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恕伯教学论

黄恕伯教学论

黄恕伯教学论
黄恕伯教学论

追寻教学创新的脚步——黄恕伯老师教学思想简介

(2012-02-28 08:08:17)很少有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领域有如此影响,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所传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很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他的博学多才、虚怀若谷……,无论您是他的学生,他的同事,或者说第一次听他的讲座,您都不得不为他的风彩所折服和钦佩,他就是黄恕伯老师。黄老师勤于教学实践,不断追求教学创新,他敏锐地捕捉了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一对对矛盾,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付诸于实践,让我们从这些方面走进黄老师的视野,去领略并欣赏他创新的教学思想。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和“怎么讲”

——“讲什么”可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自己创造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战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到如何评判一节课,而且它关系到老师们应该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量表,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总分100分,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进行赋分。这是普遍的做法,教育界已习以为常,但黄恕伯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对教学评价的各个主题,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应尽可能小,这是事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而教学效果又是跟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密切相关,一个教学行为,将在多个评价主题上得到体现,这不是科学的评价过程。

黄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目标和内容”,二是“过程和方法”。如果把教学称之为“讲课”,那么前者说的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这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两个主题。黄老师依照这样的思路制订的评价标准应用在南昌市园丁杯教学大赛和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都很高。

“讲什么”和“怎么讲”,不仅是教学评价的两个主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主题,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为了提高将这两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黄老师用方框图方式来呈现这两个主题,方框图的一列为教学过程的“知识线索”,即“讲什么”;另一列为“教学活动设计”,即“怎么讲”。两列之间用带括号的线条进行横向联系,呈现每一个知识点由哪几个活动来完成。这种简练的方框图清晰地描述了一节课“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全部结构,它既可以用来对他人授课框架进行分析解剖,也适用于自己的备课、构思,黄老师自己就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黄老师认为,知识线索的设计可以尊重教材,因为知识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去刻意改变。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正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实现全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教学,如果让学生按教材的陈述去“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由于学生操作前已经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对实验结果没有悬念,因而缺乏实验热情。黄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故意把不准确的测力计分发给部分学生,创设了两个对拉的测力计读数不相等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相等进行质疑,并启发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两个拉力是否相等?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用“等效替换”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两个读数不等的力,其大小是相等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完成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关系的知识目标,也具体经历了“等效替换”实验方法的设计过程,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养成了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多维的课程目标,都来源于对“怎么讲”的创造。

一堂富有创造性的课,犹如一件艺术作品,让人陶醉。凡是听过黄老师讲课的人,都常常对他的教学艺术赞叹不已。还是在8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就以“他是怎样摘取教学艺术的明珠”为标题,刊载了记者对他的专访。

二、阶段目标:“今天”和“明天”

——着眼于“明天”,但立足于“今天”

循序渐进,是黄恕伯老师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他用“处理好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把这种思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用他的话来说,物理教学要着眼于“明天”,但需立足于“今天”,“今天”不要过急

地实现本属于“明天”的目标。

黄老师多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能以高分录取理想的高等学校,这无疑是高中学生奋力所求的终结性目标。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终结性目标,就要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黄恕伯老师认为,把高中物理学习的终结性目标一步到位地摆在高一学生面前让学生攀越,这不仅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它将使学生形成许多不良学习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黄老师把高中物理课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课的学习,这是高中物理课最长的一段学习过程,随后是高考总复习的三个轮次。这几个学习阶段都应该制订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只有目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能力的逐步提高。

以综合能力为例,高一学生和高二、高三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差别是巨大的,把高三学生经过多轮复习后用来训练的综合题让高一学生来完成,显然这是让高一学生去实现“明天”的目标,尽管这种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一步到位”者仍大有人在,原因就是对综合题的综合能力尺度的衡量缺乏可操作性。针对这种情况,黄恕伯设计了一个系数来描述高中物理习题的综合度。他把解答某一物理题目所需要选取的研究对象个数设为n1,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数目为n2,解答题目所运用的物理规律数目为n3,解题需要用到哪几种特殊数学工具为n4,把n1、n2、n3、n4相加,其和称为综合度系数,高考试卷中最复杂的物理试题,该系数达到10以上,这种题目是绝对不能布置给高一学生做的。引人综合度系数的概念,使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综合能力所能适应的水平,有了一个定量标准,尽管不一定很确切,但强化了阶段性目标的意识,体现了立足于“今天”的思想。

高考是看得见的“明天”目标,还有更深远的“明天”目标需要着眼于物理教学之中,这就是学生的创造能力。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还是在1979年当物理课讲到偏振光的时候,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跟4名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一道,用两台照相机去公园拍摄不同观察视角的风景照片,制作成幻灯片,然后用两台幻灯机加上偏振片把它成像在一面巨大的毛玻璃光屏上,戴上自己制作的偏振光眼镜观察屏幕上的图像,整个装置就像一台50英寸的背投电视机。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屏幕上所呈现立体景象的夸张程度是从来没有看过的,这台幻灯机不仅能实现一般幻灯机的“平面放大”的作用,还具有把景物的远近进行“深度放大”的功能。这台幻灯机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展览会的展出,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叹,并获得金牌奖励。黄老师鼓励和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作品,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比赛,先后获全国比赛奖牌10枚,其中金牌2枚,还有两位学生被收录进《中国当代发明家》词典。

三、方法教学:“讲授”与“渗透”

——“讲授”只能理解,“渗透”才能掌握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关于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授得很清楚,学生也听得很明白,甚至于还做了专门练习,但以后碰到真正要用到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却不能自觉地去提取和应用这个方法。这表明,对于这个方法,学生已经理解、但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关于“方法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黄恕伯的早年教学也同样发生过上述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使用某种方法的意识,即使理解这种方法,也是枉然。在讲到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方法时,黄老师发现学生总是没有想到需要选择一个研究对象来进行具体分析,于是,他想通过教学中的渲染来强化这种意识。一次,他给学生讲了诸葛亮“锦囊妙计”的故事之后,风趣地说:“我这里也有一个锦囊,当你遇到有不会做的题目时,打开锦囊看到里面的妙计,你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十分惊异,纷纷讨取这个锦囊,黄老师把一个信封交给了学生,这个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信封里是什么妙计有如此之能耐,黄老师让他打开信封取出纸条念给大家听。学生念道:“选取一个研究对象“,全班哄堂大笑。黄老师尽管也跟着学生一起笑,然而又是认真地说:“选取研究对象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第一步,之所以很多同学始终没有掌握这种解题思路,是不会自觉地迈开这关键的一步,我这条妙计,就是强化迈开这一步的意识”。黄老师这种教学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黄老师发现,学生对一种方法的掌握,并不是通过一两次教学的渲染就能完成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的教学跟概念、规律的教学应该具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摸索和实践,黄老师体会到,关于方法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渗透”,并不是“讲授”。渗透式教学具

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系统化布局,不断重现、深化;二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结构,每次应用同一方法的情景都不相同。试想,如果学生经历了不同情景中、不同形式下用同一种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新的场合,这种思路不也就油然而生吗。

黄老师把方法的教学总结为以下几个过程:感性积累,抽象概括,熟练强化,变通拓展。其中让学生通过各种个案获得感性积累的过程是必要的,不要刚尝了“苹果”就来讲“水果”。

四、实验创新:“物理”和“心理”

——物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相结合

黄老师对物理实验的创新有浓厚兴趣,当他遇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课题需要突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创设实验。

80年代,黄老师一直想设计关于理解加速度的实验,因为加速度是运动学的核心知识,是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桥梁,然而它又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具有二阶导数含义的物理量,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存在着不少误区,如何通过实验来形成正确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马路上一辆救护车的驶过触发了黄老师的创造思维:救护车发出的变化声音和闪闪亮光,采用了视、听双重刺激的方式,加速度实验是否也可以视听同步进行演示呢?黄老师查阅了一些心理学的资料,发现人体各种感觉器官中,耳朵对声音频率的感觉特别灵敏,其韦伯系数为0.003,也就是说,只要声音的频率变化千分之三,人耳就能感觉音调的变化,它比眼睛对长度变化的感觉灵敏许多倍。根据人感觉器官的这一特点,黄恕伯设计了一个用听觉理解加速度的演示实验:一辆沿斜面滚下的小车,拖了一根长约2米的磁带,磁带上录有一个不变的乐音(例如电子琴的中央C)。把录音机的放音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固定在斜面上,磁带穿过放音磁头,这样,小车滚下时录音机便发声。小车运动速度越大,音调就越高。由于人耳对音调的感受不仅灵敏,而且对“变”的感受比视觉更直接,因而对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什么是“变得多”,什么是“变得快”,便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再把这些用听觉很容易建立的概念,通过视听结合的演示方法,迁移到视觉形象上来,这样就容易区别“速度大”和“加速度大”的不同含义,甚至连“加速度逐渐变小而速度逐渐变大”的复杂运动,也能通过具体的听觉形象获得理解。

黄老师还利用人体的肤觉来感受摩擦力,以此来体验和理解传送带上的物体在加速、减速、转弯时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还利用人的运动觉来感受绳子拉力的大小,以此来体验和理解做匀速圆周运的物体,其向心力和半径的关系。黄老师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种——“体验性实验”,体验性实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上个世纪出版的《教坛名家》一书,作者用“教育心理学的曙光”为标题,称赞了黄老师在实验创新方面的特殊成就。

1999年国际物理教师学术讨论会上,黄老师代表中国教师做学术报告,他《以培养创造力为目标的物理教学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的大会报告,得到了热烈反响。大会组织委员会发表的《会议综述》中评论说:“对中国代表来说,最令人鼓舞的也许就是南昌三中特级教师黄恕伯先生大会报告的成功。会议确定黄老师作为五位大会报告者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代表发言,是鉴于他在有意识地学习、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改进物理教学的实践方面进行了长期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结合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黄老师让中外代表领略了一位优秀的中国中学物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出众的智慧和职业热情。”

五、多媒体技术:“事实”和“模拟”

——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模拟

70到80年代,黄恕伯老师着力研究幻灯教学这一演示手段,并结合物理教学设计了大量幻灯片,其中不少是活动式幻灯片,在1978年教育部举办的幻灯教学汇报会上,总共评奖的全国共60套优秀幻灯片中,黄老师设计制作的幻灯片就占了7套。1980年,他设计的《天平》、《电磁振荡演示器》等作品又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幻灯片奖”和“全国优秀投影演示器件奖”。

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过去在幻灯机上难以实现的模拟动画,计算机上就能轻而易举实现。在这种形势下,黄老师又开始在电脑上制作课件,他以“PowerPoint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课题,总结了PowerPoint这个通用软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体应用的基本方法,并且创制了不少ppt课件。

然而,70年代的活动幻灯片、80年代的投影演示器件、90年代兴起的电脑课件,都是在“模拟”上做文章。“模拟”固然可以更细微地按教学所需要的节奏和视角来描述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但毕竟是假的,课件所模拟的情景,完全可以按照制作者的意图来实现。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模拟物理实验”的多媒体作品也如雨后春笋,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电脑模拟实验的演示,来检验猜想、探究物理规律,因为这样操作也能获得很多“实验数据”,它比真实的实验省事多了。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摆在黄恕伯老师的面前,多媒体演示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多媒体演示和真实的物理实验之间有什么关系?

黄恕伯老师觉得,多媒体技术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能进行演示的时空切换,把不同时空的事物在视听上进行合理地联系;多媒体技术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模拟,通过模拟来优化演示效果,它不仅能使图形放大缩小、使视角推远拉近、使过程加快变慢、还可以使物理量的变化按设计者的要求呈现出来。然而,它不是事实的真实体现,不能作为探究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的事实根据。因此,必须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中“模拟”和“事实”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黄恕伯老师设计的“波的干涉”课件,来认识他对多媒体技术中“模拟”和“事实”的关系,下面是“波的干涉”演示方案:

1.用“发波水槽”进行水波干涉实验,用幻灯机把水波干涉现象投影到银幕上;

2.在幻灯机成像透镜附近加一周期性档光装置,使幻灯机成为一台频闪光源,当频闪周期略大于水波振动周期时,由于视觉暂留的原因,可以看到银幕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在缓慢移动;

3.把3D动画模拟水波干涉条纹缓慢移动的情景展示在这个银幕上,该情景和刚才看到的实验现象是相同的;

4.在3D动画上添加红、蓝线条,红线表示波峰,蓝线表示波谷,红、蓝线的移动跟动画中波峰、波谷的移动完全吻合;

5.淡去3D动画,银幕上只留下清晰的红、蓝线条。用红、蓝线条来讲解两列波叠加的过程。讲解时,红、蓝线条既可以定格,也可以按讲课的需要缓慢移动。

在以上设计中,1和2都是事实,教学经历了由事实转化为模拟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模拟现象的可信,也对红、蓝线的实践含义有了感性认识。课件的最后,用清晰的红、蓝线条分析振动的叠加过程,突出了主题,减少了干扰,实现了视觉形象最大限度的优化。

六、学生练习:“难度”和“份量”

——追求有价值的难度因素,设计最佳作业量

难度和份量,这是学生练习中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它密切地影响着习题训练的效率。

“难题会做容易题还不会做吗?”这是不少老师朴素的逻辑,黄恕伯老师却不这样认为。在黄老师看来,对学生能解答难题的评价,不在于他答题的结果,而在于他解题的过程。如果学生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记住了老师在解答某类题目的程式,生搬硬套地解出了题目的正确答案,并不代表该生具有很强的解题能力,当他遇到没有见过面的“生题”时,即使题目简单也许会无法下手。黄老师认为,我们通常在习题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方法、理解方法、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习题训练的重要目的,但这一切都是在“懂”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控制习题的难度,就有利于实现“懂”的前提,因此,题目的难度大并不一定比难度小的训练效果好。

关于习题的难度,黄老师还特别关注题目的难度因素,即题目难在什么地方。物理练习的题目应该追求有价值的难度因素。在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中,过分地追求题目的综合度,通过繁杂的过程、大量堆砌物理规律来编造一个难题,这不是有价值的难度因素;同样,盲目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在不太关注的词句上过分地做文章造形成学生的错答,也不是有价值的难度因素。练习题的难度应体在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素质上,而且对这些素质的要求跟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相匹配。例如,让学生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景的适合性;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反思答案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讨论答案的多种可能结果,等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难度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要出成果就要大运动量训练”,这又是不少老师对课外练习数量的朴素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对现实中

某些事实的推理:“杰出的运动员都是大运动量训练出来的,有成就的演奏家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因此,要获得学习上的成就,必须大运动量训练。”然而黄恕伯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

因为运动员、演奏家的大运动量重复训练,是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其目的是建立条件反射,达到动作的“下意识”效果。但是,中学生解答物理题目是一种智力活动,解决问题主要是依靠理解、运用、分析等心理行为,这些能力并不是靠条件反射形成的,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因此,物理课外练习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理论上说,要获得学生课外练习的高效率,存在着一个最佳份量。哪位老师若能恰当地把握这个份量,他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上一个台阶。

黄老师一直在致力于帮助学校制订“学生课外作业量标准”的工作,首先调查、统计学生课外作业的可用总总时间,再把这个时间以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相关学科,每学科按照所分配的时间来设计练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具体措施,实现课外作业份量的最优化。黄老师是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的理事长,在他的倡议下,不少特级教师已经投入了这项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研究工作。

七、纸笔测验:“试题”和“试卷”

——好题未必能组成好卷,试卷需要合理的结构

纸笔测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评价方式,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黄恕伯老师,深深地感受到考试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设计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怎样设计和评价一份试卷?试卷是由试题组成的,不少人把对试题的评价,当成了对试卷的评价,我们平常看到的大量评价试卷的文章,很多说的都是一个个题目的特点。黄恕伯老师是试卷命题的痴心研究者,在他看来,试卷命题必须考虑“题”和“卷”两个方面,题目的设计仅仅是试卷命题所需考虑问题的一半,一份试卷即使每一道题目都很好,这份试卷也未必就一定是好试卷,试卷命题需要考虑的另一半是试卷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包括内容结构、难度结构和题型结构。

试卷的内容结构是指考查的各项目标或各个要点在试卷中体现的情况,对试卷内容结构进行规划的操作应在试卷命题的起始环节进行,黄老师的操作方式是制订一份试卷命题的《内容规划表》,把试卷共有多少题目,考查哪些目标或要点,它们各占多少分数等试卷的内容信息,呈现在试卷的难度结构是评价试卷的一项及其重要的指标,不少人都是用试卷的难度系数来评价试卷在难度设计上的特点,这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一份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6,就有两种极端的不同情况:一种是这份试卷中有60%的题难度系数是1,40%的题难度系数是0;另一种是试卷中每个题目的难度系数都是0.6。两种试卷,考查效果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难度结构不同。黄恕伯对试卷难度结构的设计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提出了大规模考试中,试卷难度结构与学生考试分数分布曲线关系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图中ab坐标系表示学生学习水平的正态分布图;cd坐标系用来描述某一试卷的难度结构,其横坐标轴c表示试题的“标准难度”(这是黄恕伯模型中引入的一个概念),它和a坐标轴的学生水平相对应,d坐标轴表示这份试卷中某一标准难度以下的题目共占多少分数(可以看出图中这份试卷难度小的题目分值多,表明试卷偏容易);ef坐标系则表示用这份试卷测试后学生不同考分的人数分布,e坐标轴表示各分数值,f坐标轴表示每一分数值的考生人数。这个模型巧妙地把试卷难度结构的横坐标轴跟学生的学习水平结合起来,纵坐标轴跟学生的得分结合起来,从而把试卷的难度结构转化成了学生不同考分的人数分布结构,这个模型为如何提高大规模考试在某一区段的区分度,提供了难度设计的理论根据,其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为一个还没有进行的考试进行考分分布的规划。这个模型是黄恕伯在80年代首创的,尽管至今没有正式发表,但在有关试卷命题的各级培训中黄老师都把它作为培训内容,让大家体会试卷难度“结构”的含义以及它在试卷命题中的重要地位。

试卷的题型结构也是试卷合理结构的组成部分,表面看,不同题型,它是答题形式的转换,实质上,它是不同考查目标的体现。不同题型对不同能力的考查,其功能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题型比例的搭配,所反映的是对各种能力权重的价值判断。

对试卷的规划和设计,是命题思想的体现。黄恕伯老师认为,试卷命题不仅要把握好“题”,同时要把握

好“卷”,要实现题和卷的统一。怎样实现题和卷的统一呢?黄恕伯老师提出了一套既科学又可操作的命题程序:

这套操作程序有两个地方是通常命题过程所忽视的,一是编写试题之前要进行内容、难度、题型等结构的规划,二是编写试题之后要制作《试题属性表》。《试题属性表》也是黄恕伯老师在命题中创造的一种正式的命题文件,它以每道题目为一行,把各个题目的题型、分值、内容、预计难度等属性都反映在表格中,它不仅能使读者一眼能感受到整份试卷在题型、内容等方面的“结构”,而且建立了“题”与“卷”的联系,比传统的《双向细目表》更科学、详细、实用。命题组结束命题提交试卷时,同时还要提交配套的《试题属性表》供审稿。审稿者首先根据《试题属性表》进行“卷”的审查,评价试卷结构的合理性,随后才是对“题”的审查,评价每道题目是否能真正实现属性表中所列的相关属性。黄恕伯老师在主持的有关江西省大规模正式考试的命题,都采用这一命题程序,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我们看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练习,从物理方法到物理实验,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测量,在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黄恕伯老师都展示了他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他说:“要培养创造性的学生,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黄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出道的和尚,也许是我们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也许是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总之,我有很多困惑。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心中的困惑得到缓解,黄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及对教材的深入领会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教学中“重过程”、“ 重情感”的重要性,因为当今时代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技能的训练也有时效性。纵观物理高考试题,通过层层分解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难题都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上,而不是在知识本身。学生“记住了”,但是“用不好”,由此可知是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记得不牢固。强化学习过程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显然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取得高分。情感因素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学中怎样“重情感”?黄老师从教材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形形色色的联系中,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非本质的联系常常是丰富多彩的,而本质的联系往往是单一的、内在的。内在的东西往往不能直接感知,容易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掩盖,使之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人们掌握事物本质的困难。当主体与环境发生作用时,客观事物和过程总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刺激物出现,且在很多情况下,本质特征的刺激并不是最强烈的,而非本质特征的刺激不仅是形形色色的,而且还是很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本质特征的强刺激往往掩盖了本质特征的弱刺激,导致人们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例如,在“用力推桌子则桌子移动,停止用力则桌子也停止运动”这类现象中,强烈的表面联系的刺激��“力使物体运动”掩盖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些本质联系的刺激,在“高速行驶的汽车比慢行的汽车难刹车”这一现象中,“速度大则惯性大”这种非本质联系的刺激掩盖了“惯性是物体的客观属性,与速度无关”这种本质特征的弱刺激。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深刻性、抽象性,在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历程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 由学习心理可知,学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义学习,一类是机械学习。当一些词、符号出现时,学生头脑中唤起了其代表的认知内容,这些符号对学生而言获得了心理意义。反之若未能理解符号代表的意义,而只是强记内容的学习是机械学习。

黄恕伯老师: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法改革建议

新高考方案选考科目计分方法改革建议 黄恕伯 一、高考计分方法事关国民科学素养,改革迫在眉睫 1.历史事实证明,当前浙江省等新高考计分方案是一种错误方案 本世纪初开始的广东省高考改革试点,所实施的计分方案基本上就是当今浙江省等的新高考计分方案。当年广东省的高考方案是“3+综合+1”,后面的“+1”,就是选考1门学科:理科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考一门,文科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中选考一门。无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都采用“标准分”录取,而且选考科目成绩跟必考科目一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总成绩。 由于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化学、生物的考生不是同一总体,不同总体的标准分没有可比性,这是该计分方案错误的主要原因。 选考物理的考生总体来说很优秀。如下表。 表1:肇庆市2019年高考各选考科目考生的重点线、本科线上线率 从表中可以看到,选考物理的考生,重点上线率大约是选考生物考生的7倍,本科上线率大概是选考生物考生的4倍。这说明选考物理的考生,其成绩比选考生物的考生优秀,如果选考物理的考生改为选考生物,将可以获得更高的标准分,能得到更好的高校录取。于是,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以下是连续6年广东省(全省)选考物理的考生占全体考生的比例的数据。 表2:广东省2019-2019年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占全体考生的比例 选考物理的考生以约17%的比率逐年减少,它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原因造成的。这一必然原因就是高考计分方法的错误,造成学生不按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喜爱的选考科目,而是利用计分方法的缺陷,从有利于录取的功利视角选择了投机。其结果,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合理招生,也对高中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发现这种弊端的情况下,从2019年开始,广东省放弃了以上高考方案,改用“文综”“理综”方式,意味着这次试点的失败,该失败的

骨干教师培训自我鉴定(共9篇)

篇一: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大水坑二小:李彩虹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盐池县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己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对教材、教法、学生钻研得不深,发现自己专业水平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回来后我就认真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在职校本研修。作为一基层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是带着厚厚的期望走进培训,又将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它。为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特作自我鉴定如下:在培训期间,本人遵守管理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思想上,我渴望学习、要求上进、肩负责任。在学习上,我认真听讲、思考与记笔记、认真撰写博文进行学习反思,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希望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课堂教学水平。 在职校本研修阶段,我学习了专业知识,热心邀请所在学校老师,积极讨论课题研究主题,详细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向全校老师汇报我们的学习成果,举办个人公开教学,让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检验。同时本人积极通过培训班的同学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体会,交换教学信息,有效促进了本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完善自己,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锤炼自己,会去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县级骨干教师。 篇二:骨干教师自我鉴定 骨干教师自我鉴定 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服从安排,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工作上:各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担任三个教学班的政治课教学兼高二(3)班的班主任、政治教研组长。教学中,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大胆尝试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特点的情景教学,整体提高了我校政治课教学质量。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言教身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教的政治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优秀;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和唤醒”。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熏陶他们,用自己的真诚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一个学生。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教育。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在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都名列前茅;作为教研组长,注重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全组共同学习的有效性。使得全组工作协调进行,全体成员共同发展。为学校增光,为桥西区添彩;积极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和谐校园”,省级课题“情景教学”,让科研成为了自己教育教学上的助推器。 篇三: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自我鉴定 篇四:省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省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自我鉴定 2010年6月我有幸到省教育学院参加了省中学物理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在培训期间我认真聆听了赖大仁教授、李淑华院长、冯贤福老师、黄恕伯老师、王金瑞老师、刘炳昇教授、黄晓标、万晓丹,赖肖冰,王韬老师、刘振亚老师等多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己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够,对教材、教法、学生钻研得不深,发现自己专业水平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回来后我就认真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在职校本研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物理知识的最基本的单位。物理慨念是由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学说的基础,如果不使学生首先掌握物理概念、就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讲清物理概念对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 教学时应注意:?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如: (1)质点是个理想化的物理概念。从实物到物体,再从物体到质点,经过两次抽象概括。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化的物理概念. ?用实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当作质点。 (2)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矢量。速度的概念是在对物体运动的直观感觉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学生容易理解。一般定义为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的外延有平均速度(v=?s/?t)、即时速度()和匀速运动的速度 (v=?s/?t,恒量)。根据速度的定义式,速度又被称为位移时间的变化率。在中学教学中,虽然不要求介绍速度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但教师应该了解。若条件允许,在复习课中可作为提高的内容,使学生对速度概念有个整体认识。 (3)加速度速度、加速度都是人们为了研究运动规律的需要,通过对运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式不是实验的结论,但可以用实验来说明。加速度可以参照速度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但特别注意防止学生在方向上的错误认识:?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一致(正确的是规定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决定于物体受力的方向);?笼统地认为负加速度就是匀减速运动,正加速度就是匀加速运动;?认为

黄恕伯教学论

追寻教学创新的脚步——黄恕伯老师教学思想简介 (2012-02-28 08:08:17)很少有一位中学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领域有如此影响,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所传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被很多的一线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行为;他的博学多才、虚怀若谷……,无论您是他的学生,他的同事,或者说第一次听他的讲座,您都不得不为他的风彩所折服和钦佩,他就是黄恕伯老师。黄老师勤于教学实践,不断追求教学创新,他敏锐地捕捉了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一对对矛盾,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付诸于实践,让我们从这些方面走进黄老师的视野,去领略并欣赏他创新的教学思想。 一、课堂教学:“讲什么”和“怎么讲” ——“讲什么”可以尊重教材,但“怎么讲”要自己创造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战场,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涉及到如何评判一节课,而且它关系到老师们应该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的大问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量表,把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总分100分,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细分为若干方面进行赋分。这是普遍的做法,教育界已习以为常,但黄恕伯老师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对教学评价的各个主题,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相关度应尽可能小,这是事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是密切相关的,而教学效果又是跟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密切相关,一个教学行为,将在多个评价主题上得到体现,这不是科学的评价过程。 黄老师认为,评价一节课,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目标和内容”,二是“过程和方法”。如果把教学称之为“讲课”,那么前者说的是“讲什么”,后者是“怎么讲”,两者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这应该是评价一节课的两个主题。黄老师依照这样的思路制订的评价标准应用在南昌市园丁杯教学大赛和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上,其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都很高。 “讲什么”和“怎么讲”,不仅是教学评价的两个主题,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两个主题,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为了提高将这两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黄老师用方框图方式来呈现这两个主题,方框图的一列为教学过程的“知识线索”,即“讲什么”;另一列为“教学活动设计”,即“怎么讲”。两列之间用带括号的线条进行横向联系,呈现每一个知识点由哪几个活动来完成。这种简练的方框图清晰地描述了一节课“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全部结构,它既可以用来对他人授课框架进行分析解剖,也适用于自己的备课、构思,黄老师自己就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黄老师认为,知识线索的设计可以尊重教材,因为知识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必要去刻意改变。但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我们正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实现全面的课程目标。例如关于牛顿第三定律实验的教学,如果让学生按教材的陈述去“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由于学生操作前已经知道牛顿第三定律,对实验结果没有悬念,因而缺乏实验热情。黄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故意把不准确的测力计分发给部分学生,创设了两个对拉的测力计读数不相等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相等进行质疑,并启发大家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这两个拉力是否相等?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用“等效替换”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两个读数不等的力,其大小是相等的。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完成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关系的知识目标,也具体经历了“等效替换”实验方法的设计过程,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养成了认真仔细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多维的课程目标,都来源于对“怎么讲”的创造。 一堂富有创造性的课,犹如一件艺术作品,让人陶醉。凡是听过黄老师讲课的人,都常常对他的教学艺术赞叹不已。还是在80年代,《人民教育》杂志就以“他是怎样摘取教学艺术的明珠”为标题,刊载了记者对他的专访。 二、阶段目标:“今天”和“明天” ——着眼于“明天”,但立足于“今天” 循序渐进,是黄恕伯老师教学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他用“处理好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把这种思想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用他的话来说,物理教学要着眼于“明天”,但需立足于“今天”,“今天”不要过急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种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原则:根据概念的不同,选择那些本质联系明显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材料。 其他途径: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黄恕伯心得体会

黄恕伯心得体会 篇一: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谈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也不能把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处理好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下面谈谈部分概念的教学处理。 一、关于质量的教学。 初中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种定义的本质是把质量作为物质的量的量度。在初中阶段只能讲到这个程度。 二、关于浮力的教学。 教材中没有对浮力下具体定义,只通过具体实例得出: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向上的浮力。这个定义不是按浮力的性质来定义的,而是按浮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在教学中必须讲清浮力产生的原因,排除“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三、关于功的教学。教材从“某物体对某物体做了功”引入了功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里回避了“力对物体做功”的严密说法。另外对功的定义用“距离”替换了“位移”,这是基于初中课本中所说的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因此这种替换是合理的。但是,教学中要注意: 1.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引入“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要讲清楚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关于功的原理的教学。 功的原理有三种叙述: 1.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第一种表述仅适用于不计摩擦、不计机械本身的重力的理想情况,即W有用=W总;第二种表述适用于一般情况,即W有用+W额外=W总,这是功的原理最准确、最简洁的表述;第三种表述与第二种表述相同,且更能反映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道理,但是教材回避了这种说法,主要是考虑初中学生对“克服阻力做功”这句话难以理解。教学中应注意: 1.对于理想情况,可直接利用功的原理; 2. 对非理想情况下可借助机械效率求解。 五、关于热量的教学。 热量是热学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热学的重要概念。教材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先从物体吸热、放热的情况出发,让学生理解:当物体温度升高时要吸热,温度降低时要放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可用热量来表示,因此热量是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

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概念五步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物理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下面我就如何通过“五步”开展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第一步曲: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 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到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 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曲: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物理概念 1.物理概念的定义 物理概念是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能够区分不同物理概念的判断,称为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概念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建立的概念只能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而深化,学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的概念允许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含糊性和表面性,但必须是科学的。如电压的概念,初中只能叙述为电路中要有电流,两端就要有电压;而高中则定义为电势差。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由于物理概念的发展性,其定义不是唯一的。如质量的概念,初中定义为物体含物质的多少,高中定义为物体所受外力与其获得的加速度之比等等。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的定义并不能代表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分定性和定量两种。定量的物理概念称物理量,它按描述对象是状态还是过程分为状态量与过程量。状态量是描述状态的物理量。研究对像的状态一定,它就有确定的量值,如速度、加速度、动量、能量、压强等。过程量是描述过程的物理量。力学中的位移、功、冲量,热学中的热量等都是过程量。 定性的物理概念是用来揭示某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物理本质特征或用来表示该概念的基本类别、归属或性质的物理概念。例如机械运动、平衡、电磁振荡等。2.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与物理概念的定义不同,它是指物理学引入和建立某一物理概念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揭示某一研究对象的物理属性,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生产实践有什么意义。如,电阻率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阻率是为了区分不同材料导电性能的强弱,所以,它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再如,密度概念的意义是,引入密度是为了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是描述物质本身含量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是,引入电场强度是为了反映电场的性质,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3.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v =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ρ =m/v、p =f/s 等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f=ma ,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 我想,“作为教师,不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 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师培训自我评价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1 一名教师,培训是为了让自己更快地充电,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培训工作完成 以后,如何写培训自我鉴定呢?以下为您提供一篇教师培训自我鉴定范文参考。 教师自我鉴定:转眼之间,为期两个月的__培训就要结束了.自己十分珍惜这次脱产培 训的机会,是带着厚厚的期望走进校园的,又将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它.为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特作自我鉴定如下: 培训期间,本人遵守班级的管理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的要求.在思想上,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上进心和责任心,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有进行批评 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在学习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思考与记笔记,能及时完成 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每天进行自觉的学习反思,能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向老师求教,能要求 自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争取更多的课余时间泡在图文信息中心博览群书,能收集各种自认为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各种资料,希望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在担任科学班班长期间,工作塌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多次协助班主任完成各种班级工作.在生活上,过的充实而有条理,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不足 之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除了工作,平时与同学们的交往很少.一起学习了两个月,依 然有些同学不是很熟悉,有些人的外藐与姓名还会对不上号. 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去完善自己,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 会去多多锤炼自己,会去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学校管理 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培训自我评价2 工作__年了,从事数学教学__年了,虽然在这学科的教学上也略见“姿色”,但其实我 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心底我还是很喜欢语文教学的,但种种原因让我不能 如愿,也许是上天怜我,让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语文教师的培训活动——济南市首届经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汇总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1、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由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的失调,也加大了高一物理学习难度,使高一学生成绩分化。2、学生因素 高中物理概念有些是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概念则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物理概念出发,或从建立的理想模型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起来。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物理基础知识有限,物理思维方法不足,个别高中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善于将陌生、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容易的问题,不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不善于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学习物理概念时习惯于机械记忆,盲目练习,往往被个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主要表现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临界状的把握,多过程的衔接等分析不完整,顾此失彼,答案不全面,条理不清楚。如个别学生不理解加速度及电阻率的概念,造成“加速度大速度就大;电阻率大电阻一定大”的错误认识。 3、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做题,缺乏分析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时估计过高,自己常常觉得有些物理概念很简单,学生自己一看就懂,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探讨、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在最初就没有真正理解有些概念,致使学生不易建立各个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为了更有效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1.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概念时,要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印象。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有多种。要结合不同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⑴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引入概念 如:“压强”概念的引入。列举学生在生活中的熟悉事例,用手往墙上按图钉,图钉就被钉进墙里;用锋利的刀切肉省力,而用钝刀切肉十分费力;当人们走在沙滩上时,沙滩便留下一窜脚印;骆驼靠又阔又扁并且富有弹性的掌蹄,行走时不会被陷进沙里,故称为“沙漠之舟”,而牛马行走在沙漠中时,蹄子就会深陷在沙中。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也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 ⑵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感受重物由于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变小,分析出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从而引入“浮力”概念。 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概念 如:“力”概念的引入。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便于理解。 ⑷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 如:“电压”概念的引入。先感受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 ⑸从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如:“惯性”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汽车突然起动,刹车,加速和拐弯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 ⑹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引入“磁场”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物理概念的建立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由物理现象、实验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科学抽

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

专业成长报告 ——成长新起点 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中学谢建庄 一、参加培训前的情况 参加培训前我作为惠州市课改实验区学校实验老师,两次承担惠州市课程改革研讨课,并多次在城区、学校承担课改研讨课,经过多年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定的理解,教育教学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因为升学的压力,和中考试题难度的逐年增加,“穿上新鞋”的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走回应试课堂的“老路”,使我在坚持课改理念和走回应试课堂之间彷徨。 在课程改革实践探索期,本人在老教师的指引下,个人发展经过一段快速的上升期,随着教学经验逐渐丰富与教学风格逐渐成熟,本人进入了个人发展停滞区,自己视野的局限使自己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很想走出井底,看看别人的发展状况,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我尝试在网上搜索一些新的学习资源,希望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教学理论与经验,但这方面的资源非常少。 二、培训指引个人实践与思考 在我最需要学习“充电”的时候,省里组织了这次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有机会与各方面专家学习,专家指引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小事做起,开展属于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使我重新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在坚持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物理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黄恕伯、吴加澍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作为一线教师,他们从教与学中提炼出很多引发我深思的教育思想,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两位老师都通过生动的实例,说明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以此两次学习为起点,我确立了个人实践发展方向,在坚持让学生经历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物理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的尝试与研究,提高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