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简答题)(4)根据社会关系矛盾的性质,社会关系可分为:

?对抗性社会关系:涉及双方利益根本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敌我之间的关系;

?非对抗性社会关系:涉及双方在利益上根本一致, 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解的方法去解决的矛盾关系, 通常指人民内部的关系。

?(5)根据交往的密切程度,社会关系可分为:

?初级关系:指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广泛、深入、直接的交往,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

?次级关系:以业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6)根据规范化程度划分,社会关系可分为:

?正式关系:指建立在一定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程序,有一定原则制约,如法律关系等。

?非正式社会关系:指未制度化,没有固定模式,不受规章制度制约的关系,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

传统农村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1.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本的社会关系

2.社会关系的伦理化

3.社会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差序性

社会网络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概念。

齐美尔1922年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

布朗1940年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的概念,

莫雷诺1934年对实验性小群体的计量学研究为社会网研究奠定了基础,

巴恩斯1954年把社会网概念转化为系统的研究。

直到1970年代中期,社会网研究演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学领域。

科尔曼关于社会网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

格兰诺维特和林南关于社会网与社会资源的关系;

波特关于社会网的结构特征对个人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博尔特关于个体在社会网中的地位与它所拥有的权力大小的关系等。

到80年代,国际社会网讨论会轮流在北美和欧洲召开,专业杂志《社会网》在荷兰出版,并成立了国际社会网研究组织。

农村社会网络的关系可分为:先赋性农村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后致性农村社会网络关系包括姻缘关系按照农村社会网络中流动的资源性质,农村社会网络分为三类:

1.物质交换网络农村社会物质网络包括经济网络和非经济网络。

2.符号网络从内层的符号流动关系看,当前农村信息传递的途径出现多元化趋势,

3.情感网络农村社会情感网络包括日常沟通网络和情感流动网络。

农村社会网络特点主要体现差序格局的裂变。

?社会资本类似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它们都是通过积累而成的,具有规模效应,需要不断更新而且具有生产性。同时社会资本与三者也存在着差异性:

?首先,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

?其次,具有不可让渡性,社会资本具有个性特征,它是与拥有者共存并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第三,具有可再生性,是非短缺的;

?第四,其作用的发挥是直接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合作来实现的;

?第五,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体现在对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

?(简答)2.社会资本的分类:

?(1)依据社会结构资源的不同,农村社会资本可以划分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规

范型社会资本三种类型;

?(2)依据社会资本主体的差异,农村社会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家庭社会资本、家族社会资本、邻里社会资本、自组织社会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按照其发挥效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工具性社会资本和情感性社会资本;

?(4)依据社会资本客体上的不同,其又可以分为关系网络、文化规范和制度体系等;

第六章

农村家族的功能

1.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协作功能。

2.具有较强的生活互助功能。

3.有助于协调处理族内纠纷。

4.在农村的婚丧嫁娶和祭祀活动中能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

孙本文的观点

区分家族和宗族的概念

(1)家庭:最小单位,限于共同居共财的亲属。

(2)宗族:是对家庭的扩充,包括父族同宗的亲属。

(3)家族:对宗族的扩充,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亲属。

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养老功能,教育功能,祭祀功能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场所,同时也蕴含着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及其组织制度。农村社会的含义

农村社会是与城市社会相对应的概念,由农村居民所组成的、以农业生活活动为基础的社会,是农村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的特点

?(1)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社会的基础

?(2)农业劳动是农村人口的主体

?(3)家庭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4)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主要纽带

农村社区的权力结构:是指农村社区的决策权利在不同群体的分布状态,具体表现为决策者有哪些人组成,决策如何做出。

1)乡镇权力与村落权力。

(2)村支两委的权力。

(3)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

(4)农村社区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

?社会分层的含义:社会成员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来指称在人类社会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社会分层的类型

?(一)阶级分层:

?是按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划分的

–既包括了阶级划分(较大的),又包括了阶层划分(较小的),适用于阶级社会?(二)一般分层:

?依据任何一种社会差别或不平等分层

?(三)自然分层:

?依据人的自然属性分层,如按性别、年龄等

?(二)一般分层中的几种分层方法

? 1.收入分层:按收入多少分层

?例如:

?富裕阶层

?中产阶层

?贫穷阶层

? 2.权力分层:

?以权力有无或大小划分社会层次

?现代社会的科层式管理方式,就是权力分层的具体表现。第九章

? 3.教育分层:

?以人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划分社会层次

?教育分层与收入分层之间的联系。

? 4.职业分层:

?以职业为标准划分层次

?社会差异和不平等集中体现于职业

?为职业打分、排序

? 5.生活水平分层

?现在最流行的分法:按恩格尔系数分

? 6.道德分层:

?按人们的道德水平分层。

?但此分层具有模糊性。

社会分层的标准

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标准。

2.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的三重标准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生活机遇→阶级

权力→政治标准→ 支配控制别人的能力→政党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敬具有威望→身份群体

3.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标准

社会分工导致职业分化,不同职业决定了其所获得社会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不同。

社会分层功能p138页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1)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变不同步,导致农民阶层分化的不完全。

?(2)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

?(3)阶层差距过大,导致农村社会利益失衡。

?(4)农民阶层意识逐渐增强,但阶层认同趋于底层化。

另外,农民阶层意识逐渐增强,但阶层认识趋于底层化。

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指人们地位、位置的变化,具体说,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2.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3.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4.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5.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社会流动的途径

? 1.职业的改变,2.经济的成败第十章

? 3.政治的成败,4.教育成就

? 5.权利的控制,6.婚姻途径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有三种层面的因素影响:

? 1.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

? 2.中观层面,依赖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

? 3.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

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 1.农村社会流动经历了从大规模快速流动向常态化稳定流动的发展历程。

? 2.农村社会成员垂直流动较为频繁,自致性因素在农村社会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 3.国家对社会流动的控制大大减弱,农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

? 1.社会流动规模周期性变化明显。

? 2.社会流动刚性较强,跨越等级界限的垂直流动非常困难。

? 3.农民社会流动的途径极为有限。

? 4.农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很低

农村社会流动功能p159

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包含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

农村社会保障含义

农村社会学期末重点

第四章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农业内卷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吉尔茨正式提出其著名的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爪哇群岛地区的水稻产量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长。换言之,即是在边际报酬率递减的单位工作日条件下扩张总数量。(共存、强迫种植制度) (一)农业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 “内卷化”概念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农业内卷化”是指在资本、土地资源在限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持续地被吸收到农业中获取收益并使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的过程。 (二)“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艾尔温认为人口压力和人地比例失调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而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起作用:它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起“资本”;它也把传统农业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集约化水平,但对于新式投资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样,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就长期陷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三)“过密化”理论 黄宗智提出,该理论大致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过密化”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 2.“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面积; 3.“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 4.“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 5.“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以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存率的道路。 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直接体现在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增减,而且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的影响。其中,脆弱的农地私有制和分家析产的财产继承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农地私有制; (二)分家析产继承制。(促使人口过密化) 以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面性 积极的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持农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使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集体把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合法化,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消极的方面:在这种体制下,人地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人地矛盾更趋紧张。 农村社会关系 ? 1.社会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类型 ?按社会关系涉及的领域分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 ?按结成社会关系的主体分一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二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三是群体与群体 ?根据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

农村社会学作业

《农村社会学》作业 答: 1.台州当地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们依据社会资源的标准,把我们当地农村居民分为四大阶层:上层(精英阶层)、中上层(代理人阶层)、中层(普通村民)以及下层(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象征性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测象征性资源的指标是社会权力。因此,我们分层的指标体系实际上是经济资源与社会权力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在农村社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人生存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受保障程度。 精英阶层:是指直接握有社会资源的人,这种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都会得到最充足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管理者骨干、私营企业主、村集体经济的负责人、农村的种养殖大户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农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这些人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精英阶层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摆脱了生存压力,在经济上较富裕。从理论上讲,只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才会有参政的欲望和闲暇。其次,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超社区的,因此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相应超出了社区的控制。再次,他们社会关系网的质量较高。也就是说他们交往的层次要高于普通村民,因此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普通村民。 代理人阶层:是指那些间接握有社会资源或掌握社会资源中某一小的方面。代理人阶层的生存权利首先是得到保证的,另外,他们的发展机会虽然比不上精英阶层,但也超过普通村民。代理人阶层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农民完成某方面超社区的交往;其二作为中介人为普通农民与某个机构或某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与精英阶层不同的是,代理人阶层虽然也拥有超社区的社会关系,但它的重量和层次要低于精英阶层的关系网,而且他们的生活重心也是农村社区。 中层即普通农民:普通农民是指那些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网的农村居民。这些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些保障,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他们的发展权利受到很大限制。普通居民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身份农民。这些人只是名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小的工商业、加工业、副业等而不是以家庭农业收入为主。一部分是职业农民,也就是“纯农户”。还有一部分人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称之为“半职业农民”,他们在经营家庭农业的同时,也外出务工或做雇工。身份农民是普通村民中的上层,他们中的某些人是代理人阶层的主要来源。职业农民和半职业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和基础,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村民自治的成败。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点教学文案

交通安全工程考试重 点

第一章 1.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根据对伤亡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工业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直到废除的整个过程中,预测、分析、评价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根据有关法规,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创造一种安全的生产作业条件。 2.系统:功能、组元或组成、结构、运行与环境。 3.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 4.人-机-环境系统的研究内容:1)人的特性的研究。2)机器特性的研究。3)环境特性的研究。 4)人-机关系的研究。5)人-环关系的研究。6)机-环关系的研究。7)人-机-环境系统的总体性能的研究。 5.SHEL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人。 6.安全保障系统:是指配置在人-机-环境系统上,起保障系统安全作用的所有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一方面要保障系统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保证系统不会对其外部环境构成威胁。7.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作为施控主题,以安全直接影响因素(人、机、环境)作为受控客体的控制系统,其目的是实现某一时期的系统安全目标。 8.本质上,安全保障系统是一个以“管理”为中枢、以“人”为核心、以“机”为基础、以“环境”为条件组成的总体性的以保障系统安全为目的的人-机-环境系统。 9.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当前还不能防止,或能防止而未有效控制所产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序列。 10.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1.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2008-11-11 16:10:24) 转载 分类:教学资源 标签: 杂谈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答题要点: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 《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 一、总体要求 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 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 第三章农民 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 2、农民的社会化 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 1、农村的婚姻观 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 3、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 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 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 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 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 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 3、农村社会流动 第七章农村社区 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 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 3、农村社会发展 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1、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社会控制 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 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 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 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 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 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 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 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 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 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 《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兴起 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三、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四、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一、早期经济发展思想对发展经济学的影响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 一、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三、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 一、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 二、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乡村社会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乡村社会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乡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乡村社会成员的主体是( )。 A.乡村居民 B.农民 C.小商人 D.乡镇企业工人 3.-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和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叫(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4.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5.由父母与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其他家庭 6.关于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方式是( )。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7.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 )。 A.乡镇党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村党支部 D.村民委员会

8.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9.当前我国乡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 A.严格控制大城市,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发展小城市 B.适度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发展小城市 C.大力发展各类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 D.以大中城市为龙头,以小城镇为主体 10.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11.调查人员从一个社会中抽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们为评判员,让他们按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对社区成员进行分类的方式是( )。 A.主观法 B.声誉法 C.客观法 D.评判法 12.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主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指( )。 A.经济问题 B.政治问题 C.民族问题 D.社会问题 13.到2000年底我国绝对贫困人口仍有( )。 A.3000万 B.3500万 C.4000万 D.4500万 14.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经济保障 B.政治保障 C.思想保障 D.社会保障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重点2014)

农业知识综合四(部分题库) 题型:1.简答2.论述(或者案例分析) 答题技巧:简答题尽量按照课本所述进行回答,论述题应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 注意事项:1.答题不能有政治错误。2.五选三部分,每一部分50分,为2个简答题,1个论述题。 重点关注: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三农问题的论述,关于市场作用的论述(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2.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1年,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2年,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创新。 2013年,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方式。 发展经济学 1.增长与发展之间区别与联系 2.增长与发展的衡量指标?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3.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4.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内容与现实意义 5.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旨?该理论对农业创新理论的启示 6.收入分配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7.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自己总结) 8.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政府与经济发展 (1)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政府在市场中的职能 (3)如何提升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10.工业化,城市化与发展 (1)城市化的类型 (2)城市化的一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城镇化有什么启示 (3)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村社会学 1.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贡献(P53) 2.农民的概念 3.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取向(P68) 4.入世以后,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 5.当前我国农村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如何缓解 6.比较分析英国当年的“圈地运动”与中国当代的“圈地运动”(P103,P113)

2020年1月全国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 ) 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 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 2.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到20世纪初期,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 ) A.中国B.美国 C.日本D.俄国 3.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召开于( ) A.1951年B.1957年 C.1964年D.1968年 4.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是( ) A.迪尔凯姆B.赫伯特·斯宾塞 C.马克斯·韦伯D.巴特菲尔德 5.农村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是( ) A.包含关系B.重合关系 C.种属关系D.交叉关系 7.在中国农村社会学史上,《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的主要作者是( ) A.费孝通B.梁漱溟 C.杨开道D.李景汉 8.我国农村人口现状的特点之一是( ) A.男性比例偏高B.女性比例偏高 C.机械增长过快D.自然死亡率偏高 9.家庭是社会的( ) 1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 C.趣缘群体D.弱势群体 10.人类从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主要家庭形式是( ) A.血缘家庭B.对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D.一夫一妻家庭 11.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B.直系家庭 C.单亲家庭D.核心家庭 12.从性质上说,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A.农村党支部B.村民委员会 C.乡镇人民政府D.公安派出所 13.兼具城乡两方面特点,起着城乡之间纽带、桥梁作用的社区是( ) A.散村B.集村 C.小城镇D.市辖区 14.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是( ) A.社会分层B.社会流动 C.社会整合D.社会变迁 15.按照四分法,可以将文化划分为( ) A.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B.智能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C.认知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规范文化、智能文化、认知文化 16.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B.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D.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治安D.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社会救助 17.社会控制的对象是( ) A.社会行为B.社会规范 C.社会秩序D.社会稳定 18.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产生于( ) A.北美B.欧洲 C.日本D.中国 19.在社会发展理论流派中,现代化与社会成长理论的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 ) 2

2020年10月浙江自考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1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C.社会群众组织 D.经济组织 11.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哪个阶层?( ) A.中小地主 B.自耕农 C.佃农 D.中农 12.农民社会流动处于B类的国家,其农民或农村人口一般保持在占总人口的( ) A.8-15% B.10-20% C.15-25% D.10-30% 13.贫困者阶层的总人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 A.8%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14.农村社区最主要的特点是( ) A.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比较简单 B.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更强 C.生活节奏缓慢 D.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居民聚居的区域 15.贫困就其本质的含义来讲就是( ) 2

农村社会学期末复习

*1930年梁漱溟、晏阳初“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是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以乡学、村学为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当时农村的四大问题,因此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来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主张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 乡村建设的评价 (1)经过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给落后的乡土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某些因素,提出了改造农村的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见解。 (2)但是由于这场运动未能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终究不能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这种以发动和教育农民进行自我组织的运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乡村建设运动的骨干分子纷纷南迁,这场运动以失败而收场。 *农村、农民、农业 *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 1、传统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特征 ?农业为唯一占统治地位的产业经济;手工业等则为农业的附属部门。 ?特征: ?劳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社会资料来源于自然交换,而不是社会交换。 2、传统农村社会的区位结构特征 乡村区位结构的特征表现为孤立和分散。 ?分散性是与农业分散,与广大农耕区的稀疏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连在一起。 ?在分散区位下形成了自然村庄。 人们居住孤立和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 3、传统农村社会文化结构特征 由落后的生产方式、封闭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不同。 (1)农业社会强调以农为本。 ?强调农业,形成了农本思想。 (2)平均主义是农村最突出的小农意识。 (3)狭隘性明显。 *怎样理解贫困文化 ?农村文化的狭隘性最突出表现在贫困文化上 ?贫困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 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即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 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 评论 ?(1)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

浙江省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 题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浙江省2008年10月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客体是( ) A.农村 B.农村居民 C.农村社会关系 D.农村社会结构 2.农村社会学于1908年发端于( )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3.农村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 A.农民 B.农村家庭 C.农村宗族 D.村民委员会 4.一个人会不会成为农民企业家,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社会环境、生活遭遇和个人的主观努力。按获得方式来分,这类角

色是( ) A.先赋角色 B.自致角色 C.正式角色 D.非正式角色 5.下列哪类家庭的特征是一个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妻?( )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小型家庭 6.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哪个功能开始的?( ) A生产功能B.消费功能 C.教育功能 D.生育功能 7.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 ) A.社会地位 B.社会影响 C.社会关系 D.社会财富 8.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 ) A.村民小组 B.村民委员会 C.乡镇政府 D.县市政府 9.各国农村问题的核心历来是( ) A.经营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 C.产品分配权 D.人口流动权 10.农村中各种民办专业技术协会属于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 A.社会福利组织 B.文化科技组织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电大2011 —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村干班“开放专科” 《乡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 ?被认为是中国乡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乡村社会学》 D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 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其领导者为 ()。 A. 杨开道李景汉 B C.吴文藻费孝通 D 3. 在传统乡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 A.农田种植 B C.乡村畜牧 D. 这种现象称之为()。 A.角色扮演 B .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 .角色冲突 5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 ()。 A .自然性 B .直接性 C.互动性 D. 社会性 6. 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家庭 B. 邻里 C .家族 D. 民间会社 7. 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A .山东 B .安徽 C.河南 D .四川 8. 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 A .家长制 B .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 科层制 9.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 .地缘关系 .李景汉吴文藻 .梁漱溟晏阳初 ()。 .农田养殖 乡村特种种植 4 .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 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

农村社会学复习概要

农村社会学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他认为中国的主要缺点是“愚’’贫’’弱’’私’’。解决的办法是开展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邹平实验县。 二、大力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 1.吴文藻大力倡导社区研究,并为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提倡运用功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认为“现代”社区的核心为文化,文化的单位为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2.费孝通。其社区研究的几个步骤:1936年进行“江村”调查时,已经开展了社区研究。第二步是比较研究。代表作《江村经济》主张微型研究。其他著作《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商业和农业》、《云南三村》、《乡土中国》。 三、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关于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城镇的研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从费孝通的初衷看,是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因的,即从村级微型社区的“微型”研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小城镇的研究是在“微型”研究的基础上更为拓展的研究,由此再扩大为一定的区域和发展的比较研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城镇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2.关于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侨乡模式”“民权模式”。 3.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陆学艺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表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他强调分层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研究无疑对了解社会转型期的国情,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课题又是农村社会学学科的极为重要的课题。它将农村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推向深入,也为制定农村各项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对农民特性的认识。 1.晏阳初认为农民的四大根本性缺陷是“愚贫弱私”,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费孝通认为农民的特性首先是“乡土性”,这里主要指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是世代定居于一处,流动小,使得区域血缘化,“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第三是自我主义。他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 五、二元结构 1.二元结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这样两类差别很大的经济部门:一类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经济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生存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类则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作保障,使之制度化了的。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多达十四项,有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生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中有三项最基本的制度,其中核心是户籍制度。 其次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逐渐失去了自由支配生产成果的权力,只能将粮食售给国家,他们也只能从国家指定的价格中实现劳动成果的价值,长此以往,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问题就产生了。 第三是就业分配制度。二元结构的种种制度,不仅束缚了农民自身的发展,损害了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延缓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六、分层制度 1.毛泽东关于社会分层的双重标准,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2.“红五类”和“黑五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分层标准更是成了区分人们层次类属的绝对尺度。前者指: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军属,后者指: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红五类”“黑五类”这些术语不仅仅是指划分这些成分的本人,这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分层不仅是一种政治分层,而且还是“血统论”分层方式。 3.社会界关于社会成员的分化有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种是运用职业标准来描述农村社会成员的分化状况。

农村社会学重点精简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及简要历史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代背景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3.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A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兴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 B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定县实验”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 4.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非实证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A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 1.相信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发展过程相同,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2.相信科学的方法是统一的、同一的 3.一切事实的知识都以经验的实证材料为证据,实证主义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明的原则。 4.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同,科学研究讲究价值无涉 B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韦伯:只有深入行动的主观方面理解其意义与动机,才能说明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只有把知觉的经验,通过理解结合到因果的理论结构中去,经验知识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 1.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不具有可以理解的主观意义,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2.实证主义的方法难以理解人的行动,必须要加入“理解”才能把握人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 3.社会科学研究人主观性行动的主观意义、客观规律和行动的客观结果。 C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农村社会学概述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 (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