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特殊词义

【一词多义】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

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答: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回答,试说

说渔人是怎么回答的?

答:渔人的回答是:“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是晋。

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1

2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

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

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

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

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总结背诵——刘世颖(1)(1)

《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延(各复延至其家) 三、古今异义 1.缘古:沿着,顺着=扶(便扶向路) 2鲜美古:新鲜美好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4.云古:说今:云彩 5.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配偶 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间隔古:隔绝,不通音讯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8.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 9.延古:邀请今:延长 10.不足古:不值得,不必今:延长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今:向着,朝向 13.(未)果古:实现今:果实 14.开朗古:开阔明亮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16.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7.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1.为 ) 2.舍(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2)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3.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4.其(1)欲穷其林(代词,那) (2)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所看到的景象)(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村子) (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 (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 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2)寻病终(随即,不久) 7.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2)后遂无问津者(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 9.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2)设酒杀鸡作食(做)(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稿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大家好)我是语文组02号考生,我模拟讲课的题目 是《桃花源记》。现在开始我的模拟讲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哆啦A梦里,大雄凭借任意门穿越到未来,见证了长大后的 他与静香的婚礼。假如你有任意门,同学们,你想穿越到哪里呢? 你说你想穿越到侏罗纪时代,见证恐龙称霸地球。你说你想穿越 到唐朝,体会大唐盛世。人生在世,何不抛开烦恼,去寻找大同 社会呢?桃源仙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现在,让我们凭借任意门, 与东晋大文豪陶渊明一览桃源仙境。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听完录音,老师可要找同学来读课文了。请你来读,要注意读出感情,咬准 字音。嗯,看来你课前预习的很充分,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充满 了感情,请坐。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时在疑 难之处做上记号,小组内讨论解决。请小组长记录一下组内不能 解决的问题,我们集体解决一下。同学们交流的很热烈,看来同 学们的预习能力非常强。

哪个小组有疑惑?3组组长请你来说。哦,你说交通一词是什 么意思。哪位同学来帮他?2组2号同学请你来。正如这位同学所说,交通在本文中就是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那它在现代 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嗯,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总称。很好,请坐,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做得很充分。在文中 还有几处类似古今异义词,如妻子、鲜美、无论等,同学们要注 意掌握。同时,课文中以上两个句子,一定要会翻译。请看大屏幕: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诵读古代诗词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下面同学们 自由朗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同时思考一下本文 的行文线索是什么?并简要概括文意。好,同学们脸上都露出了自 信的笑容,看来都已经读完了,相信同学们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 读对课文都已经很熟悉了。那就请3组2号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谈到作者是通过渔人在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宁 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板书:发现、进入、重寻)你总结的非常好,表达很清楚,请坐。 【合作互动,突出重点】 前面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知道了作者是通过渔人的所见所 闻来叙述故事的。那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继续探究以上两个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__完整版复习过程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 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 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注释、翻译、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三单元文言文习题带答案班级:姓名: 目录: 第9课《桃花源记》 第10课《小石潭记》 第11课《核舟记》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桃花源记》习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为、。 27、【叹惋】。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扶,。向,。 32、【志】。 33、【及郡下】。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翻译: 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 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weí)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eí)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嫩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出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起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到处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村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大家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最新整理)

五、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2、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2、为什么要写桃花源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答:用意是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答:它与当时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六、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 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点拨: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可打印】《桃花源记》最全上课资料(可直接备课上课用)

桃花源记 【朝代】东晋【作者】陶渊明 偏义复词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作品类型: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散文辞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关雎》《蒹葭》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二) 第三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9.桃花源记 (一)课文字词详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⑤忽逢桃花林, ①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②缘:沿着,顺着。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渔人⑦甚 ①夹(jiā):沿,靠。②杂:别的。③芳:指花。④鲜美:新鲜美好。⑤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⑥缤纷:繁多的样子。⑦甚:很,非常。 ①异之,复②前行,欲③穷其林。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读音 俨.yǎn然阡陌 ..qiān mò垂髫.tiáo 诣.yì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四.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五.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⒂缤纷:繁多的样子。 ⒃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⒄遂迷遂:终天。⒅不复出焉焉:于此。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章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文章主题】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及看到的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写渔人访问桃花源,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五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②第一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②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文段第三段主要写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花源中的社会风尚;二是: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源的人不想让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不少成语出自第一篇文章,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4分) (1)黄发垂髫(2)尝贻(3)高可二黍许(4)两膝相比者 【小题3】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小题4】与“绝类弥勒”中的“类”,意思相同的是()(2分)A.分门别类 B.画虎不成反类犬 C.以此类推 D.类多如此 【小题5】翻译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1)老人小孩(2)曾经赠送(3)大约(4)互相靠近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自称先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村里的人来

桃花源记知识点及练习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

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沿着溪水划船,欣赏风景,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偶遇一大片桃花林;林尽水源,有一座大山,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开始仅容一人通过,走数十步后忽然开阔起来。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桃花源里的风景,再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服饰、劳动、精神状态。由远及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四、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二)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shě,舍掉 屋舍俨然名词,shè,房屋 2.作 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动 设酒杀鸡作食动词,制作 3.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表时间的副词,不久 4.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6.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指示代词,这景象 具答之人称代词,他们 处处志之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其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 8.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三)词类活用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桃花源记(上课)

月日总第课时 桃花源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陶渊明。 2. 熟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自主学习 1.学生介绍所了解的陶渊明、课文背景。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何世,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三、合作翻译 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