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2、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1.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1921年发现,发掘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后泛指中原的同时期的文化。

2.大汶口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发掘年代:1959年。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

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最早的遗址发现于辽宁。

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浙江。

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山东。

3、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

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起源于我们的先民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思索,以及对万事万物的根源、发展变化及其彼此间关系的探究.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智力条件的限制,先民们所进行的这些思索和探究都是很蒙昧的、幻想色彩比较浓厚的,它们由做梦而错以为人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人的肉体死后灵魂可以不死,并且认为自然界万物和人一样都有灵魂,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灵魂观念,它就是包括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观念。比如考古就发现,在“山顶洞人”的的遗骸hai2周围,撒有红色的矿物粉末,以及一些随葬的骨器和石器等装饰品,这是对死人灵魂的崇拜,它便是“灵魂不灭”观念在山顶洞人那里的具体表现。而陶器上和这个时代的岩画上包括这种神话传说中也都体现了这时期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也正是在灵魂不灭、万物有灵即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在原始社会出现了原始崇拜这一原始思想的最鲜明的表现形式。按照我们教材上的划分,原始崇拜又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这三种形式。

(1)自然崇拜。原始人认为天、地、日、月、山、石、风、雨、雷、雪、云、虹等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情感、意志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得到佑护。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之一,在考古学上多有体现,比如拿对太阳的崇拜来说,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着表现太阳的纹饰,在江苏连云港将军涯、四川珙县、云南苍源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也出现了太阳神的形象。

(2) 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比如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高馥丰臀、双乳硕大的陶塑女神像,以及龙山和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和生命繁衍相关的崇拜还有祖先崇拜,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 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于是呢产生图腾崇拜。源于对自然所提供的生存条件的感恩,是原始的之恩图报。其中也有因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而更进一步的推崇。在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据说几乎每一个氏族都有其自身的图腾,相传的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这六兽其实是指以其为各自图腾的六个氏族。中华民族号称是龙的传人,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而龙的传说中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同时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鬃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所以闻一多说它是“以蛇为图腾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而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而自然、图腾、和生殖—祖先这三种崇拜又往往融合在一起,如图腾往往来源了自然界,

而很多图腾被认为是信仰者认为是其氏族的祖先,比如延伸到后来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所以它实质上又和生殖—祖先相互融合。

总之,作为上古先民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原始思维的产物的原始崇h2拜,是原始思想的最鲜明的表现形式。神秘性和笼统性是其思想的主要特色。

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

(二)原始艺术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有长足发展,其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

4、原始社会组织

(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再次是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这一时期。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5、上古文化分布

(一)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团。

我们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

(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

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帝合战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以上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在远古时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它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共传16代16王,历时约500年。夏朝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婚姻演进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等精神生活,都和其它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故此,夏朝的文化发展历程不作专门介绍。此外,夏朝人生活的确切年代尚在考证之中,夏朝的历史大事也无准确的史料可考。

1、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

(一)甲骨文的成熟是商代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借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行更多的了解。

(二)文字、典籍、青铜器是商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三)商代人尊神重巫。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巫觋文化的特色。

一直到殷代,受生产和自然科学水平发展的限制,人们还没有摆脱原始崇拜这种思维,但是商人的信仰比蒙昧的原始的崇拜更明确更深入,上升到宗教迷信的高度,从已发掘整理出来的殷墟卜辞来看,殷人头脑中充满了宗教迷信观念。

殷人认为,人世间的事都有祖先的灵魂或上帝鬼神在操纵控制。因此,遇到生产、征伐等大事,他们都要占卜,等求得祖先、上帝和鬼神的指示后,再去行动。例如,卜辞中有“乙保黍年”、“帝与邑”的记载。乙是殷先王名,帝是上帝。这两条记载分别说明,先王保佑粮食丰收,帝保佑着城镇。这是把人事与死人的魂灵以及上帝相联系。特别是与上帝相联系,据葛兆光的观念,帝是殷商时代神灵世界的最高位,商朝人认为地位最高的神是帝或上帝,它支配着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比如卜辞还说:“今二月帝不令雨”。“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帝其降馑?” “王封邑,帝若”。可见,二月不下雨,是帝的命令;一年中雨水足不足,取决于帝的命令,饥荒出现与否是帝的命令;就连殷王给臣下封邑,也要取得帝的同意。帝以超人间的力量成了人间的主宰。殷人观念中的最高神是上帝或帝。商王是政治首领,同时也是最大的祭司。祭祀时要用许多牲畜,在上古还有用活人祭祀的现象。商周之际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度。

为了听命于帝,按帝的意旨办事,它们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们还经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有时一次性祭祀的牲畜就有四五百头。虽然它们也崇拜祖先崇拜,但祖先神的地位没有上帝神地位那样突出。在《尚书盘庚上》中.盘庚对执政者说,按照先王的制度,必须恭敬地顺从天的命令,因此他们不敢永久居住在一个地方。所以从立国到现在,已经迁移5次了。如果现在不去继承先王的遗志,不了解上天的旨意,那还谈什么继承先王的事业呢?……上天本来是要使我们的生命在这新邑巫绵延下去,要我们在这吁继续复兴

先王的伟大事业,安定四方。可见,殷人对先王的服从,是以对上天的服从为原则的。

除了“天命”、“帝”范畴外,《尚书·盘庚》中还出现了“德”范畴。如《尚书·盘庚》中就说“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即现在上帝将恢复我高祖成汤的大业,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但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德”也是以“上帝”的旨意为行动准则的,可见,殷人行事,是以先王的法令制度为不可动摇的原则,而先王的法令制度则是以上天的意志为原则。这是一种以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为价值取向的粗陋的王权神授理论和宗教信仰。

3、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电视剧《封神榜》就是在武王灭商的史实基础上演义而成的。

(一)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

(二)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三)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垄断,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商贸的品种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异等。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青铜。

周代统治者继承并发展了段代的天命神权思想,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听命于天命,而是引进了“德”范畴,以解释王朝兴替、人事盛衰等社会现象。

周统治者宣称他们是受上帝之命而替代商王朝的。他们说,由于他们善于治理国家,因而上帝很高兴,就命令周文王灭掉殷,代替殷接受上帝赐予的大命,来统治它的国家及其臣民。而“皇天上帝,改职元子”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所”(同上)。殷统治者“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命’。通过对殷王朝灭亡的经验教洲的总结周统治者看到,“民心”比“天命”重玖而又更难把握。“天命靡常”,乃是由于“民心无常”。而要得到“民心”,就须施行“德政”,主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他们提出了“敬德”的思想,用“德”来配天命,以巩固其统治。“德”的具体内容,一是敬天,即借“天”的权威来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约束他们不要干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事,同时麻痹人民群众。二是“保民”,即为了保护其统治而讲究统治策略,以使人民不离开白己,不反对自己。具体说来,就是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痛苦>”亦即要知道一点劳动人民的痛苦,对于“小民”实行一点恩惠。总之,“敬天”与“保民”不可分,二者结合,即是“以德配天”的实现。可见,用人对于天人关系,不再象殷人完全听命了天,而是在天神思想笼尽下,尽人事以待天命,这反映了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开始注意人的能动作用。周统治者关于“德”的说教,成为来儒家主张“德治”的根据。当然,应当看到,虽然周人已经开始注意人的能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他们仍是以“天命”为思考中心的,敬德保民最终是为了“祈天永命”,即祈求天命来永保王命,而这正是天命神权思想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周人的世界观仍是天命神权的宗教世界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阴阳、五行思想。

原始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殷周之际。

像形成于西周初年的《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该书所讲的八卦由“一”和“-—”两个符号排列组合彻成。“一”和“一”在这里就象征着“阳”和“阴”的意味。《易经》试图用代表两种不同性质原理的“一”和“一“,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繁杂现象,这是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来掌握世界,是哲学思维的开始。

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洪范》是西周时的作品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甜。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五行”是指五种物质的性能;水有润下的性能,产生咸味,农业生产离不开它;火有向上燃烧的性能,产生苦味,可以用作冶炼和烹煮;木可曲可直,产生酸味,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器械,土能种植各种农作物,产生甜味。是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水、火、木、金、土已不单纯是五种具体物质,而是五个范畴或类概念,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这正是理论思维的开始。

原始的阴阳五行说,到西周末年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说解释地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日:“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矢其所而该阴也。……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团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这里,伯阳父将“阴阳”看作“天地之气”,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地震)和社会现象<亡国),并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已有天人感应的意思。这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汉代董仲舒即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建构其天人感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的。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

西周末年,史伯对五行说的发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德的重视,周时期还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在这一内容下,形成了各种礼节和仪式。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比如各等不同的贵族应乘几匹马拉的车,祭祀时应使用什么乐队都有严格的规定。

周代的礼制可以说是当时各级人士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绳。周人推行的种种典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正因此它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所推崇,特别是得到了后世,儒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其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模式和是非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

总之,从上古到殷周这段时间,对自然对祖先的崇拜思想、及其引发的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阴阳五行思想以及伦理思想,尽管这些思想在当时还缺乏严密体系和系统的论证,但它们都对后来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的最根本的源薮,所以从总的思想文化发展的链条来讲来说,它们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萌发时期。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主要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思想得演变 1、春秋时期得思想家 ①老子得思想 春秋晚期得老子,就是道家学派得创始人。 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她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得史官。相传,孔子曾向她问礼。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得本原就是“道”。她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她指出社会动荡得根源,在于人们得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得政治主张。她希望回到小国寡民得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就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得。 ②孔子得生平 孔子就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她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与著述。她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得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她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得《诗》《书》《礼》《易》《乐》与《春秋》,后称为“六经”。她得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孔子出生没落贵族家庭。苦研《礼》《乐》,在礼崩乐坏得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曾官至司寇,后去官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得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回到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删修《春秋》,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③孔子得思想 孔子得思想核心就是“仁”。她认为仁就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她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得行为符合礼得要求。 礼在孔子得思想中有重要地位。她要恢复周礼得权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孔子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将礼与仁结合起来,认为,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没有礼,就会模糊上下尊卑得界线。 怎样协调礼与仁得关系呢?孔子又提出了中庸思想。她认为“过犹不及”,主张“与而不同”,只有多种因素,特别就是对立因素得统一与与谐才形成完美得事物。仁、礼、中庸思想就是孔子创立得儒家学说得核心内容。 ④孔子得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得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 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商代的历法继承夏历。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甲骨上的刻辞为最多。这种刻辞书体非常美观,是一些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商代的雕塑艺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装饰有绚丽的花纹,有些玉、石、陶、骨、牙的制品上也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在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都适于演奏乐曲。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西周的文化又有了新的进步。西周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这种全面的教育,奠定了后代教育的基础。《诗经》中的《周颂》、《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周南》、《召南》等篇章,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他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声调和风格。雅与颂也各有不同的格律,都能配乐歌唱,组成一定的乐章,这些乐章是国家制定的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相当广泛。在当时贵族教育中,对诗和音乐都非常重视,这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西周音乐的发展还表现在乐器种类的增多和音乐理论的发展上。当时的乐器除编钟、编謦和大小不同的鼓铙等打击乐器外,还出现了琴瑟等弦乐器和笙竽等管乐器,金、石、丝、竹、革之音大都齐备,乐器的增多,需要注意演奏的和谐,音律的理论也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有从远古到西周的宽广丰厚的文化铺垫,才有后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深深地影 响并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丰富多 彩的面貌。 一、古代文化的萌芽与形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群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农 业社会,并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孔子所 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繁荣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在这一时期,儒家 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儒家的道德伦理 和礼制观念深入人心,指导了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人际关系的规范。此外,佛教和道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 展路径。 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文 化交流和融合也不断发生。例如,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具有强烈的开放精神。在这一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

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化和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中国历经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抑制和压抑。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了几千年的时间。从古代的萌芽与形成,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再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以及近现代的现代转换,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演化和发展中形成的,其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上古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神话故事为主要特点。神话故事中记录了诸多神仙、神灵的传说,揭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探索。 进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易经》和《诗经》。《易经》是一本关于自然、宇宙和人类生命的哲学著作,它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理论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诗经》则是一本记录了古人生活、风俗和思想的诗集,其中有许多美丽的赋诗和怀人之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论语》和《孟子》。这两本书记录了古代先贤的言行和思想,弘扬了儒家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迷的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政治经济的变革,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压制。然而,在这个时期仍然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唐诗》和《宋词》,这些诗词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和感情,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楷模。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现代化的改造。一方面,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流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另

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复兴传统文化的主张。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受到关注和研究,成为国际上的热门话题。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中国政府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同时,社会上也涌现出一批热心于传统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上古神话故事、古代经典著作、鼎盛时期的儒家思想、中古低迷时期、近代现代化改造和当今保护与传承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化:早在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化,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中华文化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文化包括对天地、崇拜和祭祀的信仰,也包括对文字、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也开始出现。 封建文化:封建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强调礼仪、制度和家族等价值观念。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世世代代尊崇儒学,注重个人修养和家族传承,同时注重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这一时期的文化对后世尤为重要,封建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与改变。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危机,一些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现代化的思考和变革。这时期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文化先驱,如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等,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而且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成果,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当代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国不同的历史和地域背景造就了多元的文化传统,这种多样性在当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的融合也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同时,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文化、封建文化、现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等不同的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面而复杂的,在不

同的时期中承载了中国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一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简史

中国传统文化简史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先秦时期起,延续至现代中国的一系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 些传统包括诸如儒家、道家、佛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思想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人民精神世界的核心,影响深远,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将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文 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一、先秦文化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战国时代,多种学说盛行,其中以儒家和道家 为主流。儒家主张“仁德礼义”,追求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而道家则主张追求人与 自然的和谐,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 二、儒家文化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 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即追求人类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主张爱人、敬父、尊师、奉祖先、忠君爱国等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儒家 还提倡“以礼治国”,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佳途径。 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处。道家追求的境界是“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一种包容万物、无所不在的世界观。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一些 方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思想的体系。 四、佛教文化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文化,它特别注重对个人修行的关注,强调人与自然的 联系,追求超越世间的境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文化、风俗 和艺术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五、中华思想 中华思想是指对中国文化的总体思考和理解,它汇集了各种文化思想的精华,成为中 国思想文化独特的体系。中华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融合的。它 在道德、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 六、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元宵 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贵族阶级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宗教、祭祀、礼制等方面。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和战乱的频繁发生,思想家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问题。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逐渐兴起。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主张天命论。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法家思想。汉朝时期,儒家学说重新兴起,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触发,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如玄学、墨学、法学等。玄学代表作家荀子提出了以性恶论人的思想,墨学代表作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学则主张以法律来治理国家。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儒学兴盛,程朱理学体系逐渐形成,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此时,佛教和道教也在中国得到发展,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6. 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家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宋明时期的顺治皇帝重视儒学,康雍乾三朝更是实施儒学复辟。然而,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也在思考儒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学派,如理学、心学、阳明学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等学派交替兴衰,相互影响,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交替和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 的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和青铜器,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多神论阶段,各地的诸子百家各有见解,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而到了秦汉时期,儒家的思想得到普遍推崇,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强调修身养性、慈悲为怀,与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互交融,形成了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同时,道教的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宗教信仰。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是繁荣的大唐盛世,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来自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唐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而宋朝则是以科技发展为特点,科学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陆羽的《茶经》等文化成果也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演变。明朝推崇文人学士,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科举制度的兴起培养了大量的

文人,文化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同时,明朝也传入了西方的文化,如基督教、天文学、医学等。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紧随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面临着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冲击和挑战。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出了“胶州八诗”、戊戌变法等改革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热点。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保持了其独特的特色。它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历经朝代政权更迭,逐渐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传统。今天,传统文化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承载着百姓期望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 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 (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隋唐时期: 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有一种“有容乃大”的气派。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唐型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 1. 古代华夏文明(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古代华夏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文字、礼仪、音乐、哲学、历法等基本元素,如《诗经》、《礼记》、《易经》等经典文献。 2. 儒家文化的兴起(公元前256年-公元220年):儒家文化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强调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3. 佛教与道教的传入(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佛教和道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强调慈悲、禅定、般若智慧等,道教注重自然、养生、修炼等。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并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融合。 4. 文人雅集与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文人雅集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文人们崇尚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精致而优雅的文化风气。著名的文化人物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在这个时期活跃。

5. 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文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小说戏剧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明清小说的兴盛、清代的康熙字典等。 6. 近现代的文化复兴与变革(20世纪至今):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在文化复兴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审视和推崇,例如中国画、传统音乐、传统医学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儒家思想、佛教道教、文人雅集、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创作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流传于华夏大地的文化传统,它是中华 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经历 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经过了各个朝代的演变和吸纳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面貌。本文将会从古代神话传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历程。 古代神话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之前的上古时代,那个时 候由于文字未能出现,人们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在 古代神话传说中,神话人物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始祖和精神导师, 如女娲补天、伏羲和神农氏创造人类的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体现了宇 宙观、人伦观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思想是以儒家 经典《论语》、《大学》、《中庸》为核心的孔孟之道。儒家强调人 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伦理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根本之道”。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在,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相辅相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考和个体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强调“生老病死皆虚妄”,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和丰富多样的一个方面,包括了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等。中国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传统价值观念、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过程,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 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 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 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宋朝时期,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使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宋代还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苏颂和沈括等。 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2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两个重要时期。明朝时期,敦煌文化和南京文化等地方文化形成繁荣。清朝时期,文学、戏剧和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一部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生的精神之旅。这段历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吸纳和运用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2、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 3.三大民族集团 (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 (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 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大型玉制龙,高26厘米,是我国发现的 最早(5000年前)、最大的龙的 形象。 红山文化大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