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大学教务处

目录

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 (2)

(一)苏轼生平 (2)

(二)苏轼词 (2)

二、苏轼词艺术特色 (3)

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3)

(一)乐观旷达 (3)

(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5)

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摘要: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对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本文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首先对苏轼生平和苏轼词进行整理的介绍,然后对苏轼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而后从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两方面对苏轼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但也是生活起伏最大、历经磨难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终生从政,仕途却十分坎坷,但就是在如果坎坷的人生现实之下,他却能够在现实悲惨的情况中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慰和思想的超脱,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之中,表现出了自己乐观旷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和仲、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称为苏仙、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美食家、书法家和画家,在历史上著名的治水名人,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全才式文学巨匠[1]。

苏轼在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在宋神宗在位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辗转任职。在元丰三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在位时任翰林学士,辗转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宋徽宗在位时大赦北还,北还途中与常州病逝。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被并称为“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易传》、《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2]。

(二)苏轼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十分大的成就,就词这种问题的发展来看,苏词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对词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写艳的传统格局和思想,提高了词的历史地位,让词从音乐的角度上增加了可传唱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3]。苏词改变了原来矫揉造作的柔软情调,开启了辛派词人的先河。苏词中添加了许多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增加了苏词的哲理性和回味性。苏词中虽然感叹人生无常,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努力寻找自我超脱的出路,始终都保持着超然的人生态度和乐观顽强的生活信念[4]。苏词将词作中创作主体和人物形象从分离走向了统一。苏词的开阔是既向内心世界的开拓,也是向外部世界的开拓,和晚唐、五代词人不同,苏词中大量描绘了日常生活、耕种游玩等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壮丽风光。以诗为词是苏词对于词进行变革的主要方式,苏词突破了音乐对于词的束缚和钳制,把词从音乐的附加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写作题材[5]。苏词是供人阅读而非用于演唱,注重抒情的自由,虽然遵守词的相关写作要求但不拘泥于音律。

苏词有着丰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的自由的变换,虽然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都是柔美婉转的,但是也有相当大的部分体现出磊落豁达和豪迈奔放的新风格[6]。

二、苏轼词艺术特色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又统一的,在三百多首苏词中,苏轼真正豪放的作品只有十几首,究其原因是苏轼的理想抱负很高,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他的理想抱负和现实是有着深刻冲突的,苏轼既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也没有积极奋斗,而是保持着随意而安的态度,在超脱中保持着自己心中的平静和泰然[7]。在“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处世标准来衡量古人。在《定风波·河湖道中遇雨》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在人生的风雨之中,能够不为外界所影响,淡定自若地坚持走自己的路,苏轼的人生态度的苏词的艺术特色得以得到展现[8]。亲人的离别往往被描绘的十分凄惨,但在苏轼的笔下,亲人离别却显得十分开朗,因为他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人亦如此。苏轼词的旷达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他想要顺其自然,保持乐观开朗,另一方面。他的乐观是建立在超凡脱俗的基础之上,这和正视现实的革命乐观不同,是乐观中夹杂着寂寞和苦痛的乐观,这也是苏轼本人个性复杂的表现[9]。

苏轼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是由十分丰富的意境来进行体现和展示的,苏词风格豪放的意境是词中清丽壮美的[10],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生动描绘了大江东去的景象,用穿字来写乱石,突出表现了江水昂扬迸发的气势和雄壮的姿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轼在万千英雄人物中选择了周瑜来加以描写,突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和淡然自若,将英雄气概和壮丽山河相结合,寄托了苏轼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旷达词描写的是古道村舍、自然山水,他笔下的豪杰变成了“携壶藉草亦天真”的酒鬼、“一笑人间今古”的船夫、“何处不堪行”的旅人,在一众的自然风光中表现出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苏轼的婉约词对于情意的表达比旷达词和豪放词的已经要含蓄的多,让人一唱三叹,苏轼词善用比兴的手法来进行形象塑造,构成词的意境,在花朵和人物身上,寄托苏轼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一)乐观旷达

苏轼所做《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不得志表达了无奈,也表现出了自己对于古代有一番作为的英雄豪杰的憧

憬和向往,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达出了自己对周瑜的赞美,也折射出了自己对于功业未成的遗憾,从“故国神游”正面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境遇的感慨,流露出较为低落的情绪,在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让自己在旷达中得以解脱,虽然暗含着满腔的愤懑,却也难以掩饰自己热爱生活的乐观旷达和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了打猎的热烈场面,抒发了苏轼想要奔赴边疆击退外敌的抱负和情怀。不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还是“左牵黄,右擎苍”都体现出自己满腔的报国之志。在《定风波》一词中描述了一件生活的小事,但这之中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和处事态度,在冒雨前行的路上,遭遇狂风暴雨也仍然可以泰然自若,坦然面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简单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仙风道骨,泰然自若的仙人形象。苏轼的思想开放广博,政治思想上面,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在人生理念上,他以道家思想为主,尤其是身处逆境之时,道家思想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

苏轼的一位心忧天下的人,但他的一生充满着无数波折和苦闷,但他乐观旷达的态度让他能够变换角度看问题。苏轼在写《水调歌头·中秋》时,他已经远离朝堂五年,被迫和自己的弟弟苏辙分开七年,这首词通篇都对月亮进行赞美和称颂,也借月亮来表达了自己对于弟弟的思念。他那时的心里一定是苦闷的,但“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之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自己的乐观旷达,月亮在今天晚上虽然是圆满的,但是月亮也有着残缺和被掩盖的时候,就连月亮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小小的自己呢。在这里他自己内心的苦闷和难过都得到消解,只剩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于虽然所隔千里,但能同见一轮明月的满足。在结尾两句将分别的思念之情,转换为对彼此的祝福之中,得到慰藉的不仅是苏轼自己,也包括世间一切因为离别而无线悲伤的人们。苏轼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他在深刻认识到人生难以圆满是世间必然的时候,就开始转变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即在永远存在遗憾的人世间,尽力寻找快乐和满足,积极拓展自己收获快乐的途径,建造怡然自乐的精神家园。苏轼虽然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但他的词在旷达之中还流露出了一些婉约之感。在他的许多词中,深刻的怀妻之情,悱恻缠绵的爱春之感,强烈委婉的思乡之意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江城子》是他在亡妻去世十年时为纪念妻子而做的,苏轼十年来对妻子一直念念不忘,这首词虽然是悼亡之作,但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苏轼的许多词中都可以看出他对于人生无处不快和随意而安的豁达态度,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通过对一座俨然不动的庐山的观察,表明了对万事万物转换思想态度的想法。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月与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用变和不变来看待月和水,巧妙地释怀了友人的悲伤。只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原来的烦恼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只是拘泥于自己被贬的事,那么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生活在痛哭之中,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途,不顺利是常事,那么就也可以保持淡然。苏轼在《临江仙》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只要是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努力让自己保持自我满足和宁静,那么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正是秉承着这种人生处世态度,苏轼才可以安然度过被贬的生活,也让他在后来更加艰难的日子里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对生活始终抱有旷达乐观的态度,人生在世,不顺之事十之八九,身处逆境之时,人如果不能学会自我解脱,那么难免就会陷入泥沼之中无法自拔,而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如何处理和对的人生逆境方面也给了后来许许多多读书人以榜样和启迪。

(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苏轼人生的从政之路是非常坎坷波折的,虽然苏轼胸有大志,才华满溢,有着满腔的政治见地,但是因为苏轼的政治观念和朝廷执政者相左,让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流放,但波折曲折的人生并没有让苏轼改变自己心怀天下的人生态度。在杭州做通判时,他写下了《南乡子》,以极为豪迈的笔墨来抒发自己想要慷慨报国的思想,“旌旗满江湖,照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应笑我,迂腐,帕首腰刀是丈夫”,来表达自己热安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从杭州调往密州的过程中,苏轼写的《阮郎归》表露出了自己对朝廷的关注,“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谁栽?六郎双鬓衰。”词中一边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衰老的无奈,以便又对自己被贬多年流浪在外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朝廷决策的不满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在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击时,苏轼的词中呈现出了较为复杂多样的境界,既表露了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又常常通过利用道家的淡然和佛家的虚幻来对现实进行新的解读,许多词都表达了苏轼自己尽人事,听天命的人生态度。“人生如梦”一词在苏轼的词中出现了很多次,在被贬黄州前所写的《西江月·平山堂》中缅怀对自己人生有着重大意义的欧阳修时,以“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表达了人生如梦,一切或许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苏轼认为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又无奈。在因文字狱被贬到黄州之后,他写下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都表达出了自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人生遇到的挫折都像

是一场大梦,既然是梦,就不必过分介怀,所以受伤的人们应该用自然的美景来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痛,难过和悲伤都是没有意义的。

苏轼在徐州时写下了以农村题材为主的《浣溪沙》,表现出自己作为徐州知州对徐州风土人情和百姓的热爱和关怀,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这种随遇而安的入世态度,将苏轼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定风波》一词中,通过塑造歌女对于生活变故坦然面对的态度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被贬生涯的坦然和泰然自若,对人生所做的决策表现出了无怨无悔的态度。在被贬海南时所写的《减字木兰花》中也同样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热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中用了七个春字让这个在海南的春天变得生机勃勃且热烈,表现出苏轼即使身在天涯,也随遇而安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心胸的乐观豁达,对于名利的淡泊和宠辱不惊,让苏轼更愿意生活在一种怡情自然的态度。从《渔父》一词中可以看到苏轼随心所欲,纵情自在的态度,用渔父酒后的狂态,笑看人生的放荡不羁来暗示自己也想要任性任情地国一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内心写照。渔父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时刻保持真我的苏轼。

四、结语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对待生活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在文学创作上孜孜不倦,其数量之巨堪称北宋著名作家之最,其质量之忧也足以代表北宋文学的至高点。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身处逆境如果不能够自我解脱,难免就会陷入苦恼中无法自拔,而苏轼和苏词所表达出来的乐观旷达的态度,在合理解决和对待人生困境方面也给了后人以启迪和榜样。读完苏轼词后,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我启发很大,我是一个遇到困难时不太敢面对的,有时会选择逃避,退缩,甚至有些埋怨,读了苏轼词后从中我受到了很大的收获,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我们应该要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逃避,退缩,更不是悲伤失落,怨天尤人,而是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同样的事物,往往会因观看的人内心不同有所差别,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世界上的万物,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邹建军. 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存在及其诗学价值[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1):14-20.

[2]罗芮. 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词学观的影响[J]. 惠州学院学报,2020(2).

[3]徐楚然. 论苏轼词赋中的中和之美[J]. 青年文学家,2020,000(006):73.

[4]王婷婷. 苏轼词词汇研究[D]. 2020.

[5]唐楚涵. 论苏轼词中的四种自我排解模式[C]//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 2019.

[6]李涛. 积水空明竹柏影——从苏轼词中晓理趣[J]. 作文,2020(16).

[7]杨生善. 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娇·赤壁怀古》[J]. 文学教育(上),2020(11).

[8]张启豪. 浅谈苏轼词风[J]. 北方文学,2020(11).

[9]黄瑞. 论苏轼词对花间词的继承与发展[D]. 2019.

[10]张博洋. 云门还是临济——苏轼词作中的禅宗思想流派分析[J]. 散文百家,2019(2):24-25.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词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能够体现出他宽广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人情、政治等方面的感悟,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看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首最能体现苏轼人生态度的诗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秋思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苏轼个人成熟、豁达的象征。诗的前两句是苏轼的出发点,他心中一直挂念着月亮,意境从物理意义上转移到了心理意义上,他用酒表达着自己的诉苦之情。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苏轼又开始了自我放松和宽容,他对甚至对于物理空间和时间的了解都缩小了眼界,他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几年几月,根据时间来抒发自己的思绪已经不再重要。他想起远方的乡亲、朋友,用古代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客思乡愁”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在万物起伏的世界里,人的感情才是永恒的。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情。 《赤壁怀古》描写了三国时赤壁奇战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物的向往和缅怀之情,但是重点不在于历史的真实性以及人物的成败,而是在于“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反复强调了人物的风流,表达了对于个人自由奔放的态度。对于苏轼而言,一人自古以来,不因时代而改变。他认为,风流人物只是这些历史沧海功夫中的极点,是饮不尽、吸不干的自由与情怀,而这种自由与情怀,可以穿越时空,永垂不朽。 《定风波・北宋离骚》 奈何断送,心之所宠。岂必池上树,方为题名处。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定风波・北宋离骚》这首诗倚楼而望,面对着汴水悠然流淌,苏轼感叹人生如同江流,即便有所宠爱,终将归于平淡安静之地。其中一句“何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至今荡漾在许多人心中。这句话诠释了苏轼的修养之道:不求天生丽质,只求活出一份独立明德的生命;不求厚重肌肉,只求一个身心融洽的内在;不求声名显赫,只求行动于良心之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人生观,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 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浮名浮利,虚苦劳神。”(《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在他的《望江南?超然

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此外,“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既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此身非我有”,那么便借着美酒与惬意的大自然,驾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内心看透外物便也不再执着于外物。当然其中的关键之处是苏轼承认了人生有缺憾,就如自己的仕途坎坷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有什么比正视现实更可贵的了,苏轼就是将自己的悲欢置于宇宙人生的阔达空间去观照,认识到人生的有限,进而体悟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的合理性,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苦境。 三、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 苏轼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在矛盾痛苦中乐观旷达,这就要看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的塑造了。 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尤其是其母程氏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极深。《江城子?密州出猎》将他志于为国尽忠、扫荡胡虏的英雄气概与高尚人格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他心目中最为崇拜的对像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尧臣等政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 儒家的“经世济民”理想让苏轼走出大山,但仕途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他不得不寻找解脱,于是坎坷路上他所接受的佛道思想精髓便成了他思想上的出路。 道家哲学强调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做到这样只有淡泊名利,淡化死生,只有无所求,顺其自然,心才会游于物之外。这种思想正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北宋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都有文学才华。从小就展露出卓越的文学天赋,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文学家,对他的文学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苏轼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遭遇官场的陷害与排挤,甚至被贬到地方任职。然而,苏轼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击垮,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却一直积极向上。他以一颗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从不畏惧困难与挑战。苏轼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面对困境和挫折,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苏轼的乐观人生态度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的热爱。他相信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人生的苦难,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慰藉。在他贬官期间,他甚至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佛教的研究使他更加懂得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虚幻。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应

该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他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启发,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豪情壮志和坚持追求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他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见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他的乐观人生态度也给后人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无数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信心。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采和追求。他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诗词中得以充分体现。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榜样。我们应该向苏轼学习,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大学教务处

目录 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 (2) (一)苏轼生平 (2) (二)苏轼词 (2) 二、苏轼词艺术特色 (3) 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3) (一)乐观旷达 (3) (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5) 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摘要: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对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本文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首先对苏轼生平和苏轼词进行整理的介绍,然后对苏轼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而后从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两方面对苏轼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但也是生活起伏最大、历经磨难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终生从政,仕途却十分坎坷,但就是在如果坎坷的人生现实之下,他却能够在现实悲惨的情况中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慰和思想的超脱,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之中,表现出了自己乐观旷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 (一)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和仲、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称为苏仙、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美食家、书法家和画家,在历史上著名的治水名人,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全才式文学巨匠[1]。 苏轼在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在宋神宗在位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辗转任职。在元丰三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在位时任翰林学士,辗转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宋徽宗在位时大赦北还,北还途中与常州病逝。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被并称为“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易传》、《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2]。 (二)苏轼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十分大的成就,就词这种问题的发展来看,苏词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对词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写艳的传统格局和思想,提高了词的历史地位,让词从音乐的角度上增加了可传唱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3]。苏词改变了原来矫揉造作的柔软情调,开启了辛派词人的先河。苏词中添加了许多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增加了苏词的哲理性和回味性。苏词中虽然感叹人生无常,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在接受现实的前提下,努力寻找自我超脱的出路,始终都保持着超然的人生态度和乐观顽强的生活信念[4]。苏词将词作中创作主体和人物形象从分离走向了统一。苏词的开阔是既向内心世界的开拓,也是向外部世界的开拓,和晚唐、五代词人不同,苏词中大量描绘了日常生活、耕种游玩等场景,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的壮丽风光。以诗为词是苏词对于词进行变革的主要方式,苏词突破了音乐对于词的束缚和钳制,把词从音乐的附加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写作题材[5]。苏词是供人阅读而非用于演唱,注重抒情的自由,虽然遵守词的相关写作要求但不拘泥于音律。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_定风波_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其中,代表作《定风波》直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在《定风波》中,苏轼描绘了风波中的一棵古树,把它比作自己的人生。这棵树经历了风雨的摧残,但始终坚守在原地。苏轼对这棵树的描述充满了敬意和感怀。他说:“不计年岁,不谈衰老,无论风雨,不曾摇曳”。这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要像这棵树一样,不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影响,始终保持坚强和自信。 苏轼自己的人生经历过许多起伏和坎坷。他曾经多次被贬谪,受到了许多折磨和不公对待。但他从未放弃对于人生的追求。相反,他不断地去探索和思考,通过文学和画画来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这样的话:“独钓寒江雪,江中何人?摇篮空寂寞,风雪楼台。”这表达了他的孤独与寂寞,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他都不会沉沦于苦难的泥沼之中。相反,他会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勇面对生活的挑战。他在《定风波》中写下了:“临去前,杖藜徘徊,恨恨而去,踏破莎草,何须悲哉!”这表达了他对于生活中的不幸的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他会把人生看作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经历,努力去尝试、去学习,去尝试变得更好。 苏轼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关注上。他深刻地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他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他用文字和画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赞美和感悟。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记得玉台寒色透,清风楼阁,平沙落雁,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于生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豁达光明的。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应对和解决。通过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生命的意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精彩的人生道路。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赏析 苏轼,宋代名家,是“谈笑风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诗文写得精彩,集大成之作博大精深,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面对世事变化时,对人生淡泊名言的伟大篇章。他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既不吝啬自身的生活,也不牵强参与大众的潮流。由此可见,他所传递的正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的第一句“定风波,何其多”,表明世上曲伤人生,变化不断,一切都无常。但最后一句“但更敬心自守”教导我们,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安分守己,不让外界粗暴的变化影响自身心灵。在整首诗中,苏轼比喻“定”为静态、安宁,而“风波”则为喧闹、混乱,两者就像天空静谧、湖面波澜壮阔,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以示生活中要求和谐共处,又要跳出世俗潮流的看法。 此外,在整首诗中,苏轼淡出的人生态度也深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个安详平和的人生观。他告诉我们,若活在世上,我们要镇定自若,放下虚荣,屏蔽外界的喧嚣,尊重内心的执着,把每一刻都珍惜,梦想要奋斗,尽力去实现。 苏轼精彩的诗文,正如他一样,在一次次变化中,都能从容应对,超然淡定,诠释出一种令人佩服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文以其出色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守远的人生观,将传统文化

与现代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诗词的意义上来看,它凝聚着岁月的沉淀,表达出苏轼心中对人生的看法。它给予我们的是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教导我们要把握现在,超然淡定,在改变局势的同时,仍保持自己的内心世界,跳出世俗潮流,用宁静之心去守护自我内心的梦想,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价值,以明志安足,自信淡定地走向人生的彼岸。 只要我们有勇气去活,尊重自己的内心,带着苏轼给予的勇气和智慧,有信心去追求和生活,相信生活总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沿着自己的路,怀着苏轼超然淡定的人生态度,走向成功,实现梦想。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他的诗词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深刻描绘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下面就从苏轼的词中选出几首,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失官归来后写的,描绘了他当时的感受。苏轼认为人生十分短暂,十年已经足够两个生命的轮回,而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命运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但是,尽管人们往往会被生活的重压和遭遇所击垮,但是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2.《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祝愿。苏轼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生命的尽头是无法拒绝的,人类最终都要面对死亡。这时,千里之外的明月便成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永恒的不朽。苏轼希望自己的礼赞和祝愿可以和月亮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达到世人的心中。 3.《赤壁赋》:“士别三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写的是刘备离开诸葛亮三天后的感受。苏轼认为离别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就像切刀划痕、磨石削蹭一样,会让人感到疼痛和伤痕累累。但是,离别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智和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苏轼认为人类的成长都需要离别这种经历来刻画和丰富。 4.《钱塘湖春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词描绘的是苏轼在钱塘湖畔饮酒作乐的场景。他喝醉了,感受不到天地的距离和分隔,心里只有无限的畅快和自由。这个时候他沉浸在清梦之中,意识飘忽不定,仿佛在星河里航行。苏轼认为这种饮酒舞蹈的体验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感官饱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生哲学的追问,并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坎坷。他认为人生离别和重聚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努力追求自我、享受生命、关注情感,最终尝试找出“人生何在”的答案。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人生在世,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然而,苏轼作为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句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些诗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同时也传递给我 们宝贵的人生智慧。以下是一些彰显苏轼积极人生态度的诗句。 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赤壁赋》) 这是苏轼在描写自己离开洛阳、迁居江南时所写。他以“飞鸿踏雪泥”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苏轼总能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在逆境中迎难而上。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草绿萋萋杨柳黄》)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在世俗纷扰中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直面现实的 压力,苏轼选择了采菊东篱下的自在和悠然。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以此激励自己积极向上。 3.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生命脆弱的领悟。他认为人生如同 一场短暂的梦境,每一次秋凉都代表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意 识到生命的短暂让苏轼更加珍惜每个时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留遗憾。 4.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题西林壁》)

这句诗中显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心灵的宽广。他将落霞和 孤鹜群飞的景象与秋水和苍穹融为一体,表达出苏轼追求心灵自由和 超越世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人们长久幸福的愿望。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与月 亮同长久,共享美好时光。他的愿望体现了他对人们幸福生活的关怀 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句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他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激励着我们。无论是面对困境还是享受幸福,苏轼都能以宽 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态面对。在苏轼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汲取人生智慧,分享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让我们以苏轼的诗句为榜样,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拥抱生活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歌以豪放为主,兼具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等多重风格。他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还体现了他对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首先,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豪放风格。他的诗歌中充满了雄奇壮丽的景象,如《赤壁赋》中所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同时,他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高大雄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狩猎者形象。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诗人气质,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豪放之外,苏轼的诗词也具有清秀、穠丽、温婉的特点。他的诗歌中常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明月的描述,以及《蝶恋花·春景》中对春天的描写。这些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同时也展现出苏轼的诗人情怀和艺术造诣。 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常常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此外,苏轼的诗词还融入了许多哲理思考。他在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在《题西林壁》中,他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看问题角度的独到见解。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民。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

论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

论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 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巨擘,他的文学成就以及对人生 的态度让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不断升温。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 看到他超越人生的态度,有一种豁达、宽容、乐观的心态,下面我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苏轼的超越人生态度。 首先,苏轼宽容豁达的态度。他在面临挫折、困境和逆境时, 总能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面对。在其代表作《赤壁赋》中,他 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他早已超越 生死的概念。他认为生死是人生的必然经历,而对于人而言,生死 对于他的影响应该是相对平等的,苏轼用宽广、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说明他已经能够超越人生的本质限制,把握人生的真谛。 其次,苏轼展现了一颗乐观的心灵。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 出一种轻松、乐观的情感。例如在《水调歌头》中,他写到“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尽管在意境 上切中了古人的哀怨,但是诗中的意境让人感到一种豁达、不畏将 来的乐观情绪。这种乐观的态势不是表面上的自得其乐和无视苦难,而是对于人生有足够的洞见,以及面对苦难和挫折的坚定决心。 最后,苏轼以自由飞扬的童心去超越人生的境界。在苏轼的视 野中,他认为“半部论语是我儿时的教本,十年读书不记字,读书 也要领略孔子的真谛。”他的心态像孩子一样开放、自由、纯真、 接受新的事物,并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这种自由、开放 的态度,让他能够自由的挥洒他的才华,获得世人的认可和赞誉。

苏轼所展现出的宽容豁达、乐观进取的心态和追求自由和童真的精神,一直在启示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我们应该在人生的旅途中,像他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超越自我,追求真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果然,没过多久,山头初晴,斜阳相迎,一切依然。联系到苏轼所经历的仕途上的风云变幻,词人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呢?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多次遭遇贬谪,词人仍然从容、镇定、旷达。 词中以“料峭春风”作比喻,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政治生活中的风雨,而应对坎坷人生中挫折逆境,作者仍能看到“山头斜照”的期望,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尤其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我们能够看到词人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在词人心中都是一样自然;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遭遇大风大雨又有什么值得惊慌失措的呢?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以致之后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照样过着怡然自得且进取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词的资料是这样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是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三月的兰溪优雅美景:山下小溪流水潺潺,

苏轼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在逆境中展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逆境从不气馁,而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遭遇了政治风波、流放和困顿等各种逆境。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逆境。他曾流亡岭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写诗抒发心情,表达自己对逆境的坚强与乐观。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表明他在逆境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被困境所打败。 苏轼对逆境的人生态度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说明他对生命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还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这表明他对逆境的态度是豁达的,他认为人生如梦如幻,逆境只是人生中的一瞬间,应以淡然的心态面对。 苏轼通过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表达,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乐观的榜样。无论是在困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豁达的心态,

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逆境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逆境。正如苏轼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逆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从中寻找到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逆境。无论是工作上的困境、生活中的挫折,还是人际关系的纠纷,我们都应该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逆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转折点,只有坚定信心和积极面对,我们才能真正战胜逆境,迎接更好的未来。 苏轼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找到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向苏轼学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逆境中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白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白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白处的生活态度。关于』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白有一番感触。白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 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

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J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白己的主张。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白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⑴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 〈〈送黄师是赴浙宪》中: 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白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 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苏轼的这类诗中最典型的是〈〈山村》: 卷翁七十白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就,与他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创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 民以食为天,苏轼以食为精神良药。他官宦生涯颠沛流离,屡遭下放,远至海南。 那时去海南几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苏轼愣是拿出大无畏热情,喝椰汁、吃牡蛎,悠哉逍遥,并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苏轼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贬至黄州,没钱吃饭便自耕自足。北宋猪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苏轼愿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诞生了。 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酥等等等,苏轼于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际,陶然创制。 他大胆品尝河豚鱼,“值得一死”淋漓展现心胸豁达。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东坡先生凡事看得开,所以能把各种挫折过得有滋有味。如同他不但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创,将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苏轼豪放,浮名浮利,有则有,无则无,人生开心最重要。他的诗词与他的性子相承,无矫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咸,会一一面对,坦然胜于忐忑。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不易,却值得一生践行。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二】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无毒,属于游蛇科。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只要见过它的人,非死即伤。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就在其《新书》里,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说有一天,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回来后却很郁闷。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常言道,见双头蛇者必死。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便当机立断,将其杀之。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乃积阴德之举,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反而会眷顾他。 孙叔敖这才释然。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献的很多记载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反复复,莫衷一是。但碰见双头蛇,则结论很肯定,绝对是摊上大事了。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他不仅遇见,还灭之,反而一点事都没有,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杀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足可见,上天的确是对他相当垂青。也难怪,小小的一个孩子,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民除害。 贾谊写双头蛇,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举了很多由屌丝变为“大师”的例子,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便是他。当年的海边,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孟子是否有所夸张,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这都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提拔做了国相。君臣相得益彰,千载难逢。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有了他的辅佐,真的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观贾谊,就非常悲催了。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虽然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贾谊也是儒门人士,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必须大彰孔孟之道。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两人的交情也颇深,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一生坎坷,但一直保持着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下面,我们通过他贬谪黄州时写的两首词,来看看他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和丰富感。 一、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赏析《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上阕写途中风雨突然袭来,且来势凶猛,按常理应该赶紧避雨才是,而词人却毫不在意。在暴雨中吟诗徐行,悠闲自在。下阕中既写了雨后的清冷,又写了夕阳的温暖。 此词描写的是词人途中突遇中暴雨,然后雨后天晴的场景和感受,但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自然界风雨的突袭犹如人生中、政治上的突然打击,词人在面对road Grand floor-bi water Villa 16 20 4 3 9 18 road business vocational in the b district-Grand floor 24 18 6 5 10 19 Road North Ding industry xingcheng-

Pro Hong Kong Station 34 22 7 5 11 24 road high railway station-OASIS homes 36 15 12-13 7-8 12 26 road Da Guan Lou 34 13 15 12 13 28-Village Road 自然风雨的悠闲态度,正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平静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始终是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始终保持一颗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人生充满了辩证法,在清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一种希望,是在经历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心灵上的升华。这时的词人一改初到黄州时的那种苦闷,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也显露了词人彻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观. 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既使遇到困境,也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悲剧的人生也许更有价值。况且,人生不会永远处于困境,天会转晴,人生也会转晴。天晴后,回头看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身处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荡荡,自能履险如夷。正如苏轼在《念奴娇送钱穆父》中写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丰富的人生感悟——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road Grand floor-bi water Villa 16 20 4 3 9 18 road business vocational in the b district-Grand floor 24 18 6 5 10 19 Road North Ding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 画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 1. 酷爱自由奔放 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他不拘一格,善于 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2. 忧国忧民之心 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 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他的诗 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 1. 借古讽今 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他通过 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 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 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 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 人生经历: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年轻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在朝廷中,他曾经担任过多个要职,如翰林学士、江宁知府、杭州知州等。然而,由于权贵和奸佞的排挤和陷害,他多次被贬谪,流放到边远的地区。 在流放期间,苏轼经历了艰难困苦,饱受疾病和孤独的折磨。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用他的诗词歌赋,抒发了他对仕途的看法和感受,表现了他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人生转折: 在苏轼被贬为黄州司马时,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 在黄州时期,苏轼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僧人佛印、道士吴复古等。这些朋友对他的精神生活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他坚信人生应该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幸福。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而人生的价值则在于为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在苏轼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倡导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即不被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所打倒,要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的无常和变化,但也表达了面对人生变化的乐观和坚韧。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韧不拔地面对生活;他的人生态度则告诉我们,要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和幸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