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

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得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得总得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得得具体化,就是结合教育目得、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得特点制定得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得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得要求或产生得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与文化得要求,为实现教育目得所规定得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得全面发展为目得,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得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得教育;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得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教育。

2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得道德品质与正确得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得思想方法得教育。

24、智育:就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得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她们得智力与与能力得教育。

25、体育:就是使学生掌握健康与运动得知识,形成运动技能与卫生习惯,发展她们得体力与运动能力,增强她们得自我保健意识与体质得教育。

26、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得审美观,发展她们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培养她们得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得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点与习惯得教育。

28、教育能力:就是指教师完成一定得教育教学活动得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得教育教学活动得方式、方法与效率。

29、教师得人格特征:就是指教师得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得品质等。

30、师生关系:就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得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得地位、作用与相互对待得态度。

31、课程:广义得课程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得总与及进程安排。狭义得课程特指学校开设得教学科目得总与以及它们之间得开设顺序与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就是指课程得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得种类。

33、学科课程:就是按照不同得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得逻辑体系加以设计得课程。它就是使用最广泛得课程,目得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得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就是从学生得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学生得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得课程。其主导价值就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得直接经验与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得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得“三基”(读、写、算)为中心得基础教养,就是中小学课程得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就是必修得、共同得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得知识视野,

发展学生各种不同得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她方面得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得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就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与审定得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就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与教育科研机构编订得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学校课程:就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得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得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与学校得课程资源而开发得多样性得、可供学生选择得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得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就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得方式呈现得课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就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得方式呈现得课程。

40、课程目标:就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得最为关键得准则,就是指特定阶段得学校课程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41、教学计划:就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得依据,就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得依据,也就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与设计其她教材得依据。

42、课程计划:就是课程设置得整体规划,对学校得教学、生产活动与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得具体得学科、学科开设得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3、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就是国家制定得有关基础教育课程得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就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得教学目得与任务,知识得范围、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得基本要求。

44、教材:就是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得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5、教科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得、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用书。它以精确得语言与鲜明得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得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得教学内容。

46、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建设得基础,包括形成课程得直接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得必要而直接得条件。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得各种资源。

47、课程实施:就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过程,它就是达到预期得课程目标得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得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得课程目标所形成得相对稳定得、系统化得教学活动得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就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得得程度得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就是教育目得规范下得、教师得教与学生得学共同组成得一种活动。它就是教师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指导学生掌握

系统得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得活动。

51、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得、任务与学生身心发展得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得、有计划地掌握系统得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与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得过程。、

52、教学原则:就是根据一定得教学目得与对教学过程规律得认识而制定得指导教学工作得基本准则。、

53、直观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就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得清晰表象,丰富她们得感性认识,从而使她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54、启发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注意调动她们得学习主动性,引导她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得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与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

55、巩固性原则:就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得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与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得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就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得逻辑系统与学生认识发展得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得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得实际情况、个别差异

出发,有得放矢地进行有差别得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得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得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就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得办法,它包括教师教得方法与学生学得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得方法。

60、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得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就是教师按一定得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得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得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与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就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得方法。

63、演示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得方法。演示得特点在于加强教学得直观性。

64、练习法: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得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得方法。

65、实验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得指导下,利用一定得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得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得方

法。

66、课得类型:就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得种类,就是教学活动得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与综合课。

67、课得结构:就是指课得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得顺序、时间分配与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得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得效度:就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得属性或特点得程度。

69、测验得信度:又称测验得可靠度,就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得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得准确性程度。

70、测验得难度:就是指测验包含得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得区分度:就是指测验对考生得不同水平能够区分得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得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指为完成特定得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得结构。

73、班级授课制:就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得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得班级,根据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就是按学生得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她们分为水平不同得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学科分组。

75、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得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所进行得价值判断。其基本作用就是调节、改善与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76、诊断性评价:就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得评价。

77、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得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得评价。

78、总结性评价:就是在一门课程或某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对一个完整得教学过程进行得评价。

79、相对性评价:就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得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得位置来评价与决定她得成绩优劣,而不考虑她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得要求。

80、绝对性评价:就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得学业成绩,判断学生就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得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得差别为目得

81、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得教学任务与学生得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得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得特定得教学方案。

82、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与阶级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系统得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与道德方面得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得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阶级与社会所需要得品德得教育活动。

83、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得得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得过程。其本质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得统

一过程。

84、德育目标:就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得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得预期目得或结果得质量标准。

85、德育内容:就是指实施德育工作得具体材料与主体设计,就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得社会思想政治准则与道德规范得总与,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得重大问题。

86、德育原则:就是根据教育目得、德育目标与德育过程规律提出得指导德育工作得基本要求。

87、德育方法:就是为达到德育目得在德育过程中采用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活动方式得总与。

88、情感陶冶法:就是教育者利用高尚得情感、美好得事物与优美得环境感染与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得方法。格感化、环境陶冶与艺术陶冶等。

89、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得方法。它就是德育工作得基本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90、奖励与惩罚法:就是通过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得评价已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得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得方法。

91、班级:就是为实现教育目得而由学校按照学生得发展水平所组成得、进行教育教学与学校生活得基层学生组织,就是学校行政体

系中最基层得行政组织。

92、班集体:就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注得并具有积极作用得集体,它就是在学生群体得基础上组成得。

93、班主任:就是班级得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就是学校教育思想得贯彻者,就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等工作得教师。

94、班级管理:就是教师根据一定得原则与具体要求,对班级中得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得管理活动。

95、班级常规管理:就是指通过制定与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得经常性活动。

96、班级平行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得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得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与个人得管理结合起来得管理方式。

97、班级民主管理:就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得正确决定与承担责任得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得一种管理方式。

98、班级目标管理:就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得管理方法。

99、班风:就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得活动与交往过程中形成得共同倾向与精神风貌。它对班集体得每个成员具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得作用。

100、非正式群体:就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得群体。

101、教学重点:学科教学得核心知识,就是最基本最重要得内容,教学重点也就是书写教案得必备要素之一

102、难点:就是学生难以掌握、教师不易讲授得那部分学科内容。

103、关键:就是教学中最关紧要得部分,对讲授与学习得进行起决定作用得环节

(完整版)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9

河南大学 2010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制度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1、性格 2、挫折 3、前摄抑制 4、能力 二、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3、学生发展的含义及其一般规律是什么 4、班级组织的功能包括哪些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 1、试述当代教育观的转变 2、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并举例说明 3、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

而扁平,背景发达而柔软,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 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衣服穿,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请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上述现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2、国家课程 3、感觉 4、性格 5、能力 6、再造想象 二、简答题 1、影响随意注意因素主要有哪些?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哪些心理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4、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6、教师的职业角色 三、论述 1、试述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为什么说教师的研究属于行为研究 3、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特点 4、根据再创造性思维定义及其特点分析两位学生回答的优劣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2、教学功能 3、德育的一般规律 4、行为矫正治疗 5、内隐记忆 二、简答 1、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3、知觉有哪些特性 4、为什么说大脑是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器官 5、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三、论述 1、论述新课改的趋势 2、论述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 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 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等。 4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 育规律的科学。 8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

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333教育综合考研分数线有多少分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教育硕士专业复试分数总成绩不低于310分,且政治英语成绩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85分。复试内容包含对专业能力、专业外语及口语、逻辑分析、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容:教师职 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 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 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 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 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 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规律。 7、格拉底法*: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汇总

各类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高频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 整理人:干雪莹(北京师范大学) 注:本答案为语文教硕导考群推荐参考答案,不承担任何民事法律责任,请参考使用。 郑重声明:本资料语文教硕导考群(317121192)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创立于东汉灵帝,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即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但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鸿都门学作为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6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并且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性反应。 3、最近发展区(7 维果斯基在自己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跟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指导策略等。 5、苏格拉底法(13 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就是对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教育学综合333各学校试题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总结

1 教育学▲▲▲ 2 教育质的规定性▲▲▲▲ 3 教育者▲▲ 4 受教育者▲▲ 5 教育中介机构系统▲▲ 6 广义教育▲▲▲ 7 狭义教育▲▲▲ 8 科教兴国▲▲ 9 国兴科教▲▲ 10 教育目的▲▲▲ 11 体育▲ 12 智育▲ 13 德育▲ 14美育▲ 15教育制度▲▲▲ 16 学校教育制度▲▲▲ 17 双轨学制▲▲▲▲ 18 单轨学制▲▲▲▲ 19分支型学制▲▲▲▲ 20 课程▲▲ 21 课程方案▲▲ 22 课程标准▲▲ 23 教科书▲▲ 24 课程目标设计▲▲ 25 课程内容设计▲▲ 26 教学▲▲ 27 教学任务▲▲ 28教学过程▲▲ 29 教学原则▲▲▲▲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 理论联系实际 c 直观性 d 启发性 e 循序渐进 f 巩固性 g 发展性e 因材施教 p.s. 这个有可能单独拿出一条考名词解释也有可能全部都考出大题 30 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式▲▲ 32 教学手段▲▲ 33 教学模式 34教**略 35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读书指导法 d 练习法 e 演示法 f 实验法 g 实习作业法 h 讨论法I 研究法/p.s. 这个同样是挑选出一个考名词解释全部出大题的可能几乎为零36 个别教学制▲▲▲▲ 37 班级上课制▲▲▲▲ 38 分组教学制▲▲▲▲ 39 备课 40 上课 41教学评价 42德育▲▲▲▲ 43德育过程 44 德育方法▲▲▲▲▲ a 说服 b 榜样 c 锻炼 d 修养 e 陶冶 f 奖惩 p.s. 这个也是挑选出一个进行名词解释的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方法的每一小点都由可能被考到 45 班主任▲▲▲ 46 教师的“角色从” ▲▲▲▲ p.s. 关于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劳动的价值这两点的分点比较容易出简单题因此就不在名词解释里面点出来了 47学校管理 48 学校管理体制 49 校长负责制▲▲▲ 50 学校管理目标 51 教学管理 51 教师管理 52 学生管理 53 总务管理 54 学校管理法制化 55 学校管理人性化 56 学校管理校本化 57 学校管理信息化 老规矩▲表示特别重要没有▲并不代表不会考到 中教史 1 学在官府▲▲▲ 2大学与小学 3 国学与乡学 4 六艺▲▲▲ 5 稷下学宫▲▲▲ 6 六经 7 明人伦 8 性恶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