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1903年,艾维?李和他人在纽约合资成立了公共关系事务所,开展收费的公共关系服务,这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

标志。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对公众“讲真话”,要调整对公司不利的自身行

为,以期求得公众和社会的谅解。 艾维?李 的作用与贡献,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

⑵ 公共关系的产生(伯内斯时期)

爱德华?伯内斯,1891年出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外甥,曾受聘于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担任公共关 系经理 1923年,伯内斯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同年发表 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关系经典著作

《舆论之凝结》

伯内斯关于公共关系咨询”的作用:

① 是为商业界和产业界提供政策建设、使之实行合理化的社会行为; ② 是通过宣传上述政策和行为,赢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

1952年,伯内斯发表《公共关系学》教科书。 伯内斯公共关系思想的核心是“投公众所好”。 3. 发展阶段(现代时期)

20世纪50年代,斯科特 卡特利普与阿伦 森特合著了《有效的公共关系》,创造了公共关系中利益双向均等、 信息双向沟通的双向对称”模式。

他们认为: 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而运用的传播原理和方法。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 20世纪初的美国。 1. 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 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独裁、专制、世袭,

民怕官”。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特点:变独裁为民主、变专制为共和制、变世袭为民选, 官怕民

2. 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

(1 )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越细寻求合作的愿望就越强; (2)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3. 公共关系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

在构成组织内外环境的众多因素中,公众是最有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因素。公共关系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帮助组 __________________

(一)组织是劳动分工和社会需要的产物。 (三)组织必须与环境进行整合。

(五)组织的生存、发展都是通过

竞争实现的。

(二)组织的 目标决定组织的 性质。 (四)组织离不开内部的 管理、分工与协作。

国外划分:

按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按组织的社会功能: 1?产业组织

2.整合组织

3.政治组织

按组织获利和利益分配方式: 1.互利性组织

2.赢利性组织

3.服务性组织

按组织主要的管理手段、机制: 1.强制性组织

2.功利性组织

3.规范性组织

我国根据组织的性质与社会角色将社会组织分成五类:

4.公益性组织

4.群众组织

5.宗教组织

组织环境是由影响和制约组织生存、发展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

按照组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将它们区分为组织的 内部环境 和外部环境 两大类。

织调整并且适应它们所处环境的变化。

1.减少各种人为的障碍和阻力,降低发展的成本;

2.人才、资金、信息、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必要的支持。

3.有利于组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优化周围的社区环境,繁荣社区和地方的经济、文化。

4.有利于组织有形资产的扩大,以较小的代价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声誉。

评价一个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应该以该组织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作为重要标准。

主要是指那些与组织有利益关系,可以互相影响的个人、群体或其他组织。

需要更多地采用说服的方式,即积极地通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来改变公众的看法,形成积极的公众舆论,与公众之间保持良好、和谐的关系。这便是公共关系的主要工作。

组织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

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

信息的沟通是公关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就是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影响公众舆论、协调公众关系,而与公众进行的积极的信息传播、交流、沟通和说服活动。

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构成关系世界的两种主要类型。

前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关系,后者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

公众关系作为组织与社会环境交流的纽带,其核心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交织着人际关系,往

往表现为组织和组成公众的个人之间的联系。

组织离不开公众,而公众也同样需要组织。两者的结合及相互依存,是现代社会中双方实现共同发展与各自利益的重要条件。组织与公众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利益为纽带、以信息为媒介而形成的联系,即“主体Ji主体”。

1.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情感基础。2?—方面,受到社会关系的支配和制约,不能单独存在。

3?另一方面又以个性化的独特方式,体现、丰富着社会关系。公众并不是被动的客体,他们也同样能动地影响,甚至决定着组织的命运。

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的概念:与社会组织发生一定关系的个人或社会群体。

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由组织来确认的,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公众对象。组织的性质、规模和目标,决定了公众的范围和数量。

1.共同性

2.可变性

3.多样性

公众为了实现自己利益,会对组织产生需求。不同类型的公众,由于自身利益差别,对组织的需求也不同。

1.知情权2?建议权3?选择权4?行动权

社会组织必须承担向公众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努力实现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现代经营理念“公众总

是对的”

(一)根据公众在组织环境中的分布:

1?内部公众:组织内部成员。如管理、技术、生产、销售、辅助人员和股东等。

2?外部公众:组织外部环境的公众对象。如消费者、协作伙伴、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等。

公共关系工作应内外有别。内部公众是组织公共关系的基础、重点和保证。

(二)根据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1?首要公众:对组织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公众。

2?次要公众: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这种划分是多层次的、相对的。

有利于组织在资源的投入上区分轻重缓急,以首要公众为工作重点。

(三)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

1?稳定公众:具有稳定结构、与组织保持较为稳定关系的公众。如员工、老客户。

2?周期公众:遵循一定规律和周期而出现的公众。如旅游旺季的游客、民工潮等。

3?临时公众:因某些临时因素和突发事件而出现的公众。如地震、飓风、聚集群众等。

这是组织制定公共关系长期性策略、周期性政策和临时对策的依据。

(四)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

1?顺意公众:有好感、持肯定态度

2.逆意公众:缺乏好感,持否定态度

3?边缘公众:态度、意向不明确的公众

了解公众态度是公关工作的起点。转变公众态度是公关工作的直接目标,也是衡量公关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争取中间,抓好两头。”

(五)根据组织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1.受欢迎的公众:所持态度符合组织的需要、正在或将会对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的公众。如各类投资者,新老客

户,关心、帮助组织的政府部门、新闻记者等。一一协调合作

2.不受欢迎的公众:其行为和态度不符合组织的需要,正在或将会对组织造成消极影响的公众。如那些利用职权

增加组织额外负担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对组织怀有敌意的新闻记者等。一一疏远和警惕

3.被追求的公

众:那些组织需要,但他们自己却对组织缺乏了解、态度相对冷淡的公众。如社会名流一积极公关。

(六)根据公众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

1.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特有的一个概念,指与组织不发生关系,也没有相互影响的个人、群体或其他组织。

2.潜在公众:指那些由于组织的行为有可能与组织发生联系,并对之产生影响的公众。

3.知晓公众:那些已了解到组织的有关信息,并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及其与组织关系的公众。

4.行动公众:指那些已采取行动,对组织产生实际影响的公众。

掌握公众从潜在到知晓,再到行动的转变过程,可以准确把握公关工作的时机、节奏,采取不同政策,提高公关工作有效性。

积极主动地影响公众,进而改善组织的环境。

是指深入公众中调查研究,接收信息的过程,它是影响公众的前提。它为公关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使之能较好地符合公众的信息需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1.摸清公众的分布与主要类型。

2.利用各种方式的交往,真诚地接近公众。

3.进行公众调查。(访谈法、问卷法、网络法)

4.随时关注大众传媒和网络有关公众的信息,形成公众信息档案。

1.在熟悉、了解公众的基础上,解决公众的需要与困难。

2?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环境。

3?做好本职工作,适应公众需求。

4.注意在细节上下功夫。

了解公众是服务公众的前提,服务公众是影响公众的基础。

即将组织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引导公众了解和认识组织及其活动,培养公众对组织的好感,促使公众形成、强化或转变对组织的态度。

组织传播信息公众自主选择信息保存有用信息公众情感、态度变化产生新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定势

1、以真诚平等的对待公众,充分尊重公众选择信息的权利

2、向公众提供真实可靠、具有内在价值、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

3、掌握传播信息的规律与艺术,精心策划信息传播的内容、搭配与尺度,把握信息传播的最佳方式、数量与时机。

舆论是某个时期大多数公众表现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1、起因于涉及公众利益的特殊问题或突发事件。

2、传播迅速,情绪高涨,意见倾向一致。

3、规模、强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归宿,取决于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对公众利益影响程度,取决于信息的内容、传

播范围和供给数量,也取决于舆论领袖的作用与权威性。

4、因势利导,使之渐趋理性,不能强行遏制。

1、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预测分析。

2、分析舆论性质,统一思想认识。

3、及时提供真相,引导舆论导向。

4、做好领袖工作,转化公众情绪。

5、做好善后工作,恢复组织环境。

也可以称之为民意,是公众利益和意愿的自发性外在体现。所以,公共关系必须关注与公众具体行为指向密切相关的公众舆论。

1、了解民意是制定公共关系策略的前提;

2、影响民意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

3、顺应民意是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追求。

第三节公众对象举要

公共关系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关室一个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关关系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关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间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者分散的社会大众。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以及组织社会影响的广度,它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 名誉度:社会组织所获得的特定荣誉,这种荣誉代表着一种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综合评价。 公关策划:社会组织公关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公关目标或解决某种公关问题,对即将开展的公关工作进行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策略谋划的思维运作过程。 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程度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二、简述题 (一) 1、人类早期的准公关的表现及特点? 政治生活中:告知、劝服、宣传意识及其实践活动;民心、民众、舆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联盟和危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中:交流意识;招牌意识 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以人和修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处理观念体系 表现:自觉程度上:明显自发性,盲目性 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规范: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伦理色彩 2、现代公关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主要原因: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公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是公关发展的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现实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基数手段 2、试论公关在我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公关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你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观念是片面的,a.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会主动的选择它,但是并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公关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公司企业之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二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复习课程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的涵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管理目标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整体资产增值; 公共关系重在“关系”,这种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不同于其他具体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相伴随 2、公共关系学中“形象”的内涵 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 形象的意义: 首先,“形象”其本质是重视组织信誉。 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 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 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拓展:并说明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组织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亦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体现为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以下八个层面构成: (1)组织的产品形象(2)组织的管理形象(3)组织的人员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人员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4)组织的环境形象(5)组织的文化形象(6)组织的社区形象(7)组织的标识形象(8)组织的媒介形象。 2.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包括: (1)形象观念,表现为主体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将信誉和形象视作组织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2)公众观念,表现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意愿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符合与满足公众的要求作为组织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作为制定组织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政策原重要原则。(3)传播观念,表现为经营者和管理者强烈的传播意识和沟通欲望,自觉地利用一切传播的机会和传播媒介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并善于运用双向沟通的方法去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与好感。(4)协调观念,表现为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努力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动态中求平衡。 (5)多赢观念,表现为将平等互利、追求多赢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将自身的发展与对方和他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协助对方、满足他人来争取多方的共同利益。 (6)服务观念,则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用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7)危机观念,防患于未燃的意识.指在组织发生形象受损或预测到即将发生危机时,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与社会公众积极沟通、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的管理活动。 除此之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包括现代的信息意识、整体意识、社会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等。3.何为媒介公众?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 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 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 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 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 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 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 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 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 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 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 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 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 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 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 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第四章预期效应理论与心理实验 ?确定性效应:在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 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性的收益更多权重。 ?阿莱悖论:由确定性效应产生的,一种与标准理论偏离的悖论。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受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二)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四)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五)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简述) 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论述) 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行为主体仅是个人。 2.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 3.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 4.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论述) 人群关系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与内部公众沟通,协调内部关系也是公共关系实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区别(论述) 1.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2.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面的群体关系和个人关系,还需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十分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 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于组织关系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阔。 3.“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人群关系论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应管理中的用;公共关系学又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 ??辅助决策(辅助决策职责-简答:练习) 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作用还表现在为决策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完善各种公众咨询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并根据决策目标将各种信息整理、归类、分析、概括、提供给最高管理层或各个专业部门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传播推广(公共关系的宣传职责?问答:练习)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在:

投资心理与行为金融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题型:(相关概念的)简述题、(理论思想的)论述题、(经典文献)综合题 本科教务办 请大家注意考试时间地点并相互转告。 简述题(解释如下概念): 1.预期效用理论、理性经济人及其预期效用理论的四个公理; 2.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和赢者诅咒风险; 3.交易者的类型与股票波动性的关系(流动性冲击、信息冲击、噪声冲击); 4、平均值回归现象和逆向投资策略关系、“赌徒谬误”何在? 5、贝叶斯推断、直觉推断; 6、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控制力幻觉和信息幻觉与专家幻觉; 7、金融市场有哪些异象? 8、“神投手”、小数定律、正反馈策略; 9、联合假说问题和套利有限性检验; 10、你认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如何刻画?厌恶损失、厌恶风险、厌恶模糊; 11、遗憾理论、原赋效应、维持现状偏好; 12、心理会计、享乐编辑(对好坏大小事件); 13、“IPO热市”、投资者的情绪指标、“机会窗口”; 14、封闭式基金折扣之谜; 论述题: 1.套利的成本、风险(基本面风险、市场风险、模型风险、杂音交易风险)2、展望理论、效用理论;二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关系和区别! 3.“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埃莱斯悖论”。违犯了哪个公理?如何违犯的?

4.股票溢价之谜及其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5.股市回报的过度波动性及其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综合题: 1.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有哪些表现?通过什么途径实证检验“交易的过度性”; 2.“卖出股票的处理效应”和“买入股票的注意力效应”。 3、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在解释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中的“均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市场时机假说”、“市场迎合假说”?

财政学_陈共_第六版_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

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

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

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00182)

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管理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具有的五个基本要素: 1、) 2、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4、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5、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6、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7、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相关概念: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舆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态度; 形象——组织在公众中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人群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时间——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力士多德《修辞学》 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制造假新闻“清垃圾运动” 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科学化《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重要特点是“投公众所好”主张 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 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 .

公共关系学简答及答案整理

一、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什么必须注重社会整体效益? 1)现代社会使组织(或企业)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关系之中,组织的各项活动不仅与组织自身关系重大,而且与社会各界都有必然的联系。2)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向他们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精神文明效益。3)如果企业轻视后者,就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反感,甚至危及企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组织(或企业)必须注重社会整体效益。4)社会整体效益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和精神文明效益。 二、说明公众分类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1.对复杂多样的公众进行必要的分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是每个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公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2、对复杂多样的公众进行科学的分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在:(1) 对公众进行分类,是每一个公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公关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重要保证。(2)能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认识公众的特征和共性,认识公众的多变性,重视与公众的关系,使社会组织的政策和活动能顾及到各方面公众的利益,做到内外兼顾。内求同心协力,外求和谐发展,为组织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3). 能帮助社会组织清晰地把握每一类公众的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关工作,有助于与各类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 (4)能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和掌握公众的变化趋势。公关人员应随时了解不同的公众的相互转化情况,并对这种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预测和估计,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公关工作,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 三、为了使公关策划不断创新,有哪些思路(请举出实例)可供借鉴? 答:(1)大胆设计,敢于开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形式。(1分)例如1993年,香港奥美广告公司为杭州西泠冰箱厂设计的公关广告,买下了上海文汇报第一版的整个版面,创造了新中国报刊史和广告史的第一次,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移植与再造相结合。从事公关工作的人员,在教科书上,报刊杂志上,或道听途说其它公司的先进经验,只要本地区尚无人使用,就可以大胆借鉴,移植使用。(3)角度转换,逆向思维,寻求突破。许多常规的公关活动样式立意虽好,但因多次被采用而失去了新意。如一般的厂庆、店庆活动都是盛大集会,但安徽的合肥百货公司却在40周年庆典之际,开展了百日监督活动,请顾客监督服务质量,多提宝贵意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4)排列组合,以旧翻新。其它组织或自己曾经搞过的活动形式,经过转换顺序,变换形式的方法,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你认为良好的员工关系对企业有什么意义? 1、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公众,是内求团结的首要对象。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促使企业的决策及行为能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能反映双方的愿望和要求,能说服员工将个体利益目标追求寓于企业整体利益目标之中,达成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 2、员工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企业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第二,企业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五、说明处理危机的原则性要求及程序。 1承认危机的爆发,并尽快可能精确地确定它的各种因素。2建立管理班子所有成员一致认同的、现实的工作目标,并对新闻媒介对问题发生所给予关注负效应给予充分认识,对新闻媒介关注组织解决问题正效应的局限性能够客观地分析.3建立紧急问题委员会和特别工作组来处理危机。4确认有关持批评态度的公众,建立与他们进行沟通联络的计划。5与新闻媒介保持密切的沟通关系,使其正确地理解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处理危机的指导思想、方法手段等。6组织面对着危机问题的解决,仍要不屈不挠、持续不断地努力校正以往的记录。

央财金融考研 公司财务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央财金融考研|公司财务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温馨提示:到了考研后期,凯程希望考生能够根据中财金融硕士推出的文章,将431科目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梳理、反复梳理,以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是我们知识框架的骨架!对于这些最基本知识,大家千万不要以是否考过作为是否重点学习的判断标准,不管是否考过,都要认真对待! 小题目计算知识点: 1.先付/后付年金现值/终值计算 2.永续年金现值、永续增长年金现值、增长年金的计算 3.一年内多次付息的债券价值计算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转换 5.债券久期的计算 6.PVGO计算 7.股利增长率g的估算 8.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9.净现值、IRR、MIRR的计算,资本限量决策中利用PI做项目选择 10.初始现金流、营业现金流、终结现金流的计算 11.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注意是否考虑发行费用) 12.IPO折价成本的计算 13.租金的确定

14.营业/财务/复合杠杆 15.期权的内在价值计算 16.期权的基本损益状态图像 17.从期权的角度分析股东权益和负债 18.认股权证的稀释效应 19.可转债的转股比率&转股价值 20.现金周转期的计算 21.商业信用成本的计算 大题目计算知识点: 1.内插法的应用 2.债券估值 3.普通股估值(现金流贴现模型、PVGO模型、增长率g的估算) 4.项目选择决策、设备更新决策、项目比较决策(增长现金流法、等价年金法)(注意所得税、折旧、机会成本、分摊管理/销售成本) 5.期望值决策 6.资本市场线+β系数+CAPM计算 7.WACC的计算 8.WACC法(自由现金流贴现法)、APV法 9.创业融资-初次融资&二次融资资产负债表编制 10.配股权价值计算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西南财大米什金版货币金融学简答及一些知识点(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西南财大米什金版货币金融学简答及一些知识点(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第一章: 1.什么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金融市场是资金由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转移的市场。金融市场履行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从那些由于支出少于收入而积蓄了盈余资金的人那里把资金引导到那些由于支出超过收入而资金短缺的人那里。 第二章:金融体系概述 1.金融市场的种类划分 (1) 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按契约的性质) (2)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按在发行和交易中的地位) (3) 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交易的地点和场所) (4)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所交易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 2.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有哪些? 货币市场工具:(1)美国国库券(贴现发行)(2)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3)商业票据(4)回购

协议(5)联邦基金 资本市场工具:(1)股票(2)抵押贷款(3)公司债券(4)美国政府债券(5)美国政府机构债券(6)州和地方政府债券 3.金融中介机构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金融中介机构是通过发行负债工具筹集资金,并且通过运用这些资金购买证券或者发放贷款来形成资产的金融机构。 (1)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 (2)契约型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金,退休金) (3)投资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资银行) 4.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1)在直接融资中,借款人通过将证券卖给贷款人,直接从贷款人那里取得资金;在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居于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帮助实现资金在二者之间的转移。 (2)直接融资的优点:短缺单位可以节约一定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