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1-06-09T10:42:01.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梅1 李晓明1 王光西2 陈洁1 张跃辉2 [导读]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06年8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和生活约10月。

陈梅1 李晓明1 王光西2 陈洁1 张跃辉2

(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

(2泸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008-02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容易混淆而被误诊。在川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现将川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女,21岁,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东乡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不规则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用药不详),症状反复未缓解。8月前自觉腹围增加,腹胀,双下肢肿胀,未予治疗。2月前因月经停止、左下腹包块肿大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遂于2008年6月10日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2℃,慢性病容,贫血貌。无皮肤瘀斑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丰满,肝肋下2cm,脾Ⅰ线10cm,Ⅱ线12cm,Ⅲ线-2cm。肝浊音界扩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WBC 1.65×109/L,RBC3.35×1012/L,Hb:55.8g/L,Plt:106.0×109/L。免疫学及生化检查:ALT:60.7U/L,AST:99.1U/L,ALB:24.9g/L,GLO:45.1g/L,A/G:0.55,胆碱酯酶:2419U/L。Coom’s直接试验:(+)。Anti-HIV1/2 (-),Anti-HCV(-),Anti-TP2 (-),HBsAg(+)。中上腹部增强CT示:肝脾显著扩大,边缘光滑,肝内胆管及脾静脉无扩张,门静脉无高压,淋巴结无肿大,未见腹水,双肾大小形态正常。

1.2试验检查①骨髓细胞学检查,②DIC全套检查。

1.3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06年8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和生活约10月。

2 结果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分类及形态大小未见特殊改变;红系占43%,以晚红为主,个别细胞胞体偏大;组织细胞占1.5%,未见明显异形性,少数细胞胞浆内可见10-20个不等的杜利氏体,胞浆呈浅蓝色,可见紫红色的核及副基体;全片可见利杜氏体散在分布或成团聚集;骨髓小粒细胞丰富,以造血细胞为主,其间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利杜氏体;浆细胞占2%,分化较成熟,可见双核及Russel小体。DIC检查未见特殊。

经泸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专家对该病人进行病原学鉴定,确认骨髓片中3-5u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虫体为利杜氏体,最后确诊为黑热病。

3 讨论

黑热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虫体进入人体后,除小部分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后,其余大部分杜利氏体通过诱发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吞噬溶酶小泡中以二倍体的形式大量繁殖,当细胞破溃后虫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所吞噬,因而使得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增生,临床上以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髓侵蚀的损害为主。由于本病病程缓慢,潜伏期为9天到10年不等,多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贫血、鼻衄、齿龈出血等,但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停止或月经延长。

本病须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疾病相鉴别:①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减低,血红蛋白下降,两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均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活跃,巨核细胞在正常范围,骨髓小粒细胞丰富而且以造血细胞为主,网织红检查也在正常范围,因此可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虽然患者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粒、红两系降低,骨髓涂片中组织细胞比例异常增加,但未见明显异形性改变,且吞噬型组织细胞内可见有大量虫体,可排除恶性组织细胞病。患者以月经停止,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入院,因对黑热病认识不足,最初诊断为恶性血液病(急性白血病)或恶性组织细胞白血病。但通过对多部位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后,检验医师高度怀疑为“黑热病”,再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详细调查后发现患者有在黑热病流行区域生活史[2]。结合患者病史体征,查阅相关资料后,请相关专家会诊阅片鉴定,最后确诊为黑热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加,黑热病有扩散的趋势,并且使得其传播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于黑热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有新的认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鉴别诊断的关键。对于骨髓涂片检查,尽量要求多部位取材,除了对骨髓内各系细胞的仔细观察外,还应对骨髓小粒进行拉片处理,仔细观察小粒内各个系统细胞的情况,不能因为一个部位或一张骨髓涂片就否定疾病的存在。非流行区的医疗机构在遇到疑似病例的时候应尽量与专门医疗机构联系,以求尽快确诊。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 传染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234.

[2]王兆俊,熊光华,管立人.新中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1(1):51-54.

风玫瑰图

风玫瑰图 中文名称: 风玫瑰图 英文名称: wind rose;wind rose diagram 定义1: 用极坐标表示各方位风向频率或风速大小的图。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 定义2: 用极坐标表示某地某海区某时段内风向、风速分布的统计图。分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两种类型。 应用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信息技术(三级学科) 定义3: 某地区一定时间内的风向、风速及其频率的风况统计图。 应用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工程与渔港(二级学科)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它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摘自“百度百科”

风玫瑰图 释义 在风向玫瑰图中,频率最大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图例 季风的风玫瑰图如图所示。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一,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瑰”。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应用 风玫瑰图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贮罐、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 由于这类贮罐、危险物品仓库、堆场火灾危害性较大,而且建造过程中的投资也比较大,一旦建好就将成为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因此,在审核图纸时,一定要根据风玫瑰选择恰当的位置,避开城市市区和居民生活区及重要的工矿企业,防止遗留先天性的重大火险隐患。一般地讲,易燃、可燃气体、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等应建造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且处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侧风向,并与相邻单位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显而易见,这样布置有两个优点:一是外来的可燃物和火种进入场内或库内的概率较小;二是一旦起火,由于缺少蔓延成灾的客观条件,对四邻的威胁较小,可以避免出现“火烧连营”的现象。 二、对于生产易燃、易爆物品、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汽的工厂,在选址和审核厂区的整体规划时,可以根据风玫瑰图考虑风向对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以及相邻企业的生产和本厂生活区的影响。 风玫瑰图是一个地区,特别是平原地区风的一般情况但由于地形、地物的不同,它对风气候起到直接的影响。由于地形、地面情况往往会引起局部气流的变化,使风向、风速改变,因此在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到地方小气候的变化,在设计中善于利用地形、地势,综合考虑对建筑的布置。风玫瑰图在建审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工业布局时注意风向对工程位置的影响,防止出现重大失误。 地区局部风: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亦会对城市规划布局产生影响。 读图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川南地区1例黑热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表时间:2011-06-09T10:42:01.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陈梅1 李晓明1 王光西2 陈洁1 张跃辉2 [导读]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06年8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和生活约10月。 陈梅1 李晓明1 王光西2 陈洁1 张跃辉2 (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 (2泸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008-02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该病与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容易混淆而被误诊。在川南地区尚没有黑热病确诊病例报道,现将川南地区首例黑热病确诊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女,21岁,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东乡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不规则发热,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用药不详),症状反复未缓解。8月前自觉腹围增加,腹胀,双下肢肿胀,未予治疗。2月前因月经停止、左下腹包块肿大前往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缓解,遂于2008年6月10日入我院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2℃,慢性病容,贫血貌。无皮肤瘀斑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丰满,肝肋下2cm,脾Ⅰ线10cm,Ⅱ线12cm,Ⅲ线-2cm。肝浊音界扩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WBC 1.65×109/L,RBC3.35×1012/L,Hb:55.8g/L,Plt:106.0×109/L。免疫学及生化检查:ALT:60.7U/L,AST:99.1U/L,ALB:24.9g/L,GLO:45.1g/L,A/G:0.55,胆碱酯酶:2419U/L。Coom’s直接试验:(+)。Anti-HIV1/2 (-),Anti-HCV(-),Anti-TP2 (-),HBsAg(+)。中上腹部增强CT示:肝脾显著扩大,边缘光滑,肝内胆管及脾静脉无扩张,门静脉无高压,淋巴结无肿大,未见腹水,双肾大小形态正常。 1.2试验检查①骨髓细胞学检查,②DIC全套检查。 1.3流行病学调查患者2006年8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县(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和生活约10月。 2 结果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分类及形态大小未见特殊改变;红系占43%,以晚红为主,个别细胞胞体偏大;组织细胞占1.5%,未见明显异形性,少数细胞胞浆内可见10-20个不等的杜利氏体,胞浆呈浅蓝色,可见紫红色的核及副基体;全片可见利杜氏体散在分布或成团聚集;骨髓小粒细胞丰富,以造血细胞为主,其间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利杜氏体;浆细胞占2%,分化较成熟,可见双核及Russel小体。DIC检查未见特殊。 经泸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专家对该病人进行病原学鉴定,确认骨髓片中3-5u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虫体为利杜氏体,最后确诊为黑热病。 3 讨论 黑热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虫体进入人体后,除小部分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后,其余大部分杜利氏体通过诱发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吞噬溶酶小泡中以二倍体的形式大量繁殖,当细胞破溃后虫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所吞噬,因而使得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增生,临床上以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髓侵蚀的损害为主。由于本病病程缓慢,潜伏期为9天到10年不等,多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贫血、鼻衄、齿龈出血等,但女性病人可出现月经停止或月经延长。 本病须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疾病相鉴别:①患者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减低,血红蛋白下降,两次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均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系活跃,巨核细胞在正常范围,骨髓小粒细胞丰富而且以造血细胞为主,网织红检查也在正常范围,因此可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虽然患者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粒、红两系降低,骨髓涂片中组织细胞比例异常增加,但未见明显异形性改变,且吞噬型组织细胞内可见有大量虫体,可排除恶性组织细胞病。患者以月经停止,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入院,因对黑热病认识不足,最初诊断为恶性血液病(急性白血病)或恶性组织细胞白血病。但通过对多部位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后,检验医师高度怀疑为“黑热病”,再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详细调查后发现患者有在黑热病流行区域生活史[2]。结合患者病史体征,查阅相关资料后,请相关专家会诊阅片鉴定,最后确诊为黑热病。 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加,黑热病有扩散的趋势,并且使得其传播具有新的流行病学特征,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对于黑热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有新的认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鉴别诊断的关键。对于骨髓涂片检查,尽量要求多部位取材,除了对骨髓内各系细胞的仔细观察外,还应对骨髓小粒进行拉片处理,仔细观察小粒内各个系统细胞的情况,不能因为一个部位或一张骨髓涂片就否定疾病的存在。非流行区的医疗机构在遇到疑似病例的时候应尽量与专门医疗机构联系,以求尽快确诊。 参考文献 [1]彭文伟,李兰娟,乔光彦. 传染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0-234. [2]王兆俊,熊光华,管立人.新中国黑热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1(1):51-54.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现状 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四川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害涉及全省黑热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均为地震重灾区[1]。地震灾后疫区人与动物的生存环境被严重毁坏,媒介白蛉栖息环境的变化,流浪犬的增多,以及灾民的流动和大量援建人员进入疫区,开展灾后修建等,白蛉季节在疫区居留的时间较长,很易引起进入疫区的人群和当地居民感染。地震灾后,疫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灭犬和人群聚集地及周围杀虫剂反复灭蛉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疫区内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仍有感染利什曼原虫而患黑热病的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2]。为了解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趋势以及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对地震灾后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1.1 疫情报告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 1.1.2诊断病例四川省疾控中心接诊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 1.2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体征、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3]进行诊断。 1.3 地震灾后防治对策制订与实施根据全省黑热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地震灾后及时针对疫区状况和重建情况,制定四川省黑热病疫区地震灾后重建防治对策和地震灾后黑热病流行、存在问题与防治建议,供各疫区县参照执行。 1.3.1灭犬地震灾后对疫区曾出现黑热病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提倡3~5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杀灭流浪犬和病犬。 1.3.2灭蛉各疫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地震灾后在发生黑热病的乡镇对人口集中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 1.3.3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 1.3.4犬利什曼病血清学调查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在疫区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家犬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对检出的阳性犬及时捕杀。 1.4资料处理按黑热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所到地震灾区和流行病学史以及各流行县实施防治措施资料等进行统计。 2 结果 2.1流行区基本概况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区地处岷江和嘉陵江的上游,系康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崇山峻岭,河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 海拔由东向西北递次上升,多在1000~4000m之间。春夏季降水量多,气候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趋向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1.3~13.2℃,月平均气温5~9月在

17例黑热病患者护理体会

17例黑热病患者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7-18T09:56:46.2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薛丽容 [导读] 休息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经常通风换气。 薛丽容(绵阳市404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提高黑热病的护理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观察黑热病患者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抢救和治疗及细心、周到全方位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约95.1%的黑热病患者得到了良好救治,挽救了病人生命。结论应对黑热病患者进行正确诊断及精心护理。 【关键词】黑热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70-0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为病源,由白蛉为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1]。利什曼原虫检出是确诊依据,血清免疫学循环抗原或抗体检出有辅助诊断价值[2]。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该病,但最近十年在四川、新疆、甘肃、陕西等省有新的感染者出现。我科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黑热病17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7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10:7,年龄10岁~56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4.1%;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88.2%;16例(94.1%)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1例(5%),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2 治疗与护理 2.1 治疗:一般对症治疗,休息与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多种维生素,严重贫血者给予输血或输注粒细胞、抗感染等;病原治疗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总剂量成人<90~130mg/kg,儿童150~200mg/kg,分6次,每日1次,静脉或肌肉注射。疗效迅速而显著,副作用少。病情重危或有心肝疾患者慎用或改用3周疗法。 2.2 用药前仔细检查药品凡有沉液变质者或过期者不宜使用,抽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掌握剂量,确保用药效果。 2.3 休息发热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整洁,经常通风换气。病人宜穿透气、棉织衣服,避免衣服过厚而阻碍散热,若有寒战应保暖。 2.4 做好解释指导:讲解疾病及药物的相关知识,增加其治疗的信心;指导病人休息、饮食及生活护理;介绍发热的处理和注意事项,如体温计的使用,冰袋冷敷的部位,如何观察体温的变化及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防止冻伤;温水、酒精擦浴温度及方法等。鼓励病人参与自我护理,对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以消除其顾虑。 2.5 口腔护理,发热易并发口腔感染,应指导并协助患者在餐前、餐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漱口。为防止牙龈和口腔黏膜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局部出血,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牙龈渗血时,可用凝血酶或0.1%肾上腺素棉球、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或局部压迫止血,并及时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以免引起口臭而影响患者的食欲[3]。 2.6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让病人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尽量减少家属探视,做好消毒隔离防护工作,防止传染源的传播,切断传染途径,医护人员防止血液污染。 2.7 消毒隔离采取虫媒隔离,即安排患者住有纱窗的单间病房,病室定时开窗通风,地板及床单位每日用0.5%含氯制剂消毒。医务人员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接触患者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消毒。因黑热病偶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染,在执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护理操作时均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2.8 发热护理黑热病由于长期不规则发热,使患者代谢增加,消耗过度,低于机体需要,加重病情,影响治疗,在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发热时间,伴随症状,身心反应等。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药物降温,注意用药后的反应:①每4 h 测体温1次,同时密切观察其它生命体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②体温超39.5~℃时,用冰袋冷敷头部,行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黑热病患者不宜酒精擦浴,防止出血发生,加重病情;③补充营养和水分,应供给高热量、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④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并更换干净衣服以预防感冒。 2.9 给药护理锑剂毒性小,疗效高,对局部组织刺激性小,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发热、咳嗽、恶心、腹痛、腹泻、鼻衄、脾区疼痛、腿痛等不良反应。如反应轻微,可继续治疗,如反应较重则应暂停注射,待反应消失后再行治疗。静脉推注药物宜缓慢,并防止药液外漏。患者应静卧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减轻心脏负担,经病原治疗病情改善明显者,仍需强调静卧休息至少半个月,1年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复发。 2.10 饮食与营养:本病为进行性消耗疾病,久病者消瘦、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营养不良,表现相当显著,应给予热量高、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凡是能经口或经管营养的,首选胃肠内营养支持。不适宜肠内营养或肠道内营养补给不足,应给予静脉营养,但要注意有感染的风险。 3 结果 其中16例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象回复正常;1例确诊黑热病后,锑剂治疗时因感染并发DIC死亡。 4 体会 黑热病预后严重,病死率高。其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临床上发现有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此病,以获得早期诊断、治疗,并积极做好防病工作。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达95%,早期发现采用特效治疗后病死率可下降至1%左右,治愈后自愈(极少数)后有持久的免疫力。黑热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可累及多个系统,并可继发多种感染。本组患者均以发热起病,病初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后期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异常。治疗不规范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本组

12例婴幼儿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循证护理

12例婴幼儿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循证护理 发表时间:2018-08-24T15:33:50.3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第13期作者:孙宥涵付仲霞刘晶乔丽娟谢佳瑜 [导读] 探讨婴幼儿黑热病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护理方法,为以后护理此类病历患儿提供有力依据。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综合内科 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黑热病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护理方法,为以后护理此类病历患儿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按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儿在预防出血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提高活动耐力、消毒隔离、药物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我科室收治的12例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2例患儿症状加重转PICU,最后因并发症死亡,其余10例患儿杜氏利曼原虫均阴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症状缓解,出院定期随访。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进行科学的护理,是保证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成功和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婴幼儿;黑热病;噬血细胞综合征;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明确、明智地对临床上提出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护理支持,按照护理程序采取护理措施解决出现的护理问题的护理模式[1]。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HLH病因复杂,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引起,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3]。我科室收治12例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运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对该病例进行护理,现将护理干预方式及循证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的12例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8月~5.6岁,平均(2 ± 0.8)岁;黑热病rk39层析实验阳性,确诊为黑热病;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12例患儿均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依据。整个研究过程研究治疗随访过程及相应护理对策,整个护理过程运用询证护理的干预方式进行护理,分享黑热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护理经验。本组研究中的患儿有以下临床特征: 1.2 治疗效果 12例患儿,其中2例因为病情较重且有并发症,按照上级医师指示转至PICU继续治疗,其余10例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原发病黑热病,病辅助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配合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且随访患儿无不良反应,现一般状况良好。 1.3 方法 研究组接受循证护理干预,总结护理经验,具体循证方法如下: ①首先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由科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及主管医师共同组成;②由责任组长提出问题,包括预防出血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消毒隔离、药物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进行前期讨论[4]。③将问题归纳整理后,整合相关关键词;④汇总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护理对策,制定针对个性护理干预方案,逐一完成护理干预方案。⑤在患儿出院后,对循证护理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5],进一步改进护理干预方案,制定循证护理措施。 2 循证护理干预及护理对策 2.1 预防出血的护理 黑热病患儿常常伴有两系或者三系减少的症状,会使得患儿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能异常,肝脾肿大明显。因此护向患儿家属做好健康宣教护理,告知血小板减少的相关知识。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及意识变化,同时加强输血护理。 2.2 发热护理 黑热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发热为其主要症状,使患儿代谢增加,消耗过度,低于机体需要,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护理干预对策:监测患儿体温变化,;给予人免疫球蛋白输注,增强抵抗力;同时要防止发生高热惊厥;严格控制陪客及探视人员,指导家属进行手卫生。 2.3 口腔护理 黑热病患儿由于长时间的发热会使得口腔内易发生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护理干预对策:观察患儿住院期间有无牙龈出血及牙垢、有无口臭,有无口腔黏膜破溃,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习惯,;补充多种维生素[5]。 2.4消毒隔离 黑热病是一种地方性的传染病,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干预对策:1、环境:对患儿采取虫媒隔离,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房间两次,定时开窗通风,床单位及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以降低感染率。2、医护人员方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执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护理操作时戴手套进行自我保护 2.5 药物治疗的护理 黑热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葡萄糖酸锑剂,对锑剂无效或者禁忌这可选择戊烷脒、两性霉素B;但是锑剂易得且具有较小毒性,为首选。护理干预对策: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现象,会减少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则需立即停止用药,否则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脏、肝脏等脏器。对患者用药后反应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2.6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儿家属对此疾病没有足够了解黑热病,从而,易导致患儿及其家属恐惧黑热病。护理干预对策:向患儿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向家属讲解相关治疗的方法及目的,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对于疾病的治愈充满信心。 3 讨论 循证护理的护理理念是运用最科学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实施护理。我科室将这12例病历总结分析,运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将最优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将患儿在预防出血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提高活动耐力、消毒隔离、药物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应

风频玫瑰图--(常年)主导风向

风频图--风频玫瑰图 风频:某一风向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 风频玫瑰图是一个地区多年的风向频率的统计图。 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图二)”。 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画图所用的资料可以是一月内的或一年内的,但通常采用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统计资料,风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风玫瑰图在气象统计、城市规划、工业布局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风玫瑰图风向玫瑰图又称风频图,最常见的风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8条或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不同的方向(图一),在各方向线上按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截取相应的长度,将相邻方向线上的截点用直线联结的闭合折线图形(如图四-1)。在图四-1中该地区

最大风频的风向为北风,约为20%(每一间隔代表风向频率5%);中心圆圈内的数字代表静风的频率。 有些风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风玫瑰图还有其他形式,如图四-2~5,其中图四-3为风频风速玫瑰图,每一方向上既反映风频大小(线段的长度),又反映这一方向上的平均风速(线段末段的风羽多少);图四-4~5为无量化的风玫瑰简易图,线段的长度表示风频的相对大小。图四 当然,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折线范围表示不同季节的风频。 实例判读:图三中甲,①>②,①为主导风向,②为最小风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较大,为当地主导风向,如其主导方向相反,则为季风风向,如图三中乙图,其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读取方法:

理解了风玫瑰图的画法和类型,读取就不应该是个难事了。中学地理中最常见的是类似上面的图4,但没有表示风向的线,只有方向标和折线围出的闭合范围,那么在读取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方向标又是一个数据坐标,中心为0,看某个方向的风频时,只要从坐标中心向该风向引出一条线,然后看在折线范围中的长度就可以了

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

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 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热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黑热病 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黑热病kala-azar 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黑热病的病原体有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两种。 2.2 无鞭毛体amastigote和前鞭毛体promastigote 利什曼原虫在其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一是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内无运动能力的无鞭毛体,虫体呈卵圆形,鞭毛不伸出体外。另一为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或在培养基内生长的有运动能力的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常呈梭形,较无鞭毛体大,鞭毛自虫体前端伸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黑热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曾在5~9月白蛉成虫活动季节内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 3.2 临床表现 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轻度或中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 3.3 实验室检测 3.3.1 免疫学检测 下列任何一种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见附录B)。3.3.1.1 直接凝集试验(DAT)。 3.3.1.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3.3.1.3 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ICT)。 3.3.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3.2 病原学检查(见附录C) 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入三恩氏(NN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5 诊断标准

利什曼病(黑热病)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它的病原体是几种趋内脏的(viscerotropic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原虫主要寄生于病人体内的巨噬细胞里,由双翅目昆虫白蛉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把黑热病列为再度回升的一种寄生虫病。回升的原因大致有3 条:①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增加,特别是艾滋病(AIDS)在全球的流行;②开发荒漠或森林,使人类移居入黑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导致原来仅在动物间流行的内脏利什曼病由野栖白蛉传播给人,成为人类的疾病;③一些有黑热病流行的国家因战乱频繁而发生人口的大范围流动,促使疫区扩大,病人增多。 中国已在50年代末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但事实上,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黑热病从来没有消失过,90年代在上述6省、自治区内,每年仍有新感染者200-300 例,在甘肃和四川两省还出现了新的黑热病疫区.。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黑热病疫区经商或打工获得感染回归故里后发病的例子亦并不罕见,以致造成误诊误治而死亡。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旧大陆黑热病的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和婴儿利什曼原虫,在新大陆是恰氏利什曼原虫。这3种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虽无差别,但根据原虫的基因型以及同工酶图谱分析,可把杜氏利什曼和婴儿利什曼区别开来,恰氏利什曼的酶谱则和婴儿利什曼相似。在流行病学上,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主要发生在较大的儿童和青壮年中,而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恰氏利什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患者均主要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婴儿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应同属一种。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杜氏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和恰氏利什曼可以视为不同的种,并将三者组合为杜氏利什曼复合体(L.donovani complexes)。 利什曼原虫是二态性原生动物,传播过程中需要两种不同的宿主相互交替。在白蛉体内,原虫的形态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在人、犬科动物或啮齿动物内则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当媒介白蛉刺叮病人,病狗等宿主时,血液或皮肤内的无鞭毛体被吸入白蛉的胃内,变为前鞭毛体,在白蛉胃内分裂繁殖,至吸血后6-7天,前鞭毛体即可抵达蛉的咽或喙部,该时白蛉胃血已消化完毕,感染白蛉如再次吸血,前鞭毛体即侵入人或狗等宿主体内。白蛉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也能增大前鞭毛体对宿主的感染性。 侵入人或动物宿主体内的前鞭毛体,一部分可被血清中的补体溶解或被多核白细胞吞噬消灭,一部分被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前鞭毛体侵入巨噬细胞内变成无鞭毛体的过程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虫体被吸附在巨噬细胞的表面后,可诱发细胞形成伪足,把前鞭毛体摄入胞质内,之后鞭毛消失,变成无鞭毛体,巨噬细胞伪足的胞膜包裹原虫后形成带虫空泡,与溶酶体融合并使虫体处在溶酶体的包围之中,但虫体上的脂磷酸聚糖能使利什曼原虫逃避细胞水解酶作用而在细胞内增殖。 含虫的巨噬细胞可藉淋巴或血流到达人体的任何部位,但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的巨噬细胞中最易繁殖,由于虫数大量增加,直到巨噬细胞容纳不下而告破裂,散出的无鞭毛体又侵入其它巨噬细胞,继续进行繁殖,如此反复不已,引

风玫瑰图的解释

风玫瑰图的解释 化工工厂的选地址经常用到风玫瑰图的,这里简要转贴个文章,大家来认识下这个东西,尤其是做设计的时候很实用的。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一,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瑰”。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 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风玫瑰图分为风向玫瑰图(图一)和风速玫瑰图(图二)两种,一般多用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表示风向和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其为当地最小风频,如图三中甲,①>②,①为主导风向,②为最小风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较大,为当地主导风向,如其主导方向相反,则为季风风向,如图三中乙图,其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建筑物的位置朝向和当地主导风向有密切关系。如把清洁的建筑物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把污染建筑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方向;污染大气的建筑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免受污染建筑散发的有害物的影响。 风玫瑰图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贮罐、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 房及生活区的位置。 由于这类贮罐、危险物品仓库、堆场火灾危害性较大,而且建造过程中的投资也比较大,一旦建好就将成为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因此,在审核图纸时,一定要根据风玫瑰选择恰当的位置,避开城市市区和居民生活区及重要的工矿企业,防止遗留先天性的重大火险隐患。一般地讲,易燃、可燃气体、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等应建造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且处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侧风向,并与相邻单位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显而易见,这样布置有两个优点:一是外来的可燃物和火种进入场内或库内的概率较小;二是一旦起火,由于缺少蔓延成灾的客观条件,对四邻的威胁较小,可以避免出现“火烧连营”的现象。 二、对于生产易燃、易爆物品、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工厂,在选址和审核厂区的整体规划时,可以根据风玫瑰图考虑风向对生产装置、工艺流程以及相邻企业的生产和本厂生活区的影响。

黑热病流行资料

黑热病流行资料 【流行趋势】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外,也可在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本病分布很广,亚、欧、非、拉美等洲均有本病流行。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在我国,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中,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1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主要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地每年有病例发生,病人集中于陇南和川北。在我乡于2004年爆发流行黑热病,2005年、2006年均有黑热病发生,今年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未有病例发生。 在我国过去曾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根据传染来源的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亚细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又广,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因此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在国内都能见到。它们在流行历史,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流行病学上也各有其特点。在新疆属于自然自然疫源型。 【临床表现】细胞增生是脾、肝、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其中脾肿大最为常见,出现率在95%以上。后期则因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患者血浆内清蛋白量减少球蛋白量增加,出现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中IgG滴度升高。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此外,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皮肤型黑热病:皮肤损害与内脏同时并发者,占58.0%;一部分病人(32.3%)发生在内脏病消失多年之后;还有少数(9.7%)既无内脏感染,又无黑热病病史的原发病人。皮肤损伤除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淋巴结型黑热病:此型患者的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位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可在类上皮细胞内查见无鞭毛体。 【预防】治疗病人、控制病犬对病犬进行捕杀。但对丘陵山区犬类的管理确有一定困难,需寻找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在夏天来临时灭蚊、防蚊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杀灭蚊虫。或采取防蚊、驱蚊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蚊虫的叮刺。 【治愈标准】经彻底治疗后,3~6个月内未出现全身症状和体征时,可确认为治愈。 【预后】 患者经特效药物治疗后,痊愈率较高,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可获得终生免疫。

教你看风玫瑰图.2011.1108

■ 深圳地区的主导风向 建筑朝向在考虑日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主导风向。风是构成气候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气流 流动形成的。 在深圳这个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筑物朝 向应该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 的“穿堂 风”。 通常人们乐意接受夏季的风习习吹来,加强热传导和对流,使人体散热增快;潮湿的地区则 希望风能带走讨厌的湿气。 根据深圳市风向频率统计(即风向玫瑰图),主导风向是偏东风和东北风。 在实际观察中,深圳夏季的东向风,大于其他方向的自然风,可以验证深圳的风玫瑰图。 下图: 揭示深圳主导风向的深圳“风玫瑰图”。

教大家风玫瑰图怎么看? 做规划或者工厂总图的设计工程师都应该了解风玫瑰的,对于外行的,或者刚入行的工程师来说,可能就有点陌生了! 首先得解释下,什么叫风玫瑰?概念一定先要搞清楚! 概念:“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瑰”。 风玫瑰图一般在总平面图上表示出来,是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基本条件之一。在进行总平面布局设计等工作时,可以根据风玫瑰图判断常年主要风向作为依据。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就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贮罐、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从风向玫瑰图既可以看到地区内建筑物朝向,又可知道本地段内的常年风向频率大小。 风玫瑰体现了第一个指标:风向 风向里面含有夏季主导方向和冬季主导方向,所以有的风玫瑰图中有两道线。 风玫瑰体现了第二个指标:频率 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实线表示冬季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离十字架中心越远说明该方向的风频率最高,例如上海东南风的频率相对就高,在风玫瑰图里就表现东南方向离中心的距离相对较远。

风玫瑰图识图

风玫瑰图识图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如图一,由于该图的形状形似玫瑰花朵,故名“风玫瑰”。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 风玫瑰图分为风向玫瑰图(图一)和风速玫瑰图(图二)两种,一般多用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表示风向和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从外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绘成一个形式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其为当地主导风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其为当地最小风频,如图三中甲,①>②,①为主导风向,②为最小风频;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较大,为当地主导风向,如其主导方向相反,则为季风风向,如图三中乙图,其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方向。 建筑物的位置朝向和当地主导风向有密切关系。如把清洁的建筑物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把污染建筑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方向;污染大气的建筑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免受污染建筑散发的有害物的影响。 风玫瑰图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一般由当地气象部门提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根据风玫瑰图正确确定大型易燃、可燃气体和液体贮罐、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大型可燃物品仓库以及散发可燃气体、液体蒸气的甲类生产厂房或甲类物品库房及生活区的位置。由于这类贮罐、危险物品仓库、堆场火灾危害性较大,而且建造过程中的投资也比较大,一旦建好就将成为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因此,在审核图纸时,一定要根据风玫瑰选择恰当的位置,避开城市市区和居民生活区及重要的工矿企业,防止遗留先天性的重大火险隐患。一般地讲,易燃、可燃气体、液体贮罐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等应建造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且处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侧风向,并与相邻单位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显而易

黑热病

黑热病 ……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肿、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 [病原学]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锥虫科利什曼原虫属、 细胞内寄生的鞭毛虫。与人体致病有关的四种利什曼原虫属在形态上无差异而在致病性与免疫学特性上有差异,热带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原虫病(即“东方疖”);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鼻咽粘膜利什曼原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网状—内皮系统,引起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分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前者见于白蛉消化道,在22~25℃培养基中,呈纺锤形,前端有一游离鞭毛, 其长度与体长相仿,约11×16μm。利杜体见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在37℃组织培养中,呈卵园形,大小约4.4×2.8μm。 当雌性白蛉叮咬受染动物和患者时,将血中利杜体吸入白蛉胃中,2~3日后发育为成熟前鞭毛体,并行迅速二分法分裂繁殖,1周后前鞭毛体大量聚集于白蛉口腔及口器,当其叮咬人或动物时前鞭毛体即侵入体内,鞭毛脱落成为无鞭毛体(利杜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与病犬为主要传染源。皖北和豫东以北平原地区以患者为主;西北高原山区以病犬为主。 (二)传播途径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胎盘或输血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健康人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免疫性。 (四)流行特点本病分布较广,中国、印度、孟加拉、西亚、地中海地区、东非及拉丁美洲有发现。我国流行于长江以北17个省市自治区。因起病缓慢,发病无明显季节性。10岁以内儿童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农村较城市多发。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当受染白蛉叮咬人时,将前鞭毛体注入皮下组织,少部分被中性粒细胞坡坏,大部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并在其中繁殖、增生,随血流至全身,破坏巨噬细胞,又被其它单核一巨噬细胞所吞噬,如此反复,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的损害为主。细胞增生和继发的阻塞性充血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基本原因。由于脾功能亢进及细胞毒性变态反应所致免疫性溶血,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显著降低;患者易发生鼻衄、齿龈出血。由于粒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所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继发感染。因网状内皮系统不断增生,浆细胞大量增加,所致血浆球蛋白增高,加之肝脏受损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