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火烧圆明园: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北京条约》的主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①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②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规模最大农民起义)

天京陷落

1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弱。

2《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

第4课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朝廷(奕诉、文祥);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诉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二从“自强”到“求富”:

1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口号:自强)

第一个: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

最大:江南制造局,李鸿章,1865,上海

2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口号:求富)

原因:资金,原料,能源,运输问题,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代表:轮船招商局,李鸿章,1873,上海

开平矿物局:李鸿章,1877,

形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

3 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4 培养人才:

①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②1872曾国藩派容闳带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4年福州船政学堂派留学生赴英法学海军

三京师同文馆:

1新式学堂:在奕诉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到 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20多所新式学堂。

2派遣留学生:1872 年,曾国藩派遣容阂率领首批 30 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3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极: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①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③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1869,方举赞,发昌机器厂(规模最大)

1872,陈启源,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第一家缫丝厂)

二西学传播:

1 西学:西方学术文化

2 途径:①办学兴教: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

②翻译西书:江南制造局,译书局

③海归介绍

3 评价:①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

②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风气

三早期维新思想:

1 代表人物:王韬《弢国文录外编》

薛福成《筹洋邹议》

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郑观应《盛世危言》

2 观点:

①经济: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商战)

②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设议院

③文教:废八股,办学堂,广植人才

3 评价:①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②局限性:不能完全拜托传统伦理的束缚,不能形成完成的理论体系

第6课甲午战争(1894-1895)与《马关条约》

一黄海海战:

1甲午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以“大陆政策”为国策,想谋求侵略朝、中,蓄谋已久

②借口: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

2主要战役

1 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

2 平壤战役,左宝贵以身殉国;李鸿章避战自保

3 黄海大东沟海战:1894年,近代规模最大海战,中国主力尚存,日本获治海权(黄渤海)

邓世昌(致远号),林永升(经远号)

4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5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①承认②割让③赔偿④增开⑤允许

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③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作用: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1896)与《天演论》

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

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百日维新(1898.6.11—9.21)

百日维新的概况戊戌变法的影响

1概况: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8 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维新派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新政措施全部被废除。

2影响:

①思想启蒙: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②爱国:

③启示:和平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一瓜分狂潮:

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资本输出的五种形式:①开银行②政治性贷款③开工厂④修铁路⑤开矿山)

2“门户开放”政策(1899)

1背景:美西战争

2 目的:维护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

3 内容:①承认列强的既得利益

②要求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关键词:利益均沾,机会均等

4 实质: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

5 影响:①扩大美国在华权益

②列强共同控制中国,避免了被任何一个国家独占

二八国联军入侵(1900-1901,英法美俄德日意奥)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划,惩办,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③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人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的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

第 9 课清末新政(1901-1911)

变法上谕的颁布:

1新政的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2评价:这些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国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制)

一中国同盟会: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秋,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同盟会的成立:1905 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鞋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刊物《民报》,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3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①使中国资产者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②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二武昌起义(1911.10.10)

“辛亥革命”: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正式成立。

2《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清帝退位:1912年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912 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①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②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

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20 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

经济——各国间经济联系加强;世界范围内地区分工初步显现(表现?)

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

特点:西欧列强支配各地区、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格局不稳定

表现:美日崛起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

三国同盟:德奥(匈)意:1882年

三国协约:英法俄:1907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①该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②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

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③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④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第1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2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最终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

相继投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过程:

1三条战线:

东线:德奥联军——俄军

西线(主战场):英法联军——德军

南线:奥军——俄军、塞尔维亚军

2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

①第一阶段:1914----1915

A、重要战役:马恩河战役(西线):1914年9月,第一次大会战,宣告“史里芬计划”破

产,打破德军速决战

坦能堡战役:德军大败俄军

B、1915年德军战略重心东移

C、意大利对奥宣战

②第二阶段:1916年,西线大战

A、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一战转折点

B、索姆河战役:英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规模最大)

C、英德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海战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

A、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参战

美国参战实质原因:争夺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

影响:大大增强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一战结束

B、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C、协约国全线出击,德军战败

三战争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影响:

1结束:1918年奥地利投降,德皇退位。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2影响:

造成重大损失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①损失:战争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31个,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

失。

②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摧毁了欧洲四大帝国(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国),欧洲列强主

宰世界的局面一去不返;美日崛起参与世界霸权的争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①时间:1919年初②地点: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③操纵国: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

一战三巨头: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2结果一:签订《凡尔赛和约》

①内容: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和约

②评价: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责任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这是不公平的。

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划分世界的产物,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对德国实行严惩,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到来埋下了祸根。

③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暂时稳定欧洲政治秩序

3结果二:国际联盟成立:(时间;主要机构;主要使命;缺陷)

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原因:①亚太②军备竞赛

2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参加国家: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

主要议题:解决两个问题

3〈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

4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5影响和评价: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6华盛顿体系隐含的矛盾:①美日矛盾加剧②英日分歧扩大③中国与列强间的矛盾尖锐

三战后世界:

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总体特征: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支配下,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政治版图变动,世界局势暂时稳定。

具体国家

英国:债务国;英联邦形成。

欧洲大陆:四大帝国崩溃;德国由严重削弱走向恢复与稳定;法国牵头《洛迦诺公约》。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①实质: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②影响:

积极方面:国际联盟适应了世界整体化进程需要;奠定了国际新格局,为20世纪世界的相对稳定创造了条件。

消极方面:强权政治;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夺的机制;继续维护殖民体系;排斥苏俄。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十月革命:1917年10月

1 领导人:列宁

2 背景

3 经过: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冬宫

4 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5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个法令:《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6 伟大意义: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

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

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及内容:

1时间:1921年;人物:列宁

2背景:1921年初,内战结束

3内容:①实行粮食税②采用租让制与租赁制③恢复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

4实质:有限度地发展资本主义

5影响评价: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

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22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变革:

内容: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

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二次革命:1913

①导火线:刺宋(教仁)案,善后借款

②结果:失败

2护国运动:1915

①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表现:卖国,1915.5.9,灭亡中国二十一条;1916:洪宪)

②过程:蔡锷,云南护国运动

③结果:胜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3 军阀割据:1912—1917

段祺瑞(皖系),冯国璋(直系),张作霖(奉系)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5

一《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1915 年

2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前期:1917年前:民主,科学

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1917年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兴起: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主要人物:李大钊

2主要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 年 5 月 4 日

2简单经过:

①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②中心:北京→上海

③斗争主力:学生→工人

④斗争方式变化:罢课游街→三罢(罢课,罢工,罢市)

3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国贼,条约上拒绝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标志这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①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②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巨大力量

③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

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

貌焕然一新。

三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共“二大”的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1923)召开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一大”(1924 年 1 月)召开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①提出新三民主义,加反帝反封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确定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2成果: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政变;

背景:(1)1927 年国民革命军相继占领上海、南京。

(2)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时间:1927年4 月 12 日

地点:上海

内容:(1)屠杀共产党人(2)镇压工农运动。

2“七一五”政变:

背景:4 月 18 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当时还保持着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处于对峙状态。

时间:1927年7 月 15 日,

地点:武汉

过程:(1)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2)制造了“七一五”政变。“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的影响: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3宁汉合流:“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武汉→南京)

4东北易帜

背景:(1)1 928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人北京,改北京为北平。

(2)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回关外时,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

时间:1928年12月29日

人物:张学良(张作霖之子)宣布东北易帜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二、币制改革:

1“废两改元”:

背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时间:1 933 年 4 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

内容: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

影响:(1)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

(2)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2法币改革

背景:正当中国实行“废两改元”之际,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时间:1935 年11月。

内容:(1)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2)法币政策:①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 1936 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②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

用金属货币。

影响: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三、改订新约运动:

改订新约的内容:(1)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

(2)但后者没有实际执行。

作用:(1)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

(2)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③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中心:宁冈

意义: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进军,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①建立:10 月,毛泽东率部到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②扩大: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 年 4 月

人物: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

结果: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意义: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③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

中华苏维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1,瑞金,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 年 9 月 18 日晚

2后果:东北三省沦陷,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二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

1时间:1935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2主张: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 ,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标志: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红军长征(1934.10瑞金,1936.10陕北)

一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

①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②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③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

④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3历史意义: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二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1时间:1936 年 10 月

2地点:甘肃会宁地区

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1“柯立芝繁荣”:美国经济繁荣、发挥迅速

时间:20世纪20年代

在位总统:柯立芝总统

表现:(1)1929 年,在世界贸易中,美国的份额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2)资本输出额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

2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

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破坏力特别大③持续时间特别长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一、背景:

1、1 929 一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

2、1933 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二、时间:1933 一1941 年

三、实质:国家干预调控经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完善

四内容:

1 国家调控经济

2 社会保障措施

3R:Recovery(复兴);Reform(改革);Relief(救济)

1、国家调控经济

(一)规范金融秩序、整顿金融业:

(1)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人联邦储备银行

(2)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

(3)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

(二)解决失业: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

(三)调整工农业生产:

(1)复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的核心),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

(2)调整农业: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2、社会保障措施:

目的:

(1)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2)为了协调劳资关系

措施:(1)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

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协调劳资关系:

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

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

五、影响(评价):

罗斯福新政从1933 年开始推行,直到1941 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 ”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 )、救济(Relief )和改革(Reform )。

1、对美国:

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2、对其他国家示范效应:

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一墨索里尼政权: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1922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二、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1936,二二六事变)

三、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

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

①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

②世界经济萧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

③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 1933 年初上台执政。

2纳粹体制的特征: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

第九单元二战(1939—1945)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德国毁约扩军:

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纳粹政权建立后,对内实施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1 1933年,希特勒以军备平等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为由,相继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摆脱

了国际束缚

2 1935年,德军重建空军,并随即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军

事条款

3 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未遭到制裁,备受鼓舞

二英法绥靖政策:

表现:1937年前:听任法西斯国家毁约扩军

1937年后:纵容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

代表人物:张伯伦(英);达拉第(法)

1 核心内容:①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②试图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

2表现:

①1937 年,英国绥靖派首领张伯伦出任首相。

②1938 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

③慕尼黑阴谋: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以为这样便能保住“五十年的和平”。。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时间:1939 年 8 月,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内容:①双方互不侵犯;

②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

③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2“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德国突袭波兰:

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1939 年 9 月 l 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静坐战争)2“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

3《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1940年,德意日;核心:共同军事行动

三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参战,二战扩大

1时间: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

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

击战”的破产。

四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1爆发时间:1941年12月7日

2后果: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国参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

①法国败降后,英、美两国随即确立共同军事和政治战略,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联盟。

②1941 年3 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③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

④1941年8月,美英两国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

时间:1941 年 8 月

国家:美、英两国

内容: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

反响:苏联随即表示赞同。

二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三次战役

1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1942 年6月

2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3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1942

三大战场的胜利,粉碎了法西斯国家称霸天下的迷蒙,吹响了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号角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2美英中发表《开罗宣言》:时间:1943年11月;内容: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3苏美英召开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第一次会晤

时间:1943年11月(开罗会议后)

内容: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开辟第二战场

4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影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5易北河会师:1945年4月美苏军会师

6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7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

过程:欧洲战争胜利后,盟军加大对日本的攻势。

6 月起,美军轰炸日本本土。8 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

远东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

8 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 月2 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苏、中、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8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0 万人以上。

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五分册中国部分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 补充:中国历史划分时间点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诞生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分册(中国史)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B】背景: 清朝:“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但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第一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A】虎门销烟: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结果(市场、原料)。 导火索:1839年虎门销烟。 爆发时间:1840年6月。 《南京条约》: 签约时间:1842年。 【B】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1470万两白银);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C】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农民vs 地主);国外:民族矛盾(中华民族vs 帝国主义)。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近代史。 【C】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②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 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③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代表作:林《四洲志》、魏《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戎狄中原 夷 蛮 (新思潮)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 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 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 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 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1)爆发的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 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刹帝利(世俗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盛。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____电子版

第一单元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 8.(1)西安事变;1936年。(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蒋”。(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基础练习 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10 二、拓展练习 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尽管当时的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抗日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上,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2.8 15 台湾3.D 4.D 5.C 6.B 7.B 8.D 二、拓展练习 9.(1)《马关条约》;1895年。(2)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隶属关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3)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条款》。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历史下册考试试题(含答案)【精选】.doc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说明: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其余试题做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 1.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对乌鲁克古城进行了发掘,获得神庙等建筑遗迹及多种各时期器物。记载该城历史的著名史诗是 A .《罗摩衍那》 B .《吉尔伽美什》 C .《摩诃婆罗多》 D .《荷马史诗》 2.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耶输陀罗”属于 A .首陀罗 B .吠舍 C .刹帝利 D .婆罗门 3.“哲学”一次来源于希腊文,意味“爱智慧”。以下古希腊历史文化名人中属于哲学家的是 A.伯里克利 B.柏拉图 C.希罗多德 D.埃斯库罗斯 4.大学时人类文明的标杆之一。阅读下列“大学兴起” 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骑士文学 B.世俗教育 C.经院哲学 D.行会组织 5.下图反映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 A.东汉豪强田庄 B.明清江南市镇 C.古代希腊城邦 D.中世纪西欧庄园 6.世纪上半叶,促进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加速自由农民农奴化进程的是 A 采邑改革 B 城市复兴 C 庄园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 7.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 .封建等级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等级君主制 8.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9.“封建亲戚,以藩屛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思想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 、西周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1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神学传播 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复兴 ? 大学兴起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综合测试 参考答案

第五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选择题 01.C 02.D 03.C 04.D 05.C 06.A 07.A 08.C 09.C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B 17.B

18.B 19.A 20.A 21.A 22.A 23.C 24.A 25.C 26.A 27.D 28.C 29.D 30.C 第二部分阅读与分析题 31. (1) 时间:19世纪70年代(1872年,或洋务运动期间)。 意图:清朝政府推行洋务运动,为培养洋务人才而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2)历史信息:在美国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科目、学习成绩等),留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等状况。 (3)原因:①历经时间久远,资料可能残缺;②这些材料仅是实

物资料的部分,不足以反映这些留学生生活的全貌;③关于这些留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各种资料(如当事人的回忆,美国方面的记录、报道等资料,当时清朝政府的档案资料等)。 32. (1)可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工业革命等事例加以说明。 (2)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大败中国,成为强国。 (3) 维新派看到了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社会制度; 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但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最终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政变而失败。 33. (1)材料一。理由:这是甘地自己的著述,对他所主张的思想阐述得更为清楚、全面。 (2)材料三。甘地创立了独特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甘地主义);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伟人。 (3)材料一、二。材料一能了解运动的思想根源,材料二能了解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4)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主要事迹(任答一点即可得1分):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分册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学会识图) 2、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国家(A) 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3、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B)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4、《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C) 特点: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2)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 (3)法典制定的理论依据——君权神授 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史学价值: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A)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学会识图) 2、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形状类似汉字中的“金”字,被中国人称作“金字塔”。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3、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B) 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展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具体成就。 4、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A) (1)简介: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 (2)特征: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3)书写工具:最初为刻刀和石头,后发明笔和墨水,纸草成为最普遍的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A)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学会识图) 2、古代印度四大种姓的名称及特征(B)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练习与测评 1、(1)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权思想和观念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3)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和支持政府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为移风易俗树立榜样。 2、二次革命的失败的原因: (1)南北武力悬殊。民初政党除国民党外,大多拥护袁世凯,军队亦倾向支持他,袁氏又贿买部分国民党人,使他们倒戈,当时尚未形成一种武力讨袁的社会氛围。 (2)列强冷眼旁观。列强恐怕再次革命妨碍商贸活动,贷款给袁的国家例如日本等更不想袁氏失败,加上欧洲亦有动荡,因此并不支持革命军。 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 (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2)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大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因此,前者失败,后者胜利。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与测评 1、(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主将;1915年9月在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提倡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掀起了文学革命。(2)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主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为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作出杰出的贡献,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3)胡适:新文化运动主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改良中国文学,胡适的这篇文章首倡白话文。 (4)鲁迅:新文化运动主将;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