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说课稿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将变成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化。教学中应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及变化深刻领会。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自然资源

的属性、特点,因概括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分类方式很多,教材按属性,将其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又按其是否自然再生的性质,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并重点剖析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

况,而是以煤炭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配套地图册中的图形,还可以另外准备一些直观的景观图片和一些实物,如棉花、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以直观醒目的图表展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利于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归纳和理解一些概念及规律。另外教学中还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对搞好本节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钢铁、棉花、岩盐等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

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正确资源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这个地理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就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自然资源与人类之间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板书: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的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推进新课

投影:

棉花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

闪电清洁汽油

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生原始森林、山上的岩石。

师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和。

师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知道,自然资源一定存在于自然界,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资

源;自然资源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就是自然资源的两大属性特点,即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师展示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提问)这些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生它们都有经济价值,都是资源。但钢铁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产

物,钢铁不是自然资源;而岩盐、大理石是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物质,它们才是自然资源。

师干洁空气、大气中的固体物质,雷雨时的闪电等它们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

量,它们是自然资源吗?

生除干洁空气以外,其他的大气中的固体杂质、雷雨中的闪电都是目前无法利用产生经

济价值的物质与能量。所以它们不属于自然资源。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一些过去认为无用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逐步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师回答正确。请举例说明。

生比如铁矿,它不是从人类一开始就属于自然资源的,但是在人类掌握了它的用途和利

用方法后,才称其为自然资源的。

师(激励性评价后,继续引导)那么我们所说的台风、地震、闪电都具有巨大的能量,

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呢?

生不是,它们暂时不能被人类利用,所以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它们就不是自然资源。但

是也许有一天,人类的科技异常发达,掌握了如何把闪电、台风、地震中巨大的能量贮存起来为人类利用,那时它们也就成为自然资源了。

师(评价后指出)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

自然资源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那么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特征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内容,思考回答。

板书:

自然资源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投影:

资料一:据计算,海洋每年把100000多立方千米的淡水送到大陆上,其中约有28000立方千米的水变成洪水流入海洋,能够为人类适当利用的最大限度每年只有14000立方千米,但其中又有5000立方千米流经人口稀少的热带雨林地区,所以世界上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为9000立方千米。

资料二:20世纪初,当地球只有10亿人口时,淡水资源是够用的,而目前全球人口激增到60亿,淡水资源就显得相对匮乏。到2050年,当人口继续膨胀到90亿时,不会“膨胀”的淡水资源就会更加匮乏,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源于对水的争夺。

以上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生(阅读思考,回答)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即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

师:(出示挂图“热带雨林景观示意图”和“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示意图”,提问)这两幅景观

图各表示什么环境?它们各是在什么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什么属性?

生我们学过“陆地自然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典型动、植物和典型土壤,从而形成一定的自然带。这就是说,不同的自然带,它的气候、动植物、土壤也不相同。这说明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仅如此,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上述森林、草原资源不仅能为人

类提供木材、饲草及林副产品,还能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因此,自然资源又具有多用性。

投影:

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

师看以上四幅图,四个小组分别对其中的一幅进行分析讨论:

第一组:我国南北方在地形上有何差别?

第二组:我国南北方在热量上有何差异?

第三组:我国南北方在降水上有何差异?

第四组:我国南北方在矿产资源的分布上有何差异?

生(讨论,回答)

生1我国北方平原多,南方平原少。

生2北方热量少,南方热量多。

生3 北方水分少,南方水分多。

生4北方多煤炭,南方煤少,但多有色金属。

师很好!以上说明了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什么特征?

生(回答)地域性。

师(总结精讲)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在某些

区域之中。在这些区域里,自然资源的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好,易于开发利用。相反,在某些区域中,自然资源的密度小,数量少,质量差。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属性特征,那么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呢?

板书: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师(提问)

1.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各包括哪些自然资源?

2.一块碳、一把草都属于自然资源,两者如何区别?

3.为什么说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非可再生是相对的?

生(合作讨论,总结回答)

问题1:①按照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等;②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问题2:煤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从自然资源的性质来看,煤开采以后,对

短暂的人类社会来说会逐渐减少,不可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土地上的青草年年可以重新生长出来,是可以再生的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问题3: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

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师阅读以下图片资料,你对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有何感想?

投影:

资料1:

资料2:

资料3:

生合作探究,总结回答

师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物资源能够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因此属于可再生资源。生

物资源本身是可再生的,但如果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也就是不可再生的了。

土地资源可以年复一年地耕种,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再生的;但如果利用不当,导致表

土流失殆尽,也就变成不可再生了。

但这种不可再生仍然是从人类历史的尺度来看的,地表的土壤也可以再由成土过程来恢

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又是可再生的。

读水资源的图片,我们感到,水资源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

源的“取之不尽”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人类污染水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水的自我净化速度,水也就成为不可再生的了。

(承转)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

步逐渐扩大的。不同的时期,人们对自然资源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有不同的标准,下面我们将以煤炭的利用为例加以分析。

板书: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师煤炭因其用途广泛,素有“乌金”之称,近一个世纪以来,煤炭作为能源占据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要地位,被人们称之为“煤炭时代”,也曾因被石油、天然气所取代而数量锐减,地位降低,那么在不同时期,煤炭的利用状况如何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不同时期的煤炭利用。

板书:

(一)前煤炭时期

(二)煤炭时期

投影:

“能源结构的转变图

1.18世纪中期以前,为什么被称为“木柴时代”?

2.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能源进入“煤炭时代”有何重要影响?试举例说明。

3.图中所示两种能源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总结回答)

18世纪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少,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低,而木柴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且容易获得,因而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随着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形成,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形成了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区、俄国的顿巴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从图示分析可知,木柴比重不断下降,煤的比重显著上升。

师(激励性评价,后提出问题):煤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否仅有当燃料一项功

能呢?

生结合“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分析回答。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作为燃料,还可气化并获得多种工

业产品。

从煤炭的利用来看,已由原来的单一性采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师(评价后,提问)20世纪中期以来,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下降的原因有哪些?从长远看,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何处发展?

板书:

(三)后煤炭时期

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①煤炭下降的原因:科技进步,由内燃机代替蒸汽机,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

继以石油产品为燃料,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超过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据优势地位,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②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

多样化利用阶段,特别是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潜力广阔。

师(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煤炭作为能源,曾经创造过辉煌,曾有过鼎盛时期之

称的“煤炭时代”,也出现了目前被石油、天然气取代的衰落局面,那么,煤炭的这种命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表现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活动,讨论完成活动第1、2题。

生(思考讨论,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代表分别回答)

活动1:从能源消费结构图可知,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约占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

70%左右,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能源,石油约占能源生产消费量的20%左右,近年来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并有上升趋势,另外还有水电、天然气,也都有明显的增加。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大的原因是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活动2:东部地区电力不足,能源供应紧张,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

转变成经济优势,是值得西部研究的问题。对于四种开发方式,需要具体分析:直接消费煤炭,煤炭价格低廉,经济效益差,并且运往东部地区消费,容易导致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加剧;发展煤气化、液化工业,技术要求高,转化能力有限,需要资金也较多;建坑口电站,出售电力,既缓解了运输成本和对运输的压力,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电力不足,显然比发展高耗能工业要经济得多。

(承转)以上我们以煤炭为例,分析了不同时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自然资源是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板书: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投影: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

阶段

历史时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形成条件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

师 学生回答后,逐一投影显示,形成完整答案。 投影: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阶段 历史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初期与中期

工业化的后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制约

各种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城市 自然条件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 矿产资源富集区,交通便利的地方

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知识技术发达地区 形成条件 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黄河流域等地区 大庆、克拉玛依、攀枝花、金昌等

美国硅谷、日本的筑波、德国的慕尼黑等 投影:

教材P106

活动图(引导学生分析)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如气候、水、土地、生物等)的依赖程度很大;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和能源等对工业生产区位有着较强的影响;在工业化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程度不断拓展和加深,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了解了这些变化,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无疑会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自然资源概述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以煤炭为例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业化阶段 农业化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社会

阶段

历史时期

影响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或工业

城市

形成条件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渤海湾赤潮

探究内容: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若污染物质浓度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

便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9月,渤海湾沿海发生国内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直接损失达1.8亿元;1998年9月份,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到10月10日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1.8%。渤海湾生态环境已成为京津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①什么是赤潮?②赤潮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原因造成渤海湾赤潮发生的面积不断扩大?③应该怎样防治赤潮?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过程、方法:上网查询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探究结果:撰写一篇关于赤潮的小论文,组内交流。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五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五篇)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2了解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片、案例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5通过学习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与否,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人格(绿色人格)”。 【重点、难点】 1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2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教学方法】 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 找朋友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资源海盐 矿产资源蟹 化学资源石油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生物资源

[学习任务一] 1阅读P7页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多种海洋生物资源生长繁殖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2)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海水养殖的品种有哪些? 四精讲点拨 知道我国的四大渔场吗?其中哪个渔场最大? 结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最大。) [过渡]海洋为我们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同时还蕴藏有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B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习任务二] 1阅读P7页两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来&源: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的储量怎样? [过渡]我国有多种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化学资源呢? C化学资源 [学习任务三]: 1阅读P页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 (2)我国海盐的主要产区在哪儿?为什么?著名的盐场有哪些? 五拓展延伸 1海洋里不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而且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海浪、潮汐、风能等。 2(小医生)中国的海洋生病了,同学们能找出问题出现在哪里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开出你的处方,如何保护我们?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海洋资源》说课稿】相关文章: 1.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2.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说课稿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将变成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化。教学中应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及变化深刻领会。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自然资源 的属性、特点,因概括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分类方式很多,教材按属性,将其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又按其是否自然再生的性质,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并重点剖析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 况,而是以煤炭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配套地图册中的图形,还可以另外准备一些直观的景观图片和一些实物,如棉花、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以直观醒目的图表展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利于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归纳和理解一些概念及规律。另外教学中还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对搞好本节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钢铁、棉花、岩盐等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 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球 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 治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这个大家园的基本情况,领悟到人类与地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形成对地球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实现以下目标: 1.知道地球的基本情况,理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3.形成保护地球的意识,感受到与地球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 4.学会爱护、保护地球,自觉行动起来。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2.地球资源的基本情况,认识地球的自然资源,并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3.地球环境的现状,了解地球环境面临的问题,探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地球保护的意义,探讨为什么要保护地球,以及保护地球的具体方法; 5.自我行动,让学生学会自我行动,爱护地球。

2.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地球这个大家园的基本情况,领悟到人类与地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3.让学生了解保护地球的意义以及保护地球的具体方法; 4.让学生学会自我行动,爱护地球。 三、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课堂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 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情况、资源现状、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 2.课堂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思考、探究;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讨、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视频展示法:用视频的形式展示地球环境和资源的现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球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1. 情境呈现 通过引入一些情境,引起学生对主题的思考,营造出学习的氛围,如展示一些地球环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球面临的现状。 2. 讲授地球的基本情况 通过讲授地球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位置、大小、形状、日、月、地球的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说课稿 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课程背景 本课程是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中的一节课,主要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环境影响,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分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问题 3.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你周围有哪些自然资源?请列举出来。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步骤二:自然资源及其分类(10分钟) 在这一部分,我将为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并要求学生简单地描述一下它们的特点。我会将板书用Markdown 格式展示出来,以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 1. 自然资源 •定义:指人类在物质和能源上直接或间接利用的自然界中存在并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或能源。 •分类:常见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2. 水资源 •特点: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冰川等。 •重要性:用途广泛,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发电等。 3. 土地资源 •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包括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重要性: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居住等离不开土地资源。 4. 矿产资源 •特点:矿产资源是人类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重要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建筑、冶金、能源等领域。 5. 能源资源 •特点: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说课稿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说课稿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册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选择水资源为案例,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学生分析: 初中所学过的关于水资源的知识已经淡忘;经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通过自学教材初步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依据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概念、数量、分布、特征;了解水资源对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理解世界性水资源危机和珍惜水资源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学习提纲要求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教材内容;②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③能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水资源的数量、分布以及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水资源危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水资源的特征。(2)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

(3)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实验操作 教具:1000毫升饮料瓶、25毫升量筒一个、吸管一个、10毫升玻璃药瓶一个、背投、电脑、学习提纲 教学过程: 利用学习提纲,运用导学探结练五环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绘制纲要信号,尝试整体建构,当堂巩固训练,提高课堂效率。 导: 设置情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缺水的情景吗?投影片展示:非洲缺水的悲惨景象、我国乡村、城市缺水的景象。 设计意图:引出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欲望。 学、探: 印发学习提纲: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课标]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主学习]阅读P102 一、水资源的组成和特征 1、水资源定义: 2、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讨论:根据以上特点,人类如何开发水资源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水资源与古老文明的诞生 结合历史:世界古老文明国有哪些? 读图分析:P1054—4—4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在地理位上有何特点? 三、水资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阅读P106,你有什么感想? [纲要信号] 1、先进行每节课的八分钟自学。学生带着学习提纲上的任务阅读

八年级地理中国自然资源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中国自然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对初中地理上册进行复习。在初中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只涉及了三节内容;分别是中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节内容。要求教师要根据会考的要求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二)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后安排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1)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2)对学生进行自然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1课时教授本单元的内容,一课时安排练习并讲解练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并且要把这些知识点落实在图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分布图和各类资源统计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说明各类资源的分布和基本特征的技能。如在讲授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向学生展示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这个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具有相似性,就是运用图表来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个一个的给学生讲清楚。教师应该以一种或两种自然资源为例,给学生做一个标准的示范。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学习自然资源的方法,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后面的各类自然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中国的土地资源 1、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先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然后利用图列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我国的分布,从地形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各大地形区的分布,从气候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我国各大气候区的分布。

初中八年级地理上册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名师精编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土地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灵活性大,适应性强,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说课)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国的水资源》,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一、【说教材】《中国的水资源》是对上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接续。广义的水资源是地球上所有的水源,狭义的水资源就是淡水资源,本节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水资源。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两大重点内容,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教材首先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入手,对水资源的分布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地降水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上一章《中国的干湿地区》地图,重点学习干湿地区与降水量的关系。“合理利用水资源”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南水北调与水电站的分布。学生看两幅地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图的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比较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2、阅读教材,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通过南水北调、水电站的分布两幅地图使学生了解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以及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资源分布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分析地图,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家乡的水资源实际状况,进行乡土教育,融合新课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理念;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本节课任务重,两幅地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水资源的分布、南水北调、水电站的分布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三、【说学法指导】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与传统教材结构不同,本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而将与之想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水资源的概念 2,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3,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充分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地理学习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家乡重庆的水资源实际状况,进行乡土教育,融合新课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理念;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体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说课稿 (共3课时)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说课稿 (共3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详细讲解: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 本课主要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资源出发,珍惜地球资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本课主要讲地球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唯一性,懂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 二、学情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

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对于地球的唯一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意义还需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 2.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初步感知地球是目前唯一有生命存在的、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 2.了解地球给予人类很多珍贵的东西,而这些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难点:初步归纳出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对地球产生敬畏和敬爱之情。 五、教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是研究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因此,我将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配合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认 识地球的美丽和重要性。 2.讲授环节:讲解地球的唯一性、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依存 关系,以及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3.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深 入理解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意义。 4.归纳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理由,以及对地球的敬畏和敬爱之情。 5.作业布置环节: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知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地球——我们的家园

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

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章取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因此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必须使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在技术进步下,自然资源范围不断的扩大四个的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 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5、学会应用图、资料等归纳和总结地理事物。 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 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 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 但又是有限的特征; 4、通过学生分析资料、讨论归纳出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化的特征; 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 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实现我将通过地大物博这个词引入我们的新课,并且我将给大家播放一段法国经典的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它介绍了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观看短片。 〔学生讨论〕饮用,消防,洗澡,烹饪,清洁,种植,养鱼,云层保护地球,冰山储存水,调节气候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的很仔细,水的作用还有很多,不仅用于生活,还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资源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54自然资源概况〔电脑打出自然资源概况〕 〔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学生: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第一课时)说课稿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二、认知目标: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 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布等土地问题的了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大意义,必须珍惜并加以合理利用,增强学生的资源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自然资源的相关情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自然资源?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又属于什么资源?它可再生吗? 学生回答。 教师再问: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到底什么是土地?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屏幕展示]65页小诗:土地(齐读) 教师小结。 [屏幕展示] 第二节土地资源 二、课堂活动一:看用途 1.(承转)我们知道,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这正说明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 [屏幕展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思考:上述地理事物是否都属于土地资源?它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屏幕展示]土地资源类型结构图 2.【活学活用】我们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除了这些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外,还有很多难利用的土地。 [屏幕展示]我国难利用的土地图 三、课堂活动二:知土地 3.[承转]看了这些,你知道我们国家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吗? 读图提问:读图“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说出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 害的影响15 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1 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说课稿(共3课时)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 园》说课稿(共3课时) 小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七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本单元主要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珍惜地球资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本课主要讲地球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唯一性,懂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 二、学情分析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成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核以生存的家园。但是对于地球的唯一性认识还不足,对于保护地球的资源意义重大还不能有更淸晰的认识。所以需要借助更加直观、其体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地球对环境 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的了解。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第一篇: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复习课) 主讲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开篇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中国的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和近几年升级考试命题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本章的复习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及划分的依据。 2、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区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以下知识确定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特征,以下知识是学生新课学习的难点,也是这次复 习课的难点: 1、地理区域的类型;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最终让学生学会、会学这一思想,采用三种活动方式: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 “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教师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会读书、会 观察、会分析、会书写、会总结等,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能力、碰撞思维火花、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形式,旨在让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表述、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 “巩固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锻炼学生的书写、应用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各个课时的教学特点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即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 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大的时候,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多次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随机预习并交流。今天我说的第六章《中国

土地资源说课稿

Tired, unwilling to move forward, feeling sad, no love to be foun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土地资源说课稿 土地资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部 说课稿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 说课标要求: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3、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说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全章教材的基础。教材首先引入两个基本概念:区域和区域差异。然后,以中国的区域差异为范例,介绍如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最基本的角度认识区域特征。实际这里更深层的用意在于教会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具体地讲,本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关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2、如何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3、如何认识经济区域差异。在明确区域和区域差异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是以自然区域差异为背景的。所以,在学习第三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忌脱离自然基础谈区域经济差异。 说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区域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容易理解。 再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和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文教区等都是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再结合案例分析,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在知识和技能上更上一层楼。 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 2、说出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知道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4、理解区域差异的内涵,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 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 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说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