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理禅趣导学案

佛理禅趣导学案

《佛理禅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悟彻清净的佛性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锋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C、如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D、法以心传心何以渐顿?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①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②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③世人尽传南能北秀④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

4. 佛教与、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5.佛教史上朝禅宗六祖弘法的《》是汉人高僧所著的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的禅宗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6.佛教信徒总是言必称“佛”。狭义的“佛”是指两千多年前诞生在印度的,广义的“佛”是指大千世界所有的共称。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8.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

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

②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③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0.阅读教材《百喻经》六则(44页),翻译下列句子。

①【愚人食盐】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②【渴见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③【入海取沉水】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④【尝庵婆罗果】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⑤【诈言马死】便以血污涂其面,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⑥【驼瓮俱失】既复杀蛇,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11.两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丰富了我们的汉语词汇。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词语和成语,都来自佛经。如:“世界”“信心”“烦恼”“生老病死”“半斤八两”等,许多歇后语、俚语,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也是佛教世俗化后的产物。请查阅相关资料,仿照示例,从教材47页第二题所给成语中任选四个,完成下表。

答案

1、【答案】D、利:敏捷,聪明

2、【答案】C (A、第一个“即”为“即刻”;第二个“即”为“虽然”。B、第一个“即”为“虽然”;第二个“即”为“就”。C、两个“为”都是“是,就是”。D、第一个“以”为“介词,用”;第二个“何以”为“为什么”。)

3、①信禀:信物,凭信②受:接受③传:流传④说:解说

4、基督教、伊斯兰教

5、唐朝慧能《坛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6、释迦牟尼,觉者(智者)

7、A,A项“唯一”前还应加修饰语“汉人高僧所著”。

8、C

【解析】南北两宗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其法统的争夺却非常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它们不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9、①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

②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想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③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

10、略

四、佛理小故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5、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