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专题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专题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专题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专题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专题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专题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

四、辅助教学情况: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向,是走向法治的社会。作为未来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应当明了如何做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合格公民,具有投身社会事业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不仅要“做正确的事情”(do right things),还要“把事情做好”(do things right)。美德是心灵之善,但若无法律制度的规范,则易走向盲目;法律制度是规范之治,但若无美德支撑,则易流于空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律互为补充,两者不可分离。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并不存在法律,那时的社会调整措施是氏族习惯。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一切问题,都有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当然,尽管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也照样过着有条不紊的生活,但那毕竟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联系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习惯必然要被新的社会规范——法律所取代。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历史类型与阶级社会的社会形态是一致的,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1.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这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凡是法律规范都有经过国家权力而形成的特点。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制定即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其他社会规范比如道德规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的性能。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国家强制性只在人们违反法律时才会降临行为人身上。当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时,法律的强制力并不显露出来。国家强制不是法律实施的唯一保证力量,法律实施还依靠诸如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纪律观念、经济、文化等方面。法律的强制力不等于赤裸裸的暴力。法律如果等于简单的暴力,那么,统治阶级也就无需采用法律的形式来进行治理,只要有刑场和行刑队这种暴力工具就行了。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就是法律的阶级意志性。又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某个党派、某个集团、或某个人的意志,也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非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它还体现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策、道德、言论等。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律。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就是法律的物质根源性和制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法律既不是统治阶级头脑中所固有的,也非凭空产生、随心所欲的,只能产生于他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含义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其中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也就是说,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不顾一定经济条件的要求,而任意立法。所以,任何法律就其社会阶级本质来看,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要求的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法律。所以任何法律都不能超出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为所欲为。

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只能影响或制约法律的发展,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对法律的影响主要通过他们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来实现。

综上所述,可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根据地法的基础上,我们颁布实施了50年《婚姻法》和54年《宪法》等法律。之后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公检法被砸烂,我国的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走上正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刑法、刑诉法1979,商标法1983 ,专利法1985,民法通则1986,行政诉讼法1989,著作权法、民诉法1991,经济合同法1993……)到目前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国法是工人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我国法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具有最广泛的人民性。工人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与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国情,反映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法的阶级统治的作用(如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处罚,目的是为维护我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管理作用(交通法规对交通秩序的作用;环保法规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作用),法的这两方面的作用会随着时代、情势和国家任务的不同发生变化。在阶级关系严重对立的社会,法主要侧重于阶级统治作用;在阶级关系缓和的社会,法主要侧重于管理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对抗性的阶级斗争逐渐减弱,所以,社会主义法主要侧重于社会管理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由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1.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即法律的立、改、废,简称为立法。

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基本法律和法律的活动。

法律制定一般分为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和法律的公布。

2.法律遵守

(学生自己看书)

3.法律执行

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所以法律执行,狭义的理解主要指行政执法。

4.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分为广义、狭义。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司法和执法(即法律执行)。

狭义的法律适用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的由来。

“法治”,是指依据良好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法律成为处理一切社会争议和纠纷的最终依据。“法治”是个古老的概念。据考,古希腊人毕达库斯最早提出“法治”一词,雅典城邦在梭伦改革后进入“法律统治”时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第一个对法治的实质作出精辟概括的人,他提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近代西方法治的思想和实践均源于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从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出发,强调政府的合法而治和民众的依法而行。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也是法治的代表。二战后,西方的法治思想得到了新的肯定和恢复。中国古代法家代表提出“依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垂法

而治”、“缘法而治”的思想。

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法治国,实行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2月8日党中央举办的法制讲座会上,发表了题为”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使法治方略具有了根本大法的最高效力。至此,依法治国得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国家最高法律的双重确认。

与法治相反是“人治”。所谓人治,就是掌权者个人高于法律,国家一切事物的处理最终由少数掌权者按照个人主观意志而非法律来确定。在政治上,人治表现为专制与集权;在法律上,人治不等于没有法律,有时候甚至还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但无论如何,法律权威都低于个人权威,君主可以随时发号施令,以言废法,徇私枉法。

“人治”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对人治的论述不多,比较典型的就是柏拉图。他主张贤人政治,公开提出应由哲学家当他构想的那个“理想国”的国王。资产阶级思想家绝大多数都是反对人治。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是人治的倡导者,并对人治有过说明,即“为政在人”“其人在,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近代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治主义”这一概念,并主张“多数人治”,“以民众为政治骨干。”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两者有巨大的差别:(1)人治提倡圣君贤人的道德教化,法治强调依法治理;(2)人治主张因人而异,对人的行为作具体指引,法治强调对事不对人,提倡一般性规则;(3)人治推崇个人权威,维护专制体制,法治弘扬民主,保障共和国体制。

法治与人治相比较,法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表现在:第一、法治优于人治,因为人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而法律不受人的感情因素的影响而能作出公正的裁决。第二,法治有监督体系,能有力地防止个人专断和腐败。第三,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就没有保障,也不能发展。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培置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已经多年了。当初我们是多么激动而兴奋,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开始走向法治之路,真是一个伟大而隆重的尾声!但是这些年来所见所闻,却使我们从激动变得平静,甚至有时急躁起来。有些人只将“依法治国”作为时髦的口号套用为“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直至“依法治村”、“依法治厂”,结果九九归一,最后还是治老百姓。真正考虑到依法治国所包含的“依法治官、制约权力”真谛的该有几人呢?所以基本上一切如旧,不该发生的怪事仍然屡屡发生,应该出现的结果仍迟迟不现。

“依法治国”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法治观念的缺失!这当然与我国法治传统的缺失有关。漫漫几千年中国史,几乎没有出现过一天真正的法治。虽然儒家出现的同时就有了法家,但法家所主张的“法”也只是人治的把手,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专制,与我们所谈的法治相去甚远。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宪法出现了,议会出现了,中国出现了法治的萌芽,但动荡的政局、连绵的战火摧毁了一切。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的“伪法统”,但却没有迅速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只用党的方针政策代替法律。到了“文革”,全国大夺权,砸烂公检法。“文革”结束后,人们痛定思痛,深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于是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几乎是一个立法的年代,从宪法到部门法,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刑事法到民事法,从经济法到行政法,上百部法律的面世蔚然建构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而后者反映的问题则更为深刻。这时人们开始琢磨“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开始渴望法治的降临,于是“依法治国”被响亮地喊了出来。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这是经过了多少曲折和磨难才体会到的。

当然,法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甚至是一次社会变革,仅靠少数人是不行的,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让法治理念渗透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每一个细胞,才能有望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不可否认,二十几年来的“普法”,已使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大大丰富,但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和法治观念相差很大。所以,当代中国仍然面临着法治启蒙的严峻形势,法治观念的补课应是当前法治建设的第一需要。

(一)公民法治观念的体现

通常,人们把公民法治观念的体现只看在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方面。其实,这只是公民法治观念的内容之一,而且可以说是最低要求的内容。公民法治观念,其内容应当展现在更多的方面,包括知法、守法、崇法、护法等方面。其中,知法、守法是最低程度法治观念的要求,崇法、护法是高等程度法治观念的要求。

知法,就是要知道有关的法律规定,这需要经常学习阅读法律法规,懂得法律禁止什么、允许什么、提倡什么,违反了法律规定将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这是守法的前提条件。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公民知法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青少年法律知识空缺情况比较严重,许多违法犯罪的发生都与不知法有关。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守法,就是要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知法而遵守,不去违犯,这是法治观念的最基本要求。但目前的情况是,知法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培养公民守法的观念,仍然任重道远。

崇法,就是从内心里尊崇、信仰法律,有强烈的法治意识,对法律的遵守不是基于对法律制裁的畏惧,而是对法律正义的追求。法治观念由此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层次。这个层次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同时需要具有崇高思想品德的修养。

护法,就是不惧邪恶,敢于同任何违法行为作斗争,勇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维护社会的正义,这是崇法观念的必然延伸。如果一个社会,光天化日之下有人违法犯罪而无人敢于制止,无论如何也不能说这是一个法治的社会。相反,如果人人见到违法犯罪行为都敢于上前制止,这个社会离法治社会就不远了。这不仅是因为少数人的违法犯罪念头和行为可以得到公众的抑制,更因为广大民众的法治观念达到了高等的层次。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公民法治观念在总体上离这一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养出公民崇法、护法的法治观念。

(二)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1)从法律关系上讲,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说,一方面,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所以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另一方面,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也就是说,公民享有权利需要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依靠义务来创造,如果不履行义务,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公民能够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根据公民所尽的义务确定;同样,公民的义务,也是根据它所享有的权利确定的。

(3)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尽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4)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

当代大学生应持有何种权利义务观,这是在依法治国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通过一些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权利义务认识和态度,与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相适应的。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位”或“越位”。

权利义务观上的“缺位”

作为社会人和国家公民的大学生,应该享有各项法定权益,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这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义务;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否则,权利成为无本之源。如,作为民事主体的学生,就享有各类民事权利,包括

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商事权利;但是,在民事活动中要求其对自己过错承担责任,甚至有时是无过错情况下承担责任。显然权利和自由是有限度的,个人的意志自由或行为“空间”是有前提的。

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呈现出许多新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二是国家信息安全地位明显上升。

三是国家军事安全出现新变化。

五是国家能源安全更为紧迫。

六是国家科技安全不客忽视。

七是国家面临恐怖主义严重威胁。

八是国家的社会公共安全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学生自学)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应尽的法律义务。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飞越式发展,境外一些间谍情报机关和各种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他们进行颠覆、渗透和破坏的主要目标,从没有停止过危害我国安全的活动。他们一方面打着“人权”、“民主”等各种各样的旗号,继续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渗透;扶植、资助境内外敌对分子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企图颠覆我国家政权,甚至煽动支持“台独”及其他民族分裂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另一方面,他们正在并将继续利用我扩大开放、加入WTO等时机,以公开的、合法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收集、窃取、刺探我国经济、科技等情报,从事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活动。与此同时,国内极少数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也极力寻求境外一些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支持,与其相互勾结,进行破坏和捣乱。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而许多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一是大学生对国家安全还停留在军事、战争、国防、领土、情报、间谍这样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当前,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国民安全等传统内容,也包括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内容。因此,全方位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大学生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讲国家安全,大学生会自然联想到美国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警察身上,这种把国家安全等同于情报间谍活动的片面认识,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维护国家安全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此种观念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国家安全法》第三章中明确作出了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因此,在大学生中存在“国家安全与己无关”的这一观念是要摒弃的。大学生应该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享受和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和平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放松了警惕,淡化了安全意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更有甚者,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

作为当代的有识青年,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同时我们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尤其是《国家安全法》,遵守其相关规定,在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含义。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复合性问题,往往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比如要在城区建一座造纸厂、化肥厂或皮革厂。这件事,若单从经济角度看,可能会产生经济效益;单从道德角度看,应说是一个善举,因其可以增加社会就业;但是从法律角度看,因为它必将污染城市环境,损害市民身体健康,明显地违背了环境保护法。因而此举虽然从经济、道德的角度看是一件好事,也不能付诸实施。

如欠钱还钱天经地义,这是所有社会普遍通行的一项道德原则。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但法律中有诉讼时效的规定。(教材事例)

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法律思维和经济思维、人情思维、道德思维等会发生冲突。在这情况下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经济等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法律思维方式就是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法律为准绳(讲法律);以证据为依据(讲证据);要遵从法律程序(讲程序);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讲法理)。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如何正确处理法与理、法与情的矛盾。

(2)讲证据。法律上的证据与一般事实的区别。

(3)讲程序。法律程序就是进行某种法律行为的流程。

法律对利益和行为的调整是在程序中实现的。法治原则要求人们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个案处理的实体合法结果,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应当强调程序合法的前提性地位,这意味着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和主张,应被否决,不能引起预期的法律效果。

我们知道,程序正义是制度正义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正义最有力的制度性条件,在此意义上说,对程序问题的重视程度,恰恰是识别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接纳了法治原则这一个法律思维的最佳方式。

(4)讲法理。法理的特点是:公开的、有法律依据和说服力。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可结合前面的法治观念)

1.法律权威的含义与必要性

2.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敢于向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六、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五、辅助教学情况:

六、主要参考文献

1.陈勇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2.刘书林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戴艳军,杨慧民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

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增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专辑。

5.谷春德主编,《“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法学概论》张云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法理学》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我们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 近年来学生犯罪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模拟网络杀人游戏杀人的;还有因为打牌而把舍友都杀了的马加爵;将硫酸泼向熊猫的清华学生刘洋……这许许多多的学生犯罪案例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去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得不反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法律课上内容单调,课堂过于单板,老师授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精湛的学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如何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我提出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课的讲授,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法律课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授课课时

少,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任务授课时匆忙仓促,讲解不透彻。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了事,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基于学校法律课的枯燥无味,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身边发生的法律时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理论联系了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办案人员进行课堂讲法,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办案,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等等。其实,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是有很多选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氛围,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尽量多地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将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众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就会越过法律的束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社会 征文稿

我心中的法治社会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的生活从未曾和学校脱离过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放假期间在家,上课期间在学校,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就算是在路途中也会有父母的接送,时刻生活在父母的关心下,生活在学校温暖的怀抱里,感觉到生活幸福,不仅拥有对个人人身安全的信心,更拥有对财物安全的信心。时时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以至于对电视上、新闻里、社会中所听到的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并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听到“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我在想这是不是离我很遥远呢?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会听到因为一些人不守法给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感到痛心。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机会去踏进社会感悟它的好与坏,我们就像是花朵倍受呵护。但是我们始终要踏入社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打造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希望那些违法的事情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更不希望发生在自己的亲人、朋友身上,我们希望我们将来生存的环境是平安的、和谐的,所以我们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更要监督别人,勇于和不法之徒做斗争,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只有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我愿意为我心中的法制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络安全是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前几年听同学说她辍学的堂妹去见网友,后来便再也找不到了,虽说网友会面的见面地点离家不过几百米,但却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她的叔叔婶婶整日打听堂妹的下落,奶奶整日哭泣至一病不起,一个家庭从此失去了快乐,家人整日担心女孩的生命安全,让听到的人无不痛心。也听说过有的同学因为会见网友而被传销组织非法控制,家人和学校都无法得知其下落,束手无策,幸运的同学可能最后会平安逃脱,但谁能保证大部分的人是幸运的?网络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大学生,电脑普及率高达90%,我们利用网络学习、写作业、搜学习资料,我们不能拒绝网络,不能拒绝进步,我们同样也不能忽略网络带来的危险。有很多人沉迷于网络聊天,进而网友见面,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成年人,被骗财的人屡见不鲜,也许有人会说吃一堑长一智,可是如果被骗的是生命呢?那将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尽管社会在进步,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不良现象得到了抑制,但是有些不法之徒仍然趁机危害社会,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更要保护好自己不受到伤害,一旦受到不法伤害,要运用智慧与其做斗争,弘扬法治精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3篇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3篇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校园和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只有我们学法、懂法,才可以使法律在我国普及,因为我们知道天平是衡量权利义务的信物;法槌是惩恶扬善的利器;法律是社会主义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坚决扫除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才会使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法治气息,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1、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斗殴,不结交社会闲散人员。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行为不端的人员交往,必然会受到他们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影响,所以,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多一点遵纪守法的光荣感,少一点违法不遵的行为;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少一点违法乱纪的侥幸心。 2、遇到违法乱纪的事情,应及时举报揭发,而不是任其发展,以致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危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学会用法律解决。 3、平时多看法律书籍和法律节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普法活动,增强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我们只有知法,才会懂法,用法。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罪犯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也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所以,我们中学生应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 只有遵纪守法,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从现在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平安校园。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法律法规课件)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3、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 2、理解和区分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治观念和法治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法律及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2、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观念 3、社会主义法律的思维方式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将“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所以,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两个部分。 (三)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称。 (五)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六)程序法:是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征文(一)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乐章。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老师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习,好的校风。我们需倡导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

".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向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拚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

法律基础讲义(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

法律基础讲义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法的概念、基本特征、本质 (一)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法律(特殊社会规范)、纪律、道德、宗教(一般社会规范)。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制定:在社会生活中原先并没有某种行为规范,立法者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认可:社会生活中原来已经实际存在着某种行为规则,国家以一定形式承认并且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3、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 4、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三)法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共同意志。 2、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 法并非体现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和要求,法所体现的只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 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地理环境——影响因素;人口状况——影响因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经济以外的其他因素对法也有影响:马克思主义法学肯定生产方式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但并不认为经济是法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都会对法产生影响。 二、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原始社会的习惯规则 原始社会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是氏族习惯。 2.国家和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氏族习惯——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 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品才网整理了法律意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普法工作的重大意义。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

重要,那我们就应该要遵守法律,遵守规则。 我想通过这么一说,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来就应该要学法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道理,如果我们人人不讲理,那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副场面,这个国家怎能还称其为一个国家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好好学习它,还要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朝着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方向在努力。国家一直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公民自觉守法,并且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于执法机关,普法的意义则在于能促使执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能,惩治违法犯罪份子,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年来,我们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好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有很多原来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随着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的开展,使得人民群众逐渐接受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自愿地运用法律。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并且从事着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我没有什么更好的心得,我想普法宣传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

弘扬法治精神演讲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弘扬法治精神(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校园和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只有我们学法、懂法,才可以使法律在我国普及,因为我们知道天平是衡量权利义务的信物;法槌是惩恶扬善的利器;法律是社会主义的保障。所以,我们应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坚决扫除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才会使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法治气息,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1、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打架,不斗殴,不结交社会闲散人员。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行为不端的人员交往,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必然会受到他们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影响,所以,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多一点遵纪守法的光荣感,少一点违法不遵的行为;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少一点违法乱纪的侥幸心。 2、遇到违法乱纪的事情,应及时举报揭发,而不是任其发展,以致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严重危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学会用法律解决。 3、平时多看法律书籍和法律节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普法活动,增强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学会用法律武装自己,我们只有知法,才会懂法,

用法。 “法律”可以说是黑色的,因为它在罪犯面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也可以说是红色的,因为它在无辜者面前,代表着正义,公平。所以,我们中学生应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权利。 只有遵纪守法,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从现在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学法、用法,弘扬法治精神,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平安校园。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法治精神(二)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XX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

思修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doc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单选题 1.法律体现的是()的意志。 A.全民 B.统治阶级 C.最高统治者 D.国家 2.维护法律权威的关键是()。 A.党的领导 B.完善法制 C.加强宣传 D.依法行政 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A.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B.建立法治政府 C.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提高各党派执政的水平 4.()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A.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B.党的领导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5.狭义的法律适用的主体是()。 A.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 C.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D.所有的公民和法人 1.下列关于法律实施保证力量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A.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 B.法律意识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道德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纪律观念在保证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在一个国家里,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A.法系B.法律体系C.法学体系D.法的历史类型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宪法B.行政法C.刑法D.程序法 5.在法律运行中,()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 A.刑事执法B.民事执法C.行政执法D.政策调控 6.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法学上称为() A.法律执行B.法律制裁C.法律适用D.法律监督 7.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党中央B.国务院C.人民群众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我国最早规定国家安全相关内容的法律是() A.国家安全法B.刑法C.国防法D.宪法 10.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应当坚持()优先原则。 A.道德思维B.经济思维C.政治思维D.法律思维 二、多选题 1.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法是行为规范体系 B.法具有国家意志属性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D.法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环节是()。 A.法律制定 B.法律遵守 C.法律执行 D.法律适用 E.法律破坏 3.我国的依法治国包括()。 A.依法治国主体是党员干部 B.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群众

经典的弘扬宪法精神演讲稿大全

经典的弘扬宪法精神演讲稿大全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经典的弘扬宪法精神演讲稿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在我心中”。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儿童受国家的保护。20XX 年制定通过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保障进行了完善。宪法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的内容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与宪法内容相抵触的法律无效。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生、财产受到保护。 学习贯彻实施宪法,要把握和深刻领会宪法的精神实质。我们学习宪法,要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我国

的国体、政体和基本社会制度,准确把握国家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基本义务,准确把握国家机构设置及其组织与原则等,并将宪法各项规定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深刻认识宪法是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本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基础,从而增强贯彻实施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我们的国家因为和平,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作为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去维护我们祖国的和谐,而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更应该去了解、去遵守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我们心中最神圣的法典是宪法,宪法在我心中,只因为我爱我的国家,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宪法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法律保障,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宪法的解释结果具有唯一性,这并不意味着宪法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宪法内容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宪法根植心中的方式不是机械的,而是出于内心的真正渴望,出于对宪法中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精神内核的向往,出于对宪法权威性的敬仰,出于对个人民主权利的追求,出于对国家、社会制度的疑惑,出于对宪政的民主程度的期待。 让我们用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全面深刻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

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

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遵纪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 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 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 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 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 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 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应了解社会主 义法律内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 的运行;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权利义务 观念、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加强法律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律素质,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第七章案例集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国谚语 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艾尔曼 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国思想家卢梭 “今天正义受到了践踏,人权受到了践踏,但是我们尊重法院的判决。”——辛普森案被害人家属 内容概要: 1.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军事法等等。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发制国家,要求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习惯。 3.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大学生要有国家安全意识。新的国家安全观是综合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观。我们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光荣义务。 4当代大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自觉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案例1:震惊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 案由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深夜,洛杉矶西部一豪华住宅区里,一只小狗在不停地狂吠,引起了邻居家的注意。人们在一住宅门前发现两具血淋淋的尸体。女死者后来证实是尼歌·布朗·辛普森,而她身后是餐馆的侍生郎·高曼。两人浑身血痕,而且被利器割断而死。死亡时间是晚上十点多。 案发当晚黄昏,尼哥同孩子到高曼所在的餐馆吃饭。离开后曾打电话说遗留下了一副太阳镜,高曼找到后对同事说下班送还给尼歌。案发后凌晨,四名警察部侦探来到死者前夫即著名的黑人足球明星辛普森住所,在门外发现其白色的不朗哥型号汽车染有血迹,车道上也发现血迹。按铃无人回应,侦探爬墙而入,其中一个侦探福尔曼在后园找到一只染有血迹的手套和其它证据。案件主要证人是当时住在客房的朋友基图,他作供说客房墙外有像地震一样的响声。此外一个被电话预约的接辛普森去机场的司机说:十时左右他到辛普森家按门铃无人回应,接近十一点时,发现一高大黑人(与辛普森相似)匆匆从街外跑回屋,再按门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精选多篇)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精选多篇) 第一篇: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中小学法制教育喊了几十年,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几个认识问题着重加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法制教育的关注,仅此而已。 一、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xx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完善了许多法律,在制度建设上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积淀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制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严重脱节,影响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而要使人们的法制观念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惟有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中小学是开展法制教育的最佳场所、最佳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标本兼治,是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素质,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培养“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无疑,法制教育水

平、法制观念是国民素质中众多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应把法律意识即法制精神的培育、法律知识的掌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xx也强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赋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 二、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xx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1/3,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侵犯青少年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在局部地区突出起来——暴力型犯罪有所发展,犯罪性质严重化。尤其在校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危险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观念没有内化积淀到他们的人格中去。

“弘扬法制精神,建设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法制建设,共创平安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靖西中学2016级10班苏倩娇 一、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校园安全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二、活动过程: 1、班主任讲述了前不久发生在市区一所学校的交通事故,这起交通事故造成很多学生严重受伤,甚至有个别学生还落下了身体残疾的悲惨后果。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2、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谈了自己对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 3、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如:走路靠右手边,过马路要走人行道。骑车靠右手边,遇到红灯要停下来,等绿灯亮了才能开始骑车。 三、学习其他安全知识 1、日常行为安全:不准携带管制刀具或其它危险品进入校园;严禁唆使社会人员来校滋事、打架;不进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不在楼梯、走廊上追逐打闹、挤搡;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不抢行。 2、体育课安全:上体育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随意去体育老师严禁去的地方。同时要有防范意识,不随意投掷器材。 3、食品卫生安全:住校人员一律在学校食堂就餐,外出购物时一定要去正规的商场超市,同时一定要注意购买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4、集体活动安全:班级、年级组织的户外活动、社会活动等,要事先制定好活动安全方案报经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5、心理健康安全: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疏导化解,如找其谈话,谈心等,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6、用电安全: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四、总结 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课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安全方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校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珍爱生命,把安全牢记心中。时时刻刻注意安全。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成一座山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

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给新时期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两个水乳交融、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着重强调的是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法治精神”则着重强调的是树立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真正地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内化为个人的心理意识和言论行为,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领导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从而协调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 中国由于人治传统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习惯和风俗是与现代法治不一致的,“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于法律问题,一些领导还习惯于采取“批示”或“打招呼”的方式,而不是依靠正常的法律程序去解决,不能发挥司法作为解决社会矛盾最终手段的作用。对自己“重权力、轻制约”、对群众“重义务、轻权利”,这种以权力本位、义务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公民意识的不到

位,规则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的普遍缺失,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法治精神的缺失,还未把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因此,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是几个五年普法或者颁布几部法律就能实现,而是要靠数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笔者认为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领导首先要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常言道:领导是关键。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也是如此,领导在法治建设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领导真正树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才会真正重视法治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法治建设才能取得实效。领导的法治理念不能仅喊在口头,写在纸上,一到处理具体事情和问题,就把法治放在一边。否则,法治建设很难真正落实,法治建设也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在目前的法治建设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某些形式主义的因素,甚至出现“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的不良现象。在法治建设中要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关键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法治理念。 那么领导该从哪些方面来树立法治意识呢?本人以为要树立以下三个意识: 一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的意识。法治理念,核心是依法治国。这里的“国”并不是“国度”意义上的国,而是作为国家机器和公共权力意义上的“国”。所以,依法治国就是要依法治权,把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领导要树立法治理念,也就是要树立依法治国理念,权力必须依法行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 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提高法律意识教案

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一):社会与法律 一、本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能懂得法律有什么作用; 2、通过学习明白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3、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 4、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培养公平正义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观念;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下我 们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难点: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三、课前准备 课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完成课堂作业预习填空部分。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学习构过程】——相信自己,快乐前行! 一、导入:(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有无规则的社会状态,得出结论:社会社会离不开) 二、新课过程: (一)朗读课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社会社会离不开法律 结合例子,对学、群学、讨论如下问题: 1.法律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社会社会离不开法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提问各组,归纳出答案,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第二板块:我国的法律体系 结合例子,对学、群学、讨论如下问题: 3、我国法律体系如何构成? 教师提问各组,归纳出答案,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教师把我国法律体系构成板书在黑板上。 第三板块: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结合例子,对学、群学、讨论如下问题: 4、什么是依法治国? 5、怎样培养培养依法治国的观? 6、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依法治国要求我们怎样做? 7.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8. 怎样培养公平正义的观念? 教师提问各组,归纳出答案,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三)课堂巩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有8个基础问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反馈——检测案): 有配套练习的布置配套练习,没有配套练习的教师设计练习 我国法律的构成: 宪法部门:《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行政法:《公务员法》……… 民商法:《民法通则》 经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刑事法律:《刑法》……… 程序法:《刑事诉讼法》……… 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具体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例子你自己找,要和内容相配套,不能超过三个,否则时间不够。在课本我也做了问题,可以让陈老师拍给你,方便你备课和上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