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出道的和尚,也许是我们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也许是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总之,我有很多困惑。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心中的困惑得到缓解,黄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及对教材的深入领会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教学中“重过程”、“ 重情感”的重要性,因为当今时代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技能的训练也有时效性。纵观物理高考试题,通过层层分解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难题都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上,而不是在知识本身。学生“记住了”,但是“用不好”,由此可知是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记得不牢固。强化学习过程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显然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取得高分。情感因素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中怎样“重情感”?黄老师从教材

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给大家展示了自制乐器并现场演奏,黄老师的精彩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黄老师说,教学要做到“重情感”,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及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及素材,其次,教师的演示一定要有震撼力,要能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影响。

在讲解对初中物理新课标某些具体条目的认识时,黄老师分别就“新课标对功和功率的要求有哪些变化?新课标为什么删去“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文字叙述?新课标对“大气压强”的要求有什么变化?怎样认识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为学生实验?为什么把科学探究原案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删去,而增加另外两个实例?”几个问题,做了详细解说,并播放了上一届全国录像课大赛及一些实例。

最后,黄老师对视频做了深刻、全面、详细的点评。通过黄老师的点评,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上好课,还要能评好课,评课能力能真正反映一个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听罢讲座,我由衷敬佩黄老师渊博的学识、干练的作风及深入研究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当象黄老师一样,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考题。教学中以知识为线索,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对考试,要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能靠记忆及所谓的套路来解题。有了专家的引领及示范,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作者: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 作者简介: 姜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治工作系讲师;辛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霞,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一、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1]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第三,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了内容标准后还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出道的和尚,也许是我们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也许是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总之,我有很多困惑。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心中的困惑得到缓解,黄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及对教材的深入领会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教学中“重过程”、“ 重情感”的重要性,因为当今时代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技能的训练也有时效性。纵观物理高考试题,通过层层分解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难题都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上,而不是在知识本身。学生“记住了”,但是“用不好”,由此可知是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记得不牢固。强化学习过程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显然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取得高分。情感因素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中怎样“重情感”?黄老师从教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李镗

具体内容 核心素养的内容 01 核心素养的背景 02 核心素养落实的途径03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 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六大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文化基础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素养: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 科学精神健康生活实践创新每个素养有三个要点——18个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 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 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 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 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重点是: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 ,尊重、维护人的尊 严和价值;能关切人 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等。 审美情趣重点是: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 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 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具有发现、感知、欣 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 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 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 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 展和升华美等。

黄恕伯老师: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法改革建议

新高考方案选考科目计分方法改革建议 黄恕伯 一、高考计分方法事关国民科学素养,改革迫在眉睫 1.历史事实证明,当前浙江省等新高考计分方案是一种错误方案 本世纪初开始的广东省高考改革试点,所实施的计分方案基本上就是当今浙江省等的新高考计分方案。当年广东省的高考方案是“3+综合+1”,后面的“+1”,就是选考1门学科:理科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考一门,文科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中选考一门。无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都采用“标准分”录取,而且选考科目成绩跟必考科目一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总成绩。 由于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化学、生物的考生不是同一总体,不同总体的标准分没有可比性,这是该计分方案错误的主要原因。 选考物理的考生总体来说很优秀。如下表。 表1:肇庆市2019年高考各选考科目考生的重点线、本科线上线率 从表中可以看到,选考物理的考生,重点上线率大约是选考生物考生的7倍,本科上线率大概是选考生物考生的4倍。这说明选考物理的考生,其成绩比选考生物的考生优秀,如果选考物理的考生改为选考生物,将可以获得更高的标准分,能得到更好的高校录取。于是,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以下是连续6年广东省(全省)选考物理的考生占全体考生的比例的数据。 表2:广东省2019-2019年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占全体考生的比例 选考物理的考生以约17%的比率逐年减少,它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原因造成的。这一必然原因就是高考计分方法的错误,造成学生不按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选考科目,而是利用计分方法的缺陷,从有利于录取的功利视角选择了投机。其结果,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合理招生,也对高中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发现这种弊端的情况下,从2019年开始,广东省放弃了以上高考方案,改用“文综”“理综”方式,意味着这次试点的失败,该失败的

骨干教师培训自我鉴定(共9篇)

篇一: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大水坑二小:李彩虹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盐池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己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对教材、教法、学生钻研得不深,发现自己专业水平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回来后我就认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在职校本研修。作为一基层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是带着厚厚的期望走进培训,又将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它。为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特作自我鉴定如下:在培训期间,本人遵守管理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思想上,我渴望学习、要求上进、肩负责任。在学习上,我认真听讲、思考与记笔记、认真撰写博文进行学习反思,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课堂教学水平。 在职校本研修阶段,我学习了专业知识,热心邀请所在学校老师,积极讨论课题研究主题,详细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向全校老师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举办个人公开教学,让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检验。同时本人积极通过培训班的同学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体会,交换教学信息,有效促进了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完善自己,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锤炼自己,会去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县级骨干教师。 篇二:骨干教师自我鉴定 骨干教师自我鉴定 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服从安排,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工作上: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担任三个教学班的政治课教学兼高二(3)班的班主任、政治教研组长。教学中,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大胆尝试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特点的情景教学,整体提高了我校政治课教学质量。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言教身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教的政治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熏陶他们,用自己的真诚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一个学生。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教育。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在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都名列前茅;作为教研组长,注重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全组共同学习的有效性。使得全组工作协调进行,全体成员共同发展。为学校增光,为桥西区添彩;积极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和谐校园”,省级课题“情景教学”,让科研成为了自己教育教学上的助推器。 篇三: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自我鉴定 篇四:省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省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2010年6月我有幸到省教育学院参加了省中学物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赖大仁教授、李淑华院长、冯贤福老师、黄恕伯老师、王金瑞老师、刘炳昇教授、黄晓标、万晓丹,赖肖冰,王韬老师、刘振亚老师等多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己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对教材、教法、学生钻研得不深,发现自己专业水平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回来后我就认真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在职校本研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谈谈你是如何(或打算)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所以从教学理念的更新来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也需要学生更新学习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其关注的焦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向了素养,其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 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价升华的过程,而变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再局限于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时刻体现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关切;学生的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再现和理解教师教授甚至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参与课堂呈现素养提升。以这一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是教与学的综合,也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有了这样的理念支撑,教师敢放手,学生爱参与,课堂才一定会有惊喜。 一、改变教法积极实践,让历史课堂绽放异彩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用全部爱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嫩芽是我行动的指南。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于创新的教学方式,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去获取最佳得教学效果,是我的奋斗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1.运用图画进行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

黄恕伯教学论

追寻教学创新的脚步——黄恕伯老师教学思想简介 (2012-02-28 08:08:17)很少有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领域有如此影响,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所传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很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他的博学多才、虚怀若谷……,无论您是他的学生,他的同事,或者说第一次听他的讲座,您都不得不为他的风彩所折服和钦佩,他就是黄恕伯老师。黄老师勤于教学实践,不断追求教学创新,他敏锐地捕捉了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一对对矛盾,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付诸于实践,让我们从这些方面走进黄老师的视野,去领略并欣赏他创新的教学思想。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和“怎么讲” ——“讲什么”可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自己创造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战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到如何评判一节课,而且它关系到老师们应该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量表,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总分100分,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进行赋分。这是普遍的做法,教育界已习以为常,但黄恕伯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对教学评价的各个主题,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应尽可能小,这是事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而教学效果又是跟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密切相关,一个教学行为,将在多个评价主题上得到体现,这不是科学的评价过程。 黄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目标和内容”,二是“过程和方法”。如果把教学称之为“讲课”,那么前者说的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这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两个主题。黄老师依照这样的思路制订的评价标准应用在南昌市园丁杯教学大赛和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都很高。 “讲什么”和“怎么讲”,不仅是教学评价的两个主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主题,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为了提高将这两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黄老师用方框图方式来呈现这两个主题,方框图的一列为教学过程的“知识线索”,即“讲什么”;另一列为“教学活动设计”,即“怎么讲”。两列之间用带括号的线条进行横向联系,呈现每一个知识点由哪几个活动来完成。这种简练的方框图清晰地描述了一节课“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全部结构,它既可以用来对他人授课框架进行分析解剖,也适用于自己的备课、构思,黄老师自己就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黄老师认为,知识线索的设计可以尊重教材,因为知识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去刻意改变。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正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实现全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教学,如果让学生按教材的陈述去“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由于学生操作前已经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对实验结果没有悬念,因而缺乏实验热情。黄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故意把不准确的测力计分发给部分学生,创设了两个对拉的测力计读数不相等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相等进行质疑,并启发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两个拉力是否相等?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用“等效替换”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两个读数不等的力,其大小是相等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完成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关系的知识目标,也具体经历了“等效替换”实验方法的设计过程,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养成了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多维的课程目标,都来源于对“怎么讲”的创造。 一堂富有创造性的课,犹如一件艺术作品,让人陶醉。凡是听过黄老师讲课的人,都常常对他的教学艺术赞叹不已。还是在8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就以“他是怎样摘取教学艺术的明珠”为标题,刊载了记者对他的专访。 二、阶段目标:“今天”和“明天” ——着眼于“明天”,但立足于“今天” 循序渐进,是黄恕伯老师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他用“处理好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把这种思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用他的话来说,物理教学要着眼于“明天”,但需立足于“今天”,“今天”不要过急

黄恕伯心得体会

黄恕伯心得体会 篇一: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

基于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育文档

基于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它将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我校深化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我校提出了“三重六环”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一、“三重六环”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三重”主要从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三重”是指重情感与动力、重意识与方法、重环境与品位,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意识的培养、环境的影响,成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现代中学生。 “六环”是指课堂教学的六大基本环节。它围绕“核心素养”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导学案”为高效学习路线图,以“小组建设”为高效学习保障,以“学生问题”为课堂教学起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预习、探究、展示、点评、质疑、训练”六个环节,达到“充分预习、深入探究、有的展示、高效点评、逗硬训练、清晰再现”24字要求。 二、“三重六环”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习?A)充分1(

要求“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读悟要结合、看书要静心”,运用语文的阅读方法,根据导学案的指引,梳理教材知识,做好预习笔记,完成预习检测,提出个人疑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预习注重学生的体验,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 (2)深入探究 要求“人人有参与、问题有价值、探究有收获、思维有发展”,通过“去掉边缘化,抓核心、抓重点、难点,重探究问题的价值;去掉表面化,抓实质、抓规律、通法,重探究问题的实质”的路径达到“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意图,着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合作欣赏的习惯。 (3)有的展示 要求教师要“整理好问题单、选择好探究点、把握好难易度、确定好展示人”,通过每一次的展示,着力培养学生主动作为意识、团队互助精神、责任担当素养。 (4)高效点评 要求“呈现思维过程、总结方法规律、归纳答题技巧、构建知识网络”,通过点评,让课堂上相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相对模糊的知识清晰化,相对紊乱的知识条理化,相对肤浅的知识深刻化,着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批判质疑的习惯、科学评价的习惯。.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

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受教育部委托,遴选和界定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即21世纪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个研究历时三年多时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涉及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共5所高校的96名研究人员。现将研究团队的部分成果整理成相关文章,与广大读者一起交流和探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将核心素养纳入并深化到课程改革的

过程中去,尤其是融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 (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首先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结构。根据国际课程改革的经验,现代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二是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学科领域应知道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三是教学建议,也称“机会标准”,即为保障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还有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四是质量标准,即描述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门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同时要体现本学科特色。第二,内容标准和机会标准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

基于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精品教育文档

基于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它将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详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我校深化课堂改革的一个严重课题。基于此,我校提出了“三重六环”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一、“三重六环”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三重”主要从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出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三重”是指重情感与动力、重意识与方法、重环境与品位,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意识的培养、环境的影响,成为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康健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现代中学生。 “六环”是指课堂教学的六大基本环节。它围绕“核心素养”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导学案”为高效学习路线图,以“小组建设”为高效学习保障,以“学生问题”为课堂教学起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预习、探究、展示、点评、质疑、训练”六个环节,达到“充分预习、深入探究、有的展示、高效点评、逗硬训练、清撤再现”24字要求。 二、“三重六环”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充分?A习 要求“目标要明确、任务要详尽、读悟要结合、看书要静心”,运用语文的阅读方法,根据导学案的指引,梳理教材知识,做好预习笔记,完成预习检测,提出个人疑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预习注重学生的体验,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出问题的习惯。 (2)深入探究 要求“人人有参与、问题有价值、探究有收获、思维有发展”,通过“去掉边缘化,抓核心、抓重点、难点,重探究问题的价值;去掉表面化,抓实质、抓规律、通法,重探究问题的实质”的路径达到“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 我想,“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 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1 一名教师,培训是为了让自己更快地充电,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培训工作完成 以后,如何写培训自我鉴定呢?以下为您提供一篇教师培训自我鉴定范文参考。 教师自我鉴定:转眼之间,为期两个月的__培训就要结束了.自己十分珍惜这次脱产培 训的机会,是带着厚厚的期望走进校园的,又将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它.为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特作自我鉴定如下: 培训期间,本人遵守班级的管理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的要求.在思想上,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上进心和责任心,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有进行批评 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在学习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思考与记笔记,能及时完成 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每天进行自觉的学习反思,能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向老师求教,能要求 自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争取更多的课余时间泡在图文信息中心博览群书,能收集各种自认为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各种资料,希望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在担任科学班班长期间,工作塌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多次协助班主任完成各种班级工作.在生活上,过的充实而有条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不足 之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除了工作,平时与同学们的交往很少.一起学习了两个月,依 然有些同学不是很熟悉,有些人的外藐与姓名还会对不上号. 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 会去多多锤炼自己,会去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学校管理 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2 工作__年了,从事数学教学__年了,虽然在这学科的教学上也略见“姿色”,但其实我 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心底我还是很喜欢语文教学的,但种种原因让我不能 如愿,也许是上天怜我,让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语文教师的培训活动——济南市首届经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基本特征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基本特征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基础教育变革趋势在关注人面对未来问题解决的品格培育和关键能力培养。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课程概念,必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高中课程改革的新一轮推进,从高中开始,高屋建瓴,倒推、倒逼基础教育整体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点和突破口,为解决课程和教学改革关键问题找到了切入口。为教学改革突出重围找到了发力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凸现目标性、彰现整合性、呈现选择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基本特征 举国推进的第八轮课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跋涉,执著前行。在课程改革10年之际,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2011版的各学科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在突出能力培养方面,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并强调“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明确了学科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这一轮“看上去很美”的课程改革,的确在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生态。社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加关注,但大家期待的教育价值取向由“应试”向“素质”的转轨并没有预期的满意度。虽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但学校教育却蒙受着更多的指责。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改革停步不前的理由。因此,有必要针对改革之初制定的目标,反思问题所

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在”应试“的阵痛下经历了深刻的反思,教育改革经历不断的试错与调整,如今正往“核心素养时代”前行。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基础教育变革趋势在关注人面对未来问题解决的品格培育和关键能力培养,面对新时代对人的素养要求的新变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肯定了第八轮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明确了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反思到“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是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意见》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排在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之首位,第一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命题。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成为以高中为龙头的课程改革攻坚的基础性工作。 2016年2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综合的发展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道德,它由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所构成。核心素养不只是课程目标,还是一种崭新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

专业成长报告 ——成长新起点 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中学谢建庄 一、参加培训前的情况 参加培训前我作为惠州市课改实验区学校实验老师,两次承担惠州市课程改革研讨课,并多次在城区、学校承担课改研讨课,经过多年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定的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因为升学的压力,和中考试题难度的逐年增加,“穿上新鞋”的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走回应试课堂的“老路”,使我在坚持课改理念和走回应试课堂之间彷徨。 在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期,本人在老教师的指引下,个人发展经过一段快速的上升期,随着教学经验逐渐丰富与教学风格逐渐成熟,本人进入了个人发展停滞区,自己视野的局限使自己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很想走出井底,看看别人的发展状况,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我尝试在网上搜索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教学理论与经验,但这方面的资源非常少。 二、培训指引个人实践与思考 在我最需要学习“充电”的时候,省里组织了这次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有机会与各方面专家学习,专家指引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开展属于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使我重新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在坚持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物理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黄恕伯、吴加澍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作为一线教师,他们从教与学中提炼出很多引发我深思的教育思想,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两位老师都通过生动的实例,说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以此两次学习为起点,我确立了个人实践发展方向,在坚持让学生经历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物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的尝试与研究,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具体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然而,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生物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1、设计导向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读生物课程标准,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好生物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设计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同时充分评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评估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检测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1)通过“细胞发现的历程” 学习,思考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胞学说。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是体现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科学发展史理解科学思维。(2)在观察多种细胞的内部结构中理解细胞学说,阐明细胞的基本结构,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基本研究规律。这里体现科学探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提问、实验设计和方

案实施,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3)在自主梳理与展示评价的过程中,能够举例说明动植物细胞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描述细胞各结构在其说明活动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交流思想的能力。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总之,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活动为依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到举目纲张。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理性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根据真实的生活经历,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免疫调节”后,教师可以拿感冒说事,谈感冒的感受,追问:感冒时为什么嗓子不舒服或疼痛?发烧时体温升高,为什么不想吃东西,为什么还感觉到冷?发热为什么是生物体一种保护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近年来,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成为研究热点,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推进深化课程改革;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核心素养框架,这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初具成效,并达成了共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离不开课程、教学以及评价领域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研究在教育评价改革当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是当前考试与评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是为了回答 教育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到底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清楚的,又是模糊的。说它清楚,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以贯之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经历了演变,但并未有大的改动;说它模糊,是因为从基础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个教育方针如何落地仍然需要深入探索,需要将宏大的教育方针细化,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关于

核心素养的思考就是从这样的逻辑起点上出发展开的相关研究。 从我国教育政策背景来说,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当中,依旧不断强调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可见,“立何种德,树何种人”这个问题依然是当前整个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必须深入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 从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来说,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与世界教育新变革接轨的必然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依靠教育。当前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国家培养出何种人才或人力资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塑造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成了各国争相探讨的重大话题。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也在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这一浪潮中应运而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