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图(最终版)

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图(最终版)

拯救生命的快速反应团队

无症状者

症状复发者随时复查

胸痛中心STEMI救治流程图

胸痛中心NSTEMI/UA救治流程图

STEMI溶栓流程图

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治流程

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治流程

单阳性或双阴性

双阳性

是 胸痛患者

PE 的高危人群

1. D VT 高危人群

2. 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先兆晕厥、晕厥和/或咯血

3. 体征:呼吸频率增加(超过20次/分)、心率加快(超过90次/分)、血压下降及发绀;肺部听诊湿啰音及哮鸣音,胸腔积液;肺动脉瓣区可出现第2心音亢进或分裂,三尖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颈静脉怒张、体循环淤血;低血压和休克。

高度怀疑PE

实验室检查:

1. 血气分析:可表现为低氧血症、低碳酸血症、肺泡-动脉血氧梯度[P(A-a)O2]增大及呼吸性碱中毒

2. 血浆D 二聚体: 血浆D 二聚体测定的主要价值在于能排除急性PE ,尤其是低度可疑患者,而对确诊PE 无益。

肺动脉CTA

危险分层

是否确诊PE ?

进一步查找其他胸痛疾病

高危 评估临床风险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 )

休克或者低血压

PESI 分级III-IV PESI 分级I-II

中危

右心室形态与功能 生物标志物

1. 心电图:V1呈QR 型, S ⅠQ ⅢT Ⅲ(即Ⅰ导联S 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q 波及T 波倒置),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 UCG :右心室壁局部运动幅度下降,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扩大,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以及室间隔左移运动异常,肺动脉干增宽等

3. X 线:出现肺缺血征象,右下肺动脉干增宽或伴截断征,右心室扩大征。也可出现肺野局部浸润阴影、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盘状肺不张、患侧膈肌抬高、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粘连等

中高危 中低危 抗凝;监测;住院;抗凝

低危

早期出院 直接再灌注否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其简化版本sPESI 指标原始版本简化版本

年龄以年龄为分数1分(若年龄>80岁)男性+10分-

肿瘤+30分1分

慢性心力衰竭+10分

1分

慢性肺部疾病+10分

脉搏≥110bpm +20分1分

收缩压<100mmHg +30分1分

呼吸频率>30次/分+20分-

体温<36℃+20分-

精神状态改变+60分-

动脉血氧饱和度<90% +20分1分

注:PESI分级方法:≤65分为I级,66-85分为Ⅱ级,86-105分为Ⅲ级,106-125分为IV级,>125分为V级。

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其简化版本sPESI

注:PESI分级方法:≤65分为I级,66-85分为Ⅱ级,86-105分为Ⅲ级,106-125分为IV级,>125分为V级。

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治流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

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图(最终版)

拯救生命的快速反应团队 胸痛中心诊治流程 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 为.10mV (胸导抬高N).20mV ) Tnl /T 升高 首次医疗接触急性胸痛患者 10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 胸痛持续20min以上者且距发 病时间3hr以上者查Tnl /T 明确的缺血证据? r \ 症状体征是否提示AD? L J -- 是否 f 进入AD筛查流程进入ACS诊治流程 再次评估症状及心电图 >持续胸痛者15-30min复查 无症状者4-6小时复查 症状复发者随时复查 4-6h后复查Tnl /T 否 r ---------------------------------------------------------- 、 否 f 非ACS胸痛鉴别诊断流程 J

否 是 STEMI 症状 直接PCI 手术 行延迟PCI FMC 后的3-24hCAG 根据需要 补救性PCI 手术 90min 内可完成PCI ? 2小时内可行转运PCI? 院际绿色通道 EMS 系统 自行到达 成功 失败 网络医院 立即溶栓 溶栓成功? 厂 r 胸痛中心 快速诊断、评估 — _」

1. 2. 3. 4. 5. 图 CCU 病人(自行到急诊科,院前救护车接入,其他途径送入) 怀疑NSTEMI/UA 生命体征稳定 危险因素: Tnl (+) 动态性ST或T波改变 抢救治疗 DM 肾功能不全(eGFR<60 心功能不全(EF<40%) 早期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病史 6个月内PCI史 CABG 史 危险分层 1F ! 1 中危组 极高危组 具备下列特征之一:血流 动力学紊乱或心源性休克; 复发或持续性胸痛且药物治 疗无效; 致死性心脏骤停或心律失 常; 心梗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 衰,伴难治性心绞痛或ST 段 偏移; 复发动力性ST段或T波改 变,特别是短暂性ST段抬 高。 2h内紧急PCI 1. 2. 3. 高危组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与心梗相关的肌钙蛋白改 变; 复发动力性ST段或T波 改变; GRAC拜分>140。 1. 2. 3. 4.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糖尿病;肾功能不 全; 左室射血分数<40%或心衰; 早期梗死后心绞痛; 近期PCI治疗史; 1. 2. 3. 4. 低危组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无症状、 无ECG改变、 Tnl (-)、 无血流动力学紊乱及 心律失常 1F 24h 内PCI '.已往心脏搭桥史; 72h内负荷试验 (+) (-) 72h 内PCI出院一级预防

胸痛中心建设流程图、目的和意义

胸痛中心建设流程图、目的和意义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的)摩St.ANGLE 医院建立,至今美国“胸痛中心”已经发展到5000余家。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在医院内设立有“胸痛中心”。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CPC)通过对各胸痛中心的认证工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胸痛中心的标准化进程,推动了专业指南尤其是ACS相关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实,使美国对ACS的整体急救水平大大提高。除美国之外,德国心血管病学会也启动了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工作,德国胸痛单元的认证对推动全德甚至部分欧洲其它国家的ACS的救治水平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ACS救治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及指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延误和就诊以后医疗系统内的延误过长,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从而导致ACS的死亡率较高和长期预后较差,这与我国尚未广泛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和2011年由国家卫计委发起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对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刚刚起步,各家胸痛中心的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和实际运作效果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认证标准,多数是按照自己对美国胸痛中心的认识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为使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达到规范化要求,急需建立中国自己的认证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牵头制订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以指导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参加中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工作,也是各医疗机构按照标准流程进行自我评估和对照检查的绝好契机,有利于扩大医疗机构的影响力,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为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诊疗服务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心肌梗死、肺栓塞、食管炎等。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效率,许多医院都建立了胸痛中心。本文将详细介绍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构成、绘制方法以及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背景和意义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是为了提高胸痛患者的诊疗效率而设计的。它明确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门急诊服务流程、病情判断与分类流程、辅助检查流程、治疗决策流程等,使得医生和患者都能够迅速了解就诊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二、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构成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 1、门急诊服务流程:患者就诊时,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判断患者是否为胸痛患者,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2、病情判断与分类流程: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类,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级别。 3、辅助检查流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

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 4、治疗决策流程: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辅助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具体绘制方法 绘制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就诊流程:了解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工作内容。 2、设计图形元素:使用图形元素,如箭头、矩形、圆形等,来表示就诊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3、标注文字:在图形元素中标注文字,说明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步骤等。 4、安排布局:根据就诊流程的顺序,将图形元素按照顺序排列,形成一个清晰的布局。 四、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胸痛中心院内流程图的优势在于: 1、提高诊疗效率:通过明确患者就诊的各个环节,使得医生和患者都能够迅速了解就诊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急性胸痛救治流程

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及胸痛救治流程 为规范急诊胸痛诊疗,提高急诊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救治成功率,避免医疗差错,今申请成立急诊胸痛中心,规划如下; 一、组织机构 科主任为科内第一责任人,负责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日常工作管理、部门协调、业务培训和对外宣传,急诊科所有医务人员均为急诊胸痛中心成员。 二、急诊胸痛中心功能区域设置和器械配备 1.急诊科设置急诊分诊区、胸痛门诊、急诊抢救室、胸痛观察区,其中胸痛门诊要有醒目标示并设立路标。 2.急诊科内分诊区域配备固定的胸痛专线电话,配备轮椅和担架车方便胸痛患者转运。 3.急诊胸痛中心各区域均可直接获得胸痛患者抢救所需要的设施:例如心电图机、氧气、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以及急救药品。 4.院前急救车内除配备胸痛患者抢救设施外,还需配备心肌标志物、D-二聚体、BNP快速检测仪器,车内配备院前心电图、监护图像传输途径(无线传输或手机照片)。 三、合作相关专业科室 1.心内科和介入科为主要合作科室,科内存有胸痛中心

心内科和介入科主要负责人的电话联系方式。 2.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皮肤科为相关合作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的联系电话方式。 3.心电图室、检验科、超声科、CT室为合作辅助科室,科内存有主要负责人和值班人员的联系电话方式。 4.急诊科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相关合作科室主要负责人加入群内,以保证第一时间能获取胸痛患者的第一手病历资料。 四、相关科室要求和必备辅助检查条件 1.急诊科医务人员具备快速诊断和鉴别胸痛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胸痛患者的抢救技术。 2.心内科具备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能力,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介入科医生需在接到电话急诊电话后30分钟内到达。 3. 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会诊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科,二线医生需在半小时内到达。 4.心电图室、超声科值班医生需在接到急诊床旁检查要求10分钟内到达急诊,超声科二线医生需在20分钟内到达急诊,并在半小时内出具检查结果。 5. CT室具备多排螺旋CT及全天候开放能力,能随时接

江苏胸痛救治中心工作要求及救治流程

江苏省胸痛救治中心工作要求及救治流程 一、工作要求 (一)标识。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急诊的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胸痛救治中心的指引和标志。在医院门诊大厅、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均应有指引通往胸痛救治中心的醒目标识。在急诊科分诊、挂号、诊室、收费、抽血、检验、药房等均应有非创伤性急性胸痛患者优先标识,医院内胸痛救治中心相关的救治单元均有明显的流向标识。 (二)绿色通道。针对非创伤性“急性胸痛”患者实施重点病种快速急救通道管理,在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各个环节上实施一套快捷有效的急救措施,尽可能节省时间、提高诊断和救治效率。 (三)协同救治体系。胸痛救治中心应建立由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心胸外科、呼吸科、皮肤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检验科等科室组成的协同救治体系。设立胸痛诊室、急诊抢救室(或急诊监护室)、胸痛留观室(供暂时诊断不明确,需要留观的中、低危胸痛患者使用)等功能区域,并在功能区域配备相应诊疗及抢救设备、设施及药品(包括心电图机、供氧系统、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肌钙蛋白、D2聚体即时检测仪等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上述区域的面积、床位、设备等应满足医院急诊需求。省级和区域胸痛救治中心应设立胸痛急救专床并配置相应基本的抢救设备。省级胸痛救治中心建立省胸痛患者诊治信息数据库,建立 — 1 —

满足胸痛远程救治要求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基于此平台的急性胸痛诊疗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具有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的医师能及时为急诊提供全天候支持。院前急救系统应成为协同救治体系的一部分,承担起首次医疗接触后早期救治并与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的任务。120急救人员应根据区域内胸痛中心的分布情况,将心电图传输至相关胸痛中心获得值班人员快速诊断,并根据诊断启动相关的救治流程。 二、救治流程 胸痛救治中心应根据胸痛相关疾病最新诊治指南,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优化急性胸痛相关救治流程和临床路径,相关流程和路径应上墙,确保严格执行。 (一)对明确诊断为STEMI患者的再灌注流程。以最新的STEMI 诊治指南为依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的总流程图,该流程图应包括不同来院途径(自行来院、经救护车入院、转院及院内发生)的STEMI患者的救治,并按照流程图落实,包含急诊PCI及静脉溶栓治疗标准操作流程图,指引规范诊疗。 (二)对初步诊断为NSTEMI/UA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治疗。制订初步评估及再次评估的流程图,其中必须明确评估内容、危险分层工具及再次评估时间,流程图中应明确首次或再次评估为极高危、高危和中危的患者能在指南规定的时间内实施PCI治疗,低危患者应进行负荷试验等进一步评估后确定后续治疗策略。 (三)对低危胸痛患者的评估及处理。包括急诊短期留观、重复心电图检查、心脏生化标志物、心脏负荷试验、影像学检查等。— 2 —

胸痛中心

第一节胸痛中心的建设 一、胸痛中心的概述[1] (一)胸痛中心的概念 胸痛中心的建设是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和规范的诊疗系统。常见的高危急性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三大类。胸痛中心包括120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检验科、消化科和呼吸科等相关专业科室。胸痛中心的目标是规范和提高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疗流程和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医疗,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胸痛中心首先要缩短从首次医疗接触胸痛患者(FMC)至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其次要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次就诊和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医疗流程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就诊满意度。现今我国所设立的胸痛中心主要诊疗指标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定的,同时要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胸痛中心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衡量AMI患者救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以往传统AMI(胸痛疾病)住院救治方案相比,胸痛中心采用了快速、规范化诊治流程和一系列严格的医疗质量标准。 (二)胸痛中心的发展历史 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了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20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多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医院成立“胸痛中心”。此后,

美国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约5000余家,并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其中的900余家已经获得当时的美国胸痛中心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 Care SCPC)的认证。此外,德国通过依托急诊PCI的医院建立胸痛单元(Chest Pain Unit CPU)大大地提高了STEMI 患者的救治水平。从2007年开始,德国建立了CPU的认证标准和认证工作,CPU建设使德国STEMI的救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资料统计德国CPU收治2244例STEMI患者从发生症状到FMC降至2.08h,97%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平均D-to-B时间降低至31min。大量研究表明胸痛中心规范的医疗流程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早的开展胸痛中心的建设,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胸痛中心的建设仍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最先提出应注重AMI的急诊介入治疗,并率先建立了朝阳医院“AMI 绿色通道”。至90年代末,全国多家医院开通了“先治疗,后交费”的AMI绿色通道,初步缩短了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2002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建立我国第一家正式命名的CPU,其主要是以急诊科为依托,为AMI患者提供快速诊治的绿色通道。2010年在时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CSC)主任委员胡大一倡导和组织下发表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由此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正式起步[2]。2012年8月上海市胸科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先后通过SCPC认证,成为我国首批符合SCPC标准的胸痛中心。2013年在时任CSC主任委员霍勇指导和大力推动下,经国家卫计委授权,在CSC成

胸痛中心时间节点速记表

胸痛中心时间重要节点具体要求 1、首次医疗接触FMC至首份心电图:≤10分钟; 1、首份心电图至心电图确诊时间2-10分钟; 2、床旁肌钙蛋白15-20分钟; 3、怀疑肺栓塞或主动脉夹层,通知CT室至完成检查时间<30分钟; 4、导管室激活时间<30分钟; 5、首次医疗接触至双抗血小板药物≤10分钟; 6、 D to B时间≤90分钟; 7、 D to N(溶栓)≤30分钟;

数据填写注意事项: 1、纳入胸痛流程患者7日内建档完善数据,出院10日内完善所有数据填报; 2、对于极高危NSTEMI/UA患者,尽量2小时内实施介入治疗(指进门后算起); 3、对于高危NSTEMI/UA患者,尽量24小时实施介入治疗(指进门后算起); 4、120入院患者注意填写呼叫时间; 5、院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填(否); 6、对于不实施PCI的ACS患者尽早抗凝治疗; 7、对于诊断明确,适合绕行的ACS患者,尽可能绕行(急诊科短暂停留的患者小于10分钟之内,也可算绕行); 8、120急救或转运病人上传胸痛微信群内的心电图,应给出诊断后,截图保存。 9、强调24小时内强化他汀治疗;24小时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XX市胸痛中心一级质控指标与方案 1。急诊或120首次心电图完成并远程传输时间<10min 2。从急救现场或救护车远程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比例>30% 3.抽血化验肌钙蛋白检验报告时间<20min 4。直接PCI:FMC-to—B<90min 5。转诊PCI:FMC-to-B〈120min 6.冠脉溶栓:D—to—N<30min;(如预计FMC-to-B≧120min或无介入条件) 7。导管室开放时间〈30min 8.CT室开放时间<30min 9.心脏超声开放时间〈20min 11.经救护车入院(包括呼叫本地120及由非PCI医院转诊患者)且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绕行急诊和CCU直达导管室的比例>30%;绕行急诊比例达到50%。自行来院且接受PPCI治疗的STEMI 患者,绕行CCU直接送入导管室的比例〉50%. 12。超过50%的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初次PCI),在医疗接触中确诊的患者中,该比例应当大于95%。13.针对ACS患者的再灌注策略: (1)STEMI:应当根据发病时间选择再灌注策略。若D2B时间小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