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禅理佛趣导学练

禅理佛趣导学练

《佛理禅趣》

第一课时

一、旧知检测

二、文本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慧能受法》的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关于佛教

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长期的传播中,佛教的思想已经内化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什么是禅宗?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以六祖慧能的言教《坛经》为经。

禅宗的主要思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一作惠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三)关于慧能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乾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乾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

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其间,韶州刺史韦璩也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

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四)内容理解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

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

(五)重点字词

堂内:佛堂中。

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受法:接受佛法。

顿法:顿悟法门。

信禀:信物;凭信。

气如悬丝:生命犹如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

住此间:停留在此地。

速去:火速离开。

三、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衣将为信禀

..,代代相传。信禀:

(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

(3)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2)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四、布置作业

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慧能受法》一文的主要内容。

2、从慧能受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禅宗“,”的主张,即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3、弘忍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传法后告诫慧能不要久留,要迅速离开此地。从这两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弘忍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5、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另写几个词语。

词语本来面目

出处《坛经》

意义原指内心纯真自性,后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旧知检测

二、文本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南能北秀》的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坛经》的语言特色,

(一)内容理解

南能北秀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二)重点字词

尽传:都传。

事由:原因,根源。

曹溪山住:即在曹溪山担任住持。

一宗:同一宗派。

渐顿:渐悟和顿悟,佛教用语。

见:见性。佛教用语。

(三)《坛经》的语言的特点

《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慧能一闻,言下

..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锋利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②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四、布置作业

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

2、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3、《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4、什么是“南顿北渐”?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顿”和“渐”的看法。

第三课时

一、旧知检测

二、文本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一)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二)参考译文

愚人食盐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渴见水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驼瓮俱失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三、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

(2) 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爽:

(3) 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面目:

(4)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诣:

(5) 寻.即取果,一一皆尝。寻: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2)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补足相应的省略成分。

(1)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2)()极渴须()水。

四、布置作业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A、以.盐美故而空食之

B、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C、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D、以.其怖故,不能战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2) 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3) 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4)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3、下列对《百喻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一部佛经,由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B、全书共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戒,独留寓言”,也是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

C、《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曾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D、《百喻经》中的故事大多短小,多讲愚人之事,看似很简单,解释也较通俗。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佛家关注的焦点和世俗是完全相同的。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课文中六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愚人食盐》:

《渴见水》:

《入海取沉水》:

《尝庵婆罗果》: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5、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坚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闻听,易于接受。《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请你课外阅读《百喻经》中一些作品,并结合课文,评析《百喻经》善于运用譬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1)信禀:信物,凭信(2)受:接受(3)说:解说

2、(1)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2)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布置作业

1、本文写了慧能受法时的情景及弘忍的教诲。

2、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3、谨慎

4、A,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

5、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

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

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示出来了。

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

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

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1、D、利:敏捷,聪明

2、①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

②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布置作业

1、【答案】C 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何以”为“为

什么”。

2、C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3、《坛经》作为慧能传教说法的记录,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比如《慧能受法》一段,对弘忍和尚讲解《金刚经》,一笔带过,就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大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4、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迟疾之别。南顿北渐中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

南顿北渐两种见道成佛的方式,同是建立在心性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也都以众生本来具有的不变的真如本性为成佛的根据。顿渐的区别实是由修行人的素质所决定的,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

但是也不能把顿渐完全对立起来。按照一般逻辑推论,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顿悟前必须有渐修的积累,顿悟后也还必须继续修持。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我们现在的学习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先天智力因素虽然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功课理解以后的复习巩固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1、(1)益:添加 (2) 爽:败,伤 (3) 面目: 面部,脸部 (4) 诣:到去 (5) 寻:接着

2、 (1)返 反,(2)直 值。

3、 (1)主人与(之)食,(愚人)嫌(食物)淡无味。 (2)(愚人)极渴须(饮)水。

布置作业

1、B,例句和B项都是介词,“用”,其余三项都是“因为”。

2、(1) 味道这么美的原因,是有盐的缘故。一点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

(2) 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知道个个都很好呢?

(3) 你所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

(4) 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3、D 佛家关注的焦点有时和世俗的并不相同。

4、《愚人食盐》: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以偏概全。/凡事过犹不及,因此认识、对待事物时应力戒片面,偏执。

《渴见水》:放弃无限的欲望,不要希望得到所有的东西,学会限制自己,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做事不要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入海取沉水》: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手持佛珠,自称善良好心,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5、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 在近百个短篇故事中,每则譬喻先讲故事后说理。作者运用熟稔的白描手法,使得情节生动,人物传神。作者巧妙的运用文字比喻,直接了当说破人心缺憾,每则诙谐风趣的比喻皆能使人得到反省与启示。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及个人的体会来叙述发人省思的哲理,在虚妄的人物中反应写实的人生。用字虽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让人在现实中获得人生启示。(结合作品,举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