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

(宋)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②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

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7、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初不自贵重:宝贵/与可厌之:代词,代指人们求画的行为

B、近语士大夫:告诉/持缣素而请者: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C、余因而实之:证明/知公倦于笔砚:介词,引入对象,相当于“对”“对于”

D、苏子辩则辩矣:辩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介词,把

8、下列各项,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B、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9、下列各项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描写等等,也可用以抒发情怀抱负,但一般不用来阐述观点。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诗、词、文、书、画等诸方面成就斐然。其中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C、箨龙,是竹笋的别称。在文人的笔下,竹笋除了“箨龙”还有

许多别称,如“竹萌”“竹雏”“竹胎”等等。“箨”指笋壳,色黄而有光泽,故而过去文人将其称为“锦箨”,意思是笋的外壳如锦缎般漂亮。

D、“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因伸开两臂的长度约合古代八尺,故一般认为八尺为一寻,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10、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同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起初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导致求画者争相而至,这使文同颇为厌烦,就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用来做袜子。

B、文同写信给苏轼,开玩笑说已经告诉求画者,画墨竹的大师苏轼就在徐州,让他们去向已到徐州任职的苏轼求画。

C、选文第一段主要记录文同与苏轼的书信往来,在这戏语笑言里,两人的胸襟气度、智慧才能和彼此间亲密的友谊,都得到了活泼生动的表现,文风幽默风趣,更衬托出第二段的怀人之悲。

D、选文第二段写苏轼睹物思人,并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同也是情意深厚的'至亲笃好,引用典故自然贴切,读来情思绵长,悲意顿生,平淡语中更显出悼念故友的挚情一片。

11、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与可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的话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答案:

7、C

8、C

9、A

10、A

11、(1)与可没有办法回答,就说:“我的话说错了,世上哪里

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2)与可这天正和他的妻子在山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解释错误,“初不自贵重”,贵:意动用法,认为……宝贵;

B项,解释错误,“持缣素而请者”,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D项,解释错误,“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善言辞。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从前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句中,“在湖州”是“曝书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项。“废卷而哭失声”中,“废卷”与“哭失声”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中间由“而”连接,这个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祭桥”是“公文”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但一般不用来阐述观点”表述错误。“记”还可议论,可以阐述观点。比如《岳阳楼记》。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

A项,“就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用来做袜子”理解错误,文同说要把素绢用来做袜子,只是一句厌烦时说的戏语,并未付诸行

动。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无以,没有办法;妄,形容词,胡乱、荒诞、不真实;岂,表示反问,怎么、哪里。

(2)“与可是日与其妻游(于)谷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是日,这天;发,打开;函,信封;食,吃;案,几案、桌子。

参考译文

文与可画竹子,起初,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他们,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写信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

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大概意思说:“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

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读书者与之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苏子辩矣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废: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参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言文 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配套练习(整理精校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配套练习 必修教案 0505 07:56 :: 【基础过关】 1.正音: 蜩腹蛇蚹( )( ) 涸辙之鲋( ) 倜傥( )( ) 兔起鹘落( ) 少纵则逝( ) 庖丁解牛( ) 心手相应( ) 应年生( ) 轮扁,斫轮者也( )( ) 缣素( ) 相蹑( ) 荟萃( )( ) 寒梢( ) 笔砚( ) 筼筜谷( )( ) 偃竹( ) 赦箨龙( )( ) 喷饭满案( ) 香喷喷( ) 曝书画( ) 曝光栏( ) 畴昔( ) 没于陈州( ) 亲厚无间( )间不容发/行间距( )振笔直遂( ) 半身不遂( ) 2.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萃( ) ( ) 悴( ) ( ) 淬( ) ( ) 瘁( ) ( ) 粹( ) ( ) 啐( ) ( ) 猝( ) ( ) 摄( ) ( )斫( ) ( ) 坼( ) ( ) 蹑( ) ( ) 慑( ) ( )堰( ) ( ) 偃( ) ( ) 揠( ) ( ) 赝( ) ( )赦( ) ( ) 赫( ) ( ) 赭( ) ( ) 砚( ) ( ) 【基础夯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能说会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3下列句子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 ①②④()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意与法兼得。 5.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蜩(tiáo)腹蛇蚹(fù) 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 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而读书者与(yǔ)之 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cuì)于子也。”

高中语文专题2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23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____,号________,眉州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____。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__________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____”,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文同(1018~1079),字____,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人。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湖州竹派”。“________”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2.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筼筜 ..()蜩.腹蛇蚹.()剑拔.十寻.()相蹑.()荟萃.()寒梢.() 缣.素()兔起鹘.落()亲厚无间.()箨.龙()偃.竹()笔砚.() 烧笋.()轮扁斫 ..轮()遗.之千金()畴.昔()曝.晒()喷.饭() 3.解释文中所含的成语的含义。 (1)兔起鹘落:(2)稍纵即逝: (3)庖丁解牛:(4)胸有成竹: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与可没与陈州:(2)少纵即逝矣:(3)而节叶具焉: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并作解释。 (1)初不自贵重古:今:(2)月落庭空影许长古:今: (3)废卷而哭失声古:今:(4)吾将以为袜古:今: (5)发函得诗古:今:(6)而读书者与之古:今: (7)以书遗余曰古:今: 6.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作解释。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 第5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含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本课话题——友谊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作者睹物思人,“哭失声”写尽了作者的无限悲痛,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自然贴切,平淡中表现了作者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作者悼念亡友的一片挚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人们交朋友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自己以后办事方便,能得到好处,以这样的目的去交朋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真正交朋友应当是无私无欲的,能够为对方着想,不图个人的一己私利,当然交朋友收获的是共同快乐,绝不是一己的满足。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王蒙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 ——卡内基夫人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富兰克林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筼筜.. 谷(yún)(dānɡ) 蜩.腹(tiáo) 兔起鹘. 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持缣. 素(jiān) 相蹑.(niè) 近语. 士大夫(yù) 箨.龙(tuò) 曝. 书画(pù)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 (jiàn) 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 余(wèi) 偃.竹(yǎn) 笔砚. (yàn) 荟萃..(huì)(cuì) 轮扁. (piān) 少. 纵则逝(shā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如兔起鹘落,少. 纵则逝矣(通“稍”,稍微)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具?????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具备)修守战之具.(器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详细地) (2)发?????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打开)方欲发. 使送武等(打发,派遣)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语武(揭露,暴露)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动手)士皆瞋目,发. 尽上指冠(头发) (3)识?????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懂得,知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辨别,辨认)汝识.之乎(记得)相逢何必曾相识. (认识) (4)过?????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不学之过.也(过错)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5-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试题+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二十八) (对应学生用书P117)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斫.轮(zhuó)曝.晒(bào) 遂.心(suì) 毛遂.自荐(suì) B.缣.素(jiān) 荟萃.(cuì)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C.畴.昔(chóu) 筼.筜(yún) 诸.君(zhū) 亲厚无间.(jiàn) D.箨.龙(tuò) 偃.竹(yǎn) 笔砚.(yàn) 蹑.手蹑脚(niè) 解析:A项,“曝”应读“pù”。 答案:A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少:数量不多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解析:C项,少:稍微。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可厌之.士大夫传之.

B.投诸.地而骂言举斯心加诸.彼身 C.吾将以为 ..口实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 D.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深追先帝遗.诏 解析:A项:四方之人;文与可的态度及话语。B项:兼词,之于。C项:把……做成……;把……当作。D项:赠送;遗留。 答案:B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像剑出鞘一样 B.余因而实.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 C.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D.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解析:D项,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初不自贵重 ..然 ..B.而心识其所以 C.吾将以为 ....袜D.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解析:A项,“贵重”古义为“看重”,今义为“价值高”;B 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 答案:D 6.下列关于苏轼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考中进士。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曝晒(bào)缣素(jiān)箨龙(tuò)亲厚无间(jiàn) B.相蹑(niè)筼筜(yún)荟萃(cuì)兔起鹘落(gǔ) C.赦免(shè)砍斫(zhuó)绢丝(juàn)庖丁解牛(páo) D.偃竹(yǎn)捕蜩(zhōu)蛇蚹(fù)喷饭满案(pēn) 【答案】C 【解析】A项,曝,应读“pù”。B项,鹘,应读“hú”。D项,蜩,应读“ti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穷匮攀缘蘖根祸胎始作俑者 B.深挚惶恐幅员辽阔法网恢恢 C.报道部署伶牙利齿随声附合 D.亵黩装祯功亏一匮倜傥不羁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D.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答案】A 【解析】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B项,为:动词,画。C项,熟:形容词,熟练。D项,尝:副词,曾经。这三项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B.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C.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D.与可以书遗余曰 【答案】B 【解析】B项,以:连词,来。A、C、D三项的“以”均为介词,把。 5.下列各句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答案】C 【解析】省略句: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B.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C.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心里意识到,但作起画来不熟练的,平时创作,自己看得很完整,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答案】C 【解析】对“平居自视了然”的翻译有误,应翻译为“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官传序》一文中,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B.《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用了七个“呜呼”,悲天悯人;四十多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核舟记》《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魏学洢)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文与可1画篔筜谷偃竹2记》苏轼)注:① [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② [篔筜(yún 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篔筜谷,地名。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若听茶声然予不能然也 B. 能以径寸之木以追其所见 C. 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D. 各具情态而节叶具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 (2)与可之教予如此。 翻译: 16.艺术是相通的,从【乙】文看,你觉得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甲】文中提到的“技亦灵怪矣哉”的成就,一方面需要①;一方面需要②。(2分)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14.答案:D(2分) 15.答案示例:(1)(笔画)细得像是蚊子的脚,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2分) (2)(文)与可是这样教给我的。(2分) 16.答案示例:①胸有成竹(对表现对象有整体的把握)(1分) ②心手相应(将心之所想用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来)(1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24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第24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斫.轮(zhuó) 曝.晒(bào) 遂.心(suì) 毛遂.自荐(suì) B.缣.素(jiān) 荟萃.(cuì)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C.畴.昔(chóu) 筼.筜(yún) 诸.君(zhū) 亲厚无间.(jiàn) D.箨.龙(tuò) 偃.竹(yǎn) 笔砚.(yàn) 蹑.手蹑脚(ni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发函得诗发:发现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少:数量不多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可厌之.士大夫传之. B.投诸.地而骂言举斯心加诸.彼身 C.吾将以为 ..口实..袜士大夫传之,以为D.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深追先帝遗.诏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像剑出鞘一样 B.余因而实.之实: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 C.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D.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6.下列关于苏轼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考中进士。B.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

C.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D.他的词开“豪放”一宗,并最终将豪放词的创作推上了巅峰。 7.课文中的以下词语能体现艺术创作规律的有( ) A.胸有成竹B.庖丁解牛 C.心手相应D.轮扁斫轮 8.下列省略句补充不当的一项是( ) A.以(之)为口实B.吾将以(之)为袜 C.投(之)诸地而骂曰D.《筼筜谷》(为)其一也 9.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70字左右的语段,使其更加丰富、形象。 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 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

文与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有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竹也被画家画得生气勃勃。柯九思就有《题文与可画竹》:“跫然何处见生气?仿佛空庭月落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解题:《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的竹子。偃竹: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散文(杂文)。 2、听录音诵读,并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叙述作者与文与可交往中的趣事。 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四、具体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这一段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并且表明了自己的主张,苏轼赞成“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做法。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二)研习第二段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 (宋)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②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①〔文与可〕苏轼表兄兼好友,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图赠苏轼。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②〔车过腹痛〕语出曹操祭奠桥玄之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承从容约誓之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六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2概括作者的观点☆☆☆☆☆ 重点3 探究艺术特色☆☆☆☆☆ 【重点详解】 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要点解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文同,字与可,与苏轼中表兄弟。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考向】分析人物形象 【例题】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解析】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名师点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准确形象地概括出来,并作分析。解答这类题目可首先理清文章结构,然后要筛选出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尽可能寻找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词汇或句子,最后归纳总结,得到答案。 【对点练习】 【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重点2:概括作者的观点 【要点解读】 概括作者的观点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把握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作者和内容,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概括作者的观点 【例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苏轼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分别是什么?【答案】以论竹为诗题,写苏轼和文与可之间赠诗为乐的往事,表现了文与可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以曝画而引起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学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名师点睛】 此类题目在解答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文章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作者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总结主旨,并根据平时对苏轼的了解来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对点练习】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一长出来就是具备节、叶的整体,而不是按不同部位分别长成的,因此在画竹时也应当“先得成竹于胸中”。 B.苏轼和文与可围绕“竹长万尺”与“用绢二百五十匹”书信互答,看似讨价还价的玩笑,实则是对画竹技艺的探讨和交流。 C.全文以画竹为线索,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说理,看似随笔挥写、流于零乱,但实际上无一不与画竹有关。 D.本文叙述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相关事情,还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为人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2021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练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 课后篇巩固提升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蠡.(lǐ)鼓桴.(bāo)铿.然(kēng) B.磔.磔(zhé)噌.吰(chēng)石穴罅.(xià) C.窾.坎(kuǎn)涵澹.(zhān)镗鞳.(tà) D.鹳.鹤(ɡuàn)无射.(shè)栖鹘.(hú) 项,“鼓桴”的“桴”读“fú”。C项,“涵澹”的“澹”读“dàn”;D项,“无射”的“射”读“yì”。 2.下列对“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噌吰如钟鼓.不绝鼓:敲击 B.一鼓.作气鼓:击鼓 C.令赵王鼓.瑟鼓:弹奏 D.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 :名词,乐器名。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臆断 ..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C.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泊:停泊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考证 :敲打。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B.空中 ..而多窍 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 ..不传也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 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其”,代词,那,“实”,指“事实真相”;今义,副词,实际上。 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写唐人李渤通过敲击不同的山石聆听声响探究得名的由来,李渤发现声音的区别是:“,。”表现山石被敲击后余音悠长的句子 是:“,。”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3)《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 是:“!”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节选) 苏.轼.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 曰:“吾将以为 ..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考真题(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统招专升本语文自 考真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行文特点是() A.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B.娓娓道来,有条不紊 C.客观求实,笔法冷峻 D.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2.《诗经》所收之诗,大致产生于() A.西周初年至战国 B.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C.春秋至战国 D.整个周代 3.巴金的处女作是() A.《家》 B.《寒夜》 C.《灭亡》 D.《雾》 4.关于干酪样坏死,下述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坏死灶呈淡黄色 B.镜下见坏死不彻底、组织轮廓尚存 C.容易钙化 D.有时可发生液化 5.冠有千古第一才女美誉之称的女词人是() A.蔡文姬 B.卓文君 C.朱淑真 D.李清照 6.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 A.晏几道 B.柳永 C.周邦彦 D.贺铸

7.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司马迁 8.被清代李兆洛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是() A.《哀江南赋序》 B.《过秦论》(上) C.《谏逐客书》 D.《赤壁赋》 9.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是() A.艾青 B.郭沫若 C.徐志摩 D.戴望舒 10.下列若干公文要素中属于版记部分的是() A.主题词 B.附注 C.附件说明 D.成文日期 11.《谏逐客书》一文选自() A.《李斯文集》 B.《史记·李斯列传》 C.《论统一书》 D.《泰山刻石文》 12.闻一多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13.《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昭 D.司马相如 14.下列诗作属叙事诗的是() A.《短歌行》 B.《长恨歌》 C.《将进酒》 D.《春江花月夜》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1文言文阅读__散文类含解析

专题41 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 ...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③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C.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D.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含义相同。 C.“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