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相信大家对于发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发热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发热的症状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二)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

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腋下、肘部、腹股沟区、窝等部位)时,应稍做停留,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有寒战、面色苍白或脉搏、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停止操作。

2﹒化学降温

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0.3~0.6g,口服,必要时每4小时1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还可选用安乃近滴鼻液滴鼻;高热不退的,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三)休息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常见的症状,那就是发热了,我们知道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困扰,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发热的处理原则,相信大家都掌握了吧。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儿科面试题二

儿科面试题二

⑵.抗结核药物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按类治疗。 8.结核性脑膜炎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有颅高压表现,颅神经障碍,部分有脑炎表现。 ①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年长儿多见,婴幼儿则常表现前囟隆起紧张。②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和呕吐,多呈喷射性呕吐,尖叫,惊厥,可伴有脑积水征。③颅神经和脑实质损害:最常见的颅神经障碍有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瘫痪等。脑实质损害多表现为肢体瘫痪、多动、失语、手足徐动或震颤等。患儿可有感觉过敏。④烦躁与嗜睡交替出现,以后逐渐进入昏睡状态。 9.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昏迷者应鼻饲。注意眼、口、鼻及皮肤的清洁,定期变换体位,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褥疮。 ⑵抗结核治疗:采用四种药物联合应用。

①强化治疗阶段,疗程3~4个月。 ②巩固治疗阶段:总疗程不少于12个月。 ⑶糖皮质激素:在足量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同时,适当加用激素能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渗出降低颅内压,减少粘连,防止脑积水生。 ⑷降低颅内压 ①脱水治疗。 ②利尿。 ③侧脑室穿刺引流。 ④腰穿减压,鞘内注药:适应于a颅内压较高,激素及甘露醇效果不好,而未作侧脑室引流者,可试用鞘内注药;b晚期病儿或炎症控制不好以致颅内压难于控制者;c肝功能不良,口服INH 被迫减量或停用者;d脑脊液蛋白量在3.0g/L 以上的患儿。 适当放出一定量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同时给予INH 和地塞米松鞘内注射,3岁以上每次注入INH 50mg及地塞米松2mg;3岁以下剂量减半。开始时为每日1次,1周后根据病情改为隔日1次、1周2次及1周1次,10~20次为1个疗程。 ⑤脑外科分流手术治疗。

引起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式

引起小儿发烧的常见原因及正确处理方式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急性发热在儿科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传染性疾病、川崎病等,其临床除了发热以外往往伴有不同的症状,如上呼吸感染多伴有流涕、喷嚏、轻微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常伴有较重的咳嗽、呼吸急促;肠道感染常伴有腹泻、腹痛、粘液便或脓血便;川崎病多伴有口唇干裂发红、眼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等;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病程中会出现红色皮疹、水疱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疾病的早期都与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似,容易误诊。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及颈部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一、一般小儿发热的处理原则 38.5度以下,不要吃退烧药,打退烧针,要给宝宝多喝水。注意环境温度是否过高。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

体温升高。 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另外需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要特别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二、主要的症状及原因: 一)、主要症状: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二)、哪些原因会引起发烧

常见的输血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的输血反应与处理原则: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协助医生作气管切开。 3、溶血反应: 这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和病员血标本,重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遵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歇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 4、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发生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5、细菌污染反应: 一旦发现,除立即停止输血和通知医生外,应将剩余血送化验室,作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休克先兆,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6、大量输血后反应: 防治原则:在连续输入几个单位库血时,应间隔输入新鲜血,大量输血达1000毫升以上,按医嘱静输入10%葡萄糖酸钙。 7、疾病感染反应: 对供血者应严格体检,优选供血者,凡有黄疸史、肝病、肝功能异常,或3-5年内患过疟疾,查血抗体阳性者等,均不能做献血员。严格各类器械消毒,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发热的处理原则

发热的处理原则 相信大家对于发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发热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发热的预防工作,一旦出现了发热的症状要及时去治疗,下文我们介绍一下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二)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 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腋下、肘部、腹股沟区、窝等部位)时,应稍做停留,以提高疗效。擦拭过程中,如有寒战、面色苍白或脉搏、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停止操作。 2﹒化学降温 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0.3~0.6g,口服,必要时每4小时1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还可选用安乃近滴鼻液滴鼻;高热不退的,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三)休息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时间:2015-2-10 主讲:吴德琴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因疾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病人由于细菌、病毒的感染,以及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全身无力、精神倦怠、胃纳差等症状。因此,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护理,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1 发热的分期 发热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病人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续战,第二阶段为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病人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心率加快。第三阶段为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水平,体温趋于正常。 2 发热期护理 护理原则为根据发热的分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病人的舒适。 2.1 体温上升期 因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病人可出现畏寒、颤抖、皮肤苍白等。此期应注意给病人保暖,加盖被子,脚部放热水袋,同时给服热饮料,以造成较温暖的内部及周围环境,从而缩短畏寒、颤抖的时间,而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的热量减少,使体温升高幅度减少。 2.2 高热持续期 因皮肤血管开始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加.病人脸色出现潮红,呼吸加快,脉搏加快,此时应给病人退热,补充水分,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降温有物理和药物两种方法,发热不超过38.5 ℃,一般用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温水擦浴或温水浴,酒精擦浴等,同时需要少穿衣服才能达到降温效果。体温38.5 ℃以上,要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在未服药或药物还未起效时,主要靠物理降温,若穿太多衣服,物理降温不能起效。进行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时,对体弱、发热时间长、对冷刺激敏感的病人,可采取根据病人体温调节水温,根据病人体温,配制较病人体温低2 ℃左右的水进行擦浴。这样可以防止因水温过低引起病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诱发病人发冷甚至寒战。同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体表散热起到促成作用。 2.3 退热期 此期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皮肤温度增高,引起汗腺分泌增多,病人大量出汗。应更换汗温的衣服、被单、适当减少病人的盖被。以防止病人出汗较多引起虚脱。 3 一般护理 病人在发热时,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病人体力的消耗;保持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风直接吹在病人身上,保持室内安静,光线不易太强。在饮食方面给予高

(word完整版)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导语:感冒发烧是由于人的机体对外来病毒入侵所作出的正常反应,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身体也不会有较大的损害。不过呢,对发热的病 感冒发烧是由于人的机体对外来病毒入侵所作出的正常反应,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身体也不会有较大的损害。不过呢,对发热的病人一定要护理好,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讲一讲如何护理好发热病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看一看哦。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发热病人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的话就需要服用退烧药,要多喝热水,也可以配合物理降温:酒精擦腋窝,温水擦全身,这些都可以使用。儿童可以使用退热栓退烧,也可以服用尼美舒利颗粒。 每一个人都会有感冒发热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都不会很严重,但是,在感冒发热的时候记得要护理好,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以上呢,就是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关于护理发热病人的要点,大家要记住哦。也希望每个人都身体健康。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孩子发烧的正确处理方法

孩子发烧的正确处理方法 1、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发热一般来讲体温以肛温为最高,口腔量的温度次之,腋温最低,温度差约在0、3℃-0、5℃。目前判断发热是以腋下温度为标准,低热 37、4℃-38℃,中等发热38℃-39℃,高热39℃-41℃,超高热41℃以上。每个人的体温水平不一样,小孩子的体温,尤其是新生儿的体温,还会受到气温的高低而波动。因此有时儿童体温超过37℃,家长以为孩子发热了,急忙到医院就诊,但其实孩子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孩子发热的时候,不仅仅要看体温本身的高低,还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和气候的因素。此外,一天之内人体温度也会波动,以一日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的差异作为判断参考,正常体温差异一般不超过1℃。量完体温之后,还要看孩子本身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鼻子塞、咽痛、腹痛、腹泻、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精神极其重要,对于发热的孩子要观察他的精神好不好,如果精神好,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2、儿童发热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是最高等动物,进化的过程就是长时间的在与大自然斗争当中慢慢成长。发热其实是一件好事,就好比妈妈怀孕时期为了保护宝宝,稍微吃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就要吐出来。发热也是一样,人体可以通过发热提高我们的淋巴细胞等“防御细胞”,增强免疫功能,从而与外来的病毒细菌

或其它一些微生物进行斗争。但是长时间发热对人体是一个消耗,人会不舒服,所以高热时要适当降低体温,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发热,归根到底是感冒的问题。从西医角度讲叫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也叫伤风。从人的鼻子到凸起的喉部,这一段叫上呼吸道。空气中呼吸道病毒吸入后引起感染,在这个范围之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向下则是下呼吸道感染。往旁边到耳朵就是中耳炎,往颈部就是淋巴结。口腔内还有扁桃腺发热,扁桃腺化脓实际上也是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上呼吸道感染80%-90%由病毒引起,但是不同的季节病毒是不一样的,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等。此外还有10%左右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感冒有很多表现,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症状就是发热。通常来说,感冒发热都需要三至五天的时间,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发热五天还没有退,那就要重视起来。应对发烧,我们首先提倡的是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要通风,室温保持在25℃-27℃;第二要让孩子多饮水,通过排尿能把热量带出去;第三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洗澡的时间可以长一点,这样也可以把热量带走。当孩子发热时,有条件休息的话尽量让他多休息,原则上不要上学,但是体温不是很高精神状态很好,也可以上学。还有一点是注意饮食的问题,发烧之后孩子总是胃口不好,因为人的身体在有病原入侵的时候,会集中力量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 件)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

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 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 饮食。?(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

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 上.?(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

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 感谢聆听 ......

发热的处理流程讲课教案

发热的处理流程

神经康复I病区发热的处理流程 1.值班护士发现患者体温升高 值班护士及时记录体温并跟踪监测。 2.值班护士立即汇报当班或者管床医师 医师需要熟悉体温测量以及导致误差的情况: 体温测量及正常范围: 1.腋测法:将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min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2.口测法:将消毒后的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舌下,让其紧闭口唇,5min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其中以此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㈠低热37.3-38℃㈡中等热度38.1-39℃㈢高热39.1-41℃㈣超高热41℃以上 3.肛测法:让患者取侧卧位,将肛门体温计头端涂以润滑剂后,缓慢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为止,5min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 体温监测出现误差的常见原因:(1)测量前未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致使测量结果高于实际体温;(2)采用腋测法时,由于患者明显消瘦、病情危重或神志不清而不能将体温计夹紧,致使测量结果低于实际体温;(3)检测局部存在冷热物品或刺激时,可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如用温水漱口、局部放置冰袋或热水袋。 3.医师立即前往病房观察、询问及检查患者 在前往患者病房的时候,医师必须注意询问时遵循2个原则:1、有的放矢的原则:询问病史和查体时,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我需要什么,那里有什么相关的线索可以帮助我明确诊断”。2、“重复”原则: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其中包括了医生遗漏或忽视和病人遗忘、忽视,甚至隐瞒;另外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

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需要医师根据疾病的特点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来判断。 询问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患者的发热起病性质:起病较急----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结核和伤寒除外;非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慢,如血液系统相关疾病,但绝不能将起病急缓来作为病情轻重的依据。 B.患者发热的形态:稽留热: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布鲁菌病; 消耗热:败血症; 马鞍热:登革热; 回归热: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但仍需注意的是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临床医师需要注意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勿滥用退热药;另外许多患者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C.发热的伴随症状:1.寒战: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其中需要注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 发热病人因体温升高,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因此应减少活动。特别是高热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同时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小儿发热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小儿发烧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引起小儿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外在因素: 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 二、内在因素:\0F O H M 生病、感冒、气管炎、喉咙发炎或其他疾病。小脚印亲子育儿孕期保健早教团购童品I7i"X5M3\ 三、其他因素:小脚印亲子论坛&g ?9k#s E @ 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口咳、破伤风等反应。 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儿科主任宋文举医师表示,医师对于发烧,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响及进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发烧、呕吐、咳嗽,就慌乱不已。殊不知医师治病,首重病因的发现及能完全治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只为退烧而已。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让发烧症状持续表现出来,以探寻内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爱子心切的爸妈,切记不要一味的要求医师退烧,去治疗发烧症状,而是应遵从医嘱,准确的找出引起发烧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发烧不会“烧坏脑子”——退热是否必要 宝宝一发烧,父母亲之所以会立即抓狂,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小儿科主任丁绮文医师表示,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

解,是因为医疗知识尚未普及,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www.bb06.c om:l2p2n2f3N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烧把人烧笨,烧聋了。她进一步强调,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发烧时父母只要知道如何处理,至于诊断病因应该交给专业的医师,不必过份忧心。福州妈妈社区快乐的育儿生活小脚印周岁了y:_"Z @6f$t6d W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应特别警觉。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惟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k H O h*{ 丁绮文主任说,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认为,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发烧的型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不过,多数医师和学者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非常不舒服,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 民间错误退烧观念和方法——小儿发热护理的宜与忌

小儿发热的认识及处理原则

小儿发热的认识及处理原则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二、病因 (一)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儿童发热的常规处理及用药

儿童发热的常规处理及用药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其临床特点不同,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果治疗与护理不正确,退热不及时,会对儿童身体造成极大伤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儿童发热的处理及用药进行了综合研究。 常规处理 对于发热患儿,首先应供给足够的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负氮平衡和酸中毒。能进食者,可给容易消化的事物;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可给与鼻饲或静脉补充,除按生理需要量补充热量(每日55kcal/kg或230kJ/kg)及液体量(每日60~80ml/kg)外,体温每升高1℃,补液量应增加每小时0.5ml/kg,对有呼吸增快、活动增加、惊厥、腹泻等情况者,应适当增加补液量。 另外,有些患儿持续高热而病因不明时,更应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或者有无新的症状体征现。在观察过程中,除高热有可能导致危险时(如抽搐),一般不用退热剂,尤其反对将肾上腺皮质激素作常规退热剂使用,以免掩盖症状,给诊断造成困难。若诊断已明确则应加强病因治疗,必要时可进行对症处理。 物理降温:降低环境温度。可将患儿置于室温21~22℃的环境中,尽量少穿衣服,使患儿的皮肤通过与外界接触,借空气的传导、对流、辐射散热,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为简易实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温水或酒精擦浴:目前多采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因易导致皮肤过敏已较少使用。注意事项:①操作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寒战、面色苍白、呼吸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停止擦浴,应采取相

应措施;②擦拭浅表大血管时宜稍停留,如腋下、腹股沟、窝等;③禁止擦拭胸前区、腹及后颈部,以免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④操作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患儿受凉;⑤对于一般情况差、衰弱的患儿不宜用此法。 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其解热镇痛作用强而迅速,同时还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儿童患流行性感冒(流感)或水痘后用该药,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世界卫生组织主张,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儿童不应使用阿司匹林,其用途仅限于儿童风湿热、幼年关节炎和川崎病。我国推荐的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方案中规定:发热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布洛芬:布洛芬有明显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常规剂量使时,不良反应发生低,耐受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是另一种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国内外研究表明,布洛芬治疗儿童高热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适于儿科广泛临床应用,但应避免用药过量和过频。布洛芬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和呕吐等。据统计,应用该药出现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者不到l%。1%~3%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嗜睡、眩晕、耳鸣等。用药应根据不同剂型采用不同剂量的原则:口服给药,分散片、混悬液推荐剂量每日20mg/kg,分3次服用;缓释混悬液每日20mg/kg,分2次服用;混悬滴剂每次5~10mg/kg,需要时6~8小时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直肠给药1~3岁患儿每次50mg,塞肛门内,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症状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2、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 起。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

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免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