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淮南子》以黄帝、颛顼、尧、舜、启为五帝。

最为后人接受的是《国语》的说法。

五帝的功德:

《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娥,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能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而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扶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三皇只是教人谋生的手段,而五帝则是养民惠民,所体现的是道德政治,三皇只是文化的创始人,五帝则是文明的缔造者。

3、怀疑说:顾颉刚的“层累说”

在中国的历史学界,对远古历史的怀疑论者不乏其人,但最有成绩的则是20 世纪上半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1923年,顾颉刚在同钱玄同讨论《诗经》的辨伪问题的一封信中,系统地提出了人的“层累说”,即“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大意有三: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时期愈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愈是高大;

③即便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否属实尚无把握,但亦可知道它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而顾颉刚认为,盘古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说虚构的人物,而且越是往后世,虚构的历史愈早。在西周,人们只知道有个大禹,到春秋时期,才有尧舜的传说,黄帝、神农是战国时期的杜撰,三皇之说直到秦代才有,而盘古的传说更晚,是汉代后才出现的。

①、盘古

盘古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人物,而且虚构的年代很晚,大概是东汉后期的产物。严格说来不足以充任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②、三皇五帝: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五帝”:

《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很少提到三皇的功德。

五帝的说法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据徐旭生先生的研究,“直到春秋战国前期还没有见到五帝的说法,在《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都不见有五帝的名称,就是显明的证据。···到战国后期五帝的说法才盛行起来。”(《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但是,五帝崇拜在战国前就存在,《论语》、《孟子》对尧舜评价很高。《尚书》中就有《尧典》、《舜典》。

黄帝果有其人吗?

根据古代文献,黄帝是确有其人。《周逸书》、《山海经》、《国语》、《大戴礼》、《吕氏春秋》、《史记》等文献都言之凿凿,尤其以司马迁的记载最为详细:父少典,母有虫乔氏,与炎帝为同胞所生,且有儿子二十五人。

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春秋战国之后的作品,而在此之前的古籍则根本没有提到黄帝,尤其是《尚书》,从尧帝写起。轩辕之丘、涿鹿之野、黄帝泉、黄帝陵等能证明黄帝真实存在过吗?黄帝陵,司马迁之前,传说中的黄帝并无葬处,而是“乘龙升天”。司马迁一方面承袭旧说,另一方面又认为“黄帝崩,葬桥山”。但是“桥山”又在何处?《五帝本纪》没有提供下文,于是有陕西桥山说、甘肃桥山说,涿鹿桥山说,陕西还有两个桥山,一个在陕北、一个在陕西中部。传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一带。何以到今北京附近的涿鹿之野与蚩尤作战。

炎帝葬于湖南茶陵,今炎陵县。

舜帝葬于湖南的九嶷山。传说舜帝带着鹅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南巡,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结果溺于湘水,葬于九嶷。据说还在今天的韶山演奏过《韶》乐,百鸟朝奉,韶山之名由此而来。

追溯黄帝的缘由,必须从先民的五方观念说起。

从甲骨文看,殷人已经有了五方观念。郭沫若的《殷契粹编》所收录的卜辞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商”或“中商”,正是东南西北中五方。

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色”或“五方色”的观念。《逸周书·作洛》是最早记载“五色”的文献:“周公···及将致政···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土遗东青土,男赤土,西白土,被骊土,中央衅以黄土。”周人起于陕地,这里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因而周人以黄色为贵。而且,由于殷人五方观念的传统,周人同样划天下为五方,以陕地为中心。周公营洛,洛邑虽然不同于陕地的土色,但出于王权中心的考虑,周公又只能将洛邑一代作“黄色”看待,大社中央著以黄色。周人尚黄,以及“五色土”思想的提出,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

五色后有五行思想。

由于五色观念直接同王朝政治相结合,而王权是需要神话的,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因其尚黄而很自然地有了对黄帝的崇拜。黄帝又同皇帝相同,在色曰黄,在权曰皇。《释文》曰:“皇帝,本又作黄帝”。《淮南子》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黄帝是中央之帝。

二、炎黄子孙

黄帝之前,尚有神农、伏羲、女娲,甚至燧人氏、有巢氏等先人,然而中国人所认定的祖先则是黄帝,现代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为什么?

黄帝首先建立的一个部落联盟;

黄帝首先开始了道德政治;

黄帝首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汉族人的确基本上是炎黄的血脉。

三、龙的传人

中国人对自己还有一个美称,即“龙的传人”。

㈠.龙是什么?

《尔雅·翼》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象这样一种怪物,自然界是没有的。但奇怪的是,在中国的造型艺术和诗词歌赋中,有关龙的形象的描写和刻画比比皆是,尤其是皇宫府第,更是龙的天下,墙壁和梁柱等地方无不有龙的造型,而且,两千多年来,龙向来被看作是君权的象征。皇帝称作为真龙天子,视为龙的化身,其身体是龙体,面目是龙颜,胡须是龙须,外衣为龙袍,住所为龙禁。

可以说,龙崇拜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根。前些年的文化热和寻根热,学者们各法奇想,探究龙的本来面目,有鳄鱼说、雷公说、松树说、马说等。这些多基于对龙的外形的分析。说其为鳄鱼,是因为鳄鱼体大,有鳞片,形状似人们想象中的龙;说其为雷电,是因为天上的闪电,形同巨龙飞舞,飞天,降雨;说起为松树,是因为松树的树皮似龙鳞,树枝似龙角;说其为马,是因为有的龙的造像,龙头如同马头。但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①.龙常与水相联系,而松树、马均与水关系不大。

②.许多文献都说,龙最基本的特性是“能细能巨”,“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而这是动植物

或自然现象均无此种特性。

③.原始人所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而且与人类生存的意义较大。

而上述几种东西除雷电外,均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不大。

④.龙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儒道两家所信奉的,其本义一定同中国文化的

内在精神有关。而上述几种东西均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⑤.君主被当作龙的化身,而中国政治的特点是宗教与君权的统一,相应的,龙崇拜也一定是

体现这一层次政治文化意义的。而上述几种解释都不能切到这一层面。

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何来自称为“龙的传人”,即是说,龙最初是当作自己的祖先来

崇拜的,但是,从古代文献里,都找不到相关的证据。

在古代文献里,有关龙的记载或描写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不外如下几个方面:一,龙居大泽之中,与水有关;二,龙能兴风雨,主管人间雨水;三,龙的外形变化。

A.龙与水

《说文》:“龙之所居,常在水泽之中。”又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

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水为阴性,泽为山中之凹地。山之凹地,有水曰泽,无水曰谷,介于泽谷之间的是溪谷。

《尔雅·释天》:“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

帛书《老子》,谷写作“浴”,强调有水的溪谷。而溪谷在古人眼里常被用来象征女性生殖器。

《大戴礼·易本命》:“丘陵为牡,溪谷为牝。”

高诱注《淮南子》,说得更为直接:“丘陵高敞,阳也,故为牡;溪谷污下,阴也,故为牝。”

近人周予同先生也指出,中国古代曾以溪谷为女性生殖器而加以崇拜,而泽和渊与溪谷基本是同义的,即女阴之象,那么居于大泽或潜入深渊的龙是什么呢?

B.龙与云雨

龙不仅居于大泽,潜入深渊,而且主管人间雨水。天下雨,必先有云,故云雨都属龙管制。

《易·乾》卦的彖辞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淮南子·天文训》:“龙举而静云属。”又说:“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之奉也。”《抱朴子》也说:“辰日称雨师者,龙也。”正因为龙是管雨水的,所以,我国各地旧时到处都建有龙王庙,每逢天旱,男男女女都到庙里求雨。

“云雨”是我国俗语和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关于男女交合的隐语。一般认为,“云雨”一词最早见于宋玉的《高唐赋》。事实上,“云雨”隐喻性行为,时间要早得多。《易·乾》所说的“云行雨施”,实际上就是男女风流事。说得最为明确的是《易·小畜》。卦辞谓:“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的卦象是乾上巽下,乾为老男,巽为长女,二者的结合本来是理想的,但如果有云而无雨,则不免遗憾,故象辞曰:“夫妻反目”。古人以“云雨”隐喻男女性行为,大概出于两种考虑,一是自然界的云雨为天地交感的生命行为,云雨之后,万物化生。对此,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天复于上,地偃于下,下气上蒸,上气下降,万物自生其中间矣。”二是男女性行为同样有一个云行雨施的过程。

C.龙的特性

古代文献材料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特性的描写。

《周易》中,《乾》卦以六龙象征宇宙变化,其中龙与乾均为男性之象,即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辞上》:“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专”即转、弯,有疲倦之意。这动与静,直与专,说明什么?

《说文》曰: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王逸注《天问》,也说:“龙,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长。”

现代语:“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龙”到底是什么呢?“龙”最初应该是男根。

㈡.为什么中国人选择做龙的传人?

生殖图腾、经济图腾与政治图腾,龙最初是生殖图腾,后演化为政治图腾。

1、大国统治需要有某种神奇的强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九似

2、农耕文明需要水神保护。龙主管雨水。

3、期望也需要大量的人口。

㈢.当代的龙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今天再推崇龙作为中国人的象征,好不好?

以现实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华人的骄傲、民族的楷模作为象征或许更好一些。

四、中国文化与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虽然是原始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但比较起来,东方世界比其他地方更为盛行。黑格尔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拜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更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示和崇拜的。”(《美学》3V.下册P40.商务印书馆1981.)而东方世界,又以中国和印度为盛。中国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字到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都或隐或现地受到生殖崇拜的影响。

1、女娲造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绠(亘)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是谁?其原型是什么?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类。《说文解字》云:“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形图案。《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蛤蟆口,或蛙口(娃口)。”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淮南子》又云:“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其实,“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五色石”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以升天。《博物志》说:“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曰:“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其静也专,其动也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而且,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在中国民间,“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虚”的原义相当于玄牝。《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昆仑,轮转之貌。”所以,传说中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苦砻”、“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破瓜”。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大荒西经》曰:“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为女阴的隐喻。《易·乾·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顾炎武解释道:“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从虎则为坤从虎。”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事的。《周易参同契》云:“龙阳数奇,虎阴数偶。”又说:“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三青鸟亦为三足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或为鸟负日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足峻cun”,《淮南子·精神训》云:“日中有cun足俊乌”。足俊与月俊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说文》:“月俊,赤子阴也。”“赤子阴”是男子灵根的古老说法。《老子》第五十五章说:“未知牝牡之合而zui月俊作,精之至也。”牝牡之合即男女的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这是很形象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序卦》释泰:“泰者,通也。”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乾坤之合。

3、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

①、“帝”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帝”写作或。此字的下部似为三根木棒构成的三角架,其上一个置放东西的平台;上部为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符号,明显出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即女性人体三角区的形象描写。在古代世界,用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阴的不独中国汉民族,巴比伦早期的象形文字,日本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文,都是用倒三角形符号表示女阴的。据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在他的《艺术的起源》中报道:南美洲恒格河巴西印第安人以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子的遮羞布,名为“乌鲁里”。

当一个白人在他们面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道“乌鲁里”、“乌鲁里”、“乌鲁里”!

据此字形,许多学者认为,“帝”的初义是女阴。尽管此说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帝”具有生殖或化生万物之义,则是很少有异议的。汉代的郑玄说过:“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近人詹先生根据音韵,亦证明“帝”与万物化生有关。“根据义由声得的道理,应考察其语族。可以发现,古音与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原始等义。如‘蒂’表示花的基,‘柢’表示根基,‘底’表示房屋的基础,‘胎’表示人之所由生,‘始’表示氏族之发源。蒂、柢、底、胎、始都与双声。由此看来,至尊神所以称为‘帝’,本来表示昊天是天地万物所由生的根本和原始。”(参见中国文明史上P190)近人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刘半农、马叙伦诸先生都认为“帝”为“花蒂”,“帝”为“蒂”之初文。故可以说,帝是人得以化生的始基,帝崇拜就是女性先祖的崇拜。

帝、花蒂、阴蒂。

②“王”是什么?

“王”字的书写颇为简单,三横一竖,即人们常说的“一贯三为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文。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我们说,董仲舒的解释只是穿凿附会,以之说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与“王”的本义不合。更何况,在甲骨文里,“王”字并不是“一贯三”,而是一贯二,很像个“土”字,与“土”字不同的是,“王”字的一竖,起笔为重写,呈大黑点状,颇像个大头针,而“土”字则没有大头,一竖直贯下去。“王”与“土”大同小异,说明“王”的崇拜与先民的土地崇拜很有关系。

土地崇拜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就有。此前,土地神既是大地之神,又是生命之神;既是农业神,也是生殖神。由于两者的互联关系,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崇拜土地,用意乃是将土地同女子的生殖力作互参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大地啊母亲!大地与母亲具有同等的意义、同等的功能,什么功能?都能无中生有。没有听说大地啊,父亲!

在古文字里,“土”与“地”的含义是一样的。《白虎通·五行》谓:“地,土之别名也。”《说文》亦云:“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地”从土从也,“也”字,《说文》的直接解释是“女阴也,象形。”其形状为一椭圆形的圆圈,两边有一“丫”形的线条相夹而下,实为女子阴部的门户与外轮廓线组合而成。

也就是说,最早的“王”字同“土”字,而“土”为女阴之象,可以想见,“王”亦同女性崇拜有关。

③、祖是什么?

祖庙、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前,中国没有神庙,只有祖庙。

先看几个有关祭祀的文字。

“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实际上,古代的“祀”就是由“示”和“已”两字组成的,“示”为男根,“已”为女阴。“祀”之本义即对男女性器的崇拜。

“已”,《说文》谓:“为蛇,象形。”说得明白点就是,“已”像一条蛇。蛇,古文字写作“虫也”,从虫从也。《说文》云:“也,女阴也,象形。”可知,蛇为女阴之隐喻。《尚书·洪范》云:“蛇者,阴之所在。”《诗·小雅·斯干》:“维虺hui维蛇,女子之祥。”朱熹注云:“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伏,女子之祥也。”正因为蛇为女阴之隐喻,故古代传说的女神,女娲、伏羲、西王母都是人首蛇身。美女蛇。

“示”,《说文》释为:“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但从甲骨文卜辞看,最早的“示”字多作“T”形,上不必从二,下不必垂三。以郭沫若的看法,“示”,即上古的“T”字,亦即“I”之倒悬。而“I”在上古文字里,也就是“且”,

即男根的象形字。

“祖”字为“且”的演进,亦为男根之象,男根加男根。

“祭”,在甲骨文中有从示的祭或从匕的祭,前者祭祀男神,后者祭祀女神。男权确立后,从匕的祭废而不用了。

④、宗是什么?

宗、宾,郭沫若认为,宗宾的含义相近,宗是祭祀男根的,宾是祭祀女阴的。

⑤、吉、凶

“吉”字是结合的“结”的初文。在初民那里,结即男女的结合。“吉”字从士从口。在甲骨文中,“士”作男根状,形似一箭头由此而引申为男子的代称。男子之为男子,就在与他们都有一个士。“口”,甲骨文作U状,实乃女阴之象。意思是洞坑。弗洛伊德认为,洞穴、洼地都是女阴的象征,相应的,“入穴出穴都是性交的象征。”

男女结合就是“吉”。《诗》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句。历来注经家都把“吉士”释为“善士”,谬。应为性冲动的男子。

“凶”,交叉的符号都历来表示禁止,做不得,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用这个符号表示上述意思。为什么后有这样的巧合呢?原来,“叉”这个符号的初义是表示不能性交。把一把“叉”一样的东西放在女子的体内,自然是要不得的,更谈不上达到媾和的目的。中国的“凶”字实则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U”为女阴,将“叉”置于完成中,当然要不得。

⑥、祸福

如果说吉凶二字所含的生殖崇拜信息尚为中性的话,即无性别歧视,那么祸福二字则含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祸福二字的本义分别对男根与女阴的崇拜,男权确立后,观念发生变化,崇拜男根为福,,为吉祥,为好事,而崇拜女阴则为祸,为凶,为坏事。后来的女人是祸水,大概源于此说。

祖,祖宗,且、示、

社稷、社会、社,稷,

社,祭祀土地神的土堆。崇拜无中生有,期盼生命旺盛、生产丰盛。

稷,《说文解字》释为“五谷之长”。事实上,稷是中原人一种最古老的作物名称,后来,稻麦黍菽成为中原的作物后,人们将稷神的表义包括了稻麦黍菽诸种作物,作为一种五谷神的象征。《风俗通义·祀典》云:“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五、文明的标志

人类繁衍:

早期:“杂交群婚”

30万年前,“血缘家族”,同辈人可以互为夫妻、性伙伴。

2、3 万年前,“普那路亚婚”即族外婚,

新石器时代,“对偶婚”

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曙光。正如科维《新科学》中所说,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因为:

有了房子建筑物;

有了村落、城市以致国家;

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有了遮掩材料和服饰;

有了排他性、有了神秘和神圣的爱情;

有了更多的禁规和制度和违规的战争。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①两种生产是基础

②西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性形态。“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③《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中国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准则以及艺术表现等的总和。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文明传承。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那个时候,祖先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逐渐形成了部落文化。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耕文化逐渐取代了部落文化,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氏族制度。这种氏族制度在后来的夏、商、周等朝代得到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相继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提倡达观宽容的生活态度。墨家注重以爱互利为原则的宽容与和平。这些思想体系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思想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封建王朝通过儒家思想维系社会秩序,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

许多局限性。然而,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较为 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两个重要特点,即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结合, 以及和谐共生的观念。中央集权使中国保持了较高程度的统一,同时 又给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这种政权结构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 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和谐共生的观念则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待自然、 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态度上。这种观念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相处,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深远。首先,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家庭成员 之间的尊重、互助与和谐关系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其次,中国传 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管理。传统的礼仪、制度与道德观念使中国社 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并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尊重与思想交流。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谐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睦相处。人们 倾向于通过平衡和解决冲突来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全球化、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很多传统文化价值面临被 冲淡甚至消失的风险。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积极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新时 代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的古代。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包 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等。 一、哲学思想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老子等伟大 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孔子的儒家学说强调人 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家学说则提倡自然和谐,并追求心灵的宁静。这些哲学思想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文学艺术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诗经和楚辞。这两 部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唐诗宋 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思想境界。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反映了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 三、社会制度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封建制 度中的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封建社会中的儒家思想将人伦道德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间的义务和责任。这种社会制度在中国 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社会变革。 四、宗教信仰的根源与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还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的宗 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道教追求自然之道和内心的 宁静,强调消除欲望和追求自由。佛教则强调人们通过超越欲望和苦 难实现解脱和救赎。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守护和引 领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起源来源于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多元的 文化传承。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宝库为 中国人民提供了价值观的指引,同时也在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继续闪耀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结晶,它 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对世界 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详细介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根据考古学的证据,中国有着久远的文化历史,属于东亚文明的范畴。中国的文化起源于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流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 明和江南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注重中庸之道、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礼仪之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1.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庸之道,强调均衡和适度。中庸之道主张“有中庸之道,远怨乎?”,即追求平衡的生活态度和 行为准则。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强调个 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人为本,崇尚仁爱、义理和道德规范。 3.三纲五常:三纲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4.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之邦。礼仪关乎个人的修养 和社会的秩序,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 5.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秉持仁爱之心,关爱他人,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2.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重要价值观。忠诚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对祖国、君主、父母、师长等的忠诚与敬重。 3.孝顺: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伦理观念之一、儒家思想强调子女要孝敬父母,维护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 4.诚信: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诚信。诚信被视为一种品德,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真实相待,讲信用。 5.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 1.诗词: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精确的文字组合和韵律的运用,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书法强调书写的功夫和艺术修养,以及字体的形神兼备。 3.绘画:中国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等为主要形式。中国绘画注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和审美意境的表达。 4.戏曲:中国的戏曲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戏剧形式之一、中国戏曲以四大剧种为代表:京剧、黄梅戏、评剧和粤剧,它们都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音乐与表演技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文化是指发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境内演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将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逐步展开和探究。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先民开始使用石器、木器、骨器等简单工具进行生产,并开始探索生存和社会的方法,逐渐形成原始社会。 随后,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化为农业社会,出现了水稻种植、铜器制作等技术,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聚落和城市。

尧、舜、禹三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改革与建设,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随着周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个时期,中国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兴盛。诗经、春秋、礼记等文学经典,从此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转变,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秦汉时期,中国各项制度都逐渐走向完备和规范,如儒家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影响,显著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唐宋时期,则被认为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 诗词、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唐诗、 宋词、宋画、宋瓷等,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和较高的地位。 清末民初,中华文化的封建传统逐渐式微,并在近代以来进行 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这个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 国文化的现代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三、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以其 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色,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哲学、文学等方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着独特的凝练和深邃,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成为世界哲学的宝贵 遗产。唐诗宋词、古文国学等文学书籍,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财富。 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曾是古代世界科技的领先者,如火药、 造纸、指南针等技术,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现代科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一、中国人的起源 ○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猿人。 ○蓝田猿人(狭西),距今80万年。 ○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 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打制石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另外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三、原始观念文化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这

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自然崇拜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自然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多神崇拜。(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生殖崇拜是指崇拜任何可以促进生殖力的势力,以及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赞美和向往。(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李泽厚说得好:“……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美的历程》)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有长足发展,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再次是族外婚(禁止组内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一、概述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表达以及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性。 二、远古时期的贡献 在远古时期,中国的文化起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史前文化:早在约7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以农业为基础,以陶器、农具等实物文物为主要表现形式。 2. 传统宗教信仰:在远古时期,中国人民信仰着原始的宗教信仰,如巫教、崇拜自然等。这些宗教信仰对于后来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文字的诞生: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商代,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和经验可以被记录、传承,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夏商周时期的发展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大丰富和深化,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化元素。 1. 礼、乐、封建制度:夏商周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礼、乐为核心的人伦道德观念,并建立了严格的封建制度,将社会秩序进一步规范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经典的形成:在夏商周时期,中国文化形成了众多经典文化作品,如《诗经》、《周礼》、《论语》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源于华夏族的血脉,并融合了其他华夏族后裔的血统。这种血脉的融合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成为独特、多元且包容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母系氏族制度:中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各个部落和氏族之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共同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正义”、“礼仪”、“诚信”等,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

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

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 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 自信和认同。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核心价值观、艺术表现 形式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知识。 一、起源与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在这个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从《易经》、《尚书》、《诗经》等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 主线,并吸收了道教、佛教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精华。此外,由于中国 地域辽阔,各地的地方文化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丰富性。 二、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仁是指慈悲和关爱他人,义是指道义和正义,礼是指以礼节和规 范来维持秩序,智是指智慧和理性,信是指诚实和守信用。这些价值 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伦理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风俗习惯。 三、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诗词是中国古 代文人的重要创作方式,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抒发思想。 中国画则注重意境和笔墨之美,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书法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追求字意的表现和笔划的韵动。京剧、昆曲、豫剧等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 舞蹈和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文化 强调家庭和谐、孝道、尊师重教等家庭伦理观念,对于维系社会秩序 和家庭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品德 教育,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标准。再次,中国传统文 化注重和谐共处和社会关系,倡导“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社会治 理和国际交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 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引发大家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2、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 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长期发展的结果,不仅包含了经典著作、文学、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还统一了传统礼仪、哲学思想、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古代历史时期,由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 较低,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比较丰富、原始和朴实的特点。其最早的记载要数甲骨文,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公元前15—11世纪)历史资料的主要载体,像南方的楚文、东北的金文、中山文石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和哲 学内容,如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理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夏文明也因此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 二、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很多,包括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礼仪文化”等等,还有唐代以后形成的“文人雅集”、“戏曲艺术”、“书画艺术”、“建筑工艺”等等内容。这些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不但传承至今,还深深地影响了认知和 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典籍类的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孟子》、《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都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著作形式不同,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了学术知识、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人文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等等,都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由来简介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 1. 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 3. 秦汉唐宋时期的传统文化 4. 元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 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 2. 忠孝节廉义耻的价值观 3. 和谐共享本土文化的价值观 4. 爱国家、爱民族、爱和平的价值观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语言文字的传统文化 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2.典籍的形成与传承 3.文言文的地位与影响 2. 历史文化的传统文化 1.历史观的塑造与影响 2.史书的编纂与学术传承 3.历史故事与传说的传承与发展 3. 宗教哲学的传统文化 1.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2.佛教的传入与变迁 3.道家思想的影响与发展 4. 艺术文化的传统文化 1.书法与绘画的传统艺术 2.音乐与舞蹈的传统艺术 3.戏剧与曲艺的传统艺术

五、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 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4.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 六、结语 正如我们所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的指导、道德的规范和审美的享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同时借鉴现代文化的精髓,融合中外文化的优势,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改革,重视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与传承。让我们一起致力于传承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本文将从起源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 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先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他们崇拜自然,尊重神灵,形成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种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道教强调自然和谐与修炼,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补的关系。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更加多元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达到了巅峰。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充分发 挥了自己的才华,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诗词、曲艺、小说等形式存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 曲等。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根基。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传统戏曲和曲艺的演出,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使传统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仍然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联合,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发生“涿鹿之站”,蚩尤战败,被杀。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又发生“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北,南迁(今长江流域,湖南,湖北等)。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时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 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 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 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 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 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加强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 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 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中 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 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拓展资料: 一、文化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中顺序,经 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德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构成具备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美 好文化。 二、词目译

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全面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 的底蕴。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解读,涵盖文化的起源、核 心价值观、艺术形式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 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早的 部分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古代文明的时期。这些文化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其中最重要的可 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应该相互融合,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仁爱和人伦关系。儒家思想提出了“仁者 爱人”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夫妻之爱、父母之爱等人际关系。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人的 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儒家思想强调个人 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提倡君子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 为被认为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和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 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尊重长辈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中国人 注重礼仪和传统美德的表达方式,这在婚礼、葬礼、春节等重要场合 体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知识和学问。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 尊崇读书,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这种观念在当代中国仍然持 续存在,教育被视为子孙后代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戏曲、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 的表演艺术。京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书法和绘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书法 通过墨迹和笔画的组合表达人物、山水等主题,融合了音乐、舞蹈、 戏剧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律和表演 方式。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二胡、京剧音乐等为代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