析和定性分析,贫困不仅是收入的不足,也不仅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更是一种“参与”的不足。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换,她标志着反贫困战略从过去关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转向了保障和促进贫困和边缘群体的参与权利。

社会排斥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虽然在地理上生活于某个社会中,却不能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及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也不能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缺乏朋友与社会网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进而出现身份危机并丧失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最终导致社会分化及作为其结果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社会排斥现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维持社会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生活

(2)从社会服务福利保障网络中排斥出去

(3)从消费文化中排斥出去

(4)从政治选择中被排斥出去

(5)从公共组织和社会团结的基础中被排斥出去

(6)从信息获得网络中被排斥出去

概言之社会排斥表现为社会边缘群体的社会资源匮乏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参与权利的被剥夺。

总的来说,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一种中层理论与价值追求,

它指明了社会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保证贫困和边缘群体能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维持基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参加经济生活,并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生活。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固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必须注入社会发展的维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福利,同样地,社会政策也必须注入经济要素的考虑,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生产性功能,寻求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并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社会政策的提出和倡导者梅志里看来,传统的社会政策无论是补缺型还是制度型模式,都没有将社会发展的观点纳入进来,两者都不关注社会福利资源的生成方式,也不关注经济逆境期间所出现的财政问题。

与传统的社会政策侧重于提供消费性的社会福利不同,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人类发展的思路-----提升人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在解决贫困问题而言,传统的社会政策常常知识向穷人提供社会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标准,发展型社会政策关注与增强维持生计的能力,通过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改善提升其发展能力,从而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那么这样社会政策不但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反而有利于缓解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可行能力是阿玛蒂亚·森提出的用以界定贫困概念。所谓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也就是个人潜在的能够选择某种行为并实现其目标的能动状况。可行能力与森在《以自由

看待发展》中强调的自由、机会等概念密切相关。森以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发展看作是判定社会所有人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可行能力为分析贫困增加了新的视角。根据森的理论,“贫则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在森看来,贫困是由于个人的可行能力受到影响而导致的后果,主要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当然造成这种个人可行能力差异的除个人因素外,森并不排除社会因素。森还认为,以收入低下界定贫困是颠倒了因果关系,“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地识别”,可行能力的差异是贫困“自身固有”的特点,不像“收人低下”只具有“工具件”的意义。而且收入低下只是影响可行能力的一种因素,还有其他国素同样影响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和表达性的支持。

在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评估受助对象原有的的社会支持网络②帮助受助对象学会建立和维系社会支持网络③帮助受助对象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以满足需要解决问题。

增能理论

增能是个人在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

程。

社会政策价值观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建立在基本的价值支持基础上,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性的价值,不同的价值理念导致不同的政策导向。当代各国的社会政策都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权利和参与的价值。这些价值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

(公平)

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受政策主体价值选择的影响。公平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价值,在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一种有条件的平等,允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并且反映出了某种利益倾向,这种利益倾向表现为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公平与否的基本标难。公平的表现是多层次的,一般包括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

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在现代公共行政中,要求社会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尽可能满足社会主体的公平要求,恰当地运用公平原则,统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微观和宏观等因素,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主张,平衡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一部分,社会政策也是如此.公平应体现在社会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寓于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公正)

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

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没有权利就没有利益,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造成出现不公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对于社会公正的要求是无法自发满足的,无论是在竞争性市场的背景下还是在垄断性市场的背景下,社会公正都不可能自发形成。

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必然会出现利益分化,从而造成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要有效地避免这种由于利益严重分化而导致的不利情况的发生,不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只能求诸政府行为,即只能通过政策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恰当的调整。而政府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众的需求满足水平,又能通过对最少受益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使人人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从而有效地消除各利益群体之间的隔阂,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在稳定、有序中求得快速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

3、(权利)

在社会政策中,权利可以分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个方面,即公民资格的三个要素。公民资格的公民方面是个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权利——人身自由,言论、思想自由,财产权和获得公正的权利。公民资格的政治方面是指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公民资格的社会方面指公民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

“充分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马歇尔认为以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可以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并减少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制度产生的内在的社会不平等。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政策的本质被认为是社会权利的扩展,按照公平性原则来看,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提供不应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而是基于人们的普遍需要,因此,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对象范围应不断扩大。

4、(参与)

现代政策过程的本质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分配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政治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公众互为彼此的环境,因而只有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政策过程本质的达成和实现。而随着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社会分化所产生的多元利益主体都强烈要求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以表达自己的政策意愿。

社会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等具体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也称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各种合法方式进行的信息沟通、利益表达、利益平衡、政策评估反馈等参与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府制定社会政策。公众参与实际上是社会当中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参与,是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如何在社会政策运行过程中进行表达的问题。

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 个人需求: 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 (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 (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百度) 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 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知网) 思考题: 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联系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

社会政策的基本知识(十五)

(三)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过程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1.“纯福利模式”及其优点和弊病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但80年代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求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基于这些认识,从80年代起,一些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纯福利机制,在福利性社会事业的运行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准市场”的福利运行机制。 2.“准市场”模式的基本含义来源:考试资料网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社会福利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政策的福利性目标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无法兼容的。市场原则只能用到经济领域,而不能用到福利性的社会服务领域。其结果要么任由社会政策行动中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存在,要么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政策行动,以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害。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识,提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从而使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有:(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指标。 3.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他们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而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但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则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福利的社会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论文

摘要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人即为成年人,因此我国采用的“未成年人”概念等同于联合国所界定的“儿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收到外界的诱惑和伤害。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目前,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延续社会的任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更寄托着人类的期望。“今日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未成年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尽管被寄予厚望并受到广泛关注,但因未成年人年龄较小、身心不成熟的特征,使其主体地位易遭到成年人的忽视。未成年人特有的天性和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但其特殊的需求和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正确的保护。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不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人士和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侵权”,保护主体事与愿违,严重违背了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没有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重点研究和激烈探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阶段性评价究竟如何?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知识点

社会政策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3、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4、社会歧视: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因性别,种族,出生地域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5、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政策实施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社会政策的权威机构通过组织专门的调研及资料分析工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实施过程及其已产生的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 6、行动标准: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进展情况的标准即已投入的资金和已采取的行动是否达到了预先的计划 7、收效标准:是评判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即已采取的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收效,是否达到了该项社会政策预期的目标。 8、效率标准:是指对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评判,也即对其投入产出率高低的评判。 9、事实标准: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的评判与分析。 10、价值标准:对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1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 12、个人需要: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生活中的实际条件未能达到该社会认为应该达到的标准,因而引发各种问题。 二、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2)权威性3)价值性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背景:1)生活风险增加2)失去土地保障3)社区和家庭的保障和服务功能降低 3、欧洲工业化对社会政策实践的作用:积极作用:增加社会财富;消极作用:1)大量的劳动者生活质量降低;2)生活风险增大;3)导致贫困等社会问题严重 4、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的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 长处:1)蒂特马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可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验证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坏处:1)单一的价值取向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 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概况: 本课程在面上,主要介绍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社会政策在主要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在点上,重点介绍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卫生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政策领域,通过比较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异同,考察并反思中国的社会政策现状。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过程、主要福利国家社会政策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政策基本理论对具体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政策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分析典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实例的基础上,将外国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揭示不同社会政策领域或具体社会政策产生、发展的特点;认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实施机制、评估效果和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政策分析和评估能力。 课程学习资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本课程学习资源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我们来看文字教材,同学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由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政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教材。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从内容来看系统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从结构来看每一章都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提示、教学内容、章节小结、关键词、思考题、推荐阅读书目等几部分组成。教材分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第一、二、十三章) 第二部分:介绍政策过程和评估(第三、四、五章) 第三部分:政策内容(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章) 其次,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一切概念、观点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均应以教材为准。 录像教材 我们来了解一下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以文字主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阐释,起到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录像教材的内容与文字主教材密切关联,但不是简单重复,二者各有侧重;录像教材的制作采取“重点讲授式”,即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28个单元,在概括、归纳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同学们自学时可能会感觉比较难的、需要教师予以提示或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并对文字教材中有些章节作了适度拓展。 录像教材的主讲老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王思斌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郭伟和副教授。 28讲录像教材将会在中央教育二台播放,欢迎同学们收看,各地方电大也可以向中央电大出版社购买光盘。 IP课件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IP课件,本课程的IP课件制作类型为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设计了八讲专题、二讲案例分析,无论是专题还是案例分析在内容上都以主教材为依据。专题讲座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适度拓展和理论延伸,同时涉及一些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发达国家 ?第一阶段(1530?s-1790?s)济贫立法阶段 ?第二阶段(1790?s-1880?s)劳工立法阶段 ?第三阶段(1880?s-1930?s)社会保险阶段 ?第四阶段(1930?s-1970?s)福利国家阶段 ?第五阶段(1970?s)福利国家改革阶段 济贫立法阶段 伊利莎白济贫法(1601) ?属地原则;亲属责任;分类救济; ?济贫税;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领养制和学徒制。 ?1834年新济贫法取消院外救济。 ?1948年济贫法被废止。 ?济贫法的影响。 斯宾汉姆莱法 ?斯宾汉姆莱法(1789),该法规定如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所有收入达不到法定标准,则应从济贫税中予以补足,此项补贴随着面包的价格上涨而浮动。 ?把济贫的范围扩大到有人就业的贫困家庭,建立了一种广泛的户外救济制度,使工资收入者获得了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新济贫法 ?斯宾汉姆莱法刺激人口增长,加剧失业,加重税赋。 ?1834年该法被新济贫法所取代,新法规定停止院外救济,迫使穷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确认政府的济贫责任,接受救济是公民的权利。

劳工立法阶段 工业化初期,劳工的恶劣处境: ?工作超时; ?工资低; ?劳动环境恶劣; ?童工; ?女工; ?人身伤害。 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 ?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样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象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 ----资本论第一卷295页 英国的劳工立法 ?劳工立法始于对童工的关注,《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02)是英国第一个保护童工的立法。 ?1833年工厂法规定13岁以下童工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48小时。?1847年工厂法修正,女工和18岁以下童工每天工作时间最高为10小时。 ?对男性成年工人:1850年工厂法规定一周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前五天为12小时,从早六点到晚六点,包括1.5小时吃饭时间; 星期六为8小时,从早六点到下午两点,包括半小时吃饭时间。?1872年矿山法规定妇女及12岁以下童工不得从事坑内工作,矿主对工人的安全要有适当的预防。1871年工会法承认工人有结社权。 社会保险阶段 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浅论职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和社会政策建设

浅论职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和社会政策建设 论文关键词:职业性别歧视社会学理论社会政策建设论文摘要:职业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做了深入研究。职业性别歧视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学理论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这一现象,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政策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其消除职业性别歧视的职责。劳动力市场同样受“供需关系”的掌控,但现行中国显然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雇主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市场结果。学者赵耀对雇主雇佣行为调查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存在的,一些雇主坚持不选择女性,认为女性不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生育和照顾家庭会影响工作和加大支出成本,75.6%的调查者“同意”或“很同意”这种观点。还有部分对雇主对女性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工作内容和岗位变动的应变性表示担忧。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虽然每年的调查结果有所变动,总体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职业性别歧视,社会学以独特的视角弥补了经济学纯理性考量的缺陷,且非常有解释力。 一、社会学理论的解释 1.女性劳动就业中的角色期待。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同角色的期望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影响到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而且决定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也会影响雇主的招聘行为。 2.个人偏见理论。该理论是由贝尔克(Becker)创立,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的,用贝尔克的话说就是,“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他认为,这种偏见来自雇主、雇员、顾客三个方面。(1)雇主歧视。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对女性雇员抱有偏见,即使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他们也只愿雇佣男性,除非女性雇员和男性雇员之间的工资差别大到足以抵消对女性的偏见的程度,才会雇佣女性。(2)雇员歧视。这与工作职位的竞争、工作中的磨擦、人们对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健康等的认识的不同有关。例如,大多数白人对有色人种持有偏见,有些男性雇员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领导,或者有些人不愿跟老年人、残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们能够胜任。(3)顾客歧视。顾客有时对被

社会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畴 1.政策 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定义的三层含义: 第一,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第二,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第三,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2)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3)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容 2.制度 定义:“制度”(或“社会制度”)主要指一种规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结构(组织或群体等)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辨析: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为达其目标而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和方案而采取的行动。 制度与政策不同之处(理解): 一,从基本视角上看,制度主要是指一套既定的规则、结构和行为规,而政策则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一个领域中的行动体系;(制度概念是从静态的视角,而政策概念则主要是从动态视角去反映一个领域的状况) 二,就规的要素而言,尽管政策和制度都包含了规的要素,但制度概念所反映的规要素主要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规体系。而政策概念中的规要素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制定和实施规的行动; 三,从产生的方式上看,制度即可以是自上而下规定的,也可以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自然形成的;而政策则是一个组织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的。或者说,制度可以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但政策却是人为的。 3.公共政策 定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核心特征:公共性 公共政策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4.社会政策 定义(了解):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公平等价值目标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满足民众基本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等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社会政策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根本特征:福利性

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林卡

论理论与政策分析的矛盾——有关北欧社会政策模式的逻辑基础作者林卡 论文提要:在北欧的社会政策研究中,理论与政策分析之间的矛盾在八十年代以后日益扩大。前者强调北欧以普遍主义为特征的福利国家模式仍然具有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体制的合法性,而后者则强调该模式面临危机, 必须通过降低其福利保障水平来走出困境;前者的分析大多基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 而后者则以一些从国外输入的自由主义观点为依据。本研究将探索产生这一矛盾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它将回顾北欧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发展的特征,讨论与此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政策观念的变化。本文界定了两种形式的普遍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政策的关联性。澄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回答北欧福利国家模式是否面临着危机这一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理论和政策分析性质的认识, 评估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并对我们讨论社会政策模式的制度背景和价值基础都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北欧,福利国家危机,社会政策理论,制度,政策分析。 导论社会政策研究包括理论阐释和政策分析这两方面。从理论上说,这两方面的研究应该是相互支持的:理论研究具有政策蕴义,而政策分析又应以理论为指导 (见George and Wilding, 1994; Pierson, 1991)。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两方面的研究也会发生矛盾。本文将以北欧(或斯堪的那维亚)福利国家为例讨论这一矛盾。文章采用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这四个北欧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这些国家的福利体制在Esping-Andersen(1990)的福利类型分类中都被归入‘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一模式中。该模式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平等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高再分配率的体制特征。在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这一模式曾是世界各国发展其社会福利制度所学习的对象; 但80年代以后,它却成为人们批评指责的对象, 认为它具有延缓经济增长,造成高失业率和福利资源浪费等缺点(见 MacGregor, 1999)。例如瑞典的Lindbeck 委员会就认为现行的福利模式是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见 Blom-Hansen, 2000)。在这一背景中, 改革这一体制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成为这些国家政策制订的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努力,这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导向逐渐地由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福利理念转向自由主义的工作福利和私有化理念(见 Abrahamson 1994: 125-126)。尽管如此,许多理论工作者并不认为这一转化代表着社会政策发展的未来。他们维护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的合法性, 例如 Olsson-Hort (1993: 86) 和Lindbom (2001: 171) 坚持认为瑞典模式并未终结,而Blomberg 和 Kroll (1999) 强调在整个90年代这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依然稳固。基于对公众意见调查资料的分析,Alestalo a nd Flora (1994) 宣称公众对于这一福利国家模式的支持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而Andersen et al. (1999: 248) 对于北欧四国民意测验资料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 这样, 我们就看到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间的矛盾:前者强调北欧模式的合法性,后者则从自由主义的观点出发来指责这一模式的缺点并主张‘瓦解’(dismantling)它。这就激起我们的研究兴趣去追寻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性质和原因,并评估北欧模式是否真的陷入危机中 (关于北欧模式或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终结的相关讨论,见 Olsson, 1987; Edlund, 2000; Korpi, 200 0, Vettenranta,1986; Hernes, 1991; Pontusson, 1992; Gould, 1993a)。本文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讨论北欧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特点。它从制度分析出发, 阐释人们有关北欧模式存亡辩论背后的逻辑基础。在讨论中, 本文的关注点并不放在划分谁是理论工作者和/或政策分析者上, 因为一个学者可以既研究理论问题同时也进行对策分析;即使如此, 分析两者在政策研究中的差别仍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作为本书入门的第一章,本章将要介绍和分析在社会政策学科领域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概念,即“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政策是政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因此在分析社会政策基本概念之前,首先要简要的讨论什么是“公共政策”,让后界定“社会政策”概念中“社会”的涵义,即这一概念所概括的政策行动的具体领域,而要理解什么是“公共政策”,又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政策”做一简要的分析。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政策一词大概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长提的术语之一。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政策”一词又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一般的含义入手,深入地分析这一概念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更广泛的意义。 1、“政策”的基本含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即政策主要指政府和政党有关行动的规则体系。我们平时所说的“按政策办事”、“严格执行政策”,一般式指这种下一的政策含义。但从七广义上看,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含了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和具体行动的体系在政府文献和政策研究文献中所用的“公共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都包含了政府火政党在相互领域中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的体系,本书中所用的“社会政策”也是在这种广义上的政策概念。 2、政策的基本特征 在对政策概念进行定义之前,需要现对政策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一边更清楚地把握政策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政策行动与其他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 (1)政策是有组织的活动 首先,政策是指由特定的组织发起和实施的行动体系,以及围绕这种行动而制定的规则体系。也就是说,政策行动是一种有组织的行动,他是又特定的组织制定方案和规则,通过特定的组织及组织体系来调动机缘并加以实施的行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政策行动不同于群众自发形成的活动,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

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doc

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txt免费下载|在 线阅读|全集|电子书 关键字:方法,分析,理论,政策,社会,实践,发展,国家,写作,研究, 更新.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04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01068119787300106816 ·条形码:97873001068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学前沿论丛 内容简介《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对社会政策的内涵与发展变迁、社会政策的过程与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以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政策的改革为例,对社会政策的实践予以深刻的剖析,同时通过对社会政策的跨国比较研究,提

出了中国社会转型与未来社会政策模式的发展思路及趋向。该书是一部既有理论研究深度,又有政策实践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的著作。 作者简介熊跃根,男,1965年12月生,江西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留校工作。2002~2003年曾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赴牛津大学从事访问与研究工作。曾担任香港大学荣誉副教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现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民建中央理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东亚社会政策研究网络(EastAsianSocialPolicyResearchNetwork)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政治协会(IPSA)会员、国际社会学协会(ISA)RCl9会员。分别担任两份国际学术期刊ChinaJournalofSocialWork (Routledge)与AsianSocialWorkandPolicyReview(BlackweⅡ)的执行和编委会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策、比较福利体制、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等。 主要代表作:《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一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论文)等。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SotialWorkEducation,China.JournalofSocialWork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推荐《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社会学前沿论丛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