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感知组织支持_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之研究

感知组织支持_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之研究

感知组织支持_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之研究
感知组织支持_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之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员工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会因为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得以抵消或者减弱,即工作家庭冲突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两个变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厘清感知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有助于企业全面甄别员工的需求,实施有效的组织支持策略,帮助员工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提高组织支持的收益,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关键词:感知组织支持 工作家庭冲突 工作满意度 作用机制

一、引言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最令管理者头痛的是员工即便感受到组织的支持,也不感到满意,并与组织产生互惠交换。究其原因,感知组织支持并不直接作用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绩效,而是通过工作家庭冲突这一中介变量起作用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是最重要的两种角色,当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以同时满足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工作家庭冲突。在工作环境与家庭结构均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日益成为制约其绩效和满意度的关键。

不仅如此,组织和理论界对员工的满意度也停留在功利或者短期功能的表面。事实是,注重员工的满意度不仅仅是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公司治理的前提,更是企业借之表达对员工情感支持的最令人信服的手段,而这种对员工支持的自愿不仅会理所当然地促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支持,提高组织支持的收益,也是组织了解员工需求、解决“供需”矛盾、提供有效组织支持的最佳途径。

厘清感知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有助于企业全面甄别员工的需求,实施有效的组织支持策略,帮助员工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提高组织支持的收益,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二、相关理论回顾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1.相关理论回顾

(1)有关概念定义

组织支持理论(Organizational Support)和感知组织支持(POS)的概念是Eisenberger等在1986年提出的。前者是指组织给予员工的客观激励,是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的重要原因;后者是员工对组织提供支持的主观感知,是员工对于组织重视他们贡献和关注他们幸福感的全面看法。综合凌文辁等及陈志霞的观点,本文认为,感知组织支持是指员工感知到的组织重视他们贡献、关注他们幸福感并提供相应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程度。

工作家庭冲突(Kahn,1964)的原因是个体扮演多种角色而又面临冲突的角色期待而产生的。结合工作家庭研究的分隔理论、外溢理论与补偿理论及“工作家庭边界理论”,本文将工作家庭冲突界定为员工家庭角色需求与工作角色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可协调的冲突,包括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两个方向。

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对工作的一种情感态度或倾向,与员工的期望、价值观、感知等个人特征密切相关。综合各种观点,本文将工作满意度界定为员工对其工作及相关环境所持有的一种主观态度,并将其作为单一维度进行研究。

(2)感知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机制很多研究成果认为感知组织支持直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它通过满足员工的情感需要,增加员工工作满意感和获得奖赏的期待以及有效的帮助来提高工作满意度。

也有很多学者从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帮助员工实现工作家庭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同时提高工作投入、减少旷工行为、降低离职倾向和提高员工绩效。

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一些研究成果显示,感知组织支持可以降低工作家庭冲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上述研究显示,感知组织支持要么直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要么就是其直接导致了工作家庭冲突。前者反映了工作家庭冲突这一员工的需求尚未引起组织和研究者的关注,后者的问题是减少工作家庭冲突成为组织的终极目的。其实,它只是组织提高员工满意度及绩效的手段,并非组织的最终目的。正因为如此,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

(3)感知组织支持作用于工作满意度的内在机制

感知组织支持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概念、互惠原则和组织拟人化思想。其实,作为组织支持理论的重要基础互惠

感知组织支持、

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满意度作用机制之研究申志明 广州建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黄桂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余昌兴 广发证券人力资源部

原则并非绝对,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方能成立。Eisenberger发现交换意识对之的影响,其后也有很多学者对感知组织支持的作用条件进行研究,但是多从其前因变量进行的。换言之,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只要组织能够认识并消除影响感知组织支持的前因变量,就会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只要员工感知到组织的支持,员工就会遵守互惠的原则与组织产生对称交换。

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换并不是对称的,因而试图探究感知组织支持作用于工作满意度的内在机制。一些研究成果显示,感知组织支持并非直接作用于工作满意度,而是通过信任、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家庭冲突三个方面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前两个中介变量的研究,也有少数西方学者注意到工作家庭冲突在其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不为我国学者所注意。

2.评价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日益加剧,很多组织给予员工的支持产生“错位”,或者“缺位”。这必然导致员工感知不到组织给予的支持,即便感知到组织的支持,由于这一变量并非直接作用于员工的满意度与绩效,因此,并不能换来员工应有的满意感和同等的努力与回报。因此,如何能够促使感知组织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增加员工的满意度也促使其产生与组织互惠交换的意识与行为?这既可以完善感知组织支持与交换理论,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上述理论本文提出,感知组织支持是通过工作家庭冲突作用于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假设见图1:

工具性支持

工作满意度

情感性支持 感知组织支持

控制变量:

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婚姻、公司性质

工作-家庭冲突

家庭-工作冲突

图1 感知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模型三、研究数据分析

1.问卷及样本(1)问卷

问卷由个人背景、感知组织支持、工作家庭冲突以及工作满意度四个部分组成。感知组织支持问卷采用徐哲(2004)据McMillian 1997的模型修改的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采

用Calson D S,Kacmar K M and Williams L J 1998编制的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采用Tsui,Egan & O’Reilly III 1992开发的工作满意度量表。以上量表均采用五点计分方式。

(2)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读MBA、MPM、研究生课程班学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学员都是大学本科学历,拥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管理类和技术类工作,属于知识型的员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8份,实际回收问卷246份,回收率为88.5%。通过筛选,有效问卷为210份,占85.4%。其中,男性125名,占59.5%;女性85名,占40.5%。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为:30岁以下,129名,占61.4%;30-39岁,76名,占36.2%;40-49岁,5名,占2.4%。学历结构为:大专,1名,占0.5%;本科,186名,占88.6%;硕士,23名,占11.0%。职务结构为:普通员工,59名,占28.1%;基层管理者,82名,占39.0%;中层管理者,58名,占27.6%;高层管理者,11名,占5.2%。婚姻状况为:未婚,95名,占45.2%;已婚,114名,占54.3%;婚姻变故,1名,占0.5%。所属的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事业,106名,占50.5%;外资企业,61名,占29.0%;民营企业,38名,占18.1%;其它,5名,占2.4%。

2.数据分析

(1)信度分析和描述性统计

计算各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结果都大于0.70,表明所使用量表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各量表的α系数、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员工感受的情感性支持高于工具性支持,工作-家庭冲突高于家庭-工作冲突。

(2)探索性因子分析

构思效度分析。首先对感知组织支持量表中的8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730>0.70,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显著(Sig=0.000),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双因子抽取并对因子进行最大方差旋转,感知组织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感知组织支持由2个因子组成,结构清晰。前面4题构成的因子命名为工具性支持,后4题构成的因子命名为情感性支持。这两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率为61.873%。其他变量的量表均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证支持,故直接进行确定

性因子分析。

(3)确定性因子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用Amos7.0 软件对感知组织支持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感知组织支持量表RMSEA<0.08,TLI>0.90,CFI>0.90,IFI>0.90,卡方/自由度略大于2.5。相对而言,RMSEA、TLI、CFI在判定是否接受原来关系假设更为重

(5)回归分析

为验证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进行回归分析。对控制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婚姻状况以及公司性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无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时

不需要考虑控制变量。

①感知组织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表5回归模型1的R 2为0.324,修正的R 2为0.317,

F值为49.511,显著水平p<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1能够解释因变量32.4%的变异量。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β值分别为0.248和0.364,显著水平p<0.01,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它们对工作满意度都具有正向的影响。

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1的容

忍度(Tolerance)为0.872,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146,说明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性支持的多重共线性较弱。

据此本文认为,员工感知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分别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从标准化β值可见情

感性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略高于工具性支持。

②感知组织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

表5回归模型2的R 2为0.296,修正的R 2为0.289,

F值为43.534,显著水平p<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2能够解释因变量29.6%的变异量。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β值分别为-0.353和-0.218,显著水

平p<0.01,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它们对工作-家庭冲突都具有负向的影响。前文已经验证了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多重共线性较弱。因此,本文认为,员工感知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分别与工作-家庭冲突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标准化β值可知工具性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略高于情感性支持。

表1 量表的信度系数和描述性统计

表2 感知组织支持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数

表4 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要,表明感知组织支持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卡方/自由度<2.5,R M S E A<0.08,T L I 接近0.90,C F I >0.90,I F I 接近于0.90;工作满意度量表卡方/自由度<2.5,R M S E A<0.08,T L I>0.90,CFI>0.90,IFI>0.90。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较好,表明这两个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

(4)相关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感知组织支持和工作家庭冲突的两个维度、及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工作-家庭冲突则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③感知组织支持对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

表5回归模型3的R 2为0.245,修正的R 2为0.230,

F值为16.642,显著水平p <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3能够解释因变量24.5%的变异量。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β值分别为-0.223和-0.200,显著水平p<0.01,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感知组织支持对家庭-工作冲突都具有负向影响。前文已经验证了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多重共线性较弱。因此本文认为,员工感知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分别与家庭-工作冲突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标准化β值可见工具性支持对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略高于情感性支持。

④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表5回归模型4的R 2为0.171,修正的R 2为0.163,

F值为21.296,显著水平p <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4能够解释因变量17.1%的变异量。工作-家庭冲突的β值为-0.215,显著水平p<0.01。家庭-工作冲突的β值为-0.254,显著水平p<0.01,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它们对工作满意度均具有负向的影响。

模型4多重共线性的容忍度(Tolerance)为0.547,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829,综合这两个指标可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分别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标准化β值可见家庭-工作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略高于工作-家庭冲突。

(6)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

根据Judd 和 Kenny,(1981)及 Baron 和 Kenny (1986)提出的中介作用的检验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显著相关;二是自变量、中介变量都与因变量显著相关;三是当同时考虑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表6 工作-家庭冲突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因变量:工作满意度,*p<0.05, **p<0.01

的影响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会减弱甚至变得不再显著,中介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前面的数据分析表明前两个条件已经满足,因此本文将对第三个条件进行验证。

首先,我们检验工作-家庭冲突在

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回归模型5的R 2为0.433,

显著水平p<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5能够解释因变量43.3%的变异量。工具性支持的β值为0.210,显著水平

p<0.01,情感性支持的β值为0.340,显著水平p<0.01,工作-家庭冲突的β值为-0.110,显著水平p<0.05。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将模型5与模型1相比较可以看出,考虑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后,R2从0.324(p<0.01)增加到0.433(p<0.01),ΔR2为0.109且显著,说明模型5比模型1的拟合效果更好。工具性支持的β值从0.248下降到0.210,情感性支持的β值从0.364下降到0.340,而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检验的第三个条件满足,即工作-家庭冲突起部分中介作用。

对模型5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工作-家庭冲突的容忍度(Tolerance)分别为0.714、0.822和

0.704,方差膨胀因子(V I F)分别为

1.400、1.217和1.421。由此可见,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工作-家庭冲突的多重共线性较弱。

据此本文认为,感知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通过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工作满意度。

其次,我们检验家庭-工作冲突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表7数据可以看到,回归模型6的R2为0.442,显著水平p <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预测力,即模型6能够解释因变量44.2%的变异量。工具性支持的β值为0.208,显著水平状况以及公司性质的员工所感知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工作-家庭冲突水平及工作满意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即个人特征对之没有显著的影响。员工感知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高于家庭-工作冲突,说明员工感知到的工作家庭冲突大部分来自于工作对家庭的影响和阻碍,而家庭对工作的影响则比较小。家庭-工作冲突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其中男性高于女性;30-39岁的员工最高,其次是40-49岁,30岁以下的最低。

(2)工作家庭冲突的部分中介作用及其他一些研究发现

我们发现,员工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会因为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得以抵消或者减弱,即工作家庭冲突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两个变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全面完整地认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换关系,也利于我们针对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换关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方面,情感性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略高于工具性支持;而在工作家庭冲突方面,工具性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两个维度(工作-家庭冲突及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略高于情感性支持。家庭-工作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略高于工作-家庭冲突。这些对组织的具体管理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启示

(1)启示

组织应树立全面关怀员工的价值观。宣扬尊重家庭生活的价值观是组织制定支持策略的基础,包括倡导家庭工作的同等重要,向员工准确表达对其家庭生活的尊重、鼓励员工热爱家庭生活等;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家庭责任,在工作与家庭生活间营造和谐的关系。

组织还应该针对不同性别与年龄的员工提高不同的支持策略,以显示组织支持的自愿和真诚,从而促使员工充分感受到组织支持,提高其满意度和与组织进行互惠交换的意愿,达到组织与员工的双赢。

表7 家庭-

工作冲突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因变量:工作满意度,*p<0.05, **p<0.01

p<0.01,情感性支持的β值为0.329,

显著水平p<0.01,家庭-工作冲突的β

值为-0.168,显著水平p<0.05。因此,

回归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将模型6与

模型1相比较可以看出,考虑工作-家

庭冲突的中介作用后,R2从0.324(p

<0.01)增加到0.442(p <0.01),ΔR2

为0.118且显著,说明模型6比模型1的

拟合效果更好。工具性支持的β值从

0.248下降到0.208,情感性支持的β值

从0.364下降到0.329,而家庭-工作冲

突与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5),中介作用检验的第三个条

件满足,说明家庭-工作冲突起到部分

中介作用。

模型6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

家庭-工作冲突的容忍度(Tolerance)

分别为0.781、0.821和0.784,方差膨

胀因子(V I F)分别为1.280、1.218和

1.275,可见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和

家庭-工作冲突的多重共线性较弱。

因此,本文认为,员工感知工具性

支持、情感性支持通过家庭-工作冲突

影响工作满意度。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工作家

庭冲突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

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1)控制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婚姻

针对不同的变量,组织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要提高员工感知组织支持的程度和满意度,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及家庭问题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解决员工工作家庭冲突问题,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家庭关系,组织则需要提供更多的工具性的支持。

(2)不足

由于样本比较集中,结果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本研究的所有变量都在同一份问卷中运用自陈式的方式进行测量,很难避免同源误差和社会称许性;感知组织支持维度的划分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维度划分的差异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这是后续研究应予以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Kopelman,Richard E.,Greenhaus,Jeffrey H.,Connolly,Thomas F.A Model of Work, Family,and Interrole Conflict:A Construct Vali d ati o n St u d y.O rg a n iz ati o n al B e h avi o r a n d H u m a n Performance,1983,32(2):198-215

[2]Eisenberger,R.,Cum mings,J.,Arm eli,S.,& Lynch,P.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discretionary treatment,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82:812-820

[3]Hutchison,Steven,Sowa,Debora,Eisenberger,Robert,Huntingt on,Robin.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3):500-507

[4]凌文辁,杨海军,方俐洛.企业员工的感知组织支持.心理学报, 2006,38(2):281-287

[5]陈志霞.知识员工感知组织支持对工作绩效和离职倾向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6]Staines,Graham L..Spillover Versus Compens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Nonwork.Human Relations,1980,33(2):111

[7]Staines, Graham L..Spillover Versus Compens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Nonwork.Human Relations,1980,33(2):111

[8]L o c k e ,H.B r i a n.I n n o v a t i o n b y d e s i g n.L o n g R a n g e Planning,1976,9(4):34

[9]张平,崔永胜.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经济师,2005,2:160-161

[10]Shore, Lynn McFarlane, Tetrick, Lois E.A Construct Validity Study of the Survey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1,76(5):637-644

[11]Eisenberger,R.,Stinglhamber,F.,Vandenberghe,C.,Sucharski,I.,& Rhoades,L.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Contributions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mployee reten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3):565-573

[12]Christina L Stamper, Mark C Johlke.The impa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ndary spanner role stress and work outcomes.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9(4):569

[13]Wayne,S.J.,Shore,L.M.,Bommer,W.H.,& Tetrick,L.E.The role of fair treatment and rewards i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87(3):590-598

[14]Wiley,Donna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Nonwork Role Conflict and Job-Related Outcomes:Some Unanticipated Findings.Journal of Management,1987,13(3):467-472

[15]Thomas,Linda Thiede,Ganster,Daniel C.Impact of family-supportive work variable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strain: A contr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5,80(1):6-15[16]E l l e n E r n s t K o s s e k ,C y n t h i a O z e k i.W o r k-f a m i l y conflict,policies,and the job-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8,83(2):139

[17]Osman M Karatepe,Mehmet Tekinkus.The effects of work-family conflict,emotional exhaustion,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n job outcomes of front-line employee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06,24(2/3):173-193

[18]Carlson,D.S.,Kacmar,K.M. & Williams,L.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 family conflict.Academic of Management Meeting,1998

[19]Lillian T Eby,We n dy J Casp e r,An gie Lo c kwoo d,Ch ris Bordeaux,Andi Brinley.Work and family research in IO/OB:Content analysi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980-2002).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66(1):124

[20]Leslie B.Hammer,Talya N.Bauer,Alicia A.Grandey.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ork-Related Withdrawal Behaviors.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3,17(3):419

[21]Sharon Foley,Ngo Hang-yue,Steven Lui.The Effects of Work Stressors,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nd Gender on Work-Family Conflict in Hong Ko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5,22(3):237-249[22](美)彼德?布劳(Peter M.Blau)著,孙非,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7

[23]Gouldner,A.W.The norm of reciprocity:A preliminary state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0,25:161-178

[24]Levinson,H.Recipro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organiz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65,9:370-390

[25]Marlene A Dixon,Michael Sag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upport,Work-Family Conflict,and the Job-Life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Coach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7,78(3):236-247

[26]徐哲.组织支持与员工满意度相关分析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24(1):21-25

[27]Carlson,D.S. Kacmar,K.M.& Williams,L.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 family conflict.Academic of Management Meeting,1998[28]Tsui,A.S.,Egan,T.D.,& O’Reilly III,C.A.Being different: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organizational attachmen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549-579

[29]黄炽森.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研究方法入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04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及其解决策略

)的基模,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及其解决策略 (周利霞 2010-03 ) 在工作与家庭不均衡的背后是一个"富者愈富” (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两个增强回路在争夺一个共同的资源,工作和家庭在争夺时间,越是表现出色的一方越 可以争得更多资源而更加出色,从而向一方倾斜。因此,不打破这个模型(环路)无法 改变现实。一一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目录 1前言 2什么叫工作-家庭冲突?(概念界定) 3工作-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压力源 3.1工作-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 3.2工作一家庭冲突的压力源 3.2.1工作层面的因素 3.2.2家庭层面的因素及相关研究汇总 3.2.3个体层面的因素及相关研究汇总 3.2.4小结 4工作-家庭冲突相关理论 4.1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理论 4.2工作家庭冲突的发展理论

4.3工作家庭冲突的边界理论 5工作-家庭冲突相关研究 6 工作家庭冲突的解决策略 6.1 国外工作家庭冲突平衡策略研究启示 6.2 组织应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策略 6.2.1 为员工减轻工作压力 6.2.2 为员工完成家庭义务提供正式的组织支持措施 6.2.3 为员工平衡工作家庭生活提供非正式组织支持策略 6.3 个人应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策略 6.3.1 结构角色再定义 6.3.2. 个人角色再定义 6.3.3. 反应性的角色行为 6.4 家庭层面的工作-家庭冲突应对战略 7 总结 参考文献 1 前言 工作和家庭就像人的左腿和右腿,是人生的两个基本支点。工作被界定为个体为维持生计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工具性活动领域,而家庭被定义为个体通过生物性纽带、婚姻、社会习俗和收养方式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性活动领域(Budros ,1999) 。两者关系紧密,联 系重大。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对于组织、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蔓延,

家庭作业的作用

家庭作业的作用 作者:韩良珠阅读: 57 时间: 2011-9-28 15:53:51 家庭作业的作用 作者:葛晓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字: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能自觉做好家庭作业,对于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发展,远比我们的想像要大。孩 子对家庭作业的态度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因为课外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手段。 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意义是很大的。 对于学生: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养成认真、独立、珍惜时间等好习惯。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还可以发 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一个学生如果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将来一定是一位负责任的人,值得信任的人。 对于家长: 家长检查作业的同时,也是一个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动态的过程,还是亲子交流的过程。 对于老师:老师检查作业,就可以透过作业反馈教情、学情,对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布置、批改作业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以便于更好的服务教 学。 2、研究教学质与量的结合、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注重知识性与实践创新。 3、在批阅学生作业时更细致、反馈及时,并广泛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4、引导学生的作业格式更规范,书写更工整。 家庭作业的作用 作者:韩良珠阅读: 57 时间: 2011-9-28 15:53:51 家庭作业的作用 作者:葛晓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字: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应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在家庭里解决的。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有些家长喜好吸烟,结果室内整天烟雾缭绕,空气不畅,孩子从小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生活,尽管家长是无意的,但却在无形中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对待与安排。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和对花钱问题的处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的理想与志趣,居里夫人小时候家庭经济不富裕,父亲是个中学教师,正是父亲对小心收藏在柜子里仪器的爱惜和珍视,吸引了小女儿科学探索的最初兴趣。家庭的环境布臵、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小生活在好学的环境里的孩子求知欲就较高,把书当成好朋友。和睦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尊老爱幼;相反,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不好的样子会在孩子成长的心灵上打下烙印。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讲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她的班里来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很孤僻,成天闷闷不乐,胆子特别小,身体也很弱。经了解,原来是他的父母在家常为小事争吵,不时还拿孩子出气。后来,老师对家长做了细致的工作,建议他们为了孩子双方都要努力克制自己。孩子的家长重视了这个问题,从此,注意了彼此的言行,孩子也因此有了改变,逐渐变得健康、愉快。 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双子女家庭中,如果孩子们所受到的待遇不同就可能造成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被优待的孩子会变得傲慢、自私、唯我独尊,不得宠爱的孩子很可能产生自卑、猜疑和妒忌心理,还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吵、不友好等种种不良作风。所以,父母对孩子必须一视同仁并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手足情宜。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一家几个大人关注着一个孩子,家长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的态度。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要把他放在适当的位臵上,在家中,孩子是晚辈,家长是供养和教育他的人,必须使孩子懂得应该尊敬和听从大人,决不能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听任他的无理要求,以致颠倒了教育者和被教育对象的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 李国伟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摘 要:首先阐述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维度、及其相关理论,接着对国内外对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平衡;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198(2009)12 0035 02 1 工作家庭冲突定义 国外关于工作 家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Near等学者于1980年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密切关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工作家庭的冲突问题。Kahnetal(1964)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指自工作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在某些方面不可调和时产生的一种角色交互冲突。Greenhouset.al (1985)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角色间的冲突,该冲突产生于工作和家庭领域内的压力之间,在某些方面是不可调和的。也就是说,参与工作(家庭)角色就会使得参与家庭(工作)角色变得更加困难。Froneet.al(1992)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一种双向的概念,可分为工作干扰家庭与家庭干扰工作两种情况。如果个人工作上的问题和不信任干扰到家庭任务的履行时,这些未完成的家庭任务便会反过来干扰其工作情况;同样的,当个人家庭上的问题和不信任干扰到工作任务的完成时,这些未完成的工作任务亦会反过来干扰其家庭生活。Netem eyeret.al(1996)将工作家庭冲突定义为工作内需求、时间投入与引发的压力,阻碍了家庭相关资任表现的一种角色冲突的形式。从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虽然Kahnetal最早明确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含义,但是因其定义侧重于强调工作和家庭这两个领域之间客观存在的不相容情形,所以并没有被多数学者所认可。而Greenhouset.al的观点较为客观、全面,成为今天被广泛引用的定义。 2 工作家庭冲突的维度 早期的研究者,仅仅是单方向的测量,仅仅考虑工作对家庭的干涉,到了后来,研究者才开始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即工作干涉家庭(Work Interference w it h Family,以下简称WIF)和家庭干涉工作(Family Interference with Work,以下简称FIW)。国外学者所作的分析也表明工作 家庭冲突(Work-to-Family Conflict,以下简称WFC)和家庭 工作冲突(Family to Work Conflict,以下简称FWC)是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前因和后果,需要不同的干预和解决方案来预防或降低其发生率。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研究表明,WIF比FIW更为普遍。这表明家庭界线比工作界线更容易被渗透,WIF比FIW的水平更高或更强烈。换句话说,个体可能会认为在家庭承诺和责任上自己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具体地,雇佣契约或者组织通常已经规定了工作的时间;而对于家庭时间,个体则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人们可能会更多地感受到家庭对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而非相反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FIW对人们的态度、行为和福利的影响必然会小于WIF。 工作 家庭冲突有三种形式: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和基于行为的冲突。基于时间的冲突指的是将时间投入于满足一个领域的需求会消耗投入于其它领域的时间,可以是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占据;基于压力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产生的压力(例如不满意、紧张、焦虑和疲惫等)会导致很难满足另外一个领域的需求;基于行为的冲突指的是一个领域内培养起来的行为对于另外一个领域的角色需求来讲是不相容的,并且个体在领域间变换时无法调整行为。后来,Gutek等在研究中发现,工作 家庭冲突三种形式的每一种都有两个方向,即工作干涉家庭(WIF)和家庭干涉工作(FIW)。由此,基于工作 家庭冲突的方向和形式,构成了工作 家庭冲突的六个维度。 3 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理论 3.1 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理论 早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是在静态的层面上展开的。1980年,Staines回顾了之前研究者们对工作和家庭之间关系的讨论,从中区分出了三种类型:分割、溢出和补偿。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形态。男主外,负责挣钱、养家糊口;女主内,主持家务、相夫教子。男性和女性各自为阵,对于他们而言,工作和家庭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他们可以清楚地将工作的感情、态度、意志和行为与家庭的心理过程分割开来。也即,工作和家庭不仅不会出现冲突,而且还不会相互影响。这种分割理论一直被予以肯定,直到1977年,社会学家Rosabcthnter 在其研究中,发现了工作、家庭之间的关联性。于是,学术界出现了诸多理论,用来解释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工作家庭关系所持的最普遍的观点是,尽管个体在工作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存在身体上的暂时分离,但是他们的影晌可以从一个领域溢出,影响到另一个领域。有研究表明,工作者将他们在工作上的态度、意志、情绪和行为带进了家庭领域,反之亦然。这种溢出可以是积 35

女性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女性领导者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 内容摘要: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扮演领导者甚至高级管理者的角色,频繁出差,各种商务聚会,交际应酬……她们越来越忙碌,对家庭的照料也会越来越少。那么,女领导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经营家庭?怎样才能维护家庭的幸福、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 事业与家庭家庭角色社会角色平衡 女性领导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事业辉煌而家庭失败的女性领导者,中国家喻户晓的吴仪,就因为想一心扑在事业上而做出了一个对于一个女人在说很难理解的选择——一辈子不结婚。她甚至还没有感受到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冰的幸福,也没有感受到儿女成群的快乐,就这样将自己的一生都花在了事业上,作为女人,我觉得她是不成功的。成功的女人会把会把事业和家庭都打点的几乎没有一点瑕疵,但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成功道路,那么,女性领导者要做到这点,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平衡。 在探寻“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儒家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实现女性“平衡”之道的非常实用的一种哲学思想。我们常讲,“清官难断家务事”,维持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要素更多靠的是情感而不是道理,所以通常在家里的情况是有理说不清,其实也不需要说清,正应了庄子那句名言,“难得糊涂”,在事业的道路上要“明白”,而在家庭的关系上要“糊涂”,多一点“糊涂”,就少一点冲突,就多一分和谐。治理家庭应该是“中庸”式的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也不是“有为”,而是“无为”,有了这样的哲学治家理念,家庭的和谐程度将大大提高,家庭和谐了,必将有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当女性有足够的能力在事业上打造出自己的一块天空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必须承担的另一半责任。而这种责任,有时并非能力所不可及,很大程度上是价值天平上发生了倾斜,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是女性生存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基础,女性无论在外面是多么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仍是普通的一员,有责任担负起孝敬老人、关爱丈夫、教育子女的责任。现实生活中,

社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管理制度

社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管理制度 一、必须按照社区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计划使用讲堂,由社区统一安排未经同意不得擅自使用。 二、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不得开启使用相关设备,专业人员使用相关设备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三、认真操作,保护设备,各相关设备的开与关不宜过于频繁,间隔时间不宜过短,尤其是投影机关后待风扇停转待彻底冷却后才能关闭总电源,否则烧坏投影机责任自负。 四、每次使用完毕,管理人员要关闭好窗户、拉好窗帘、锁好防盗门。 五、要保持室内清洁,管理人员要每周打扫一次,禁止在家教讲堂内吃东西,乱扔果皮瓜壳及纸屑,禁止在讲堂内吸烟。 六、讲堂内所有设备一律不得出借。 七、要定期检查电路,接地是否可靠,电源是否稳定,投影机、电脑是否接至规定点。 八、专职人员要定期清洁,维护保持设备运行良好,延长其使用寿命。 九,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使用人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为全面提高社区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依据《中小学德育大纲》和《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本章程第二条:家长学校是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并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学校,是社区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家长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家长素质,协同学校、社会培养具有高尚人格与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第二章:领导与管理 第四条:家长学校领导班子名称定“xxxx社区家长学校委员会”由社区行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外聘专家等组成。 第五条:家长学校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做到“五有”:有牌子、有领导班子、有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有教材(教案)、有会议记录和上课记录。 第六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教学,挑选素质优良的人员担任家长学校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条:鼓励家长以自愿为原则,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并予与登记。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一个工作家庭冲突的双向模型:一个在中国双职工夫妇中的研究

A Dyadic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A Study of Dual-Earner Couples in China Man Yee Ho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Xuefei Chen Chinese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Fanny M.Cheung and Huimin Liu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verett L.Worthington,Jr.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This study adopted a spillover–crossover model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antecedents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among dual-earner couples in China.Married couples (N ?306)from 2major cities in China (Shanghai and Jinan)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a relationship-oriented personality trait (i.e.,family orientation),perceived family and work support,and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enhance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mily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family support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amily-to-work enhancement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family-to-work conflict for both husbands and wives.Perceived work support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amily-to-work enhancement for wives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work-to-family conflict for husbands.Similarities in family orientation between partner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dividual’s family-to-work enhancement.This study also illustrated the crossover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between dual-earner couples by using 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The pattern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varied by gender.Husbands’family orient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ork-to-family enhancement experienced by wives,and husbands’perceived work suppor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ork-to-family enhancement experienced by wives.Wives’perceived work suppor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to-work conflict experienced by husbands. Keywords:work–family enhancement,work–family conflict,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dual-earner coupl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work on employees’personal lives is far reaching,affecting not only the employees but other family mem-bers as well (Edwards &Rothbard,2000).However,work–family research has been overly individual-focused.Existing research has generally lost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s do not live in a social vacuum:They affect and are affected by coworkers and family members.Moreover,most studies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have relied on single-source,self-report data,and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crossover effects in dual-earner cou-ples.The number of dual-earner families has increas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producing the need to understand how individuals meet their work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how each member of the “dual-earner”dyad affects and is affected by his/her part-ner’s work and family experiences.Evidence suggests,for exam- ple,that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 over”from one working family member to another (Hammer,Cullen,Neal,Sinclair,&Shafiro,2005).Furthermore,most work–family research has taken place in countries that tend toward the individualistic end of the “individualistic–collectivistic”continuum (Hofstede,2001).There is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s and coupl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experience work and family differently (F.M.Cheung &Halpern,2010;Spector et al.,2004;Yang,Chen,Choi,&Zou,2000).For instance,family-to-work conflic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ing a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but was negatively related in Singapore (representing a collectivistic culture;Galovan et al.,2010).Consequently,the overarching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important correlates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ork–family spillover and crossover on a dyadic level (with couple data)in a collectivistic (i.e.,Chinese)context. Work and family are intertwined domains of human life.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harmony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lives are generally regarded as being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individuals,families,organizations,and society as a whole.In vari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about 50%to 75%of women ar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paid employ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Halpern &Cheung,2008).As a result,the number of dual-earner couples in China is growing rapidly.Research has showed Man Yee H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Xuefei Chen,Department of Diplo-macy,Chinese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Beijin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anny M.Cheung and Huimin Liu,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Everett L.Worthington,Jr.,Depart-ment of Psychology,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Correspondence concerning this articl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Man Yee Ho,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atin,N.T.,Hong Kong.E-mail:myho@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2891492.html,.hk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1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Vol.18,No.1,53–631076-8998/13/$12.00DOI:10.1037/a0030885 53 T h i s d o c u m e n t i s c o p y r i g h t e d b y t h e A m e r i c a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r o n e o f i t s a l l i e d p u b l i s h e r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i n t e n d e d s o l e l y f o r t h e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u s e r a n d i s n o t t o b e d i s s e m i n a t e d b r o a d l y .

女性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心得体会

女性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心得体会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赢在中国》节目,评委对参赛选手提出了当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时你该怎么办?,当场每个人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其中有两人的回答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另一个人的回答却是要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而定。闲来细想,我还是赞同后者的观点,尤其是他在答辩时的一句话很值得人深思:如果把家当作事业来经营,把事业当作家来爱,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是啊,对于我们每一个女同志来说,事业和家庭都很重要。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的需求除了在工作中实现外,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如结婚、生育、承担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对父母的照顾等。因此,女性的发展更具复杂性、矛盾性。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工作和家庭是一对矛盾体。工作搞好了,会给家庭带来收益和欢乐,而工作不顺心也会使家庭乌云密布;同时家庭生活的优劣也会反作用于工作,使工作或成或败。要处理好这对矛盾体,客观上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计划,而主观上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态度也尤为重要。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给你微笑。 我们都知道工作是幸福家庭的保障,而美满、和谐、幸福的家庭能促进我们更好地工作。家庭是一个温馨的心灵载体,是我们生存和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后盾。在社会里无论我们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家庭中,我们仍是普通的一员,作为女人,应该也必须有担负起孝敬老人、爱护妻儿、教育好子女的责任。现实生活中,夫妻在情感的表达、情绪的理解和行为感知方面,有着极为不同的方式,我们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情况,努力去维系一个实实在在的幸福之家。许多人渴望在攀登事业高峰的同时能成为好妻子、好母亲,走二者兼顾的道路,成为有孩子和家庭的成功职业女性。这两者就像天平两端的砝码,有一头偏沉,天平就会失衡,工作和家庭都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没有必要把工作与家庭截然分开,相反,可以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能做到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但是,当工作和家庭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去平衡呢?我认为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有一下几点: (1)系好感情纽带。家庭是事业的巨大支柱,一个女性在事业上奋斗离不开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对此,作为妻子首先应在感情上给予丈夫充分的满足。感情是家庭的纽带,无论工作多忙,都不可置丈夫的感情需求于不顾,当丈夫事务繁忙的时候,病倒在床的时候,事业受挫、苦闷彷徨的时候,或为生活的重负精疲力竭的时候,妻子若能送去温柔亲切的话语、体贴宽慰的爱抚或风趣幽默的笑谈,都能给对方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满足。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玫琳凯女士就是一位在平衡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上做得很成功的一位,她处理家庭与事业关系的诀窍就是换帽子。玫琳凯说,女人有多重角色,要做女儿,要做母亲,要做妻子,要做管理者,要做领导者,这样多的角色,一定会很累,因为有很多顶帽子,但是如果你把帽子戴好了,不同的时间段戴不同的帽子,你就会很轻松,就能平衡得很好。她的做法是,早上出门,戴上管理者的帽子走进办公室,下班后,先把管理者的帽子摘掉,戴上妻子的帽子,回到家里就全身心的去对先生,陪先生聊天,陪先生看电视;当她跟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又脱下妻子的帽子,戴上母亲的帽子,全身心的放在儿子身上面。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断的换帽子,从而使角色冲突变成角色平衡,这就是戴帽子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这样的生活模式,就象事业需要学习经营一样,家庭也需要经营学习,成功一定有方法,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也有方法,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学习与经营。作为女性必须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实现二者的平衡,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卓越,实现家庭的和谐。

丰富作业内涵,和孩子一起成长

丰富作业内涵,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作业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让孩子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是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教育方针。现在每个孩子都在做大量的家庭作业,在其他学校终止不必要的家庭作业之前,很难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为这个制度画上句号。 随着家庭作业的逐渐增加,有关家庭作业的抱怨也开始逐渐增多。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家长心中的恐慌,家长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教师担心学生会不会今天学了明天就忘记了。那么,怎样让孩子喜欢做作业呢? 个人以为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不感到是家庭作业的活动,如烹饪、填字谜、玩文字游戏、朗读美文、一起观赏优秀的电视节目等。越是用这种适合家庭的活动来取代传统的学校作业,孩子在社交、情绪、甚至智力方面的发展就越好。如果一定要以传统方式布置一些笔头作业,老师也可以用新颖的方式来布置,尽量将家庭作业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我们甚至可以请父母一起配合来设计家庭作业,让家长们明白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我女儿班的语文老师布置写中秋赏月的作文,她就会建议父母先给孩子创造

赏月的条件,一家大小围坐在一起赏月,最后才让孩子们根据亲身经历写出文章。通过亲身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 其次要倡导广泛阅读。阅读应该成为像刷牙一样的习惯性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终身热爱。阅读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老师规定学生每天晚上必须读多少页或者读多少分钟,甚至是规定到具体要读哪本书,那么“自由”阅读的兴趣就会受到损害。当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并且用自己的进度来阅读时,他们就会喜欢阅读的素材;当他们面对喜欢阅读的素材,他们就会享受阅读;当他们享受阅读,他们就会读得更多;当他们读得更多,他们就会成为好读者。 我认为孩子出现的作业问题,主要不在于作业本身,而在于作业的目的是否有利于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回家要先完成功课再玩;做功课就好好做,不要三心二意,踏实着做完了,痛痛快快地玩――这就是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孩子做事情就会有板有眼,有分寸。 绝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天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归学校了!孩子成才与否就标志着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其实,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很多专家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意义: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

如何解决工作上和家庭矛盾的问题

如何解决工作上和家庭矛盾的问题 职业女性要学会将工作压力关在家门外,不让工作压力“污染”宁静的家园。工作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家庭生活为代价,学会“关门”和“换档”,在家庭和工作中寻求平衡,就能拥有快乐和完整的生活。 情景1:王芳带着一脸的疲惫,一边接工作电话,一边走进家门,她忙着记录电话的内容,顾不上和丈夫打招呼。直到1小时后,才挂上电话,她连忙对丈夫说:“我快累死了,咱们叫外卖吧。”“好吧,反正也不是吃一天两天了。”丈夫勉强答应了她的请求。 情景2:丈夫生日这天,小雅本来约好在一家餐厅吃饭。但临下班时却被领导紧急安排一项工作,等完成以后,已错过约定时间,出门又赶上堵车。等她到了餐馆,才发现忘记买生日礼物。她刚想说“对不起”,丈夫却愤然起身,拂袖而去。 情景3:小丽无端被老板批评,一回家就对丈夫发火:“你怎么就知道看电视呀?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开始做饭?”“别生气了,饭早做好了,就等你了。”丈夫努力克制自己,避免争吵。 情景4:小娟刚结婚一年,由于经常出差,婚姻已经面临危机。最近出差前夕,他丈夫开始抱怨:“这一年你出差了10次,咱这个家快…重组?了。” 工作能给人带来成就感,但家庭生活中的成就感同样不可或缺,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与丈夫的关系越亲密,婚姻生活越稳定,越有安全感。心理专家为此提出8个建议,只要你对号入座,就能找到解决工作和家庭矛盾的“金钥匙”。 建议1:在各种纷杂中学会“关门”。在贴着“情感”标签的房间充分享受情感,在贴着“工作”标签的房间充分展现工作能力,在贴着“休息室”标签的房间安心休息。但是,享受每一刻纯粹生活的前提是,关掉其它房门。也就是说,走进情感房间就要关上工作之门,开始工作时就关掉休息室的大门。 建议2: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路段进行“换档”、“减速”或“加速”。如果不顾一切快速前行,最终要出大问题,毕竟“路面”情况变化万千。在调整之前,要先明确你是在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希望兼顾生活与工作,在两者之间学会平衡?只要明确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要随机应变,适时“换档”,适时“提速”。 建议3:创造小环境。在刚刚到家的那段时间里,可以用这样几种方法调节心境,如换上一件宽松舒服的衣服放松心情,运用音乐与灯光的变化梳理心情。此外,还可通过播放欢

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

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 李学书 [摘要]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作业量大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本文就日内外家庭作业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得出有价值的启示,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家庭作业问题进行再认识与审视。 [关键词]家庭作业;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李学书,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234)。 [原文出处]《教育学术月刊》(南昌),2009.10.65—68 在我国,“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曾多次下发关于“减负”的文件,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学生家庭作业量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家庭作业讨论和研究较多的也是关于作业量过大问题。但西方学者对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视角的,其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观点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家庭作业问题进行再认识与审视。 一、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作业内涵的界定还没达成共识。但很多专家学者站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对作业做了富有创新性的界定,试图走出狭隘的“工具论”视角和摆脱“技术理性”的干扰,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业的内涵具有有益的启示。 第一,有专家认为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过程。在他们看来,作业指的是通常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外进行的、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旨在鼓励学生的自觉活动,以及增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性。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成绩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特定目标。这种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化,也都是教师必须批改的,直接与学校工作量相关。凯克(R-W-Keck)认为,作业是指学生课后展开的无教师辅导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一定义忽视了合作学习。另外,台湾学者陈龙安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作业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的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是指各种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完成的”。并且将作业分解开来,做了进一步阐述:“‘作’就是创作,其本身就具有‘进行、鼓励’的涵义;‘业’是篇卷,古代书册大版,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这表明,持这种观点的专家把作业看成是一种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第二,有专家看到了作业主体的活动对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从作业主体要素出发对作业进行阐释。如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立足于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专门论述了有效操作作业包括作业练习适应情境、训练方式、训练要求三方面内容的策略。又如施良方教授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设计有差异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正式布置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校功课”等。这表明重视其中的主体要素,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主体的活动与需要对作业内涵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作业内涵的解读,我们以为,作业首先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完成一定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密切相连的学习活动。其次,就作业形式而言,它包括与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书面练习;作业的功能应该是多样的,通过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人们不应该仅仅看到作业对课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作用,事实上,它对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家庭作业研究现状 (一)关于家庭作业的功能 中西方学者普遍认可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适量的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内化学生纪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自制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的发展,促进家校合作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迈克尔(Jacob Carmichael)指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做家庭作业,就会对重新做家庭作业感到困难,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所以影响学习成绩。洪淼对高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布置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