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关于发明创造的学问,其核心就是探索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重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这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实施程序

科学探究是人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使用的方法,它有明确的步骤程序,首先,要明确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对问题的模型提出初步的设想;再次,想办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猜想;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对原来的设想进行改进,直至解答问题,提出新的理论。为此学生和教师都要做好准备,尤其是对问题的模型一定要有初步的了解。教师需要做的准备:明确试验目的,检查试验器材,设计好试验记录表,做好应急准备。

如在进行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验设计时,首先明确试验目的: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实验前猜想:大家基本都认定能。我们设定的实验方案:将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箱遮住,学生在纸箱外玻璃缸旁大声击掌。记录表内容:试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对现象做出解释,得出实验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也要学生做好准备:提前预习试验内容,知道是什么试验,明白试验步骤和过程,知道在试验中自己需要做的观察和记录等。

为了更好的达到试验目的,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课前要试做实验。确保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学生动手的可实施性等。教师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了,才能确保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操作准确,观察清晰,记录准确,试验科学有效。

做好探究安排

实验前应明确试验目的,整个试验都要围绕目的开展,在试验过程中,小孩子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不注意,他们就会“玩”起来,忘记试验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立即给出提醒,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有的试验过程比较慢,变化不明显,这时学生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给学生讲

明,让学生在观察时要细心、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包括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等,这个试验用到哪些观察手段,学生提前掌握了。

学生动手之前,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非常重要,教师在实验中演示时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无形中会把教师的举动当成依据和榜样。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有条不紊,按照实验基础知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试验过程的严谨性。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教会学生试验器皿的使用注意事项,比如:使用温度计时,手要稳拿温度计的上端,在读数时,要等到液体停止升降才能开始读,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在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以免影响温度计测量的准确性。教师的举动会在学生的眼中、心中形成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试验过程中,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要学生轮流变换角色,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手段,悬念是学生追求新知识的动力来源。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结合科学课程的蕴

涵众多“神奇”道理的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历史上有一位超级大力士,他能够撬动地球。这时,同学们心里就有疑问,是谁呢?他怎么会这么厉害呢?他是怎么撬动地球的呢?而教师这时候话一转,告诉同学们,你们也能变成超级大力士,下面我们就来变变看。教师先给学生一捆书,看学生能不能搬起来,大家都觉得书太沉搬不动;然后,教师让学生使用杠杆很容易将这捆书撬了起来;再加成两捆书,学生还是很轻松地撬了起来。学生这时候又说用杠杆撬动书很容易,就能变成大力士。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吗?教师将支点位置改变,变成费力杠杆,然后还让原来的同学来撬同一捆书,这次,学生觉得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了。经此一变,学生对杠杆产生极大兴趣,感觉它就像一根魔术棒,可以把力气变大或变小,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总结,效果可想而知。

多组织活动

为了提高科学探究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的课堂不是学生单纯动手操作,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科技小制作。同时,我们

还经常开展科技展示活动,让科学探究走出课堂。如让孩子们在课外开展试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用到实践上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对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我们成立科技小组让大家吸引进来,带他们到科技馆参观学习,在网络上查找科技资料,并自己动手开发、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参加科技比赛等。学生走出课堂,不仅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用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小学)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科学性原则: 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 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 在教师指导下,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此方法的只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角色扮演法: 是运用模拟、小品等形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有一部分学生担任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认真注意与活动 目的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

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 作品制作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 信息搜集法: 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某个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过程,学习运用搜集信息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对小学科学课自主探究学习的认识 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 李华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它包含着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等丰富的内容,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和研讨,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祝春娟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本文结合初中科学的教学对此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释疑的过程。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提问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是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探究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技巧及策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新课改课程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有效性学习,这离不开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含义和遵循的原则 1.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含义 “提问”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记录

活动 内容 万花制作万花筒 活动过程 1、在万花筒的底层你可以使用两个手电筒的玻璃片来间隔一些彩色的碎玻璃渣或者添加一些彩色透明的碎胶片,最外层的玻璃片最好选用磨砂的玻璃,实在找不到可以在里面衬上一层硫酸纸 2、万花筒的中间主要是用三片镜子玻璃制作的等三角柱体(镜面一律向内互相反射从而产生了复杂的图案) 活动效果 快举在眼前看看,能看到什么?哇!能看到外面的东西哪!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一般的万花筒只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个神奇的万花筒还可以看见外面的景色呢!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3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赵月平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鸡蛋浮起来 活动过程1.在玻璃杯中倒入多半杯水。 2.把鸡蛋轻轻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发现鸡蛋沉入水中。 3.在水中放入盐,观察发现随着食盐的放入,鸡蛋渐渐上升,最后浮出水面。 因为鸡蛋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造成鸡蛋所受的重力大于水对鸡蛋的浮力,所以鸡蛋在清水中要下沉。

活动 内容 带电的气球 活动过程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观察发现摩擦后的气球可以吸在头发上。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活动效果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后生电,气球和头发分别带上了正、负不同的电荷,因异性电荷相吸,所以气球和头发会吸在一起。 科学课外活动记录表 时间5 周 地 点 实验 室 组 别 科技辅导 教师 王翠英参加 人员 小组成员 活动 内容 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1、把装满开水的杯子盖拧紧了后,很难打开,但放到冷水中泡泡就很 容易打开了。 2、学生说说其中的原理。 3、说说生活中可以利用这一现象解决的一些难题。 活动 效果 学生明确了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了自然界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材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大胆猜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实施前的设想: 在教学本课时通过观察小物体的跳动使学生领会到较抽象的振动,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好奇、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

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结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生1:钢琴发出来的。 生2:我还听到小鸟和水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朋友”(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让同我们一起欣赏这优美的音乐。 生:好。(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教师把“小朋友”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小朋友”因纸盆的振动而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大家知道“小朋友”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跳起来吗? 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生: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举一些有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例子吗?师: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大家动手做一做,用事实来说明,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也请你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做试验时有两种途径供选择:(1)做完必做的试验后,可根据试验单选择做实验,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有能力的小组也可以选取;(2)做完必做实验后,自己设计其他的试验,老师下面有很多器材,你也可以来选。 三、汇报交流,验证结论

2020年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心得体会》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教育学专家们都认为:学生只有获得了大量的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才能获得“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要求活动課中学生要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得到必要的直接经验和综合 ___,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活动的能力和完成活动的意志。如活动課学生在課前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信,課内学生可根据收集的信息自行进行信息分类处理数据(对植物生长的观测记录,对实验结果的统计等)。应用收集到的信息,学生还开展了竞赛活动,加深对信息的印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根据对个体影响程序的深浅,划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課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以往的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有的教师演示时间过多,挤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教师一发现有一、两组学生制作成功,就让全班学生停下来;还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说代替学生的操作,这些做法与活动課要求相悖,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力去操作。按照他们的审美观点,自己设计、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许多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都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活动課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拓展思路,树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只有满足了心理要求才会激发再创造的强烈欲望。活动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禁锢,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体验。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在失败中磨炼意志,在失败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开拓创新精神的体现。再次,敢想是一个人创新的前提,学生在活动中不起眼的想法和做法,用成人眼光看尽管还不是十分聪明和可行,但从孩子的角度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它反映了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的心理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这就点燃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火花。 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的实施贯穿于活动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利用“学生活动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运用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开展评价。要给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体验,对自己和他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调查问卷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老师的课堂提问?就让我们一起在下面的问卷里重温一下当时的情形吧。请你选出你最真实的感受哦! 1.科学课上,老师爱提问吗?( ) A.爱提问B.很少提问C.没注意 2.你注意到老师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大概要提多少个问题?( ) A.0~10个C.20~30个B.10~20个D.30~40个或更多 3.你们班科学老师比较喜欢全班一起回答整齐划一还是大家各抒己见?( ) A.喜欢大家一起回答C.看情况 B.喜欢各抒己见D.我没注意 4.你觉得老师提问后留时间给大家思考了吗?( ) A.问完就自己答C.老是等,耽误时间 B.看问题的难易决定时间D.我没注意 5.认真听老师提问时,你是否能听懂老师在问什么?( ) A.能听清听懂C.简直听不明白 B.有时听不明白D.我根本没听 6.你觉得老师爱请哪类同学回答问题呢?( ) A.数学成绩好的C.纪律有问题的 B.数学成绩不好的D.不知道 7.老师请你回答问题一般在什么状况下?( ) A.走神或违反纪律时 B.举手或与老师眼神交流示意时 C.A、B情况都有 D.无明显规律或其他 8.对抢答者或坐答者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 A.责怪多事,重申纪律B.耳听八方,鼓励支持 C.不予理睬,淡然处之D.其他 9.同学回答问题时,你注意到老师在做什么?( ) A.心不在焉或做其他的事B.注意倾听回答 C.一直瞪着抢答或违反纪律的人D.没注意 10.你回答问题不完善或错误的时候,老师会如何表现?( ) A.宽容、理解、鼓励B.特别提醒注意听讲 C.不评价,自己说出答案D.严厉批评 11.你回答问题准确出彩时,老师如何表现?( ) A.欣喜、表扬、鼓励B.自己说出更精彩的答案 C.肯定答案但不评价D.其他 12.你觉得老师提的大多数问题对你来说难度如何?( ) A.基本适合我B.偏难 C.偏易D.根本无法回答 13.老师爱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 A.公式定义定理的回忆B.公式定义定理的应用 C.解决问题的思路D.对方法的对比评价取舍 14.你班科学课上一些不大容易回答的问题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 ) A.定义的回忆B.问题太陡没有铺垫 C.问题太多,不知道从哪个说起D.其他 15.你一般对科学课上的什么问题比较感兴趣?( ) A.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B.代数计算问题 C.几何推理思路D.其他 16.同学答案与老师标准答案不符合而引起课堂争论时,老师一般的表现是什么?( ) A.强调要听老师的标准答案B.很尴尬或很生气 C.一起探讨寻求最佳解答D.其他 17.老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以下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呢?( ) A.答案标准唯一性强,体现知识的科学性 B.答案往往很开放,有时甚至争论激烈 C.每个同学在一节课中都会成功回答几个问题 D.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富于启发性 E.其他 18.问题提出后全班冷场时,老师会怎样?( ) A.再三提醒大家思考、举手B.再次解释重复问题 C.自已回答D.问下一个问题 19.课堂上有同学向老师或大家提出问题或不同意见时,老师如何处理呢?( ) A.建议他以大局为重,课后再提 B.在课堂上绝不允许有这样的“插曲” C.鼓励大家提问,并适当讨论 D.没听见,继续讲课 20.做完本问卷你对科学课上的提问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请写下来吧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 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动力》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活动之前对记录表的讨论,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

最新探究小学科学之经典案例

萧江一小拓展性课程《纸的观察》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你们带来一个特殊的礼物,(出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纸)喜欢不喜欢? 师:要得到这些礼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抽出其中一张白纸,今天我们来观察纸的特点。板书课题:〈纸的观察〉 [评:这样的引入直观形象,任务明确,开门见山,节约时间,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估计 师:大家估计一下,如果你拿到这张白纸观察,你能找到白纸多少个特点? 生:只能找到1个。 师:其他同学呢?生:我能找到3个。 师:有没有更多的?(5个、7个、10个) 师:他说能找到10个特点,你们相信吗?(一起说):不信。 师:但老师相信。他能找到10个特点。[评:用估计这个活动,创设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景。一张白纸要观察出10个特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从来不曾尝试过,不相信反映出学生的诚实品格,产生怀疑,而萌生想试一试的动机。] 2.讨论 师:想想拿到白纸后要找到10个特点,准备怎么观察?用什么方

法观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闻气味、用眼睛去观察它、用放大镜……师:你们的方法真多! 3.观察。 师:呆会儿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白纸10个或者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我们以音乐为号,播放音乐,音乐停止后,给能观察到10个特点的小组加上小五星。组长拿出盖住的白纸。预备/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用刚才讨论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相互的讨论,记录……音乐停止后,组长收好材料,有两个小组举手示意找出了10个特点,老师给加上五星鼓励) [评: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找出一张白纸10个特点,促使学生思维要参与活动——用什么方法观察,才能观察出10个特点。 组织交流活动前让组长收好材料盖在盘子里,这样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学生暂时脱离材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转移到交流活动中来。] 4.交流。 师:请其中的一个小组的代表拿着记录上台汇报。 生:这张白纸是四边形、白色、薄、特别软、很清香、很透明、滑折叠后有皱纹、轻。 师:几点啦?(问听的同学)生:9点。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用放大镜看有很多小孔。生:有影子。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升。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所以,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水平,获得科学探究的相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但在科学教育里能够使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教学进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 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 促进思考。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 克拉克和Ls. 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 )、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 )、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 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问题设计的原则: 同步性原则。设计问题必须与教学进程同步,不能游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所设计的问题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适度性原则。设计问题不能太多、太滥,要适度。教师不能为问题而设计问题,要事先考虑提出问题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做出正确地回答,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矫正。 可知性原则。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不可太难。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也不可太易,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简单、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在不同的课型如实验课,概念理论课,计算课中如何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本质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与总结的。 2、有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且会造成学生因无法回答问题而引起心里不安影响听课的情绪与效率。但是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或者很少提问,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像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让老师们关注提问的数量,做到既不泛又不乏,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小学科学课例研究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

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 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

巧妙嫁接,让课堂意外变得精彩 ——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学案例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让教师防不胜防。既有人为的因素,如实验器材摔坏了;小手划破了……也有自然因素,如室外观察活动时下雨了,实验器材不精确等等,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得之前设计出的“完美教案”时常搁浅,措手不及,但这样的一些“意外”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细细品味这些“意外”后,竟发现它们是如此精彩。我在执教《光和影》这节课时,就遇到这样一个意外。【教学背景】 《光和影》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安排了三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理解光和影之间的规律。为此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为每组准备了手电筒、木块等实验器材。本堂课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中实施,这样效果会好些。可是上课那天却出现了意外,那天下午第二节课我领着学生一到实验室就傻眼了,一束强烈的阳光从南面中间窗口斜射到实验桌上,实验室变得明亮无比,窗帘也挂不上去了。这可怎么办?手电筒那一丁点光根本起不了作用,今天的实验肯定要糟糕了。课还是要上的,灵光中想到如何利用这“大手电筒”来为课堂服务?【教学片段】 片段一:阳光下手影,引人入胜 师: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也要来参加我们的探究活动,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教师来到有一束阳光的实验桌前做了一只小狗的影子游戏,由于阳光强烈影子清晰无比,再配上“谢谢,谢谢”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好多学生伸长脖子,几乎屏住了呼吸,瞪大眼睛观看。)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如果探究教学策略不恰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效,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简单地说: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趣味创设,自主提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岀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点亮小灯泡》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岀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 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 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岀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 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岀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我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情境,使探究内容更富吸引力;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岀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还要设计岀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今天这节课中,我组织好了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了研究方法、形式,提供了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得岀结论。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猜想等形式,手、口、脑并用,最终得岀结论。这样的答案和结论是深刻的,教学效率也随之是高效的。值 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跳板”的技巧。这种技巧其实也就是为了便于讨论、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的性质 实验名称 准备水槽、塑料袋、烧杯、饮料瓶、气球、餐巾纸、木棒、缝衣针、注射器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研究空气的性质 教师评价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断空气 实验项目现象 优良中 的性质 探 纸团会不会湿 刺破气球后是否平衡 究 对着脸松开气球口 手压“气垫” 过 2、我概括的空气的性质 程 。 备 注

1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名称 准备蜡烛、纸蛇、纸杯、木棒、玻璃杯、香、玻璃板、保鲜袋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评价 优良中手放在蜡烛上方的感觉: 探 2、纸蛇转动说明: 究 3、加热一只纸杯里的空气,松开扶住木棍的手后,发生的现象是: 过。 实验现象说明: 程 。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实验名称 空气中有什么(认识二氧化碳、空气中有水蒸气) 准备玻璃片、蜡烛、玻璃杯、水槽、硬饮料瓶、火柴、小苏打、醋、集气瓶、木塞、乳胶管、石灰水、烧杯、碎冰、玻璃杯、卡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教师评价 1、蜡烛熄灭后,发生的现象是: 优良中 探 说明:。 2、插入燃烧的火柴后,发生的现象是: 究 说明:。 3、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过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 (2)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蜡烛 程 备 注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四年级上)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课题或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实验名称 准备环境保护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小 组 人 员 名 单记录: 1、调查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 教师评价地点调查方法污染状况可能的污染源 优良中 探 究 2、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过 程 备 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设计探究活动中的猜想与假设

小学科学设计探究活动中的猜想与假设 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猜想与假设》报告时这样解释猜想与假设:猜想——猜测,凭想象估计。假设——姑且认定。二者都具有猜测性、科学性与可变性。不同点是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数学叙述;假设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某些猜想会称为“假设”,尤其是当它是针对某些问题提出的答案。就是说,猜想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脱离已知的认知范围,可能不能被证明。而假设,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孙江波老师讲授《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一、针对某种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 进行猜想与假设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也是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预定的目的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外界的消极过程,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者解决一个问题时,尽管开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肯定应该如何解决、如何去做。但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或者通过调查研究有关的资料,我们在头脑中先形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初步猜测或设想,这就是科学的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环节。 科学的猜想与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是以真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的,科学的假设与迷信的胡说或无根据的瞎说是根本不相同的。例如,孙江波老师讲授《空气占据空间》,上课伊始,孙老师出示一个放进瓶子里的气球,气球的口部固定在瓶口,他让学生吹气球,看能不能把气球吹大,学生在尝试失败后,他引导学生猜想:气球为什么不能被吹大?学生进行多种大胆的猜想,形成了“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瓶子空间”的初步结论。在这里,孙老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未知事实(包括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事物的存在或原因、未来事件的出现)做出假定的解释。这种科学的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 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或证实。 二、合理猜想与假设,探究客观真理 合理的猜想与假设是人们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虽然假设对未知事实的解释是否把握了客观真理还尚属疑问,但是,假设是对于客观事物有根据的推测。从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