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定义和运算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

教学重点: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原理,缩小比例和放大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深化学生的图形认知。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白板,彩笔,习题集。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让学生看这张图片,让学生必须放大如何操作,学生会吗?

Step 2.整体模拟

先用PPT展示一个12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学生,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个正方形放大到原来的两倍,然后再好好休息,当学生看完这个图片,问问学生,这个正方形变大了,为什么?

Step 3. 规律介绍

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发现规律:放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的内容——放大和缩小。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放大和缩

小的效果。

Step 4. 教学练习

在板上画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想象这个图形是一个小岛,我们

还想了解它的全貌,需要把这个小岛放大。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说说他们如何才能把这个小岛放大?

Step 5. 讲解技巧掌握

引导学生通过增加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来扩大整个图形的面积。告诉学生不一定要将长度都加倍,也可以按比例放大,就得到了以

下的概念公式:放大图形的长度,面积就要放大两倍,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放大比例,也叫扩大比例。

Step 6. 计算练习

然后出示一道5cm x 5cm的正方形,告诉学生我们要把这个正

方形放大到原来的三倍,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下结果是多少。然后由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Step 7. 反馈总结

通过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发现放大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有一

种方法是最简便的,就是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然后把原来的图

形的每一个角和每一条边都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缩小比例和扩大比例。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

1.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放大,扩大、缩小等术语。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放大和缩小的原理。

3.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具体方法。

4.让学生反思整个过程,深化认识。

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定义和运算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练习。 教学重点: 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原理,缩小比例和放大比例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深化学生的图形认知。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白板,彩笔,习题集。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让学生看这张图片,让学生必须放大如何操作,学生会吗? Step 2.整体模拟 先用PPT展示一个12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学生,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个正方形放大到原来的两倍,然后再好好休息,当学生看完这个图片,问问学生,这个正方形变大了,为什么? Step 3. 规律介绍 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发现规律:放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的内容——放大和缩小。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感受放大和缩 小的效果。

Step 4. 教学练习 在板上画出一个图形。让学生想象这个图形是一个小岛,我们 还想了解它的全貌,需要把这个小岛放大。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说说他们如何才能把这个小岛放大? Step 5. 讲解技巧掌握 引导学生通过增加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来扩大整个图形的面积。告诉学生不一定要将长度都加倍,也可以按比例放大,就得到了以 下的概念公式:放大图形的长度,面积就要放大两倍,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放大比例,也叫扩大比例。 Step 6. 计算练习 然后出示一道5cm x 5cm的正方形,告诉学生我们要把这个正 方形放大到原来的三倍,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下结果是多少。然后由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Step 7. 反馈总结 通过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发现放大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有一 种方法是最简便的,就是确定放大或缩小的比例,然后把原来的图 形的每一个角和每一条边都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缩小比例和扩大比例。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点: 1.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放大,扩大、缩小等术语。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放大和缩小的原理。 3.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具体方法。 4.让学生反思整个过程,深化认识。 小结: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掌握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了解图形的相似性,并初步体会相似图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给定的比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利用方格纸绘制简单的图形。他们对比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图形的相似性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操作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使用一张放大或缩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图形? 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图形,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解释比的含义。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展开讲解: 教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展示一个图形),我们称它为原图形。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放大;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小一些,我们称之为缩小。那么,放大和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什么比来操作呢?

6年级数 学北师 大版下册教案第2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材简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是建立在六上学生对比的意义和性质学习基础之上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应边的同步变化,其特点是放大前后形状不变,大小发生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对应边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法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能看出来是谁吗? 1、(出示图片1)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三次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图片: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4:把图1按一定的比放大 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和图1相比,图2、3、4能够看的清楚,为什么啊?和图1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生:因为后面三张图片放大了。 师:是啊!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把物体放大,有的时候也需要把物体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1.研究图形放大的含义:将图1和图4保留其形于屏幕上 (1)现在我们将老师的长方形图片请进方格子当中,你能快速的完成表格吗?并讨论从表格中你有什么发现? (2)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 生1:放大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 生2: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宽和原来宽的比是2:1 生3: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师:2:1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在这里介绍对应边的概念,也可以请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现图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板书)师: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2指放大后图形,1指原来的图形) (3)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问: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学情分析 (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4.教学目标

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难点:能在书中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6.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特别是使用电子白板操作,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增强了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7.媒体资源: 白板课件 8、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2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案

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单元第二单元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学习目标1.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掌握放大与缩小过程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将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能正确将图形放大与缩小。 难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丶出示一幅很小的中国地图,你有什么方法能看清楚图上的地名?从而引出新课题。 2、谈话:今天天我们就来研究把图形放大和缩小。可将地图按一 定比例放大。 问题的提出引 发了学生的思 考,激发了学生 的探究意念。 讲授新课(1)放大。你能为“巨人”设一间教室吗?与同伴交流合作,并在下图中画一画。 比是4:1,“巨人”教室的长宽高同时放大4倍,注 意图形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2)缩小。按1:4的比缩小“巨人”的三角尺,请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 同样的,注意图形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 等。 (3)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特点?想一想(1)“巨人” 教室的长宽同 时放大4倍, 也就是长占 20格,宽占12 格。 (2)“巨人” 的三角尺的边 同时缩小 4 1 , 即两条直角边 占2格。 (3)放大或缩 小后,图形的 大小发生了变 化,大形状不 变。 “巨人”的例子 很好地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活 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形象生动地 让学生理解了图 形放大与缩小的 含义;通过话出 的新图形与原图 的对比,令学生 更好地掌握图形 放大与缩小的特 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 (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能够通过图形的变化、平移和旋转找到相似图形; 3.学会利用相似图形的特点,求两个相似图形之间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 4.学会应用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相似图形的特点; 2.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本节课内容:放大和缩小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特点,并学会求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 2. 提出问题 •首先,老师让学生观察放大缩小的几个图形,然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3.如果两个图形相似,它们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有什么关系? 3. 讲解相似图形 •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两个图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讲解相似图形的物理意义:相似图形相当于原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4. 求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 •通过投影仪展示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相似图形的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相似图形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掌握。 5. 应用 •提供生活实际问题,如求塔的高度、树的高度、楼房的高度等,带领学生运用相似图形的特点解决问题。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次讲解,并让学生进行总结。 四、课后作业 1.课外找一下与相似图形相关的物体,写出它们的相似规律。 2.完成教师布置的题目,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投影仪展示图形、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相似图形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边长比例和面积比例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对相似图形的知识点更加深入了解。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难点:对复杂的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3. 教学任务 1.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4.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展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 5. 教学用具 1.教师PPT; 2.数学教材; 3.练习册。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如缩影、显微镜等),引导学生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 规律讲解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纸板上画的图形进行手动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让学生感性的理解规律。 4. 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原理。 5. 总结和拓展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并拓展先进学习内容,如给学生看科幻电影,让学生想象科技可能带来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 三、教学反思 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较容易,但在操作上仍存在难点,特别是对复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更加熟练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方法和原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讲解和引导,通过示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操作。同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的引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领域。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北师大版 )

小学六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案 年级六学科数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时 1 备课人学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情分析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 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 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 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前几天拍摄 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同桌讨论 为学习新知 做好铺垫。

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 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1、“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 是4:1。 该如何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呢?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4:1,宽的比也是4: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4:1的比放大。(板书:按4:1的比 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小组合作学习 在观察、比 较、思考和 交流活动 中,感受图 形放大与缩 小,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 念。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 小》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材第24_25页)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件、作业纸、直尺、透明方格纸。 师: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缩小后的图片)能看清吗? 生:太小了看不清。 师:怎么办呢?(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了? 生:照片被放大了。 师:其实在生活中由于很多物体太小,我们要看清楚需要把它们放大。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照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生:把照片缩小。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示教材第24页第1个问题) 师:仔细观察,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方形的长是6个方格,宽是3个方格。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要求什么? 生:按4∶1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师:题中的4∶1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4倍。

生2:比例尺的前项是图上距离,我认为4∶1表示把长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 ……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那请大家再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倍,原来的长是6格,放大4倍后应该画24格;原来的宽是3格,放大4倍后应该画12格。 …… 师:好,请大家按4∶1的比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 学生交流、画图,教师巡视。 生:先在方格纸上画出一组邻边,再根据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画出另一组邻边,就画出了放大后的长方形。 师:如果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占6格、3格),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生:有! 师:那你们还是按4∶1画,可以吗? 学生交流、画图,教师巡视。 师:说一下,你是怎样画的? 生: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是6格,放大4倍后是24格;另一条直角边是3格,放大4倍后是12格。先画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再画斜边,就画好了放大4倍后的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按4∶1的比把图形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得到放大后的图形。下面请大家再认真观察一下放大前后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 师:说得不错!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大小变化了,形状不变。 师:把一个图形放大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图形的缩小。(出示教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能够根据比例进行计算。 2.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相应的图形。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能够根据比例进行计算。 2.学生通过绘制图形,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黑板、粉笔。 3.彩色笔、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方格,并让学生计算出其面积。然后再画一个比原来的大两倍的方格,让学生计算其面积。问学生这两个方格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前一个方格是后一个方格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放大和缩小的比例。 二、知识点讲解 1.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说明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用图形进行说明。 2.放大和缩小的比例

介绍放大和缩小的比例的计算方法,如:放大比例 = 放大后的长度 / 原来的长度,缩小比例 = 原来的长度 / 缩小后的长度等。 3.绘制图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绘制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计算。 三、练习 1.计算问题 例1:一个球的直径为10cm,现在放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现在的直径是多少? 例2:原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cm,现在将它缩小成原来的3/5,那么现在的边长是多少? 2.绘制图形 例3:将一个矩形的长度扩大两倍,宽度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求图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四、总结 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3.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写一篇有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文章。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单元第4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导入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教学中,结合教材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3.通过具体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明确“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对应线段的比要相等”才能画得与原图相像。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纸卡 学具准备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体验,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学生看不清) 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调大。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 (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 预设 生1:用放大镜看书会用到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会用到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会用到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研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探究新知 1.图形放大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4页情境图一,引导学生观察。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应该如何设计? 学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班教室的高是3米,“巨人”教室的高是它的4倍,应该是12米。 生2:“巨人”用的课桌长与我们用的课桌长的比是4∶1。我们用的课桌长是1米,宽是0.6米,那么“巨人”用的课桌长应该是4米,宽应该是2.4米。 (2)课件出示教材24页情境图二。 如果上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 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们来做一个互动魔术。拿出笔和本子,写出一个两位数,+5,×2, -4, ÷2, -原数,不要说出你的答案,让老师猜猜,好吗?你们的答案是3,对吗?有些同学认为好不可思议,这就是数学的神奇魅力.想知道奥秘的同学下课来找我,好吗? 数学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候需要把物体缩小,请看大屏.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24页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说说题中要求的按“4∶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按4∶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2) 学生尝试着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 画直角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再连成封闭图形就可以了)画完后通过量一量的方式,发现放大后的斜边的长度也是原来的2倍。 (4) 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

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出示第二问题。 (1)如果把三角形按1∶3缩小,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的出: A、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B、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一。 (2)学生独立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投影展示。 3、归纳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4、进入智慧城堡,进行一系列练习. 5.小小设计师:自己画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或者放大,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25练一练 四、总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教学设计(优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材第24~25页)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件、作业纸、直尺、透明方格纸。 师: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缩小后的图片)能看清吗? 生:太小了看不清。 师:怎么办呢?(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了? 生:照片被放大了。 师:其实在生活中由于很多物体太小,我们要看清楚需要把它们放大。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照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生:把照片缩小。 师:真不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出示教材第24页第1个问题) 师:仔细观察,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方形的长是6个方格,宽是3个方格。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要求什么? 生:按4∶1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师:题中的4∶1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4倍。 生2:比例尺的前项是图上距离,我认为4∶1表示把长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4倍。 ……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那请大家再想一想,应该怎样来画呢?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倍,原来的长是6格,放大4倍后应该画24格;原来的宽是3格,放大4倍后应该画12格。 …… 师:好,请大家按4∶1的比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 学生交流、画图,教师巡视。 生:先在方格纸上画出一组邻边,再根据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点画出另一组邻边,就画出了放大后的长方形。 师:如果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占6格、3格),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教科书第十二册P38、39页“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问:“你有什么想法?”“怎么办?” 提问:“这下怎样?”“怎么办?” 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生:不是。 师:这样呢?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 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 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出示图:提问:现在老师把左图放大就得到了右图,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每生准备一支深颜色的水彩笔,课件、图片、word操作文档、课堂作图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老师带了一张很珍贵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 出示图片一:因为图片很小,学生无法看清。 问:看到什么?提问:怎么样才能看清楚些呢?(生答“放大”) 2、初步感知“形状不变”。 出示图片二:问:看清了吗?有什么不对?(大小变了,形状也跟着变了) 出示图片三:问:这样放大呢?(形状还是变了。) 3、明确探究基础:形状不变、大小变化。 出示图片三:按比放大的图片 问:现在感觉怎么样?为什么?(大小变了,但形状不变。) 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揭示课题 4、联系生活 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例子吗?看看这些图片是什么现象? (用放大镜看书、实物投影仪、绘制图纸等) 过渡语:看来,图形放大与缩小现象在生活中还真的是处处可见。 二、自主探究――图形按比放大。 1、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图形按比放大”。

师:我们先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出示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图。) 师:为了便于大家集中注意力研究图形放大的规律,我将这两张照片画面隐去。现在是两个……?(长方形) 问:研究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长和宽的数据,8cm、5cm 和16cm、10cm。) 问:观察图形与数据,思考: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放大前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先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回答预设:(1)关于“2倍”。 学生回答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放大前长方形长的2倍”,教师应及时引导:像这样“2倍”的关系还有吗?(放大后的宽是放大前的宽的2倍)将两句话整合说完整。 (2)关于“2:1”。 也可以说“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是2:1,放大后与放大前宽的比也是2:1”。 追问:都是“2:1”说明什么呢?(说明图形的形状不变。) 讲解:在数学中,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放大前的长称为一组“对应边”。板书对应边追问:这里“对应边”是指谁和谁?还有对应边吗?那么,这两句话合并起来怎么说?(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长的比是2:1) (3)将“2:1”与“比值2”联系。 提问:2:1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比值等于2”表示什么意思?(放大2倍) 在前两者回答基础上揭示完整的表述语句:“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研究“放大的比”的特征。 (1)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这里的3:1表示什么?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一些“表示图形放大”的比吗? (3)这些比有什么特点?(比的前项比后项大,比值大于1。) (4)小结:像这些前项比后项大,比值大于1的比,都表示图形的放大。 3.应用“图形的放大”的知识进行操作 @下面我们动手来操作画一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1)课件呈现,学生读题、审题。 (2)在书上独立完成操作,并在组内交流。 师:这部分知识,老师想留给同学们自己独立研究,你们有胆量挑战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