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结肠癌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结肠癌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 进展 [摘要]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结肠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结肠癌;病因学;肿瘤 [abstract] colon cancer is a common m alignancy,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olon cancer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lifestyle and dietary habits changes. a variety of risk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lon cancer.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advances in etiology research of colon cancer. [keywords] colon cancer; etiology; tumor 结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1]。因此,我们必须对其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因预防措施,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本文就结肠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结肠癌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结肠癌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结肠癌史是结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结肠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7-13 基金项目:973计划前期预研专项(2008CB517304)作者简介:陈志刚(1984-),男,湖北仙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硕士生,从事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 结肠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陈志刚 综述,黄 建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 l, l CSC )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许多研究已证实在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虽然CSC 在肿瘤细胞总数中只占很小比例,但是在肿瘤的起源、发展、转移以及复发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为此就其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肠肿瘤;肿瘤干细胞;肿瘤标记,生物学;信号传导;肿瘤转移;复发 中图分类号:R 735.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10)01-0103-03 自1997年Bonnet 等 [1] 首次通过细胞表面标志CD34+ CD38- 分离出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来,人们又相继在乳腺癌 [2] 、脑瘤 [3] 、结肠癌 [4-5] 等实体肿瘤中证实了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l,l CSC )的存在。CSC 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虽然在肿瘤细胞总数中只占很小比例,但与肿瘤复发、转移和治疗失败等密切相关。由于CSC 多处于休眠状态,且存在ABCG2等天然的耐药机制,所以传统抗癌药物难有效杀灭。 结肠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肿瘤,占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位。我国结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排第三或第四位。如能从研究CSC 角度深入分析结肠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则为结肠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线索和思路,为此本文就结肠癌干细胞相关进展作一综述。1 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干细胞起源 结肠癌干细胞和正常干细胞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否表示结肠癌干细胞起源于正常干细胞?事实上多数结肠上皮细胞存活时间很短,而结肠癌发生、发展则需要累积数年的突变,结肠干细胞寿命较长,其突变可导致肠上皮组织结构功能异常和内环境稳定失调,进而促使肿瘤的发生。 关于正常干细胞发展为结肠癌的潜能,Odoux 等[6] 提供了证据。最近Ver m eulen 等 [7] 又提出结肠癌是 单细胞起源,他们证实起源于单个干细胞克隆球的结肠癌具有相似的异质性。 此外,Bo m an 等 [8] 证明结肠癌干细胞主要通过 对称分裂来进行过度扩增,这种扩增在肿瘤起始与进展中均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结肠癌干细胞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B rabletz 等 [9] 提出了/迁移的 CSC 0的概念。他们认为静止的CSC 可经过上皮-间质(epithe li a -l m esenchy m al transition ,E MT )转化为 /迁移的CSC 0,从而可以导致肿瘤播散。一旦肿瘤干细胞到达新的部位,可通过间质-上皮转化形成转移灶。但是Odoux 等 [6] 认为并不是每一个CSC 都 能转移,他们提出了一种随机模型,即每一个干细胞获得随机突变,但只有那些适于生存、增殖、侵袭的CSC 才能转移。 2 结肠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 E MT 过程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包括W n t 信号途径、PI3K /AKT 途径、受体酪氨酸激酶Ras -MAPK 途径等 [11] ,同时这些通路还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 关。W nt 信号通路(APC /B -caten i n /Tcf4)异常是结肠癌进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事件之一[10] 。Bo m an 等 [8] 认为:APC 基因突变后,W nt 蛋白与细胞膜表 面的受体结合,APC 蛋白不能与Ax in 形成支架蛋白,导致B -ca ten i n 在胞内大量累积并进入核内,作为转录因子TCF -4的辅助因子,共同激活Survivi n 基因。Survivin 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维护细胞活性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功能。Survivin 高表达导致增殖性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S 期的调控机制失控,破坏细胞增殖分化之间的平衡,CSC 也因之过度增殖,进而起始结肠癌。且已有证据表明Survi v in 仅在腺泡基底部有表达 [12] 。Chu 等 [13] 也证实结肠癌中 CD44high 细胞核B -caten i n 高表达。此外还有研究 表明,No tch 信号通路与W nt 信号通路有交通,对维持细胞的未分化和增殖状态有重要作用 [14] 。 S MAD /B MP 信号通路可抑制干细胞生长,可与W nt # 103#实用肿瘤杂志2010年 第25卷 第1期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新发现 结直肠癌的发病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复杂过程。 (一)饮食与结直肠癌 2020年3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西式饮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关联。芝加哥的学者将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西式饮食(高脂、低纤维素、低矿物质和维生素)或者标准饮食持续4周,行结直肠切除术和吻合术。术后

第1天给予含有鼠源性肠球菌(e2株)灌肠,第2天给予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灌肠。第21天后发现,接受西式饮食干预组中,88%的小鼠发生了结直肠肿瘤,接受标准饮食组中仅30%的小鼠发生结直肠肿瘤。因此提出西式高脂饮食方式是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与我们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密不可分。2020年12月,来自剑桥的?mer H. Yilmaz团队在Trendsin Endocrinology&Metabolism发表的综述中提出高糖高脂肪的西式饮食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及酮体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的西式饮食习惯、吸烟、体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和大量饮酒,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鼓励居民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 (二)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 除了饮食、遗传等因素外,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结肠癌治疗现状

结肠癌治疗现状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近年来,结肠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呈上升的趋势,达到或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高发年龄普遍在50~60岁,比西方国家平均提早10岁。本病与高脂肪少纤维素膳食有关,其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而后期产生的症状则视病变部位、类型、范围及有无并发症而定。右侧结肠癌常表现为贫血、乏力、疲劳、发热、消化不良、腹部持续隐痛不适等症状;左侧结肠癌则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间歇性便秘和便频,可有黏液血便或血便,如发生梗阻可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结肠癌作为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手段与其它肿瘤一样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现就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对肿瘤进行外科的手术切除,这是癌症治疗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多应用于早、中期病人,对某些早期实体瘤是首选的方法。结肠癌对放射治疗和抗癌药物都不敏感,应以根治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适应症为早期癌,局部浸润范围小,未波及重要器官,无远处转移,健康情况良好者,适于做根治手术。所谓根治性手术,是指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必要时还需将该部位周围的淋巴结转移区整块切除,即所谓根治术。对于结肠癌根治术的合理切除范围,王正康从原发癌的彻底切除、所属淋巴系统的清扫、中间淋巴结的清扫、主淋巴结的清扫、扩大的淋巴结清扫等几个方面做了专门研究。王文跃还介绍了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王文跃认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以人体的胚胎发育过程为手术的解剖基础,沿胚胎发育的先天层面锐性分离,精细解剖,保证包裹肿瘤系膜的完整性,防止结肠系膜破裂造成的肿瘤播散,更加符合肿瘤手术中的无瘤操作原则,从而通过手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晚期癌局部浸润广泛,固定不能切除,又有梗阻者,可作姑息性减压手术。姑息性手术是不能完全彻底地切除癌症病灶的手术。其目的在于:切除部分肿瘤包块和区域淋巴结,以解除梗阻、减症状、缓解疼痛。临床实验显示,部分晚期癌症经手术姑息性治疗,也可获得较长时间的控制和稳定。临床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处理非常棘手,但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做好围术期的处理,临床研究发现行Ⅰ期切除吻合手术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肿瘤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肿瘤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肿瘤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养生预防要点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科陈滨海概述糖尿病和恶性肿瘤都是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恶性肿瘤是一种高消耗性疾病而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造成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引起机体诸多并发症当者并存时互相作用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报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约%伴有糖尿病和血糖异常升高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年全球新诊断万例肿瘤患者。 全球~岁人群中亿人(约)患有糖尿病。 世界范围内肿瘤为第位的致死原因而糖尿病为第位致死原因。 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这两类最常见疾病的潜在关联自然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原发性型糖尿病可以增加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发病风险但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美国科学家在年开展了一项对包括名男性和名女性(均无肿瘤史)的大样本人群前瞻性研究,经过年随访,发现糖尿病与结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癌和膀胱癌死亡率密切相关。 其中肝癌和胰腺癌与糖尿病的关联最为密切。 尽管大多数研究认为糖尿病与肺癌并无关联,但有研究发现,女性

非吸烟糖尿病患者与肺癌存在正相关。 肿瘤与糖尿病共享多重危险因素糖尿病与某些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可能部分缘于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老年、肥胖、饮食、缺乏体力活动、饮酒和吸烟等。 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大部分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随着年龄增大糖尿病发生风险也越来越高。 性别:尽管某些肿瘤具有性别特异性但总体而言男性更易患肿瘤。 校正年龄后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糖尿病发生风险也略高。 种族:不同人群年龄标化的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各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和医疗条件不同有关。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体重:与BMI正常者相比超重或肥胖人群中多种类型的肿瘤发生风险增加。 肥胖与前列腺癌等肿瘤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重增加与一些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减轻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并使部分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而减轻体重与其后肿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明确。 体力活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较多与结肠癌、绝近期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低有关。 体力活动也有助于预防肺癌和侵袭性前列腺癌等其他肿瘤。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_综述_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 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综述) 张启新(天津市小白楼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000) ZHANG Qi-xin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作用、模式、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但实际上患者接受了多少,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则无法评价和衡量。因此,探讨一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2)03-0059-04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2.03.0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终身疾病,长期患糖尿病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种系统的慢性损害,且该病在社区居民中存在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现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4 000万,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0%。IDF推荐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5个方面。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被公认是其治疗成败的关键[1]。现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 纪芳[2]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最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而大多数患者在心理因素 对糖尿病的影响和自我护理及监测等方面未引起重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中,最受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而最乐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是医护家访和电话咨询。大约78.6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情况。75.33%的患者不满足于症状的控制,更注重疾病预后及生命质量,84%的患者除 作者简介:张启新(1973-),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社区预防医学工作。

硒与结肠癌研究进展

第4卷第5期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No.52003年10月JOU RN AL O F BEIHU A U N IV ERSIT Y (N atural Science)Oct.2003 文章编号:1009-4822(2003)05-0405-03 硒与结肠癌研究进展 邵世和,谢立苹,霍 龙 (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吉林 132001) 摘要:研究表明,硒与结肠癌的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其机制与硒能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调节DNA 甲基化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关键词:硒;结肠癌;谷胱甘肽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5-20 作者简介:邵世和(1961-),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微量元素基础研究. 硒是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硒可引起各种疾病,如人类癌症、克山病、细菌感染、HIV 感染等,均与硒摄入不足有关.补硒能有效抑制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1~3].研究表明,硒摄入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硒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不仅有预防肿瘤的作用,而且有治疗肿瘤的作用,因此,硒的抗癌作用研究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下面就硒与结肠癌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 硒的生物学作用及存在形式 硒是谷胱甘肽(GPX)的必需组成部分,后者将有害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硒化合物又是与癌变和衰老有关的过多自由基的捕获剂.另外,辅酶Q 的合成也需要硒,辅酶Q 不仅是过多自由基的捕获剂,且能维持正常的细胞呼吸和促进免疫.食物和补剂中的硒大多以有机的和无机的形式存在,包括硒蛋氨酸(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补剂)、硒半胱氨酸(主要来源于动物)、硒酸盐和亚硒酸盐(主要来源于补剂)等形式.与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相比,硒氨酸是一种利用度较低的硒代谢源,因为前者只需被还原为硒化物就可能提供硒半胱氨酸的前体)))硒磷酸盐,这是硒蛋白中硒的活性形式.尽管如此,有机形式(如硒酵母)还是常被优先用于治疗中,部分原因是其毒性较小.值得注意的是硒化合物的形式及剂量与其抗肿瘤作用密切相关.朱茂祥等 [4] 研究了纳米硒、低价硒和亚硒酸钠 对人白血病细胞H L -60,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C 的细胞毒作用,发现亚硒酸钠对三种肿瘤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但对体外产生的活性氧无抑制作用,纳米硒和低价硒,特别是低价硒对HL -60细胞有强烈的杀伤作用,并能有效消除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纳米硒和低价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可能与亚硒酸钠有不同的机制. 2 硒与结肠癌的相关性 一些生态学研究表明硒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危险性呈负相关,结直肠癌的血清硒水平要比那些同地区普通人群低得多[5].Clark 等发现缺硒地区人类结肠癌发病率很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补充硒可降低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致死率[6,7].赵任[8]等研究了硒作用后淋巴细胞对实验性裸鼠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及其抗肿瘤机制,发现实验组肿瘤发生率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升高.经硒作用后,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可能通过Fas/FasL 途径起作用.汪承亚[9]的研究表明亚硒酸钠对人结肠癌细胞遗传不稳定起保护作用.文献报道,肿瘤病人血硒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而肿瘤组织中的硒水平明显高于肿瘤的周围组织和相应的正常组织.Shamberger 等在肿瘤患者血硒降低机制方面提出硒在体内常以二硫键的形式与含巯基的氨基酸结合,在肿瘤摄取大量氨基酸的同时使得硒在肿瘤组织中累积,血硒降低可能与肿瘤代谢水平增快以及摄取硒的能力有关.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1国内外对大肠癌的研究现状 1.1关于发病率: 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全国12 个县市登记结直肠癌死亡率已居第4~5 位。从发病率看,20 世纪90 年代与70 年代相比,城市上升了31.95 %.[1] 根据美国近30 年的统计, 20 世纪70 年代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为28/10万, 2000 年为20/10万, 下降了29%, 其主要原因为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检出了大量“早期癌”并对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2] 每年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接近148,300(72,600男性,75,700女性)名患者,占中人口的5-6%.患者具有家族性危险,也就是说其地带与第二代亲属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患有结肠癌的患者。20%的患者具有此类情况,反之近5-10%的每年患有结肠癌的在自然界遵从孟德尔遗传- 他们以常染色体显性的表现形式遗传。[8] 1.2发病机理研究[3] 目前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所致的病理过程和结果. 结肠癌的发生机制 (参考:[3]于旨平沈志祥罗和生主编,《实用消化病学》2007年1月第二版 p50)

结肠癌是人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发生的传统模型为良性腺瘤息肉引起的肿瘤,然后通过多步突变发展成腺癌.亦有少部分病例(8%)对结肠癌的易感性是明显遗传的,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2目前临床对结肠癌的认知情况? 2.1人群普查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 结直肠癌死亡率相对较低。 2.1.1 大规模人群普查资料表明, 35 岁以上的人群中,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10 万( 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 [1~3]。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患者5 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 而晚期癌5 年存活率不足10%。[2] 2.1.2 美国明尼苏达州1993 年公布了该地区46 551 名自然人群的13 年普查结果, 每年普查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33%; 1999 年公布了18 年普查结果, 每两年普查一次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21%。Towler 等[9]对4 项随机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 每两年普查一次, 明尼苏达州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6%, 英国诺丁汉下降15%, 丹麦下降18%, 瑞典下降12%, 综合各研究结果, 人群普查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16%, 按实际参与普查人数计算, 死亡率下降23%。 2.2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美国国家息肉研究工作组提示, 切除普查发现的息肉可明显减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日本应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FOBT) 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 普查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81%。 以上结果说明, 普查不但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还可降低其发病率。 2.3将高危人群视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北京市15 家医疗机构的普查结果显示, SFOBT 的阳性率为5.6%; 北京地区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患病率为36.57/10万, 共检出结直肠癌14 例( 2 例为非本地常住人口, 统计时予以排除) , 其中Dukes A 期4 例, B 期7 例, C 期1 例, Dukes A、B期患者占91.66%; 40 岁以下人群未检出结直肠癌, 50 岁以上人群检出结直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增加。 高危人群: 包括本人患过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患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0 年以上未愈、胆囊切除10 年以上、曾有妇科肿瘤并接受过下腹部放疗、不明原因反复便血、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 2.4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李世荣等[17]拟应用SFOBT 对3002 名51~92 岁的自然人群进行连续16 年( 1987~2002 年, 1 次/年) 的结直肠癌普查。共2251 人接受了普查(A 组) , 751 人未能接受普查(B 组) , 普查率为74.98%。16 年共发现结直肠癌44 例, 年平均结直肠癌发生率为91.61/10万。 A 组检出结直肠癌21 例, 漏诊6 例, 结直肠癌发生率为74.97/10万, 检出率为91.61/10万; B组检出结直肠癌17 例, 发生率为141.48/10万。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 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 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 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穴组经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电针非经穴组大鼠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大鼠造模8周时坐骨神经超微结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模糊、松散、排列紊乱,出现空泡状缺损;电针非经穴组大鼠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结构松散、排列紊乱,出现断裂或空泡状缺损;电针经穴组大鼠坐骨神经髓纤维髓鞘结构损伤脱失的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有所减轻,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于洋等[18]观察到芪藤通络饮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的代谢功能,提高神经元的存活,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坐骨神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5小结 DPN发病机制复杂,氧化应激反应在DPN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9]。中医治疗DPN以益气、活血、通络的药物为主,清热、利湿药为辅[20]。近年中医药对DPN的诊治不断发展,成绩可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对DPN的病因病机认识尚不统一,相关方药众多,难以临床推广;②中医药治疗DPN的实验研究多针对某一环节,尚不能完全解释中医药治疗的内在机制。应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提高DPN 的中医药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119-121. [2]杨继渊.丁丽芳主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云南中医中医杂志,2010,31(4):3-4. [3]白君伟.崔建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51. [4]朱智耀,高彦彬,邹大威,等.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2-703. [5]陈盛业,张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的集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818-820. [6]葛红霞.从虚、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河北中医,2009,31(2):209-210. [7]游建明,纪云西,黄贵华,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演变初探[J].新中医,2011,43(3):1-2. [8]张海生,薛京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83. [9]倪青.林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辽宁中医,2001,28(8):451-452. [10]杨照华,张海燕,夏进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诊治举要[J].吉林中医药,2009,27(12):1040-1041. [11]李辉,张学华,单绍勤.除湿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9):1293-1295. [12]周志龙,刘晶,杨思红,等.黄芪箭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1,31(3):4-6. [13]林晓,杨宏杰.蛭萸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4):45-50. [14]方朝晖,赵进东.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2):126-128. [15]张文风,苏鑫,赵书锋.益气活血通络法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6):73-74. [16]穆晓红,刘铜华,秦灵灵,等.从血流变学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评价中药糖痹康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2,27(2):378-381. [17]张秋娟,施茵,张云云,等.电针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 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6):3069-3073. [18]于洋,齐素萍,张红,等.芪藤通络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防治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 2608-2610. [19]施丽丽,任明山,吴元洁,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氧化应激研究现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1):94-96. [20]郑红.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证治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36-37. 收稿日期:2014-09-29修回日期:2014-12-01编辑:郑雪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钱虹※(综述),陆锐明(审校) (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梧州543000) 中图分类号:R7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5)13-2418-03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5.13.045 摘要:目前众多研究报道,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并在转基因治疗、胰岛素增敏效、胰岛素三维结构、糖尿病综合防治体系及外科手术、干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研究的报道,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分析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糖尿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Study on Diabetes QIAN Hong,LURui-mi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Wuzhou People's Hospital,Wuzhou543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many studies reported that diabetes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of genetic factors,autoimmun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mainly focuses on diet therapy,exercise therapy and drug therapy,and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achieved in gene therapy,insulin sensitizing effect and insul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surgery,and stem cell therapy.Here summarizes the reports about diabet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abetes from aspects of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 糖尿病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以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社会的老龄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在我国日益恶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4亿糖尿病患者,并呈现发病率升高、患者年轻化的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