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及演化

3.1.1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

全球价值链就是指,一种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使商品或者服务实现一种全链接的生产、销售、回收的一条龙形式。在这种形式当中,涵盖了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的所有生产消费的主体的利益、利润的分配,全球价值链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各个部分。后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理论,集中讨论了构成全球商品链价值的不同部分,并研究了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的地位形成的本质和怎么合理控制商品链发展的问题。

《国富论》中,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指出,工业的生产是一系列以分工专业化为基础的迂回的链条,这是经济学家首次用“链”来描述国际分工。20世纪后半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都会发现,这次的格局与以往的经济形势产生了明显的不同之处,表现出了独特的经济特征。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前提,实现空间分工必要的桥梁是对于产业的转移。产业分工的逐渐明确、产业转移模式结构的不断升级使得当今的经济形势表现出了特有的经济形势。伴随着国际化分工的不断显著,国际产业也出现这不断地迁移变化,折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如此的变化同样对于全球的价值链更多的也是推动着分工、产业转移的不断加深,这也是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全球价值链分工不仅改变了全球化浪潮的基础,更对竞争模式和发展战略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以多主体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在其不同环节上,创造出的价值是不均衡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创造的前提是存在或者出现了某种特殊的阶段。战略环节也就是在这样的环节当中产生的一种产品。因此我们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定义更倾向于是:伴随着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的出口,每个国家在一种跨多国连续生产的产品上提供某个特定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并且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3.1.2全球价值链的演化

全球贸易利益的分配。而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参与的程度以及地位决定了进步等,国际分工的形式也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共分为

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成立伊始,全球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因为此时的商品形态主要是依靠自然经济为主,不发达的商品经济造成了只有在世界某些地区零星存在着一些不发达的社会分工。随着重商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一些国家不断深入,更多的国家为了赚取超额利润,开始使用暴力的手段侵占那些落后但是资源却异常丰富的国家。这就是逐步进入萌芽状态的初级国际分工。

第二阶段为形成阶段。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全球进入机器大发展时期。欧洲许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逐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可是由于受到资源、市场、劳动力等限制,率先步入工业化的国家开展了以暴力手段进行的殖民活动,强迫殖民地国家为其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由此,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渐形成,这种国际分工实质上也是殖民国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一次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再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兴科技推动着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国际贸易总额大幅度上升。这种“垂直型”分工模式也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得以大力发展。

第四阶段为深化阶段。二战后的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脚步逐渐加快,接踵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产品的生产环节也日趋复杂,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完成产品的所有生产流程。因此这让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对外投资以及跨国采购等活动,获得高额利润和其他许多非经济利益,当然这样的发展也加强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企业间的联系。产品内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开始出现并且得以巨大发展。

随着重商主义的思想在欧洲一些国家不断深入,更多的国家为了赚取超额利润,开始使用暴力的手段侵占那些落后但是资源却异常丰富的国家。这就是逐步进入萌芽状态的初级国际分工。

赫梅尔斯提出的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进而将垂直专业化分工出现应具有的三个条件进行说明:(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一系列不间断的过程;(2)每一个生产的阶段都是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产主体来完成的,生产的主体必须

在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同合作完成;(3)对于产品的完成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最少在两个国家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不同生产主体。垂直化分工使得国家间中间品贸易增多,并且各个国家只在链条中的某一特定环节进行生产活动。这一分工的主要特点是一国向他国进口中间产品作为本国生产环节的投入品,然后将其加工后的产品复出口到第三国,类似的,第三国再将其进口的产品作为中间品进行生产加工,这一活动一直进行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领域为止。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机制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世界各国的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加工、营销等环节就已经开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单知识在最终产品形成后才开始有贸易往来。一国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是其开展价值链分工的基础。产品的研发、品牌的销售阶段是高利润环节,也是价值链的两个端头、公司产生利益的主体阶段,剩余其他阶段(如中间生产、加工环节)所产生的利益是很少的。发达国家由于对本国环境的重视,大多都出台了较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相关的法律政策、提出关于有限资源的自我保护性使用条款,进而导致了本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资源价值不断的增加,而这些政策的提出恰好又成为了跨国际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相关的政策不完善等缺陷,为跨国际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廉价劳动力、发展资源),也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优势在价值链分工的汲取着丰厚的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的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

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的争当参加者,这也使得全球化的价值链分工、使得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主要矛盾与冲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利益分配更加趋于复杂。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由于没有出现跨国企业的生产行为,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经贸往来常常是以最终产品为主,贸易当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就单纯的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国家与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获得利益归属的区分开始变得模糊,跨国公司通过对价值链下各个生产环节的把控与协调,使得这一分工体系下的利益主体变得复杂而多样化。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这样一个利益主体多样化分配的格局中,凭借其在价值链中的战略主导地位,攫取着绝大多数参与其中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

目前实行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以往的国际分工具,有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全球价值链分工突破了以往的国家之间的不相互连接的弊端,跨国公司在这种新型国际(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势当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国际分工的参与者由以往的国家形式出现状态转变为国际的形势。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企业竞争优势与国际优势的统一关系产生了吻合的时态,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优势,而且全球整体的总的优势。就大众的来说,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处于提供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力的提供主体状态,进而转变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的状态。同时,发展中国家能维持住这种价值链的分工体系,是因为在自己国家的劳动力工资上表现的是不保护的政策。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价值链产业分工体系当中有所收获,但与发达国家所取得巨大收益来说,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经常处于利益受到损失的状态。

(2)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利益在不断增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国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是主导者,是价值链条上的高端嵌入方,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所获利益的最大享用者。发展中国家也受益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作为价值链的低端嵌入者,受益较少,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出口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多种制度变迁效应等。虽然全球价值链分工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利益分配是非均衡的,但也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利益增进。

(3)全球价值链分工导致中国利益有所减少。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新形式,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格局。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大环境形势下,贸易利益主体是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发达国家在其的控制力度上表现出处理能力不足的状态,使得全球综合利益受损,国际的出资出现了不稳定的局势,工作岗位处于不断的减少状态的现象也有所增加。国际分工格局决定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目前一段时间,发展中国家生产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自己的主动控制能力,对于出现的量与质的问题不能够自主解决。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分工体系缺少自主创新性、研发性没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发现,对于低利益的收益生产环节将是由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的,发达国家却对此发挥自主的产业型的价值链垄断。

4、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

4.1.1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广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占据了一定地位,各种赞美不绝于中国人于耳,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也在不断积累增加,然而贸易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迫使人民币升值,因此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甚至已逐渐出现了结构性短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不平衡,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求中国必须

在当下迅速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眼光来看,世界经济失衡并非单一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发展,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也更加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各国的经济贸易方面的问题。不仅是美国这样的超强经济体,甚至包括许多新兴发展的顺差比重也是相当高。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发展,不仅是对国际产业结构变化以后的适应性,在最大程度上的一种检验,也是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在全球形势下,不断进行发展的的一种机遇。这种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于中外贸易摩擦主体的增加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贸易摩擦的主体包括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但是关于贸易摩擦的主要发起者却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在美国为首的多数发达国家的鼓动下,中国被迫陷入了多起贸易摩擦事件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物美价廉的商品被多数发达国家视为最强有力的对手,因此,许多欧美国家联合起来一起“讨伐”中国,限制中国的出口,缩小中国在海外的市场。但是随着当代世界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阻碍并不能制约中国的贸易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要的生产线,但是没有完成主体的经济形式转变,就其生产、出口产品来说,还是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从这点来看,中国以后遇到的有关贸易摩擦相关事宜,会出现增加的趋势,不会有所减少。

第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使得中外国际贸易的主体参与者不断的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在不断的加深,世界贸易活动往来更加频繁,但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是处于不断增大化的状态。从整体的国际形势来说,不但反倾销出口产品增加,中国的外贸产业也在不断的扩大贸易摩擦,并处于不断的增加状态。从此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不处于贸易摩擦的中心地位,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转变为贸易摩擦的主体。

第三,中外国际贸易摩擦方式变化的阻碍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经济贸易全区化的趋势处于日益联系紧密的状态,而且越发密切,国际贸易摩擦方式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发达国家不仅采用比如关税、出口产品数量限制等传统性的贸易摩擦手段作为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形式,现在更多的是采用所谓的环境标准、知识产权认定等非关税壁垒阻碍中国商品的出口,因此往往许多同类产品有会遇到多

种的贸易救济调查。当然,中国生产的产品缺乏技术优势,环保程度不够的确是中国出口产品的软肋,因此,中国也要在不断应对贸易摩擦之时化解、解决这些西方国家制定的严苛标准。

4.2、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度的影响

首先,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非常不平衡的状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发达国家是主导,发展中国家只能被迫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一次又一次卷入贸易摩擦事件中去,不得不说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了中外国际贸易摩擦对象错位,而且这样不平衡的关系在短时期内不会产生比较大的变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位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地位,由于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因此中国被冠有“世界工厂”的名号,但往往也是全球国际贸易活动中摩擦对象。其次,全球价值链分工影响了中外国际贸易摩擦重心变化。当一个国家发起了贸易摩擦,其他国家就会纷纷效仿,从而形成连锁反应,不良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由于国内企业的产品本身就不具备过多的贸易优势,当面对贸易摩擦之时,更无优势可言,甚至连原本自身具备的优势也逐渐丧失。西方国家采取一系列手段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其目的就在于保护自己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获取利润。因此,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应有的利益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开始了激烈的斗争,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最后,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力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变得越来越大,而很多时候,是西方国家也就是挑起贸易摩擦的国家能在贸易摩擦事件中获利更多。每个陷入贸易摩擦实践中的国家都希望自己国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互不相让,事实上,国际贸易摩擦双方皆需要做出退让,这导致双方受益都比较少。因而,贸易摩擦对于摩擦受害国和整个社会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贸易摩擦不仅仅影响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展开,且对国际贸易活动要素和商品流通产生了抑制性影响作用,如此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失衡,导致恶性循环出现。

5、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影响

5.1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的判断

就中国在国际的产业价值链当中的分工影响来说,相较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

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很多人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美国和中国是受益最大的”。明显的,以美国为例,他主导者全球价值链分工,因此他所占据利益链上的最高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其获得的利益更是其他国家所不可相比的,美国本来就是利益最大的赢家。相反,就中国而言,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是承接了大份额的产业转移,从最表层的、单纯的利益层面来说,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于在中国的分红时处于绝对的优势。究其深层次的关系以及利益长处,中国却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当前中国逐步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升级到较高端环节。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历史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算起,当时的中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主要是以生产加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为主,主要的贸易方式也是加工来料。这样的贸易方式发展迅速,为中国的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投资加大使得中国的加工贸易得到大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主要出口方式和加工贸易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中国在承接了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保持稳定高速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中国成为了发达国家选择所投资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选。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已不容小觑。许多发达国家更是非常看重中国,不远万里把一些研究机构甚至科研院所迁移到中国,把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些附加值高的环节转移到中国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国际竞争力也更加有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在正在强调创新发展,全国都非常注重创新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等正在加快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核心自主研发的能力,提升品牌效应,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总而言之,我国现在处于由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向高端过渡的关键时期。

5.2中国调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并化解贸易摩擦的战略及策略

5.2.1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的升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与市场开放程度是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要注重发挥市场的比较优势,因而企业不论在经济形势较好还是经济形势较差的时候都要要积极的进行结构调整。当然,中国政府也应当适时对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进行

改进和完善。

首先,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扶持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鼓励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能力,提升国际竞争核心实力;其次,要开拓广大的新型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业务;同时,中国应当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对结构的调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效规避贸易摩擦。

5.2.2集中力量推进实施价值链升级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还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高含金量高效率的经济规模制约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快速发展,不仅和发达国家竞争会显得底气不足,也限制了中国从较低端环节向较高端环节进军的步伐。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实施升级价值链的工程,加快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速度。依靠数量和低价的方式强占国际市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发达国际经常会设置多种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出口,这样就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因此,中国要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动态走势,进行产业链的升级,培育竞争优势企业,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同国际先进企业竞争。在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形成品牌效应,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利润。

5.2.3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的市场要通过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改进得以实现,市场的细分度越高、针对性越强就越能降低市场的风险。当下中国的市场存在两大继续被转换的问题。一是集中的出口市场,二是我国的对外贸易过分依赖相对集中的几大市场。因此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这也是减少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很好的应对手段。而不过分依赖相对固定的市场不仅可以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机遇,更多的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整体经济贸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5.2.4企业和政府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该将战略眼光放的更加长远。更多地是要改善企业对于高新产业的重视力度,这要做到打出去,也到更多的走进来,即向国外先进个体学习,对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方法、工艺水平进行引进。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不再是只会生产低附加值的国家而是能过的更好的发展,更高的附加值。于此同时,中国不仅要学会“引进来”还要学会“走出去”。对于

海外的相关投资,中国的企业要实行资源的不断转移,采取合资的联合形式,改善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企业的技术储备得到不断的改善之后,面对其他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绿色贸易摩擦的时候,我国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部门都,不会受到大的冲击;并且,之所以中国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总是经常性的遭遇摩擦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许多标准和国外的标准不相统一,这就造成了许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因此,中国应该和国际接轨改变许多评价标准和评定体系,更多的减少实际当中的磨合。在面对日益恶化的绿色贸易壁垒摩擦,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政策的相关力度,针性的采取有效地治理措施,同时鼓励不同的大力开展的企业“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

2.周习.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2):46

3.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

4. 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97

5. 王文举.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学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6

6. 张桂梅.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27

7、陈海波,朱华丽.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12)

8、郭爱君,毛锦凰.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式转移的特点与机理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杜传忠,张丽.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测算及其动态变迁—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

10. 郭凤忠.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分析[J].商业时代,2014(36)

11.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41(08):93一103

12.杨丹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5,(9):42一49

13.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1.中国工业经济,2008,246(9):58一68.

14.张向阳,朱有为.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21一30.

15.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IJI.中国工业经济,2003,21(s):32一37.

16.朱高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l.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致谢

四年的学习生活在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来说却仅仅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新的征程的开始。本研究及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朱颖教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下完成的。伟人、名人固然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迫切地想要把我的敬意献给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朱颖老师。也许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所最尊敬的老师。您是如此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思想深刻,您用心为我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的论文更加的严谨。

同时,我也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的各位学者的专著,如果没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篇论文的最终写作。至此,我也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有用的素材,也在论文的排版和撰写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至此论文付梓之际,我的心情无法保持平静,从开始选择课题到论文的顺利答辩,有无数可敬的师长、朋友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这里请您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作者签名:日期:2015年3 月25日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小米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分析基于小米公司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所学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对材料中小米公司的发展情况分别从价值链的角度和战略的角度作出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的结果给出自己的个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小米公司;价值链;战略 背景介绍:2010年4月,雷军创建了小米公司,它是主要专注于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推出的MIUI手机操作系统、米聊、小米手机等三大公司核心产品陆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案例分析: 一、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案例 1、价值链定义及其分析模型。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如下图),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1]。 2、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小米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我们可以从5个基本活动和4个支持性活动方面来分析小米公司的价值链。 ⑴小米公司的五个基本活动: 进料后勤:小米公司设计研究完一款产品后,会通过多种渠道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生产制造:小米公司拥有自己的外协制造工厂,目前主要为台湾富士康和英华达。通过选择外协制造厂可以降低成本、享有外协厂制造工艺和技术,同时也可以降低资产投资和库存管理。 发货后勤:小米的代工厂富士康和英华达生产完之后,会由小米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处的仓储物流中心负责仓储。根据网上的订单,三个仓储物流中心负责配送货物。 营销:小米主要依靠公司官网自主营销和通过一些运营商渠道营销,比如微博和QQ空间、联通定制版手机等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并且通过口碑营销、饥饿营销和体验营销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售后服务:小米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自己的客户服务中心—小米之家,为客户提供维修,技术支持以及提供手机配件等服务。 ⑵小米的四个支持性活动: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和应对策略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摩擦和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伴随这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愈加紧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国家、地区之间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长期贸易顺差的问题,近些年,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多国采取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来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所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认识,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完善政府的应对机制,同时构建国际贸易摩擦的企业应对体系,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是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技术壁垒战略调整区域合作 正文: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长期存在着对欧美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高贸易顺差,这对于很多国家本土企业是挑战,在经济复苏的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多的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一、我国国际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 1.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我国目前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而对内需求发展相对较弱,二者的不平衡性导致了我国屡受贸易摩擦的困扰。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迅猛的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仅2009年上半年度全国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11467.1亿美元,相比1978年的206.4亿美元番了五十多倍。随之而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相应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内需较弱,一旦主要依赖的市场发生我国所不能预测的各种变化,不仅会对我国对外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将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些不利政策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虽然可以诉诸多边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但由于我国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款项,使得我国出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发生贸易摩擦时,我国企业仍处于较弱的防护状态,在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的时候,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很好的利用相关规定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另外,这种不利地位还体现在我国的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也不完善,不能良好的管理整个出口领域和贸易市场。 3.出口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混乱我国出口领域经营秩序混乱的表现主要是低价竞销。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低价竞争,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营不仅使我国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也造成外贸出口额增长并没来带来效益的同步提高,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利润日益低薄,已到了出口成本的边缘。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实现利润盈利,反而被进口国利用反倾销调查,“特保”调查等条款,以及各种技术壁垒来限制我国扩大出口,导致贸易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廉价劳动力加工实现的,没有任何核心竞争力,难以应对技术壁垒。 4.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且长期贸易顺差自改革开放以来到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出口贸易的过快增长,高额贸易顺差,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加大,由此引发贸易摩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由于承诺对中国开放市场,给其国内企业造成了压力。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很多发达国家便采取贸易争端的方式为国内企业赢取空间和时间。二、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现状和特点: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交往面,同时加剧了经济摩擦的程度与深度。当前所面临的贸易摩擦现状也更加复杂。 1.方式上来说,贸易摩擦已从一般的配额、成本价格、产品质量问题,发展为以技术标准为主要的贸易壁垒,进而上升为带有特定色彩的摩擦。从美国为保护钢铁业,在选举因素影响下而起用“307”条款的贸易保护,到欧盟带有特定人权色彩的以劳工保护借口进行的贸易纠纷,贸易摩擦的方式开始以隐性方式存在。同时方式也越来越多变,通过所谓的特保调查,反补贴调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价值链分析(整理).

价值链分析与应用 1 价值链分析主要内容 1.1 行业价值链分析:将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列出,并找出主要供应商(上游企业)及主要顾客(下游企业)作成本与利润分析,最后决定良好的并购、外包、与供应商及顾客联盟合作等策略。 (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的联系,是通过购销活动来实现的) 一个企业可以在无法得到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了解其它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各过程中是如何竞争的,应用定性分析找到自己在竞争中的位置。 1.2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上是如何完成任务以及其成本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1.3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 2 价值链分析的步骤 (1)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在了解行业发展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生产流程)及竞争对手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2)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各种活动中并计算各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率。(“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3)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分析中的难点:“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ABC)、层次分析法(AHP) 3 价值链分析在某电冰箱生产企业的应用 3.1了解企业生产流程 电冰箱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是:设计与研发;外购压缩机、温度控制器、箱体钢板等原材料;协作生产内胆、抽屉等塑料件;协作生产冷凝器、散热器等制冷系统部件;箱体发泡;流水线安装;测试;打包入库;销售;服务。

最新国际贸易摩擦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的研究

国际贸易摩擦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的 研究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N a n J i n g L u J u n Z h i H u i X u e Y u a n 毕业设计报告(论文)题目:国际贸易摩擦出现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国际贸易摩擦概述...................................................................................................... -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频繁对我国启动反倾销、保障措施、特别保 障措施以及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自中国加入WTO 后,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已成为中国出口商面临的较 大问题,与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性贸易摩擦也呈加剧之势。国际贸易摩擦是指在 国际贸易中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产生的对国际市场 份额的激烈争夺,表现为跨越国家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国际贸易 摩擦主要有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的国际贸易摩擦分别是有关倾销与反倾销的 贸易摩擦、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有关保障措施的贸易摩擦以及有 关补贴与反补贴的贸易摩擦,这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 3 - 一、有关倾销与反倾销的国际贸易摩擦.............................................................. - 4 - 1.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倾销的定义以及有关反倾销的规定。............................ - 4 - GATT第6条将倾销定义为:“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法进入另一国市 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产业损害,或产 生实质性产业损害威胁,或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阻碍,这种倾销 应受到谴责”。简言之,倾销即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 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造成损害的行为。............................................................ - 4 - 二、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 - 4 - 三、有关保障措施的国际贸易摩擦........................................................................ - 5 - 四、有关补贴与反补贴的国际贸易摩擦................................................................ - 5 -第二章我国出口贸易摩擦的现状与特点.............................................................................. - 6 -第三章产生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 - 9 - 一、理论根源 ........................................................................................................... - 9 - 二、经济根源 ......................................................................................................... - 10 - 三、政治根源 ......................................................................................................... - 10 - 第四章国际贸易摩擦的新对策...................................................................................... - 11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和利益冲突也使得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峰期。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频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

价值链与成本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核心已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竞争,竞争范围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企业,企业被看作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活动集合,形势的发展呼唤更加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和管理方法的推广。 着名企业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早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为我们贡献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其中低成本战略又是最为基础战略选择,是不同战略条件下同样适用的选择。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同时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分析法被广泛地用作企业的战略分析工具。此后,价值链的思想被逐渐引入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其被运用于成本会计领域的探索开辟了成本管理的新天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成本分析模式。本文将重点研究在价值链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成本分析的内容、原则、乃至方法意义,继而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用。 一、价值链理论在成本分析中的引入和运用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把不同企业的生产制造不同产品的活动抽象概括为一系列的价值活动,组织生产流程就是一个价值创造和转移的过程。约翰?桑科(john?shank)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应当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整个行业价值链中进行考量,至此价值链的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为其引入成本领域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成本控制是成本分析的目的和更高阶段。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也提及了如何利用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析:确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分摊成本和资产;具体的成本分析。波特的见解对我们进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价值链理论下成本分析的内容 在价值链理论框架下,成本分析的内容总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根据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的范围和对象;其二,把该价值链的业务活动细分为价值增值业务和非价值增值业务,把价值增值过程划再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占用公司的资产或者劳务,花费一定的成本,无论是价值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都是我们分析的重要内容;第三,成本动因的分析;最后,引入和运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和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一)根据成本分析的视角不同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三个层级 根据成本分析的目的不同,可以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成三个层次: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层次。 战略管理层级价值链成本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整体成本结构。战略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实现和引导企业潜力、实现企业目标、应对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核心概念①。在这一层级的成本分析中,需要把企业价值链浓缩成一个价值结点②放在整个市场这条大的价值链上去分析,寻找最优整体成本结构,判断企业的整体成本结构是否在接受的范围内,是否可以做出降低整体成本的努力。 管理控制层级价值链成本显示了一种典型的战术成本特征。管理控制是落实企业战略的过程,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管理控制层级价值链基本等同于企业价值链。该层级的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各个价值活动进行的。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主要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种,前者指采购、制造、产品发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后者指基础性管理、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根据成本分析的范围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三个方面 可以通过范围的划分,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企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相对应的成本分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企业价值链 对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首先要对构成价值链的各个价值活动进行分析。该分析包括:一是分析该活动是否为增值活动;二是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优化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价值链。其次,要建立基于价值链的责任中心,即建立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的责任中心,明确成本归属。 2.竞争对手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案例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更多的关注于企业内部活动的价值产生。通过分析识别企业活动,将企业活动归类分析、加以区分,确定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目的是寻找产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如采购、库存、研发、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最终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除了分析产业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如开发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之外,还要分析产业价值分配模式,进而确定企业在所处产业的价值链条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产业价值链的几个例子: 1、汽车产业价值链——五十铃和福特 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维修=〉贷款购车/汽车保险/汽车租赁。越是价值链后端利润约微薄,汽车制造业务已经成为“鸡肋”,虽然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其利润贡献正逐渐降低; 而且竞争日趋激烈,谋求更大发展已经十分艰难。相反,与汽车相关的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市场容量有限,但利润丰厚、前景广阔。 五十铃公司,80年代初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卡车制造经销商;为更大的发展,花了7年时间成功将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转扩展到轿车生产方面,但是,遭遇轿车制造业不景气,轿车事业部连年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给日产汽车公司。在同一时期,福特汽车公司,明智地及时将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汽车租赁、贷款购车、汽车保险等业务,1996年这三块业务的销售收入只占整体的1/5,但利润却占到50%。五十铃公司的失败在于没有把握住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在“利润会随销售收入增长”这一逻辑指导下,最终将企业带入一种危险境地;福特公司的成功在于能够迅速识别成熟行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卓越的市场声望,步步为营地推进;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先机优势。对手眼睁睁地看到原来不起眼的“边缘”业务成为福特公司的利润源泉。 2、日用品产业价值链——宝洁与沃尔玛 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原材料生产商=》日用品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如果看了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就认为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也有相同的特点,那就大错特错了。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比起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更为复杂,产业内生产商与销售商的利润分配根据两者竞争力的差别可分为三中情形: A、生产商导向:当生产商实力强大,而分销商劣势明显时,生产商在价值链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可以瓜分更大份额的产业利润。如宝洁,对于一般的分销商、零售商,宝洁可以提出统一销售价格、商品摆放位置、促销活动等要求。 B、销售商导向:当销售商实力远胜与生产商时,销售商在产业利润分配中则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例 如沃尔玛可以通过其全球采购中心,制定商品采购的质量标准、价格标准、供应商供货时限等,从而确立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C、战略联盟——当宝洁遇上沃尔玛:强强联合是最合理的结局,谁都明白失去对方将会造成的损失。 3、家电产业价值链——以空调为例 空调业价值链:零部件供应商=》空调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

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

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效应及化解途径 尹翔硕李春顶孙 磊3 内容提要 国际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相关文献也非常丰富。本文从贸易摩擦的类型、产生的原因、经济效应以及化解路径等四个方面 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重点是近年的国外文献。 关键词 贸易摩擦原因效应化解途径 纵观世界的发展,贸易摩擦其实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全球商品流动的加快而不断增加的。正因为国际贸易摩擦是国际贸易的伴生物,所以对于贸易理论和政策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关于贸易摩擦的研究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摩擦涉及的案值也越来越大。探寻贸易摩擦的原因,寻找化解摩擦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们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理解,下面从贸易摩擦的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产生原因、经济效应、化解路径等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希望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 国外文献对于贸易摩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某一个具体的摩擦案例入手进行的,重点在于它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策略上,而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及趋势的专门研究很少,但我们还是能够从这些具体的研究中总结出贸易摩擦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从严格意义的贸易摩擦看,最早的类型应该是围绕关税进行的。Johns on(1954)指出,政府间的贸易政策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国谋求关税效应最大化时,对方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实际的贸易摩擦就产生了,其结果是双方的福利都受损。Stern(1973)不仅指出了关税歧视引起贸易摩擦的过程,以及关税对于经济产生的扭曲影响,还分析了配额、自愿和强制性配额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措施的影响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类型的摩擦称作传统的贸易摩擦形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对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自由化步伐的推进又使得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些隐蔽性更强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各国的重视。Stur m(2006)解析了保护主义 3尹翔硕: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 200433 电子信箱:xshy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9668167.html,;李春顶、孙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本文为复旦大学校级文科科研重大课题“国际贸易摩擦、争端的成因及解决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a9668167.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完整版)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案例+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 PEST模型简介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如图所示: (一)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重要的政治法律变量: ?执政党性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府的管制税法的改变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专利数量专程法的修改环境保护法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国防开支水平政府补贴水平反垄断法规与重要大国关系地区关系对政府进行抗议活动的数量、严重性及地点民众参与政治行为 (二)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重要监视的关键经济变量: ?贷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储蓄)倾向利率通货膨胀率规模经济政府预算赤字消费模式失业趋势劳动生产率水平汇率证券市场状况外国经济状况进出口因素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价格波动货币与财政政策 GDP及其增长率 中国向工业经济转变 \ ?(三) 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 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 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关键的社会文化因素: ?妇女生育人口结构比性别比例特殊利益集团数量结婚数、离婚数人口出生、死亡率人口移进移出率社会保障计划人口预期寿命人均收入生活方式平均可支配收入对政府的信任度对政府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购买习惯对道德的关切储蓄倾向性别角色投资倾向种族平等状况节育措施状况平均教育状况对退休的态度对质量的态度对闲暇的态度对服务的态度对老外的态度污染控制对能源的节约社会活动项目社会责任 对职业的态度对权威的态度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变化宗教信仰状况?(四)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⑴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⑵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⑶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⑷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摘要]本文在对价值链理论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剖析了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探讨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东道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从东道国政府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方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经济效应 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探讨 从企业角度讲,企业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各项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皆可用价值链表示。企业各环节的价值活动既是发展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成本与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以及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企业价值链并非简单孤立,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1]价值链所表现的总体价值是由各种价值活动和利润所构成,比较竞争者的价值链,就能从其中的差异看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企业需要在拟合企业定位与策略的基础上,分配资产与成本至各价值活动,界定调适价值链,创造差异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 从产业角度看,任何产业都是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耦合,这些价值活动在提供附加价值的同时也产生成本,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企业价值活动项目的选择,反映出其策略性意图,进而引致产业价值链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价值链分析不仅是一种将企业分割成多个策略性价值活动以便于了解成本动因和产品差异化的各项冲突的方法,而且可以将价值链理念运用于整个产业发展分析。 客观上,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有鉴于价值链涵盖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各项活动,而产业链从产业角度出发却包括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种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将其置于斯密-马克思-杨小凯的分工分析框架看,价值链与产业链联系非常紧密。客观上,随着市场竞争深化,为了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势必将那些辅助或非专业化环节进行切片外包,或将非专用性资产出售,企业只专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环节。如果那些切片环节或处理的资产仍在原企业周围,从原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环节都由不同企业来独立运作,最终将形成一条完整的由不同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产业链。由此可见,产品价值链在表面上被切片分割,实际上通过集群和更加细化的分工,诞生了更加灵活、精细、更有生命力的价值链。如果这条产业链集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相对完整,就形成本地产业链,产业簇群成为该价值链的载体。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专业化产业簇群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古典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切片分解过程,将原来古典企业内部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外包,自己只专注核心价值活动环节,让那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公司去做其他环节,体现为分工的企业专业化和产业迂回化演进,尽管价值创造环节增加,但效率成倍提升。 如果这条产业链的切片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全球产业链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价值链。此时,跨国公司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载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将价值链的各活动环节设立在投入产出比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与市场整合。这是因为,在企业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把增值活动的每个生产点都集中布局在该增值活动的最佳地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2]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一、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1.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明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成本优势,该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后天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李嘉图则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生产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又称H-O模型),其逻辑思想是,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选择,影响国际分工。罗勃津斯基称之为资源变动对生产的偏向性效应。 2.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 在以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分工除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节约劳动以外,还使“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社会出现的普遍富裕扩展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身上”。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按照相对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交易对象不同都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要素禀赋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丰富的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要素禀赋带来的比较利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源流动推动了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布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逐渐演化为价值链分工。一国出口的产品可以完全不由本国企业生产,而是由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出口产品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加工出口产品大部分的原材料、零部件往往来自国外,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一定的加工费,这就是跨国公司追求的动态利益。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利益 1.价值链国际分工 (1)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理论决定了一个企业应该将哪项生产活动放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美国作业成本科技公司及美国供应链局(TheValueChainAuthority)曾联合界定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内容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产品出售给顾客为止,期间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包括在价值链中。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金芳对价值链的定义为,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是理解企业问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分工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分工的转移。 (2)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特征。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国际贸易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各国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解决要素瓶颈,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配置来弥补不同生产环节上的资源缺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但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是一种要素合作。传统的国际问产业内部或产品间分工逐渐演进为产业链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