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言二拍故事

三言二拍故事

三言二拍故事
三言二拍故事

第一篇是《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卷8)。唐朝时,吴保安和郭仲翔从未谋面而意气相投,是所谓的“心交”朋友。郭仲翔随李蒙征云南,吴保安写信给郭仲翔,自荐军中效力。吴保安未至而唐军全军覆没,郭仲翔被蛮族俘虏。蛮族索绢千匹作为赎金。听到消息后,吴保安至长安寻找郭仲翔的亲属,没有找到。他为了凑赎金,抛妻弃子在外经商挣钱。十年后,郭仲翔被赎回,两位朋友短暂见面后各奔前程。不久,吴保安病故。郭仲翔背着朋友的骸骨,拖着曾钉过木板的双足,步行数千里送还故乡。随后,郭仲翔上书朝廷,愿将自己的官职让与吴保安之子。虽然吴保安施恩在前,也难得郭仲翔的义气。此事轰动了朝野。《三言二拍》描写和赞颂了朋友间的情义,如羊角哀和左伯桃(《喻世明言》卷7)、张元伯和范巨卿(《喻世明言》卷16)、俞伯牙和钟子期(《警世通言》卷1)。前二者鬼魂出没,荒诞不经;后者是知音之交。若论义薄云天,只有吴保安和郭仲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吴保安不该抛弃妻、子。

第二篇是《刘小官雌雄兄弟》(《醒世恒言》卷10)。明朝时,刘德夫妇在运河边开了一家酒店。老俩口乐善好施,先周济了穷困潦倒的刘方父子,后拯救了旅途落难的少年刘奇。刘方、刘奇认刘德夫妇为父母,并侍奉二人终老。兄弟齐心协力,家业兴盛。刘方总是拒绝婚事,刘奇很奇怪,写词试探:“营巢燕,双双雄,朝暮衔泥辛苦同。若不寻雌继壳卵,巢成毕竟巢还空。”刘方回答:“营巢燕,双双飞,天设雌雄事久期。雌兮得雄愿已足,雄兮将雌胡不知?”原来刘方竟是扮男装的女子!二人终成为佳偶。

《三言二拍》叙述了许多男扮女装的故事,多有伤风化。也描写了一些女扮男装的传奇,如黄善聪(《喻世明言》卷28)、谢小娥(《拍案惊奇》卷19)、闻蜚蛾(《二刻拍案惊奇》卷17)。谢小娥扮男装是为父报仇,闻蜚蛾则学祝英台方便求学。黄善聪的故事与刘方相似,但黄为了名声拒绝义兄的求婚,扭捏陈腐。再如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警世通言》卷21),本是一段美谈,不料京娘因畏家人流言猜疑,自杀而亡。京娘、黄善聪都远不及刘方的风雅自然。

第三篇是《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拍案惊奇》卷20)。北宋时,李克让青年早逝。临终前,让妻子投奔好友刘元普。实际上,李与刘并不相识,只是慕名罢了。刘元普收到李克让的信,打开一看,只有白纸一张。吃惊之余,刘元普明白了李克让的用意,没有说破,热情收留了母子二人。

刘元普夫人因久未生育,差人寻找一好女子,给刘元普做妾。媒婆巧遇落难的官宦之女兰孙。刘元普没有娶兰孙,反而认为女,后来嫁兰孙与李克让之子。“义婚孤女”之事,《三言二拍》中多有描述,如《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醒世恒言》卷1)、《吴太守义配儒门女》(《二刻拍案惊奇》卷7)。但刘元普“空函认义”一事,为世间少有。本篇传奇中有两个争议点:一是“阴德”,古代深受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小说中处处可见这种思想;二是有较多的色情描写,实为一大败笔。

小说并不描写真人真事,却如实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我们可能会认为古人“痴”和“傻”,实际上,古人非常的“义”和“真”。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向古人学习的。

明代文学第二部分

第十讲《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一、所谓“世情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世情小说)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 二、《金瓶梅》的创作时代、作者与主要版本 (一)《金瓶梅》创作于万历间(前中期)。 (二)《金瓶梅》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兰陵笑笑生,还有王世贞、李开先、屠隆、王稚登等说法。无从确考。(三)《金瓶梅》最早的刊本是“词话本”或“万历本”,即万历年间刊刻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崇祯年间又有“崇祯本”。清康熙年间有“第一奇书本”等。现在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的删节本。 三、《金瓶梅》的内容与思想内涵 (一)《金瓶梅》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讲“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的西门庆,本有一妻三妾,又看上了潘金莲,于是毒杀金莲的丈夫武大,将潘氏纳为妾室。武大的弟弟武松来报仇,误杀了李外傅,被刺配孟州。于是安然无恙的西门庆,日益放纵,先跟潘金莲的侍婢庞春梅私通,又跟李瓶儿有染,都纳作妾室。嗣后,因贿结宰相蔡京为义父,和太尉、巡抚等大臣有往来,又发了几场横财,更加肆无忌惮,谋财害命,霸占良家妇女,直至纵欲暴亡。西门庆死后,他的妻妾还有一些故事,不展开了。 (二)思想内涵: 1、“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p14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谓此书之作,专以写市井间淫夫荡妇,则与本文殊不符,缘西门庆故称世家,为搢绅,不惟交通权贵,即士类亦与周旋,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盖非独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 2、“《金瓶梅》是一部哀书”(p146) (明代中后叶工商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商人阶层的崛起,是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西门庆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西门庆固然是一个罪恶累累的恶棍,但是他的身上又有着一种特别的魅力,那就是精明强干,他可以不顾传统道德、蔑视朝廷法规、疯狂地追求金钱与女人,享受到人世的各种欢乐,这是普通老百姓和士大夫阶层都做不到的。这引起了人们的诅咒和欣羡。 但是在《金瓶梅》中,西门庆这个恶棍、精明的商人,在他的事业走到高峰的时候,迅速地因为纵欲过度,断送了性命,这是一个悲剧。) 小说撷取明代社会的一个断面,通过对以西门庆为主,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辅的社会人事的描写,揭示出一个有点极端而悲剧性的现实:明代社会新兴的商人阶层,通过纵欲主义的方式,向传统道德、禁欲主义(“存天理,灭人欲”)挑战,以令人耳目耸动的方式,客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的人性思潮;但是同时,也因为他们极端的纵欲主义的方式,因为他们对于人自身价值(道德、理性、正义等)的毁灭,这种挑战最终被宣告失败。于是小说以沉重的笔调告诉我们,腐朽的旧世界固然在走向毁灭,但是新兴的同样也前途渺茫。“整个《金瓶梅》的世界一片漆黑,令人感到悲哀,感到窒息。”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商贾小说史的佼佼者。80年代以来,“三言”“二拍”所表现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逐渐成为“商业文学”的热门学术论题,仅文献达百余篇。80年代是研究的奠定期,文献集中从社会历史角度挖掘“三言”“二拍”的商业价值。90年代是研究的发展期,重点研究“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经商之道等。近年来研究进入繁盛期,研究更为深入和多元。然而,学者研究一般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是历史的、表层现象的;一是哲学的、深层内涵的。大多数侧重关注“三言”“二拍”中正面商人形象,却忽视了“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反面恶商形象,忽视了作者具有启蒙色彩思想家的情理冲突。因此,对“三言”“二拍”中封建伦理道德说教气息、反面商人形象及其独特价值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贾文化;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的明代作品,其中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便分别各有二十五六篇,再加上其中的“宋元话本小说”中与商人有关的十五篇,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1]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述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前言 目前学术界对“三言”“二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研究、作品的收集与本事探源、作品文本的分析等方面。对“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50年代开始起步,一直到80年代,研究者和论文都较少,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但是这阶段的研究给“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邓绍基《谈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1958.3《文学遗产》)一篇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它对“三言”“二拍”商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其独到的见解启示了以后众多的研究者。邢治平的《“三言”里的明代小说》(1960.1《开封师院学报》)也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三言”里的明代小说塑造了大中小不同层次、地位的商人形象。 8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文学”研究的兴起,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三言”“二拍”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论题。因此,对“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及商业活动的研究,颇受关注,研究者也越来越多。查阅80年代以来的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学术界有关研究论文百余篇,研究此问题的硕博士论文10多篇。 一 80年代“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研究 80年代是研究的奠立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论著的数量都比前期大大增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方面,从史料角度挖掘“三言”“二拍”的商业价值。周舸岷《三言二拍反映的明代后期物价和市民经济生活》(1980.11《浙江师院学报》)认为从“三言”“二拍”中可知明代后期货币及其使用的情况、物价、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城市的剥削关系。冯天瑜、涂文学的《三言二拍所表现的明代历史的新变迁》认为作品展现了明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论,具有十分宝贵的认识价值。漆侠《“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1988.3《河北大学学报》)指出“三言”“二拍”中,有62篇是描写宋代社会生活状况的作品,占全书的30%。这些作品记录了宋代经济作物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纺织业生产的“机户”等有关城市经济、高利贷、商业贸易,以及宋代社会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情况,对研究宋代社会具有史料价值。[2]《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南炳文)从作品中反映的奴仆问题探究当时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状况,在研究论文当中是角度比较独特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三言”中有26篇涉及明代奴仆问题,从所写的奴仆情况可见当时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实际情况。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还有王齐明《三言二拍与资本主义萌芽》(1984.1《南昌师专学报》)张稼人,杨仁蓉《三言二拍对商人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先秦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第一章? 话?第二章?神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第五章?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概说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东汉散文?第四章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汉代的诗歌第六章?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二章? 正始文学?第三章

两晋文学?第四章 陶渊明第五章?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南北朝民歌?第八章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二章?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白李??第四章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晚唐诗文?第九章 唐代传奇第十章?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宋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北宋词?第二章

北宋诗第三章? 第四章?北宋散文 苏轼?第五章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陆游第九章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关汉卿第二章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南戏第五章? 第六章元代散曲 元代诗文第七章 第七编明代文学明代文学概说第一章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第三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第四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五章?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戏剧第七章 汤显祖第八章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清代文学概况第一章 第二章《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第三章 《红楼梦》第四章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长生殿》与《桃花扇》?第六章 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八章? 第九编?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概况?第一章 近代诗词第二章? 近代散文第三章? 近代小说?第四章 近代戏剧第五章?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三言二拍故事

第一篇是《吴保安弃家赎友》(《喻世明言》卷8)。唐朝时,吴保安和郭仲翔从未谋面而意气相投,是所谓的“心交”朋友。郭仲翔随李蒙征云南,吴保安写信给郭仲翔,自荐军中效力。吴保安未至而唐军全军覆没,郭仲翔被蛮族俘虏。蛮族索绢千匹作为赎金。听到消息后,吴保安至长安寻找郭仲翔的亲属,没有找到。他为了凑赎金,抛妻弃子在外经商挣钱。十年后,郭仲翔被赎回,两位朋友短暂见面后各奔前程。不久,吴保安病故。郭仲翔背着朋友的骸骨,拖着曾钉过木板的双足,步行数千里送还故乡。随后,郭仲翔上书朝廷,愿将自己的官职让与吴保安之子。虽然吴保安施恩在前,也难得郭仲翔的义气。此事轰动了朝野。《三言二拍》描写和赞颂了朋友间的情义,如羊角哀和左伯桃(《喻世明言》卷7)、张元伯和范巨卿(《喻世明言》卷16)、俞伯牙和钟子期(《警世通言》卷1)。前二者鬼魂出没,荒诞不经;后者是知音之交。若论义薄云天,只有吴保安和郭仲翔。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吴保安不该抛弃妻、子。 第二篇是《刘小官雌雄兄弟》(《醒世恒言》卷10)。明朝时,刘德夫妇在运河边开了一家酒店。老俩口乐善好施,先周济了穷困潦倒的刘方父子,后拯救了旅途落难的少年刘奇。刘方、刘奇认刘德夫妇为父母,并侍奉二人终老。兄弟齐心协力,家业兴盛。刘方总是拒绝婚事,刘奇很奇怪,写词试探:“营巢燕,双双雄,朝暮衔泥辛苦同。若不寻雌继壳卵,巢成毕竟巢还空。”刘方回答:“营巢燕,双双飞,天设雌雄事久期。雌兮得雄愿已足,雄兮将雌胡不知?”原来刘方竟是扮男装的女子!二人终成为佳偶。 《三言二拍》叙述了许多男扮女装的故事,多有伤风化。也描写了一些女扮男装的传奇,如黄善聪(《喻世明言》卷28)、谢小娥(《拍案惊奇》卷19)、闻蜚蛾(《二刻拍案惊奇》卷17)。谢小娥扮男装是为父报仇,闻蜚蛾则学祝英台方便求学。黄善聪的故事与刘方相似,但黄为了名声拒绝义兄的求婚,扭捏陈腐。再如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警世通言》卷21),本是一段美谈,不料京娘因畏家人流言猜疑,自杀而亡。京娘、黄善聪都远不及刘方的风雅自然。 第三篇是《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拍案惊奇》卷20)。北宋时,李克让青年早逝。临终前,让妻子投奔好友刘元普。实际上,李与刘并不相识,只是慕名罢了。刘元普收到李克让的信,打开一看,只有白纸一张。吃惊之余,刘元普明白了李克让的用意,没有说破,热情收留了母子二人。 刘元普夫人因久未生育,差人寻找一好女子,给刘元普做妾。媒婆巧遇落难的官宦之女兰孙。刘元普没有娶兰孙,反而认为女,后来嫁兰孙与李克让之子。“义婚孤女”之事,《三言二拍》中多有描述,如《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醒世恒言》卷1)、《吴太守义配儒门女》(《二刻拍案惊奇》卷7)。但刘元普“空函认义”一事,为世间少有。本篇传奇中有两个争议点:一是“阴德”,古代深受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小说中处处可见这种思想;二是有较多的色情描写,实为一大败笔。 小说并不描写真人真事,却如实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我们可能会认为古人“痴”和“傻”,实际上,古人非常的“义”和“真”。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应向古人学习的。

(完整word版)明代文学整理

明代文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一、基本知识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2、阅读作品:《三国演义》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 《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二章水浒传 一、基本知识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2、阅读作品:《水浒传》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与《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三国演义》主要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法,而《水浒传》已经开始注重个性化特征的描写(要求结合作品的实际来论述)。 2、《水浒传》前半部分的结构有何特色?这种结构与内容有何关系? 《水浒传》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前段分别写几个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实为一个个英雄传记,而这些小传又都围绕起义斗争这条主线,一方面反映了梁山起义队伍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又如同一条链上一个个紧紧相扣的环,既使主要人物

三言二拍

明清小说鉴赏 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200731580141 指导老师:吴光正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 ———————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 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什么是“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部各收40篇短篇小说,现共存198篇。社会上婚姻爱情观的变化、商人的经营与生活、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处境等,是这些作品较集中表现的主题,描写赞誉的同时又常见对官场百态与世风浇薄的描绘。“三言二拍”在形式上类似宋元话本,故称为拟话本。明清小说创作曾经历从改编转向文人独创的过程,“三言二拍”则是这种转变中的典型过渡形态。 “三言”中有较多作品根据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即说书人的底本改编而成,故而显示出浓厚的说书艺术特色:善于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注重生动情节与完整故事;语言质朴生动。“三言”是明代最早的拟话本集,此后仿效者日众,拟话本也因此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流派。“三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早年才华为众人敬佩,但科举却名落孙山。年轻时曾与妓女侯慧卿海誓山盟,不久慧卿却另嫁他人。这段经历使冯梦龙有机会收集许多民歌,辑为《挂枝儿》出版,他因此也为正统舆论所不容。冯梦龙曾增补、编辑并发行过《北宋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与“三言”等通俗小说,以及《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笔记小说,是明末重要作家。他曾出任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后曾抗清,不久病逝。 “二拍”是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集《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集原收短篇小说40篇,现存共78篇。当时书贾眼红于“三言”的畅销,在他们的恳求下,凌蒙初根据前人的笔记、戏曲等敷演成篇,同时借此发挥其思想与艺术见解。这些作品以描写市民的生活为主,从各方面反映明末的社会危机。“二拍”的创作遵从了话本小说的传统,但它毕竟是文人的自创,故而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这对后来的拟话本创作具有明显影响。凌蒙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出身官僚家庭,但始终未能中举,直到55岁时才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升任徐州通判,分署房村,料理河事。崇祯十七年在房村被李自成军一部包围,拒绝投降,呕血而死。凌蒙初在文学上受到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潮影响,致力于小说与戏曲的创作,其代表作有拟话本集《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杂剧《红拂三传》等。

明代小说审美

明清小说审美意识流变 小说审美意识的定义 1.小说家对于小说艺术形式的一个总体看法,包括小说家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小说家对于小说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小说家所恪守的艺术方法、艺术原则。 2.小说家和读者(听众)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结果。 3.小说审美意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4.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演变,它是迂回的,或快或慢,有时甚至于可以发生反复,发生变化。 小说审美意识流程 明代长篇小说开始成熟,一直延续到清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清章回小说的演变。这个演变实际上也就是它的一个小说审美意识或者称为小说观念的不断地更新的过程。 从明代到清代我们的章回小说经历了三次审美意识或是小说观念的三次更新: 第一次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标志的第一次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 第二次以《金瓶梅》为标志的小说观念的更新。 第三次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为标志的又进行了一次小说观念的更新,从而把小说这种独立文体推进到最高峰。 而小说审美意识和小说观念的这种更新,对于小说发展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次审美意识转变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在元末明初,元王朝坍塌,明王朝开始崛起。许多杰出的人物就曾经为摧毁这个腐朽的元王朝作出了史诗般的贡献,这样一种英雄如云的时代,就引发了小说家很自然产生一种富有时代感的小说观念:如何塑造、歌颂民众心中的这些英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些英雄如何历尽艰的一种生活怀念。小说家们从战争的历史中来发现诗情,决定了小说的这种英雄主义,和豪迈的诗情。 因此,明代初年横空出世的两部杰作,《三国》和《水浒》,就是标志着一个时代风尚。这是一个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坚定信念的一种英雄风尚。这种英雄的文字,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就在于它们的传奇性。无论是它们选择的题材,还是它们所塑造的人物通常都是富有传奇性,这种传奇性、艺术魅力,对于我们中国的民族心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三国》、《水浒》反映了它们的时代风貌,同时也就铸造了它们那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线条极为粗犷,似乎不事雕琢,构成了豪放美和粗犷美的审美特点。《三国》,《水浒》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原始的风格——气势美、阳刚之美。 第二次审美意识转变 随着人们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意识形态上,各个领域向深层发展的时候,这种小说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出现极大的这种矛盾,小说审美意识的更新以及对这种更新的呼唤,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所以到了明代的中后期,长篇小说,又有了一个重大的进展,它的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小说审美意识的加强,或者说,小说这种文体意识,又出现了一次新的觉醒。小说这种潜能被进一步挖掘出来了,这就是以《金瓶梅》为代表,为标志的世情小说的出现。 《金瓶梅》的出现,在最深刻意义上来说,对《三国》、《水浒》所体现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洪流的反动。《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萌生了一种新的小说审美意识追求——生活的原汁原味、写实的美学风格。具体表现在:进一步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几乎是趋于现实生活本身那样的开阔、绚丽多彩。 《金瓶梅》这个样的小说,再不是按着类型化来演绎形象,而是在性格上,丰富了多色素,它打破了单一的色彩,出现了多色彩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也就更加考究,更加新颖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 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

探析_三言二拍_中商人致富模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双月刊 2010年1月 明代是中国小说对商贾生活反映最集中、最精彩的时代。冯梦龙的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籍贯习俗(徽商、晋商、苏商和江西商人等)、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致富手段却形成了几种明显的模式,显现出模式化的特征。描绘商人的致富模式是“三言二拍”小说的重要内容。研究“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的特征与文学价值。 一、模式类型 笔者将“三言二拍”中商人的致富模式按照模式的主次关系、 作品数量的多少,大致分为以下六类。(一)机遇致富型 由于意外的机遇或者巧合的促因,以不劳而获或者轻松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钱财,短时间内成为富贾,是靠机遇致富的商贾们的主要特征。机遇致富型模式是“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最具特色,也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模式,尤以“二拍”为代表。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 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主人公文若虚开始跟随几个走海贩货的人外出航海,只是抱着见见世面,看看海外风光的态度,并没奢望挣多少钱,谁知他却意外地高价出售了带去的橘子。得了钱之后的文若虚只打算守着这些银钱回去,没想到在荒岛上又意外拾得龟龙壳(里面有24颗夜明珠),带回国后成了无价之宝,发了大财。文若虚的发迹反映了晚明重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迎合了老百姓期望一夜暴富的心理。 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他在《初刻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入话中有诗为证:“命若穷,掘得黄金化做 铜;命若富,拾得白纸变成布。” [1] 此外,《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入话中酒家婆宋五嫂,善煮鱼羹,偶然间皇帝品尝到她做的鲜美的鱼汤,赐金一百文。后此事传遍了整个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的鱼汤,遂成巨富。正文中汪信之“因与哥哥汪孚酒中争论一句闲话,憋气出走,路见荒山无数,只有破古庙一所,绝无人居,山上都是炭材。便因山作炭,卖炭卖铁,就起个铁治。铸成铁器,出市发卖。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数年之间,发个大家事起来。”[2]《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的刘东山因夸技逞能而被一神力少年强盗劫走百金,后来得到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 张越(1982-),女,湖北襄樊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 张 越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50) 摘要:“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主要显现出机遇致富型、行善得报型、苦心经营型、命中注定型、囤积居奇型和放高利贷型六大模式化特征。基于致富模式的研究,总结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果报思想、作家的儒家思想是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三言二拍”商人致富模式小说又具有语言的通俗性、内容的世俗化和情节的新奇性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三言二拍”;致富模式;商人致富;社会环境;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0)01-0078-03

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明后期社会现状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发展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将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它来源于现实, 却又高于现实, 其内容往往暗含着当时社会的大体情况。因此,阅读小说,是一个了解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好途径。 明代的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出了明后期的社会现状。仔细游走于其中的每一个故事, 你就会从中挖掘出当时社会一张又一张的缩影。而各方面的变迁和新特点的出现, 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也正因如此, 明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朝代之一。 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得到不断壮大,明代后期的商人,小贩,作坊主以及工匠等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分子,也成为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很显然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一品官,二品客”,商人已凭借金钱的力量树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二刻”中的《赠芝麻识破假形》就有云: 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一反对商业的鄙夷态度, 徽州风俗甚至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在《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王奉把原来许配给官家之子的女儿与侄女掉包后嫁给了富商之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商人的追逐已经高于对官员的追逐。而与商业相对立的门第和仕途则显得有点黯然失色。而且,商人不再是奸诈狡猾为富不仁的形象, 反而是忠厚、正直、恪守信义等具有优良品德的一批人。《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

弟》、《施润泽滩阙遇友》等都刻画了一个个道德高尚的商人形象。 二、社会走向黑暗与腐朽 与商业的兴起相悖的是明后期社会逐渐走向黑暗,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官府愈加腐朽,社会秩序紊乱。这些现象,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 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首先,“三言”中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详细地展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明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然而还是出了一个奸臣----严嵩。以他和其儿子严世蕃为首的一群从上到下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权尊势重,朝野侧目,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凡有与他作对的,立见奇祸真是忠臣番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而与之相对峙的, 则是一组反抗权奸恶势力的正面人物,其中的代表,当属沈襄沈小霞。他的正直高洁机智勇敢,都深深的烙在了读者的心中。正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明王朝以希望的保留。然而,正势力与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斗争激烈, 也明显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与王朝的没落邪恶分子竟然能在朝野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势力, 这在明朝前期是难以想象的。 再者,官场异常黑暗, 封建制度充满了虚伪与腐朽。《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就刻画了一个凶恶残忍的官吏形象。杨佥宪“自道日暮穷途,所为愈横。家事已饶,贪心未足,终日在家设煤运局,为非作歹”,仅为了一点私利,就毫不手软地杀害了张贡生等四人, 其手段之残忍、动机之可怕都令人发指。这些无不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法制的虚伪本质,。

“三言二拍”的悲剧性评析

刘珂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本文从悲剧的判定、悲剧女性形象、社会背景与作者态度等方面对“三言二拍”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05-02 悲剧的内涵指的是悲剧冲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审美属性,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珍爱,在痛惜中感奋起来,并化悲痛为力量,获得审美快感。而对“三言二拍”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以再现苦难和毁灭来突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并以让欣赏者获得认识和情感的再生为本质;以主体和客体的悲剧性冲突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以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体现历史的发展方向为特征。 大家闺秀从小生活在缺乏人性的封建家庭中,这样的家庭充满了礼的说教。她们要获得婚姻自由,必然和渗透在自己头脑中的封建意识发生尖锐的冲突。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个性自由、恋爱自主的强烈愿望,当这种愿望与明代中叶社会的进步因素诸如平等、自由、民主等发生共鸣之时,她们便显示了以往少有的大胆抗争精神,甚至不惜以生命来维护初次尝试做人的自主权”[1]。 在《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万秀娘乃万员外之女,是一位不甘受人凌辱,立志为兄为己报仇雪耻的智谋女。大难当头她临危不惊,在劫掠自己的敌人面前强颜奉承,凭自己的胆识和才智与其巧妙周旋,伺机报仇,最终惩罚了凶手。作者对她的胆识和毅力表示了自己的称赞:“生报仇秀娘坚忍。” 《李玉英狱中诉冤》中的李玉英是锦衣卫千户之女,幼年丧母,后母焦氏在丈夫死后,对前妻未成年的一子三女百般虐待,将儿子李承祖毒死,卖次女桃英为人婢,逼三女月英沿街乞讨,告长女玉英奸淫忤逆,下在死牢。李玉英没有冤死狱中,她上奏辩冤,案情真相大白,恶人受到应有的惩处。 《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秀秀被迫卖到郡王府当绣花养娘,她为了结束这种奴隶般的生活,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胆无畏的反抗。秀秀趁王府失火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崔宁一同逃走。崔宁与秀秀,一个是玉匠,一个是绣女,他们品貌相当,互相爱恋,本应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不管他们跑到哪里,始终未能逃脱以咸安郡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魔掌,即使作了人鬼夫妻也被拆散。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是乞丐团头的女儿。金老大一心要将女儿嫁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莫稽,读书饱学,只为父母双亡,家穷未娶,情愿入赘人家。于是两家结亲。金玉奴十分要强,只恨自己家门风不好,于是劝丈夫刻苦读书。学习环境改善了,又有妻子的督促,莫稽才学日进,23岁就连科及第。出头后的莫稽嫌弃妻子家的乞丐出身,在携同金玉奴登舟赴任途中将其推入水中。玉奴幸被莫稽的上司许德厚所救并收为义女。许德厚设计以招赘为婿的手段惩治莫稽。在新房中,金玉奴棒打莫稽,莫稽知错认错,诚心忏悔,两人和好。 悲剧女性必然要遭遇苦难,这些苦难有精神方面的、身体方面的以及精神身体双重作用的。在“三言二拍”中,单纯属于身体上或精神上的苦难极少,最常见的还是精神身体的双重折磨。像前文已经介绍过的万秀娘、李玉英等被奸人所害而忍辱偷生,明显遭受着双重折磨;而杜十娘、玉堂春等名妓,妓女的出身决定了她们一定遭受着身体上的折磨,而对自由生活

第一节 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概论 第一节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 从朱元璋在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的1368年起,到1644年崇祯皇帝因李自成攻入北京而上吊煤山,明王朝历十七代帝王共277年时间。不过把年代算得太清楚是有问题的,因为元明易代和明清易代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政权易手、江山换主需要时间,如北元在塞外坚持约20年,还时常扰边,南明小朝廷在江南也坚持了约20年,至于人心的顺逆向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也许由元改明,恢复汉族封建政权,人心较容易收复,甚至作为人口主体的汉族人民还欢欣鼓舞,而由明改清,汉族朱姓江山又改姓满族爱新觉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到了晚清,社会革命还常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而讨论文学的发展历史,讨论小说的变迁,僵硬地划分朝代就会碰到更多的麻烦,但为了方便醒目,本书还是分了上下二编,别为明清两大段落,这固然会简单化地处理一些问题,但明清两朝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小说发展的影响,以及小说自身的演变情况,还是各有区别的,故其不当也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下面我们就着眼于小说的发展变迁与明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来作一番历时态的描述。 元明易代之际,社会动荡,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中,一批有志文人对元末弊政及腐败社会,进行了充满政治雄心和富于思想智慧的反思与批判,并且气势恢弘地构思社会变革的政治蓝图,充满政治激情的写作,一时蔚为风气,刘基、宋濂不但积极地思想并大量写作,还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族封建政权对全国的统治,罗贯中、施耐庵等则在英雄崇拜的文化激情中,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塑造乱世英雄和绿林好汉的群像,表达“有志图王”的雄心1。刚健的英雄主义精神里面,浸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理想豪迈,结尾却转为令人扼腕的悲哀,于是元末明初的两部奇书,具有了深刻的文化蕴涵。 明初,汉族封建政权的重建,一时鼓舞了汉族民众的精神,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重新受到推崇,社会也获得了一种振作的力量,经济复苏,社会趋于安定。但一到天下太平,统治者迅速开始巩固和完善专制制度,实行愚民统治,并对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奴役。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大开杀戒,株连15000余人,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实现了高度集权专制,并辅以特务手段。而在洪武元年(1368年)建国伊始,朱元璋即命开设学校,实行八股选仕的科举制度,并陆续开始乡试、会试、殿试,以功名富贵吸引读书士子,以“英雄入彀之术”,牢笼天下人才。朱元璋还删《孟子》中有碍君权话语,下令禁止小民使用天、国、君、臣、圣、神、尧、舜、禹、汤、文、武、周、秦、汉、晋等字取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在最高统治者两手政策的控制下,士人的政治变革激情和社会忧患意识开始萎缩,逐渐陷入八股取仕制度的精神泥潭,英雄崇拜与阳刚美的追求为雍容典雅华丽文弱所取代,明初一度雄奇雅健的诗文作风,转为“台阁体”平庸浅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文字,曾经朴实本色的戏曲创作,变成了《五伦全备记》那样的伦理教条,小说创作更受到轻视和压制,成为一种低贱的“君子弗为”的文体。于是文坛近百年滑落平庸,而小说则达百年间长时期地沉默,造成元末明初《三国》、《水浒》的高峰却接下来是近百年几乎空白的奇怪现象。 明初,朱元璋重农抑商,城市经济受到一定限制。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隆庆后海禁废除,海外贸易也开始发展,以商品集散为契机,一批商业都市涌现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广泛扩大,文人与商人的关系开始密切,商业对文艺的影响愈趋明显,进入市井的读书人和本来就出身市井的读书人,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为市民受众创作符合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文艺成为风气,市井商人走进文学作品成为作家的表现对象,以白话为媒体的通俗小说及民歌时调受到欢迎,加之印刷业发展很快,书商的谋利活动也客观上促进了商品化的通俗文艺的繁荣。商业资本对文艺的投入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帮助了文人的文学艺术创作,使一批进步文人以职业作家艺人的身份专事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得以印刷出版,并迅速走遍千家万户,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使进步的思想得以传播,例如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才被书商刊刻而广泛流传;但另一方面,书商射利之心及对市民群众低级艺术趣味的迎合,也诱使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胡编滥造,低级下流的色情文艺于是一定程度地泛滥成灾。小说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盟,使小说文化既有了物质条件而得以繁荣发展,但又常常被玷污出卖而丧失自己独立的品格,这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不宜简单评价。甚至就其涉性的方面来看,也有的属于下流,有的却是表达了开放进步的新观念。过去强调书商影响通俗文艺和小说创作负效应的方面较多,看来需要重要论定。 明中叶以后,直到晚明,封建朝廷愈益腐朽,世风也深受影响,专制统治相对松懈,在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一股进步的文化思潮开始涌动。弘治、正德间,王守仁倡扬“心学”,提出“良知”之说,主张“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不敢以为是也”,冲击了程朱理学对思 1王圻《稗史汇编》:“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