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济和国际关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自17世纪

年代出现威斯特伐利亚格局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几次大的转换。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90年代初经历了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改组、世界开始由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直到两极格局的解体这样几个阶段。当今世界处于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世界格局正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政治格局及其变化规律

1.世界政治格局的内涵与模式

(1)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军事格局等,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世界军事格局是世界格局的保障安全力量,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变动,世界政治格局则决定世界格局的总体面貌。世界政治格局是

指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即世界政治中的“主角”,一般称之为“极”,是指在世界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也可以是国家联盟或国际组织。

因此,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具有强大的实力。国家实力是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国家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等等。在不同的时代,国家实力的主要体现是不同的,例如,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实力即武力,军事威慑作用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实力即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国家实力是国家实行对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强大实力的国家才能充当主角,在世界政治中发挥制衡作用。在国际政治中,充当主角的国家,不仅应当是经济富国、军事强国,而且也必须是政治大国,即具有独特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体系的政治战略和推行对外战略的政治实力。

第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能力反映该国的实力与地位。世界政治是以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完整的国家主权

既表现为独立自主,又表现为参与世界事务中的平等地位。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附于大国或屈服于大国的压力,失去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就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连自身的国家主权也会受到损害。

制衡地位,又能精于外交,善于处理或协调国际关系,就能弥补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足,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国际关系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交战中的某些中立国、均势中的某些弱小国家、三角关系中较弱的一角,虽然实力不如相关国家,但均能发挥制衡作用,其影响力不可低估。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美苏中大三角关系中,实力相对不强的中国之所以能同美国和苏联形成大三角关系,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极,主要原因在于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又是属于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大国,处于制衡地位。中国站在任何一方,或稍有偏斜,都会改变力量对比,制衡三角关系,影响世界形势的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的模式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政治对比的结构状态。世界政治力量

的数量和力量对比的方式不一,导致了不同的力量对比结构,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世界政治格局模式。国际政治格局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模式:

期的大英帝国和所谓“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曾经获得了与历史上的英国相同、甚至超过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即所谓“美利坚统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但是,世界政治格局并没有形成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美国只能算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冷战结束后,有人谈论所谓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者决定性的影响,这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法国与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和法西斯轴心国和之间的对抗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争霸格局。

多极格局——也称多极均势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在国际

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多极格局中,作为格局构成要素的世界政治力量可以是单个国家,也可以是国家间的联盟。历史上出现过的多极格局,有17世纪中后期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法、瑞典、奥地利、荷、英、西等)、19世纪上半期的维也纳格局(英、俄、普、奥、法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格局出现了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公开承认世界上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苏联、日本、西欧和中国。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当然,新的多极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两极多元格局——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者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在这种格局状态下,一方面存在着两大集团或阵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整个世界局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存在着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不受两极之间关系的直接影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构成世界政治格局中潜在一极。例如,7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特点,表现为美苏两极与中国、日本、西欧、第三世界等多元并存。不过,真正完全独立于两极之外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西欧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在政治上受制于美国;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但过于松散。

2.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

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是指世界政治格局状态从一种结构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状态。如从两极格局转变为单极格局,多极格局转变为单极格局,也可以是一种多极格局转变为另一种多极格局,一种单极格局转换为另一种单极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近代以来,世界政治体系中出现的第一个世界政治格局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立的由法国、瑞典、奥地利、荷兰、英国、西班牙等大国组成的多极均衡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这一格局保持了近一个半世纪,至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崩溃,随之出现了以法国为一方和以反法同盟为另一方的两极格局。拿破仑在法国战败后,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和维也纳多极均势格局的建立。构成维也纳格局的主要政治力量是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以及法国,其中英国和俄国占优势。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又宣告了维也纳多极格局的崩溃,1856年的巴黎和会上确立了英法占优势的英、法、普、俄、奥五极均衡格局。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协约国与同盟国取代了多极均衡格局。大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美、英、日、法、德多极均衡格局取代了一战期间的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多极格局的崩

溃,也同时出现了法西斯同盟和反法西斯同盟组成的两极格局。随着德国的战败和日本的投降,雅尔塔体系正式建立,两极格局正式确立。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两极格局终结,世界从此加速向多极化格局发展。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种规律性表现在:

首先,自近代以来,几乎每一次新的格局的确立都是通过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终

其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主角由于经济滞后、政策失误也会落后,甚至丧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经济发展、政策适当,发生跳跃式的发展,以致后来居上。有的国家原本不是主角,但后来实力强大了,能够制约国际关系,特别是能制约大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极。一旦主角力量消长及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再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世界上各种力量的组合和分化都离不开各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服从于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和扮演行为体角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国家安全利益、国家政治利益、国家经济发展利益、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利益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利益关系。在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中,最本质的还是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的斗争。英国外交家帕麦斯顿说过,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美国政治学家摩根索认为,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总之,国家利益是关系到对外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说的基本问题,是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共同准则。国家利益中,以国家安全利益最为重要。国家安全利益既是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资源方面基本利益的总和,又是引起国与国纠纷、冲突甚至战争的因素。国际战略的推行和外交活动出发点就是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使其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把危险减至最低限度。

最后,国家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最终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在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的交往都把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各国必定要制定和执行既要符合自己的国力又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

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以及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就必须调整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才能继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这种调整、变化必然引起国家之间新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最终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两大阵营的对峙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卷入的国家达60多个,人口超过20亿,战火遍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大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死伤人数超过5 000万,经济损失超过40 000亿,世界经济在总体上倒退了半个世纪。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人类的巨大苦难为代价,借助于熊熊的战争烈火,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从而出现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经过这次战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英国和法国遭到严重削弱,整个旧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政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反而受到战争的刺激,

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暴发户。战争结束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3,外贸出口的1/3,黄金储备的3/4,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美国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军,其军事基地遍布世界各地,并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二战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对比,使美国成为控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超级大国。苏联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苏联也在战争中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其军事、政治势力越出国界,扩及东欧、远东,成为欧亚大陆唯一的军事、政治强国。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标志着这一新阶段的开始。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划分势力范围并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这一体制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战后世界的基本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1945年2月4日~11日,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举行战时首脑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达成了一系列公开和秘密的协定。雅尔塔会议实际上是1943年11月22日~12月1日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一次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的继续。德黑兰会议就美英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战后德国和波兰

如何处理以及建立世界组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就波兰边界和对日作战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讨论。雅尔塔会议正是这些问题讨论的继续,所不同的是,雅尔塔会议的主题是为战后设计一幅世界秩序的蓝图。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又在德国波茨坦举行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有关问题,成为雅尔塔会议的补充。这三次首脑会议所达成的协定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问题。必须彻底击败德国,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拆除一切军事设施,建立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迫使德国赔偿盟国所受的损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对德管制委员会,对柏林实行共管。(2)关于波兰问题。在波兰应恢复其独立的主权,成立波兰政府,确定波兰东部边界。(3)关于苏联对日作战问题。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把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等等。(4)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该组织的“大国一致”原则,苏、美、英、中、法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保证了在这个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大国起决定性的作用。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制定者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它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它既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也为后

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2)两大阵营的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主义的苏联为反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主义,而同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联盟。战后,苏联希望同其他国家保持和平共处的正常关系,可是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自己的独霸地位,并把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视为主要障碍。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总统。杜鲁门上台以后,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恶化美苏关系的步骤,苏联则针锋相对,采取了反击措施,结果战时同盟破裂,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对抗。

美国当时正处于实力的顶峰,狂妄地要把全世界臵于它的支配之下。杜鲁门总统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美国必须领导世界,世界必须按美国的面貌加以改造,这是历史赋予美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等等。可是,与美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的苏联,在战后国际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坚持不对美国让步。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的。这一讲话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引起了一片喧嚣。美国最高法官道格拉斯竟说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苏联是其实现霸权的唯一障碍,必须组织对抗力量对苏联加以“遏制”。正当美国政府酝酿对苏强硬之时,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乘机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分长达8 000字电报,提出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凯南认为,苏联对外部资本主义世界有一种传统的不安全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凯南指出,苏联会在一切合乎时机和会有好结果的地方,作出努力来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凯南提出对策说,“苏联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对物理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就用不着真正动武,便可以遏制苏联,迫使它退却。

1946年3月5日,下野后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总统的亲自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反苏演说。丘吉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铁幕”后面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他大肆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英语民族“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也称“铁幕演说”,获得了杜鲁门的鼓掌

喝彩,它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富尔敦演说之后,美国利用苏联和伊朗、土耳其的争端,支持伊、土与苏对抗。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他以“希土危机”为借口,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略行动”。他认为世界上的斗争就是“自由制度”与“极权政体”之间的斗争,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而美国的政策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国命运的问题。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了战时美苏同盟的公开破裂,也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1947年5月22日,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在参众两院获得通过后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1947年6月,美国提出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为控制西、拉拢东欧而抛出的经济诱饵;1949年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则是美国协同其西欧盟国对苏联东欧实行军事遏制的集团体系。50年代初,美国又同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包围。

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作法,苏联对西方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顶住了西方的压力。1947年9月,苏联与东欧

国家建立了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情报局在其成立的宣言中指出,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一个是西方的“反民主的阵营”,另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1949年1月,苏联东欧6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与此同时,各社会主义国家先后缔结了20多个双边友好互助同盟(合作)条约。1955年,苏联东欧国家针对北约重新武装西德,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而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经过10年的过渡时期,建立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以美苏两个超级强国为中心,以欧洲为重点,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各地的两个格局最终形成。从冷战开始至50年代末,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诸方面,这种对峙和斗争对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一,两超级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是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尖锐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表现出来的,而本质上是两个超级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

第二,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体制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尖锐对立,推动了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它们拥有世界核武器的95%以上,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数以万计。苏每年实际的军费开支已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5%(目前朝鲜大约是30%),而美国则达6%—7%。

第三,美苏争夺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第四,美苏争夺的目标是世界霸权,争夺的展开却在各个具体的地区,因之,常表现为剧烈的地区争夺。

2.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终结

(1)国际力量的分化和改组

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帝国主义阵营的四分五裂——

(2)两极格局的终结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鉴于苏联力量的急剧下降,他对内提出了改革的思想,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振兴苏联经济;对外提出了一整套迎合西方的外交新思维,从过去强调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的不可调和性转变为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开始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政策,下决心摆脱冷战,谋求同美国缓和紧张关系,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以1985年11月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为转折,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从日内瓦首脑会晤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止,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进行了8次美苏首脑会晤,46次外长会晤和多次军事领导人会晤,达成了中导条约、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人们

把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看成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随着美苏关系缓和,热点地区形势普遍降温,几场局部战争走向政治解决。1986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全部撤军完毕。1980年9月22日发生的两伊战争也于1988年8月20宣布停火。1989年9月21日越南执行所谓“全部撤军”,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开始降下帷幕。安哥拉战争因1988年12月22日安哥拉、南非、古巴在纽约签署正式和约而告结束。1990年尼加拉瓜大选,查莫罗夫人当选总统,内战随之结束。

1986年2月,苏共27大确定对外总路线是“巩固并推进和平”,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它不再支持第三世界同它关系密切的国家,也不为巩固“社会主义大家庭”增加负担,并急于把它当作包袱甩掉。苏联经济改革受挫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把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的援助上,另一方面希望西方在政治上也伸出援助的手,采用西方的政体,帮助改造苏联成为“民主国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不断对苏联和东欧各国施加影响,力促它们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形势剧变,政权更迭,以苏联为盟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复存在。1990年10月3日,以民主德国合并到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1991

年6月28日,经济互助委员会宣布解散。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也宣布解散。至此,“社会主义大家庭”不存在了,雅尔塔体制在欧洲的基础已经瓦解。

1991年,在苏联全面危机的情况下,苏联共产党被迫解散,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同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国家在阿拉木图签署《关于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宣布苏联不复存在。苏联的解体,不仅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已不复存在,而且最后完成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其特点

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格局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转换时期,那么新时期的世界格局到底如何,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认识,并提出了以下几种格局模式。

默(Charles Kramthammer)。早在1991

(或者欧洲)

法是错误的。冷战结束后不久形成的世界不是多极的,而是单极的。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臵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的世界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尽管多极到一定时候肯定会出现,但现在尚未出现这种多极结构,今后几十年也不会出现。布热津斯基的观点也接近单极论。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一书中,他说道:“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布热津斯基在2001年初的一篇答记者问中又说:“世界进入了新的美国世纪。美国在经济上是全世界的火车头,在科技上是创新的源头,在军事上是唯一的全球性强国,在文化上也拥有非常寻常的吸引力。所有这些都赋予美国在全球发挥政治作用的可能性,唯一能剥夺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是它自身。……中国,即使它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20年之后仍然还是个穷国。日本,一个不值得认真对付的对手。唯一值得一提的挑战者将是欧洲。……读到这个访谈的人能活多久,就会在多长时间内看到美国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第15页)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威廉?沃尔弗斯(William C. Wohlforth)撰文,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单极世界存在的事实性、合法性、和平性和稳定性。认为:现今的国际体系明白无误是单极的;当今的单极是有利于和平的;目前的单极不但是和平的,而且将是持久的。国内有的学者如潘维、杨达洲等也认为,苏联垮

台后,原来的美苏两极格局,便自然剩下了美国一极,世界便成了一极格局。

单极—多极格局说——这一观点的代表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他认为,当今国际关系格局是一个奇特的混合形式,即“一个单极—多极体系:既有一个超级大国,又有几个重要强国”。在这一单极—多极格局中,主要国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有惟一超级大国采取行动,还需要有一些重要强国参与。但这一超级大国可以对其他国家联合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加以否决。美国在权力的各个领域是独一无二的强盛大国。

复合格局说——代表任务是美国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他指出,有些人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多极格局将取而代之。但对现实世界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贴切的描述,因为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美国——的实力比其他国家强大得多。另一方面,单极也不是一种很好的描述,因为它夸大了美国能按其意愿行事的能力及其容易的程度。奈提出了自己对国际关系格局的理解:“如今的力量分配正像一盘三维棋盘。在最高的一层,军事是单极的,美国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中间一层,经济部门是多极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占了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而最低的一层则代表了跨越边界且各国政府无法控制的跨国关系,其力量结构更为分散。”中国学者杜攻早在1992年就提出,能为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当今世界政治局势

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实现了货币联盟 某文章在分析当今国际格局时采用了一个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趋势,天平的一边如果是美国,那么另一边应是() A.日中俄印B.法德英日 C.欧日俄中D.亚非拉美 下图是1952年刊登在前苏联某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或领地),右上角的CCCP是前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关于该漫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苏冷战局面形成B.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C.美苏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D.美苏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D.实现了货币联盟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属于“冷战”中的“热战”B.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援助 C.美国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参战D.都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A.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B.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伙伴关系”一词屡见报端,与“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如何复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重点知识归纳】 一、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战前强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个世界大国。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以下手段建立了世界经济霸权:首先,领导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其次,按照美国的意志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使之成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扩张的工具。第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援助日本,并以此控制西欧和日本。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 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丧失。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出现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3.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 20世纪70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加快发展 1. 欧洲共同体发展到欧洲联盟 1991年1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2年10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草签《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1994年1月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年11月由澳大利亚倡议,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我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于1991年同时加入该组织。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的渠道;(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4)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5)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6)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1)贸易的全球化;(2)生产的全球化;(3)资本的全球化。 3.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由发达国家主导,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巨大的分工利益。 (2)消极影响:首先,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收益更多一些;第二,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第三,使世界经济充满不协调、不稳定的因素。 5.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措施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姓名:王鸽专业:英语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它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因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生产的全球化; 4、企业的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以上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并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前景 当今世情是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义务论、威胁论、危机论此起彼伏,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分化与反分化从未间断。当今世界格局堪比战国时代各国背旧盟结新盟,合纵连横.它表现为一超突显、多元借重、多重制衡的立体复合状态。这是大国博弈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不是唯一的大国也无法主宰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军国主义化重新抬头,当代世界将变得更不安全;世界政治中的单极时期已经结束,并非是由于美国的衰弱,而是新的世界力量中心的崛起。世界格局虽未最终确立,但已呈现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态势,这就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美国;多强即多种重要力量,不仅包括中、俄、日、欧盟等主要大国和集团,也有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和其他力量。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美国在大国互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在!’世纪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继续占据并加强世界领导地位。因此,美国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主要是两手:既利用又控制,既借重又牵制。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组成“自愿者同盟”,置主要欧洲盟国的

利益于不顾,使法国、德国等大为不满。其他大国虽不满美国谋求一超独霸的政策,但由于实力对比悬殊,均不会单独与美国公开、全面对抗。各主要大国都从实际出发,把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中的突出位置,与美国既合作也斗争。美国虽然实力超群,但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上还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再者,在各大国相互依存加深的新形势下,美国同其他大国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彼此利益冲突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各大国彼此制衡,不愿轻易破裂,走向对抗,因此,美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总体可以保持稳定。国际关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可能是过去400年来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尽管这个转移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然而2009年已标志着亚太地区正在成为全球新格局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这可非同小可,因为过去几百年,世界的中心一直在欧美,亚太地区长期是被边缘化的。今天情况逐渐出现了变化,亚太地区在全球的地位在上升。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不仅经济可能出现衰退,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越陷越深,甚至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也受到牵连,世界经济下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形势看,金融危机可能会引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有限的,更多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以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为例。虽然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出口受到冲击,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金融稳定受到威胁,但都不具致命性,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第1题【单选题】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反霸权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 A、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称:“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之所以这样解释全球化,其目的是( ) A、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 B、通过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C、阻止世界多极化趋势 D、压制别国经济的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脉络是:(1)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 生重大变化,苏联和英美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两极格局形成;(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霸;(5)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3、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答:(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4)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5)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6)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如何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Ⅰ、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一体化:①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②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③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日本的崛起: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盟又有摩擦;②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不结盟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②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③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一支新的国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③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中国的振兴 :①1949.10.1新中国成立,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②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挫折,但成绩较大;⑤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⑥影响: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答:(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 A,战后初期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E,20世纪90年代初期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CE)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 D,新干涉主义 E,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E,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 A,维也纳体系 B,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C,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D,雅尔塔体制 E,布雷顿森林体系 5,近年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是(D ) A,结盟关系 B,军事集团关系 C,对立关系 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E,政治集团关系 6,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是(ABCE ) A,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 B,不对抗

C,不针对第三国 D,首脑外交空前活跃E,不结盟 7,联合国的宗旨是(ABCD )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协调各国行动 C,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 D,促进国际合作 E,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8,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ABCDE ) A,世界政治在多极化趋势中曲折发展 B,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C,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D,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 E,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ABC ) A,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B,世界经济格局制约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E,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0,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CDE ) A,苏联的解体 B,美国霸权的衰落 C,东欧的剧变 D,德国的统一 E,华约的解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